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窃听系统
时间:2023-05-24 来源: 作者:叫天
此时的他,已经尝到了窃听种子所带来的好处,因此,他是巴不得窃听种子越多越好!
他正想着,忽然就听到他的妃子孩子都欢呼了起来,原来是崇祯十三年到了!
就在这时,就见崇祯皇帝的眼前,一行行只有他能看到的字,缓缓地显示了出来。
“崇祯十二年,宿主驱逐了关内建虏,设立大明皇家银行,查抄晋商集团,夺得河套资源,剿灭流贼,为大明中兴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经过系统评定,宿主表现优异,特奖励甲级窃听种子一颗,以资奖励!”
看完之后,崇祯皇帝不由得大喜,浑然忘记了自己之前还埋怨系统的事情,恨不得亲系统一口。想啥来啥,不要太好!
高兴了一会之后,崇祯皇帝又陷入幸福的烦恼中了:这颗甲级窃听种子,到底要给谁更有用一些呢?
在已经到来的崇祯十三年,有什么大事要做?崇祯皇帝在心中暗暗分析着。
第一,银票的推广,是要继续的。这一点,毋庸置疑,主要是各省分行要加快推进;
第二,地方都察院的设立,也要继续,不但要快,而且地方御史的选择也很重要,宁缺毋滥!这关系到地方上的吏治,马虎不得!
第三,各地救灾,抗灾,兴修水利等等事情,要一直坚持,并且给予足够的重视才行。
第四,官绅优免限额的核查,催收欠赋的事情,更是崇祯十三年的重点。这一个,其实关系到第三点,最主要是看张溥和吴昌时在江南地区的进展情况。如果顺利的话,就能往全国范围推广。不顺利的话,那也要这事顺利才行。必要的时候,不介意杀鸡骇猴!
想到这里的时候,崇祯皇帝把这点给着重记了下,而后才继续想着接下来的事情。
第五,东江镇的重建,是崇祯十三年最大的军事目标。要让东江军牢牢地站住皮岛,最好再打下邻近的海岛,陆地,威胁满清侧翼,把满清钉死在辽东。这个事情也非常重要,必须重点关注。
第六,西北战事那边,也不能掉以轻心。叛将柴时华以乌拉特部为底子,又向其他部族借兵,不知道会对西南地区造成多大的影响。
第七,西南战事,虽然派了秦良玉和白杆军过去,可能不能剿灭土司之乱,还是未知数。如果不能剿灭的话,也不能让土司之乱扩大。
……
想了好长一会时间之后,崇祯皇帝心中大概捋出了崇祯十三年的七件大事。当然了,回头是否会有突发的事情,崇祯皇帝自己不可能知道的,也没法预料,就不说了。
就这七件事情,崇祯皇帝想了好久之后,便吩咐在身边伺候的蓝天保道:“明日一早,再给登州带去朕的口谕,就说郑芝龙去年主动带了粮食北上,解决了不小的麻烦。朕心甚悦,特旨批他前来京师和他儿子团聚半月。”
别人自然不知道,这些其实是借口,真正的原因,是崇祯皇帝决定把新得的甲级窃听种子赏赐给郑芝龙。因此,这个郑芝龙在未来会是很关键的人物,也关系到他要对建虏实施的战略。
十五天之后,天使快马赶至登州。
卢象升之前上了密奏,其实并没有保多大希望,只是本着试试看的心思。他没想到,皇上竟然还真知道建虏水师所在。
对此,他喜出望外,对郑芝龙说道:“如今,已知建虏水师在金州,就不用花太多功夫去查了。”
说到这里,卢象升的脸上又露出奇怪之色,惊疑地说道:“只是皇上在旨意中要求,不能让你全力以赴,而且不能一次性把建虏水师都灭了。不知道这是什么意思?”
郑芝龙同样不清楚,虽然对他来说,要做到圣旨中要求的,其实并不难。可皇帝为什么要这么做?不麻烦么?
他正想着,就听卢象升对他要求道:“你既然要去京师,那就去面见陛下,问问到底是怎么回事吧?”
崇祯窃听系统 291 又是五百万收入
其实,郑芝龙早就想见见英明神武的皇帝,到底是怎么样一个人?
作为一个白手起家,从底层爬上大明海盗王的男人来说,能让他佩服的人不多。其中,卢象升是一个。
而崇祯皇帝,哪怕去掉身份,也一样赢得了卢象升的尊重,就更不用郑芝龙本人了。
因此,郑芝龙是带着和儿子团聚的喜悦心情,还有对崇祯皇帝的想象,坐快船直达天津,而后快马赶到京师。
不用说,见到儿子的第一时间,他自然是询问郑成功在陪皇子读书的情况,叮嘱他要好好努力。然后,他就通过通政司请求觐见。
其实,在他到京师的时候,就已经由锦衣卫把消息禀告上去了。
崇祯皇帝原本就有事要见郑芝龙,接到郑芝龙的要求之后,便在武英殿接见了他。
之所以不是直接传旨召见,而是让郑芝龙来请求觐见。这其中,是有施恩于他的意思。
果然,郑芝龙对于自己递上去的请求,皇帝立刻准许,当然是很高兴的,感觉自己确实在皇上那边受到重视,因此,第一次进紫禁城觐见,心情还是有点激动的。
崇祯皇帝在他见礼的时候,也在打量这个久仰大名却第一次见面的男人。不得不说,郑芝龙哪怕穿着武将服,看着也更像生意人多一点。
在郑芝龙见礼完毕之后,崇祯皇帝便微笑着问道:“可是见过成功了?这小子,朕看着真不错,将来是肯定有出息的!”
皇帝御口钦定儿子的前途,这让郑芝龙心中不由得大喜。投桃报李,他在感谢圣恩之后,便立刻奏道:“末将见北方粮食不足,愿让家人从南洋收购粮食北上天津,用于朝廷赈灾!”
他知道,自己大概有多少钱,皇帝肯定已经摸清楚了,因此,在皇帝这边,他也就不避讳了,钱不露白的事情,在皇帝面前没用。
另外,他隐隐也觉得有一种可能性,就是皇帝对他儿子那么另眼相看,对他也不错,很可能和他手中的财富有关。既然如此,与其等皇帝来要,还不如自己干脆一点,反而能换取更多的好处。
从这一点来说,郑芝龙确实是一直以商人的思维做事的。
崇祯皇帝听了,心中也是高兴,暗赞和聪明人打交道,就是舒心。就见他点点头,微笑着对郑芝龙说道:“郑卿一心为国,在我大明实在是难得。朕也不能让你白白出这个钱。那这样好了……”
说到这里,崇祯皇帝似乎想了一会,便继续对郑芝龙说道:“就封卿之兄弟郑鸿逵为福建海防游击好了。”
虽然郑鸿逵在实际上是郑芝龙不在福建期间,是郑家船队的掌控者。如今封为海防游击的话,就可以让一部分郑家船队成为官军。说起来,其实并没有多大区别。
可是,不管怎么样,郑鸿逵如今只是武进士出身而已,由此而得游击一职,这已经是越了好几级了。至少在官府这个层面,郑鸿逵就正式踏入将军之列,是有身份的了,也算是圆了他改名的心愿。
郑芝龙听了心中欢喜,可表面上,他还是装出一点诚惶诚恐的样子,连忙奏道:“陛下,末将以前是赚了不少钱,亏了陛下不与末将计较,末将心中也甚不安,如今拿出来能为朝廷做点事情,也是理所应当之事,不敢再求赏赐!”
“朕意已决,卿就不用推辞了!”崇祯皇帝对于他的识相,还是很高兴地说道,“从南洋购买粮食再北运,是要花很多精力的。这个事情,也是卿之弟在操心。就凭这个,朕封他一个海防游击,也是对他的奖励。”
说到这里,他感慨了一下道:“其实,我大明确实很缺粮食。要是有可能,希望能尽可能从南洋多购买一些粮食北运。这样好了,朕给福建巡抚也下一道旨意,看福建能挤出多少银子,全都交给你们郑家,用于购买南洋粮食如何?”
郑芝龙听了,还想推辞,说不用福建巡抚那边给钱。
崇祯皇帝听了,不得不强调道:“朕的意思,卿可能还不明白。以后的几年,还是需要一直从南洋购买粮食。要是有可能,哪怕把南洋的粮食买光了都可以。这么多的钱,不能让你们郑家一直出。朕虽然缺钱,处处要用钱,可也不会一直惦记你们郑家的钱。当然,也不会惦记别人的钱。只要安分守己,就都不会有事。”
郑芝龙听了,一开始是放心了不少,不过转念一想,却想到自家一直通过收取海上走私的保护费而赚多了钱,这一点,皇上是知道的。如果他日皇上以此为借口对付自己的话,这应该也没有违背承诺,自己不算安分守己吧?
这么一想,郑芝龙藏在心中的惧怕,就又起来了。
想了一会,一咬牙,便向崇祯皇帝奏道:“陛下,末将以前不知皇恩浩荡,做了一些有违大明律的事情。末将如今已是悔悟,定然去信交代家里,既然食君之禄,就不要再做背君之事,末将该死!”
说完之后,他便跪了下去请罪。
虽然郑芝龙说话有点隐晦,可崇祯皇帝却是听懂了。想了想,站了起来,绕出御案,走下去亲自把郑芝龙扶了起来,看着他,笑着说道:“郑卿过滤了,既然郑卿不放心,那这样好了……”
听到皇帝这话,郑芝龙便又想请罪,想说他不敢不放心皇上。不过此时,崇祯皇帝已经先一步开口说道:“朝廷欠赋严重,朕虽然已经派了巡按御史前去催收,但估摸着应该不会那么顺利。然而,朝廷确实需要钱。因此,朕有个想法……”
听皇帝说得有点奇怪,郑芝龙好奇之下便抬头看向皇帝。
就见皇上很是恳切地对他说道:“卿之前收令旗的钱,其实未尝不是变相地收海税!正儿八经的收海税,绝无可能收到这么多海税。因此,朕想着,卿之郑家就先继续保持不变,继续收那些海商的令旗钱。不过收到之后,三七分,朝廷占七成,卿之郑家得三成。朕可以给你一道旨意,如果有人因此事质疑郑家的话,卿可以拿出旨意为自己正名!”
如果说崇祯皇帝一开始和郑芝龙接触的时候,就直接提出了这个要求,郑芝龙一定会觉得他的利益受损,竟然要分去七成收益,有非常大的概率会抵制皇帝的要求。
但是,崇祯皇帝并没有一开始就提这要求,而是先威胁,郑芝龙屈服了,就立刻给其好处,不但升他当了总兵,而且还给他儿子赐名,成为太子伴读,又夸他儿子不错。在威之后示之以恩,让郑芝龙进京团聚,甚至想求见时都感觉到皇帝对他另眼相看。
另外,还有一个比较重要的因素,是让郑芝龙感觉到了朝廷的力量。有卢象升这样文武双全的官员,还有他皇帝英明神武,能做以前皇帝不能做的事情。
这种种因素加起来,就已经大大改变了郑芝龙对朝廷的看法,认清了自己的位置。
在这样的前提下,崇祯皇帝才顺势提出了这个分钱的要求,就一点都不突兀了。此时的郑芝龙,也是觉得有皇帝背书的话,就能让他收保护费的事情合法化,对于将来是有非常大的好处的。
不过,他显然还有点犹豫,并没有立刻就回答,在过了好一会后,他才向崇祯皇帝奏道:“陛下,实不相瞒,不是末将讨价还价,而是真的,如果只是三成的话,末将恐怕难以维持船队的归心,有些人恐怕会脱离,自己去干。陛下,末将真得不是……”
他的话还没有说完,崇祯皇帝便微笑着开口说道:“朕就喜欢开诚布公,既然郑卿觉得有问题,提了出来也是好事。如果按卿所预估的话,那要分多少才能保持如今的现状?”
他能理解,郑芝龙不可能是凭着个人魅力,就把海盗给统一了。肯定是威逼利诱,各种手段都有,才让大明东南沿海的海盗,全都纳入了他的麾下。
郑芝龙听皇帝这话,这么理解他,不由得很是感动,连忙说道:“五成,如果有五成的话,末将能有把握,他们不会有怨言。真的,陛下,这五成,都要分给他们,并且维修船队,都要花不少钱的。”
“嗯,朕明白了。”崇祯皇帝听了,点点头,想了一下后又道,“那这样好了,就还是五五分成。另外,卿觉得那些手下对朝廷忠心,可提拔的,给朕一个名单,朕可以封官帮卿收其心。另外,船队保养,以及新增战船这个,卿这边可以不用操心。朕和卿说过,海得尽头,都要有大明的旗帜,这绝对不是说说的。因此,朕会下旨扩建各地船厂,他日战船的补充,卿就不用操心了。”
听到这话,郑芝龙不由得大喜。由他提供名单,皇帝还会给其官职,对他稳定手下是绝对有好处的。而且皇帝又再一次重申了对大海的野望,那就说明,他郑芝龙以后还会一直受到重用。
想到这里,他立刻便奏道:“陛下,既是如此,六四分成,足矣!”
听到他主动付出一成,崇祯皇帝便笑着摇摇头道:“就冲卿如此为朝廷考虑,能自己少要一成,朕也不能不考虑卿之郑家的收益。就按五五分成定好了!”
郑芝龙的船队在东南收保护费,一年大概有一千万左右的收入,如果按五五分成的话,朝廷也有五百多万银子的收入了。什么都没有付出,只是动了动嘴皮子,刚才所耗掉的口水,怕是最值钱的口水。相当于朝廷什么都没做,就多了以前一倍以上的一年国库收入。
郑芝龙解决了将来的问题,而崇祯皇帝获得了一大笔收入,双方可谓各有好处,心中高兴。这事的谈妥,就连君臣关系似乎都在无形中更进了一步。
就听崇祯皇帝闲聊一般,对郑芝龙说道:“国库的收入太低了,朝廷的税收以后会改,朕还有很多事情要做,全都需要钱……”
郑芝龙一听,稍微有点惊讶,心中想着,陛下,你不用再解释了,我已经心甘情愿把钱分了啊!
在他看来,皇帝是比较厚道的,拿了这么多钱,有点不好意思,还想解释一下。
“……西夷正在四处扩张,我大明也不能不管不顾,天下正义,少大明不得,如此,就需要更多的船,更好的船,更多的炮,更好的炮。船炮要造,也要研发改进,这些全都要钱……”
听到这话,郑芝龙不由得心中立刻赞同,这钱真要拿来做这些的话,就真是太好了。
“……天下各地,连年遭灾,接下来的这些年,估计灾情也不会多好,都需要赈灾,能让百姓能够活下去,如此,才能安定国内,这些也都需要钱……”
郑芝龙听得微微点头,确实如此,要不然,像以前一样,肯定又会出现流贼的。
“……兴修水利之外,朕还打算,把大明所有的道路、桥梁等等,全都重新修一遍。大明有点大了,南来北往,在路上都不知道要花多少时间。只有道路畅通,快捷,各地往来之买卖,才会兴旺起来,如此做买卖的人多了,百姓的日子才会好过起来,朝廷收到的钱才能多一些,而后再用这些钱去继续修路,搞基建的这些事情。总之,要想富,先修路……”
崇祯皇帝的这些话,如果对其他臣子说得话,恐怕没多大作用。但眼前的这位,其实就是商人出身,对于商业的理解,远比一般的官员要多。因此他听到皇帝说得这番话后,眼睛顿时就亮了起来。
皇帝果然与众不同啊,竟然说出了这样的话:要想富,先修路!
要知道,以前的皇帝,从来就没有这样的想法。事实上,以前皇帝的做法,都是恰恰相反。
他们不希望百姓乱窜,这样对于朝廷管理百姓会有很大的不便。由此一来,当然也不希望商人乱跑了。
因此,以前的道路修筑之类,基本上只是为了公文传递,是为官府所用才不得不做的。
可眼前皇上的说法,就和以前是完全相反的。虽然都是修路铺桥,可目的完全不一样。郑芝龙都能想象得出来,要是皇上真这么做了,那大明各地绝对会变得更为繁华,这钱绝对花得值!
听着皇帝在一条条地说着朝廷以后花钱的去处,都是利国利民的地方,并没有说要用于宫内,用在自己身上。郑芝龙就知道,眼前这位皇帝,有通盘的计划,绝对是一位大明的好皇帝!
皇帝要很多的钱,这是应该的!
这么一来,郑芝龙在心中,不由得对皇帝更为钦佩。
等皇帝说完这些之后,好像就要散了,郑芝龙这才想起来,出发前卢象升的交代,便向崇祯皇帝提出了疑问,为什么不让他一仗就剿灭建虏水师得了?
崇祯窃听系统 292 满载而归
崇祯皇帝其实早就知道,他是奉了卢象升之命,要来问这个问题的,因此,他一点都不意外,也早已有了准备。
就听他对郑芝龙说道:“朕已获悉,建虏因为晋商的毁灭,因此想开通海路。如果卿把建虏的水师都给摧毁了,就绝了建虏在海路的希望,反而会迫使建虏在陆路想尽办法,对此,朕是不希望看到的。”
说到这里,他看到郑芝龙好像还有点迷糊的样子,便再详细解释道:“就目前来说,大明陆上的军队,平心而论,如果野战的话,实力还是建虏要强一些。但在海路上,建虏水师就完全不能和大明水师比了。因此,为了减少损失,朕希望,把建虏的国力消耗在海路上。”
郑芝龙听到这里,不由得恍然大悟道:“陛下的意思,就是能保证东江镇重建的基础上,让建虏感觉我大明的水师其实并不怎么强,只要他们努力一下,说不定能打败我大明水师,就这样吊着建虏,让建虏能把他们有限的物资耗在水师上面?”
崇祯皇帝听了一笑,给他补充道:“不要忘记了,如果建虏有船,还能和大明不法商人交易,这也是诱惑建虏的一个大因素。另外,朕也会让建虏知道我大明沿海的海防松弛,如果建虏水师足够强大的话,说不定能跨海侵犯关内。”
说到这里,他总结道:“只要朕给建虏有足够的理由,朕相信建虏会去搞他们的水师的。”
“原来是这样,末将明白了!”郑芝龙一听,连忙点头道,“这叫以己之长,攻敌之短。等到建虏明白,海上其实根本没有希望的时候,他们已经挥霍了好多物资,是这样吧?”
“对,耗掉的时间,也能让我大明军队更强一分。”崇祯皇帝微笑着说道,“朕的军队正在重建,缺得就是时间。等到建虏醒悟过来的时候,相信朕的军队已经足够强大了!”
事实上,在这个计划的关键一个环节是,有伍忠这个因素在。
虽然这个时候,崇祯皇帝没法知道伍忠到底有没有变节。不过这个不知道,等伍忠踏上陆地之后,他就是有孙猴子的七十二般变化,因为有窃听种子的存在,他就没法逃脱他的五指山。
只要掌握了伍忠这个环节,就可以给辽东传回假的信息,诱惑皇太极,影响他的判断,从而达到让建虏把资源消耗在水师这上面。
另外,崇祯皇帝其实还有一个打算,并没有对郑芝龙说,因为没有那个必要。
他就看着江南那边,有什么人抵制官绅优免限额的核查,家里有金山银山却还想着拖欠赋税?真要有这样的人,那就让伍忠登门拜访。
这种人为了利益,敢对抗朝廷,就肯定没法抵抗皇太极许诺的诱惑。有大生意可做,有大利润可赚,就不信这种人不上钩。
只要上了伍忠的船,那就成了晋商第二,崇祯皇帝不介意,再来一次杀猪。
武英殿内,君臣两人说得高兴。可忽然之间,郑芝龙的脸上又没了笑容,露出一丝担心道:“陛下,此计划虽好,可末将以为,还有细节不妥!”
“哦,是何细节不妥了?”崇祯皇帝一听,有点奇怪,便马上露出关心地神情问道。
郑芝龙听了,稍微有点犹豫,不过还是很快就回奏道:“陛下,末将在海上有一点薄名,因此,末将担心建虏那边的人,有人听说过末将的名声,知道是末将领着水师的话,就肯定知道,凭辽东建虏的实力,再怎么样也不可能是我大明的对手!”
一听这话,崇祯皇帝不由得一笑。
郑芝龙可是这个时期的海盗王来的,正是他统一了所有的海盗,纳入麾下,不服的剿灭,如此,他才能一年内光靠发令旗就能赚一千多万的银子。崇祯皇帝要是没考虑到这个细节,那就怪了!
郑芝龙看到皇帝的笑容,还以为皇帝有点不以为然,觉得自己在替自己吹嘘,就连忙解释道:“陛下,是真的。末将手下的船队中,甚至都还有朝鲜人。凡朝鲜、倭国等地,他们的船想南下做买卖,就必须要得末将同意才行。这个……末将的意思,建虏虽在辽东,可有可能还是会听说过末将的名气。就算末将保证水师这边没有泄露的可能,但要是东江军一旦上岸参战,就很有可能会泄露风声,是末将领着水师了。”
“郑卿误会了!”崇祯皇帝听了,呵呵一笑道,“朕当然相信你这个说法,不过没关系,等到东江军参战的话,那个时候建虏就算知道了,也没关系的。”
说到这里,他想起一事,便又笑着对郑芝龙说道:“走,随朕去三大营,让卿看样东西。”
皇上的想法,天马行空,刚还在说建虏这事,怎么一转眼,就要带自己去三大营看东西去了?郑芝龙有点纳闷,不过皇帝既然已经说了,他就没有选择的余地,便立刻随着御驾去了三大营。
御马监辖下的三大营,在之前济南府的时候,他并没有仔细去看。因此,这一次,随御驾走进了军营,自然是好好地看上一看了。
不用说,三大营的精锐,郑芝龙一眼就看出来了,地方军队就不用比了,比起卢总督麾下正在练着的流贼军队,都要好得多。
按常理来说,这是肯定的。毕竟那些流贼,就是被三大营给围歼俘虏的。
但是,郑芝龙在登州待着的这段时间,亲眼看着那支流贼军队在卢总督的训练之下,已经有了很大的变化。因此,他一开始想着,应该和三大营也差不多了。
不过没想到,结果还是比不上。很明显,流贼官军在训练进步的同时,三大营也没有歇着,同样是在进步。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