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宋缔

时间:2023-05-24  来源:  作者:我欲乘风归
事实也证明她的示好让萧挞里非常受用,俩个聪明的女人最终走到了一起,而好处显而易见,赵旭的位置没有受到任何威胁,而碧雅轩的生意越来越好…………
赵祯的后宫已经算是极为和睦的了,没有那些波云诡谲的宫斗,因为这些聪明的女人知道他最讨厌什么。
但赵祯也发现了弊端,女人的政治敏感一点也不比男人差。
萧挞里和王语嫣两人几乎同时发现自己的计划,同时也几乎一边倒的反对,或者说是不希望自己和权贵反目爆发冲突。
女人有主见是好事,赵祯从未把女人当作是自己的附属品,相反在他眼中无论是萧挞里还是王语嫣亦或是最为温柔的薇拉都是独立的个体。
在后世男女之间的平等早已超过了这个时代,赵祯并没有觉得什么不妥。
只不过这俩个女人并不懂得时代的改变是未知的,眼下的大宋已经超越了历代王朝,拥有了全新的体制和改变的基础。
事实上大宋已经在改变了,从赵祯开始谋划帝国资本主义的时候就开始改变了,无论是教育,还是科举,亦或是商业经济,甚至包括意识形态都在改变,都在按照赵祯早早的谋划改变。
但赵祯忽然发现不知道给怎么和这俩个女人解释,一个全新的时代到来对于赵祯这个在大宋生活了四十多年的“现代人”来说都是觉得有些突兀何况是土生土长的宋人?
赵祯一直觉得自己是一个奇怪的存在,既不是宋人也不是“现代人”他成为了宋世和后世的一个双重人。
而他做的事情也完全有悖于这个时代,有悖于历史的发展,他开启了一个全新的历史,也是华夏的一条“新路”这条路的好坏他比谁都清楚,但却无法向任何人解释。
只有时间能证明他的正确,只有事实能证明他的判断。
望着萧挞里,赵祯无声的笑了笑,笑容中充满了苦涩与无奈但同样不乏坚持:“朕在改变华夏,和权贵的对抗还只是一个开始。
你熟读史书应该知道,华夏王朝不断的迭代,不断的更替,可本质都是没有改变的,几乎每个王朝都是差不多。
从开国的艰辛到盛世的凯歌,再到没落的衰竭,这一切就如同一个车轮,在不断的前进,无数的帝王曾经想过,甚至做过改变这一“怪圈”的事,可终究没人能成功,究其原因在何处?”
不等萧挞里回答,赵祯便开口:“土地兼并?不是……而是利益冲突!”





宋缔 第两千二百四十一章超越皇权
在这个世界上赵祯几乎拥有一切,拥有忠心之臣,拥有千娇百媚的后宫,拥有血脉子嗣,拥有无尽的财富,拥有庞大的帝国,但却没有一个可以说秘密的人。
赵祯心中的打算和谋划根本就无法说出来,这才是他最为郁闷的事情。
眼下萧挞里和王语嫣两人把话说的如此直白了,赵祯也就把心中埋藏的秘密给彻底说出来,当初他在秘阁不是没说过一些,但在秘阁之中所说的话也不过是冰山一角而已。
眼前的这俩个女人聪明的很,也是他可以放心倾诉的对象,对她们说并不会产生什么影响,也不会担心走漏消息。
“天家和权贵之间看似是相辅相成的,可那是在开国之初,但随着时间而进,依靠权贵之家无异于饮鸩止渴!!
历朝历代土地兼并都无法制止,那是因为大量的土地从百姓手中流入到了官员权贵的手中,朕为何要疯狂的率领大宋作战?
因为朕担心大宋的土地不够这些人掠夺的!但天下人趋利还是给了朕希望,所以朕把这些权贵引到了商业上去,以工厂诱惑之,以大量的利益交换之,为的是什么?是让他们把伸向土地的爪子给缩回去!”
赵祯有些口干,边上的王语嫣温柔的地上茶盏,而萧挞里这位曾经的契丹女皇跪坐在赵祯的身旁一字不落的听他说着她自己从未想到,也从未考虑到的事情。
当契丹还在为国鼎存在与否开始挣扎的时候,大宋这边已经开始总结并且打算规避历朝历代的风险了,相比之下差距更加明显。
作为曾经的契丹女皇,萧挞里对天家,权贵之间的了解要比王语嫣这位皇后精通的多,但她还是不相信,赵祯凭借寥寥数语便能说出历代王朝更替的原因。
“官家,土地已经不是大宋最值钱的东西,现在的权贵都在向商贾之道上伸手,为何官家还要对他们下手?”
这是萧挞里最不明白的地方,当然她并没有要维护大宋权贵的意思,说实话大宋权贵和她这个契丹皇妃之间没有任何关系,只是不懂就问而已。
赵祯当然清楚她的想法,这个女人只是想迫切的知道自己为何这么做:“你当皇帝是不是有瘾?!国家兴亡的本质和你这妇人已经没有关系了,但从今以后,收起你的好奇心,朕把该讲明白的话都讲明白了,你就不要再没事揣度朕的用意。”
“臣妾知晓了!”萧挞里偷偷望了一眼王语嫣后,立刻点头应下。
“权贵是放弃了土地兼并,但他们的手中有钱,土地的价值在大宋比不上开设工厂所产生的价值,这是人所共知的事情,所以他们才会放弃土地,但他们却没有放弃利益!
皇权是依附在什么东西上的?利益!归根结底皇权就是依附在利益之上的东西,因为皇权能给权贵们带来利益,所以权贵们拥护皇权,可一旦皇权和权贵产生冲突,那权贵们就要和皇权产生争斗,而这样的争斗就是历朝历代衰落的原因,最终导致这一切的都是利益之间的冲突。
而皇帝正真所需要的不是别的,而是最大利益者的支持,这些人不是权贵,而是百姓,最寻常不过的百姓!”
赵祯的理论惊世骇俗,王语嫣和萧挞里两人樱口微张,目瞪口呆的看着赵祯,她们不明白从来都是帝王与士大夫共天下,为何到了官家这里就变成与百姓共天下!
赵祯自然是瞧见了她们的模样,无奈的叹息一声道:“如今的大宋已然不同,最大的改变不是在经济上,而是在百姓!
如今我大宋百姓虽说不上是人人读书,可却有不少人是识字的,这是为何?因为识字的人能在工厂中谋上一份好差事!
识字的人越来越多,大宋的文风开放,思想大潮即将到来,人们的想法已经和原先的不同,朕为何要加强国法?为的就是应对即将到来的危机。
而权贵的存在就是和百姓对立的,无论他们做的有多么好,最终利益的冲突必定会爆发,而大宋所需要的不是权贵,而是百姓!
你们可能没没看到,国家的财富不是权贵制造的也是百姓!所以朕才会说皇权依附在百姓的身上,天家的利益和百姓的利益是相同的!”
赵祯把话说的已经很清楚,萧挞里沉默了一会后开口道:“官家的意思是,百姓的地位将要超过权贵?”
赵祯笑着摇了摇头:“旧的权贵会消失,新的权贵会出现,朕无法改变现在的权贵,只能毁灭他们,再培养新的权贵,而这些权贵在某种意义上已经失去了权贵的意义,他们是由朝臣演化而来,作用便是维护百姓的利益,维护天家的利益!”
“就如同各部相公和宰执相公一般?”
王语嫣的插话让赵祯点了点头:“没错,他们是新的权贵,是维护朕和百姓利益的权贵,是大宋的公仆,若是做的不好,朕可以随时罢免,若是皇帝罢免不了,那国法和百姓也会罢免他们!”
赵祯的前半段话萧挞里和王语嫣理解,可后半段话却让她们两人猛然一颤,国法和百姓罢免官员,这是在行帝王之权!
瞧见她们惊悚的模样,赵祯笑了笑:“怎么?害怕了?这就是朕要做的事,让国法超越皇权,成为主导运行王朝的所在!”
赵祯是要让宪法的地位高于一切,这是一个国家保持正常运行的关键所在,也是打破历代王朝循环的重要因素。
“利益主导一切,皇权,朝臣,权贵,百姓,都是利益中的一环,若是权贵争夺的利益太多,完全不顾及百姓生死,那就会让百姓揭竿而起,这时候皇权再去镇压已经为时已晚!土地兼并是利益冲突所在,而将来随着权贵的势大还会出现新的利益冲突,到那个时候也许冲突更加激烈,因为大宋的百姓已经不是华夏历史上麻木不仁,只求温饱的百姓了,朕把大宋的百姓变得更加聪明,理智,善辩是非!”




宋缔 第两千二百四十二章大宋新问题
赵祯的话已经让王语嫣和萧挞里彻底惊呆,这是他心中谋划已久却从未阐述出来的话,也是他的最终计划。
为何要退居幕后让赵旭主持国朝大政?为的就是逐步实现自己的计划,相比之下对于吐蕃的部署和安排都是小事。
赵祯要做的是让大宋摆脱历朝历代循环往替的局面,让华夏民族走上一条不断发展的道路,而就是在这个大变革的时代,最容易做,一旦大宋这样的局面稳定下来,到那时在想做出改变已经是不可能的事情。
人最怕的便是改变,最习惯的是墨守成规,皇帝也是如此,极少有君王能够在盛世做出改变,只要在自己的治下不出现问题,哪管死后洪水滔天?
但赵祯是有“前后眼”的人,他看到了过去,也能看到未来。
他不可能,也不甘心让自己辛辛苦苦建立起来的一切烟消云散,更不可能让华夏王朝延续那道“死循环”。
但若不打破枷锁,最终的结果便是“历史的重演”,悲剧无法避免,华夏文明的辉煌将难以延续下去。
随着大宋的繁荣,赵祯每夜入睡之后都会梦到崖山之后无中国的惨状,梦到有人背着小皇帝跳崖的场景,梦到十万军民共赴国难,尸体铺满海面的场景。
中国,华夏,这俩个无比荣耀和雄伟的词语在逐渐的陨落,只要时代发生改变,只要大宋内部出现问题,即便是对草原有着无与伦比的掌控,也会出现问题。
天气将会越来越寒冷,历史的进程也会发生改变,赵祯所作的一切无法保证大宋永远的稳定,封建时代的威胁永远也不会消失。
草原民族的威胁被赵祯一时化解,但战争的阴云并未彻底消失,之前塞尔柱和大宋的战争让他警惕,无论多么强盛的王朝,若是不进行质的改变,终究是会因为内部的矛盾而衰落了,越是强大的王朝衰落的便越迅速。
强大的大宋拥有领先于这个世界的强大力量,可这些力量只能维持大宋自身的强大,可一旦这个“巨人”再次出现问题,那这些强大便会被敌人所用。
可以说原先的大宋损失一座城池并没有什么,但现在的大宋一旦损失一座城池,那将会把领先于这个世界的科技和文明变成击溃自己的利器。
每年有多少的火器被制造出来用于装备军队?每年有多少的蒸汽机被制造出来在将作监的帮助下在各地工厂中安装使用?
随着文明的进步,毁灭的速度也将会超过原先,大宋的铁路是运输的利器,可同样也是入侵者的坦途!
赵祯不敢想象若是现在的大宋衰落下去,外敌的入侵将会变得多么迅速与残酷,这不是停留在赵祯脑袋里的幻想,而是极有可能在百年,甚至是几十年后出现的场景。
当然,外敌的入侵不是最可怕的,最可怕的是内部矛盾的爆发,各种思想的碰撞之下,科技,文明的进步之下,知识的普及之下,会出现怎样的矛盾赵祯不敢想象。
这是一场于无声处的较量,赵祯代表了皇权,而东城豪门代表了权贵,矛盾是早晚有一天会爆发的,而眼下只不过是矛盾刚刚开始,只是脓包刚刚出现一点白色的“炎症”,越早处理掉,对大宋便越有利。
赵祯不相信后世帝王能够有魄力和手段来处理这一切,原本他是打算把大宋即将遇到的问题留给后世子孙的,但他看到的是赵旭的守成固本,却没有在他的身上看到的锐意进取。
国朝大政在他的手中是变得极为稳妥,每件事都处理的很好,但对于权贵阶级他还是保持原有的态度。
这不怪赵旭,和能力无关,即便是赵昀坐在他的位置上也会这么处理,因为他们的在思想上还是受到了这个时代的影响。
赵祯对他们从小的教育有所改变,可要想做好这个时代的君王就要接受这个时代的思想的侵蚀,这是无法避免的事情。
所以赵祯才会下定决心自己来做,不报问题交给后世子孙去解决,一来是不信任,而来是推卸责任。
王语嫣还是没有从赵祯的极具冲击性的思想中回过神来,而萧挞里的目光却已经开始变得狂热,她一直觉得赵祯是千古一帝,无论是征服契丹还是灭亡辽朝,都是一位强大的皇帝才能做出的事情。
可现在她发现自己错了,眼前这个男人,这个自己的男人就是一位气吞苍宇的豪杰,他不光带领大宋走上了盛世王朝的大道,更是要改变这而时代,改变这个世界。
不光是说说而已,而是真真切切的这么做了。
原本萧挞里对赵祯是有崇拜之心,毕竟契丹女子向来崇拜强者,但现在她不光崇拜赵祯,更是狂热的信奉。
他给契丹带来的新的机遇,让大宋治下的各个民族在礼法上平等,这是对契丹最大的照顾,虽然放弃了原本的民族特性,但只要融入华夏,契丹未尝不是另一种延续。
而契丹成为华夏一部分的时候,注定他们将会成为宋人,而眼前这个帝王是要带领所有的宋人走上一条全新的道路,一条强大无比又能长久延续的道路。
周朝八百年,这是有史以来延续时间最长的朝代,但眼下的大宋未尝不能超越周朝。
萧挞里和王语嫣不同,她能看到赵祯作所作为带来的变化和对未来的改变,她看到了赵祯奋力改变这个时代,更能通过他的解释理解这么做是为何。
“官家之大略以远超圣贤,臣妾拜服!臣妾恳请官家让我契丹彻底融入大宋,成为大宋的尔国尓民!”
王语嫣看了看萧挞里,身为商贾之家出身的她虽然不是很明白其中的道理,但做了这么多年的皇后她也知道赵祯所说的意义。
同样她也知道,这是赵祯在为后世子孙铺路,是在为赵旭铺路,她没有理由反对,最为皇后,作为赵旭的母亲,她当然知道该如何。
赵祯把她们俩拉到御座上,一边一个拥住她们道:“这些话朕憋在心中许久,时代在改变,朕要让大宋延续千年,数千年,你们是最好的倾诉,说出来,朕的心中好受多了!”
“我等是女流之辈,只要把官家伺候好便是,其他的事情可管不着,官家的宏才大略我等只能仰望拜服。”




宋缔 第两千二百四十三章赵仲旻之死
被自己的女人恭维当然是一件不错的事情,“恭维使人舒服”这是放在哪里都适用的话,这段时间赵祯的压力很大,能得到萧挞里和王语嫣的安慰,这让赵祯释放了许多。
尤其是萧挞里那让人“毛骨悚然”的眼神,更是让赵祯苦笑的同时,自尊心得到了最大的满足。
也更加坚定了赵祯心中的想法,打破权贵阶级势在必行!
若是现在不打破,那就要被“铁拳”所打破,到时更加惨不忍睹…………
有些话他并没有当着皇后和皇妃的面说出来,东城豪门便是权贵的代表,他们手中资本的扩展已经威胁到了大宋的经济,他们的产业越大,所产生的利益和影响便越大。
经济寡头的出现势必会影响政治,同时影响国计民生,若是继续让他们坐大,到了不可控制的地步,到时便不是皇帝,朝廷要毁灭他们,而是百姓揭竿而起要毁灭他们,顺带着也把政权和皇帝一同毁灭掉。
倒时便不是造反那么简单,而是一场革命!
后世不是没有出现过的,那场爆发在法兰西的革命对整个世界影响之大不可估量。
大宋也会出现这样的状况,当资本垄断,贵族成为这个国家的操控者的时候,皇权将会面临最大的威胁。
在百姓的眼中,皇帝和贵族阶级是一起的,是一家人。
权贵们的剥削便是皇帝在纵容权贵的结果,毕竟华夏百姓根深蒂固的思想中,皇帝便是和权贵“一家亲”。
赵祯这次对东城豪门动手,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在做一种割裂,要想让寻常百姓不惧权贵,单单依靠那些从百姓中走出的官员还是不行,需要皇帝“以身作则”。
赵祯对东城豪门的打击就是为了告诉百姓,皇帝和权贵不是站在一起的,相反双方之间有着不可调和的矛盾。
赵祯这么多年来树立的的仁君形象为的是什么?为何要坚持外王内圣?
就是为了让百姓的自尊心强大起来,同时也让他们看到帝王的仁慈和对百姓的体恤,让百姓从心中认为皇帝和权贵不同。
东城豪门这段时间已经被逼到了绝地,但他们还是没有看清局势,在赵祯看来,让诰命夫人进宫寻皇后说项显然是他们最大的错误。
无论如何赵祯是打算彻底毁灭东城豪门的,这场贸易战争根本就没有给他们留下任何余地,一旦留下余地,以东城豪门的底蕴还会有东山再起的机会。
这场贸易战从一开始就是不死不休,而东城豪门还打算利用妇人来向皇后求情,由此可见他们还抱有幻想。
赵祯当然不能给他们任何机会和希望,在战场上赵祯就没有手软过,何况是在不死人的商场上?
但事实很快打脸赵祯,贸易战争不是不流血,不死人的,死人了!而且死的人举足轻重,或者说他的身份非同一般。
死的人是大宋的皇族宗室,刚刚被降为阳城县伯的赵仲旻…………
因为之前祁国公府的事情,赵宗说被赵祯贬为庶民,而赵仲旻也好不到哪去,这段时间他都是在忙着家宅的搬迁。
赵祯的旨意很清楚,勒令赵宗说在洛阳城的府宅中不得离开,这已经是最为轻省的处罚了,害人性命,累犯不止,单单是罢官夺爵已经便宜赵宗说。
赵仲旻的爵位也被贬为阳城县伯,但他却没有被限制,他家的产业家大业大,岂能撂下一走了之,还是在处理完家宅安顿的事情后回到了神都城。
而这段时间死骑对赵仲旻的监视可为是不遗余力的,什么是否离开在神都城的府宅,什么时候出门,去的什么地方,都在死骑的跟踪之下。
赵仲旻最常去的地方便是东城豪门的聚会的茶楼“聚丰楼”,这里是东城有名的茶楼,每年在这里斗茶,品茗的人不在少数,人数多的时候便是在外面棚子下饮茶的人都能排到灯市街上。
而赵仲旻从聚丰楼骑马离开后,到家便吐血而亡。
消息第一时间被送到了赵祯的手中,赵祯有些惊讶在他看来东城豪门便会用这般下作的手段去对付赵仲旻,而且双方之间利益是相同的,东城豪门的人这时候害赵仲旻一点好处都没有。
边上的三才已经准备动用皇城司的力量去追查了,但赵祯却皱眉道:“派御医去看看赵仲旻是怎么死的。”
寻常来说吐血而亡多是中毒,或是内腹受到重创,但御医赶往阳城县伯的府宅后便让内侍捎回了消息,赵仲旻并没有吐血,而是被气死的…………
堂堂一个大宋宗室,阳城县伯,居然被气死了,这实在是让赵祯难以相信,内侍在边上小声道:“据阳城县伯府上的仆从说,出聚丰楼后便上马,脸色青紫,气塞不能言,及家而卒。”
赵祯点了点头,看来还真是被气死了……这可不是流传于《三国演义》中的段子,而是真的气死了人。
“官家,这阳城县伯被气死,他家便算是完了,赵仲旻可没有子嗣……”
赵祯这才回过神来,没想到祁国公一脉这就算完了,赵宗说被贬为庶人,赵仲旻被活生生气死,他们家的爵位传承再无延续。
“赵仲旻无论如何也是大宋宗室,朕的近亲,若是不查清楚如何向天下人交代?”
三才点头道:“那奴婢这就传旨大理寺查办……”
赵祯挥了挥手:“此事交由大理寺不妥,赵仲旻怎么说都是宗室,让大宗正司去查办,宗正寺协助查办。”
三才微微一愣,大宗正司和宗正司不是办案的衙门,让他们去查赵仲旻的事情……忽然之间三才便明白了赵祯的用意,躬身离开。
事情很简单,让大宗正司和宗正司查办赵仲旻的死,那就势必要和东城豪门产生摩擦,而这是赵祯最希望看到的事情。
大宋的宗室中有不少和东城豪门往来过密,而赵仲旻的死必定和东城豪门有所牵连,赵祯不相信好好的人就能莫名其妙被气死,其中必然有东城豪门的身影。
一旦查到东城豪门的身上,那世人会如何看待他们?宗室会如何看待他们?便是没有触犯国法,可人情上也是说不过去的。




宋缔 第两千二百四十四章蔡伯俙进京
即便是东城豪门也没想到赵仲旻会被“气死”尤其是在知道官家下令大宗正司和宗正司彻查此事后,他们更加不安。
别人不知道,他们却清楚赵仲旻为何会被气死,此事终究是因为东城豪门的吃相太过“难看”所导致,在面临国营买卖和利国监的冲击下,同时选择了抛弃赵仲旻。
不光是抛弃了赵仲旻,甚至还参与到瓜分其产业和买卖的队伍中,比寻常的民间商贾和官营买卖还要“心狠手辣”。
东城豪门的做法很简单,开出高价招揽赵仲旻家的账房先生或是掌柜,甚至连工人也不放过,这样的结果便是赵仲旻家的产业无人打理,无人可用。
要知道赵家的产业这么多年下来培养出的“老人”可都是一笔不小的财富,他们在进入工厂之后很快速的熟悉器械以及操作。
这些人别说是在东城豪门,就是在官营买卖或是利国监中都是最想招揽的对象,但做人是要有底线的,做生意同样是有底线的。
1...626627628629630...743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