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窃听系统
时间:2023-05-24 来源: 作者:叫天
都动刀子了,柴时华吓得魂飞魄散。
此时的他,忽然有一点后悔了,自己为什么为了一点事情,好好的大明总兵不干,非要给建虏当狗,如今怕是连狗都当不成了!
这个念头,在他脑海中一闪而逝,一咕噜翻身起来,“咚咚咚”地磕头,声音很响,显示他的诚意,带着惊恐之意求饶道:“殿下饶命,殿下饶命啊,小人真得是大清的狗,对主人最是忠心了!殿下……”
刚说到这里,阿济格却又是一脚,直接用力踩在他的背上,把他踩在地上不能动,而后狞笑着说道:“那老子就斩了你的狗头……”
受到如此待遇,听到即将到来的下场,柴时华的胆子都吓破了。他没想到自己一心投靠大清,结果却要落得如此下场,那屎尿再也憋不住,顿时,大堂内的臭气熏天,不过他自己却一点都不知道,扭着头,看到了边上站着的西林觉罗,便如同抓住了最后一根救命稻草,连忙慌急地说道:“大人,小人对大清之心,您是知道的,帮小人求情,小人真是对大清最忠心的狗,小人……”
他的话还没有说完,一脸厌恶地阿济格手起刀落,砍了柴时华的脑袋,顿时,世界终于清静了。不过,还是臭气熏天。
大明叛将柴时华,屡屡借兵作乱,祸害大明西北,却又逃得比兔子还快,最终却成了他新主人的刀下之鬼!
:。:
崇祯窃听系统 404 这个章节名好像不吉利
柴时华的首级在地上滚了几滚,最终面朝天停下了。
惊恐的表情,绝望的眼睛睁得大大的,似乎还想说什么,却已经再也说不出来了。
随着阿济格的这手起刀落,柴时华的一命呜呼,这个事情也就有了个定论。
察哈尔部的头目见了,很是松了口气。幸亏郑亲王英明,要不然,这一次的麻烦就大了。
一直没有开口的乌拉特部头目们,看着地上那个死不瞑目的首级,说句实话,他们觉得,这个柴时华十之八九是被冤枉的。因为柴时华叛出明国之后,和他们打交道最多,因此对柴时华就比较了解。
不过刚才争辩的时候,他们可不敢去给柴时华说句公道话。这并不是说他们想要维护同为蒙古人的察哈尔部。事实上,他们其实巴不得察哈尔部去死!之所以不说,只是不想惹祸上身,免得也被察哈尔部攻击,把他们也给拖下水。
至于柴时华受到不公待遇,很有可能被冤枉杀害,这关乌拉特部屁事!
此时,济尔哈朗看都不看地上的首级,抬头安慰察哈尔部头目们说道:“事情已经水落石出,是这柴时华想向明国皇帝邀功,不但告密卖了那么多粮草物资,甚至还潜回来想继续为明国皇帝打探我们的军情。这个吃里扒外的东西,就这么死了,还真是太便宜他了!”
听到这话,察哈尔部的头目们连忙点头回应,一个个都称赞济尔哈朗英明,顺便往地上那尸首吐上几口口水。
济尔哈朗心中还真不想听这些察哈尔部头目们的马屁,因为他心里其实有数,这个柴时华估计是死不瞑目的。不过没办法,谁让他已经没了什么用处,而大清还需要察哈尔部提供物资,还需要察哈尔部的精锐为大清作战。如此一来,他们两边的争执,谁输谁赢,就一目了然了。
心中这么想着,他便伸手一摆,阻止了察哈尔部头目们的马屁声,而后大声说道:“把这个明国细作的首级传遍全军,让大家都知道,明国内奸已除,接下来,全军齐心协力打好这一战。谁若是敢同这个柴时华一样心怀异心的,本王明察秋毫,这就是下场,绝不姑息!”
说到这里,他的目光扫视过地下那些蒙古部族的头目们,而后再接着说道:“之后,把首级给明军那边送去,让他们知道,内奸已经被本王清除,就不要再做白日梦,来探听本王的消息了。这种小伎俩对本王没用,有本事,就在战场上见高低!”
他的亲卫一听,立刻领命,捡了柴时华的首级便大步而出,去执行军令了。
随后,济尔哈朗对堂下众人说道:“明国皇帝的爪牙已除,很可能会进攻归化城了。诸军做好准备,杀明军个片甲不留!”
“杀明军个片甲不留!”这堂下众人,一个个都打千跪地,齐声高喝,就好像他们实力有多强大一般。
那些蒙古部族的头目们说完之后,就想要向济尔哈朗提下这粮草的问题。可是,他们没想到,在他们喊话的时候,济尔哈朗已经大步走向后衙,没了人影了。
见此情况,他们也是无可奈何,只能回头再提这事了。
与此同时,在榆林重镇,崇祯皇帝也在对堂下的文官武将说话:“西北百姓之苦,皆源自叛将柴时华。此人不除,朕亦愧对西北受兵灾的百姓。可是,此人生性狡诈,一有风吹草动就第一时间逃跑,比兔子还胆小。加之其在建虏那边,一般情况下没法除去此獠。由此,朕下旨给吴总兵的时候,已定下离间之计。如果不出朕之所料,建虏必会杀之,奉上此獠的首级!”
听到这话,底下的文官武将不由得都是惊讶,皇上只是坐镇在榆林,却早已在对付草原上的敌人了?不但是耗建虏粮草物资,甚至还要把叛徒正法?
要是换成是别人说这个话的话,他们很可能不会相信。毕竟建虏又不是傻子,更何况归化城那边的建虏主帅,是素有威名的建虏统帅济尔哈朗,他会中离间计?
不过此时说话的是崇祯皇帝,他已经有好几次,他们觉得不可能的事情,在崇祯皇帝的手中一一实现。因此,虽然隔空杀柴时华的事情,对于别人来说不可能,可是,崇祯皇帝既然说了,那就绝对是没问题了。
这么想着,底下的文官武将纷纷大喜,一起恭维起皇上来。
这个事情传出去之后,大明将士们在日常最关注的一个事情,就是建虏什么时候会把那叛徒的首级送过来?
让他们没想到的是,等到第二日的时候,轮值出关打斥候战的骑军将士们,在回关的时候,就已经吼开了:“建虏中了离间计,叛将柴时华的首级在此,皇上万岁!”
守关的大明将士们,听到声音纷纷看过去。只见为首的那名骑军同袍,双手捧着一个没有盖的盒子;而他边上的同伴们,则一个个都在兴奋地大喊着。
从城头上,往下看去,虽然看不清,可能知道,确实是一个首级。
骑军同袍们,既然都这么喊了,那这个首级,就肯定是叛将柴时华的了。于是,他们也跟着大喊了起来,兴奋之情,溢于言表:“建虏中了皇上的离间计,叛将柴时华的首级送来了!”
这个消息,一传十,十传百,只是一会的功夫,整个榆林镇的人就都知道了。
可以说,崇祯皇帝的威望,随着柴时华首级的到来,又往上涨了一分。
这么厉害的皇帝,有没有?!
听到连内侍都带着欣喜之色恭维自己,崇祯皇帝只是淡淡一笑道:“这点事情,根本就不算什么。传朕旨意,将叛将柴时华的首级传遍诸军,传遍九边重镇,以此为戒,谁敢背叛大明者,这就是下场。最后,拿这首级祭奠战死的王总兵和他的将士们,祭奠西北被柴时华这个狗贼害死的大明百姓!”
他从窃听系统中看到了消息,明确知道柴时华被建虏干掉了,且还会送首级回来,就顺便这么说说,涨点威望,总是没错的。淡淡一笑,也确实是淡淡一笑,并不是装逼,毕竟这事儿,随便一个人有窃听系统,都能做到不是!
“遵旨!”内侍蓝天保听了,高兴地答应一声,立刻就去传旨了。
他们这些小内侍,在崇祯皇帝的保护之下,并没有见惯人情百态,还没有被官场的大染缸所染,因此还多有那种是非黑白,明明白白的那种想法。对于这个叛将柴时华的所作所为,可以说是恨死了的。如今恶有恶报,当然是非常高兴的了。
柴时华的首级在榆林重镇示众的时候,援剿总兵带着抢回来的人口物资终于到达了榆林镇,前来缴旨。
城门上,挂着的首级格外的醒目,边上的墙上,贴着大大的告示,一眼就能看到,叛将柴时华的首级这些字。
吴三桂一见之下,先是愣了下,随后突然就明白,皇上之所以下旨给自己,不要抓住柴时华等人,原来是有后招啊!没想到最后,柴时华的这个叛将的首级,竟然比自己还先到榆林重镇了。
他也是和柴时华交手过多次的,知道这个叛贼异常狡猾,动不动就跑,比兔子还能追的,可是,如今也就只有首级,看他还怎么跑!
相对吴三桂这种只是感慨一下不同,那些随同返回来的青壮,得知城门上挂着的那个首级是柴时华时,确实就激动了。很多人当场就哭了,他们的妻离子散,家破人亡,可以说罪魁祸首就是这个柴时华。
原本他们以为,自己活不活得下去都不知道,就更不用说报仇了。结果没想到,他们不但被朝廷官军救了,甚至连柴时华这个大仇人,也已经被朝廷枭首了!
明军将士们看到他们的这个样子,能理解他们的心情,便安慰他们道:“皇上英明神武,用离间计把叛将柴时华给杀了,给你们报了仇。还有在归化城的建虏,还有那些乌拉特部和察哈尔部,也迟早被皇上平定,你们放心好了!”
“对,你们放心好了,皇上已经逼得建虏快到绝路了,你们看好了,很快就能灭了他们的。”
“……”
听到这话,这些青壮自然对崇祯皇帝感激涕零。
他们会在这里休整几天后,便再西向回家乡去。但是,在听到了明军将士们的说话之后,很多人都强烈要求,他们也要当兵,也要随军杀敌,哪怕以后世代都是军户,也没关系。
这几年来,军户的日子已经好过了不少。但是,在崇祯十二年之前,边关的军户,那叫一个凄惨,军饷十几年都没发的都有,卖儿卖女的都不少。以至于谁也不想再当军户,往往会逃亡成了野人,或者山大王,或者流贼什么的。
这些百姓自然是见识过的,换了以前,他们肯定不愿意当兵,不想成为军户。可是此时,他们却顾不得了,就想着杀鞑子。
他们中,有的人,全家都死绝,只剩下了他一个;有的人,还有亲人被建虏关在归化城那边,他们就想着自己去救自己的亲人。
面对他们的要求,崇祯皇帝忽然心中一动,便见了他们,就在榆林军镇的校场上。
四千多青壮站在点将台下,四周都是三大营的精锐,文官武将,则簇拥着崇祯皇帝站在点将台上。
不过崇祯皇帝并没有就座,而是走到了台前,看着底下的青壮,大声说道:“你们的情况,朕亦知悉;你们的要求,朕也已经了解……”
第一次亲眼见到皇帝,亲耳听到皇帝说话,所有的青壮,都不敢喘粗气,聚精会神地听着。
“……大明西北,蛮族众多,离京师又远,如果有突发战事,只靠朝廷官军,很可能会吃亏。今日这一次,就是一次教训。”崇祯皇帝在点将台上继续大声说道,“看看你们,一个个都是青壮,这么多人,如果能拿起刀枪和敌人去厮杀,如果你们懂得军阵搏杀之术,就能很好的弥补朝廷官军的不足,也能给那些来侵略你们家园的敌人一个沉重的打击。所谓保家卫国,就是这样的。”
说到这里,他停了停,看到底下的青壮们似乎有点不解。侧过头,看着自己身后侧的文官武将,似乎也有点不解,他便转回头,看着下面,继续大声说道:“因此朕决定,在大明西北,从你们开始,所有男丁成年之后,只要身体条件允许,就全部都要当兵,期限三年。在这三年中,可领军饷,习军阵搏杀之术。三年期满,可退而为民,亦可选择继续留在军中效力,全凭自愿抉择,你们可愿意?”
崇祯皇帝说得这个,其实就是类似后世的义务兵役制了。
这个事情,如果在江南推行,那绝对会引来强烈反对。本身武人的地位就低,还要所有成年男丁,身体条件允许的都要当兵,疯了么?那个朝代有过这样的事情?
不过,这个事情在这大明西北地区,在如今这个背景下,却是有了可能。
首先,西北这边的民风彪悍,可以说是比较重武轻文的,这是因为这里经常受到蒙古人的侵袭,不得不如此。而且越是靠近长城,越是在九边重镇,军户越多,军队越多,对于当兵,也就没有像江南那样会受到歧视。
而如今,就如同崇祯皇帝所说的,他们这些青壮,不当兵的,没有杀敌技能,最终保不住自己的家,保不住自己的亲人,空有一身力气,最终却只能成为论人宰割的牛羊。
此时的这些青壮,被崇祯皇帝这么一说,都觉得有道理。而且这事,还是皇上金口玉言,当众说了,当三年兵,领三年军饷,而后是退而为民,还是继续当兵,全凭自己抉择。这种事情,对他们来说,并不是坏处,因此,就没有一个人反对。
而崇祯皇帝身后的文官武将,他们的想法又和这些青壮有点不同。
()
崇祯窃听系统 405 兵役
他们想着的是,皇上刚才所说,是大明西北的所有男丁,难道说那些有功名的秀才,甚至举人都要当兵?还有那些世家子,比如藩王郡王什么的嫡子世子什么的,难道也要当兵?
皇上说这个话的时候,是不是说得有点不妥当,没把这些人给撇开?是不是应该说大明西北所有的民户男丁?
在他们看来,皇上肯定是说错了话,本身的意思是不会包括这些人的。
因此,一开始的时候,他们也就想想,并没有在意。
而点将台下的这些青壮,基本上都是普通民户,听皇上说得在理,自然就都答应了。
崇祯皇帝说完了这个事情,他就回去了。不过锦衣卫指挥同知伍忠,却还留在这里,开始询问这些青壮,有关归化城和草原上,他们所看到的所有情况。
这些细节上的东西,崇祯皇帝就无法通过窃听系统知道,因此,就有必要这样收集信息来补充对归化城那边的敌人的了解。
回到议事大堂,司礼监的太监没在身边,内阁成员也没有,崇祯皇帝便口授,让三边总督郑崇俭拟旨,准备把义务兵役制这个新生事物,先在大明西北进行试验。
郑崇俭边听边写,不过写着写着,就写不下去了,他不得不提醒崇祯皇帝道:“陛下,有免役的那些,该不用如此做吧?”
这么说着,他就准备把崇祯皇帝所说得所有成年男丁改为按律服役之人。
但是,崇祯皇帝却断然说道:“此事,不算劳役,不在免役之中。所有人等,皆要遵守!”
听到这话,郑崇俭顿时有点呆住了,其他那些文官武将也都呆住了。所有人都要当兵,这是不是开玩笑啊?
他们的脑海中立刻想象出那些秀才,举人老爷,又或者那些世子什么的,一个个苦逼去当兵的样子,这……这叫什么个事?
郑崇俭最先回过神来,不得不提醒皇上道:“陛下,这怕是不妥吧?”
其他文官武将,听到这话,也全都看着崇祯皇帝,很想知道皇上接下来会怎么说?
“有何不妥?”崇祯皇帝一听,毫不犹豫反问了一句,他盯着郑崇俭的眼睛,让对方感觉到了很大的压力,不得不低下了头,而后才继续说道,“建虏肆虐的时候,难道还会挑选是否有功名?兵灾之下,所有人都是一样,没有人能够幸免的。男儿有力气,为何不能自己保家卫国?当兵训练个三年,至少让他们都能知道,当敌人入侵的时候,自己该怎么做!”
如果说,这话是在崇祯十一年之前所说,甚至这话在崇祯十三年之前所说,估计都会引来在场不少人的反对。至少这些文官,肯定是要反对的。
但是,如今崇祯皇帝的威望,那是与日俱增,特别是在近段时间,威望更是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这些在崇祯皇帝身边的文官武将,那个不对崇祯皇帝心服口服。
因此,崇祯皇帝此时说出来的话,那份量是相当重的。
在崇祯皇帝的强势之下,郑崇俭不敢再反驳,他怕皇上又会提“投笔从戎”的事儿,似乎和眼前皇上的意思,还是有点相似的。这可是文人从武的经典,是被传颂的。
再者说了,秦汉时候,那时候也是全民皆要服兵役的。虽然秦汉时候和后世比起来,特别是从隋唐有了科举,经历过宋代之后,情况已经大大不同。可是,毕竟是有了出处不是!
与此同时,在他内心中又想想,皇上这道旨意,也不关他什么事情,没必要犯颜直谏。
因为大明官场上有规矩,官员必须异地为官,在大明西北的他们,就不是大明西北的人,因此,皇上这道旨意,和他们是无关的。既然事不关己,那就高高挂起好了。
在场的其他文官,也大都这个想法。
至于那些武将,在经过最初的惊愕之后,心中其实不无期待,平日里那些文人对他们这些武将指手画脚的。呵呵,等以后他们当兵了,看他们还怎么说?
这么想着,他们甚至更期待那一天快点到来,他们就想看看,那些有功名的人当兵,会是一个什么样子!
于是,就这么地,在场的文官武将,在崇祯皇帝的威望之下,没人再反对。
看着这道圣旨拟好,崇祯皇帝亲自过目,符合自己的意思之后,便笑着说道:“其实,当兵的好处也是多了去的。如今这个时候,保家卫国,守护自己的亲人,这个就不用说了。就算是和平年代,没有了外敌。可当兵也能锻炼身体,强健体魄,还能锻炼意志,让人知道服从集体的重要性……”
说到这里,他的目光扫视过堂下的这些文官,加重了语气说道:“总要好过那些文人士子整天无所事事,逛青楼,穿妇人衣裳招摇过市,是不是?”
这种情况,在西北这边很少,在北方相对也少,最主要的是江南那边多。郑崇俭听到这话,心中顿时一惊,该不会这事儿,皇上还想推广到江南那边去吧?
不过他作为一个实干派的文官,带兵打仗的,自然也看不惯那种娘娘腔的文人士子,然而,风气如此,就算是他,那也是无可奈何的。
因此,皇上要真得向江南推广,朝中重臣之子,皇亲勋贵之子,全都要遵守此项规定的话,那自己孙子也要这么做,也就无所谓了。
这么想着,他便向崇祯皇帝躬身奏道:“陛下所言极是,儒家子弟,其实皆是能文能武。只是到了后来,很多人一心只读圣贤书,却把先贤教导的其他东西给弄丢了。弱不禁风,何以为陛下效命!”
其他文官听了,有点诧异郑崇俭的反应。他们觉得,这事儿,不反对就是了。可总督大人为何还要如此赞成?
他们在想着,那些武将却乐得起哄,顿时一个个都向崇祯皇帝附和,表现出强烈拥护圣意的意思。
其他文官见了,就怕在崇祯皇帝的眼中留下不好的印象,便也都支持了。
崇祯皇帝听得微微一笑,如此一来,等到以后在大明都推广之后,既然大家都当过兵,那么世俗对武人的歧视,就会少很多了,有利于实施文武并重的治国方略。
等他们都附和了一会之后,崇祯皇帝才开口继续说道:“如今对归化城一战,须得进一步了……”
众人一听,立刻端正了态度,一个个表现得很严肃,看来,皇上终于是要御驾出征了。
不过他们没想到,崇祯皇帝话锋一转,却是说道:“……斥候战要加大强度,始终保持我军兵力比建虏探马要多,形成优势不断消耗建虏兵力,并且进一步威压建虏和蒙古部族,加速他们的粮草消耗。如果有必要,骠骑营全部出动,就依托榆林重镇,一日可达范围内和建虏作战。总之,耗建虏兵力,威压建虏,耗建虏粮草,这就是下一步的作战目标,逼迫建虏和蒙古部族决裂,明白么?”
“遵旨!”文官武将们一听,立刻大声领旨道。
他们心中都是高兴地在想着:皇上的这一个方略,对明军来说,又是风险最小的,这一步步算计,建虏那边怕是要苦不堪言了。
于是,大明和建虏的斥候战再度升级。
一般来说,探马的数量,一队也就十来人左右;可是如今,这斥候战导致双方的数量都在增加。建虏探马增加到一队五十人,但是,明军夜不收这边立刻就增加到一队一百人,形成对建虏的兵力优势,加上夜不收皆出自骠骑营,装备精良,训练有素,只要双方发生遭遇战,那绝对是明军这边占据优势。
如此情况下,建虏探马抵挡不住,不得不后退,同时也增加了兵力,一队也增加到一百人,想要和明军夜不收至少在兵力上持平。但是,明军夜不收,一队立刻增加到两百人,且派出的夜不收队伍也增加了,至少在靠近边关一带的草原上,几乎都是明军夜不收的身影。
如此几次之后,前方军情再次报到归化城的济尔哈朗这里,他就有点吃不消了。这样耗下去,他可耗不起。他最大的期望,就是明国皇帝快点出关来攻打归化城。
这一日,他又得到手下探马禀告,说明军每日出关的骑军,至少有四千人左右,大清探马这边,实在是无法应对了。
济尔哈朗对此想了很久,终于做出了决定,传令军队集结。
蒙古部族头目们一听,不由得喜出望外,那是飞一般地速度赶来听令。路上遇见熟人,就很是感慨道:“看来是明国皇帝终于要出关了,这下好了,终于等到了,打完这次战事,就能入关去抢他娘的了!”
“是啊是啊,我那边都快坚持不下去了,已经有族人赶来禀告说,部族那边再不补充粮草,就只能杀马充饥了!”
“那可不行啊,牛马羊都杀了,明年怎么办?”
“……”
就这么聊着,他们兴高采烈地跑去听令,结果济尔哈朗却对他们说道:“要是不狠狠地教训一次明军夜不收,痛打他们一顿,明国皇帝还不会出来……”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