慕林
时间:2023-05-24 来源: 作者:Loeva
谢老太太黑着脸说:“湖阴县不成,大不了等我病好了,回金陵城说去!”
谢慕林又嗤笑了一声:“说得好象您在金陵城里交游广阔,真的有很多朋友愿意听您说话似的。您是打算找谁去说?平南伯府吗?承恩侯府吗?还是永宁长公主?!”
谢老太太全身一僵,脸色顿时衰败下去。她哪里敢呀?躲着金陵城那些贵人还来不及……
谢慕林瞧她那反应,心里就有数了,哂道:“瞧,您既不可能回金陵城去造谣传谣,湖阴县里又没几个人愿意相信您的话,您折腾这些,有什么用呢?况且如今爹爹在外任上,家里就是哥哥们在支撑门户。您要是真的为了点小事,存心要断哥哥们的前程,您以为他们对您,还能象从前一样孝顺吗?我要是您,可不会做出这种自断后路的蠢事!”
谢老太太脸上红一阵,白一阵的,满面的憋屈,半天才挤出一句话:“你敢对我说这些,就不怕我不骂你哥哥们了,只骂你?!女孩儿的名声更要紧吧?!”
谢慕林笑笑:“您吃饭吃药,我都是亲自端到您跟前的。为了让您住得好一点儿,大晚上的忙前忙后,连自己的卧室都是最后才收拾。您嫌白粥清淡,嫌药太苦,我都劝您尊医嘱。就连您骂我不孝,也是因为您不许兄弟们进学读书,我劝您放过他们的缘故。您要是上外头骂我不孝,别人问起我的恶行,您觉得家里人会不会实话实说?族人亲友会不会站在您这边?到时候,就不知道被人骂的,会是谁了。”
慕林 第二百六十一章 牺牲
谢慕林软硬兼施,怼得谢老太太没了脾气,郁闷得头晕脑涨,却是连一句骂人的话,都不敢说了。
她如今只觉得后悔,为什么要拿孙子们读书的事儿来威胁孙女儿?这下谢慕林有了防备,她想要干些什么都不方便了。再说,她也确实是有些欠考虑,金陵城回不去,她在湖阴县也吃不开,说的话,外人未必会相信,反而会给自己带来骂名。哪怕是去松江,她的处境都没那么尴尬啊!
谢老太太犹自在那里扼腕不已,私底下碎碎念。
谢慕林则留心她的身体情况,见她没有什么气吐血的状况,能吃能睡,除了偶尔头晕一下,也没别的毛病。哪怕是头晕,那也是因为她跟身边人抱怨谢慕林和文氏、谢显之等人,抱怨出火气来了,才会晕一晕,但既不会吐血,也不会失去意识。若没有生出火气来,一般情况下,她是连头晕都不会有的。
谢慕林于是就放心了,还私下嘱咐珍珠与何婆子:“多劝老太太放宽心吧。这把年纪了,又有这个病,还这么大脾气做什么?她霸道了一辈子,除了折腾得一家大小不得安宁,几次妨碍了爹爹的正事外,也没见她得了什么好处,何苦这样想不开?”
珍珠与何婆子自然是喏喏应下了。只是何婆子在谢老太太身边侍候久了,有些事不大看得开,还委婉地劝谢慕林:“二姑娘这些日子受委屈了。您对老太太的孝心,我们这些下人都是看在眼里的,知道老太太的那些指责很没有道理。可是老太太这么大的年纪了,这个脾气也改不了,老爷太太和少爷们都是能哄着她,就哄着她的,除非要紧大事,否则绝不会与她对着来。二姑娘虽说委屈,可在老太太跟前,还是哄着她些的好。虽说二姑娘不担心老太太说的胡话传出去了,会坏了自己的名声,可是……世人千千万,也不是人人都明白事理的,总会有人听信老太太的话,误会了二姑娘的人品,那对二姑娘又有什么好处呢?”
谢慕林笑笑,道:“老太太早年也不是没受过苦,没离开谢家宗族的时候,她还不是要做出贤良和顺的模样来?老太爷早年可一直认定她是贤妻来着。可见老太太这脾气,也不是改不了。只不过是爹爹和娘都孝顺,离开湖阴县后,就一直迁就她,遇事总是哄着她,不肯说出真心话,以至于老太太一直没有认识到自己的错处,只当自己有多么英明神武了。老太太如今这副脾气,未尝不是爹爹与娘哄出来的。当然,其中也少不了曹氏的责任。
“如今家里境况不比从前了,老太太还照着从前的习惯行事,肯定要处处碰壁的。世上哪儿有这么多人愿意捧着她?所以,为了她好,我们也该让她知道些人情世故才是。不然她得罪了人也不知道,平白给爹爹与兄弟们惹了麻烦,还觉得我们不孝顺,不肯照她说的去做呢。”
何婆子被这番话堵得哑口无言。二姑娘说的句句都是道理,自然是老太太有错在先,二姑娘也是为了老太太好——这个事实叫何婆子再也说不出反驳的话来了。
接着,谢慕林又说:“我也知道,我做这些事,老太太肯定觉得自己委屈了,觉得我不孝,所以她老人家才会成天想着在外头败坏我的名声。可想想家里人,想想爹爹在外头辛苦,想想哥哥弟弟们的学业与前程,我哪怕是赔上自己的名声,也要把该做的事做了。否则,没人愿意做这个坏人,老太太只会继续折腾下去,把一家老小都给拖累了!我怎能让家里人受那个罪呢?”
何婆子与珍珠顿时感动了,珍珠还忍不住掉下泪来:“二姑娘太委屈了!您也是为了全家人好,才不惜自己的名声。可若您真的因此耽误了终身大事,老爷、太太和少爷们,心里又怎会过意得去?!”
谢慕林笑笑:“这也没什么,不就是婚事可能会不太顺利吗?其实不嫁人也挺好的。在家里,人人都是至亲,兄长和未来的侄儿们,想必也会给我养老的。这不是比我嫁到陌生人家里,还得费尽心力去讨好服侍公婆丈夫强?只要爹爹和哥哥弟弟们前程好了,我自然也会过得好的,心里哪里有什么委屈?”
谢慕林是真心这么想的,然而珍珠与何婆子听了,却更加感动了。她们只觉得这是二姑娘说来安慰她们的,哪儿有小姑娘家说不嫁人比嫁人好的呢?不嫁人,不能有夫婿相伴一生,不能生儿育女,那样的人生太苦了!
谢慕林把两人哄得哭了,才柔声劝着,又道:“我自己真不觉得委屈。只要老太太真能变得明白事理,不再折腾家里人了,我牺牲再多都是值得的。不过这事儿也少不了珍珠姐姐与何妈妈帮忙。两位平日里也多劝劝老太太吧。趁着如今族里什么都还不知道,得赶紧把老太太劝服了才好。否则,等她病好了,总不能不回族里一趟,就离开了吧?若是要在湖阴县长住,也不可能一直回避谢家族人。到时候,老太太这边说出些什么不中听的话,激怒了大老太爷与族里的长辈们,可就不能再象在金陵时那样,只挨一顿骂就完了。”
谢慕林看着珍珠与何婆子,一脸肃然:“老太太在宗族里的名声和人缘都极差,爹爹却是全族最有出息的子弟。一旦族里觉得老太太碍着爹爹的前程了,为了宗族的利益,多半会采取强硬手段的。无论是把老太太送家庙也好,软禁她在后宅里敲经念佛也罢,都是有可能的,而且这已经是极仁慈的手段了。到时候娘和我们一句反对的话都说不得,爹爹也不能跑回来跟全族人对抗呀?
“虽说这种做法已经很宽和了,可老太太难道会喜欢被禁足的日子?还有珍珠姐姐与何妈妈你们二位,只怕也要一起被关进去,继续服侍老太太了。我只为二位觉得委屈,你们又犯了什么错呢?”
珍珠与何婆子犹带泪痕的脸上齐齐变色。两人想起抄家那段日子的窘迫,还有南下路上的种种苦难,不由得对视了一眼,心中同时有了决断。
慕林 第二百六十二章 前来
谢慕林成功策反了珍珠与何婆子。
从此谢老太太就连对着身边人抱怨一下谢慕林、文氏或谢显之兄弟几个,都找不到听众了。但凡她想说些什么不中听的话,珍珠与何婆子就会不停在她耳边劝说,告诉她家里的儿子媳妇孙子孙女全都很孝顺很贴心,她再有抱怨的话,就太过分了,劝她知足,不要把小辈们逼走了,然后举出别人家里各种长辈们作妖以致小辈们反水,结果前者没落得好下场的例子,成天对着她说教。
谢老太太更加郁闷了,偏偏她最多只能冲着丫头婆子咒骂,却不敢真把人赶走了。
如今蒋婆子不在,谢慕林有意识地禁止其他下人随意进入后院,只许一个力气最大的粗使婆子在院里干些粗活,以及马路遥家的进来帮着送东西传话,除此之外,就是珍珠与何婆子了。
那粗使婆子是个沉默寡言的木讷仆妇,硬逼着她开口,她也只会说“姑娘孝顺老太太”或是“珍珠与何妈妈很忠心”之类的话,绝不会赞同谢老太太的说法。至于马路遥夫妻,本就是文氏的赔房,心里早就对谢老太太苛待自家姑奶奶,存了一肚子的不满,更不可能会听她的抱怨了。
谢老太太倘若再把珍珠与何婆子赶走了,身边连个信得过的下人都找不到。宅子里留下的男女仆妇,也没哪个是能令她满意的。她曾经喜欢宠爱的那些心腹,全都在金陵城时,就叫谢璞打发走了。珍珠、何婆子与蒋婆子三人,本来也不是极得她宠信的,只是因为做事能干,为人也讨喜,才留在她身边罢了。如今更是因为人品正直,又明白事理,才被谢璞留任。眼下蒋婆子留在金陵养伤,谢老太太实在无人可用了,横向比较一下,终究还是忍受了珍珠与何婆子的念叨。
为了不听她们啰嗦,谢老太太如今连抱怨的话,都说得少了。毕竟总是生气的话,她自己的身体也会出现不良反应的。偶尔提上一句,也只是小声絮叨几声,当着谢慕林的面,是一个字都不提,也不再跟粗使婆子说什么儿孙不孝顺、丫头婆子不忠心的话。
谢老太太老实了,珍珠与何婆子省了口水力气,谢慕林也得以耳根清净。皆大欢喜。
雨断断续续地下着,到了傍晚时分,就开始越下越大。谢慕林看了看天色,总觉得天气很可能不会在短时间内放晴。为了确保所有人在老宅里的生活不会受到大雨的影响,她可能得多做些准备工作了。
谢家三房的老宅中,几处住人的地方,原本破损朽坏的门窗,都叫家里的下人与前湾村来的木匠父子作了紧急修补,可以重新使用了;破洞的墙面全都拿厚木板封住,再抹了泥上去,糊得紧实,勉强可以遮风挡雨;漏雨的屋瓦全都补上了;排水沟里的枯枝杂物也有人清理过,只是淤泥什么的,一时半会儿还清不干净,谢慕林就让人尽量疏通排水管道,确保大雨来临时,宅子里的积水情况不会太过严重。
梅庐的院子里,原本的小泥坑被雨水一泡,渐渐成了大泥潭。光靠那几块门板做成“桥”,已经不太管用了。谢慕林索性让人把几个泥坑挖通,再挖出一条深沟通向排水沟,把泥坑里的积水排掉,然后寻些碎砖碎瓦和小石块来,铺进泥坑里,终于赶在天黑前,把梅庐院子的地面铺平了,再加上门板桥,谁在上头走动,都不会再弄得裙角裤脚被泥水沾湿。
一晚夜雨过去,第二天早上起来,谢慕林站在梅庐小楼的二层,开窗往下看,见院子里只有少许的积水,不影响人走动,心里还算满意。
她梳洗过,连早饭都顾不上吃,就把全宅转了一遍,确保所有院子的排水情况良好,没有人夜里睡觉时有雨淋头,感染风寒,再去问珍珠,谢老太太夜里也睡得挺香,眼下正在老老实实地吃自己的粳米粥。
谢慕林非常满意,夸了珍珠与何婆子几句,许诺事后要给她们加月钱,然后又非常贴心地给不停絮叨粥水太寡淡的谢老太太送去了一小碟的五香大头菜。
这是湖州本地的特产,据说老太太过去是很喜欢吃的。
谢老太太吃了几日无味的粥水,如今总算有点儿有味道的东西进嘴了,还是她过去喜好的小食,顿时高兴得不行,吃一口粥,就挟一块大头菜,只觉得这据说是从县城里买回来的大头菜前所未有的美味。
珍珠与何婆子赶紧在旁说好话:“这可是老太太最喜欢的小食呀!还是上好的南浔香!又香又脆,又甜又嫩,是二姑娘特地吩咐人给老太太买回来的,可费了不少功夫呢!老太太您瞧,二姑娘对您多孝顺呀!”
谢老太太无语地看向自己曾经的心腹女婢,忽然觉得嘴里的大头菜也没那么美味了。
午后,雨渐渐地小了。谢慕林记起文氏说过要在今日回来的,便趁着雨势减弱,让人在门房守着,远远瞧见有船接近,就立刻向她报告。
谢老太太歇了午觉,还没醒呢,谢慕林就得到消息,说有船来了,而且不是每日都能见到的渡船,也不是路过的渔船,而是一艘中等大小稍稍平实朴素一点儿的画舫。
谢慕林心知,这多半是文氏回来了,也不换衣裳,就这么穿着半新不旧的家常衣裙,连鞋面上沾的泥水都不擦,略有些松散的发型也不整理,直接就迎了出去。
谁知道来的不仅仅是文氏主仆,还有几位长相陌生的女眷。谢慕林远远打量了一下,从她们的年纪猜想,那年纪最长的两位老太太,估计应该是宗房的大老太太涂氏,以及二房的二老太太,嗣祖母宋氏了。
等把人迎进经过简单修整的前厅,众人正式见礼,文氏命女儿给长辈们磕头请安,一介绍,来的果然是涂氏、宋氏,还有一位是涂氏的长媳,宗房宗妇杜氏。
谢慕林一边磕头,一边口称“大伯祖母”、“祖母”和“大伯娘”,从头到尾依礼相称,没出一丝儿错误,三位长辈都露出了满意的神色。
不等谢慕林仔细观察三位长辈的性情脾气,大伯祖母涂氏就先开口问了:“你叔祖母可好?听说她病了,我们也颇为挂心。虽说你娘跟我们解释,你叔祖母不愿意回族里,是怕过了病气给家里人,但我们都清楚是怎么回事,体谅你娘不容易,就不怪她了。你也不必学你娘,顾虑太多,总想给你叔祖母脸上贴金。其实,她不乐意见我们,我们也不乐意见她,就怕见了生气,忍不住骂人,回头她还要厚着脸皮在你爹面前扮可怜,倒象我们欺负她似的。
“不过她既然回来了,又生了病,我们总要过问一句,免得叫人说闲话,道是我们对三弟的遗孀太过无情。好孩子,你只管跟我们细说,不必有所顾虑。你大伯娘娘家出了许多名医,她虽然不能替人诊脉开方,却也熟悉医理。你把你叔祖母的情形告诉她,她就知道你叔祖母的病,到底有多重了。”
慕林 第二百六十三章 添油
宗房大老太太涂氏看起来六十岁上下的年纪,生得一张圆团团的白胖脸,弯眉细眼,未语先笑,再加上她身材微胖,人却不高,又穿着颜色柔和的浅褐色绣花褙子,深褐色褶裙,花白发间戴着简单的赤金镶玉首饰,看起来就是十分没有距离感的富家老太太,让人一见就觉得和气又亲切。
二房二老太太宋氏则要年轻一些,人也生得瘦,穿着一身竹青系列的褙子加马面裙,没什么绣花修饰,首饰也只是简约的荷叶莲蓬小银簪,面上表情淡淡,沉默寡言,气质高华,书卷气浓,看起来象是大学女教授,而且感觉还是颇有学术成就的那一种。
宗房大伯娘杜氏年纪应该比文氏大不了几岁,打扮却象是四十以上了,长着一张方脸,虽然言语和气,也时常带笑,但不说话不笑的时候,脸一板,就给人以严肃方正的感觉,似乎不大好相处。
这三位长辈当面,任谁初见时,都会觉得涂氏脾气最好,另两位没那么容易相处。因此谢慕林万万想不到,竟然会是涂氏先说出这样一番话来。
这分明就是对谢老太太全无好感,而且疑心她是在装病,是为了逃避回族地居住,才祭出来的借口!也不知道文氏是如何解释的,毕竟他们一行人在老宅见到谢老太太时,对方的一脸病容绝对不是装出来的。
谢慕林下意识地看了文氏一眼,见她露出了苦涩的尬笑,心里就明白了。
文氏不可能对长辈们说谎,但是,她在谢老太太面前一向是任人揉捏的软柿子,谢老太太说什么,她就怎么做了,就算现在稍稍有了点进步,也早给宗族长辈们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固定印象。所以,涂氏她们不信任文氏,就象察觉到她是在说真话,也怀疑她是被谢老太太糊弄了。
想想还真有些悲哀。
谢慕林在那一瞬间,心里就已经想好了应对之法,决定要“实话实说”。
她老老实实地把自己知道的谢老太太的病状说了出来,然后说了大夫前后开的两次药,以及谢老太太吃过药以后的效果,就连谢老太太这两天三餐吃什么,睡几个时辰,都一五一十地交代了。
杜氏看来是真的学过医术,她听完谢慕林的话后,便对着涂氏与宋氏掉了一轮书包,大体上就是解释,谢老太太并没有装病,而是真的病了,原本是什么情况,现在又好转到了什么程度,她娘家兄弟杜二爷之所以没来出诊,只许诺她父亲明日前来,是因为这样的病情不算危急。
然后她又介绍了一下为谢老太太开方的那位平望镇大夫,姓甚名谁,什么出身,在杜家医馆里学习过几年,医术如何,等等。总之,就是在告诉涂氏与宋氏,这位大夫挺靠谱的,足以医治谢老太太的病。而有他把关,谢老太太也绝不可能装得出病来。
涂氏这才释然了,哂道:“我只当她又犯了老毛病,不料这回倒是冤枉她了。”
宋氏微微一笑,拉过文氏的手,拍了拍她的手背:“误会你了,好孩子,你别委屈。”
文氏连忙笑道:“您言重了,是我没说清楚。”顿了顿,“其实我也不知道老太太到底为什么忽然回湖阴来,之前她没提过,见面之后……她老人家也不肯明言。我实在是没办法回答,反倒让您误会了。”
谢慕林在旁恍然大悟。想必是涂氏与宋氏问起谢老太太忽然招呼都不打一声就回老家的原因了,可文氏知道这事儿跟覆舟山道观那件丑闻有关,也有谢映容在背后捣鬼,前者关系到京中的高门大户,后者直接就是家里小辈行差踏错了。无论是哪一条原因,文氏都不方便直言。结果她这种含糊的态度反而令涂氏与宋氏更加起疑了,才会怀疑谢老太太是在装病。
谢慕林在心中暗叹,她这位便宜娘亲在族中亲友间已经留下了不大好的印象,想要改变形象,可没那么容易呀。看来她接下来几年里,得盯紧了文氏才行了。
她这么想着,又再接上了先前的话题:“除此之外……老太太这几日,又发了好多次火,有时候还会觉得头晕,或是心慌意乱,不知道会不会加重病情?”
杜氏回过头来看她:“大夫不是嘱咐过,让三老太太尽可能保持心平气和么?怎的会老是发火?”
谢慕林为难地看了一眼文氏,方才吞吞吐吐地表示,谢老太太发火的原因有很多,比如粥太淡,药太苦,吃饭没有大鱼大肉,坚决要留在破损的正房,抱她去后楼的是收拾干净的粗使婆子,杜名医没有立刻来给她诊脉,平望镇来的大夫劝她不要事事计较,文氏带着孩子回了族里,孙子们要去竹林书院求学……等等等等。
最后,谢慕林还红着眼圈表示:“老太太说要在金陵城与湖阴县两地到处嚷嚷,骂哥哥弟弟们不孝不悌,除非他们放弃学业,与宗族断绝来往,和祖母划清界限,回到她身边来侍奉,否则就要毁了他们的前程……我一时气不过,顶了她两句话,她就骂起我来,还说一定要败坏我的名声,叫我一辈子嫁不出去……”
涂氏与杜氏、文氏立刻色变,宋氏也露出几分惊讶之色,挑了挑眉:“她对你说了这样的话?”
谢慕林哽咽道:“老太太身边的珍珠姐姐与何妈妈帮我说好话,也被老太太骂了。我心里实在觉得委屈极了,又觉得老太太要是真把兄弟们的名声坏了,那更糟糕,相比之下,还不如把我自己赔进去算了。所以我就不许别人随便进后院,省得他们听见老太太的胡言乱语,误会了哥哥弟弟们。老太太因此又骂了我一顿,说我是在软禁她,如此不孝,将来一定不会有好下场。
“我一时赌气,就说一辈子不嫁人,在家里做老姑娘也没关系,反正兄弟们不会不管我,将来总有人能给我养老送终,我还省了巴结讨好公婆夫婿的力气呢。结果老太太听了激动起来,骂我时又头晕了……”
她怯怯地看向众位长辈:“我知道我错了,不该拿这些话气老太太的,可我实在是忍不住……”
文氏跺跺脚,上来搂住女儿,想要斥责两句,又想到女儿才是受委屈的那一个,再想到谢老太太对家里孩子们的苛刻,眼圈一红,鼻头一酸,就再也忍不住,哭了起来。
涂氏沉着脸,冷笑了一声:“还真是没想到,吕氏如今越发长进了。从前只是折腾丈夫儿子,如今连孙子孙女,她都不肯放过了!我们谢家到底是做了什么孽,才招惹来这么一个祸害?!”
大老太太直接把事情定了性。
慕林 第二百六十四章 加醋
宋氏起身走到文氏与谢慕林身边,轻轻环抱住她们母女,又摸了摸谢慕林的头,柔声道:“好孩子,别哭了。祖母们知道你的委屈,不会怪你的。你三叔祖母的话,也不必放在心上。她是病得糊涂了,才会胡言乱语。你这孩子心胸宽广,不要跟她计较。”
谢慕林低头擦了擦好不容易挤出来的几滴泪,倒是把眼圈揉得更红了些。她怯怯地抬眼看向宋氏:“祖母,您说的是真的吗?”
宋氏温柔一笑,又摸了摸她的头。原本她身上那种孤高清冷的气质一下子柔和了下来,变得又亲切又和蔼了。
谢慕林猜想自己的戏应该演得挺成功的,便做出一副小孩子好哄的模样,不好意思地抿嘴笑笑,把眼泪擦干净了,又去劝母亲文氏。
宋氏对着文氏,说话语气也挺柔和的:“好了,一把年纪的人了,还象小时候那样爱哭。这还是当着孩子的面呢,就不怕真姐儿看了笑话么?”
几句话说得文氏也不好意思起来。
只是等她擦了眼泪,被宋氏拉着坐下,面上的愁苦之色还是难以消除:“老太太说那样的话,万一真的传出去了,让外人误会了几个孩子的品性……那可怎么办呢?她老人家如今病得这样,我们也不好顶撞她,只能顺着她说话……”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