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武侠修真

屠魔工业

时间:2023-05-24  来源:  作者:酒杯中的胖子
以冤死的那十来只三世代虫后提供的数据均值看,超过200米秒平方,虫后只能维持三秒左右就会发生神经死亡,160米秒平方的加速度能顶住十到十五秒,120米秒平方时,虫后能支撑一分钟左右,超过一分钟死亡率仍然不高于五成,低于100米秒平方的加速度,虫后在十分钟内的死亡概率急速下降至一成以内。
有了虫后的躯体强度数据,两个组接下来的任务就是严格控制投放各阶段的速度变化,保证子母弹中休眠的虫后在落地时有足够的存活率。
但有一个问题,因为闪电02还没有展开对灵月的大气内探索,玉剑山此时对灵月的气候环境掌握的不多,有可能存在一定值的气动差异,这就要求生物武器的制造过程中,要把冗余调大,不能让虫后经常游走于死亡的边缘。
刘香湘也发挥主动性,很快调整了人员,为临时项目增加了人手。
新增的人手带着沈文剑没考虑到的全新任务加入,他们要保障虫后不会死在太空环境里。
玉剑山现在使用的休眠方式是很暴力的冷冻休眠,没办法,虫后跟其他天魔虫一样不吃任何封印术,
这个任务分作两大部分。
第一部分是弹体内的生命维持,这个随便弄弄就行,生物院长期把虫后保存在零下八十度的冰冻环境下,此时它们的生命机能几乎完全静止,几毫升空气就足以维持好几个月。
问题只在于虫后的冰冻温度不能继续降低,如果降低到零下一百度,就会冻死,可以理解为零下八十度的休眠只是虫后自带的过冬技能,跟某些两栖类、大飞虫冬天被冻成冰棍,来年还是好汉一样的。
看起来好像是个弱点,其实正常情况下即使用法术也很难让它进入休眠。
第三世代是社会型虫群,工虫等虫子不会让虫后轻易休眠的,一旦温度过低且有足够数量的工虫,工虫会围着虫后保持温度,而工虫的低温耐受力要比虫后更强,零下一百度都不会休眠,也死不掉。
再说一旦形成虫群,顶着虫群找到巢穴并成功封冻,也是要付出些代价的……瘟疫型天魔虫本来就不太主动,别人不管它可能还没什么事。
第二个部分就很明确了,生物武器送上灵月轨道,除了掌门“偶尔兴起”丢下去两颗,绝大多数可能十几年几十年都不会启动,项目组得在有限的设备重量下保证这些虫后能活着等待启动的那一天,需要作出特制的“弹夹”。
照这么弄下去,越来越复杂,一代天基武器平台还能不能行了?
答案是可以。
一代天基武器平台的磁轨发射装置是能够调整磁力的,有这个功能才能保证它密集发射时弹头落点接近,只要解除自动模式,就能以很低的速度发射弹头,让弹头如同从轨道上坠入一样进入大气层,牺牲掉的命中率,就由弹头自带的小火箭去补。
不过用新的发射方式,该平台就不能再发射超等离子体气态压制武器,因为一代平台不能辨识弹夹和弹体是否有差别,如果用正常磁轨发射方式发射虫后,还没出膛就死了。
玉剑山几个部门联合起来,要为“邻居”送上一份礼物,沈文剑这会则被其他东西吸引了。
今年的一号气旋不咋地,本来是无事的,近地卫星在追踪过程中,冷云特别积极。
正常情况下针对过热气旋,只检查移动方向、高/低水平面风速、中心温度、热核心最大高度等数据,并不会仔细去辨认过热气旋的每个细节。她比较闲,蹲守在天基情报中心抓着几张照片反复看,发现有奇怪的东西,然后跑来告诉沈文剑。
“剑儿,这是什么东西?”冷云拿着小平板,把画面放大给沈文剑看。
“水龙卷。”
沈文剑一眼认出来,继续放大,不过并没有看见里面有龙。
冷云觉得不认得,也只是卫星画面的关系,她才接班没多久,很多常见的东西换个角度就不认识了,卫星拍出来的东西,不止角度,颜色可能也跟平时看到的不太一样。
比如画面上的水龙卷,刚好是正上方画面,看起来有点像颜色不太对劲的云,从海平面上升的蛇形基本看不到,它的颜色分布不太均匀,中心区因水没有充分散开的关系会偏蓝,往外围才转为正常水汽的白色。
上次见到龙恰好是伴着水龙卷,也恰好是龙去折腾过热气旋,那么自然出现的水龙卷刚刚好出现在过热气旋中心区,是巧合的概率大么?
沈文剑把卫星图缩小,指着两个位置说:“乐乐,你明天过去的时候,让他们多调两颗卫星,从这两个路线拍摄气旋中心,说不定真的有龙在里面。”
冷云看着记在心里:“俺现在去!”
“也行。”
:。:





屠魔工业 第二百四十八章 错过的龙
调动卫星之后没有看到想要看的东西。
“哎呀,太可惜了,俺要是早点调卫星就好啦。”冷云觉得自己要果断点。
新拿到的画面包含从夜间至白天的各种拍摄模式,夜间的热成像基本没什么可看的,一团橙色,天亮之后就真的来不及了,此时过热气旋中心区已经变成积雨云带,根本拍不到海面。
沈文剑倒是没有特别失望,安慰冷云道:“没事,这也是很好的资料,几乎能肯定里面有龙。”
“啊?为什么?”
“自然生成的水龙卷支持不了那么久。”沈文剑给出很有力的理由。
今年的一号过热气旋的确不怎么样,但也不是几分钟几十分钟的水龙卷就能把温度控制下来的,毕竟过热蒸气的总量摆在那,而水龙卷也并不是水柱,只一部分是水,自然形成的降温就更有限了。
还有另外的理由沈文剑就不跟冷云科普了,比如正常水龙卷需要的是水面温度高于空中温度,不然吸不上去的。
“龙啊,真的不去看看吗?这次我们不告诉琴仙岛好不好。”冷云出坏主意。
沈文剑想了想,摇头:“来不及,我们准备要点时间,白天鹅飞过去还要四个小时,再下去找花些时间,龙早跑了。”
龙的灵气量堪比天仙种,却仍然不是无限的,应该不会做无谓的浪费,这个过热气旋的中心区顶层温度已经降低到一百度以下,放着不管也祸害不了多大地区了。
“对了,龙去管过热气旋是为什么呢?”沈文剑突然自言自语的提问。
“不是拯救苍生吗?”冷云回答的理所当然。
沈文剑撇嘴,没有直接反驳。
拯救苍生,如果真这么伟大,先把海里的魔物们给干掉啊。
海里的魔物看起来没有造成玉剑山太多困扰,因为它们巨大的体型拖累了它们攻击水面以外生物的能力,可实际上因为水下魔物的存在,玉剑山每探索一点海床,都要付出很多代价。
仅每年为了补充以外损失的自动潜艇和魔物规避装置,以及维修这两种设备,工程院就有一个十来人的团队专门负责,平均一级工位计算,人工费用一年就是四万多两银子,还有设备和偶尔从生物院调动制剂等。
如果没有水下魔物,这十来个高级人才弄去专门做自动潜艇的升级,说不定早就找到水下宜居点了。
所谓水下宜居点,三个要求,光照、食物、能量。
三个要求是互相影响的,光照并不是非要临近海面,如果在能量获取非常容易的地点,完全没有自然光照也没问题。
影响食物的,包含洋流、水温、光照/或其他能量。这一点对位置的要求比较高,虽说深海也不是没有洋流带来的食源,不过一般都是虾米加某单一吃虾鱼群,吃几个月还勉强,吃上几十年就比较伤了。
能量的种类就比较多了,水下宜居点光能也就勉强让人心旷神怡一下,万万不能做为主能源。能利用的包含地热、石油、分层洋流带来的免费能量等——除了天然气,因为天然气在海底是水合物状态,经常会从土层里冒气泡上去,可能引发一些意想不到的危害。
所以最好在较近的地方有礁盘这类物种丰富的区域,又有稳定的能量来源,实在找不到那就只能用核电了。
沈文剑之所以一直还想着水下和地下居住点的问题,主要还是考虑到未来浮空岛很可能跟不上普通人繁衍的速度,而即使看似安全的海岛,海鸟魔物们也是在逐渐进化的,还可能出现漏过去或根本处理不了的过热气旋等灾害。
总之万魔吞天一天不过去,地表就没有安全可言,出于成本考虑,地下城市和水底城市是必然的选择。
然而因为长期缺人,分个轻重之后,还是得先把眼前的事做了,水下城市的事过数十年再考虑也不迟。
回到眼前,龙为什么去管过热气旋,沈文剑认为有讨论的价值,因为这关系到什么样的情况下龙会出现,对于再次接触有很大的帮助。
“闲的太无聊、过热气旋影响了它的食物来源、把过热气旋错认作天劫,或者还有其他的可能?比如吸收些能量?”沈文剑自言自语着列出自认为存在的可能。
冷云不服:“为什么不能是拯救苍生?”
沈文剑笑笑,拉她坐到身边:“数量太少了,就像我从来没考虑过让吉云去应付天魔一样,传说龙有着极高的智慧,应该不至于做这种自不量力的事。”
自不量力用在龙身上似乎有些不协调,不过现实就是如此。
别管龙的能量存量能达到什么级别,哪怕把它耗尽生命挤压出来的能量当做个千万吨当量的核弹,那又怎么样!
在这个表面积巨大的行星上,个体力量的影响太小了。
一发法术干掉一万平方公里的全部天魔吗?不能。即使能,龙又能放多少发?十发?一百发?有什么用?连拉出一条横贯中原地区,百公里宽的无天魔走廊都做不到,来十条龙又能拯救谁?
……话说回来,如果真的有十条能够沟通的龙,并且以天下为己任,起码现有的几个幸存圈会稳妥许多,各种技术的发展也没那么急迫。
沈文剑想要接触龙,除开了解神秘生物,其实也存着人工培育的想法。
没有龙蛋都没关系,只要有活体细胞,为了这个级别的生物,完全可以不计代价的投入珍惜资源。
说起来沈文剑还试着拔过吉云的毛,可惜计划刚开始就破产了,吉云的毛是能量体——或者说天仙本体就是能量构筑的,它似乎是生活在世界的夹缝里,既存在着又没有真实的实体。
因此要选择个物种来批量化复刻,龙应该是实际存在的最高等级物种。
这次没有见着龙的真身,联系上次的目击点,划出个四千千米的活动范围……如此离谱的距离,找条龙真算得上大海捞沙了,而且连是不是同一条龙都没弄清楚,寻找到线索的可能更加的渺茫。
似乎只能继续等下去了,起码再目击两次,把区域缩减为带状的游弋区,才好真正去探寻龙穴所在。
:。:




屠魔工业 第二百四十九章 灵月探索任务(一)
沈文剑为龙的事情琢磨了好几天,最终还是选择暂时放弃寻找线索的想法。
现在的水下技术还是太匮乏了,自动潜艇甚至无法直接和卫星联络,在数千公里外的地方不可能直接往海里一丢就干等结果。
把龙抛到一边,处理着日常工作,很快就到闪电02首次跨行星任务的日子了。
为保障任务成功,沈文剑提前把闪电03遥控箱子所需的元晶拨下去,设计院倒也没有太奢侈,新造的两个遥控箱子只有一个被安装到闪电02上,今天闪电02会带三个箱子上天。
虽然今年天基情报中心已经直属冷云管辖,各种跨大气层任务还是跟往常一样,有大量的工程师和技师在场。
“闪电02全系统检测通过,窗口情况良好,可以升空。”
随着一系列检测数据出来,今天由刘香湘负责按按钮,沈文剑就不走过场了。
按钮按下,闪电02往上升的同时,超燃冲压发动机就点火了,这东西的推力比火箭发动机小,不过省氧化剂节约了燃料负载。
沿着预定轨迹,沿途布置了用于观察闪电02状态的小蜜蜂,还有几十台真修甲型防止鸟类等古怪玩意干扰任务。
闪电02只用了一百秒就达到2倍音速,并在2至2.4倍音速之间维持了数十秒以提升高度。
在接近三万米高空,才启动超燃冲压发动机全部推力,几十秒间把闪电02推至4.8倍音速,并高度提升至三万八千米时火箭发动点火。
三万八千米至五万米区域,超燃冲压发动机仍然没有关闭,此时闪电02会为其注入大量氧气,当成附属火箭发动机用,大气虽然已经稀薄到几乎没有,多少也能帮忙增加一点点额外推力。
五万米高度,此时闪电02的速度已经飙升至3.6千米每秒,几乎没有大气影响的情况下火箭发动机的推力几乎完全释放,此时超燃冲压发动机才完成任务停止供油供氧。
接下来的部分很单纯,就是火箭发动机继续推高并加速。
前后加在一起十七分钟,闪电02已经跃升至低轨道层,开始转移轨道。
按燃料重量计算,闪电02从地面飞到四百千米近地轨道,消耗的燃料比凤凰号从运载机上起飞还少一点,技术的进步全部体现在两台超燃冲压发动机和航天燃油方面。
“师父,闪电02大概三个小时才能追上一号天基平台,不如你回去处理公务,迟点再来?”刘香湘提建议。
沈文剑从善如流,回到山上处理公务。
公务这个东西很烦人,可是又不能指望所有人在毫无管控的情况下有多么自律,所以他每天必须拿出时间查看各部门的运转状况,并处理一些较为紧急的东西。
无纸化系统从无到有建立起来,又升级一次,可是玉剑山现在已经不止几个山头,三院也是同级管理的,还有专务办公室的信息、代理商日常通报也会直达沈文剑这边,因此他每天仍然要花费四到五个小时处理。
沈文剑也很会偷懒,今年对公务文件实施新规,把递送时间统一调整为上午九点和下午三点,报告较为集中,花费的总时长也缩短了一个小时。
两个小时,差不多把上午的份弄完,他又跑去天基情报中心看戏,技术的结晶可比公务文件好看多了。
航空航天组简直是鬼才,他们为闪电02专配了两个外层空间同步运动机器人,负责在外太空对闪电02的任务执行状况进行实时拍摄。
这样一来,包括正常的舱外机器人、常规固定成像系统、机械臂第一段摄影,闪电02能在外层空间构筑出无死角的作业画面环境,不管是自动模式还是遥控模式,作业精度都有很大的提升。
沈文剑到场的时候,几个画面里已经能够看到天基平台闪烁的信号灯,不过能看到跟能碰到是两回事。
“还有一百二十千米,按现在的接近速度需要二十分钟。”刘香湘没等他问就告诉他数字。
在大气里面,只要动力够,追什么东西只管加速就行了,外层空间可不这样,大家的速度都是每秒几公里,可以稍微加速,不过加的太多很容易就飞出去了。
闪电02主要依赖轨道交叉来接近,实际速度只比天基平台高出不到五十米每秒。
几分钟后,闪电02各部位等离子发动机启动,接下来是长达十分钟以上的轨道、速度调整,中间闪电02的机头小火箭发动机还进行了一秒的闪光式点火,以修正速度和轨道。
经过一系列机动调整,最后闪电02在天基平台三百米处,以相对速度1.5米每秒的速度靠近,并且等离子发动机仍然没有关闭,继续修正速度。
舱外机器人先一步出发。
新的鸡蛋型双机械臂舱外机器人自重为三百千克,载有八台喷口只有拳头大小的火箭发动机,它非常灵活,火箭发动机不停的闪动球状火焰,比闪电02早一些到达天基平台,抓取后帮忙微调速度。
闪电02三百米的距离跑了五分钟,最终两者在十米左右的距离,达到相对静止,此时闪电02顶部早已开启的舱盖正对天基平台。
“啪啪啪!”
沈文剑鼓掌,大伙也一起鼓掌欢呼,冷云一阵莫名其妙,也跟着拍手。
所以冷云是纯粹的外行,不会知道外层空间里要在这种距离上达到相对静止,需要多少次外层空间任务的积累,涉及到多少项技术,经历多少次细节的改进。
相对静止状态并不是结束,只是下个阶段的开始,闪电02要在外层空间对天基平台完成一次临时改装!
建造一代天基武器平台的时候,沈文剑还是科研部长,那时候根本就没想过它有一天居然要去灵月的轨道上执行任务。
……好吧,其实连外层空间对接都没考虑过,最多就是舱外机器人装个弹夹。
结果就是一代天基平台上没有为对接准备的缓冲结构,这回由闪电02给它装上去。
机械臂从遥控箱子里取出指定扣具,伸出机舱缓慢碰触天基平台,碰触时舱外机器人在另一边提供推力,以防天基平台被碰飞了,确认静止之后舱外机器人脱离,帮忙把扣具活动结构接上。
扣具刚好绕过天基平台自己的轨道调整推进器,连接完成之后可以调用平台能量,它不但是扣具,也是去灵月之后天基平台的信号放大器。
有了扣具,机械臂不松开天基平台就跑不掉,舱外机器人开始后续改装。
:。:




屠魔工业 第二百五十章 灵月探索任务(二)
舱外机器人的任务还在继续,它不但需要把弹夹换成新鲜出炉的瘟疫天魔虫虫后弹夹,还需要给天基平台更换燃料罐。
……是的,一代天基平台是有燃料罐的,那个时候也有等离子发动机,但因为加工精度和技术成分没有二代平台高,推力上不去,所以还是用的火箭发动机。
虽然是火箭发动机,只要不把纬度轨道变成经度轨道那么离谱的变化,正常变轨还是能支持很多年的。
全部改装完成,舱外机器人和负责围观的同步机器人回舱,闪电02就这么举着天基平台再次点火,向下一个目标转移。
“要多久?”这回沈文剑主动问。
“哈——!”刘香湘伸懒腰,“休息一下,这回需要五个小时,在冷却带附近和二号对接。”
沈文剑还是回去看公文,晚上七点多又带着冷云跑来看戏。
这回来的稍微早了点,还处在定位阶段。
卫星定位需要至少两颗装有原子钟的卫星帮助,而这个时候闪电02还在冷却带和大创伤区的连接带上空,只能接收到一颗同步卫星的信号。
这个时候主要通过目视手段寻找目标。
听起来有点离谱,不过事实就是如此,玉剑山的卫星都是由二代同步卫星自动调轨的,每圈误差在十米以内,二代近地卫星的误差更低。
预先知道了轨道和大概的相对方向,目视把天基平台抓出来并没有特别困难。
此时太阳西半球偏向大创伤区,天基平台的反光还挺显眼的,隔着四百多公里就捕捉到了。
接下来仍然是从快到慢的接近过程,耗时二十分钟还剩下一万多米时,闪电02和天基平台同时收到另一颗同步卫星的信号,帮忙修正了三维空间的定位。
其实这个时候有没有卫星定位已经无所谓,闪电02还有激光测距能力,一万多米的位置精度比卫星高太多了。
和一号平台的对接有所区别,这次还有几千米的时候,工程师远程操控着舱外机器人开始作业,检查一号平台的尾端的额外扣具。
这个扣具和之前安装的固定扣具不是一体的,专门为了对接两个平台弄出来的。
天基平台的两侧有热阵列板,这东西展开后无法收纳,只能转动轴向对准一侧,而平台本身还有磁轨发射管,要把它们俩一起拖走,必须用额外的加长固件用尾对尾的方式连接。
检查完成,舱外机器人先一步飞去二号平台,抓取并帮助二号平台调整飞行姿态,以便完成尾对尾的动作。
十分钟后,闪电02和二号天基平台相对速度0.1米每秒,最后的接触前,机械臂稍微动了一下,扣具和二号平台尾部以几乎零碰撞接在一起。
加长扣具本身具备缓冲结构,碰撞后直接以软垫结构握住二号平台的尾部,舱外机器人离开位置,帮助扣具完成锁死动作。
这个时候,同步机器人返回的画面足以称得上古怪了。
一代天基平台的吨位不高,加上弹夹也只有二十吨不到,不过热阵列板展开后,面积显得特别大。现在闪电02通过两个扣具抓取两个平台,视觉上比它本体还大很多。
更神奇的是接下来它会用这种姿势完成大地至灵月的旅行,不会进行调整。
舱外机器人还在对两个平台进行施工和检查工作,一切都没有偏离计划,刘香湘这才把后续时间表送到沈文剑手里。
沈文剑看过时间表,也不天天追着,只在重要节点过来问问情况。
接下来闪电02用三天的时间调整轨道方向和速度,总计绕行十圈之后把自己甩出去,经过短暂的旅途后减速进入灵月轨道,重新调整轨道。
整个流程下来耗时六天,才把两个天基平台摆放到位。
任务还没完。
闪电02在灵月轨道上完成一次自补给,又一次调整轨道,开始了本次旅途最危险的任务。
三月二十七日,晚十点,沈文剑这回带着茶点,跟冷云做吃瓜群众。
1...128129130131132...337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