慕林
时间:2023-05-24 来源: 作者:Loeva
谢映容不乐意回家,她也不予理会。她虽是长姐,却从来就没履行过长姐的职责,根本不觉得这有什么问题。如今再知道了谢老太太安好,她就更能安心住在外头了。反正珍珠桥那边的大宅有蔡老田和大金姨娘管着,金萱堂有蒋婆子坐镇,桂园也有毛掌柜打理,完全不用她操心。
不过,永宁长公主的儿媳白氏病重,已是弥留之际,据说得的还是会过人的时疫,永宁长公主不打算继续让全家人待在庄子上了,带着家人回到了城中府第。谢家在金陵城里也有宅子,谢映慧不可能继续借住别人家,只好和马玉蓉她们分开。
她如今在家无所事事,每天都觉得很无聊,又不好意思打搅家里有病人的马玉蓉,只得靠与卢飞云通信来打发时间。
谢映慧的家书在这里又换了一种墨色,想来落笔时,又隔了起码一日了。
永宁长公主的儿媳白氏因时疫而死,死在了郊外的小庄子里,丧事从简,棺木就没进过城,直接在郊外停灵,听说三日后下葬。永宁长公主府设了简单的灵堂,谢映慧去拜祭过,觉得马家人都很平静,连马二公子都没怎么伤心,只有几个丫头在灵堂上哭丧,但那哭嚎声总让人觉得假……
谢映慧又感叹了一下世人势利,说白家从前仗着女儿嫁进长公主府,如何嚣张,但如今却连派个人来给女儿丧事撑场面都不乐意。白家只有旁支远支的人来吊唁,白氏的父母兄弟压根儿没露过脸。不过这种势利无情的人家,老天爷也看不得他们得意。他们家最是得脸的那位嫁到歧山伯府的姑太太,有传闻说是疯了,原因是她的儿子在城郊打猎的时候,连主带仆失了踪,遍寻不见,多半是叫狼叼了去。
文氏听到这里,不由自主地拿帕子掩口低呼了一声。见孩子们闻声朝她看来,她尴尬地笑了笑:“我听得怪怕人的。金陵城外竟然还有狼么?慧姐儿和老太太还在京郊住了这么久,没出事真是太好了!”
谢慕林笑了笑:“没事,老太太跟大姐姐又不会上偏僻的地方去,怎会遇上狼?那位歧山伯府的公子自己找死,又怨得了谁?”
她与两位兄长、三弟交换了一个眼色,心里都清楚地知道了谢映慧这段春秋笔法背后的含义。
慕林 第三百一十四章 选秀
私情曝光的白氏与董慧杰似乎终于有了一个悲惨的结局。而整天想着要除掉元配留下的儿子的歧山伯夫人,也因为失去了自己的儿子而“发疯”。发生在覆舟山道观里的那场丑闻就此结束,因此而引起的种种风波,估计也会随之平息下去了吧?
谢慕林与兄弟们一起听谢显之读信,不出意外地得知,永宁长公主一家都对白氏之死态度平淡,甚至有一些冷漠。谢映慧甚至在前往长公主府给马玉蓉道恼时,听到有几个管家婆子在私下议论,说永宁长公主已经开始为马二公子物色新妻子的人选了。不过目前金陵城里高门世家的女孩儿,都被东宫太子选妃一事吸引了注意力。东宫选妃结果出来之前,应该没多少人家会明确地把女儿许嫁给其他男子的。
但永宁长公主也不是很生气,还时不时进宫陪太后,和太后一起讨论那些应选的名门淑女们哪一个好。反正最终会入选的不会超过三个人,二皇子才十四岁,也不急着选媳妇,剩下的闺秀定是要放回各家发嫁的。若是里头有好的,太后与永宁长公主完全可以往自家扒拉一下。永宁长公主不但有个二儿子刚刚丧妻,还有一个三儿子已经十七岁了,到了说亲的年纪。反正能匹配他们兄弟的未婚少女,有七成以上都在这次东宫选妃的候选名单里了。永宁长公主当然要抓住这个机会,好好挑选一下。
谢映慧还在信中说笑,道是马玉蓉曾私下跟她抱怨过,她那位三哥与大哥、二哥性情截然不同,既不长袖善舞,也不爱与人结交饮宴,整天埋头画画,人情世故一点不通。若不是皇帝还挺喜欢他这个天真纯粹的小外甥,家里人都不知道他日后该如何过活。给这位哥哥找的媳妇,若是不够精明能干,将来怕是连家都撑不起来。
马玉蓉悄悄告诉谢映慧,永宁长公主考虑过卢飞云,无奈卢飞云今年才十一岁,年纪跟马三公子差太远了。若不是实在没办法,她不可能给三儿子定这么一个小妻子。
而卢飞云则悄悄告诉谢映慧,永宁长公主其实也考虑过她,只是接触得多了,发现她脾气太大,生怕儿子会被她欺负,所以也把她踢出了儿媳妇的候选名单。
谢映慧对此是又好气又好笑,在信里向兄长撒娇,说她还嫌马三是个画呆子呢,长得又不好看,在皇亲圈子里一向是小姑娘们嫌弃的对象,竟然还好意思挑剔她?
谢显之读信读到这里,有些不好意思地看了看大家。
文氏与弟妹们脸上都还带着笑意,大约都觉得谢映慧的话很好笑。
谢涵之笑完之后,便挺认真地说:“我听说过马三公子,他是个正派人,若大姐姐能嫁给他,也不是坏事,他比曹文衡强多了。”
宛琴在旁露出不大自在的表情,欲言又止。曹文衡过去何等尊贵?人人赞誉。马三公子却是出了名的书呆子,哪怕是长公主之子,也没几个人把他放在眼里。不过今非昔比,曹文衡家道中落,还跟皇后、承恩侯结了怨,又落得草包名声,前途已经断绝,如何能跟永宁长公主的亲生儿子相比?即使宛琴下意识地想要维护旧主,此时此刻也不敢出声。
谢映芬眨巴着眼问谢显之:“大姐姐后面还说什么了?”似乎试图把这个话题混过去,免得生母真的忍不住要插言。
谢显之换了一张信纸,笑道:“后面说的就是些传闻了,好象是马家小姐告诉她的。”
东宫终于开始选妃了,应选的闺秀已然进了宫,据说接下来会在宫里住上两三个月,接受皇家贵人们的考核,才能从中选出最优秀的淑女,成为东宫太子的正妃。同时要选定的还有两个侧妃的位子。这跟曹皇后原本的想法不太一样,但皇帝与太后都是这个意思,曹皇后也没理由反对。
曹家的儿女由于平南伯之死,都要守孝,起码要守上一年。在这一年里,他们不但没办法参加东宫的伴读择选,也不可能参加太子妃选秀。这似乎破坏了曹皇后原本的计划,曹文泰做不了伴读,曹文鸾也入不了东宫。虽说曹皇后与承恩侯本来是打算让曹文鸾几年后再长大一些,才去做太子良娣的。可若是这次东宫选妃,就把太子妃与太子良娣的位置都占全了,难道还能委屈承恩侯府的千金去做太子良媛,甚至是品阶更低的姬妾么?
反正谢映慧就没少从马玉蓉那里听说曹皇后最近脾气暴躁的消息,心里还有些小暗喜。平南伯死于曹皇后与承恩侯之手,谢映慧过去被舅母表哥洗脑的时候,没少怨恨对方。如今虽然清醒过来了,但似乎也没必要改变对曹皇后的看法。
谢映慧对那位传说中要成为太子正妃的赵家小姐印象还可以,虽然在覆舟山道观没能与对方面对面交谈,但赵小姐这样的名门淑女,从小就在金陵城闺秀圈里刷存在感,谢映慧自然对她有所了解。在她看来,配得上做太子妃以及未来国母的闺秀,必得是叫人挑不出错的好姑娘才行。赵小姐素来就有十全美誉,德言容工样样出色,在闺秀圈中的人缘也不差,这就很难得了。若真的成了太子妃,根本就是便宜了皇后与太子。
不过,太子好象不大喜欢这位赵小姐。宫里总有太子与别家闺秀相谈甚欢,却对赵小姐不理不睬的传闻。有人在私底下传言,说太子是知道了覆舟山的流言,认为赵小姐清誉有损,心里嫌弃。曹皇后却对此十分恼火,几次召太子去坤宁宫说话,但都未能说服太子改变态度。太子甚至有两次不应召,宁可与东宫属官议事,也不肯听母亲劝说。
他这样的态度,别说皇后看了脾气越发暴躁了,就连赵家人听闻后,也十分不爽。原本差一步就要成为东宫伴读的赵家公子,似乎告了好几天的假,随时都有可能借口生病,辞去伴读之职了。而太子对此还一点儿都不上心。东宫属官向他进言,他反而叫人闭嘴。偏偏东宫的消息近来把得不严,发生了什么事,很容易就传得满皇宫皆知了,太子说的话,已经经由某些人的嘴,传到了赵家几位高官耳中。
皇后费尽心思给太子拉拢的赵家这门助力,似乎很快就保不住了。
赵小姐身处流言之中,倒还镇定自若,丝毫没有为旁人的诽谤而感到不安。有别家闺秀问她,她也只说清者自清。有人想要从她嘴里打听流言的真相,她则一律说不知情,也不清楚流言是因何而起。
她这样的气度,反倒让更多的人敬服了。太后就不止一次跟永宁长公主提过,这么好的姑娘,正该做皇家的媳妇,太子竟然因为一点流言蜚语就嫌弃,太可惜了。不过皇帝还有三位皇子,除了四皇子年仅八岁,太过年幼以外,二皇子、三皇子都可以考虑说亲了。不知道哪位有福气,能让肥水不流外人田?
慕林 第三百一十五章 信后
谢映慧在八卦的最后打趣了几句,形容赵家小姐似乎是注定的贵人命,就算被太子嫌弃了,也有太后与永宁长公主另眼相看,做不了未来皇后,做王妃也不错嘛,就是不知道最后会便宜了哪一位皇子?
谢映慧八卦完这些宫廷贵戚高官家的小道消息,便给家书结尾了。她说她在金陵城过得还好,就算没有老太太照看,没有妹妹作伴,日子也过得很悠闲,或许独个儿生活,对她来说更好。她现在除了与二三投契的友人来往,其他亲戚朋友都不想搭理了,也对别人家的宴席聚会失了兴趣。只是夜深人静之时,她总是会忍不住思念亲人,幻想着若是兄弟姐妹们都还在金陵,还一起住在家里,那该多好呢?
谢映慧最后拜过继母文氏,又问候了几个兄弟姐妹,说会继续写信回老家的,让兄弟姐妹们也写信给她,最好把在老家经历的一切全都告诉她知道,然后才在信尾落了款。
文氏听完后,感叹万分。虽然谢映慧最终是称呼她为“继母”而不象谢显之那样直接叫“母亲”,但好歹也算是承认了她的身份。这让她如何不感动呢?她如今真心觉得,谢显之与谢映慧都是好孩子了。既然是好孩子,她就得把他们照顾得妥妥当当才是,否则如何对得起丈夫谢璞的重托?
文氏与宛琴商议:“慧姐儿一个人在京城住着,金姨娘又告病,也不知道她们日子过得如何了。老太太南下时,带走了宅中大半银钱。虽说慧姐儿手里不缺财物,但那些是她日后安身立命之物,怎能叫她现在就动用了?我们还是算算手头的账,若能抽出一笔银钱来,送回京中,也能叫慧姐儿过得宽松些。”
宛琴虽然觉得谢家这三瓜两枣的银子压根儿供不起谢映慧的锦衣玉食,后者手里有的是钱财,还用得着稀罕文氏送回去的几两银子?可这便宜是给旧主曹氏之女的,又是文氏主动提出,她当然不会反对。但是开口说好之前,她旋即想到,若是老家这边可用的银钱少了,她的一双儿女岂不是要受委屈?
宛琴立刻闭了嘴,犹豫了一会儿,方才进言:“大小姐应该不差这点银子。况且老太太还要养病,老宅又要翻修,几位哥儿上学读书也要花钱,哪里抽得出余钱来?京中大宅闲置的物品多,让大小姐典当几件,贴补家用,也就是了。”
文氏眉头微皱,想起女儿谢慕林前不久给她算的账,觉得还是能省出一笔钱的。京中大宅东西固然不少,可典当东西换钱,并不是什么体面的做法。以谢映慧的脾气,是绝不会答应的。
文氏正苦恼,谢徽之便笑着对兄弟姐妹们说了:“大姐如今是不是恼了老太太了?你们瞧她在信尾处只向太太请安,向我们问候,却只字不提老太太,可不是守礼数的做法。”
谢慕林心知谢徽之同样看谢映慧不顺眼,总是忍不住要讽刺几句,便横了他一眼道:“老太太再三说过,不许跟京里人提她的下落的。大姐先前在信里说知道了老太太的事,可以安心了,便已算犯规,后面本就不该再提,你多什么嘴呢?”边说边给谢徽之使眼色,叫他好歹看在谢显之的面上,别无事生非。
谢徽之撇撇嘴,给谢显之面子,转了话题:“说起来,大姐姐在信里说起了永宁长公主府的消息,还有覆舟山那件事的后续,老太太那边也该安心了吧?本就什么事都没有,她老人家偏要自己吓唬自己,还不许家里人通信时提到她,实在荒唐得很。早些让老太太知道实情,也早些解了咱们通信的忌讳了。”
谢慕林知道他又盯上了谢映容,便道:“明儿我回老宅,就跟老太太提这事儿。”谢老太太执意不肯说出她与谢映容有些什么秘密,那有什么要紧呢?谢慕林只需要把谢映慧信中透露的讯息告诉她知道就行了。实情如何,谢老太太自己就能判断。倘若到了这个份上,谢老太太还是坚决相信谢映容,那谢慕林也没话说,只得由得她去了。
谢显之有些担忧地与谢谨之谈论曹家那边的动静,谢映芬拉着弟弟谢涵之聊起了马三公子的画作,然后引申到了京中有名气的青年画家。宛琴神思不属,也不知道在想些什么。文氏揪着帕子,在心中算着家里的账目,开始考虑把今年冬天的新衣花销,也省下一笔来。
谢慕林从谢显之手里拿过了谢映慧的信,从头到尾看了一遍,发现了好几处被谢显之隐瞒下来的内容,抿唇忍住笑意,看了犹未察觉的谢显之一眼,把信还了回去,便环视众人一圈,小声对文氏说:“娘,时候不早了,信已经读完,咱们就散了吧?”
文氏醒过神来,忙道:“是了,时候不早了。方才我好象听到有人敲了二更。明儿大家还要早起呢,都回去歇息吧。”
众人忙起身向她行礼告退,各自散去。谢慕林也回到了自己的院子,梳洗睡觉。
她想起谢映慧信里的内容,微微露出了笑意。
既然谢映慧会在信里用春秋笔法带过白氏与董慧杰的死讯,可见这件丑事并未在京中宣扬开来,除了两位当事人,也就是董慧杰的母亲歧山伯夫人明白受到了伤害。东宫选妃开始后,赵家小姐固然是继续受到了流言蜚语的攻击,但太后与永宁长公主都心知是怎么回事,见她闭口不提实情,心里只会对她更加欣赏。太子因流言嫌弃赵小姐,只会让自己陷入尴尬的境地。曹皇后的谋算落空不说,太后与永宁长公主也会对太子有所不满吧?
就是不知道歧山伯的那位嫡长子,还有当日曾在道观内不知做了什么事的萧瑞,眼下际遇如何了。谢慕林总有一种感觉,他们或许比当时在道观里的所有人,都更清楚那天到底发生了什么事。
谢慕林一边发散着思维,一边慢慢进入了梦乡,一夜好睡。
次日清晨起来,谢慕林梳洗过,又吩咐梨儿与翠蕉收拾好了行李,便自行去正院与母亲文氏会合。她们陪其他人一道用了早饭,便移步二房,向二老太太宋氏请安。
谢慕林还有一件事要请求宋氏。她今日要回老宅侍疾,虽然当中有回谢家角上闺学课程的时候,但其他时候总要找些事情打发时间。水泥有其他人操作,老宅翻修也用不着她动手,她完全可以多借几本书做消遣。既然昨天晚上提起了北平城,她正好借几本与北平有关的书,多多了解一下这个在穿越者永乐帝主持下建立起来的城市。
她想知道,这个北平城,与她所知道的北京,有多少相似之处?
慕林 第三百一十六章 闲书
谢慕林借书的事,进行得不是很顺利。
宋氏很大方地允许她借走那些关于北平风土人情、衣食住行的杂书,但不同意她将有关北平城与燕地历史的书籍拿走。
杂书在宋氏看来并不太重要,拿来消遣是无妨的。但关于历史的书,那是经史子集的一部分,只能在二房宅子的前院翻阅或抄录,不能带出二房的大门。
谢慕林猛然惊醒,她是从小就习惯了看书、买书的人了,在现代社会,一般的书根本不值钱,除非是非常重要的学习资料或者名家名作,其他书在她看来都是寻常事。可在现在这个时代,书籍还是十分贵重的。宋氏是书香门第的女眷,当然会十分珍视家中的藏书。
谢慕林察觉到,自己之前烧了几本买来的“被虫蛀了”的旧书,对于书的态度可能有些轻忽了,也不知道会不会惹来宋氏的不快?
还好宋氏一直都是态度轻切地与她说话:“那几本书写的是国朝历史,外头已经不容易找到了。若是你带走了,万一族中有别的族叔伯、族兄弟来借阅,却找不到书,那可怎么办?你只管带着那几本闲书走就是,那些书,他们做书生的一般不会看的,自进了我们家的大门,也就只有你梅珺姑姑与沅沅表妹曾经翻看过罢了。等你三祖母的病好了,你回家来,再来我这里借那几本书看。若有看不懂的,只管来问我。”
谢慕林只能乖巧地应下,便带了两三本闲书,与母亲一道告辞离开。
她心里暗想,以后恐怕不能再随便找些破烂旧书回来做幌子,烧了充作书房空间里那些资料的“出处”了。她抄录下来的东西也没多少,将来还得继续想别的办法掩饰才行。
坐船往老宅去的时候,文氏因为昨儿晚上一直有心事,没睡好,这会子便忍不住头一点一点地打起了瞌睡。谢慕林也不去扰她,翻开刚刚借来的闲书,看了几页,心里顿时一喜。
这本虽然是闲书,但因为说的是北平城的风土人情,也顺带提了提这座城的历史,前朝时如何,燕王朱棣坐镇时如何,朱棣之后从皇室入继的燕王朱允炯如何,北平城的建设工程,就是在朱允炯手里结束的。据说他按照永乐帝的图纸完成了城市与王宫的大体格局,虽然因为成本以及规格等众多原因,未能将图纸一五一十地在现实中呈现出来,但城中街区划分、道路名称、官署分布等等,都是照着永乐帝生前意愿进行的。
为了完成这项工程,朱允炯几乎把永乐帝生前给他留的私房钱都花光了,连燕王府的收入都花了不少。他在燕王任上那几年,日子过得相当朴素,除了军费不打折,几乎是能省则省,而且所有花销都是优先从自己省起。他把所有精力都放在了北平城的建造上,军事上倚重燕王府本来重用的武将,行政上也不会插手燕王府本来的文臣的工作,好象除了经营产业生财,与花钱建造北平城以外,什么都不做。成亲、生子,全都一切从简。等他把北平城建设完成了,他人也快死了。
这本书的作者对朱允炯的品行十分推崇,认为他虽然是被仓促过继到燕王府的,却时刻不忘对皇帝生父的孝心,对燕王府一脉也很敬重优容,是位难得的仁孝君子。而当时在位的宣文帝与徐太后没少打压朱允炯,在作者看来,这定是有奸邪在朝中向宣文帝进谗言之故,感叹为何没有正直臣子向皇帝说明真相?
作者肯定是北平人,性子还有些天真,他八成没有离开过北平吧?很可能也不是官宦世家出身,否则怎会看不出来?宣文帝打压朱允炯,哪里是听信了谗言?分明就是为了打击报复曾经的皇位竞争对手呀!谁叫永乐帝在世时最喜爱的皇子就是朱允炯,差一点儿就把太子给换掉了呢?
谢慕林翻了翻书后面,发现作者一点儿都没写朱允炯去世后发生过的事,便知道他定跟这位燕王是同时代的人了。这本书是手抄本,并非印刷本,看起来也很有些年头了,也不知道宋氏是从哪里得来的。
书中关于北平城历史的内容不多,后面大体形容了一下城中的格局,果然就跟谢慕林所了解的历史上的北京城一样,东富西贵,南贫北贱,几个重要的商业区也跟她所知道的一样,那些大的寺庙、道观的位置不变,皇城格局也差不多,几个本该是王府的地方,好象成了高官显宦家的官邸,又或是燕王府建造来与民同乐的公共花园。
后面还有北平城的风俗,什么节日有什么习俗,做什么活动,吃什么食物,各种规矩,清清楚楚,详详细细。这个年代分明还没有女真入关,但北平城里的风俗,却明显地带上了清朝的味道,只是这个年代,城中没有满人,也没人说满语,却有几家带有燕王府印记的饽饽铺。
谢慕林感叹不已,她怀疑永乐帝很有可能就是老北京人,穿越之后思乡太甚,已经有些走火入魔了。但想到他最后落得那样的结果,也挺可怜的。谢慕林不打算评价太多。
船很快就到达了谢家湾的老宅。谢慕林跟着母亲文氏下了船,站在码头上时,发现那个小小的木码头似乎牢靠了不少,好象被人修整过了。
前来迎接的马路遥夫妻向文氏禀报,后山那处小砖窑已经收拾出来了,由于采买了一小批用来修整老宅的木材、砖石等等,考虑到接下来还会有更多的原材料会运送到谢家湾来,那个破旧的小码头实在太不可靠了,万一哪天塌了怎么办?所以就拿现成的材料稍稍加固了一番,眼下码头比先前结实多了,可以用很长时间。等到老宅修整完毕,他们再重新修码头也不迟。
这是老成之举,文氏自然不会反对,谢慕林也只有叫好的份。文氏听说谢老太太还未醒来,便命善姐取了给下人们带的月钱与奖赏,进门后先嘉奖了留守在此的男女仆妇一番,还把珍珠与何婆子先后叫过来,着重赏赐,以慰劳她们这些日子的辛苦。
等下人欢欢喜喜地散去,文氏方才小心翼翼地问留下来的珍珠:“老太太这会子可醒了?”见对方点头,便咽了咽口水,再问,“那老太太昨儿晚上睡得如何?眼下心情可好?病情可有起色么?我想带着真姐儿去给她老人家请安,不知道……方不方便?”
慕林 第三百一十七章 固执
谢老太太面对文氏的时候,跟对谢慕林的态度可不一样。
明明还是那副有气无力的虚弱样,她就能在文氏面前撑起一个威风恶婆婆的架子来,板着脸没好气地说:“你还记得来见我?我还以为你已经认定了宋氏这一个婆婆,就不管我死活了呢!”
即使文氏早就做过心理准备了,被她这么一骂,也先心虚了几分,缩着脖子低声赔罪:“实在是这几日事多忙乱,族里又有事务,儿媳脱不开身。老太太您先前又说过,不许把您在老宅的消息告诉族里人,儿媳没敢告假,这才耽搁了。老太太恕罪。”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