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都市言情

农女为商:驯夫有方好种田

时间:2023-05-24  来源:  作者:珍禾
于是他交代侄子好好休养,他却是马上要回京去,在边关镇守多年,也该回去一趟。
绥州不能一日无将,孔凡明也是私下里回京,身边只带了一名副将,苏大山有股拼劲,尤其还有运气,于是孔凡明将他留在了绥州。
此时京城里,外城孙府内,孙浦从衙门里回来,一入府上,孙老夫人身边的下人便看到了,立即将孙浦请到了前堂去了。
孙浦原本想一回府就去后院,如今后院纳有一房美妾邹氏,温软的不成样子,孙浦恨不能一直呆在邹氏的床上不下来。
但是孙老夫人有请,孙浦不得不往正堂前走去,到了堂前,孙老夫人已经将帐目放在桌前,看着儿子便说道:“咱们这府邸的支出每个月至少三百两银子打底,你岳父如今一个人操持宁家,每个月到底能给你多少?”
孙浦一听,只好垂着头说道:“岳父开头还是给些钱的,只是这两个月却并没有了。”
孙老夫人一听,气愤的说道:“是不是因为你纳妾了?”





农女为商:驯夫有方好种田 第1054章 苏宛平的歪主意
第1054章 苏宛平的歪主意
一想到儿子后院的妾室,孙老夫人便是生气,“男子三妻四妾本就正常,我瞧着宁家也并不是传说中的大方,竟然为了这一点儿小事就不给银子,如今这府邸要如何养活。”
“这府邸也是宁相自己要置下的吧,既然他买下了府邸,自是得管好以后的支出,莫不是还要咱们庄户出身的孙家给不成?”
孙老夫人很生气,孙浦却是叹了口气,“母亲,实在不行,就不要这么多的下人吧。”
那屋里的下人一听,都急了,莫不是主家要发卖他们不成?
孙老夫人一听到这话却是生气了,“怎么,你在京城里做官,不就几个下人罢了,宁家榜下捉婿,也是知道咱们家情况的,你再看看宁家的下人,家里主子都不在,不也养那么多的下人,咱们与他们来比算得什么。”
“你岳丈一家住得好吃得好,出去奴仆成群,凭什么咱们家却要如此寒碜,他们就不知道救济一下咱们家么?”
孙老夫人庄户出身,以前在村里,只有她说话的份,谁也不敢得罪她,尤其她生了个好儿子,孙家祖宗坟上也冒青烟,儿子中了榜眼,还留京为官,在地方,孙老夫人可是受尽了尊重的。
可是一到京城,孙老夫人开头还想掌着家,却发现这家里支出多收入的少,尤其是儿子的俸禄,更是少得可怜,而儿媳妇的嫁妆田产铺面,却并没有移交到她的手中,全部握在儿媳妇的手中,这一下好了,孙家图有这外城的府邸,内里却过得紧巴巴的。
孙浦被母亲说了顿,尤其说到孙浦没能耐,伤到了他的自尊,不由得也有些责怪岳丈,岳丈年轻的时候不也有纳妾,凭什么他就不能纳妾,何况他只是纳了一房妾室罢了。
孙浦在母亲这儿受了气,只好答应母亲明个儿再去想办法,弄些钱回来,而后他才能回到后院去,一到后院,孙浦便紧紧地抱着邹氏,也只有在这儿还有片刻的安宁,邹氏也是温柔体贴,比妻子宁氏不知好了多少倍,孙浦既庆幸妻子回了老家他才有机会遇上邹氏,可是又生气妻子不将嫁妆拿出来给他一同打理,才会让他如今捉襟见肘。
第二日孙浦又不得不面对事实,家中无钱,在京城里也是寸步难行,他去了衙门里,开始向同僚借钱,倒是依着他是宁相女婿的面子,有不少人愿意将钱借给他的,转眼寻到了门路,也解了孙家的燃眉之急。
天气一天一天的转热,慢慢地可以穿上薄衣了,苏宛平却是穿上新的宫服,侧妃宫服,宫里内务府领了新的,衣料用得极好,听说还是皇后孔氏亲眼过目,选下的几套宫服,显得活泼又青春,苏宛平严重怀疑孔氏想女儿了,如今公主出嫁,于是心思便用到了她和阮氏身上。
穿着薄了的宫服入宫,与阮氏相遇,阮氏的衣裳更加的正统,可苏宛平居然也看到了改动,穿上去年轻又有活力,不再是以前沉闷的宫服,这算不算代表着皇后对她们的态度,开始当她们像女儿疼着,也准许她们时不时的活泼。
到了凤栖宫前,就看到公主时嫣也在,时嫣一看到两位嫂嫂就高兴,如今已经出嫁了的时嫣明显的比以前要活泼,每天辰时同样入宫,与两位嫂嫂玩,晌午再一家人吃饭,孔氏也是喜欢女儿粘在宫里,这样就像未出嫁时一样。
苏宛平今日穿的居然是一身桃红,漆黑的头发挽起,瓜子脸上精致的五官,又因长期练武,身姿又好,气质也独特,一时间很是显眼,便是太子妃与时嫣也是朝她多看了一眼。
孔氏有些慵懒的坐在太师椅中,看着三人入殿,都穿上了新衣,她便是精神一振,唉,这新衣果然好看呢,都活泼多了,本就年纪小,要这么老成做什么。
孔氏在苏宛平身上上下看了一眼,心中感叹,难怪儿子对她心心念着,苏侧妃不管是性情还是长相皆是她最满意的。
而后孔氏再看太子妃,也是一脸的开心,这是她选的好儿媳妇,只可惜了大儿子太过执拗,放着这样文静又知书达理的好女子不顾,想到大儿子,她就失望。
于是朝三人召手,三人来到孔氏身边,孔氏便说道:“咱们举行一场入夏之宴吧。”
时嫣一听,立即拍掌附和,苏宛平却是笑了,不知这一次宫宴她还能得到赏不?
阮氏也很支持的,想到这宫宴必定她主持,不想让母后辛苦,于是认真的问起宫宴的内容。
至于什么内容,孔氏居然也没有想好,她是想活跃一下权贵们之间的交往,皇上最近为朝堂上的风气颇有不满,那就是朝堂上分了派系,文武大臣之间总有些摩擦。
孔氏想了想说道:“就来一场文武比试吧。”
嗯?
三人有些疑惑不解起来,这是让文臣与武臣一起来比试么?
孔氏沉思了一会儿说道:“文臣擅文,武将擅武,如今我倒着来,武将做诗,文武射箭,且让他们相互感受一下各自的艰辛。”
苏宛平噗嗤一声笑了。
孔氏皱眉,在她说话的时候敢出声笑的也只有这小滑头了,孔氏不由得伸指点在苏宛平的额头上,“你呀,正经一点儿,莫不是你有更好的建议。”
“母后,我还正想说呢,我有一个建议。”
孔氏有些牙痛的看着她,可以不要这么滑头这么聪明么,她可是她们的母后,话还没有说完呢。
于是几人都看向苏宛平,苏宛平便说道:“历朝历代,文臣武将之间都会有些难以融合,这也没办法,皆是我朝的左膀右臂,融一起就只剩一只胳膊了,不方便,所以我觉得这一场比试,以论战为基,辩倒对方不算赢,而是在自己的主张上,各派一支军队做演练,赢了才能证明自己的观点是对的。”
“而咱们却是要这么派兵,文臣擅辩,但兵由武将出,武将擅斗,兵却由文臣出。”
在场三人听后,一脸的古怪,时嫣却是拍手叫好,阮氏也是掩着嘴笑了,孔氏也控制不住严肃的表情,还是笑了,直说道:“这些文武大将会恨你的,你等着吧。”
“母后可不能将我说出去,不过想来这一场比试有得看了。”




农女为商:驯夫有方好种田 第1055章 孔将军归来
第1055章 孔将军归来
这叫模拟作战,作战讲究什么,自是讲究上下一心,苏宛平就是要让他们感受到上下不一心,便不能赢,在反复的比试中,他们达成团队的合作,终于赢得战役的时候,他们便会自行感悟,也算是文臣武将的一场团建活动,这样就能让他们感受到总指挥皇上的难处。
管理一个国家也尤如管理一个团队是一个道理,如今显然是各怀心思,各成派系,不能互相牵制,也不能互相相融,于是团队就有可能随时散场的风险。
苏宛平做生意的最喜欢搞这种事了,她如今底下所有管制的这些人就是这么用的。
显然她的提议相当不错,皇后很高兴,采用了她的意见,随后就是比试的规则问题,目的是要让他们团结起来,所以规则定制就要巧妙了,必须在赢与输之间总要带着一丝希望才能成事儿的。
孔氏听着苏侧妃这话,又好笑又好气,尤其看到她叫宫人下去装来一个沙盘,在沙盘上抄上旗子,她又按着京城马场的地形将沙盘摆弄好。
皇家马场极大,这儿有校练场有赛马场,还有养马场,而她此时看中的正是养马场,她指着沙盘上露出三处小坡的地方,向孔氏说道:“母后,就按刚才的规则,由文臣武将派出代表在此地指挥,而出征的队伍却是咱们固定好,文臣三队,武臣三队,冲锋军文武夹杂,后援军由各自指挥官安排,但文武臣的数量是固定的。”
孔氏还是第一次可以真的沙上谈兵,还过这法子不错,孔氏也觉得精简有趣,还能让文武各大臣都能参加,是好事一桩呢。
于是这一日,苏宛平在宫里与孔氏、阮氏商量了一下午,而公主时嫣却是一直支持着苏宛平,不管她说什么,她都高兴,看来又有好玩的,以前她在宫里可不怎么参加这些活动,这一次可不能错过的。
傍晚时分,正要出宫的三人,正好遇上绥州大将归京。
皇后一听到孔凡明将军回京来了,便忍不住看向自家女儿,也不知侄儿孔滇如何了?
于是孔氏将三人叫住,虽然时嫣恨不能赶紧离开,她根本就不想知道孔滇的情况,再说好不容易她不必再想起那些糟心的事,有了自己独立的驸马府,谁也不会管着她,她眼下这样的日子,很是舒服。
但是皇后出了声,三人自是得留下了。
孔凡明一身铠甲风尘仆仆的进来了,他刚从皇上那儿过来的,怎么说皇后也是他的堂妹了,虽然他是旁支,不是主脉,但是孔家族人一同入中原,而且孔凡明也极为有能耐,在孔家还是有些话语权的。
孔凡明来到殿前朝高座上的皇后孔氏行礼,孔氏一脸欢喜的叫他起身,又是赐座。
皇后问起孔凡明绥州城的情况,前几日夜里皇上来了凤栖宫,说起过绥州城的孔凡明将军将西夏大将给一箭射死了。
这个捷报传来的时候,便是凤帝也是惊住了,他没有想到孔凡明如此有能耐,居然一箭能射死一位大将,这是有多大的运气了,可是运气来了挡都挡不住,所以这一次孔凡明自是有大赏了。
皇后也问起那西夏大将的情况,孔凡明心头颇有些骄傲,他一生战迹,此次便是他的顶峰,如此凑巧,可得多亏得那傻大个苏大山,不,以后不该叫苏大山,得叫苏大福,是个福气的。
说起绥州战事的时候,自然孔凡明提到了孔滇,皇后也不必直接相问,却是这么三言两语得到了自己想要的消息。
一说到孔滇,孔凡明真想实话实说,可想到皇后和公主都在,还是给驸马留点面子,只说在战场上受了重伤,而且得养上几个月,到时便想着将驸马直接送回京城来。
孔凡明这话算是说得很委婉了,然而同样上个战场的孔氏却是听出了言外之意,京城里的权贵子弟那风气,孔氏不是不知道的,这个侄儿生在孔家,从小喜欢舞刀弄枪,在京城也算是贵子当中有点能耐的,许是这一点儿能耐使他骄傲了,这才上战场就上了这么一个大当,吃了这么一个大亏,便是孔氏也有些失望的。
然而时嫣听到这个消息不是担忧孔滇的安危,却是明明送去战场得立了战功才能回来的人为何可以因为受了重伤,就能马上送回京城,一来一回都不到一年就回来了,如果孔滇回来,她该怎么办?
时嫣不由得看向母后,当初可是母后说让孔滇去边关的。
孔氏对上女儿那复杂的眼神,她似乎感觉到了女儿的抗拒,经过那样的事,孩子才跟着两位嫂嫂一起玩得开心,暂时忘记了痛苦,如今又提及,想来她内心还是过不去那个坎吧。
于是孔氏说道:“孔将军的提议也不错,不过侄儿孔滇初上战场,正要一展抱负,等他养好伤再看后续表现也不迟。”
孔凡明可不想再留这个侄儿子在军营了,可是看到皇后的意思,想来并不急着召孔滇回京,他就有些不明白了,看来此事还得告诉孔家人才能劝阻,他自是不必做这个坏人。
于是话也讲得差不多了,孔凡明一路风尘仆仆的回京城,也不曾回家,便直接入宫回话了,此时孔凡明也有些想家了,于是起身向高座上的皇后行了一礼,便要退下去。
孔氏看向苏宛平与太子妃,说道:“太子妃与苏侧妃一同出宫吧,嫣儿先留下。”
孔氏想与女儿好好谈谈,苏宛平和阮氏听到这话,起身行礼告退。出殿时,那孔凡明朝苏宛平和阮氏看去一眼,那一眼有些奇怪和复杂。
到了殿外,孔凡明忽然脚步一顿,回头看向两人,朝两人行了一礼,方问道:“不知哪位是苏侧妃?”
苏宛平接了话,说是自己。
孔凡明朝苏宛平仔细看来,也发现此女如此熟悉,样貌怎么有些像苏大山,于是问道:“不知苏侧妃何方人士?”




农女为商:驯夫有方好种田 第1056章 被孔凡明认出是苏家女眷
第1056章 被孔凡明认出是苏家女眷
苏宛平是岭南来的,只是孔将军长年在边关不知道,但随便一打听也就知道了,于是如实说了。
孔凡明一听苏宛平是从岭南来的,他更加的笃定了,孔凡明也不细问了,于是向两人告辞。
苏宛平和阮氏都不知道孔将军是何意,瞧着对方没有再深问,也不好再与对方交集,将心头的疑惑压下,各自上了马车回府。
孔凡明回将军府的时候,便让心腹将苏侧妃的身世查了一遍,天黑之时,心腹属下已经查到了,毕竟都是京城人都知道的事。
苏侧妃的母亲叫傅娟,弟弟叫苏义,岭南人士,除了苏侧妃的名字叫苏宛平不叫苏二丫外,其他两人的名字一模一样,而且当真要查他们一家三口的出入,只需要派个人去往岭南一趟,新科状元自是有族人的,随意一查不就知道了。
于是孔凡明连夜派了人去往岭南一趟,他一定要搞清楚,傻大个的媳妇是御史中丞傅震宇的嫡长女,那简直就像戏本子里的情节,太曲折了,孔凡明也不得不感叹,苏大山不能叫苏大山,就应该叫苏大福,同时真的是傅家嫡长女的话,他这一次为苏大山求得功勋,也得改个名字,毕竟就苏大山这一点儿功勋,这娘三人未必看得上呢。
孔凡明这一次归来,能在京城呆上两三个月,倒是不急着走的,他对苏大山的妻儿好奇,同时他还得为这个傻大山求得功勋,以后留在身边做他的福将。
此时京城里已经传开了,入夏有宫宴,在皇家马场举行,宫宴主题是论战,文武百官皆能参加,官价低的官员还能模拟作战,经人解释才明白是怎么一回事儿,不过瞧着很有意思。
朝中大小官员都能参加那可是荣幸,毕竟以前只有三品以上官员才可以参加的。
在宫宴传出来的时候,巴蜀也来信了,使臣苏义在巴蜀建哨岗,破了几桩陈年旧案,又曾辅助逍遥王获得宝藏一个,如数运回京城,而巴蜀各州郡的地方官员名单出来了,不少贪官被抓,很快将押回京城待审,同时巴蜀缺不少官员,按着苏义的新策,建议皇上从翰林院里派人。
以前地方官员除了地方知县是外放官员之外,地方的县丞与主薄皆由当地有名望的担当,可是巴蜀特殊,这地方官员与当地富绅勾结,又因隔京城太远,导致不少官船场都开不成了,所以这一次苏义才恳求从翰林院里选人的。
得到这个消息的翰林院里,当真是各怀心思,不少熬了多年的士子小官,当真是有人欢喜有人愁,有的是想去地方上历练,如此有了前程,毕竟就算是留在京城,若没有靠山,那就不知要熬多少年才能升职了。
而且京城里的小官,多如牛毛,看着与自己同等官职,却还不能得罪了对方,比如那宁相的女婿孙蒲便是翰林院里的一个,最近他总是借银子,一开头吧只借个几两银子,如今更过份,一借就是二十两银子开头,谁的俸禄都不高,哪有这样的。
也正因为有这样的人存在,不少没有靠山的官员还是想去地方一趟,何况如今的巴蜀与以前的巴蜀不同,已经被逍遥王和苏义整顿好,想来不会有危险。
尤其这一次苏义的折子上说了,成都府通义郡知州胡庸政迹不错,尤其在先前杜通判独断之时敢带着各地方知县反抗的首领,值得推荐回京述职,而通义郡空缺下来的知州位便由知县范海担任。
苏义的折子是直接派人送来给皇上的,凤帝自是相信苏义,看了这折子,又想到胡家尚有一女纳入太子府中为孺人,如今有了政迹,既然要调入京城述职,那就入礼部三品左侍郎。
至于范海,凤帝得知他在巴蜀的糟遇,也的确可怜,于是准了范海为知州一职。
第二日在朝堂上念下圣旨,刑部尚书范井听到外放巴蜀的范海居然两年后提为知州了,他倒有很意外,而且居然还是苏义所提,莫不是苏义还不曾知道当年范海害他的事?
范海觉得有必要给苏义提个醒,当年不说,是怕苏义冲动,毕竟那会儿才出士,还得外放江陵,如今他为使臣,能独自将巴蜀打理好,证明他是有能耐的,想来也很沉着,必能冷静应对。
范海当日便叫心腹给巴蜀的苏义送信一封,走的是驿站,很快就能送到巴蜀。
巴蜀,苏义一直住在军营,姐夫将他护得特别的好,卫成又成了他的左膀右臂,每天跟着他,为他挡了多少刺杀,巴蜀的确一片混乱,若是姐夫早点回了京城,他这一趟来巴蜀那可就生死难料了。
巴蜀山多路也崎岖,当地的向导也有可能是地方富绅的亲信,所以他谁也不能相信,好在姐夫强势,一但被官衙征用的向导骗人,必诛连九族,并张榜广而告之。
事后还真的杀了两个当地向导,家里族人多,一拉过来就是三四十人,就在西市菜市场中,当着所有街坊的面,毫不留情的给处决了,不由得逍遥王在巴蜀出了名的凶悍。
也正因为逍遥王利落的手段,终于无人再敢骗苏义,而地方上一但有造反的或者有私船场被发现的,也皆不经刑部管辖,直接诛九族,这也是当地百姓看到了朝廷对这一次的整顿下了决心的,再也不是以前派个御史过来考核一下政迹,还得受地方官员威胁的样子。
而苏义也极有手段,他所实施的政策,很实用,一系列下来,各地方官员无所循形,尤其是这一次便是巴蜀的地方官员也由翰林院派人来,就凭着这一点,以后地方世家已经无法控制和左右朝廷使臣和外放的知县。
在逍遥王的镇压之下,地方世家都是敢怒而不敢言,历来县丞主薄皆由地方提拔,可以提地方新晋举子,或者有威望的世家家主,所以这一次苏义算是剥夺了这些地方官员的利益。




农女为商:驯夫有方好种田 第1057章 收到范大人的信
第1057章 收到范大人的信
只可惜这位使臣从来不落单,身边跟着的总是一队队的兵马,将他护得紧紧地,简直是无从下手。
这日夜里,苏义正在书房里处理公务,他最近想在巴蜀置商会,设市场指点价,不想这些买卖全部落入地方世家的手中,从而壮大了他们的财力,将来待他一走,又合起伙来欺负外放官员。
多亏得他在姐姐身边耳濡目染多年,对这些地方世家行商的手段了如指掌。
也就是在这个时候,卫成匆匆进来,手里拿着一封信,说是京城里范大人送来的。
苏义有些疑惑,刑部尚书范大人为何写信给他?
苏义展信一看,呆了呆,而后他将信烧了。
其实他早就知道当年的事,当初他怀疑的是孙蒲,后来又不像,尤其在与岳父谈话中,无意中得到消息,那会儿孙蒲正想方设法成为宁家的女婿,那么要针对他的话,恐怕就没有这个精力了。
余下的便是范海和韩跃,而韩跃本就是受害者,所以他认为应该是范海,原本无法完全证明的,直到韩跃有一次与他喝酒的时候,说起范海临行前去巴蜀时说的话,他便笃定是他了。
为何这一次苏义还是将他提为知州,不是他要以德报怨,而是他身为使臣的职责,范海来了巴蜀一直兢兢业业,甚至为此连妻子都没了,若不是他们来了他可能性命也没了。
就事论事,他做知县时所展现出来的能力与政迹,的确能得以提升,尤其这一次他来管理整个巴蜀,范海也出了不少主意,苏义也发现他的确是有些能耐的。
所以抛开个人因素,他可以得到这知州位,不过今日收到范大人的信后,苏义再次得以彻底的证实,心头却还是不舒服的。
卫成不知范大人写了什么,只看到苏义忽然变得沉默起来,颇有些担忧,不由问道:“莫不是京城里出事儿了?”
苏义摇头,“京城里无事,皇上也同意了我的提议,不日便有公文下来。”
这可是好事,可是卫成却没有在苏义的脸上看到半点开心,反而有些心事沉沉。
几日后苏义得到了京城的委任文书,翰林院里会派出五位士子外放巴蜀为官,其中地方知县一名,通判一名,另三名为各地县丞。
苏义便召来各地方官员于议事厅,将此事传了下来,想来这五位官员也准备要来了。
在议事厅上,苏义将胡知州调入京城任职一事说了出来,胡庸心中大喜,他很感激苏义的提拔,同时也高兴女儿能嫁入太子府,这不,才入门几个月,他就能升官了,还能回京城里去。
1...286287288289290...466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