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都市言情

鉴宝直播间

时间:2023-05-24  来源:  作者:专门无名之辈
“妈呀!真受不了,两幅刘墉的作品,一幅怎么说也有上百万吧?”
“所以,大家注意了,说不定你扔掉的一张纸,就是一辆车。”
“说不定是一套房!”
“或者是一生的荣华富贵。”
“别说了,我去翻垃圾桶还不行吗?”
……
不得不说,这一幕,给大家不小的震撼,从一些杂物里面,连续翻出两件书法精品,谁曾想到?电影、电视剧都不敢这么拍,脑洞太大了。
胡杨笑道:“章老爷子估计就是随便翻了两三幅,发现都是同一个人的练手之作,也就失去了兴趣。”
章左点头:“是呀!当时,要不是我有点匆忙,来不及整理,这些东西说不定都扔掉了。”
还好,当时没什么时间,回来之后,也就逐渐忘了这个事,一直留到现在。也亏胡杨是个有耐心的小伙子,硬是将这些全部打开看一遍。
之前就说过,乾隆四大家,个个都是玩收藏的高手。
这位刘墉也就不例外,喜欢藏书,遍读经史子集,对于佛、道、碑帖、字画、戏曲、、弹词、曲谱、平话之类无不涉及,此外收藏奇石、砚台、毛笔、古琴等也均称名一时。
由于广博的收藏涉猎,善于取舍的学习方式,加之居庙堂之高的见识,刘墉书法形成了独具一格的风貌。
我们看眼前的这两幅作品,就能很明显看出他书法的特殊之处,完全是自成一体。
“刘墉的作品多以浓墨书写,浓墨能体现沉着敦厚,有庙堂气。你们看这两幅作品,一股厚重之风散发出来,这就是作品的魅力所在。”胡杨对自己直播间的兄弟们说道。
刘墉通篇的字里行间饱蘸浓墨挥运,节奏舒缓轻松,并不纵横捭阖,也不跌宕起伏,把长笔画收敛,尖入笔减少,表达的是居庙堂之高的涵养,毫无火气,不激不厉,超然凡俗。
胡杨猜测,这和他的经历有关,刘墉一生算是比较平顺的,他用不着忠义奋发,也没有郁郁不平。
不像铁保那样,比较坎坷,革职流放就试过两次,要不是年事已高,被朝廷放过一马,提前告老还乡,说不定就死在了边疆。
“在章法上采用了疏朗空旷法,行距宽,字距也宽,这也是刘墉惯用的一种方式,且几十年不变,形成独特的章法风格。”胡杨继续分析。
这次,就连章左听了,都感觉有所收获,分析得很到位,感觉这位年轻人,对刘墉研究很深。
“小胡,你需要多少古纸?先说好,我最多只能给你一半。”章左问道。
胡杨立即点头:“够了,一半足够了。多谢老爷子,您多少钱入手的,我双倍给您。”
章左摆摆手:“要不是你,这两件作品,说不定就发现不了,我感谢都来不及,哪还有脸收你钱?就这样吧!其实,古纸没你想象中那么贵,只是有点难找而已。”
为了找这些古纸,他跑了国内差不多一半的省份,多地打听。大家根本不知道,这些古纸,他还是从一位退休的博物馆管理员手里拿到的。
至于对方怎么得来的,章左没有追究的欲望,反正犯罪的又不是自己。
“先不说那些啦!来,小胡,发挥一下。”冯师傅已经将纸都摊好,两边压着镇纸,自己往砚台倒了点清水,开始用老伙计墨盒里的古墨,自顾地磨墨,完全就是一副打杂的狗腿模式。
直播间的观众一看,都乐了。
“冯师傅,别这样,你的人设快要崩了。”
“冯师傅,咱的高冷范不要了吗?”
……





鉴宝直播间 第一百八十六章 两老相争
对于老友这种献殷勤一样的举动,章左也有点看不懂,这不像是他平时的为人呀!
而且,试一下笔,需要用我最好的纸和古墨吗?这老家伙,不是自己的东西,真的不心疼呀!
不过,想到刚才胡杨帮他翻出两件刘墉的作品,章左也就没有说话阻止。
只有直播间的观众明白,冯师傅是被胡哥的书法所折服了。他们相信,等章左老爷子看了胡哥的作品,恐怕也好不到哪里。
已经有人在直播间开赌,赌章左老爷子会惊讶到什么程度。
“赌老爷子不会吃惊的出来,我可以让你倾家荡产。”
“一包辣条,老爷子会目瞪狗呆。”
“一座城堡吧!你们赢的话,我给胡哥上一座城堡。”城堡是五百二十块人民币的礼物,在很多主播眼里,已经算是大礼物。
“一座城堡,已截图,留下证据,滚刀的没有***。”
……
胡杨啼笑皆非,连忙说道:“冯师傅,您这……”
冯师傅却不在意:“小胡,这次,要不咱们就写一下《寒食帖》?”
《寒食帖》吗?那可是大篇幅呀!苏轼的原作,行书十七行,129字。这幅作品,被誉为天下第三行书,目前保存在台岛省的博物馆里。
章左郁闷,还以为他们只是写几个字而已,不会用到太多的古纸。
寒食帖的话,那就得一大张才能应付,他忍不住瞧了眼自己的那些花纹笺,最大的那几张,得贡献出去一张了吧?
他找到的这批花纹笺,品质最好的,无疑就是最大的那几张,很可能就是以前皇宫流出来的。
胡杨跃跃欲试:“我尝试一下,不知道行不行。”
于是,胡杨开始挑一根自己握得比较顺手的毛笔,开始沾墨,回忆一下《寒食帖》的内容。
这幅作品,是苏轼因宋朝最大的文字狱“乌台诗案”受排斥,贬谪黄州团练副使,在精神上感到寂寞,郁郁不得志,生活上穷愁潦倒,在被贬黄州第三年的寒食节作的诗。
诗写得苍凉惆怅,书法也正是在这种心情和境况下,有感而出的。通篇起伏跌宕,迅疾而稳健,痛快淋漓,一气呵成。
回忆了一下,调整状态,胡杨开始下笔:
自我来黄州,已过三寒食。年年欲惜春,春去不容惜。今年又苦雨,两月秋萧瑟……
胡杨写字的时候,章左也在留意。他发现,胡杨执笔的姿势有点与众不同。不过,这没什么,不一定都是要很不标准的姿势,每个人的习惯不一样,只要写出好字就行,姿势不太重要,那毕竟只是形式上的东西。
这就像打篮球,有些人投球的姿势很讲究,看上去很有观赏性,但不进球的话,姿势就只能是姿势,没什么用。
看到胡杨调整自己的状态,章左微微欣赏地点头。
只有那些真正的书法家,才能做到这一步,全身心投入。这个状态下,他的世界里,就只剩下手中的笔。
不管胡杨写得怎么样,章左都开始认同胡杨了,认为他跟自己是一路人。
然而,当看到胡杨写的字,霎时间,章左放佛见了鬼一样的表情,震惊、不可思议,难以置信,很难形容。
“哈哈!我就说嘛!”
“不出所料!”
“都坐下,这是基本反。对了说城堡的那些兄弟呢?还活着吗?活着的,赶紧行动了喂!不然木有***。”
……
而看到老友这种表情,冯师傅很满意地笑了。
章左摘下眼镜,用衣服擦了擦,然后又戴上。
嗯?眼镜没问题,这是怎么回事?章左忍不住将目光投向自己的老友老冯。
老冯用手指竖在嘴边,示意老章不要说话,先不要打扰小胡书写。这幅作品,他是打算自己要的,当然不能被这老家伙打扰,影响胡杨的发挥。
之前,胡杨写的那些,他还不满意,毕竟纸张和墨水都不怎么好,多少还是有影响的。这次不一样,纸张和古墨,都是最上乘的。
加上胡杨的书法造诣,这幅作品,也就非常珍贵了。
要知道,苏轼的这幅作品,可是被誉为:“天下第三行书”。哪怕胡杨没有完完全全临摹到位,那也是九成以上的。
这在当代,恐怕没有人能做到这个程度。
冯师傅最吃惊的,就是这一点。小胡现在才多大?已经达到这种书法造诣,以后就更不用说,会不会达到书圣王羲之那种水平?
这谁说得准?难道没有这个可能吗?
但如此一来,想想都觉得恐怖,书法界,多少老一辈,终其一生,都达不到这种水准。消息一旦传出去,小胡是要彻底扬名。
照他看,干脆别玩什么古董,浪费天赋,专心写书法,绝对比玩古董要有前途很多。
要知道,以他现在的水准,已经处于国内最顶尖的那一小撮人,以后胡杨很可能就是书法界的领军人和领袖。
在别人看来,胡杨是一气呵成,落笔如有神。
但其实,这次胡杨已经藏拙,保存了一些实力。可即便如此,都已经让人惊呆,直接将章左看得说不出话来。
写完之后,胡杨收笔,自己装模作样看了一会,故作遗憾:“可惜,还是差几分火候,功夫还没到家呀!”
说这话的时候,胡杨自己心里都有点鄙视自己,太虚伪了。
不过,他不想把全部实力都一下子拿出来,那样太惊人了。他估计,自己要是将苏轼的精髓都展示出来,国内恐怕找不到书法方面的对手。
能写出天下第三行书的人,起码当代还不存在。
哪怕是现在国家级的书法家,距离这个境界,也还是差了那么点。这就像是武侠里面,先天和后天境界的区别,看似只有一步之遥,但这个门槛却拦住几乎所有人。
“小胡,不必谦虚,你现在做得已经非常好。”
冯师傅说完,一手伸向作品的一头。
而另一头,居然有人已经放手在上面,冯师傅一看,居然是自己的老伙计,也两眼发光一样,死死盯着这幅作品。
“喂!松开你的爪子,这是小胡给我。”
“屁!小胡什么时候给你?死不要脸的。这纸和墨都是我的,小胡要送,也是送给我。”章左马上撕破脸皮。
说完,两人不约而同看向胡杨,让他做决定,给谁。
胡杨很无语,一会开口:“要不,这幅就给冯师傅吧!《寒食帖》一共两首诗,另一首,我一会作出来,章老爷子要是不嫌弃,那就送您。”
这算是一碗水端平,但冯师傅有点郁闷,一幅作品,分成两半,谁都会有点不痛快。但胡杨这么说,也没办法,只能看以后有没有机会,再请小胡帮忙动动笔。
章左顿时眉开眼笑,松开那幅作品的手:“行,既然小胡这么说,这幅就让给你这老家伙,便宜你了。”
接着,他夸奖之词毫不吝啬。
“小胡,你这书法绝了。依我看,现在国内外,能把苏轼的作品临摹到这程度,不会超过三个人。你……”
这回,大家才知道,章左才是最会夸人的人。
冯师傅瞪了他一眼,暗想:要不是我带小胡来你这,你能找到两件刘墉的作品?你能有机会得到小胡的书法?
歇了一会,胡杨继续动笔,开始将第二首诗词挥墨出来。
不得不说,毛笔写字不大方便,一百多字,如果是钢笔写字,也就那么一会。但用毛笔,就有点费神了,还有点费力。
要是写个一两千字,岂不是手腕都要肿了?
“我怎么感觉,小胡写的,比我们看到的《寒食帖》还要好?”冯师傅说道。
《寒食帖》,他也是近距离观摩、欣赏过,确实很了不起,但总感觉和小胡写的还是有一点点不一样,似乎比小胡写的少了点神韵,多了几分呆板。
章左听了,忍不住翻白眼:“真正的《寒食帖》,你就没有见过。我也没见过,之前,我跟你去看的,只是一幅复制品罢了,当然会显得有点呆板。”
说起来,《寒食帖》的命运也很坎坷,保存到今天,非常不容易。
清朝的时候,这幅作品被藏到了圆明园里面,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差点就毁掉这幅千年国宝。
《寒食帖》旋即流落民间,为冯展云所得,然后又遇到了火灾,留下了火灼的痕迹。
冯死后为盛伯羲密藏,盛死后被完颜朴孙购得,然后高价卖给了日本人——菊池惺堂。
日本东京大地震,菊池家遭灾,所藏古代名人字画几乎被毁一空,当时,菊池惺堂冒着生命危险,从烈火中将《寒食帖》抢救出来,一时传为佳话。
二战之后,国民政府外交部长王世杰暗中打探国宝《寒食帖》的消息,当知下落后,即以重金购回,千年国宝才重回祖国,收藏到台岛省博物馆。
事后,就弄出了十幅复制品,用于被国际上享有盛誉的国家博物馆珍藏,以及展览。
所以,大家看到的作品,均不是真迹。真迹不可能随便拿出来展览,一个不小心损坏了一点,都是罪过。
“这样吗?我说,难怪。”
也就是说,胡杨这作品,就比当时花大精力弄出来的复制品还要好。
两老心满意足,各自拿到了一幅作品。他们打算,迟一点找最好的装裱师,将作品装裱起来。
章左这回心甘情愿地将自己的那些古纸分成两半,给胡杨递过去:“小胡,这些你拿着。近段时间,我也会打听一下其他古纸的下落,到时候再均你一点。”
“如此,那就恭敬不如从命!多谢章老爷子了。”
“客气!我们都是练书法的人,同一路人,以后要多多联络,多多交流。”章左说道。
胡杨点头:“求之不得!正好,还要跟你们这些老前辈多多请教。”
冯师傅做东,请大家去吃一顿。饭后,已经是晚上六七点,胡杨也就提出告辞。这次出来,收获还可以,不仅拿到了一方精品端砚,还得到了一批古纸,暂时够他省点用一段时间了。
胡杨先把华仔送回家,然后自己回到他的那套楼,没有回别墅那边。不过,他还是打了个电话回去,询问医院的事情。
顶点




鉴宝直播间 第一百八十七章 严老的震惊
有了心脏,有了治疗费等,医院方面的动作还是很迅速的,手术已经安排在第二天。因为谁都不能保证,小浩能坚持到什么时候,所以还是尽快做手术比较好。
一场手术,牵动好几家人的心。最伤心的,可能就是小浩的妈妈,所以小鑫的妈妈只要有空,就去安慰。
第二天,胡杨去了一次医院,看望一会,聊了几句。
他没有逗留很久,今天有别的事。严老亲自将装裱好的《踏雪图》送过来,按照他的说法,是他也有事要来羊城,所以就顺便带过来。
此外,外出了那么久的赵信也回到省内。
所以,今天胡杨要把那些宝贝,给赵信送过去。这位大收藏家,差不多是一次性,就从胡杨手里入手了好几件古董,价值过千万。
当然,其实很多都是其他人的,胡杨只是帮忙捎一下,真正是胡杨出手的物件,并不多。
最重要的,无疑就是那幅《踏雪图》。
《踏雪图》的出现,引起了书画界,文物界的一定轰动,前几天,几乎是天天有不明电话打到胡杨的手机上。
其中,就不乏一些博物馆想要求购,不过,他们开的价格太低,胡杨没有理会。
“宝画安全送到,你看看,是否满意吧!希望没辜负。”严老还是那副严肃的表情。
他心里,有点不舍,这种宝画,他装裱完毕之后,几乎是天天都在看。不过,他很明白,这是别人的,只能过一过眼瘾。
胡杨展开一看,装裱的用料都是最上乘的。
装裱要用到的轴头、命纸、画杆、绳带、包首、画签等等,全都是用料最好的。仅仅是这些用料,就花去严老的不少资源。
轴头,大家可能还好理解,什么是命纸,或许就没怎么听说。
这都是专业名词,所谓的命纸,就是画心的托纸,无论画心是纸的还是绢的都有一层托纸。如果把画心的托纸揭掉,画心则减色无神了,即无生命,故名“命纸“。
此外,还有让局、覆背、隔界等等,只有真正专业装裱的人,才会熟悉。很多书画界的人士,也不一定能把装裱需要的零配件都说出来。
胡杨看了,有点不好意思,人家不要人工费也就罢,连材料也自己出,这怎么好意思?
不过,这位老爷子的性格,如果他硬塞钱的话,恐怕会被骂吧?
一般的材料也就算,但那天杆和地杆,明显就不是普通材料。
卷画用的圆木杆,画上端较细的叫“天杆“,下端较粗的叫“地杆“。两根画杆,用的都是紫檀木,虽然这不是最好的紫檀,可也不是一万几千块就能搞到手的。
胡杨笑道:“人工装裱的就是不一样。”
嗯?
直播间的观众惊讶,听胡哥这话,难道装裱还有机器做的?
见华仔那种表情,好像用机器装裱,很让人意外一样,胡杨顿时笑着解释,手工装裱,纸与纸之间贴的很密实,画面很光滑,把画悬起来抖一下或用手指弹一下会有“蹚蹚”龙吟一样响亮的声音。
如是负责任的裱件,裱件背面则有上蜡的痕迹,那是为了保护画心;未上蜡则看得出宣纸纹样,不光滑。反复卷放,背面起毛会伤画心的,裱件背面一定要上蜡!
而严老不愧是祖传的装裱手艺,各个工艺程序,都做得非常到位,很精妙。
胡杨举起拇指:“了不起的装裱工艺,严老爷子,这作品我非常满意。不知道老爷子接下来有没有时间?”
严老还不知道胡杨想干什么,但他接下来确实没有什么比较要紧的工作。
于是,他如实说道:“时间是有,不知道什么事。”
胡杨将《踏雪图》先收起来,然后开口:“严老爷子,我昨晚自己写了一幅书法作品,想要请您帮忙装裱。
因为是送给长辈做寿礼的,所以想要弄好一点。这次,您尽管用好料子,费用千万不能再给优惠了。”
得!这在严老看来,小胡这是觉得心有亏欠?故意补偿?
不过,既然人家将送给长辈收礼这种事都搬出来,他也不好意思推辞。想了想,严老也就点头:“嗯!可以。”
“这样,您老也别回去,就留在这里装裱吧!需要什么材料,我安排就好。工作的地方,我也可以找,保证不会让您失望。”
严老皱眉:“很急用的吗?”
胡杨点头:“有点急,没多少天了。”
事实上,还有时间的,只是胡杨不希望到时候又要麻烦严老大老远跑一趟送过来,他过意不去。
“那好吧!你想要用什么材料,你准备就行。左右我老头子就是动动手,解解困,不花什么精力,人工费就算了吧!”
胡杨听了,立即摇头:“那怎么行?严老爷子,您要是这样,小子我以后可就不敢打扰您了。”
得!这威胁,严老只好妥协。
说完,胡杨将自己昨晚写的作品拿出来。这次,他是用了苏轼全部的功力,毕竟是送给长辈的,得尽心。
严老一开始,并不是太在意,不认为这位年轻人在书法上有多厉害。
毕竟人力有时穷,胡杨在鉴宝方面已经那么厉害,哪还有太多精力投资到书法领域?恐怕,只是为了亲手做寿礼,更显孝心,才搞出这么一出的吧?
这种举动,严老是蛮欣赏的,有孝心的孩子,谁都会喜欢。
在我们中国,有句话叫:百善孝为先!
不管多可恶的人,只要他是孝顺的人,那就还有可取之处,还可以抢救一下,就算做了坏事,也能取得一些人的原谅。
然而,当严老打开胡杨的作品,一看,瞬间愣在当场。
“这……这是小胡你创作的?”
只见上好的古纸上,是一首苏轼的诗词。
苏轼在诗词文学上的成就,震古烁今,创作了许多流芳百世的作品。可以不夸张地说,如果连苏轼的一两首诗词著作都不知晓,都不好意思和别人说上过学。
眼前的这首诗词,严老当然清楚是苏轼的,但他震惊的不是这一点。
他震惊的,是这书法字体,乍一看,就是苏轼的笔迹。好像是苏轼穿越了千年,来到了现代,写下这幅墨宝。
严老下意识不敢相信,这是胡杨的作品,不要说一个年轻人,就算是国内顶尖的书法家,恐怕也写不出这样的字吧?
胡杨笑着点头:“昨晚写的,因为要送给长辈,所以写得比较认真,算是超常发挥了。”
严老瞪大眼睛,死死地盯着胡杨好大一会,才移开目光:“小胡,能给老头子见识一下吗?不是不相信你的书法水平,实在是……”
嗯!好吧!其实还真就是不大相信。
这种表现,胡杨早就预料到。
对这位老人,他还是蛮尊重的。于是,也不跟他藏拙,点头道:“您稍等,我这就写几个字,正好最近对书法有些体会和感触,状态很好。”
于是,胡杨将自己的文房四宝摆出来。
直播间的大家,还是第一次看到胡哥的家,发现好像没有特别奢华。有人猜测,应该是办公室什么的吧?
“肯定不是胡哥的家啦!起码都是别墅吧?以胡哥的身家。”
“就是,这种房子,怎么可能还配司机和保姆?”
“不好说,或许胡哥这是玩低调呢?”
……
胡杨调整好状态,开始挥毫。
接下来,严老看呆了。眼前的这位年轻人,竟然真的写出苏轼书法的精髓,而且还学到了这种程度,简直让人难以置信。
1...6465666768...211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