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窃听系统
时间:2023-05-24 来源: 作者:叫天
这个情况,让皇太极的皇后还有其他妃子见了,都是目露嫉妒之色。不过他们互相看看,却又把这个隐藏在心中,各自散去了。
让皇太极没有想到的是,他还没来得及宣布归化城的战况,盛京街头就响起了喧哗声,其吵闹的声音,甚至都传到了皇宫这边,让本身就有点烦躁的皇太极很是恼怒,便立刻追问什么事情。
其实,他虽然没有宣布归化城的败仗,可终归是有些人已经知道。虽然他们不敢违背皇太极的旨意,但回去之后,他们神情变化,自然会引起亲近之人的注意,问话之下,就往往是这样的结果。
“你别告诉任何人,皇上下了旨意不得外传的,归化城那边,大清军队全军覆没,就连济尔哈朗和阿济格都战没了。”
“啊,竟然出了这么大的事情,放心,我绝不会告诉其他人的。”
这样的对话,循环几次,说得人都是再三叮嘱,听得人都是再三保证,可知道的人却是越来越多。而且这个人数,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多的。
虽然才过去几天时间,可盛京城内已经有一些人知道了。然后,这些上街的时候,不小心活见鬼了,便当即喧哗了起来。
崇祯窃听系统 428 盛京之乱(为盟主岳氏肥牛加更2/11)
这个活见鬼,不是别人,正是被敖汉部护送回来盛京的阿济格。他怎么样也是建虏中最高层的几个人之一,而建虏的人口又不多,因此,认识他的人不要太多。
传说中已经在归化城战死殉国的他,突然出现在那些知情者的面前,当然会让他们感到非常意外,然后当场就问起情况来。
“殿下,归化城之战,不是全军覆没了么?是不是假消息?”
“什么,归化城的大清军队全军覆没了?那我哥呢?到底怎么回事?”
“……”
这么一喧哗开,就越来越多的人知道了归化城那边有事。而盛京城内,不少建虏都有亲朋好友在归化城的,因此关心之下就更是想要知道怎么回事?
阿济格本来还不打算说的,可是,被那些关心自己亲朋好友的建虏拦住,他为了撇清自己的关系,就给那些人说,济尔哈朗不听他劝告,结果导致全军覆没了。
于是,盛京街头,就闹起来了,哭爹喊娘的声音,还有失去理智,大声谴责打了败仗的济尔哈朗和阿济格什么的,就乱成了一团。
建虏的兵力,能打的,把蒙汉全部算起来,满打满算估计也就在二十来万上下。不过光是骑军,大概就有十万左右。这一点,从原本的历史上,多尔衮闻听李自成所部要到山海关,就一日夜急行军两百多里,共行军十三日,赶到山海关这点可以推断出来,步军是不可能这么快的速度。
之前在大明天津之战的时候,损失三万人马,不过主要都是假鞑子,还有那些跟随建虏入关劫掠的蒙古人,因此建虏本部死伤人数不太多,被皇太极瞒了下来。
随后,英俄尔岱在朝鲜境内被卢象升埋伏,就正儿八经地损失了一千建虏,不过这对建虏的打击还不是很大。真正有影响的,就是塔山之战和这归化城之战了。
塔山之战,是多尔衮奉皇太极之命驻守,那他所带领的人马,自然是以他本部正白旗人马为主了。塔山那一战,可以说正白旗基本上就是大半个没了。
而归化城之战,济尔哈朗和阿济格也是要领着建州女真本部人马为核心出征的,同样是全军覆没,又等于少了一个旗的兵力。这前后加起来,八旗去了两旗,建虏不伤筋动骨就怪了。甚至可以说,建虏的家家户户,基本上都有亲朋好友在这前后两次全军覆没的战事中战败被杀。
皇太极听到侍卫禀告了大街上的情况,知道阿济格回来了,虽然心中还是欣慰那么一下,可随后又被阿济格在大街上公布归化城的事情而恼火万分。没有说的,立刻传旨让阿济格滚去了皇宫。
阿济格当然不会对皇太极实话实说,依旧和对别人说得一样,都是济尔哈朗无能,他怎么劝都不听,才会有此一败。当然了,另外的事情,他也是要禀告的,比如其他各族杀建州女真的事情。
“陛下,此战,大清败得冤枉啊!非我族类,其心必异。他们暗地里向明军通风报信,临战之时又从背后捅大清一刀,要不是这样,我大清野战无敌,根本就不可能会全军覆没的啊!”阿济格几乎是用义愤填膺,激动万分地情绪来控诉的。
误打误撞地,他的这个说法,和皇太极所怀疑地情况有些相似。只不过皇太极原本是怀疑有明国的细作,但是阿济格说得,却是扩大化了,非建州女真的,对大清都有不轨之心。
想到事情的严重性,皇太极便立刻追问细节。
于是,阿济格便说了他的种种怀疑之处,比如押送回辽东人口物资被劫,察哈尔部和乌拉特部的营地被袭等等,而这些怀疑,又和英俄尔岱的说法吻合了起来。
至于阿济格,他更说亲眼看到大军正在苦战的时候,有其他各族的大清军卒,就突然对建州女真族的军卒动手,因此,大清军队才会惨败。
他之所以这么说,就是先让皇太极知道,那些异族真得对建州女真下手了。不过他当然不敢说被俘虏之后动手,而是往前移,说成了还在苦战的时候动手。只有这样,才不会暴露他也被明军俘虏了。
“陛下,那些该死的东西,知道明军增援很快就会到,他们为了活命,就把我族勇士都给卖了。郑亲王也同样亲眼看到,他知道败局已定,就让臣弟赶回辽东报信,说绝不能让我族勇士白死!”阿济格激动地流泪说道,“他还说,有负陛下的重托,他无颜再回辽东见陛下,就以死掩护臣弟,把明军都吸引了过去。就这样,亲卫还先后为掩护臣弟而战死,臣弟九死一生,终于能活着回来见陛下,禀告这一切,也不负郑亲王之托了。”
这个说词,是他在一路前来盛京的时候,早就琢磨好了的。如此一来,济尔哈朗的死,就更他没关系了。大清战败的责任,济尔哈朗要负统领之责,还有那些异族的背叛,也是主要的原因,反正就他阿济格没责任,而且还是舍生忘死地逃回,说起来,都成有功之士了。
阿济格没想到,他为了给自己开脱,编造出来的这个理由,却非常巧合地和英俄尔岱的谎言给衔接上了。
英俄尔岱自然也不敢说,他驱赶明国战马回归化城的时候,因为天还没亮,结果被误认为是明军来援,导致全军溃散而功败垂成。
真要这么说的话,那他就是归化城的大清军队全军覆没的罪魁祸首,万死都难辞其咎。就算皇太极觉得这是误会,不会处罚他,但那些战死大清勇士的家属,却必然不会放过他的。
如今阿济格这么一说,那皇太极就自然而然地想着,英俄尔岱到了的时候,大清已经溃败,不是大清军队没坚持住,而是被异族背叛,背后捅了一刀,这种情况下,谁还能坚持住的?
这个结论,就连闻讯赶来,后来听说的英俄尔岱都在怀疑,该不会真得是这么一回事吧?毕竟当时天黑,他看不清楚具体的战况,只是天刚亮的时候,就看到大清军队已经溃散了。一见这种情况,他没敢再待,第一时间就逃离,也是如此,才被他给逃脱了。
皇太极自以为明白了前因后果,真是气得差点又吐血,好在他已经有心理预期,因此这一次的这口老血,还是被他给忍住了。
不过他气极之下,回过头来想想,也感觉这种背叛,似乎也在情理之中。
他是跟随努尔哈赤打出的天下,知道一开始的时候,建州女真只是辽东众多部族中的一支而已,就是靠武力把所有不服的部族打了一遍,把他们给打服的,再用联姻之类的方式拉拢一起对抗明国。
那个时候,大金对外的战事,几乎可以说屡战屡胜,用所向无敌来描述,一点都不过份。甚至到了后来,在大清的带领下,入关劫掠几次,又是所向无敌,劫掠到了难以想象的财富和人口,更是让辽东各族,包括草原蒙古各族归心。
但是,从天津之战开始,和明国的大小战事,大清开始屡屡打败仗,甚至连个小小的旅顺都打不下来。大清的局势,随着明国东江军的重新设立,更是日趋艰难。在这样的情况下,那些被大清打服的各族,是不是又重新有了异心,还真不好说。
想着这些,皇太极不由得又格外的头疼。这种情况的出现,正是他所担心的。因为他清醒地认识到,如果大清不是整合了其他各族的军力,那压根就没法和明国去争锋。大清如今的目标,可不只是称霸辽东而已。
他没想到,头疼的还不是这些。很快,盛京城内的建州女真族人,慢慢地往皇宫这里汇聚,都要他们的皇帝给个说法,归化城那边到底什么情况,为什么大清老是打败仗?
一般情况下,以皇太极的威望,这种情况是不可能发生的。可是,连续的之下,更有两次上万大清军队全军覆没的情况,让丧失了亲朋好友的建州女真族人都冲动了。这个时候,别的族不敢这么做,但是他们建州女真族就敢了。
群情汹汹之下,皇太极愤怒之余还是保持了克制。他心中非常清楚,大清的根基是建州女真,对他们只能是安抚而不能镇压。
不得已之下,他只好正式宣布了归化城之战,大清军队确实已经全军覆没,而且连统领这支军队的郑亲王济尔哈朗也战死殉国。
对于这个消息,很多人难以接受,怎么以往所向无敌的大清,就又全军覆没了呢?
就算济尔哈朗以前的名声不错,可这一次也算是压断了最后一个稻草的效应,让建州女真族人非常地不满,一定要有人为此负责。
不过济尔哈朗已经战死,没法负责了,不少人就喊着要处罚阿济格。毕竟阿济格在归化大军中的地位,是仅次于济尔哈朗的。
阿济格是随着皇太极一起在宫门口见这些族人,此时听到他们竟然把矛头指向了他,他当然不愿意的。之前说了那么多,考虑了那么多,就是想避免这种情况。
因此,他情急之下,就越过皇太极,对那些族人喊道:“归化城之战,大清军队全军覆没,不是因为我大清勇士无能,而是我大清勇士遭到了背叛,否则以我大清军队的战力,怎么可能全军覆没呢!”
这话一出,顿时一片哗然。这些建州女真族人,没想到原来还有隐情。
这正好,对于阿济格,毕竟是爱新觉罗家的。他们要求处罚他,似乎有点逼宫的意思,他们是有心理压力的。毕竟爱新觉罗家的威望,在他们这些族人心里,也已经是根深蒂固。
但是,如今既然已经发现,其实是遭人背叛,那他们就立刻转移了目标,就强烈要求说明是被谁背叛,要求严惩叛徒!
这种情况下,皇太极其实是失去了对局势的控制。而阿济格为了撇清自己的责任,便没有更皇太极请示,就把他之前的那些话,又当众说了一遍。
这一下,那些建州女真族人就怒了。
这些人,原本在盛京就是最高等级的那部分,其他部族,要低他们一等。如今听说,是归化军中那些其他族的军卒从背后对建州女真族的人下手,那还了得,他们是吃了熊心豹子胆了,这个仇,一定要报!
也不知道是谁喊了一声,人群就冲动了起来,都不请皇太极做主,他们自己就拥向街头,自己动手去了。
皇太极试图控制局势,但是,他发现皇宫中的侍卫也全都是愤怒之色,他就明白,此时的民心所向,或者说建州女真族的民心,就是要有人为此负责,他们死了的亲朋好友,要有个交代,他们的情绪,必须要发泄出来才行。
就这么着,盛京城内,乱了!
这种乱局,从一开始就不好控制,闹到后来,自然就更难控制了。特别是那些城内其他族,家里有人跟随济尔哈朗出征的,他们原本就在伤心亲人战死,突然就遭受建州女真上门喊打喊杀的,当然不会任凭被人宰杀。
于是,他们一反抗,就更乱了。
这个乱局,让躲在一边的多铎都看得目瞪口呆。
原本他只是想,把这个势头鼓动起来,让族人知道,最可靠的还是自己人。因此,他就有可能的可能性,携民意把多尔衮给救出来的。
盛京一下变得这么乱,也是超出了他的意料之外。不过他也只是惊呆了一会而后,随后就把大门一关,不管了。反正现在的大清皇帝又不是他,这么乱,头疼的人自然会管这事的。
皇太极看到盛京从未有过的混乱,也是真正地暴怒了,把崇政殿内的东西砸了一地,大声咆哮:“朕还没死呢,当朕不存在么?”
虽然他是胖,可他也是从小打仗打出来的,优柔寡断这个,至少在他身上是很难看到的。
崇祯窃听系统 429 失望透顶
如果任由这么下去,盛京城都可能会毁了的,就算没毁掉,大清也会被毁了的。
于是,皇太极立刻披甲戴盔,集结了他的御林军,驻守皇宫和盛京城内军营的两黄旗人马,立刻开始盛京戒严。
也亏了他的威望够高,虽然不复从前,可让他本旗的人马听旨,却是没有任何问题的。
盛京街头上,只要还在打打杀杀的,不管是建州女真族人,还是其他族的人,一律抓起来投入大牢。皇太极本人,也亲自上了街头,甚至还拔刀砍了一个嚷得很凶的建州女真族人。
在他的铁血镇压之下,盛京城内终于不再那么喧哗。
可是,不少府邸被打砸烧杀,街头上,也横尸了不少。可以说,此时的盛京城内,是一片狼藉。
皇太极在城头上俯视着盛京城,在经过最初的愤怒之后,又开始头疼起来了。
虽然他用了铁腕手段镇压了这次的混乱,可不管怎么样,事后都要有个说法,有个交代才行的。
其实,皇太极自己也知道,他是没有多少选择的。毕竟他的屁股,还是要坐在建州女真族这边,因为这是他统治辽东的根基。
等到第二日早上,一夜未睡,成了熊猫眼的皇太极,就已经有了决定。
他立刻宣布,说确实有人背叛,经过核实,是谁谁谁,其他人都是好的,都是无辜的。
接下来,就很自然了,核实背叛大清者当然要严惩不贷。这些背叛大清的族长等有权势者,抄家问斩,所得仆从、财物等等,皇太极原封不动,赏赐给了那些战死的建州女真族人,还有那些被误打误杀了的其他族的人。
当然了,被关起来的那些建州女真族人,肯定是放回去了,啥事都没有。
盛京之乱,就这么落下了帷幕。
在宗人府多尔衮被关押的院子内,多铎把外面的这些情况都给多尔衮说了。不过他也不笨,并没有说,这次闹事一开始最凶的那几个人,其实是他派出去的。这个事情,只会烂在他的心中。
多尔衮听了外面的情况之后,才知道外面那么乱,原来是发生了这样的事情。
对于皇太极的处置手段,他立刻便判断道:“看来皇上要整顿其他各族了,那些还自成一派,控制着本族兵力的那些,都会倒霉了。”
“不会吧?你说皇上要动他们?”多铎听了,有点诧异地问了一句,随后,他就一下愣住了。因为他此时已经想起来,皇上宣布那些背叛大清的族,就是多尔衮所说得那种情况。
在满清军队中,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其他各族的人,直接受建虏管辖控制;另外一种,就是其他各族的军卒,归他们族长或者其他有权势的人管辖,然后这些头领再听建虏的指挥。
如今看来,皇太极果然是在收拾第二类人。
这个时候,他们两人自然都知道,那些人未必是真背叛了大清。可是,如今形势下,不管他们有没有背叛大清,对于大清来说,这已经是最好的处理结果了。
“皇上果然厉害!”多铎想明白了,不由得叹了一句道。
多尔衮听了,先是点点头,随后又摇摇头道:“唉,不管怎么样,这么一搞,大清的国力,还是会影响不少的。甚至连草原上各蒙古部族,都会受到影响。我估摸着,皇上会施恩笼络他们。”
他想得没错,皇太极这边,一边对辽东境内的其他部族进行整顿,改编其他各族,把其他各族的人丁打散,纳入建州女真的控制之下;一边又笼络一些人,赏赐金银财宝和奴才什么的。甚至对于草原部族,也是多有动作。
比如,伍忠的便宜老婆,也就是皇太极的第三个女儿,封固伦靖端长公主,赐婚给科尔沁族的奇塔特。第四个女儿,,封固伦雍穆公主,也赐婚给了科尔沁族的弼尔塔哈尔。这个弼尔塔哈尔,是皇太极老婆的哥哥儿子。这亲戚关系够乱的,就不多说了。
甚至连他刚满十岁的女儿,也被他封为固伦淑慧长公主,不过这个没有赐给蒙古部族,而是正黄旗的人,叫博尔济吉特-索尔哈。
另外,皇太极两个刚到九岁的女儿,也被他给订婚了。分别是他第六个女儿,订婚给伊尔根觉罗-夸札;第七个女儿,订婚给扎鲁特部族长儿子博尔济吉特·铿吉尔格。
当然了,这些个赐婚订婚的,不可能是一口气干出来的事情。
皇太极一边整顿辽东各族势力,一边找借口,找理由做这些卖女儿的事情。但不管他怎么做,总有一些明白人,知道他的用意。对此,只要不想和他反目,自然是雷霆雨露,皆是君恩了。
在这整个过程中,崇祯皇帝又当了一会吃瓜群众。
虽然他有心借机去捣乱一下,但毕竟他自己这边,也在忙于内政,就没去捣乱,先专心内政了。另外,骠骑营这边要补充兵力,也还要训练;还有,新组建完成的京营也需要训练磨合各边镇的精锐。
崇祯皇帝有这个自信,这个时候,任由皇太极在折腾,不去捣乱也没事。只要大明这边做好了,回头照样能去辽东欺负皇太极。
急,大明这边是不急的!皇太极那样整顿,其他族的人又不是傻子,肯定会心寒。虽然他们奈何不得建虏而不得不屈服,但是,等他日自己再御驾亲征辽东的时候,相信皇太极这么做的恶果,就会慢慢地体现出来了。
皇太极同志,你先自己慢慢地内耗吧,朕得发展生产力,把各省国企方案一个个审阅过去,盯着他们走上正轨再说。崇祯皇帝心中,如此想着。
就这么着,时间慢慢地过去,朝鲜的战事,也有了个结果出来。
虽然郑芝龙的建议很好,但是,不管是他还是卢象升,都高看了朝鲜君臣。
建虏的两万骑军,狂飙突进,竟然在朝鲜演了一出归化城的战事。
朝鲜君臣在汉城一无所知,还是饮酒作乐之时,建虏骑军比朝鲜报信使者还先到达汉城。措不及防之下,朝鲜君臣被建虏给一锅端了。
这一次,朝鲜朝堂上的强硬派,比如金尚宪等人,就被建虏毫不犹豫地斩杀了,再也没有说要带回辽东之类。
朝鲜国主李倧对于气势汹汹的建虏,那是真吓到了。连忙求饶,赌咒发誓,说绝对臣服大清,永不背叛。
刚好在这个时候,郑芝龙统领的水师才赶到汉城。
李倧为表诚意,主动下旨,让朝鲜军队去攻击赶来救援的明军。
不过,他的这道旨意,敢遵从的朝鲜军卒就没几个,趁着上面不注意,做鸟兽散,全跑了。
有的跑进了山里,有的跑去投了明军,反正他们对朝鲜李氏王朝的无能,已经失望透顶。
从万历年间开始,先是被倭寇欺负,烧杀劫掠,李氏国主却只知道逃跑,任由子民被杀。要不是大明出兵救援,把倭寇打了回去,指不定朝鲜人都被倭寇给祸害了。
后来辽东建虏崛起,虽然明国连战连败,可他们却是不服输的,更有毛文龙只身建立东江镇,在侧翼牵制建虏。
建虏两次入侵朝鲜,大明皇帝也一样派出了军队救援,只是路程太远,还没等到明军赶到,李氏国主就屈服投降了建虏。更让朝鲜人不满的是,建虏在朝鲜境内的烧杀劫掠,李氏国主一点都没在意,压根就没向建虏抗议一下。
上一次,辽东建虏主力侵略朝鲜,大明保定总督虽然兵少,却义无反顾地前来朝鲜救援,平壤保卫战,他们朝鲜人又不是瞎子。明军战死了多少人,很多人都是亲眼所见。可以说,大明是真心对待朝鲜,简直就把朝鲜当大明自己的一样。这个天下,还有哪个国家会这样对待一个宗藩国的?
人心都是肉长的,大明对朝鲜好不好,自有公道在人心。
这一次,一听到建虏入侵,明军就又大规模地前来救援,结果,还是李氏国主无能,再次直接投降了建虏。不但任由建虏在汉城一带劫掠,甚至看到明军来援,还要去攻击救命恩人!
这天底下,还有这样无耻的国主么?这样无能的王朝,又有谁会再忠心听从了?
就是在这样的想法之下,甚至还有人举起了反旗,要造李倧的反。
说实话,对于朝鲜李氏的无能,就连郑芝龙都有点吃惊。
虽然没有把朝鲜君臣看住,但是朝鲜李氏王朝已失民心,他还是能看得出来的。反正大明的义务也已经体现出来,尽到了自己的责任,就没必要在这里硬耗,郑芝龙便带着水师返航,回去向卢象升复命了。
而在汉城这边,建虏又是大肆烧杀劫掠。
老弱朝鲜人,只要被他们看到,就会被杀掉。朝鲜人的村镇,建虏会翻个底朝天,抢走所有能抢走的东西,然后一把火烧了剩下的。朝鲜的青壮、包括壮妇,只要被建虏撞到的,统统抓起来。
汉城这一带,算是朝鲜境内最富饶的地方了。建虏这一次,也是抢了个盆满钵满。
李倧看着建虏每日满载而归,心中也是凄苦的同时,就盼着建虏早日回辽东。
他没想到,等到建虏抢得差不多,要回辽东的时候,竟然把他和所有被抓的朝鲜文武官员一起带走了。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