毒清
时间:2023-05-24 来源: 作者:没落皇朝
随军的杨猛也是做起了学生,大军团行军,他还真没什么经验,虽说知道的东西不少,但知道了不一定会用,也不一定用的好。
云贵的绿营虽说废弛,但还是有些人才的,张必禄临走之前,也训了一把贵州兵,几个可用之人,被他推荐给了林则徐,而这些人现在就是杨猛的老师。
在一众绿营将官之中,杨猛算是品制最高的,贵州兵的那几个可用之人,也被他拖到了督标之中,督标中军杨猛,杜伏虎、杜降虎兄弟,也跟着长了一把见识。
如何选择扎营的地点,行军之时要注意些什么,杨猛结合着自己的东西,也在慢慢的摸索行军经验。
戡乱是急行军,一日八十里的路程是必须要走完的,三天之后,杨猛也就大体弄摆明了行军的一些常识,结合着自己的东西,由魏芷晴执笔,杨猛为新军制定了一份还算凑活的行军心得。
三天的行军,林则徐却是越来越中意杨老三了,三千八百督标。分成了三队,一队行在队伍的最前方,由参将杜伏虎率领,一队殿后,由参将杜降虎率领,中军的一千八百人由副将杨猛率领。
第一天的行军,督标和贵州兵差不许多,乱糟糟的没个样子,但督标的军卒脚力上明显优于贵州兵,一个个贵州兵。走完了一天的路程。累的就跟狗似得。而督标的兵卒,走的却是气定神闲。
第二天,督标的队伍稍稍齐整了一些,而贵州兵却越发的散乱了。夜间巡营之时,林则徐还在贵州兵的营地里,闻到了让他深恶痛绝的恶臭味,行军之时抽大烟,若不是戡乱在即,林则徐真想整顿一下,这些上不得台面的贵州兵。
第三天,督标的队伍,开始有了动静。一个个千总、把总、哨长,不断在喝令着兵勇,一天下来,这督标行军,越发的有规矩了。
这一天有督标拖着。一日竟行了一百二十里,贵州兵累的贼死,而半下午扎营之后,督标竟然趁着埋锅造饭的间隙,在整理行军的队列。
杨猛会统兵,但不知行军之法,这几天杨老三频频召集张必禄推荐给自己的那几个可用之人,说了些什么,议了些什么,林则徐很清楚,三日之间学会行军之法,这杨老三算是个可造之材。
而杨猛不通行军之法,也打消了林则徐的最后一丝顾虑,杨家有壮丁不假,毕竟之前杨士勤和杨猛都是做过团总的,林则徐也怕扶起了杨家危害到朝廷,通过这段时间的试探,林则徐发现杨老三只是有些蛮横而已,心里没有什么杂七杂八的想法。
这么看来,云南有了杨家,也算是云南百姓的幸事,当初破家防疫,这之后云南的鼠疫,就没有再犯,看来瘟疫也是怕了杨家。
历年来舍粥、赈济花了无数银子,这两年云南饥荒,也是由杨家牵头合云南商家之力,全境舍粥,不然云南的状况还要糟糕许多。
仁孝杨家,不能总显示仁义,立起杨老三这杆血淋淋的大旗,一是能震慑云南蛮夷诸族,二是能消解杨家在云南的善举,升米恩斗米仇,杨老三杀人多了,云南诸族就会离心离德,笼络人心只能由朝廷来做,杨家做了就有越俎代庖之嫌,林则徐这么做,也是为了杨家好。
光有仁孝,没有恶行,只怕以后的杨家会遭到朝廷的猜忌,有了杨猛这杆血旗,杨氏一族还能在云南多支撑一段时间,云南有了杨家无论是对朝廷还是对云南百姓,都有莫大的好处。
换在以前,林则徐断然不会有这种想法的,可遭逢丧妻大变之后,他心里想的最多的还是离开云南,返回福建老家,自己的岁数也不小了,看来这仕途也是走到了尽头。
辞官归故里之后,就好好做一个农家翁吧!
此次大军行进,只是为了剿灭永昌练匪,可行了不过八九日,还没到楚雄府的地界,赵州弥渡,却起了回乱,近千人的队伍,已经在预备刀枪剑戟了,若不是弥渡的官员机警,这次回乱就要让林则徐腹背受敌了。
“此间直是乱邦,竟不知有国法,弥渡之事要打,要狠狠的打,永昌已经够乱了,再也不能出差错了。杨副将,让你率中军一千八百人去平乱,可有胜算?”
这些天一直在行军,信鸽什么的,杨猛也不敢乱用,有关永昌的消息,一直是他身边的护卫,骑马传递消息,弥渡回乱之事,他竟然一丝也没听到。
“回乱?大人要如何平乱?”
林则徐撂了狠话,就怕他要人头啊!回乱之事,杨家能不插手就不插手,这个差事却是杨猛不想接的。
“若回回识相,驱散了就好,若他们不识相,该怎么打就怎么打!”
“末将领命。”
杨猛安排好了中军的护卫,带着中军的一千八百人,就往弥渡赶去,而杨猛的队伍之中,也多了几个不是督标的生人。
“云焕,赵州地界的回回高层你可识得?”
为了不动刀兵,杨猛把杜文秀给弄了出来,永昌的一干苦主,也在大军之中,由督标押解。这次就看杜文秀的本事了,如果弥渡的回回不识相,那只能硬杀了。
“三爷,赵州临近永昌,那里的回回士绅大户,我算是熟悉的,只是这赵州与永昌之事没有瓜葛啊?他们为何要反?”
经历了京城的牢狱之灾,杜文秀也变得阴沉了许多,本以为云南之事,只是妖官作祟。没想到竟是朝廷不待见回回。
此事的起因也有缘由。张格尔算是回回的罪人。张格尔一家,从爷爷辈开始,就想在西北立国,爷爷辈遇到了乾隆帝。结果一败涂地。他爹那一辈,也没什么作为,被大清朝廷圈禁在浩罕国。
而张格尔这个罪人,受了英夷的唆使,从嘉庆帝的时候,在西疆开始叛乱,道光帝时,张格尔兵败被擒死于京师,西北回回频频追随张格尔叛乱。这就是整个大清朝廷都不待见回回的原因。
对于立国一说,杜文秀心里并不支持,这事儿即使成功,以后也会兵灾不断,大清是断然不会把西疆让给回回的。
而他们这些云南的回回。与张格尔不是一派的,平白遭殃,想想自己的悲催遭遇,杜文秀不仅恨大清朝廷,更恨张格尔那乱贼,若不是他,这么些年云南的回回能频繁被朝廷打压,几十年的时间云南回回死伤数万、十数万,这是笔没头没尾的冤枉债啊!
回云南的这些天,杜文秀也从马青虎那里,大致了解了一下杨家的实力,马青虎好像很受杨三爷的信任,杨家的许多事情,马青虎都能知道。
杨家可不像沈聚成等人,杨家的几千刀手,可是云南最厉害的山民,对抗杨家与靠上杨家,杜文秀无疑会选择后者。
杨三爷对云南回回好像别有用心,但总的来说,杨家对回回还是不错的,该如何选择,杜文秀的心里已经有了答案,可赵州之事,他真是不清楚,想帮忙也无从下手啊!
“我已经差人去打探了,总督大人那里下了严令,如果赵州的回回不听劝,结果你应该可以想到的,带着马青虎去弥渡吧!希望我到弥渡的时候,咱们不用动刀枪。
马青虎知道我在宜良的行事方法,如果有人在暗中策动回乱,你最好让赵州的回回高层,把他们连同他们的家人献出来,如果我动手的话,死伤会很多很多,永昌之事在赵州再现,也不是什么难事儿。”
杨猛的话说的很随意,可杜文秀还是听出了浓浓的杀意。杨三爷所属的督标是些什么样的人,经过这些天的观察,杜文秀也摸到了个大概。
杜文秀也是从小习武的人,督标上下每日里早晚必练的刀法,可是杀气森森的,以前杜文秀也见过黄巴巴等人的手下,与督标相比,他们差的不是一点半点。
永昌当年的情形,就如火狱一般,阴森而恐怖,今生今世杜文秀都不想再经历一次了,督标对杨三爷言听计从,只怕在赵州对上之后,云南的回回也要对上杨家了,这样的结局,杜文秀是绝不可能让他发生的。
一个永昌的哨练沈聚成,都能给回回带来几年的灾祸,对上杨家,只怕云南以后就没有回回了。
“杜文秀记下了,云焕谢过三爷的恩德。”
杨猛在话里,数次提点了杜文秀,事情做不做得成,杨猛不去管,到了弥渡,只要回回不缴械,那就是敌人,除了杀戮没什么好说的了。
“去吧!记住,结局如何,不在杨某,而在你们身上。”
云南的回回也需要一个震慑,永昌已经屠了一次了,再杀只会加深仇恨,看来自己倒了永昌,要找一个立威的对象了,那七把香会倒是不错的选择。
送走了杜文秀,杨猛也加快了行军的速度,一天行军一百五十里,对督标来说很轻松,极限的行军速度,以后也要试一下,一百五十里,对杨猛来说太少。
第二天秦子祺那边就来了消息,赵州之事不为别的,只为沈振达在永昌二次屠回。沈振达在永昌县衙,烧死了李恒谦、韩捧日还有一百多回回,好死不死,里面有赵州的十几个童生。
这些人也是打算捞偏门,因为要安抚回回的缘故,永昌府在今年的府试之中稍微偏了一些,这些人不去大理府应试,而是选择了永昌府,就想奔个好前程。
谁曾想好前程没奔着却奔进了火场,这些童生有几个就是赵州回回高层的子嗣,这事儿麻烦了。回乱不怕百姓作乱,就怕有回回高层,在后面支持。
人家死了儿子、孙子,肯定是要报仇的,就怕杜文秀此事无果啊!
毒清 第二百零八章 口舌平乱(下)
秦子祺的人手,也汇报了最近在永昌发生的事情,沈振达在永昌府不得人心,倒是杨猛没想到的,不过想想也是,沈振达搜杀永昌城里的大户,涉及到身家性命,谁还能顾及别的,这个消息倒是个好消息。
这个消息来得正好,七把香会和永昌的哨练倒是个不错的立威对象,打服帖他们,好像对杨家来说没多大好处,宰光他们在滇西、在云南立威倒是个不错的选择。
云南的教派众多,这是个大问题,七把香会只是个民间结社,而且不怎么走正道,专门撺掇回汉矛盾,正好借机取缔,那些个大户教派,不能随便动手,借着永昌的七把香会,发出杨家的声音,让各宗各派管理好自己的手脚,才是一笔好买卖。
“责令秦子祺等,查清永昌七把香会的跟脚,将死忠之人罗列名单,待我入永昌之时有大用。金鸡村的地形,沈振达的死忠,也一并摸清楚。
策动汉人地主士绅,对沈振达施加压力,不能让他逃出永昌府的地界,那些暗地里与沈振达有勾结的地主士绅,一并给老子挖出来。”
沈振达在永昌做得事情太毒辣,二次屠回策动回乱,若不是杜文秀早与滇西的一些回回高层通了气,这次还真能让他翻了案。
也就是林老虎坐镇云南,若是换个稍微软一点,稍微昏聩一点的总督,不仅永昌有大麻烦,整个云南也就差不多了。
沈振达和七把香会,这次真是触了杨家的利益,对杨猛来说,抢生意的就是死敌,给别说要全盘打翻杨家的人了。
定好了联络方式,杨猛便遣走了秦子祺的人手。现在赵州的事情,却是麻烦了,十几个童生身死。恐怕不止弥渡一地的,万一回回的高层串联一下。这次永昌平乱,就要糜烂了。
不是杀不了,而是不能杀,一旦屠回的刀举了起来,涉及到的可是几百万人呐!杀人杨猛不怕,可杀这么多人,他还真怕。自己是怎么来的大清,这事儿只有杨猛自己清楚,那尊神秘莫测的金佛,也不知有什么因果。
杨猛不信神佛。但敬畏因果,善恶终有报,有些事情做多了,会有报应的。当年杨猛一边贩.毒一边行善,就是想借着行善。平衡一下自己的心态,不然那巨大的压力,会把人逼疯的。
这一世,杨猛杀的人,比上一世要多得多。但他也找到了一个平衡点,那就是杀人为了救人,他在云南救活了无数人,杀上几万、几十万,心里也不会有什么阴影。
但屠回涉及的面太广,冤杀的人太多,杨猛怕自己陷入杀戮的阴影,这样的东西,可不是人能承受的。一旦受了影响,就会像林则徐那样性情大变,如果自己嗜杀成性、不分善恶,即使没有外人对付自己,身边的那些人,也会对自己下手的。
人心与人性,是个很难捉摸的东西,背叛的代价有时候很大,有时候又很小,在用人方面,杨猛一直非常的谨慎,怕的就是人性这个东西。
赵州的事情,只希望杜文秀能谈好了,不然自己倒了弥渡,就要进退失策了,杀只怕越闹越凶,不杀只怕他们会得寸进尺。
杨猛带着一千八百督标,花了三天的时间,扑到了弥渡,果然,杜文秀那边没有什么结果,近千回回带着刀枪剑戟,堵在了大军的必经之路上。
“杜文秀,你们可是想好了?
此战一开,云南再无回回的立足之地!
此战一开,杨家与回回不死不休!
此战一开,天下人将奉旨屠回!”
现在就看自己的谈判手段了,谈判杨猛经历过无数次,可如此没有底气的谈判,却是头一遭。
“杨三爷,我们敬杨佛爷的仁孝,才没有直接动手,危言耸听,就有些下作了吧!”
一个留着齐胸美髯的老者,回答了杨猛,听他话里的意思,赵州之事还有门儿。
“危言耸听?你当杨某是在说笑啊?此次云贵总督林则徐率领八千云贵精锐,本是来对付永昌练匪的,你们这么做就是在为云南的回回,挖坑,挖一个万劫不复的大坑。
你们也别把自己看的太高了,杨某的手下是什么实力,有多少斤两杨某清楚的很,你们与杨某作难,那就是找死!
试问赵州之事糜烂,滇西的回回能善罢甘休吗?只要咱们之间开了战,回乱再起已成定局,杨家在滇西的武庄、田庄、土地无数,杨家断然不会让你们为祸滇西的。
现在正是饥荒的时候,滇西虽说不比宜良等地,但粮食的产出不少,耽误了滇西的春种,今年的收成就算毁了,缺了滇西的粮食,万一今年灾情不退,你们就是在与云南所有的百姓作难。
现在此事,已经不是回汉之间的矛盾了,是回回与云南各族之间的矛盾,该怎么做,你们自个拿主意,要战便战,不想打就赶紧散去这些人。
给你们半个时辰的时间考虑,过期不候!
所有督标听令,半个时辰之后,进兵弥渡,但凡是回回,不论男女老幼,杀无赦!”
不管回回们的反应,杨猛一声令下,督标的人马,持盾执矛,就摆出了攻击的战阵。
杨猛刚刚一席话说的不错,现在还真不是个好时候,一旦开打,三五天结束还好,万一绵延数月,滇西大乱,云南回回的结局,真与杨猛说的差不了多少。
兵马未动,回回的几个高层,就有了退意,虽说家中有子嗣在永昌遭了难,但永昌同族的遭遇,赵州的回回可不想重蹈覆辙,他们堵在路上,主要是为了示威,至于说开战,杜文秀一到,他们开战的决心也就小了许多。
再有就是刚刚杨猛的那句不论男女老幼杀无赦,杀伤力太大了。督标的战阵一摆出来,身后的回回青壮,也开始了窃窃私语。就这么个局势,即使打!败得也只能是赵州回回一方。
杜文秀又成了香饽饽。因为死伤了子嗣,杜文秀在弥渡没听到什么好话,虽说心里有气,但大局为重,他也是沉着脸听完了赵州回回高层的条件。
现在还能提什么条件,刚刚杜文秀的心都蹦到了嗓子眼,就怕杨三爷不开口上来就动手。现在这个局面,赵州的这些高层还想提条件,真是有些好笑了,弄不好他们这些人。今天就要倒霉了。
有理也是无理,说的就是云南的回回,去了一趟京城,杜文秀的眼界也开阔了许多,云南的回回要想安稳。与汉人的纷争就必须要停下来,如今云南最大的汉人势力杨家,与督标有了联系,云南回回以后如果还是这般不吃亏的话,杨三爷说的那些话。还真得好好思量一下了。
“你们散去本族青壮,随我去杨三爷那边领罪吧!如今这世道变了,有冤没冤你们都要忍着,杨三爷说的不是玩笑话,你们若是再不幡然悔悟,遭难的只能是云南的回回。
一个永昌这几年就死了万余青壮,加上历年遭难的老弱妇孺,滇西这块土地,已经浸透了咱们回回的血,不能再这样下去了,你们为了整个云南的族人,还是退让一步吧!
朝廷不待见我们,但杨家还是不错的,如果机会合适,咱们可以……”
有些冤屈难以昭雪,有些话也说不出口,杜文秀看了一眼赵州的这几位高层,衣袖里的手也紧紧的握了起来,实在不行,就只能撺掇本族百姓反水了。
与督标开战,基本就是和杨家开战,有了杨家响应,云南的各族,都会对回回下手的,结局不难想象,有些时候只能委曲求全了。
“那咱们的子嗣,就白白的死了不成?”
永昌遭难的童生,小的才十几岁,大的也不过二十多岁,这口气怎么咽下去啊!活生生的娃娃,就这么没了,搁谁也咽不下去这口气啊!
“白死也得死!永昌死了多少无辜的族人?事情刚刚有了转机,不能因为你们,把整个云南的族人,推入火狱之中,今天你们若不答应,我就……”
有些话杜文秀也说不出口,永昌之事他是亲历者,满胸的愤懑一憋就是两年,要说没有拼死之心那是不可能的,但杜文秀知道,造反,现在根本没有活路,有些事只能忍着。
“你要怎样?”
“说服滇西的族人,共同剿灭赵州回乱!”
“你……我们可是同族之人!”
“做了今天这事儿,咱们就不是同族了,你们不顾云南族人的死活,只能舍弃你们这一支了,现在与朝廷对着干,倒霉的只会是咱们,有些事不得不做。”
杨三爷的话,杜文秀记在了心底,平赵州之乱,不是平乱匪,而是要绞杀赵州所有的回回,同族相残,这话本不该说的,但为了多数人的利益,为了永昌之事不再上演,有些事不得不做。
“难道真会如杨老三说的那样?”
细细一品杨猛和杜文秀的话,几个赵州回回高层,也摸到了些许恐怖的东西。
“真的,杨家挑头奉旨杀回,你们一动云南无回。我不是在危言耸听,杨三爷也不是在开玩笑,只要今天开了战,一旦咱们的族人反应不及时,这些话就是预言。”
“朝廷就不管这些?”
“别忘了西疆的张格尔,没有他们一脉,咱们的处境不会如此艰难,朝廷?朝廷不会在意咱们的死活,如今的云南,只有杨家可以依靠,总督府、林则徐都不是咱们的依靠,只有杨家才是。”
“唉……这口气真是咽不下去啊!”
“为了族人,为了身后这些人的死活,你们咽不下去也得咽。”
杨猛的克制,给了弥渡的回回一个机会,若是换了贵州兵,这一仗早就开打了,弥渡之事处理起来很简单,杀了就会完事儿,可以后就难办了。
杜文秀提前说和,也缓解了一下紧张的气氛,赵州回回高层的克制,也是促成口舌平乱的先决条件。
“杨三爷,咱们的事情,您能做主吗?”
那美髯老汉,几步上前,盯着杨猛的双眼有些不甘的问了一句。
“不一定!但沈振达必死无疑,你们要跟着我会平乱大军之中,总督大人那里需要一个交代。”
“好!就冲您这句话,咱们降了。”
“散去百姓吧!把刀枪留下,给你们半天的时间,交代后事,这一去你们不一定能活着回来。”
弥渡之乱,林则徐发了怒火,这事儿得给他一个交代,赵州的这几个高层,必须解回去,实在不行,就找几个替死鬼了事儿。
毒清 第二百零九章 人铺路 刀开道(上)
口舌平乱,也算是妙事一桩,可杨猛并不怎么满意,弥渡之事并不是偶然,而是有人在里面挑拨,三十几个永昌的回回,就是弥渡之乱的根本,没有这些人,弥渡之事不可能演化成上千人的叛乱。
“云焕,这些都是你们永昌所属,有些还是保山周边的人,这些人不会不认得你吧?这些人你打算怎么处理?”
滇西历次回乱,多数有永昌回回,尤其是保山回回的参与,这批人心中的仇恨太深,化解不太可能,杨猛不想对这些人下手,沾上了这些不利于自己的谋划。
“三爷,此事还是看看林大人审理永昌一案的结果吧!”
族人的不克制,也是云南回回频频叛乱的原因,这些年滇西的回回越来越不受待见,每次平回,各地百姓、山民都要跟着倒霉,这样的事儿,以后不能再继续了,反就要来次大的,没有机会就不能再反了。
“也成,不过你也别抱太大的希望。”
斜盱了杜文秀一眼,杨猛就不说话了,朝廷的大政不会变,指望着林则徐还回回一个公道,希望实在是不大。
“三爷教我……”
“呵呵……”
没了弥渡乱事,回去的时候,杨猛也加快了行军的速度,三天来两天回,五天时间平定弥渡回乱,坐镇中军林则徐不由的高看了杨猛一眼。
“大人,弥渡之事源于永昌,十几位赵州童生就是事发的原因。主使之人已经缴械伏法,不知要如何处理?”
简单的回报了弥渡之事,杨猛也打算看看林则徐的手段。
杀,现在可不是好办法,与永昌屠回、劫囚、练匪、会匪之事并案。才是最好的选择,现在滇西回回的眼珠子,可都放在林则徐的身上。先处置回回,肯定不是什么好主意。
“星斗。你做的不错,不动刀枪就消弭了一场乱事,但这回回也不可过度的放纵,挑事之人验明正身,直接正法了就是,处理永昌回案,但分良莠不论回汉。哪个触了国法,就得依照朝廷的律法来办。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