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崇祯窃听系统

时间:2023-05-24  来源:  作者:叫天
当然了,崇祯皇帝也知道,裹小脚,穿妇女花衣裳这些,都是大明经济发达之后,那些有钱的权贵、商人没有正确的价值导向所引发的,这一点,必须要由朝廷来正确引导才行。
这些事情,崇祯皇帝已经在考虑,要不要引入后世的运动会,足球,篮球等受众非常广泛的运动,喜欢这些,总好过那些陋习。
想了一会,崇祯皇帝收回思绪,继续看着有关国库收入的奏章汇总。
国库收入的基础,其实还是以前的田地相关的税赋,虽然原本历史上的三大饷其实在这个位面上只出现了两个,即辽饷和剿饷,但就这,都已经被崇祯皇帝给废了。不过光靠基本的赋税,其实也能支撑大明的,关键就在于收不收得上来。
这一点,不得不说,张溥的功劳不小。核查官吏优免限额和催缴欠赋这个事情上,张溥为朝廷追回了不知道多少税银。由他为榜样之后,崇祯皇帝也派出了别的钦差去做这个事情,就目前来看,效果都还不错。这个事情,就保证了国库收入的基础。
在这个基础上,其他进项,就成了国库暴增的新增长点了。
比如说,大明皇家银行的收入,在经过五年多时间的发展之后,已经提供了可观的利润,这得益于几次大的拍卖会,都要让那些参与拍卖的人,把钱存入银行的这个规定,极大地促进了大明皇家银行各分行的壮大。
不过要说利润最高预期的,还是去年才成立的玻璃厂。无声透明的玻璃,在皇家的示范之下,在玻璃厂各股东的推广之下,是以非常迅猛地发展方式在发展的。
玻璃的生产,带动了科学实验仪器这一行业的快速发展。不过崇祯皇帝对此有旨意,压着价格,利润极低。
另外,眼镜行业也成为了一个新的行业,快速发展了起来,解决大明百姓的近视、老花问题。以前用水晶为镜片时,那是少数人才能用得起的。可如今不一样了,一般的有钱人,也都能用了。
还有玻璃窗,玻璃装饰品等等行业,也如雨后春笋一般地冒出来,这些无不带动了各地的税收。
可以说,在大明崇祯十七年这个时候,大明的国库已经不需要用抄家这种来快钱的方式为国库增收了。
事实上,还有一个非常非常重要的隐形收入,并没有公之于众的,就是走私收入,也就是郑家的收入,有一半是交给朝廷的,每年五百万两左右的收入,全部用于南洋的粮食购买。这么多钱,不需要从国库中拨出,这是极大地减轻了国库的负担。也因此,崇祯皇帝才能把不少钱用于军队上面。
京营新增的五六万军队所需的盔甲,武器,火药等等,都是一个天文数字,还有御马监辖下的三大营,东江军和关宁军那边正在打仗的,都是国库的一个非常大的支出。就光是军饷,每年就要支出三百多万两。得亏是每次都打胜仗,是有缴获的,因此,在战功赏赐上,多是以田地为主,要不然,国库目前收入的钱,还真不足以支撑崇祯皇帝在国内防灾救灾的同时,还要对建虏开战,新增五六万京营大军,且是按精锐来进行训练。
打仗,是耗钱大户,但是,崇祯皇帝并没有因此有退缩。该打得仗,就是要打!就算是耗钱,也要打,这没得商量!
不过,战事的规模,却是要控制的。这也是崇祯皇帝到目前为止,先是只练了御马监辖下三大营,经济条件好一些之后,才可以整编京营。至于其他地方卫所军队,都还暂时按着,慢慢改编。要是一下全国铺开的话,那就是傻子一个了!
幸运的是,有窃听系统这个金手指在,每一次的战事,都是付出很小的代价打赢了。如果像原本历史上那样屡败屡战的话,就是再多的钱都不够填这个无底窟窿的。
如今的一切都是欣欣向荣,国库的支出,都能看到回报,这让崇祯皇帝非常欣慰。
京营这边,他也不时过去视察检阅,都让他比较满意,毕竟是从边军抽调过来的精锐将士,不用朝廷从头开始练起。另外,吴三桂所部的京营骑军,随驾出征草原凯旋的事情,也刺激了京营的步军,让他们更为训练更为认真、刻苦,就期待着早日也能随驾出征,赚取军功,封妻荫子。
他们期待,崇祯皇帝也在期待,希望等到要秋收的时候,京营军队也能用上。毕竟要想掩护孔有德那边的大明百姓,能尽量多的救出来,不搞点大的动静是不可能成功的。
为此,崇祯皇帝从收到消息的这一刻,就开始谋划了。军队是一方面,更为重要的一方面,就是粮草物资的准备。没说的,屯粮吧!
在他计划这一切的时候,那些都集中到辽河平原上去的大明百姓,自然是不知道他们的皇帝,正在为救他们而努力。这时候的他们,被建虏军队押过来,心中都是非常地担心,以及对未来希望的渺茫而感到非常沮丧。
以前的时候,他们分布在辽东各地,有的离海边并不是太远。他们一直在找机会,想要逃到海边去。如果能逃到海边,他们就等于逃离了建虏的魔爪,就能回归大明。
可是,如今被押来了辽东腹地,远离海边的地方,这就等于绝了他们逃回大明的希望。因此,他们对于断绝他们希望的孔有德,那是非常愤恨的。
如果不是孔有德这个明奸为了邀功,向建虏奏请把他们都押来辽河平原开荒种田,他们就不会来到这里,自然也就不会远离海岸线!
“恭顺王到!”随着军卒的喊声,孔有德在一群军卒的簇拥下,出现在辽河平原上的田间地头上。
原本就因为愤恨而故意拖拖拉拉的大明百姓听到,趁机放下锄头开始偷懒。他们的想法很朴素,你这个狗明奸不是想邀功么,那我们就给你拖延,让你没法向建虏邀功。
对于这些大明百姓的行为,孔有德其实已经听说,此次到田间地头来巡查,就是为了这个情况而来的。
此时,看到这些大明百姓的举止,只要不是眼瞎,就都能看出来了。事实上,大明百姓做得这么明显,也就是要让孔有德看到。
对此,孔永安不由得怒了。王爷明明是好心在帮他们,他们竟然如此回报王爷!
不过他也知道,真正的情况,是绝对不能公之于众的。于是,他当即对那些田间地头的大明百姓怒吼道:“你们还活着,还能有力气在这里干活,知道这是谁的恩德么?”
他出去这么一吼,所有人都把目光看向他,听着他在说话。
“如果不是王爷把他们调来辽东,信不信你们之中很多人会饿死?如果不是王爷顶住了压力,把朝廷分下来的口粮,全都给你们留着,信不信你们之中,有很多人会成为这田间地头的肥料?如果不是王爷仁厚慈悲,就你们这么偷懒耍奸,换成别的人,信不信你们很多人都被挂在这田间地头,杀一儆百,以儆效尤?如果今年的收成不好,信不信最先饿死的人,绝对是你们,而不是别人……”
孔永安愤怒地吼声,吼得这些大明百姓有点坐不住了。因为孔永安说得这些,确实是实情,这一点,他们无法反驳。
这年头,有一口吃的,都已经是奢求了。不管怎么样,这也算是活命之恩吧?
这么想着,他们虽然心中恨孔有德断了他们逃离辽东,回到大明的希望,可对孔有德的这种恨意,终归是减轻了不少。甚至有些看开了的大明百姓,对孔有德还隐隐有感激之意了。
孔有德看着这一切,却只是淡淡地说道:“要是能丰收,这是本王的功劳,也是你们活命的前提。就当是为了自己,好好干活吧。要是再懈怠下去,本王为了交差,说不定就要奏请朝廷派其他人来监工了。”
他在奏章中有说明,要最大可能地发挥出汉人的勤劳,不能光靠鞭子打压。因此,他希望有他的手下来监工,这样也能对汉奴的偷奸耍赖,能及时发现。等等一堆理由说出来之后,多尔衮也是同意了他的奏请,看押这两万左右的汉奴,是孔有德的手下。
至于原来耿仲明的手下,还有一部分尚可喜的手下等等,都被调去捕鱼去了。
此时,听到孔有德这么一说,想起那些建虏监工的残忍,让这些大明百姓就更是担心了起来。就算是为了自己,也还是好好干活吧!
就这么的,辽河平原这边,开荒种田的进度,便大大地加快了。孔有德也把这里的情况,隔段时间就发往盛京,让多尔衮也多了不少期待。
如此一来,慢慢地,多尔衮就把秋收粮食的一大半期望,都寄托到了辽河平原这边。而这,也是孔有德所希望的:挖一个大坑,把这些建虏给坑了!
与此同时,朝鲜半岛最南端这边,也出现了原本历史上没有过的情况。





崇祯窃听系统 488 皇上特旨交代的
原朝鲜南部的全州,离黄海这边大概在六十里路左右。城郊陡崖环绕,但这一带又是原朝鲜的产粮的地方,是自古以来的战略要地之一。
不过如今这个时候,全州城是一片焦土,城已被建虏烧毁,根本就没有人住。甚至可以说,原本繁华的这个地方,已是一片废墟,压根就没什么人。
但是,在山上高处不显眼的地方,却是有一群人。除了在瞭望放哨的人之外,其他人都在歇息,人数规模,是在一百人左右。
“千户大人,那些建虏真是太狠了!”有一人,很瘦,向为首的那个人感慨地说道,“以前属下来过这里,好繁华的一个地方,如今竟然成了这个样子,唉……”
“好繁华,能有多繁华,有十万人没有?”他边上另外一人,是个壮汉,听了之后,带着一丝轻视说道,“我大明随便一座城,都比这里要繁华多了,那才叫一个繁华……”
他的话还没说完,就被那个千户打断了,带着训斥口吻喝道:“如今大家都是大明同袍,何分你我?”
听到这话,壮汉当即哑口无言一下,然后便回道:“是我不该,那这样,下回我替你去轮值好了!”
说话间,带着秦地口音,很显然,是一条秦汉子。
那个瘦子听了,露出感激之色,连忙说道:“不用不用,我自己会轮值的,没关系的!”
看到这情况,千户便笑着拍拍瘦子的肩膀道:“朴惠东,等以后消灭了建虏,我们肯定会回京的。等到时候到了大明本土,就能看到真正繁华的城池是怎么样的?等以后啊,要有机会,我们在这里也重建一座,就和大明本土一样繁华的城池好了,反正以后啊,都是大明的地方!”
虽然眼下并没有一个明确说法,说原朝鲜的这块地方,将来会属于谁。但是,所有人都觉得,这个地方,除了是大明的之外,就不可能会再是别人的了。
朴惠东听了,联同其他朝鲜籍的夜不收,都非常感激地点点头,他们的脸上,都露出了期待的表情。
刚才被训斥的壮汉,在他们说完之后,便转移话题,有点好奇地问那千户道:“大人,你在总督身边久了,知道为什么要派我们跑南边来监视不?”
他问出这话,也是仗着老乡的身份。要不然,一般的兵卒,可不敢这么问千户的。
这个千户正是在卢象升身边很久的李来亨,这段时间被卢象升派来了朝鲜南边统领这边的夜不收。上一次的时候,是高一功,再上一次的时候,是刘体纯。说起来,李来亨是军职最低的一个,不过却是卢象升身边的人。
对于普通夜不收来说,他们好奇之下的这个问题答案,别人可能不知道,李千户肯定是知道的。
因此,听到那壮汉的问话,其他人都好奇,纷纷转头看向李来亨。其中有一个高个子,同样带着秦地口音,紧跟着对李来亨说道:“是啊,这边如今都是一些朝鲜山贼混战,总督大人真要在意的话,随便派点人过来,就能把他们都给平了的,何必花这个功夫,只是偷偷监视。要我说,还不如去辽东更合适,何必把我们浪费在这里!”
李来亨听了,也不管他的年龄比他要小一些,伸手一巴掌就打在那人的脚上,不带怒气地训斥道:“就你能的,要不,你去当总督怎么样?”
“我倒是想,可皇上没同意啊!”
李来亨一听,顿时愣了下,反应过来,用力又是一巴掌拍了过去。不过这一次,那人把脚及时缩了回去,没拍到。
看到这一幕,周围休息中的夜不收,都不约而同地低声笑了起来。
李来亨当然不是真想打,见他缩回脚了,便没再继续,露出一丝不解之色道:“这个事情,其实我也纳闷。我们东江军兵力有限,按理来说,应该把我们派去辽东才对。不过我听总督大人说过,这是皇上特旨交代过的事情,要我们东江军监视朝鲜南部!”
一听是皇上下旨的,顿时,所有人都不笑了。刚才说话的秦地壮汉第一个回答道:“那这朝鲜那边绝对有问题,我们一定要睁大了眼睛看着才行!”
“那是当然,皇上说要我们盯着,那就一定要盯着才行。”高个的秦地汉子也跟着严肃说道,“搞不好,这里会有什么幺蛾子,可千万不能大意了!”
朴惠东等朝鲜籍的夜不收们看到他们这样子,不由得有点好奇。大明皇帝虽然要尊敬,可看他们这样子,好像比总督大人还要厉害的样子,那大明皇帝,到底有多厉害?
对他们来说,卢象升的厉害,他们是有目共睹的,那是佩服的五体投地。他们就感觉,卢象升是最厉害的了。可是,这个时候,要是说大明皇帝比卢象升还要厉害的,总觉得有点难以想象!
当然了,他们心中想归想,却不会把这个意思表现出来,要不然,就是对大明皇帝不敬了!
此时,李来亨听了他们的话,也是点点头道:“所以,都要盯好了,发现有异常都不能放过!”
这些秦地汉子,都是和李来亨一样的,原本是流贼出身,被崇祯皇帝给打败俘虏,亲身体验过皇帝的厉害。之后,又听到皇帝的亲征大捷什么的,传着传着,只能是越传越厉害,如此一来,他们当然会觉得皇帝比总督大人要厉害了。
那可是诸葛亮在世!
他们正在说着这事,忽然,就听到山崖边上,轮值的夜不收低声在喊道:“千户大人,有情况!”
一听这话,李来亨便立刻站起,往山崖边而去。
其他人听了,也是好奇,都没有休息,也往山崖那边去看情况了。
“千户大人,您看那边的一群人,二十来个,不是那些山贼!”等李来亨一到,轮值的夜不收,有点瘦,应该是个朝鲜籍的夜不收,用手指着对他说道。
李来亨一听,立刻从胸口握起双筒望远镜,而后朝那个方向看了起来。
望远镜这个东西,在天启年间就已经有了,当然,这个时候的望远镜,是西洋传教士带来的。不过这东西并不稀罕,原理很简单,以前的时候,用水晶打磨造就有点奢侈,但玻璃出来了,这低倍数的望远镜,崇祯皇帝当然不会忘记,很快就配发各军中了。
不管怎么样,有总比没有要好。李来亨借助望远镜看了一会,有点奇怪地反问道:“不是山贼?”
说实话,他没看出来。
在这个成了废墟的地方,并不是真的什么人都没有。
一开始的时候,朝鲜君臣都被建虏俘了之后,建虏曾扫荡了一次整个朝鲜半岛,这里也没幸免。当时,全州城被烧了一半,就被地方豪强给占了,毕竟这里可是粮仓,占了这里,有粮就能有人。
但是没想到,建虏后来又横扫了一次,这里的粮食才刚刚要收获,建虏就杀到了。全州城还没重建好,就又被烧了,粮食被抢,逃不及的人被杀,最终就成了这个样子,粮田全部荒废了。
但时不时的,周边的山贼,还会派人经过这里,或者捡些什么。
此时,见千户大人没发现异常,那轮值的夜不收正待解释,却没想,朴惠东到了,一看之下,顿时有点吃惊地说道:“倭寇?”
“倭寇?”李来亨一听,很是奇怪,疑惑地确认道。
他是陕西人,年纪又小,不要说见过倭寇了,就是听,也很少听到倭寇两字的。此时,冷不丁地听到,自然就疑惑不解了。
朴惠东一听,便连忙解释道:“千户大人请看,那些人个子都特别矮,这就是倭寇的样子。他们就没多少长得高的,但很凶悍,善使双手刀剑,还善于用火器。您看这些人,都符合这些。”
“你见过?”李来亨顺口问了一句,同时仔细去观察,果然发现,那些人的个子都矮,戴着帽子看不到发型,但他们背着的刀枪和火绳枪,却是比较明显的。
朴惠东自然是没见过的,当年倭寇杀到朝鲜的时候,他都还没出生。因此,他便据实回答道:“属下没见过,但听长辈说过,这些倭寇一个个凶残成性,就和建虏一个德行!”
说完之后,他就又有点奇怪地说道:“这些倭寇,都几十年没有出现过了,怎么突然就出现在这里了呢?该不会……这就是皇上要我们盯着的事情吧?”
一听这话,李来亨立刻严肃了起来。说真的,搞不好还真是!
这么想着,他一皱眉头之后,就立刻吩咐道:“走,抓了他们问个清楚!”
“是!”众多夜不收一听有活可干了,就立刻答应一声。
有活干,就意味着有军功,有军功,就意味着赏赐,他们当然就兴奋了。
两个时辰之后,从山上摸下去的明军夜不收,包围了四处探查的那二十来人,冷不丁地出现,举着刀枪,弓箭,燧发枪等等,大声喝道:“跪地投降,否则格杀勿论!”
突然之间被包围,这二十来人虽然吓了一跳,却并没有听话地跪地投降,反而纷纷握紧了武器,互相背靠背地,用凶狠警惕的眼神盯着围上来的这些人。
李来亨他们,军服外面穿着朝鲜百姓最普通的衣裳。毕竟是在这边潜伏监察情况,穿军服就太显眼了。
如此一来,这些倭寇的脸上,有好几个都有疑惑之色。很显然,他们搞不清楚,这些朝鲜人,为什么说大明官话,而且还不标准,也不知道带着那里的口音!
看到他们凶狠的样子,李来亨不由得眉头一皱,再次重复喝道:“耳朵聋了么?数三声,再不跪地投降,格杀勿论!”
“你们的,明人?”终于,有一个人用半生不熟的大明官话确认道。
“一……二……”回应他的,就只有数数声。
在李来亨看来,在上百人包围之下,又事发突然,他们绝对没有反抗的余地,应该会迫于压力而投降。
可是,他想错了。
这些确实是倭寇,但他们能奉命前来朝鲜打听情况,自然不会是普通农夫的那种军卒。
突然之间,他们中有人厉喝一声,挥着双手刀剑,就想着冲上来厮杀。
见此情况,李来亨毫不犹豫,一下便数出了“三”。
不管对谁,终归是要说话算话的。
“嗖嗖嗖……”
“呯呯呯……”
弓弦声响起,枪声响起,硝烟散去,就见这二十来个倭寇,全都是腿一下受伤,躺在地上哼唧了。个别倒霉蛋,倒得快的,头部中箭或者中枪,一下就一命呜呼了。
擒住了这些倭寇,终归不是所有人都能凶悍无畏的,在夜不收的手段之下,便得到了一些消息。知道这些倭寇是奉命前来朝鲜这边查看情况的,回去据实汇报,其他事情,他们就不知道了。
李来亨毕竟在卢象升身边待得时间比较久,多少学到了一些从大局着想的思路。因此一听之下,他就联系到目前朝鲜的现状,就嗅出了有不对的味道。
一天之后,其他地方的夜不收也回到这里,带回了消息,同样是有遇到倭寇的小队,不过因为双方兵力差距并不大,被逃走了几个。
综合考虑之后,李来亨就觉得事情重大,立刻带着伤势较轻的几个倭寇俘虏,要赶回广鹿岛去禀告情况。
东江军的总督府,终归是没有搬到金州,还是在广鹿岛,这样能避免建虏骑兵的突袭。
卢象升在得到李来亨的回报,并在郑芝龙的陪同下,亲自审问了那几个俘虏,同样得到了一个让他感到非常严重的结论。
虽然郑芝龙有说,倭国那边现在是德川幕府当家,他们一直在驱逐外人,看着不像会对外发起战事的样子,但卢象升却如同底下人那样,立刻猜到,很可能皇上是料到了有这种可能性,才让他派人去监视的。因此,他立刻写了奏章,加急发往京师向崇祯皇帝禀告这个情况。
妙书屋




崇祯窃听系统 489 朕撤你的职
发现倭寇可能会重新图谋朝鲜的迹象,让卢象升很是紧张。因为他明白,倭国的战力,应该和建虏差不多。但是,兵力却远比建虏要多。
另外,大明相对于建虏来说,有四个优势,可以说在大明军队对建虏军队的战事中,算是占了很大的便宜。
第一,是人口上的优势,让大明这边屡败屡战,也还能支撑到如今转败为胜的大略格局;而建虏人口太少,大明这边打了两次歼灭战之后,建虏就只能是被动防御了。
第二,粮草物资上的优势。建虏地处贫瘠的辽东,没有了掠夺的来源,粮草物资极为困乏,极大地限制了建虏战力的发挥。如今大明的战略,就是瞅准了建虏的这个缺点打,可以说,这完全是打蛇的七寸,是事半功倍之效。
第三,大明有水师的优势。在漫长的海岸线上,有水师的支持,进可攻,退可守。还能让兵力匮乏的建虏防不胜防,最终不得不放弃沿海的城镇。
第四,大明有火器上的优势。不管怎么样,虽然孔有德和耿仲明投降建虏的时候,给建虏带去了全套的火器,包括训练、打造等等方面。但建虏受限于原料物资的匮乏,其实火器的规模并不大。在和大明这边的战事中,都是被大明军队完全压制的。
1...233234235236237...442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