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都市言情

我为国家修文物

时间:2023-05-24  来源:  作者:十三闲客
汪县令是一名进士,对金石学也很有研究,看到这些经书、画本,又详细询问了王道士发现藏经洞的经过之后,十分重视,当即就向陇右省教育长官叶学政写了书面报告,汇报了此事。
“道长且在县衙里暂住,待学政大人有了批复,本官再随你一道前往藏经洞整理经卷。”
汪县令抬手扶着颔下短须,笑盈盈地问道,“这两卷经文,可否暂留此处,供本官研读一番?”
原本不抱什么希望的王道士看到汪县令这么重视,反而吃了一惊,随后也激动了起来,老祖宗留下的宝贝,总算是有人管了!
听到汪县令的话后,他连连点头,应道:“自无不可,大人请便。”
几天后,省教育长官叶学政叶大人的回复就来了:“就地封存,由王道士看守。”
王道士听说之后,顿感失望,他不辞辛苦、不顾危险,来回上千公里,想的就是让官府来保管这些经卷,可到头来,还是让他来看守。
他只是一个身体赢弱的道士,怎么看守得了这么一大批宝贝?
王道士失望了,但汪县令没失望,他对藏经洞里的这些经卷很感兴趣,拿到批复之后,立刻带了一队衙役,和王道士一起,急匆匆地赶到了莫高窟。
重新将洞窟内的砂石内墙打开以后,汪县令还与王道士一起,细心检点封存文物和文献,责成王道士看管,等候上级处理。
汪县令在送给叶学政的敦煌绢画上,还题写了“光绪三十年四月朔奉檄检点经卷画像”等报告文书。
只是,让王道士感到遗憾的是,汪县令在四年之后就被调离了敦煌县,未能继续保护敦煌文物。
但汪县令在任期间,对敦煌文物的保护做了大量的工作,离任后,还多次建议新任县令要竭力保护好藏经洞。这一点,也让王道士十分感激。
王道士看着藏经洞内,那些被检点得整整齐齐的经卷,一阵无力感席卷全身。
“县令不管,道台不管,学政也不管,那老佛爷也会不管吗?”
在一天夜里,王道士翻来覆去睡不着,脑袋里忽然冒出了这么一个念头来,等反应过来时,他自己都被吓了一大跳。
“我这是在胡思乱想些什么?老佛爷哪里会管这点小事?”
苦笑一下,王道士无奈地摇了摇头,可这想法已经冒出来了,怎么赶也赶不走。
“罢了罢了!我就斗胆一回!”
王道士猛地从床上坐了起来,摸黑下了床,将油灯点着,然后就着昏暗的火光,给远在京城深宫的里老佛爷写了一封密报信,将这藏经洞的事情一五一十地说了出来,请求老佛爷派人来保管。
信托人送到县城的邮局里去了,王道士便傻傻地等着回音。
他哪里知道,大清王朝此刻正处于风雨飘摇之际,身居京城的官员们,哪里还顾得上一个偏远西陲之地里发现的一个藏经洞?
王道士的企盼如泥牛入海,杳无音信。
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一队探险家从荒无人烟的沙漠朝着敦煌而来。
这群人里,领头的是一位金发碧眼的洋人,他的名字,叫作斯坦因。





我为国家修文物 第五百六十九章 追寻玄奘遗典的人 (更新完毕)
斯坦因是y国考古学家,同时也是一名狂热的探险家。
1900-1901年间,他曾经跟随探险队进行了第一次中亚考察,发掘和田地区、尼雅遗址,并获取了包括汉、藏、梵语写本残片在内的大量文物,返回了y国。
1902年,斯坦因参加了在d国召开的第十二届国际东方学家代表大会,并提呈了第一次中亚考察的初步报告,引起了强烈的反响,促成了国际中亚与远东探险协会的成立。
斯坦因结束第一次中亚考察后,认定在华夏西部考古前景辉煌,想在更大的空间范围和时间范围内进行第二次中亚考察。
在yd总督的支持下,1906年4月,斯坦因踏上了第二次中亚考察之旅,并物色了一名姓蒋的华夏人为“师爷”。
在前往敦煌之前,斯坦因不仅在和田约特干遗址收购了一批古物,还在考察楼兰遗址中,获得珍贵文物五百件以上,甚至还发掘出了米阮二号佛寺遗址,获得了泥塑佛教艺术品。
1907年(光绪三十三年)2月,斯坦因结束了在米阮遗址的大规模发掘,然后将所获文物包装运往喀什,并于2月底动身向敦煌进发。
3月中旬,斯坦因一行人抵达了敦煌,开始考察敦煌附近的故长城烽燧遗址。
“这里很好,发现了不少汉简。”
斯坦因拿起一块被削制成长条形的竹片,仔细打量着,“咱们得加快速度,伯希和的人马肯定也要去罗布泊,所以我应该尽快达到。”
伯希和是f国探险家。
1905年,斯坦西中亚考古新发现的消息传入欧洲之后,第二年,伯希和就带队开始进行中亚考察。
斯坦因对这个异国的探险家充满了警惕。
“嗯,故长城烽燧遗址已经快发掘结束了。”
另外一名留着小胡子的探险家巴特笑着点了点头,说道,“咱们肯定会比伯希和的队伍先到达罗布泊。”
“那就好。”
斯坦因也笑了起来,他一直认为在华夏西部考古前景辉煌,如今西方其他国家的探险队也纷纷赶来这里,这就证明了他的眼光没有错。
可是,这并不代表他愿意和别人分享这种“成功”。
“大人,大人!”
斯坦因正在遐想,忽然身后传来了一个气喘吁吁的大喊声,他回过头一看,只见蒋师爷正一脸兴奋地往这边跑来,明明还是初春,却依然跑得满头是汗。
看到斯坦因转过身来了,蒋师爷更是兴奋,喊道,“好消息啊,好消息!”
“师爷,什么好消息?”
斯坦因微笑着问了一句,这个蒋师爷是他在这次中亚考察中的得力助手。他不懂汉语汉文,很多沟通性的工作都是蒋师爷来做的,而且做得很出色,他和颜悦色地说道,“不要着急,歇口气再说。”
“是这样的,我到县城里购买日用品时,从一个商人那里得到一个消息,说是莫高窟那边发现了藏经洞!”
蒋师爷来到斯坦因的面前,大喘了几口气,这才说道,“据说,藏经洞里面有很多经卷、写本,还有铜像和壁画!”
“真的吗?那真是太好了!”
斯坦因和巴特对视了一眼,两人眼中都充满了兴奋之色。
第二天,斯坦因带着蒋师爷,匆匆来到莫高窟准备看个究竟,可惜的是,他来得不巧,当时执掌藏经洞门锁钥匙的王道士外出不在。
在走访的过程中,斯坦因从另一位年轻和尚那里,看到了一件写本佛经,这引起他的极大兴趣,决定对这里的写本进行系统调查。
于是,在考察完敦煌周围的历史遗迹后,5月底,斯坦因将营帐扎在了莫高窟下。
这一次,斯坦因并没有自己去找王道士,而是派了自己的得力助手蒋师爷先去和王道士接触一番。
王道士并不知道洋人们已经盯上了藏经洞里的那些经卷,上一次出门,他又到敦煌县城里去找县令了,可惜的是,依然没能打动这位老爷。
回来以后,他看着藏经洞里的那些经卷、写本、铜像和壁画,愁容满脸。
他已经年过五旬了,身体每况愈下,这前往县城的路,自己还能再走几次?
如今还有他在守着这些宝贝,倒是不太担心会有什么闪失,可一旦他去了,这些宝贝谁来保管呢?
对着这些宝贝摇头叹息了好一阵子,王道士才离开藏经洞,将洞窟的门重新关好,锁上。然后,他才转过身,一步一步往道观里走去。
“这位可是王道长?”
王道士听到声音,有些茫然地转过头,发现一位身穿茶色长袍的中年男子正笑眯眯地看着自己。
这中年男子,外套一件青紫色马褂,头戴一顶瓜皮帽,看着就像一个乡下土财主。
王道士上上下下打量了他一番,点了点头,说道:“这位居士,有何指教?”
“王道长,鄙人姓蒋,来自京城。”
蒋师爷笑眯眯地自我介绍了一番,然后说道,“此来前来敦煌,实为探亲访友,偶然听闻王道长发现了一个藏经洞,颇感兴趣,不知王道长能否将那些经卷让在下一观?”
“佛教至宝,岂可随意赏玩?”
王道士一听,顿时皱起了眉头,断然拒绝。
自从开始检点藏经洞内的经卷、写本和铜像等古物后,莫高窟石窟内发现了藏经洞一事,已然遮掩不住,有不少心怀叵测、动机不纯之人来到这里,希望能够拿到一些经卷、写本,但无一例外,都被警惕的王道士给拒绝了。
老祖宗留下的宝贝,怎么可能那么轻易就流散出去?
那岂不是成了罪人?
“哎,道长,道长且慢啊!”
蒋师爷一听王道士这语气,就知道没戏了,脚下快走了几步,追了上去,说道,“咱们可以坐下来,慢慢聊。”
“贫道很忙,不必了。”
拒绝了蒋师爷后,王道士转身便走,再也不理会对方的任何话语。
只是,让王道士没有想到的是,走了一个蒋师爷,不久之后,就来了一个追寻玄奘遗典的人来。




我为国家修文物 第五百七十章 敦煌文物流失 (第一更)
“当年,唐朝和尚玄奘奉唐太宗之命,万里跋涉,西行取经,历时一十七年,方才抵达yd,方才取得真经,传播中原。”
斯坦因一脸虔诚,说一句,蒋师爷就翻译一句,“而我如今,便是循着玄奘和尚回返中原之路,从yd一路走来,寻找玄奘和尚的遗典真经。”
王道士坐在一旁,看着这个长着高鼻梁、深眼窝的洋人,沉默不语。
“啊,对了,王道长,我这里还有yd国王签发的令状。”
斯坦因像是忽然想起了什么似的,连忙从随身携带的包裹里拿出了一份《第二次中亚考察》的申请回函,上面全是英文,用来骗一骗这个老农民似的道士,完全没有问题,他说道,
“其实,我和唐朝大和尚玄奘一样,也是奉旨寻经。”
王道士看着上面密密麻麻的像蚂蚁一样的文字,以及右下角上的签名和大红印章,也忍不住有些动容了。
这世上,居然还会有这么虔诚的人?
见王道士神色有些缓和,斯坦因不动声色地朝身旁的蒋师爷使了个眼色。
“斯坦因大人不远万里,从yd一路行来,历尽了艰险,只为了寻找玄奘和尚的遗典,着实令人感动啊,道长你又怎么忍心看着他空手而归?”
蒋师爷会意,连忙开始劝说起来,“再者说了,斯坦因大人并非贪图你这藏经洞内的经卷,他只是想看一看,这些是不是玄奘和尚的遗典,如果不是,他自然不会将它们带走的。”
“那,你晚上来,我拿几卷写本给你先看看。”
王道士心里面,实际上已经有八成信了,再经蒋师爷这么一劝,总算是松了口。
玄奘的经书,本就是从yd取来的,现在yd人来找玄奘的遗典真经,他一个道士,有什么理由来阻止他呢?
王道士想都没有想过,斯坦因的这个故事,原本就是杜撰出来骗他的。
当天夜里,王道士偷偷摸摸抱出一捆写本交给了蒋师爷。
蒋师爷一刻也不耽搁,又交给斯坦因,斯坦因则让蒋师爷连夜辨查写本的内容。
“大人,好消息,好消息啊!”
第二天天刚蒙蒙亮,为了辨查写本内容而一夜没睡的蒋师爷红着双眼,兴冲冲地跑到斯坦因的帐篷前,大声说道,“我发现一件写本的题记说明,这套经卷就是玄奘从yd得来,并译成汉文的。”
“好好好!”
斯坦因大喜,这蒋师爷,果然是他的福星啊!
找到“证据”后,斯坦因和蒋师爷立刻将这消息告诉给了王道士,将信将疑的王道士只好同意让他们看藏经洞的所有藏品。
于是斯坦因在蒋师爷的帮助下,在藏经洞外的甬道中,一件件检查王道士抱出的写本和绢画织物,他将自己认为好的经卷和绘画挑选出来,然后以相当于500卢比的40块马蹄银买下。
一个月后,斯坦因携带着12大箱写本、绘画、织物等各种文物,离开了莫高窟,将这些珍贵的文物运回了y国。
……
和斯坦因不通汉语不同,f国探险家伯希和是个汉学家,他是传教士以外,西方汉学界中罕有的能讲流利京城话的学者。
1906年,伯希和带队开始中亚考察,并在柱州图木舒克发掘了大量的雕塑、壁画、陶器和杂物、雕刻品或版画,之后又于次年抵达库车,发现了库车绿洲西缘惟一的一处佛教大遗址群,又大肆发掘了八个月,发现了用婆罗米文书写的久已失传语言的文件。
1907年10月,伯希和的队伍抵达了乌市,在这里,他第一次听说了敦煌莫高窟发现了藏经洞,并且获得了一卷藏经洞写本。
在看到这卷写本之后,伯希和当即意识到,这是八世纪的珍贵文物。他立刻取消了从乌市向西北方向前进的原订计划,立即赶赴敦煌。
在斯坦因离开敦煌大半年之后,1908年2月,伯希和的队伍抵达了敦煌莫高窟。
来到莫高窟后,伯希和一边开始对所有洞窟进行编号、测量、拍照和抄录各种文字题记,一边和王道士进行交涉,他一口流利的的汉语很快就博得了王道士的好感。
“道长,我是个汉学家,需要对藏经洞的经卷和文献进行一下梳理。”
伯希和面对着王道士侃侃而谈,他看着对方的眼睛,一脸诚恳地说道,“这样的石窟,是保护不了这些经卷、文献的,要么重建,要么换一个地方,让真正懂得它们的人去保管它们。”
王道士自从无意间发现了藏经洞之后,心里面一直都希望官府能够出面来保管藏经洞里面的这些经卷、写本,然而除了一个汪县令曾经来到藏经洞和自己一起检点、封存了里面的经卷、写本之外,再没有引起任何官员的重视,这让他感到很失望。
可藏经洞是他发现的,他又做不到撒手不管,如今听到这洋人说,石窟破败,无法好好保存这些经卷、写本之后,心里面就起了要重建莫高窟的想法。
可重建莫高窟,需要大笔的资金,这些钱从哪里来?
由于对伯希和有了好感,王道士在半推半就之下,让伯希和等人进入了藏经洞。
用了三周的时间,伯希和详细整理了藏经洞的经卷、写本和绘画,并从中选出了最有价值的经卷、绘画等文物。
计划重建莫高窟的王道人,最后同意以500两银子(约90英镑)的价钱把这些文物卖给了伯希和。伯希和从而获得了6600卷精品,其中古藏文2700卷,非藏文卷子3900卷,被打包装车。
因为斯坦因不懂中文,他带走的经卷、写本和绘画中有很多没有价值的东西,与之相反,通晓包括汉语在内的13国语言的伯希和选出的文物全都是绝品,其中也包括了新发现的唐代新罗僧人慧超所著的《往五天竺国传》。
1909年,伯希和让手下携带大量敦煌遗书运回巴里斯,自己仅带了一小部分辗转来到了京城,并认识了数位京城学者。
这些京城学者看到伯希和手中的这些敦煌遗书,都忍不住啧啧称奇。
当时有一人上前说:“伯君,如此精品,世所罕见。这些宝卷随你回国,再也见不到了,可否将这些经卷拍成照片,赠送给我们一份?”
本就做贼心虚的伯希和连忙答应,他劝京城学术界的这些人,敦煌石室中还有8000余卷遗书,应早日派人前往保护,以免被别人夺走。
得知敦煌文物大量流失,京城学术界大惊失色,立刻上书,要求清廷保护好这些敦煌文物。
宣统二年(1910),清廷学部获悉敦煌石室文物流散消息后,电令驻金城的陇右总督,让敦煌县县令调查清点藏经洞文献,不许卖给外人,并让陇右布政使押运送京,交京师图书馆收藏。
那时候,已经一心想要重修莫高窟的王道士,在官府来人之前,又私藏了若干经卷、写本和绘画。
同年前后,王道士将数十洞窟凿通,使各洞相通连,大量壁画遭破坏。他还修建“古汉桥”,以便利朝山拜佛者上下,又搬出各窟残塑,造“千相塔”,有廷学政撰文并雕刻《敦煌千佛洞千相塔》碑,以记其事。




我为国家修文物 第五百七十一章 新办公场所 (更新完毕)
“只有国强,才能守护住自己的文化。”
看到这里,向南缓缓地收回了“时光回溯之眼”,心情无比压抑。
他当然知道,敦煌文物的大量流失,不能将责任归因于任何个人。
由于那时国家极弱,清政府已日薄西山,当权者更是只知花天酒地、糜烂腐朽地生活,对文化和文物的丧失,完全无动于衷。
所以,东、西方很多国家都参加了这场文化掠夺。
他所看到的这一幕,只是这场文化掠夺中的一个缩影罢了。
所幸的是,如今的华夏,再也不是当初那种任人欺辱的模样了,从2003年圆明园猪首回归祖国开始,到现在已经有五个十二生肖回到了祖国母亲的怀抱。
以后,也一定会有更多被掠夺的华夏文物,重新回到华夏来。
深吸了一口气,向南让自己有些激荡的情绪平复下来,开始埋头修复起这卷唐代敦煌遗书《汉书王莽传残卷》。
文物修复,不止是修复文物,还是在修复一段古老的文化。
五千年的文化传承,不可断裂。
这一卷唐代敦煌遗书《汉书王莽传残卷》残损得有些厉害,向南整整花了一天半时间,才将它修复完成。
吃过午饭之后,他稍稍休息了片刻,正准备开始修复那些指定由他来修复的文物,放在茶几上的手机忽然“嗡嗡嗡”地震动了起来。
他拿起手机一看,电话是闫思远打来的。
“新的办公场所这么快就找到了?”
向南心中一喜,手底下一点也不耽搁,连忙接了起来。
电话刚一接通,闫思远就在电话那头问道:“向南,你不在工作室啊?”
“啊,老爷子,你到工作室里了?”
向南愣了一下,随即说道,“我就在附近,您稍等一会儿,我马上过来。”
挂了电话,向南穿好外套就准备出门,门刚打开,他像想起了什么似的,又匆匆回头来到工作室里,将刚刚修复好的那卷敦煌遗书《汉书王莽传残卷》装进盒子里,再找了一个手提袋装上,这才匆匆出了门。
来到工作室以后,闫思远刚刚从楼上逛了一圈下来,看到向南以后,抬起手指了指他,揶揄着说道:
“身为一个老板,天天翘班,你怎么以身作则啊?”
“这您可真是冤枉我了。”
向南来到接待处的沙发上坐下,笑着说道,“您这不刚刚上去看了吗?哪里还有我坐的地方?我这两天都是在自己住的地方修复文物的。”
说着,他将手提袋里的盒子取了出来,轻轻放在茶几上,说道,“您看看,敦煌遗书,我修复好了。”
“哦?这么快。”
闫思远也坐了下来,饶有兴趣地将古董木盒移到面前,伸出双手将它打开,然后将那卷敦煌遗书取出来,随意翻了翻,顿时眼前一亮,
“唐人小楷啊,这字体舒朗隽秀,灵动飘逸,稀世精品啊。”
说完,他将这卷敦煌遗书放进了盒子里,“啪”地将盒子关上,然后装进袋子里,面无表情地说道,“今天不看了,我拿回去慢慢看。”
说着,他还不时地用眼角瞟了瞟向南,生怕他反悔似的。
“行,您带回去看吧,只要老爷子别把我这些宝贝贪墨了就成。”
看到闫思远这副模样,向南忍不住开起了玩笑,顿了顿,他又说道,“您今天来工作室,不是专门来取这敦煌遗书的吧?”
“哦,你不说我都差点忘了。”
闫思远抬手拍了拍额头,笑着说道,“你要求的那个办公场所,我帮你找着了,就在这附近,要不要去看看?”
“行,去看看吧。”向南想了想,便点头答应了下来,“我再叫两个人一起去。”
说着,他就让前台的那个小姑娘焦佳上楼,把康正勇和许弋澄都喊了下来,朱熙已经去了魔都艺术学院那边,忙着洽谈文物修复入门兴趣班的场地和住宿问题了,这段时间经常不在办公室。
等康正勇和许弋澄下来以后,向南和闫思远便带着他们两个人一起出了门。
闫思远所说的地方,就在魔都博物馆的东边,靠近市民广场的一处写字楼——魔都企业总部。
魔都企业总部是前两年才建成开放的,有三十多层高,写字楼离马路有三十多米远,中间建了一条绿化带和一排常青树,整体的环境给人的感觉非常好。
在写字楼隔壁,还有一个大型商场,购物什么的都很方便,最主要的是,离工作室租住的员工宿舍并不远,步行十几分钟就到了。
向南等人在闫思远的带领下,坐着电梯来到了20楼。
“这处写字楼,是我一个老朋友开发的,昨天我也是打了个电话随便问问,结果正好有楼层空下来了。”
闫思远一边往前走,一边笑着说道,
1...190191192193194...482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