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窃听系统
时间:2023-05-24 来源: 作者:叫天
然而,如果今后要面对倭国的话,这四个优势就不明显了。
虽然倭国的人口绝对没有大明多,可他们的人口也是有不少,绝对比建虏要能耗得多了,这是其一;
第二,倭国在海上,自成一国,和大明并没有陆路连接。大明就无法像对付建虏一样,派出骑军,就揪着粮草物资这点打。
第三,倭国是岛国,他们拥有的水师,可不是建虏之前的水师能比。不管是战船数量上,还是战船质量上,又或者是水师训练的精锐程度,都不是一个层次的。大明水师对倭国水师的优势,说实话,卢象升心中并没有底。
第四,早在万历年间,入侵朝鲜的倭国军队,火器就是大规模装备了。大明的鸟枪,其实还是传自倭国的。如今过去了这么多年,倭国的火器到底如何了,卢象升心中也没有底。
如此种种,让卢象升心中很是焦急,才向京师发出了加急奏报。
这个奏章还没到京师,崇祯皇帝自然就通过卢象升身上的甲级窃听种子,已经知道了这个消息。
对此,他根本就没有卢象升的焦虑,相反,能把倭国军队引到朝鲜来消灭掉,这正是崇祯皇帝在前些日子里心中暗暗祷告的结果。没想到老天应验,竟然在朝鲜真得出现了倭寇的踪迹。
看来,德川幕府传说中的闭关锁国,也不是那么坚决!如果有条件的话,这些倭人也不愿意一直待在火山、海啸、地震不断的岛上。
倭国这个地方,其实崇祯皇帝并不怎么看得上眼。但是,不管怎么样,一个地方再差,也终归是有其优点的。
比如说,倭国的银矿,还有硫磺产地,另外,就是倭国的地理位置了。这是大明前往北美洲的一个非常好的出发点,如果能占领倭国的话,大明向北美扩张,就会方便很多了。
只要是后世穿越过来的人,就绝对知道,这个时候是西方大航海时代。落后的美洲地区,就是在这个时间点内被欧洲那边不断地吞食殖民。那么大的地方,要是大明有能力,却不过去,那就枉为穿越人士了!
目标明确,就是要打下倭国。而如今,倭寇的动静,也比预想得要活跃,很可能,倭寇重新出现在朝鲜,并不会过太长时间。这么想着,崇祯皇帝便下旨,传东江军水师总兵郑芝龙到京师觐见。
要说这个时代,大明这边对倭寇最熟悉的人,绝对要算郑芝龙一个。他在倭国那边,都还有一个家。郑成功的娘,就是倭国人。
飞鸽传书过去,郑芝龙便知道皇上是为什么传他,第一时间,便匆匆赶到了京师觐见。
果不其然,只一见面,崇祯皇帝就开门见山地问他如今倭国的情况。
对此,郑芝龙在路上的时候,就已经全面考虑过这个事情,比回答卢象升时,要考虑得更为全面,因此,就立刻回奏道:“陛下,末将以为,倭国应该不至于再出兵朝鲜。据末将所知,如今实际统治倭国的德川幕府,因为其就是趁着之前的丰臣幕府攻打朝鲜,和我大明为敌之际……”
他说着这话的时候,有点犹豫,在想着,要不要解释下什么是幕府,为什么不是天皇统治这些,结果却没想到,崇祯皇帝直接打断了他的话道:“这些不用再说,朕知道德川家康是从丰臣秀吉那边篡位而来,他不想再给别人以这个机会,因此就想着闭关锁国是不是?这些朕都知道,卿以为,德川幕府如今的掌权者怎么样,他是否会出兵,或者说,是否可能在有极大利益之下会出兵?”
听到这话,郑芝龙稍微愣了下。不过他随即想起这位皇上的能耐,就感觉皇上知道,似乎也不奇怪。于是,他就抛开心思,专门回答崇祯皇帝的问题道:“回陛下,大明崇祯十年到十一年的时候,倭国境内有西洋异教徒暴乱,当时闹得很大,就是被现任德川幕府将军,名叫德川家光的给镇压了下去。然后,就开始驱逐外国人,不准到倭国交易,就是陛下所说得闭关锁国了。就末将所知,如今倭国经过德川家三代统治,基本上已经没有别的大名能撼动了。”
说到这里,他顿了顿,又继续回答道:“就末将所知,似乎倭国出兵外征的可能性还是很小。就目前朝鲜情况来看,可能是有可能,但末将不自量力,如果倭国知道是末将统领东江军水师的话,怕是会犹豫。”
说着这话的时候,郑芝龙其实还是很自信的。他如果连这点自信都没有,那也没法垄断大明东南沿海的走私了。要知道,这个区域的霸主,那是要打服濠镜澳的佛郎机人、台湾的红夷,还有就是倭国和大明的走私势力,才能收到一年上千万之多的保护费。
此时的他,也算是用隐晦的方式在提醒崇祯皇帝,他想告诉崇祯皇帝,有我在,倭寇应该不会嚣张的!
可谁知,崇祯皇帝听到这话后,却淡淡地说道:“如此,那朕就先找个借口,把卿给撤职了吧!”
“……”一听这话,郑芝龙刚从心底涌起的那点成就感,顿时就没了,整个人,有点傻了,这是什么情况?
自己刚才难道还说得不够明白?有自己在,倭寇要想登陆朝鲜的话,至少也要问过自己同意不同意才行吧?要不然,水师朕打起来,倭寇能不能赢不好说,但绝对是要付出很大代价的!
看到郑芝龙有点傻了的样子,崇祯皇帝才微微一笑道:“朕是要让倭寇登陆朝鲜,既然他们顾忌卿的话,自然是要撤卿的职,让倭寇能放心一些了!”
“啊……”郑芝龙怎么都没想到,大明皇帝竟然还有这种想法!这个好像和以往的大明皇帝完全不一样啊,不但不怕事,反而要找事?
“此事就朕和卿所知,朕的这个打算,再无第三人知悉。”崇祯皇帝看着郑芝龙,仔细交代道,“此事须得保密才行!”
郑芝龙听得迷迷糊糊,这时候的他,自然是清楚,并不是天威难测要降罪自己,而是皇上别有目的,不过他还是有点搞不懂,便奏道:“陛下,为何要让倭寇出兵朝鲜呢?如此一来,东江军必定遭遇最大威胁!”
崇祯皇帝听了,只是淡淡地说道:“倭寇一直对大陆有觊觎之心,之前丰臣秀吉是,以后也必有倭人会有。而这种倭人,一般都是在倭国强盛之时才会有。既然如此,朕就打算,直接灭了倭国,以绝后患……”
听到这话,郑芝龙不由得又有点傻眼了。就因为这个原因,皇上要灭一国?
虽然说那丰臣秀吉时代,倭寇确实出兵过朝鲜,当时还想着要占领大明,可倭国乃是井底之蛙,就凭他们又怎么可能占领大明么?皇上这么未雨绸缪,会不会有点担心过头啊?
他当然不知道,如果历史不改变的话,将来会有一天,中国会变得非常虚弱,而倭国则会强大起来,于是,比起之前丰臣秀吉时代更大规模的侵略,会让中国大地的百姓,深受水深火热之苦。虽然能最终打赢他们,可付出的代价,也是太沉重了。
“另外,朕曾对卿言过,将来有一日,朕要在大洋的彼岸,都是插着大明的旗帜!”崇祯皇帝看着郑芝龙,适时又说道,“在大洋的东面,相信卿也知道那边的情况,朕就有意以倭国为,派卿等出征,如何?”
郑芝龙作为海贼王,当然知道太平洋那边的大概情况。他也知道,大明这边要前往太平洋,已有的一条航线,是吕宋岛的西班牙人走得一条航线,就是经过日本这边过去的。
此时一听,原来皇上要占领倭国的最终目的,其实是要把倭国当跳板,去实现那个宏伟的目标。顿时,他就激动了。
这些年来,郑芝龙虽然封为一方总兵,儿子也成了太子侍读,前途无量,可一直旁观着陆军在打仗立功劳,说实话,他是看得眼热。封妻荫子,封侯拜将的梦想,他又怎么可能没有?
只是大明的封爵,实在太难了。虽然他估计,在灭掉建虏之后,肯定会有一批人封爵,但他又肯定,这里面绝对没有他。但是,要是有了水师真正的用武之地,那就是他立功劳的时候!
钱,他已经赚得够多了,如今,就剩下这光宗耀祖,得封爵的梦了!
这么想着,他就激动了,当即回奏崇祯皇帝道:“陛下但有旨意,末将万死不辞!”
崇祯皇帝一听,便笑了道:“如此,朕就准备寻个由头,撤卿的职,治卿的罪了?”
是自己说了有自己在,倭寇说不定不敢出兵,现在皇上既然决定要对倭国动武,那肯定是把倭寇引到朝鲜来消灭最为省心,那也就是说,是自己多嘴,才有此一劫啊!
郑芝龙心中这么想着,便无奈地认了。
不过崇祯皇帝并没有因此轻视倭国,他当即向郑芝龙询问道:“倭国那边,派何人去探听消息为好?”
以前丰臣秀吉时代,倭寇进攻朝鲜的事情,锦衣卫就提前得到消息并传回国内的。倭国如果再要出兵的,大明这边自然是要进行监视,免得到时候措手不及,承受不必要的损失。
郑芝龙一听,便毫不犹豫地奏道:“回陛下,末将在倭国那边也有一点产业,可令末将五弟郑芝豹前往江户,刺探消息为佳!”
郑鸿逵目前是福建海防游击,代替郑芝龙掌管着郑家船队,并负责向南洋购买粮食,这是绝对走不开的。有在皇帝面前露脸的机会,郑芝龙当然不会给别人,因此就推荐了他弟弟。
崇祯皇帝听了,便点点头说道:“如此,朕封其为锦衣卫百户,可好?”
这个时候的郑芝豹,还只是一个秀才而已。说实话,就这个秀才,其实还是用钱买的。以郑芝龙对他弟弟的了解,那是绝对不可能考中进士的。既然如此,皇帝要封他为锦衣卫百户,那就是一条最好的出路了。
因此,这一听之下,郑芝龙连忙替他弟弟谢恩,表示立刻去信,把他弟弟派去江户。
可谁知,崇祯皇帝听了之后,却是摇摇头道:“不,先让他来一趟京师,有些事情,朕要叮嘱一番才行。”
实际上,他是要赏赐一颗甲级窃听种子,如此一来,也不用担心消息传递不及时了。
能得皇帝接见,那也是他五弟的荣耀,因此,郑芝龙便连忙答应了下来。
等这些事情商量完成之后,公开层面上,崇祯皇帝一份旨意下达,说郑芝龙冲撞了他,把郑芝龙的官职给抹了,让他赋闲在家,陪他儿子郑森读书。
()
崇祯窃听系统 490 对丰收的喜悦
当然了,暗地里的布局,可不会只是让郑芝龙叫他五弟过来这么简单。
东江军水师那边,对于掌握水师关键的几个人,都是郑芝龙的心腹,就由他去信暗中安抚,避免不必要的麻烦。
就水师来说,哪怕崇祯皇帝的威望已经很高,但实事求是的说,这其实还是郑家的船队。虽然这种情况,于国不利,但暂时崇祯皇帝是不会去整顿的。
原本的打算,是建虏消灭之后,重心要开始移向大洋之前,再开始整顿水师的。不过如今看来,是要在对倭国的战事,也差不多打完之后才整顿水师。
毕竟就如今来说,郑芝龙的船队,才是大明最强的船队。一旦崇祯皇帝插手整顿的话,至少短时间内是会影响其战斗力的。
当然,这并不影响往水师里面发展忠于朝廷的人。只要把握好程度,就不会有问题。更何况,有郑芝龙效忠朝廷,也等于是控制着这支郑家的船队。
如果换句后世的话来说,大明水师中,官兵忠于郑家还是忠于朝廷的矛盾,并不是如今的主要矛盾。
另外,卢象升那边,他是要统筹东江军全局的人,是最有可能首当其冲,受到倭寇威胁的。因此,崇祯皇帝也去了密旨。
所有的这一切,对于外人来说,那是一点消息都不知道的。
也是考虑到这点,崇祯皇帝便安排密旨先到卢象升这边,然后罢免郑芝龙军职的旨意才到。
…………
广鹿岛上的东江镇总督府衙门里,卢象升在这段时间内就没有笑过。加急奏章送去京师之后,他又陆续收到在朝鲜南边的夜不收发回来的消息,证明倭寇这次派人来刺探朝鲜的力度非同小可,从中可以推断出,搞不好倭寇是真有图谋朝鲜的意思。
真要这样的话,东江军的处境就危险了。毕竟东江军的兵力,加上新近训练的朝鲜籍军卒算起来,其实也就一万人左右。倭国要是派军进攻的话,那就远不止一万人的。上一次倭国进攻朝鲜,至少是十万以上级别的,水陆并进,实力相差就有点大了。
前边要对付缩回去的建虏,后面要应付可能大举进攻的倭寇,卢象升很是发愁。
调回来的李来亨,继续在卢象升的身边当差。看到卢象升这个样子,他也没办法,只能替卢象升着急。
那些倭寇就只有二十来人,面对一百多人的包围,却还是试图反抗,李来亨从这点上看出来,这些倭寇确实悍勇,不好对付的。
也就在这个时候,崇祯皇帝的密旨便到了。
“大人,是皇上的加急密旨来了!”李来亨拿着一小卷黄色的纸,放在手心,呈给卢象升,同时急切地说道。
这一小卷黄色纸,是信鸽带回来的。信纸的颜色说明,这里面的内容,只能由卢象升本人来翻译。
卢象升一听,顿时从辽东地图前面离开,快步走近李来亨,拿了那小卷黄色纸之后,查看了下封口,便大步走回自己的案头,拿出案头上的一本厚厚的书,便开始翻译了起来。
而李来亨和大堂内其他亲卫,则都离开大堂,到门口那站着,不让任何人在这个时候打扰总督大人。
黄色纸上加密原则很简单,通过这本厚书上的页数和横纵坐标,定为是什么字。黄色纸上还是阿拉伯数字,写得很小,因此,传递的信息量也多。
不过再多,也不可能多到那里去。卢象升很快就翻译完了,便立刻看了起来。只见皇帝的旨意是“弃朝以金旅为界卿驻长生撤郑待蛇出洞”。
就只是短短这么几个字,别人可能不知道,但卢象升却一下明白过来,皇上这是对倭寇之事做出了部署。
这一行字的意思,就是让卢象升放弃朝鲜这边,不用驻兵防守,东江军的大本营,移到渤海湾里面的长生岛。底线是以辽东半岛为界,要守住金州旅顺这条线,如果倭寇来攻,不能让他们越过这里。
最后一词,待蛇出洞的意思,卢象升也一下明白,皇上就是要把倭寇从倭国引出来,分散他们的兵力,再去图谋这些倭寇。
不过有一点,他不是很明白,这个撤郑是什么意思?有一会的功夫,他甚至都怀疑,该不会是撤镇,被人不小心把字定位错了。就是撤销东江镇,迷惑倭寇,从而达到引蛇出洞的目的。
不过回头想想,好像还是有点不可能。
但总得来说,皇帝的意思,他是明白的。
这一道旨意,可以说让他真正松了口气。如果没有这道旨意的话,那他其实是有守卫朝鲜这边的职责,至少沿途原本属于东江军的这些岛,就更是不能丢。如此一来,就一万多的军力,根本就守不过来的。
但是,有了皇上这份旨意,就等于放弃了这些地方,把兵力都缩回去了。就算倭寇打来,也有还击的力量。此外,皇上既然做出了这个决策,那就能知道,如果倭寇真打来了,皇上那边绝对会立刻增兵。
这么想着,卢象升便松了口气,立刻开始部署了起来。悄然无息地开始转移兵力。不知道的人见了这个部署,也不疑有他,以为是要就近攻打辽东。搞不好,就是光复辽东的日子快到了。
当然了,兵力缩回去,却不等于在辽东半岛的东面,就真得没有兵力了。水师巡查,还有夜不收都还是有活动的。
卢象升这边,还没有把总督行辕全部搬去长生岛,一道明旨就到了,也就是罢免郑芝龙的旨意。这一下,卢象升算是彻底明白撤郑是什么意思了。
对此,他多分了精力在水师这边,要保证水师这边不出任何乱子。甚至还在军中告诫各军,让他们千万不要顶撞皇上,不要学郑芝龙。
皇上英明神武,是众所周知的事情,什么人能有资格去顶撞皇上!只是撤职了事,就已经是皇上网开一面了。
他们都不知道,其实郑芝龙也没有真正地在京师陪他儿子读书,而是秘密去了登莱造船厂,根据我国的战船,开始有针对性的打造大明战船去了。
不得不说,有了窃听系统这个金手指之后,崇祯皇帝挖坑的能力就越来越强了!
给建虏挖得大坑,还没有收获的时候,就已经在给倭寇挖坑了。当然了,收获如何,还得有待时间来检验。
…………
辽东,建虏这边,因为粮草物资这一块的重要性,作为大清摄政王的多尔衮,甚至都从百忙之中抽出了时间,专门跑去铁岭了一趟,要恭顺王孔有德陪同,一起视察了辽河平原这边的粮田情况。
“殿下请看,这边,还有这边,那边,这些全都是今年赶着开垦出来的粮田。”孔有德用手指着前方绿油油的一片,给多尔衮介绍道,“辽河这边也算是适合种田的,奴才开垦出来的这些就已经是极限了。再远的地方,就算有人力,也没法保证灌溉,没法有收成,今年就只能这样了。”
骑在马上,环首四顾,看着一望无际的粮田,多尔衮忍不住哈哈大笑起来,他甚至探过身子,拍了拍落后他半个马头的孔有德肩膀,非常满意地肯定道:“出乎本王的意料啊,真是出乎了本王的意料!不错,不错,孔卿真是用心了,本王非常欣慰!”
一直以来,大清都是以劫掠为主。虽然有掠来的汉奴干农活。可那些汉奴,都是分给各旗,再分到人,散开了去耕作各自的田地,哪有如今这么壮观,全部集合起来,就在辽河平原上,这么大面积的种植粮食,这个赏心悦目,哪怕是城府比较深的多尔衮见了,也是喜笑颜开。
“这还多亏了殿下保证了这些汉奴的口粮供应,让他们有体力,不至于减员太多,能卖力地干活,才会有如此粮田开垦出来。”孔有德赶紧低姿态地说道,“说起来,其实奴才只是奉旨行事而已,这功劳,都是殿下您的!”
听到这话,多尔衮又是哈哈大笑起来,心情格外的舒畅!
因为大清粮食的短缺,本族有各种意见之外,和蒙古人,特别是科尔沁族的冲突,那是没完没了。之前的时候,迫使两宫太后出面,杀了一批闹事的蒙古人,算是让蒙古人暂时安份了一点。
但是,根本问题没有解决,杀人也只是治标而已。过了一段时间后,蒙古人又开始闹事了。科尔沁族的族长吴克善迫于族内的压力,都不知道多少次想要找他的妹妹和姑姑,但都没受到接见。
这种情况持续了一段时间之后,吴克善突然带着几百蒙古人,就在皇宫外闹开了,说两宫太后被摄政王囚禁,要不然,他这个亲哥哥和亲侄子,不可能一次都不见。甚至他还怀疑,说不定两宫太后都被害了都不一定。说再不给他一个交代,所有蒙古人都不服,要造反。
面对这样的情况,多尔衮没办法,只好安排吴克善和布木布泰去见了个面。虽然事情得到澄清,可吴克善也被布木布泰狠狠地斥责了一顿,但所有人都感觉到,蒙古人对于大清,是非常失望了。因为吴克善就算见到了他的亲妹妹和亲姑姑,也没法解决目前蒙古人的困境,每天都有体弱的族人饿死。
对于这种情况,其实多尔衮和其他亲王也是不愿意看到的。对他们来说,科尔沁族是他们的铁杆盟友,毕竟两宫太后都是出自科尔沁族。要是有可能的话,他们绝对是会尽量照顾科尔沁族,维护和科尔沁族的盟友关系。
但是,粮草物资就那么多,他们满洲族人都要到吃糠咽菜的地步了,又哪来的余粮照顾科尔沁族。不管怎么样,死科尔沁族总好过死满洲族人不是!
当然,不是没人去打主意,图谋拨给孔有德的那些粮草物资,但是,为了大清的未来,多尔衮还是顶住了压力,挡住了那些人,保证了在辽河平原上开荒种田的汉奴,能活着给他们卖命。
当然了,至于其他汉奴,就没有这个待遇,饿死了都没人会管。甚至在建虏的一些地方,都已经出现了把汉奴当两脚羊的情况。对于这些,多尔衮他们就不会管了。
此时此刻,多尔衮身处绿色的田野上,看着繁忙的汉奴,正在忙着灌溉伺候粮田,能预料到秋后的大丰收,心中那个高兴,就别提了。
不过等他稍微冷静下来之后,他便收了笑容问孔有德道:“接下来,这里应该用不了那么多汉奴了吧?”
一听他这话,孔有德心中顿时一紧。他不是不知道建虏如今的情况,多尔衮这么问,很可能是想减少粮草物资的供应,甚至还可以调走汉奴,另作他用。
于是,他脑筋急转之下,便连忙回答道:“王爷明鉴,接下来的农活,确实会少一些了。但是,奴才以为,这些人都是伺候农田的好手,如果让他们忙完所有的过程,那奴才相信这些人可以去其他大河流域,都能有经验地干活,做到事半功倍之效。王爷可以想象,以后大清北方那么多条河流沿岸,都开垦出了粮田,彻底解决我大清的粮食瓶颈的话,那会如何?”
听到这话,多尔衮不由得展望了下未来,忽然之间,他一下沉迷了进去。要是大清真能自己解决粮食问题的话,那未来……
不得不说,这个前景对于吃够缺粮之苦的多尔衮来说,是有非常大的诱惑的。他当即问道:“更北方的黑龙江那边,开荒种田是不是也没问题?”
孔有德听了,连忙回答道:“殿下,只要这些人在这里的经验多了,奴才相信再北方,他们也能伺候好庄稼的!”
听到这话,多尔衮心中便有了决定道:“如此甚好,那其他事情,卿就不用操心了!管好这些汉奴,专心当好本王的种粮王爷。不过有一点,还是要和卿说明一下的。”
叫天说
感谢寒露未有晴1500币打赏,感谢凡人路不平的200币打赏!感谢书友20190213235818913,是你没读懂的打赏!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