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崇祯窃听系统

时间:2023-05-24  来源:  作者:叫天
朝鲜国内,被建虏这么一搞,就等于没有政权了。
整个朝鲜,逃脱了建虏烧杀劫掠的那些人,纷纷转而投靠明军。
他们中,有的人,是为了抱大腿,获得明军的保护;有的人,是为了想给自己的亲朋好友报仇;不管是出于什么目的,至少明军成了朝鲜境内最大的势力,而且大明的仁义就摆在那里,明军的战力也经过了平壤之战的检验,就成了朝鲜人最好的选择。
会出现这样的情况,让卢象升也很是意外。
对于建虏满载而归的队伍,他也想过偷袭,不管是为了那些从朝鲜劫掠走的粮草物资,还是朝鲜君臣,但是,这一次,建虏根本就没给卢象升的东江军机会。
东江军的实力,他们大概已经有数,一直防着东江军,探马四出,放出很远,而本身又都是骑军。在他们的高度戒备之下,东江军自己在平壤之战中实力大损,至今没有恢复过来。因此,卢象升就只能眼睁睁地看着,根本就没办法去偷袭建虏军队。
对此,卢象升一边派人向京师飞报情况,一边下定决心重振东江军战力,就从来投的朝鲜人中挑选青壮,选入东江军开始训练了起来。
同时,基于朝鲜已经废了,东江镇设在皮岛,也离辽东有点远,因此,卢象升做出决定,把皮岛作为训练新兵的大本营,而他的帅府,迁往辽东半岛那边的广鹿岛。
正在这个时候,崇祯皇帝的信使也到了,密旨交代他,必须以保证东江实力为主,朝鲜之事,能救则救,不能救就不要硬耗东江军去救。
另外,信使过来最重要的事情,其实不是这个,而是组建信鸽的通讯网络。需要在辽东这边培养信鸽,让信鸽把这里当家,只有这样,再把信鸽带去天津那边放飞的话,它才会飞回辽东这边。
卢象升闻之,当即大喜。他本来就为通讯迟缓的事情大伤脑筋。如今皇上那边主动在做,为此还调来了国内最擅长信鸽培养的人才,这对他来说,比派来一千兵力都要来得高兴!
与此同时,卢象升当然也遵从崇祯皇帝的旨意,开始用心在辽东这边。他一边继续让郑芝龙巡视辽东沿海,接那些逃到海边的汉人百姓上岛,并从中分析建虏的情况;一边也开始散布谣言,说某某某和明军这边有往来。
反正这种事情,不管建虏信不信,都够他们忙乱一阵的。
整个崇祯十五年的上半年,建虏和大明这边,就大概是这么一个情况了。
然而,有的时候,不得不承认,明末的建虏,气运真是好得爆棚。
就在崇祯皇帝觉得,按照这么下去,大明实力在快速增长,建虏却在内耗,只要一有机会,说不定就能征讨辽东了,就在这时,意外发生了。





崇祯窃听系统 430 昙花一现
崇祯十五年六月初三日,夜半时分,平陆大地龙翻身。震坏城垣民居,山崖崩裂。
初四日,山西安邑地龙翻身,从西北起,声如雷,官民庐舍俱倒,人有压死者。
蒲州、荣河人多压死。
山西省临晋、垣曲、解州、沁源、阳城、壶关、夏县、垣曲;陕西省潼关卫;河南省河内、武陟、绳池、陕州、阌乡等州县,均受到波及。
这次地龙翻身地跨三省数十州县,连震不已,初九日又震,十三日又震,以至数十日方止。
后世根据描述判断,震中烈度(io)viii,震级(m)为六级。
这个地震,在原本的历史上,压根没有在大明朝堂上掀起什么波澜。
地龙翻身,不就死一些人而已么!
在这崇祯十五年,大明和满清的决战,以洪承畴、祖大寿被俘,山海关外,全部失陷为结束,震动朝野;张献忠攻克舒城、庐州等地,声势浩大;李自成兵围开封,左良玉等援军皆败。
这些事情,对于大明朝堂上的君臣来说,每一件事情都比地龙翻身要严重多了。
不过在这个位面上,建虏正在头疼整顿自己内部;李自成和张献忠的尸骨早寒,大明的百姓,基本上是处于一个安居乐业的状态,虽然很多地方的日子还很苦,却已经不复前些年的兵灾、天灾等等时候的凄凉。
而且崇祯皇帝非常重视各地的防灾抗灾,因此,当地震发生之后,秦、晋、豫三省受地震波及的官员,一边开始救灾的同时,一边往京师加急上奏灾情。
一开始的时候,崇祯皇帝还不是很在意。
他看重防灾救灾,由此带来一个副作用,就是地方官府往往会把灾情往大里说。如此一来,大灾被地方官给搞定了,那就是一件大功劳了。而且万一救灾不到位,出了纰漏的话,也能有话好说。要是能获得朝廷更多的物资拨给的话,那就是更好了。
对于这种情况,崇祯皇帝当然是禁止的,并且令地方都察院和厂卫巡查核实。但是,人的本性就是这样,这种情况始终存在。
因此,这一次,崇祯皇帝还以为这地震应该不怎么样。至少在他的印象中,大地震似乎都是在西川那边的。
但是,随后的几天内,源源不断地信使赶赴京师禀告有地震。这些消息一汇总起来,发现这个地震的波及面光,而且还陆续发生好多天。
这一下,崇祯皇帝就立刻重视了。
一般来说,地震这种灾害,还发生在半夜的,那危害是很大的。如果救治不力,还可能会伴随其他自然灾害,比如塌方、地陷、堰塞湖、泥石流等等。更为可怕的是,如果没有人善后,尸体得不到及时处理,就很可能会引发瘟疫。
文华殿内,崇祯皇帝高居御座,底下两排,分别是司礼监和内阁六部的太监文官。
只听崇祯皇帝严肃地说道:“涉及秦、晋、豫三省的地龙翻身,朕已派人去督察救灾情况了。这里,朕想到了一个事情,必须好好议上一议!”
底下的太监文官听了,都没有异议,他们知道,皇帝是非常重视灾情的,这一次,估计又是要颁布救灾方面的旨意。
事实上,大明从太祖建国以来,就一直非常重视防灾救灾。崇祯皇帝在先期所做的防灾救灾,主要也是恢复、强化以前的一系列制度而已。
大明朝在灾荒方面,有严格规定一整套流程,分别为:勘灾,报灾,蠲免,赈济,积谷,捐纳,旌奖等等。
其中勘灾规定,不能只听里长上报什么就是什么,地方主官必须亲自去现场勘查灾情。而报灾从一开始强调不惧时限和不得匿灾,到后来,就强调及时;
蠲免和赈济是救灾的核心,主要是指可以免除灾民的赋税或者改折,使灾民不再付出;或者给出钱粮,无偿或者有偿地给灾民,让他们能渡过难关。
至于积谷,就是从洪武年间就开始的,在各地设立预备仓,专门储藏备赈粮米。捐纳是指富裕者捐谷入仓者,可以得朝廷赏赐散官,旌奖也差不多是这个意思。
在万历以前,大明在抗灾防灾这方面,一般多是地方官怠政,隐瞒;但皇帝还是非常积极的。哪怕是传说荒诞不经的正德皇帝,还有一心只求长生的嘉靖皇帝,对抗灾防灾方面都是非常重视的。
史上最严重的关中大地震,死伤百姓达八十七万之多,就是发生在嘉靖年间。朝廷救灾也很努力,甚至派去灾区的钦差,户部左侍郎邹守愚都在灾区感染了瘟疫而殉职。
不过等到了万历年间开始,万历皇帝的怠政,就包括了抗灾防灾这么重大的事情,也是因此,大明的国运,从万历年间急转直下。到了明末之后,甚至欺上瞒下,视人命如草芥的情况也变得非常普遍。
比如,户科给事中杨文举奉旨带三十万银赈灾,结果他却一路吃喝玩乐,地方官也乐于奉承招待,至于灾民,早被他们忘记到脑后跟去了。
还有,州县官员事先会探听勘荒官什么时候,从哪里经过。于是,他们就在那个必经之地摆上施粥救灾的架势;堆储材米盐菜炒豆,还高竿悬黄旗,书“奉宪赈粥”,周围全是找来的村民。官不到,一切不动;官一到,就鸣钟散粥;等官一走,立刻收拾东西走人。
如此种种,一次两次好多次,从万历年间开始积累,等到崇祯年间时,所有累积起来的恶果一起爆发出来,大明不亡就怪了!
此时,就听崇祯皇帝对底下群臣说道:“大明疆域广大,如果天灾发生在离京师遥远之地,比如此次地龙翻身,等京师这边反应过来,就为时已晚。嘉靖年间的关中大地震,灾区瘟疫横行,也是救灾不及时的体现。因此,朕绝对,对于我大明救灾细节,朕欲和诸位再商讨一下细节,而后颁行天下,令地方官照办,可令救灾能更及时,减轻灾害对我大明百姓的影响!”
对此,底下文官太监,自然不会反对。
于是,崇祯皇帝就大明开国以来建立的这套防灾救灾体系,进行了深一步的探讨。在商议了整整一天之后,或者可以说是在崇祯皇帝的主导之下,对现有体系进行了补充,最主要的不同是:
第一,给县府这些地方主官规定了具体的灾情级别,比以前更为具体,明确可以先赈灾后上奏。这个在大明朝一开始也是有的,不过后来地方官都不敢这么做。这次崇祯皇帝给了具体的依据并进行了强调。
第二,卫所军队参与救灾。以前的时候,对于当权者来说,军队这个东西是相当敏感的。而且军队的职责,就是种田打仗而已。
不过在崇祯皇帝主导的这几年内,已经陆续有一些地方的卫所军队奉旨参与到了救灾当中去。如今,崇祯皇帝趁着这次大面积地震的机会,正式给卫所军队新增加了救灾的职能。并且相关细节也给予明确:就是什么灾害等级之下,当地主官就可以先行调动什么级别的卫所军队进行救灾。
第三,对于救灾中的细节,包括瘟疫防治等等后续的措施,也全都细化,形成一个规章制度,让大明各地官府能做到有法可依,不至于真要发生什么事情的时候不知道该什么做,不但错失救灾的黄金时间,还会导致灾荒影响的扩大。
最为关键的是,还对地方官府在救灾中的行为进行定责,奖惩都有。发生了天灾,如果救治得力,是可以趁此机会加分的;当然,救治不得力,那是要减分甚至治罪的。
第四,明确规定,在勘灾环节,分明暗两线,会有钦差巡查地方,看救灾情况;也会有厂卫暗中调查,至于厂卫是一波还是几波,是东厂还是锦衣卫,这个取决于皇帝的意思。
第五,捐纳、旌奖两个鼓励民间参与救灾的环节,崇祯皇帝也给予了强调。捐献谷物,或者在救灾中出力大的,最高荣誉是可以获得皇帝的接见。
能和皇帝见面,就不止是荣誉那么简单了,地方官府知道你要去见皇帝,就怕你乱说话,必然也会优待;如果平时遭受有不公,能和皇帝见面也是一个非常强大的途径。这个新加措施,绝对是能鼓励富户的一种有效手段。
……
从这种种措施中,特别是和历代大明皇帝一比较,大明的文武官员、还有百姓全都知道,当今皇上关心百姓,心系百姓,急百姓之所急,绝对是真正的爱民如子。从新的条例一公布,崇祯皇帝的威望就又刷新了一波。
在崇祯皇帝忙着这个事情的时候,盛京城内,难得变得喜庆了起来。
讨伐朝鲜的大军回来了,不但带回了很多粮草物资,金银珠宝等财富,甚至还把朝鲜君臣也都给押来了。
难得有一次大胜,皇太极自然是要广为宣传,竟然亲自出城迎接凯旋之师。当然了,他都出城了,那盛京城内,能出城的,自然也都出城了。
这次领军出征朝鲜的,是豪格和岳托两人。在全城人的瞩目之下,他们两人上前向皇太极行大礼,并大声报上此次朝鲜之战的战果。
每禀告一句,皇太极的亲卫便齐声大喊,重复一声,让所有人都能听到。
这一次,豪格和岳托两人,那是把整个朝鲜都给抄了的。朝鲜王宫和文武官员的家,也都没有幸免。因此,所获得的粮草物资,金银珠宝,比起以往任何一次都要多。
每公布一次战利品的数据,盛京城的这些人都振奋了一些。胜利的喜悦,冲淡了这些日子来的恐怖,也唤回了他们记得的“大清无敌”的印象。
随后,一车车的粮草物资,就在所有人的瞩目下,运进城去。甚至包括那些金银珠宝、绫罗绸缎等等,全都是特意把盖子给掀掉的,让所有人都能看得清清楚楚。
数目之多,一车接一车,看得所有人都是兴奋地很。这一次,大清是大大地赚了一笔了。
随后,朝鲜君臣被押解到皇太极的面前,都不用建虏喝斥,朝鲜国主李倧就先跪了,脸色惨白,伏着头喊道:“朝鲜国主李倧,叩见大清皇帝陛下,万岁,万岁,万万岁!”
其他朝鲜臣子,也全都一样,跟着一起大喊起来。至于朝鲜臣子中那些有骨气的,在来之前就已经被建虏杀掉了。
看着这些朝鲜君臣跪了一地,对大清皇帝奴颜婢膝,姿态非常低,这让盛京的这些人又倍感自豪。
这个凯旋的仪式,让皇太极之前有些受损的威望,又重新恢复了不少,让他的子民,对他又恢复了信心。
都对朝鲜君臣抄家了,皇太极自然不会再用怀柔之策对待,相反,这个时候,他正是要杀鸡骇猴,以警告其他部族。
因此,看着朝鲜君臣跪了一地,皇太极却是沉了脸,厉声喝道:“哪怕你朝鲜三番两次对我大清不敬,阳奉阴违,暗中和明国勾结。朕对你朝鲜,也一直优待有加,只希望你们自己能感觉到朕的诚意,悔过自新,真正地以大清为宗主国。”
“可是,大清之前吃了个暗亏,你们就觉得明国更厉害,竟然公开和明国勾结到一起。”皇太极厉声喝道,“明国皇帝昏庸,朝中奸臣当道,一直被大清打得没有还手之力。偶尔昙花一现,也只不过回光返照而已。如今尔等自己看看,你朝鲜可能承受朕之雷霆一怒,明国又在哪里?可有真正救你朝鲜,敢和我大清交锋否?”
这个时候,李倧为了活命,脸都不要了,当然是急忙赔礼道歉,一边承认自己错了,一边骂明国。他身后跪着的那些朝鲜官员,感受到了皇太极的愤怒,也一个个和他们的王上一样奴颜婢膝,就想着能活命。
朝鲜虽然弱,可毕竟是一个国家,比起一般的部族,那肯定是身份更高了。可此时此刻,这些朝鲜君臣对大清如此奴颜婢膝的表现,让建虏这边顿时就感觉,心中非常地畅快!




崇祯窃听系统 431 世袭罔替
不过皇太极既然已经起了杀心,任凭这些朝鲜君臣如何奴颜婢膝,表示悔过自新都是没用的了。
享受了一下高高在上的感觉,也让盛京城的这些围观的人多品尝下大清强大的滋味后,皇太极便厉声喝道:“朕要是再放过你们,岂不是觉得朕是好欺负不成?”
说到这里,他扫视周围,特别是那些部族族长什么的脸上,都特意盯了一下,而后大声喝道:“朝鲜君臣欺君罔上,暗自和明国勾结,枉顾朕恩,斩立决,杀!”
他这杀气腾腾地一道旨意一下,那些穿着黄马褂的大内侍卫立刻齐声大吼回应一声,抽出腰刀便跨步过去。
李倧等朝鲜君臣一见,顿时吓得一屁股跌倒在地。他们没想到说了那么多好话,竟然还要杀他们?难道今日真是绝命之日?
这么想着,哭爹喊娘的,什么王上不王上的,和普通人也没区别。
围观的建虏,很多人早就不爽朝鲜了。早之前的时候,就有过两次大规模讨伐朝鲜,一下就把他们征服了,答应对大清称臣纳贡。结果一转眼,就又和明国勾结到一起去了。
后来更有大清皇帝领主力杀向朝鲜,结果被明国皇帝围魏救赵给破了;那一次,前后死了的大清军卒,都有一万多人,这些损失,他们自然而然地就算到了朝鲜头上。
还有,弱者就是有原罪,朝鲜在他们眼中,就是待宰的羔羊,竟然还敢让他们不高兴,反了天了!
因此,他们听到皇太极的旨意之后,顿时大声叫好,也不知道是谁先跟着喊了一声“杀”。
最后,所有围观的建虏全都齐声高喊起来,一声接着一声:“杀……杀……杀……”
就在这样的气氛中,一个个黄马褂,手起刀落,鲜血喷出,朝鲜君臣的首级一个个都滚落到了地上。
“噢……”
随着长长地一声“噢”声,围观的建虏有人先跪了下去,而后其他人也跟着跪了下去,到了最后,所有人都跪下去了,全都面向唯一站着的皇太极,齐声大喊道:“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这声音很响很响,不过皇太极却听得很舒服,脸上露出笑容,大声说道:“平身!”
他能感觉到,此时此刻,他的自信已经回来了,大清军民的自信也回来了;他的威望,他所担心失去的那些,统统已经回来了。
等所有建虏都重新站起来后,他又当众大声说道:“有罪,讨之;有功,赏之;朕之承诺,永不会变。”
说完之后,他宣布,封这次统领朝鲜讨伐军的豪格为和硕肃亲王;另外一名统帅岳托为和硕成亲王。其他有功军卒,也都有封赏。就当着所有人的面,缴获来的那些人口物资等等,就一一封赏出去,特别是在如今条件也算是艰苦的年份,让很多人都看得眼红。
不得不说,他这么做了之后,建虏又振作了起来,那些对皇太极有意见的,或者心底有想法的,也都不再把这些东西表露出来。
朝鲜君臣的那些尸体和首级,就暴尸城外,出入盛京城,就能看到这就是暗通明国,不服大清的下场,当然,换句话说,也是不服皇太极的下场。
之后,皇太极开始巡查地方,视察农业,检验军备,不再只是坐在皇宫里而已。
这一日,他便巡查到了离盛京有四百多里外的凤凰城堡。
这个凤凰城堡,是大明成化十七年的时候修筑的,因附近的凤凰山而得名。
听到皇太极来了,凤凰城堡守将自然是领着城堡的人都跑出来迎接。
“嗯?为何你这边的农事如此不堪?”皇太极看着跪在最前面的那领头之人,骑在马上厉声喝道,“朕看了其他地方都比这里好多了,亏你还是汉人出身!”
“陛下息怒,奴才该死!”这个汉人出身的守将,正是被皇太极从金州调来的怀顺王耿仲明,此时他听到皇太极一开口就训斥,不敢顶嘴,只能顺着意思回答道。
“哼!”皇太极从鼻孔中哼了出来,很不满意的样子,也没让平身,自己驱马先走,去了凤凰城堡里面去了。
等到护驾的所有军队都进去之后,耿仲明才抬起头来,稍微叹了口气。
跪在他身后的,是他的儿子耿继茂,见此情况便提醒道:“父王,皇上不满意,那我们回头就驱赶那些奴才多开垦些田地出来好了。”
耿仲明听了,回头看了他儿子一眼,目光有点冷,不过最终是没说话,站了起来往城里而去。
他心中其实明白得很,皇太极这是来找茬的。要不然,绝对不会睁着眼睛说瞎话。
正如皇太极所说,汉人出身的,天生就比别族的人更善于农事。他自认为自己是兢兢业业地忙于农事,比起周边,只好不差,但是,皇太极却还是如此说,不是找茬是什么?
跟在后面进了凤凰城堡之后,皇太极继续巡查堡内情况,不时提出意见,很是不满,动不动就把耿仲明叫过去训斥一顿。只要是明言人一见,就能知道,耿仲明被训得有点冤,好些个地方,其实都是在鸡蛋里挑骨头!
这个情况,让一向非常仰慕皇太极,把自己真正当大清一员的耿继茂都看出来了,脸色有点难看,不知道皇帝为什么要找他父王的麻烦?
巡视到最后,自然是去了耿仲明的王府休息。
完全可以说,鸠占鹊巢,这个王府,就成了皇太极的地盘。那些随驾的黄马褂,三步一岗,五步一哨,对耿仲明以及他手下的那些汉人手下都防备得不行。
“皇上有旨,召怀顺王觐见!”一名宦官,阴阳怪气地宣旨,把等在外面的耿仲明一个人传了进去。
耿继茂看得很是担心,父王这次进去,肯定又会被皇上喝斥吧?该不会就找了些由头,要把父王的王位给夺了吧?要真是这样,那自己怎么办?
想想最近大青国内的一些传言,说皇上把不少部族的族长都给办了,别是轮到自己家了吧?
这么想着,耿继茂就很担心,外面候着的那些人,特别是那些耿仲明的汉人手下,也都很担心。
说真的,耿仲明心中其实也很忐忑。
皇太极这么明显的态度,总不可能知道自己和孔有德的那些聊天了吧?
按道理来说,不应该啊!自己和孔有德的说话,都是很小心的。再者说了,如果皇太极真知道了那些谈话,就如今辽东的这些风向,可能都不会如此客气了!
摸不清情况,耿仲明被宦官带着,在自家府中走了一会,便到了大堂。
他一进去,就看到皇太极冷着脸坐在平日他坐得主位上。
“奴才耿仲明,叩见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耿仲明不敢多看,立刻甩了马蹄袖子,向皇太极行礼。
皇太极低头看了他一会,而后伸手示意一下,那宦官便倒退出门,顺便把大门给关上了。
耿仲明虽然低着头,不过他能感觉到这个情况,心中就越加地奇怪:皇太极,竟然关了门,他这是要干什么?
他正想着,忽然,他就听到了皇太极柔和的声音道:“耿卿平身吧?”
这个态度,和之前完全不同,这让耿仲明反而心中吃了一惊,随后,他做足礼数才起来垂手低头而立。
皇太极看着他恭顺的样子,忽然叹了口气说道:“耿卿可知朕为何要演这么一出戏么?”
1...202203204205206...442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