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都市言情

我为国家修文物

时间:2023-05-24  来源:  作者:十三闲客
闫思远裹着厚厚的及膝羊毛大衣坐在沙发上,脚边放着一个正燃着无烟炭的铜盆,一脸微笑地看着向南将两个大小不一的古董盒子放在了茶几上。
向南笑着说道:“嗯,我这不是刚回来嘛,就想着带过来给您老过过眼。”
“算你小子有良心。”
闫思远笑着点了点头,他抬起一只脚,将铜盆轻轻挪到远处,然后才伸出双手,将其中一个小一点的盒子打开,小心翼翼地从里面取出了一幅手卷,放在茶几上慢慢平摊开来。
“这瘦金书法不错啊。”
他看着向南点了点头,然后从大衣口袋里取出老花眼镜戴上,又从茶几下面拿出来一只放大镜,一点一点地细细看了起来,“咦,米芾的题跋?”
说着,他挪了挪屁股,身子又坐正了些,将放大镜移到那些印章上,脸色慢慢变了,“这是宋徽宗的《瘦金千字文》?!啧啧,加利特那个老头子,还真是舍得啊!”
闫思远和加利特也是认识的,两个人都是商业大亨,又都爱好收藏古董文物,经常会在国外拍卖场上碰面,再加上又有个共同的朋友亚历克斯,想不认识都难。
这就是圈子,一般人哪怕是削尖了脑袋也挤不进去。
向南笑着捧了一句:“嗯,老爷子果然厉害,一眼就看出来了。”
“厉害个屁!”
闫思远笑骂了他一句,说道,“款识上都写了‘赐童贯’,我要是连这个都不知道,还算什么收藏大家?对了,你给他修复什么了?那一把火难道把他的那些收藏都给弄坏了?”
“那倒没有,有一份还是完好的。”
向南“嘿嘿”一笑,说道,“我给他修复了苏轼的《木石图》、王蒙的《稚川移居图》和赵孟頫的《致郭右之二帖卷》手卷等十来件华夏文物,其中还包括瓷器类的。”
“加利特这老小子,这回估计心疼死了,光是这幅宋徽宗的《瘦金千字文》,就是个天文数字。哦,对了,这《瘦金千字文》先放着,我得好好鉴赏一番。”
闫思远像是得了新玩具的小孩子一样,伸手将这幅字重新卷好,放进了盒子里,然后将盒子藏在自己身后的沙发里,这才对着向南得意一笑,说道,
“我再看看这幅是哪位大家的作品。”
说着,也不等向南说话,先伸手将那个大盒子护住,然后打开将里面的卷轴取了出来,一点一点地展开。
“牡丹何事号花王,笔底翻增一段香。昨者唤人闲估较,风尘终属汉张苍。天池山人……天池山人徐渭!”
闫思远嘴里念叨着画上的诗作,然后眼睛一亮,细细地看了一遍画作,不由叹了一口气,
“不愧是一代才子啊,难怪他的画纵横恣肆,淋漓腾沓,不拘一格。”
小心翼翼地将徐渭的《牡丹竹石图》收好,也放到身后的沙发上藏了起来,笑道,“这两幅字画,我先鉴赏一段时间,你不会不舍得吧?”
向南摆了摆手,笑着说道:“我把它们带过来,就是给老爷子您解闷的,您随便看,反正这两件文物,我暂时不打算出手。”
“哦,我听说你还有一件国宝级文物?”
闫思远说着,朝向南身上仔细看了看,好像也没看出什么地方能藏东西的。
“还有一件是唐代的敦煌遗书。”
向南笑了起来,抬了抬双手,让闫思远看个清楚,说道,“那册敦煌遗书残损得比较厉害,我还没来得及修复,您要是感兴趣,下次我修复好了再给您送过来。”
“嗯。”
闫思远满意地点了点头,然后说道,“说吧,这么讨好我这个老头子,肯定是有求于我,要是不麻烦,看在这两幅字画的份上,我就随手满足你好了。”
“那我就不客气了啊。”
向南笑了起来,说道,“之前康正勇跟您老提过的,就是我们工作室现在人多了,而且,我还打算成立一个文物修复培训部,再将工作室转成公司性质,那么,现有的场地就不够了,而且,现在的这地方,也不好停车,客户来了都得走一段路,现在还好,夏天那就太晒了。”
“嗯,这事我知道。”
闫思远微微颔首,端起茶杯喝了一口茶,这才说道,“我之前也跟他说了,让他最好有个定位,大概有什么样的要求,这样我才好让人去找。这个他跟你提了吧?”
“提了,昨天上午我一回来就召集大家开了会。”
向南点了点头,说道,“我们还是希望就在魔都博物馆附近,场地大一点,能有停车的地方。”
“写字楼都有地下停车场,这个不用担心。”
闫思远摆了摆手,随即反应过来,问道,“写字楼拿来做修复室应该可以的吧?”
“这个还是要看物业管理方面的要求。”
向南想了想,说道,“因为古陶瓷修复室里,是需要安装排气设备的。”
“哦,那这个没事,我来搞定。”
闫思远霸气地挥了挥手,说道,“行吧,办公场地的事情,我来给你解决,最晚明天晚上给你答复。”
向南笑着点了点头,说道:“好,那就麻烦老爷子了。”
“麻烦什么,你有时间多来找我老头子唠唠嗑就好了。”
闫思远瞥了他一眼,说道,“我那两个儿子,一个在米国,一个在京城,搞得我跟个孤寡老头一样,晚景凄凉啊!”
嘴上是这么说,可语气里却一点凄凉的感觉都没有。
向南忍不住差点笑出来,一本正经地说道:
“这样啊,那老爷子,要不,我有空给您介绍个老太太?”
闫思远一脸吃惊地看着向南,愣了老半天才反应过来,抬手指着向南点了点,笑骂道:
“你这臭小子,现在也学坏了啊!”





我为国家修文物 第五百六十六章 洞窟内的密室 (第一更)
在闫思远家中吃过午饭后,向南便回了自己住的地方。
如今的工作室里,已经被安排得满满当当的了,就连会议室里都已经被朱熙当作了临时办公室,根本就没有向南的位置,他也只好回自己住处的修复室里去工作。
回到住处之后,向南便径直来到了修复室里,那只装有残损的唐代敦煌遗书《汉书王莽传残卷》的暗红色古董木盒就安静地端放在工作台上。
向南在工作台前的椅子上坐下,伸出双手将古董木盒打开,一册残破不堪的唐人小楷,就呈现在了眼前。
这一册唐代敦煌遗书,比之《圆明园四十景图》残损得还要厉害,估计是长时间存放在仓库之中,没有人翻动过的原因,上面不止是长满了斑点状的霉斑,而且黏连严重,向南尝试着将黏连的纸页分开,稍稍用力,纸张就似乎有要碎裂开的迹象。
导致这种情况的原因,不外乎是这册敦煌遗书的纸张,已经几乎没有了韧性。
看着眼前这册百多年来,漂洋过海,辗转万里的敦煌遗书,向南忍不住叹了一口气——
它的故事,和那些被掠走的敦煌文物一样,想必也十分曲折吧?
……
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敦煌。
在一座石窟内,一个又瘦又小,身穿道袍的中年男子,正坐在一张老旧的桌子前,就着一盏豆大的油灯,手里拽着毛笔,正在认认真真地撰抄着经书。
这道士姓王,是荆楚麻城一个穷苦百姓人家。
十八岁那年,饿得熬不住的王道士当了兵,之后随着湘军千里迢迢来到了陇右肃州巡防营,成了一名兵勇。
王道士在这巡防营里待了十多年,每天一睁眼看见的就是一望无际的黄沙,看得让人心里发慌。这种毫无希望的日子,他再也不想过下去了。
终于在一天夜里,王道士趁着巡夜的时候,找了一机会,偷偷做了逃兵。
然而,等他一路风餐露宿、提心吊胆地回到麻城时,那两间原本就已经很破旧的茅棚里,到处长满了蜘蛛网,地上、桌子上,落了一层厚厚的灰尘。
家里没人了。
在麻城浑浑噩噩待了一年,王道士再也待不下去了,开始漫无目的地逃荒,也不知道走了多久,等他看到眼前熟悉的景象时,他才反应过来,自己不知不觉间,居然又回到了肃州。
王道士苦笑。
肃州,已经是除了麻城之外,他最熟悉的地方了。
他不回到这里来,他又能去哪里?
消失了一年多时间,再重回巡防营是不可能的了,别说回去,就是让那些熟悉的兵勇们发现,自己恐怕都会被当成逃兵以正军法。
可不当兵,自己又能做什么呢?
王道士站在街口,茫然四顾,忽然他眼前一亮,抬起脚就往前方的一座道观走去。
这一年,王道士在道观里受戒,成为了一名道士。
成为道士之后,王道士并没有停留在道观,而是选择了远游。
在那个没有汽车、飞机的年代里,进入风沙漫天、人迹罕至的陇右走廊,闯入寸草不生、盗匪出没的大漠瀚海,能够活下来已经很不容易了,然而王道士却丝毫不惧,仅仅凭借着几双草鞋,竟然在盗匪肆虐、虎狼横行的陇右走廊来去自如,轻轻松松地来回了三次。
他一口气穿越了无人区,远游柱州,最后才返回敦煌沙洲安顿了下来。
他累了,他需要一个家。
于是,王道士在敦煌寻了一个洞窟,住了下来,白天为那些那些洞窟清理沙石,供奉香火,收受布施,夜里便抄抄经书,售卖给那些信众。
有时候,他还要外出布道募化,小有积蓄后,便在莫高窟今第16窟东侧开始建造太清宫道观。
抄写了一页经文后,王道士放下毛笔,用袖子擦了擦眼睛,然后吹灭了油灯,在吱呀作响的木床上躺下休息。
洞窟外面,狂风呼啸,风沙漫天,昏天黑地。
洞窟里,靠墙的位置摆放着一张简单的木板床,边上搁着一张黑乎乎的看不出颜色的破旧桌子,靠近洞窟口还有一个简易的炉灶,灶上放着一只还有些缺口的锅。
家什很简陋,但很安心,这里终究是一个家,终究不用再四处漂泊了。
时间一晃三年过去了,三清宫道观已然建成,王道士再也不用住在洞窟里了,而且他还雇佣了当地一个姓杨的穷儒生,来帮忙抄写经书。
有了钱,王道士并没有过得多好,他依然吃的是青菜萝卜面疙瘩,穿的也依然是粗布道袍补丁摞补丁。
光绪二十六年(一说二十五年)初夏,每年到了这个季节,朝山进香的当地百姓们络绎不绝,王道士和杨儒生两个人需要接待香客,没有时间抄写经书。
因此,王道士便让杨儒生在今第16窟甬道内设案,接待香客,代写醮章,兼收布施,登记入账。
这一天傍晚,忙碌了一整天的杨儒生总算可以歇一口气了,他坐在甬道内,拿出旱烟杆,往烟锅里装上烟丝,用火点着,狠狠地嘬了两口,惬意地吐出一道道灰白色的烟气来。
吸完一锅烟后,杨儒生随手将烟锅往甬道的墙壁上磕了磕,准备再抽一锅就回家休息去,磕了两下,墙壁上居然传来了闷闷的“空空”声。
他觉得有些不对劲,又敲了几下,还是“空空”的声音。
就在这时,王道士穿着一身袖口黑乎乎,已经破得露出了棉花的道袍,慢悠悠地出现在了洞窟里,他看了看放在香案上的账本,又看了看坐在甬道里的杨儒生,咧开嘴角笑道:
“都这么晚了,还没回去?”
杨儒生没有回答他的话,而是举起烟杆,又敲了敲墙壁,一脸好奇地说道,
“道爷,这面墙好像是空的,里面藏了东西啊!”
王道士一听,立刻转头看了看那些还没有散尽的香客,见没有人注意到这里,这才松了一口气,一脸严肃地说道:“不要乱说。”
杨儒生虽然连个秀才都没考上,但人也不愚笨,愣了一下便反应过来了,他点点头,继续闷头抽了一锅烟,这一回他没再往墙上磕烟灰,在地上磕干净了烟锅,闷不吭声地回家去了。
杨儒生走了,王道士却睡不着了。
一直到了深更半夜,他一骨碌爬起来,带上铁锨,来到杨儒生白天待过的那个洞窟里,在油灯微弱的火光下,刨开了坚硬的砂石内墙。
墙后面果然有个密室!
王道士放下铁锨,拿起油灯,小心翼翼地探头过去一看,顿时吓了一跳!




我为国家修文物 第五百六十七章 老祖宗留下的宝贝 (更新完毕)
昏暗的油灯,在多年之后,第一次照亮了这间深藏在敦煌莫高窟里的这座“东方艺术宝库”。
在这间密室里,堆满了无数写卷、印本、画幡、铜像等物品,四周的墙壁以及甬道顶端,则画满了色彩鲜艳、金碧辉煌的佛教壁画。
这里面,仿佛是另外一个璀璨的世界。
王道士呆呆地看着这些让他眼花撩乱的宝贝,愣了好一会儿,直到油灯的黑烟熏得他喘不过气,这才慌里慌张地将脑袋缩回来,然后手忙脚乱地重新将刨开了一个洞口的内墙给封堵上。
忙完这些之后,王道士一屁股坐在了地上,大口地喘着气。
“这是藏经洞!”
听着洞窟外的风声呼啸,他慢慢地平静了下来,尽管王道士是道士,但他在这佛窟里已经住了几年,抄写经书也已经抄了很久,对佛教的一些故事并不陌生。
他现在心里面不确定的是,这藏经洞里的那些宝贝,到底该怎么处理?
想了半天,王道士终于作出了决定,“这是老祖宗留下来的宝贝,必须让官府来保管。”
想到这里,王道士又重新将封好的砂石内墙打开,小心翼翼地从里面取了一些经书出来,然后再次将墙壁封好,这才抱着那些经书,回到三清宫道观里,藏在自己的床铺下面。
藏好经书之后,王道士躺回床上,脑子里翻来覆去都是藏经洞里看到的那一幕,一直过了好久,才昏昏睡去。
第二天一早,王道士蒸了几个粗面馒头,用一块干净的布包好,又将两卷经书放进褡裢里,然后等到杨儒生到了以后,对他吩咐道:
“贫道今天要去一趟县城,估计要明天才能回来,这两天你不用去那个洞窟了,就在道观里帮忙接待香客好了。”
“好的。”杨儒生点了点头,一边往道观里走,一边应道,“道爷,路上小心点。”
从三清宫道观到敦煌县城足足有五十多里,一路过去有很长一段路都是荒无人烟、野兽出没的地方,时常有路过的行人被饿极了的财狼虎豹咬死的事情发生,因此,一般不是什么很着急的事情,要去县城的话,村民们大多会结伴而行。
王道士心里装着事,并没有想太多,只是点了点头,说道:“知道了,贫道先走了,你多照应着点。”
说完,他也不耽搁时间,将褡裢往肩上一放,迈开步伐,就往山下走去。
一路上紧赶慢赶,一直到了下午,王道士才赶到县城里,他用袖子擦了一把额头上的汗水,然后便直奔县衙而去。
来到县衙,王道士向站在门口的衙役说明了情况,说自己想要拜见县令,有要事禀告。
那个长着两颗大门牙的衙役上下打量了一下王道士这个穿得破破烂烂的道士,翻了个白眼,一脸不耐烦地说道:“去去去!你以为谁都可以拜见县令大人的吗?”
“贫道真有重要的事,这位大哥帮忙通融通融。”
王道士自己就当过兵,当然知道这些小鬼难缠,颇为不舍地从兜里掏出点碎银子,趁人不注意塞进了他的手里,低声说道,“一点小意思,给两位大哥买喝茶。”
“大门牙”将碎银子放在手里颠了颠,然后放进怀里,这才说道:“那我给你通禀一声,大人见不见你,我可不保证啊!”
王道士连忙稽首,说道:“多谢多谢!”
过了一会儿,那位“大门牙”很快就出来了,朝王道士招了招手,说道,“大人要见你,你随我来!”
王道士一听,连忙抬脚跟了上去。
进了县衙后院,那县令正坐在院子里,摇头晃脑地看着书,听到脚步声后,他便放下手里的书,看了跟在衙役身后的王道士一眼,顿时皱了皱眉,说道:
“这位道长,有何重要之事呀?”
王道士上前行了礼,然后说道:“大人,贫道乃是莫高窟三清宫道观观主法真,此来是因为在千佛洞中发现了老祖宗们留下来的藏经洞,有大量经书,恳请官府予以保护。”
说着,他便解下身上的褡裢,将带来的那两卷经书,小心翼翼地取了出来,递给身旁的“大门牙”。
“大门牙”看也没看,径直走到县令身旁,轻轻放在了小几上。
县令瞟了王道士一眼,拿起一卷经书翻了翻,便忍不住皱起了眉头。
这经书长时间无人打理照料,尽管没有破碎,但书页泛黄,稍稍一翻动就泛起一蓬土黄色的烟尘,这让爱干净的县令怎么喜欢得起来?
“一卷泛黄的废纸而已,又有何用?”
县令“砰”地一声,将这发黄的经书往地上一抛,一脸不耐烦地朝王道士挥了挥手,对着身旁的‘大门牙’一顿训斥,“以后这等无聊闲事,切莫拿来扰我清静!”
“大门牙”无端端地被县令训斥了一通,诺诺不敢言,一转身就恨恨地瞪了王道士一眼,伸手拽住他的衣服,就往外拖,一边拖一边骂道:“走走走!不要在这里碍事!”
“大……大人,这哪里是废纸?这是老祖宗留下来的宝贝呀!”
王道士急了,一边挣扎一边喊道,“大人,大人!”
等到王道士被拖出去了,这县令才不屑地“嘁”了一声,嘀咕道:“这还不是废纸?擦屁股都嫌它太硬。”
说着,他摇了摇头,又拿起之前没看完的那本书,继续摇头晃脑地看了起来。
被赶出了县衙,王道士只觉得灰心丧气,漫无目的地在县城里走来走去。
一直走到天快黑了,他才醒觉过来,找了一个道观借宿一晚。
躺在床上,白天县衙里的那一幕让王道士翻来覆去,怎么也睡不着。
老祖宗留下来的宝贝,县令不管也就罢了,居然说是废纸,这让他感觉很难受。
可难受归难受,一夜没睡好的王道士第二天一早就匆匆往回赶——
县令不管,他不能不管。
这个洞窟之前没被发现还好,可如今已经被他给刨开了,这要是被朝山进香的山民们发现了,哪里还能留得住?




我为国家修文物 第五百六十八章 谁来管 (第一更)
回到莫高窟后,王道士又从藏经洞里取了一些经书、画本藏在床底下,然后买了糯米熬成汤,和着沙土,将之前自己刨开的那个洞口一点一点封好。
想了想,还是觉得不保险,他又取来一些干草,在洞窟里烧成灰,用水搅匀之后,将刚刚封好的地方,重新弄成烟熏火燎的样子,这才稍稍松了一口气。
“如果不仔细看,应该看不出来了。”
王道士想着,莫高窟里有数百个佛窟,谁能想得到这个洞窟的墙壁里面,还有一个藏经洞呢?
一年后,敦煌县来了一个姓邬的新县令,王道士心里又生出了希望,带上两卷经书、写本,又跑到了县衙里去了,可惜,姓邬的新县令对这些经书依然毫不在意。
“老祖宗们留下来的宝贝,怎么可能没一个人关心?”
王道士心里面感觉有些悲哀,他不相信这些经书、画本会落得无人问津的下场,回到三清宫道观之后,他将之前藏在床底下的经卷装了两箱,赶了一头毛驴,直奔肃州而去。
这一路上,王道士风餐露宿,冒着被土匪抢劫、被野兽袭击的危险,赶了足足八百多里路程,总算是赶到了肃州,找到了时任安肃兵备道的道台廷大人。
“这是藏经洞的写卷、画本?”
廷大人看着一脸风尘仆仆的王道士,又看了看放在面前的两箱子纸页泛黄的经卷,饶有兴趣地问道,“你是如何发现藏经洞的?”
王道士一听,顿时松了一口气,还好,这位廷大人没有说这些经卷是纸页发黄的废纸,他定了定神,一五一十地将杨儒生和自己怎么发现藏经洞的事情说了一遍,然后一脸恳切地请求道:
“大人,贫道认为,这些经卷十分珍贵,还望大人能派人将它们保管起来。”
“唔,这个嘛……”
廷大人不置可否,随手拿起几卷经文翻了看,过了好一会儿,才将手中的经卷放下,对王道士说道,“你且先回去,让我考虑考虑。”
王道士无奈,只得退了下去。
但他并没有回莫高窟,八百多里路啊,来一趟多不容易,至少他也要等到道台大人的回音才能走得安心。
在肃州待了几天,王道士再次来到道台府衙,请求拜见道台大人。
守在门口的衙役认识王道士这个穷道士,一见到他就不耐烦地挥了挥手,说道:“去去去!大人说了,这经卷上的字,不如他的书法好。”
王道士一呆,顿时觉得哭笑不得。
原以为这道台大人会比之前那位县令靠谱一些,谁知竟是一路货色。
满心失望的王道士,只能骑着毛驴,一路回到了莫高窟,继续接待朝山进香的百姓,一边暗中守护着藏经洞。
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三月,敦煌又一名新县令上任了。
得知这一消息后,仿佛已经变成了习惯的王道士,又一次带着经书、画本,来到敦煌县城找到了刚刚上任的汪县令。
1...189190191192193...482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