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苏厨

时间:2023-05-24  来源:  作者:二子从周
丁未朔,苏油的奏疏送达,同时进《五凉文学集》、《河西诸儒遗文》,请令欧阳发修《五凉史》,李济、巢谷、李文钊同修《西夏志》,道崇修《敦煌宝笈》,张张象中修《敦煌道藏》,刘奉世修《说苑全丛》、《十三经考异》。
奏请宁夏三路二十六州,建小学,修学宫、文庙,立十三经碑林,设书坊。
同时献上《蜀刻十三经》胶模五十套,请赵顼颁发天下诸路。
苏油上一年拿满了军功,于是将政绩挪到了今年来,第一条刚亮相,就闪瞎了朝堂众臣的眼睛。
当年苏油被弹劾到被迫廷辩的时候,有一条就是针对理工之学的,直到现在,也有那种顽固的冬烘先生,认为是奇技淫巧。
现在苏油用这种方式,给了这些人一记最响亮的耳光。
理工之学,可以让天下三百军州的学宫,文庙,以堪称轻松的方式,一夜之间竖立起上千块经碑!
印书不显山不露水,文庙立经就不一样了,这是文化大事件。
而做这件事情,肯定得理工小组参与,就算那些老冬烘再看不惯理工的做派,也只能捏着鼻子认下这个账。
因为他们,玩不来钢筋水泥地丁胶!
两浙路、蜀中、开封府、西京、大名府、福建路、南海路,首先响应,纷纷上书请求赵顼发放碑模。
这些地方不差钱,不差水泥,差的是这种创意。
地方士绅想想都美得慌,只要捐上一点钱,地方史志之上,这注定家族是浓墨重彩的一笔。
在这第一条下头,苏油第二条奏请设立钱监,以金银贵金属代替去年的青盐为钞本,同时发行金、银、铜币,以招揽西域客商的建议,反而被忽略了。
铸币现在是门赚钱的大生意,冲压技术的效率,比以前失蜡浇铸之法,成本便宜了太多了。
而且西域胡商是不认宝钞的,因此沙州以外,宝钞影响力到不了,但是精美的金属货币,哪怕是万里之外的天方都一样通行。
第三件事情,就是修路,三路都修。
第一条,河南路,五原——九原——银州——绥德——延安。
第二条,宁夏路,兴州——静州——灵州——鸣沙——韦州——萧关。
第三条,河西路,沙州——瓜州——肃州——甘州——凉州——兰州——巩州——秦州。
三条道路,在三路境内的部分,加起来合计五千八百里,总体造价两百九十万贯。
第四件事情,就是修复汉代以来的诸多水利工程,包括兴州平原唐徕等九大干渠,凉州——武威故渠,甘州——张掖故渠,沙州——常乐——瓜州水利工程。
第五件事情,移京西南路,京西北路,淮南东路,淮南西路,四路厢军、团结,到宁夏就食,充实三路。
第六件事情,三路请立户籍、鱼鳞地册、安顿移民,充实人户,量丁授亩。
第七件事情,任命官员,自都转运司以下,到三路州县,军寨,现在缺员严重,请吏部将各路待选官员,年龄四十五以下,年富力强者,送来兴州观政,然后派到各地任职。
三路二十六郡七十四县十七处军寨,共计缺员三百多人,朝廷不是一直闹冗官吗?五品以下,能来的都给我送过来啊!
第八件事情,山丹、张掖、武威、大陷谷、五原、九原,设六处马场,朝廷需要做好准备,别马有了,没钱买不会骑才丢人!
第九件事情,兰州、沙州、张掖、五原,设立大榷,大兴贸易。
第十件事情,三路乃四战之地,请点选原西夏八姓各一万精锐,建八部军,以西军悍将为将主,八姓族长为副,授金带、印信、锦衣,作为三路战力保障。
元丰改制之后,赵顼办公时间也长了很多,三省日常都是分开跟赵顼汇报事务。
政务本来是蔡确次相,苏颂佐理,结果一个宋辽谈判,舆论压力过大,苏颂去了工部,蔡确几乎成了独相。
至于王珪,成了主抓文化工作的首相,每天就检查检查中书过来的告文,看看文意通顺不通顺。
这些他手下的章惇顺手就做了。
监督政务执行的工作,章惇倒是抓得紧,他也不嫌活多,而且压根没有将王珪放在眼里过。
赵顼上午还要看报,听讲,一般这个时候先进来汇报的是皇城司,之后才是正式上班。
见到蔡确进来,赵顼抖了抖手里的报纸:“江南两路加两浙路,当真是有钱。经安石相公倡议,当地士绅捐资踊跃,这才一个月,三十州已经凑足了立碑的银钱,转运司狮子大开口,要我给他们五套胶模,给他们这么多,其余诸路怎么办?”
蔡确拱手道:“这胶模不过就是从成都学宫中翻出来的,多翻几次不就是了?”
赵顼摇头:“苏明润上奏说胶膜制作的时候用有硫磺,蜀刻石碑长期拓印,本来已经有所磨损。”
“这是珍贵文物,需要妥善保护起来,今后将不会再翻了。”
蔡确说道:“那也不难,臣记得之前不是还有两套石膏翻成的,分别立于西京,汴京?石膏模当时是经过精修的,浇出来的文字,精美不亚原版。”
“如陛下有意,臣可以调蜀中工匠来京中,用文庙里那一套来翻。”
赵顼喜道:“这倒是个好法子……对了,高丽使臣金尚也求请赐下一套,还有日本和琉球,这事情如何处置?”
蔡确说道:“高丽和日本要善加笼络,这个倒是可以。”
“不过琉球新贡,素无功劳,一下子就给这么重的赏赐,到显得大宋的蕃国当得太容易了。”
“不如就比照朝鲜日本十年前的鼓励,赏赐九经书籍便可以了。”
“说起这个还有大理,鄯阐侯高智升之子,清平官高升泰,率领东方爨僰兵讨逆,已经诛杀杨义贞。段寿辉封高智升为布燮,高升泰为鄯阐侯。”
“才过了四个月,高智升又上奏段寿辉心神恍惚,又因‘日月交晦,星辰昼见’,禅位给其堂弟、段思廉之孙段正明,自己出家为僧。”
“臣觉得此事大有可能是高智升父子权倾大理朝野,逼迫主上之故,不过两国根据协议,我大宋得到了建昌、滇南,势力已经从弄栋撤出,具体情由不得而知。赐不赐他们十三经胶模,还得请陛下的旨意。”
赵顼说道:“起兵勤王,到底也算是平叛;另立新君,到底也算是忠诚。既然没有显迹,高氏对我大宋也一直供奉有加,才交换了领地,需要善加抚慰,还是与高丽日本同例吧。”
蔡确拱手:“臣遵旨。”
赵顼说道:“对了,曾巩述说年岁已老,望另选贤能。请授中书舍人刘攽自代。”
“曾巩勾管史馆编修,力有不逮,《太祖传》文字有些不如意,我想是不是换个人直史馆?”
蔡确问道:“位置陛下属意何人?”
赵顼想了想:“苏轼如何?”
蔡确心头咯噔一下,不过表面毫无动静:“曾巩没有过失,一次请老,未必不是谦退。”
“当年曾巩为馆阁校勘,集贤校理,曾经整理出《战国策》、《说苑》、《梁书》、《陈书》。文史勾沉,还是有功的。”
“不过当时的《说苑》,密阁也只得五卷,还残缺不齐,此次敦煌石室遗书得见天日,《说苑》二十卷尽在其中。欧阳发已然初加整理,送来了汴京,臣觉得,校勘的工作,非曾巩难行。”
“当年王相公说过,苏轼有大才,即如骏马;然貌似坦荡,而内心坚执,也如骏马,虽日行千里,然难以驯服。”
“故而需要善加调教,鞭扑使驯,而后可驭。”
“听闻其每以乐天只比,在黄州有诗云:‘心传异学不谋身,自要清时阅搢绅。火色上腾虽有数,急流勇退岂无人。书中苦觅元非诀,醉里微言却近真。我似乐天君记取,华颠赏遍洛阳春。’”
“陛下觉得,他驯服了吗?”
“还有苏颂才退侍郎,即起苏轼。知陛下者,以为陛下惜才,然臣恐不知陛下者,或以为陛下有畏。”
这话说得极其诛心,蔡确言下之意,是赵顼此举,会让大家以为赵顼害怕苏家,刚刚贬下去一个,就不得不立即提拔一个,以示安抚。
害怕谁?安抚谁?自然是在宁夏已经权力极重的苏油。





苏厨 第一千三百八十四章 拍桌子而已
www.lfdag .com,最快更新苏厨最新章节!
第一千三百八十四章拍桌子而已
赵顼如今也非常老练了,脸上也看不出什么来:“那就再等等吧。”
苏轼和苏油比起来,当然苏油更重要,他是真怕,不过是害怕朝中这样风议一起来,对苏油不利,怕苏油有想法。
转而夸奖蔡确:“六部效率大为提升,年前秋熟、秋税、漕运、南海纲运、年初大朝会,让我很满意。月初宁夏三路要人的事情,尚书省要抓紧办好。”
蔡确拱手:“是,臣告退下去便督促蔡京。”
停顿了一下:“不过蜀国公的奏章,有些事情不太妥当……”
“哪些事情?”
“是这样,去年大丰,朝廷岁入首次突破了两亿贯,但是支出也不菲,因为西事的原因,多参耗了六百万贯,收支相除,也就增加了三百万贯而已。”
“今年朝廷列支预算的时候,移民和刺激民生将成为重点。”
“苏明润的建议,是在丁税不占当地主要税源的地区,如蜀中、两浙、汴京施行。”
“而臣有疑问,这三处本来人口就已经很稠密,如此一来,不是会更加密集吗?”
“所以臣觉得,如果要摊丁入亩,应当先于人口稀少的地方,如河北、福建、陕西先行,是不是更为妥当?”
这下轮到赵顼装逼了,这问题他早就跟苏油讨论过,道理早就掰扯清楚了:“如果简单的考虑,当然是人少的地方需要刺激,人多的地方需要压制。但是只要深入去想一想,却不是那么回事儿。”
“首先就是地方政府的承受能力。丁税在我大宋繁华的三处,不是大的收入来源,摊入田亩后,对地方政府来说,并没有什么负担。”
“还有就是正常收税的问题,三处地方,经苏油治理后,新法是执行得最好的地区,是地册最明晰,春秋两税收缴得最好的地区。”
“摊丁入亩,丁税化为田税,当然要从田税最稳定的地区做起,其它地方,三年只能收两年,只怕效果不会太好。”
“还有就是人口素质的问题,三路教育发达,民智开化,商业兴盛。百姓出外行商很普遍,对移民并不抵触。”
“大宋要刺激人口增长,但是希望刺激的是读书识字的那部分人口的增长,是在编人口的增长,是税源的增长,是能为国家创造价值的那部分人口的增长,而不是容易成为朝廷负担的那部分人口的增长。”
“很明显,大宋经济最发达的三路,是最好的。”
“至于仆射说到的那些问题,有,但是就得通过另外的方式去解决。”
“首先在三处地方,移民政策,要和治理诡名结合起来,只移五等户以下,这对于逃税是一个巨大的打击。”
“而逃税的问题,三处地方,远比其余诸路大得多,一旦治理好了,朝廷的利益,也大得多。”
“还有寄食厢军的问题,三处地方最发达,寄食厢军也最多,化解这部分负担,对朝廷,对地方最有利,也最容易得到支持。”
“三处地方,田亩诉讼最多,土地和人口的矛盾最突出,摊丁入亩刺激人口,和移民相结合,有入有出,能让资源得到最大的缓解。”
“还有三处人口最多,同样,对人口增长的刺激就最大,大宋在这些地方得到的人口,会比用同样的措施,在其余诸路施行,得到的增长最多。”
“摊丁入亩的目的,是为了刺激人口增长,同时还要让人口素质得到提升,这是我们的根本目的,不能在执行的时候,忘了这个根本目的。”
“摊丁入亩我们一步步的来,先在最容易施行的地方施行,施行起来后,必将会造成一些变化,比如诸路的人口,可能会想方设法,向这三处流动。”
“其实就算不施行,人口不都在向繁华地区流动吗?不过诸路的压力会更大,地方官府,很快迫于政绩的压力,奏请比效三处地方施行。”
“这样一来,法令推行的主从关系就变了,不再是朝廷强迫他们执行,而是他们主动要求效仿……仆射,对你也是有好处的噢……”
赵顼的话里边有很多的新词儿,不用问,蔡确知道是谁的主意,拱手道:“陛下圣明,宸几之间,鞭辟万里,烛照天下。很多方面,臣都没有想到这么深,这么细。臣惶恐。”
在宰执跟前当了一回老师,赵顼不由得心中暗爽:“知道了就好好去做,朕对爱卿,寄有厚望。”
蔡确说道:“臣感激涕零,还有,蜀国公的奏章里,大用夏国八姓,拣选八万精兵,加上如今的万五新军,刘昌祚三万骑军,即将编练入三路的三万五千新军,合计十五万强军,是否……”
赵顼看了蔡确一眼:“军事非仆射之责。”
蔡确赶紧躬身:“是,臣想问的是,要供养这十五万大军,加上蜀国公条陈里边的各处道路水利,田亩开垦,兴商办厂,这些尚书省不得干预,这事权……是否过重了些……”
赵顼笑了:“这个蔡京昨日便来奏请过,不过不是说事权,而是说能耐。”
“他说宁夏新服,诸事难为,只要三路不伸手向朝廷要钱,那就一切好商量,他保证替朕看好这个家;”
“可那边要是跟朝廷伸手,那尚书省的差遣他就没法干了,请自贬去宁夏,换蜀国公自己回来背这锅好了。哈哈哈哈哈……”
蔡确也只有陪笑道:“也是,宁夏三路如果能自给自足,的确是国家之幸。”
赵顼说道:“至于事权,也请仆射放心,苏油去看望种谔,到了营前都要通报,说自己已经不管军事,做事情就要按规矩来。”
“宁夏新军,也都有中使做监军,蜀国公只管诸军后勤。”
“至于地方大政,事前都要令各方列席,商议妥当之后,记录签字备案,再命晁补之拟成条陈送达。”
说到这里突然愤愤不平:“我看他的问题,就是懒,就是谦让放权过甚!听说连知州都敢在会上跟他拍桌子争吵,成何体统!”
蔡确问道:“那知州没有被责罚?”
赵顼又好气又好笑:“我命尚书省降了旨意,不过被苏油驳回了,说是会议纪律上,没有知州不能对都转运使拍桌子这一条。”
“私底下还给我写信,替那个知州说好话,说什么只要人家能够匡正治政之失,拍脸都行,拍拍桌子这才哪儿到哪儿?哈哈哈哈你说他讨厌不讨厌……”
……
宁夏路,兴州。
苏油相当的清闲。
现在的宁夏三路,军政文学,人才一搂一大把。
机械化大生产的红利,货币充足的流转,让宁夏三路的经济以非常高速在发展。
机械化大生产会侵夺手工业者的利益,会侵夺小民的利益,这种说法其实是不科学的。
这种情况,是自发型自由经济初期才会发生的现象,而苏油现在搞的,更类似宏观调控下的出口型工业经济。
而且主要的产品,本来就不和手工业者的商品重叠,因此谈不到侵夺一说。
比如粮食,苏油对于国家储备粮的标准,在封建国家来说,一直认为是三年尴尬,六年保底,十年才无忧。
西夏是四战之国,军方储备更需要充足,连谅祚都知道造摊粮城,就是为了储备军粮。
比如棉布,棉花现在价格依旧偏高,产量稀少,也不是小民能够穿得起的,棉布主要还是输入周边和大宋内地,填补市场缺口。
如今的小民,丝捐也是农税的重头,如果棉布足用,不但不会侵夺小民的利益,反而会减轻他们的负担。
其余如铜器、酒类、瓷器之类,苏油在增加产能的同时,又开发了一个西域大市场,两者是同时在进行的,对产业只有刺激作用。




苏厨 第一千三百八十五章 铁路
www.lfdag .com,最快更新苏厨最新章节!
第一千三百八十五章铁路
所谓的大工业对手工业形成挤压,那是华夏特有的半封建半殖民内卷型社会的特征,形成的原因不仅仅是大工业崛起造成的,还有很多复杂的成因。
比如劳动力成本低下,被倾销的封闭型市场,产品需求不旺盛,外来势力残酷掠夺等一系列综合因素。
而在西方,统治者又缺乏“仁爱”这种统治观念,没钱看病的死完就好了这种想法,直到千年后都不缺市场。
现在的大宋不存在这些问题,就看周边小国偷大宋的铜钱都上瘾,就该知道跟晚清那种连货币都要用墨西哥鹰洋的情况,是完全两回事。
至于说玻璃销售去西域,会不会冲击到黑汗天方的琉璃产业,苏油现在大宋的心都操不过来,会管那个?
中国历史上大工业对手工业的冲击有个大背景,就是外国用他们的技术,形成对中国的财富掠夺。
放到大宋,这就叫肉烂了在锅里,这和新中国改革开放后蓬勃发展各项产业才是一个性质。
而且苏油很注意这方面,发展的是煤铁、化工、贵金属、毛呢、棉布、肉类、大牲畜;而消耗这些的,是基建、军方、大宋富庶的内地、以及向周边出口。
包括货币出口。
苏油现在只管大局,他现在抓的基本是军政协调,官民关系,廉政,以及教育。
不光要教育百姓,还要教育官员。
为此苏油举办了一个政府官员的速成班,除了朝廷送过来的选官,还有当地现在在任的官员。
反正朝廷现在没在三路收两税,新得西夏,前几年也要求“无为而治”,地方官员们有时间轮流来兴州接受培训。
现在的地方政府,主要事务就是司法、行政、税收、教育、礼制、防兵防盗。
但是光这样明显太粗糙,到后来渐渐完善,职能明确,才开始有了相关的专业书籍。
比如宋朝的《洗冤录》,清朝的《宝鉴洗冤录》、《刑钱指掌》、《福惠全书》等,都是有关刑侦、法医、听讼之类书。
比如《钱谷大要》这类有关征税的书籍。
清朝封疆大吏刚毅任云南按察使时,命人编纂了一部《官场必读》,将各项公文,分类编纂,遍赠僚属,以资辅佐;
汪龙庄曾经当过十四个官员的师爷,自己也当过知县,官场经验极为丰富,写了一本《学治臆说》,被称为是知县教科书。
而苏油的治政经验也非常的丰富了,之前在交趾就办过培训班,并且也出了一本教科书,指导州级以下官员管理政务,叫《时务宜要》。
这是一本官场大百科全书,包括法令推行,州县大事,各曹的责任,追限,如何安抚百姓,听取民情,如何监督下属,甚至公文格式,各事对应的上峰衙门,如何呈递等,就是一本《当官指南》。
除了管理,本书还重点讲了如何培养地方民风、教育,如何兴农田水利,如何因地制宜发展工商,甚至还指出新兴产业对地方发展的重要性。
比如“五小工业”模式。
也就是小钢铁、小煤矿、小机械、小水泥、小化工,以及这些产业的落地,是如何推动地方兴盛的。
这书在大宋引发了一种奇怪现象,可贞堂虽然一版再版,但是官场上愣是见不着。
官员们都在私下流传授受,嘴上不要不要,心里好香好香。
晚上在被窝里边偷偷翻,但是你在任何一个官员的书房都看不到。
这也是大宋的风气,你看这个,摆这个,你就是热中官位,就是想谋求加官进爵,就是……不谦退淡泊,不光风霁月,不那么……君子。
不过苏油也没管,很多东西偷偷流传效果比公开出版还要好。
这是他后世得来的经验,嗯,比如……
比如《子不语》。想偏了的,自己留言检讨,接受批评。
但是这套做派在如交趾、宁夏这样的地方暂时还用不着,因为这些地方的人,想法还没有复杂到这么假的程度。
夏人的官很糟糕,别说夏国,辽国都是,就连涉及国计的军器,铁冶,都是部落承包责任制。
因此才被巢谷钻了大空子。
语言对三路路级以上高官不是问题,但是以下的县令、知州,就有些麻烦了。
苏油厚颜无耻地给这些人,推荐了一款爆款——眉山师爷。
师爷的源流,出自周王之官——“幕人”。
《周礼·天官冢宰第一》:“幕人掌帷、幕、幄、帟、绶之事。凡朝觐、会同、军旅、田役、祭祀,共其帷、幕、幄、帟、绶。”
他们能够为幕主出谋划策,参与机要;起草文稿,代拟奏疏;处理案卷,裁行批复;奉命出使,联络官场。
干的其实就是“代理州官县令”的职务,因此深得官员倚重。
又因为身份特殊,故府内衙役、仆从将之作为老爷的朋友来看待。
其中以刑名、钱谷二席最重,称其为“师爷”。
官员则称其为“幕友”,师爷则称官员为“东翁”。
比如晁补之、秦观、苏元贞,都曾经是苏油在杭州时的“幕友”,而苏油身边的人来来往往,有一个“师爷”一直没变,那个人是张麒。
其实这个制度不好,但那是相对于现代,在如今这行政管理粗放到令人发指的原夏国地区,堪称跨时代的巨大进步。
1...465466467468469...645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