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为国家修文物
时间:2023-05-24 来源: 作者:十三闲客
“田间先生,你怎么来了?找我有事吗?”
向南从座位上站了起来,从饮水机那里接了一杯水,放在沙发区的茶几上,然后朝田间做了个“请”的姿势,笑着说道,“来,咱们坐下来聊。”
“向桑。”
田间对着向南微微躬身,然后在对面的沙发上坐了下来,“我是过来向您辞行的,明天我就要返回倭国了,等回去见几个老朋友之后,我的假期也就差不多结束了。这段时间,感谢向桑的指点与帮助。”
说着,他又站起来朝向南深深鞠了一躬。
“诶,田间先生客气了。”
向南连忙从座位上站了起来,还了一礼,笑道,“咱们算是相互交流,实际上,我从田间先生的身上,也学到了不少东西。”
田间是五月底来魔都的,到如今已经是八月底了,堪堪三个月的时间。
在前期,向南一直在豫章那边忙着海昏侯墓出土文物的修复工作,只能将田间扔在古陶瓷修复室里,当一个免费的“劳动力”,一直到前段时间回了魔都,才有时间跟田间交流了一下古陶瓷修复技术。
之前就说过,倭国的古陶瓷修复技术,源自于华夏,但经过这么长的时间,实际上倭国的文物修复师也根据环境的需要,对一些修复技术进行了调整和优化。
这些修复技术和手法,虽然不能直接让向南受益,但也可以当作参考,对于向南来说,还是有所帮助的。
顿了顿,向南又接着问道,“田间先生明天就回倭国了吗?不在魔都多留一段时间?”
田间要走,他还是有点遗憾的,这毕竟是一个古陶瓷资深修复师啊,而且还是那种接近专家级的修复师,就这么走了,真是太可惜了。
“是的,毕竟假期也只有三个多月。”
田间点了点头,他没在这个问题上纠结,很快就转移了话题,问道,“之前,齐前辈说会去倭国一行,不知道这事儿确定了没有?”
“这个……我还是要先问问老爷子自己的意思。”
向南想了想,说道,“等那边有了确切的消息,我再打电话给你。”
“好,如果我到时候回了米国,只要齐前辈和向桑确定了去倭国的时间,我一定会赶回来的。”
田间一脸认真地看着向南,说道,“这件事还是要麻烦向桑了,到时候一定通知我。”
“田间先生请放心。”向南笑了起来,“如果真去了倭国,少不得要麻烦你的。”
两个人又聊了一阵,田间就离开了向南的办公室。
等到田间离开之后,向南想了想,将前台焦佳喊了进来,吩咐她在楼下的春天大酒店里预订今晚的大包厢,再通知各个部门今晚聚餐。
田间到这边进修了三个月,明天就要离开了,晚上好歹也要搞一场欢送宴,也算是公司对这位免费的“劳动力”表示感谢吧。
……
第二天一早,向南便来到了魔都博物馆文保小院的门口。
今天他要和张春君一起,再次前往姑苏城,据说是马玉川那边得了一件“宝贝”,非要张春君过去看一看。
于是,张春君便干脆拉着向南一起去。
向南没等多久,一辆黑色的轿车便缓缓地停靠了过来,后座上的车窗玻璃降了下来,张春君从车里面探出头来,对向南招了招手:
“向南,上车!”
向南一见,连忙走上前去,打开副驾驶位的车门,坐了上去。
他刚一上车,司机便缓缓地启动了车子,朝着姑苏城的方向驶去。
“向南,这两天在忙什么呢?”
向南刚系好安全带,坐在后座上的张春君便笑着开口问道,“我怎么听人说,你又打算跟历史博物馆的黄云轩学习纺织品文物修复技术?”
“啊?”
向南愣了一下,很快就反应了过来,他解释道,“是有这么一回事,我一个朋友手里有一件龙袍需要修复,他自己又找不到合适的修复师来修复,我就通过江老师联系到了黄云轩黄老师,请他帮个忙。”
顿了顿,他又说道,“既然都找黄老师帮忙了,我就打算着干脆去黄老师那里观摩几天,学习一下怎么修复纺织品文物。”
他一边解释,心里面也有些诧异,这消息怎么会传得这么快?
昨天下午他才到历史博物馆那边见了黄云轩老师,今天这消息就传到张春君这里来了,要是再过几天,岂不是要传遍整个文博界?
张春君似乎是看到了向南的疑惑,笑着解释道:
“你现在可是文博界里的名人,有很多人都关注着你呢,只要你有什么风吹草动,消息很快就传出来了。”
紧接着,他又说道,“青铜器修复技术,你也熟练掌握了,假以时日,很快就能超过我了,趁着年轻,多学一点本事那是好事,我现在想学都没有那个精力呢。”
向南笑着说道:“老师现在还年轻着呢。”
“你可别夸我了。”
张春君摆了摆手,笑道,“我自己什么水平,自己还能没点数吗?要是再年轻个十岁,我肯定也会多学一门文物修复技术的,可惜了,当初就没那个心气。”
“老师现在学也不晚啊,俗话说,活到老学到老嘛!”
“不行了,不行了,文物修复是技术活,十八岁到三十岁是学习的最佳年龄,再大一点,精力就不够啦。”
“……”
师生俩有一句没一句地聊着,车子很快就下了高速,直奔马玉川住的小区而去,没过多久,就稳稳地停在了他的别墅门口。
马玉川早早地就候在了别墅门口,车子刚一停下来,他就迎了上去,脸上满是笑容,笑道:
“老张,这次让你过来,保证让你满意,不会让你失望而归的!”
我为国家修文物 第八百六十三章 简直是暴殄天物啊 (第一更)
“保证让我满意?”
张春君一边打开车门开了车,一边没好气地看着马玉川,轻“哼”了一声,说道,
“你拿什么保证让我满意?我就不相信你能收集到什么稀罕的青铜器。”
真正稀罕的青铜器,一般很少会出现在拍卖会上,这不仅仅是价值不好估量,更关键的是,收藏家除非家里出了什么大事,否则的话,也不会将这种青铜器拿出来拍卖。
尤其是像马玉川这种正规的收藏家,他的藏品来源大多是各大拍卖会,能够收藏到的藏品,大部分都是大路货。
上次他拿出来的那件商代的青铜羊觥,已经是商代少见的写实动物造型的青铜器文物了,张春君才不相信马玉川还能拿出一件比青铜羊觥还要稀罕的宝贝来。
“呵呵,就知道你老张不相信。”
听了张春君的话,马玉川也不跟他争辩,他笑呵呵地说道,
“反正一会儿你就要看到了,等看到了实物,你就相信了,我现在说再多也没用。”
这时候,向南也下了车,马玉川一见到他,也是满脸喜色,笑道:
“向专家也来了啊?上次我到魔都,还专程去了你公司一趟,可惜你没在,听你同事说,你带队到凤凰城陶瓷博物馆去协助修复古陶瓷了,要不然,我还打算请你一起吃个饭呢。”
马玉川在收藏界里也算得上是个资深收藏家,消息也是比较灵通的,他也早就听说了国家文物局准备授予向南青铜器修复国家级专家称号的消息。
他还清楚地记得,当初向南第一次跟张春君来到姑苏时,还只是个青铜器修复学徒,连修复师都算不上,可谁知道,就这么短短的几个月时间,向南就成了国家级专家了,由不得他不吃惊。
随着年龄越来越大,张春君也已经减少了许多博物馆以外的青铜器修复业务,但向南还年轻啊。
马玉川生意能做这么大,自然不是什么傻子,交好向南也是顺理成章的事。
再怎么说,他也是张春君的老朋友了,而向南则是张春君的学生,这关系,比起其他人来,怎么说也要好得多吧?
“我同事跟我说了。”
向南朝马玉川笑了笑,说道,“这不,老师一说要来姑苏城,我就巴巴地跟过来了。”
“就应该这样。”
马玉川哈哈大笑起来,显得很开心,他说道,“你老师是我几十年的老朋友了,咱们之间没那么多客套的,想来就来,我这里别的没有,包吃包住那是没问题的。”
向南笑着拱了拱手:“那就谢谢马老板了。”
“行了,行了,你们俩有完没完了?”
张春君有些不耐烦地挥了挥手,对向南说道,“咱们先去看那件宝贝,老马要是骗我们,我们转头就回魔都去。”
向南:“……”
这是开玩笑的吧?
要是马老板拿出来的真是常见的青铜器文物,老师还真能甩手就走?
“走走走,我带你们去看看,免得你老是说我骗你们,我老马是那种人吗?”
马玉川看起来倒是很淡定,他笑着在前面领路,一边走一边说道,
“老张你是年纪越大火气也越大了,这样可不好……”
张春君才懒得搭理他,背着手跟在他后面一言不发,闷头往前走。
向南也跟在最后,心里面倒是很好奇:老师跟马老板的性格完全是两个样子,这样的两个人,怎么会玩到一起去了?
真是费解啊!
马玉川带着张春君和向南左转右转,最后上了二楼的那个修复室里,指着工作台上的一个长方形的古董盒,对张春君说道:
“喏,东西就在盒子里面,你自己打开来看吧。”
张春君也不多说,走上前去,伸手打开了古董盒子,将里面的一件有些残破的青铜器取了出来,仔细打量了一番,这才撇了撇嘴,一脸不屑地说道:
“我还以为是什么稀罕玩意儿呢,原来是青铜蒜头壶。”
话是这么说,可张春君却没有放下这件青铜器,依然在细细鉴赏着。
“这是青铜蒜头壶吗?”
马玉川笑嘻嘻地反问道,“你哪里见过这样的蒜头壶?”
向南听得好奇,挪动脚步走到另一边仔细打量了一下,两只眼睛一瞬间就亮了起来。
这哪里是什么青铜蒜头壶,这分明是一件西汉早期的曲颈鸭嘴青铜壶!
这种曲颈鸭嘴青铜壶的性质,实际上与蒜头壶相同,都属于盛酒器。
曲颈鸭嘴青铜壶的造型,与蒜头壶几乎一样,唯一不同的地方,是在长颈上端的壶首位置,改成一侧向下弯曲的鸭首造型。
这种青铜壶曲颈细长,弯颈上面开了一个圆形的注孔,孔上有盖,盖上有提环。
整个鸭首的造型简洁流畅,鸭首微侧俯视,长喙紧闭、头额圆润、双目圆睁,明亮有神。
青铜壶的壶身细颈中部有一道铆接的凸弦纹,腹部呈扁圆状,圈足,整件器物的外观线条流畅舒展、古朴大方。
向南知道,实际上,在西汉时期,传统的青铜礼器如鼎、钫和圆壶等依旧占据了主导地位,而这种曲颈鸭嘴青铜壶的造型,则是非常少见。
与传统的青铜礼器相比,这些礼器并不注重纹饰,大多数都是素器,礼器的性质逐步衰退,更加突出了它们的生活实用性。
凭良心讲,马玉川能收集到这样一件青铜器,的确算得上难得了。
只是,他是从哪里淘来的这件曲颈鸭嘴青铜壶?
看品相,这件青铜壶壶身上锈迹斑斑,曲颈部分已经断裂开来,壶身部分也有些变了形,根本不可能是从拍卖会上拍来的。
似乎是看到了向南脸上的疑惑不解,马玉川笑着解释了一句:
“这件曲颈鸭嘴青铜壶,是我一个手下从乡下收来的,那家人不懂这是古董,竟然拿它装酒,真是浪费啊。”
说完,他脸上露出了一丝心疼之色。
按照他的想法,这么贵重的文物,就应该保养得好好的,安放在开着恒温空调、铺着细腻绸缎的玻璃柜里保护起来,怎么能和那些酱醋油盐做伴呢?
简直是暴殄天物啊!
我为国家修文物 第八百六十四章 这世上只有一个向南 (更新完毕)
“有什么可浪费的?”
张春君一直低着的脑袋抬了起来,瞥了一眼马玉川,说道,“这本来就是盛酒器,拿它装酒有问题吗?”
马玉川:“……”
你特么说得好有道理,我竟无言以对!
看着马玉川一脸憋闷的样子,向南忍不住偷笑,心想,这两人都挺有趣,估计这也是他们能成为好朋友的原因之一吧。
说起来,他还是有些羡慕的。
自从大学毕业,钱小勇那个小胖子回家继承千万家产之后,向南这么长时间以来,除了同事之外,居然连一个好朋友都没有。
当然,如果不看年龄的话,闫君豪也许算得上是一个。
可闫君豪毕竟也是个四十多岁的中年人了,和向南这样的小年轻还是有些不同的。
所以,有些时候,看到那些同龄人三五成群去打游戏、k歌,或者去爬山旅游,他内心里还是有些向往的。
说得再多,他还是个年轻人,哪怕性格里再稳重,其实有时候也是想放纵一下自己的。
只是他太忙了,平日里的交际圈也不大,接触得更多的,不是资深修复师,就是修复专家,这些人,基本上都是中年往上了。
这世上,只有一个向南。
哪怕同样是年轻专家的许弋澄,实际上也比向南要大好几岁。
向南正胡思乱想时,张春君已经放下了手里的这件曲颈鸭嘴青铜壶,他点了点头,说道:
“还不错,这玩意儿也算得上少见了。”
“那当然,要不然的话,我怎么敢把你叫过来?”
马玉川一脸洋洋得意,他是专门收藏青铜器文物的,在青铜器收藏一项上,有着不浅的造诣,自然知道什么文物是稀有品类,像这件曲颈鸭嘴青铜壶,在西汉青铜器文物中,也是极为少见的。
张春君没理会他的得意忘形,转头看了看向南,说道:
“向南,这件曲颈鸭嘴青铜壶,就交给你来修复了,有没有问题?”
“好的,老师,没问题。”
向南回过神来,连忙点了点头。
这件曲颈鸭嘴青铜壶虽然少见,但要将它修复,其实并不难。
向南估摸了一下,除去清理有害锈后需要放置几天之外,之后的工艺大概一两天就能完成。
正好,趁着这几天时间,他还能到市区里去逛一逛姑苏园林。
张春君将这件残损的曲颈鸭嘴青铜壶交给向南修复之后,便和马玉川下楼煮茶乘凉去了。
等他们离开后,向南这才开始清除青铜壶上的有害锈。
这一套程序并不复杂,向南用了一个多小时就将残器和断裂下来的残片清理干净了,之后便将青铜器放在了一边。
清理完有害锈的青铜壶壶身和残片还需要静置几天,观察一下它们是否还会再生锈。
只有等到青铜壶壶身和残片不再生锈了,才能继续进行下一步的操作。
清理完青铜器上的有害锈之后,正好到了午饭的时间。
张春君不怎么喜欢到酒店里吃饭,午饭就安排在了别墅里。
在饭桌上,马玉川得知向南已经清理干净了青铜壶文物的有害锈,接下来的两三天时间都没有什么事后,便笑着问向南:
“你这几天打算去哪里玩?我让人陪你去。”
“也没什么地方好玩的。”
向南想了想,回答道,“要么下午去拙政园看看吧,到了姑苏城,要是不去看看华夏园林之母,就相当于白来一趟了。”
“嗯,现在是夏天,去拙政园倒是挺合适的。”
马玉川点了点头,笑着说道,
“其实,姑苏城里的历史古迹还是蛮多的,有一条小巷就特别有名,它东起胭脂桥,西至定慧寺,从东汉到宋代,里面可是沉淀了一千年的岁月,特别有味道,这两天你也可以去看看。”
这条巷子,向南也从驴友网上看到过。
里面不仅有建于东汉兴平年间的定慧寺,还有建于南朝五代的吴王桥,以及建于北宋的双塔罗汉院和建于南宋的官太尉桥。
这些各朝各代的古迹,簇拥在苏州城里的一条不起眼的小巷里,在时光的流逝中,静静地看着一代又一代人的繁衍生息。
“有时间的话,是要多走走看看。”
向南笑着点了点头,自从上了大学,跟随孙福民学习古书画修复技术以来,他一直在文物修复的道路上越走越远,始终不曾停下脚步来歇一歇。
如今难得有这么一个闲暇的机会,自然要好好珍惜。
马玉川今天的兴致似乎很高,转头又看了看张春君,笑着问道:
“老张,你呢,要不要也跟着一起去转一转?”
“这姑苏城,我早就逛遍了,这次就不去了。”
张春君这次没有修复文物的任务,因此中午也放开了喝酒,他的酒量本就不大,喝了三两不到就有些双眼迷离,醉意上涌了。
他摇头晃脑地说道,“让向南自己去玩好了,咱们这些老头子,就别搅了年轻人的兴致了。”
“老张,认识你这么多年,我就觉得你这句话说得最对。”
马玉川哈哈大笑起来,对向南说道,“好,那我下午也不跟着去凑热闹了,我让你司机送你去。”
吃过饭后,张春君还是喝多了,向南先将他扶到客房里去休息,然后稍稍收拾了一下,拎起背包,就坐着马玉川派的车子,直奔拙政园而去。
拙政园,始建于明正德初年(16世纪初),是江南古典园林的代表作品。
它与京城颐和园、承德避暑山庄、姑苏留园一起被誉为华夏四大名园。
1961年3月,拙政园被列为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7年,拙政园被国家旅游局评为首批国家5a级旅游景区。
拙政园位于姑苏城东北隅,向南坐着车来到这里时,此时尽管正是夏天最热的时候,但拙政园入口处依然有大量的游人进进出出。
让司机到附近的茶馆里去休息后,向南一边朝着入口处走去,一边饶有兴趣地四处打量着:
这一座有着四百多年历史,几经分合的姑苏园林,里面究竟藏了多少故事?
我为国家修文物 第八百六十五章 不开心就比比惨 (第一更)
拙政园全园以水为中心,湖水萦绕、假山嶙峋、厅台楼榭、花木繁茂,具有浓郁的江南水乡特色。
向南在门口处买了门票,随着人群走进了园子里,他进去的时候运气还算不错,正好跟在一个来自北方的旅行团后面。
这旅行团请了一个年轻的女讲解员,从进门开始后,这位女讲解员就开始声情并茂地解说了起来:
“各位游客大家下午好,现在我们所在的位置,就是被誉为‘天下园林之母’的拙政园了,它和京城的颐和园、承德避暑山庄、姑苏留园一起并称为华夏四大名园。有人说,拙政园和文学巨著《红楼梦》里的大观园极为相似,这话究竟对不对呢?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拙政园,亲身感受一下这座‘园林之母’的美吧。”
“拙政园始建于明代正德四年(1509年),当时的御史王献臣因为官场失意,罢官还乡后,在大弘寺原址上拓建为园,取晋代潘岳《闲居赋》中‘灌园鬻蔬,以供朝夕之膳……此亦拙者之为政也’之意,名为‘拙政园’。王献臣死后,他的儿子以拙政园为赌注,一夜之间输给了徐家三少。从此以后,拙政园屡易其主,历经沧桑。”
向南一边跟在旅行团的后边听着,一边往前走去,一进园林,只见里面假山奇石、绿树成荫、流水潺潺,古朴的土木建筑,在高大的树荫下“犹抱琵琶半遮面”,颇有一番意境。
“各位游客,现在从园门进去就是拙政园的东花园了。我们最先看到的,就是东花园的主厅‘兰雪堂’。这‘兰雪’二字,出自诗仙李白的‘春风洒兰雪’的诗句,有着清香高洁、超凡脱俗的意思。厅堂面宽三间,在中间的屏门之上,有一幅漆雕画,这就是拙政园的全景图了……”
这位女解说员口才不错,再加上略带着点吴侬软语口音的普通话,听起来软软糯糯的,很是舒服。
向南随着她的解说,目光依次看下去,仿佛看到了400多年的拙政园,渐渐地变得鲜活了起来……
……
明代正德二年(1507年)春,苏州府运河上,大船小船穿梭不断,一船船从各位运来的货物停靠在胥门码头上,穿着一身短打的力工们,正卖力地将各种货物从船上卸下来。
而另一边,一艘艘满载着本地特产的船只,也纷纷从码头上缓缓驶离,运往大明各地。
码头上,人来人往,热闹喧天,一派繁华的景象。
很少有人注意到,在众多的船只之中,一条不怎么起眼的乌篷船由北边静悄悄地朝着这边驶来,很快就停靠在了码头上。
乌篷船停稳之后,一位四十余岁、眉宇之间带着些阴郁的中年男子,从船上走了下来,他打量了一下码头上的繁华与热闹,很快就移开了目光。
“敬止兄,多年不见,别来无恙?”
就在这时,一位身材瘦削,年纪与这中年男子相仿的书生匆匆赶了上来,一脸惊喜地笑道,“敬止兄,小弟来迟了,真是罪过罪过。”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