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苏厨

时间:2023-05-24  来源:  作者:二子从周
大自然对赵顼其实非常的不公平,登位二十年,真正的丰年才两个,非常不符合自然规律。
但是终于是来了。
进入八月底,蜀中、荆湖、两浙、京畿,均奏报大熟。
至于南海,那是年年大熟,大伙儿都懒得跟那开挂的地区计较了。
各地常平仓、转般仓疯狂纳米,就这样还架不住米价从七十文一斗降至四十五文一斗。
这已经到了危险的边缘,谷贱伤农。
这是蔡确执政以来遭遇的第一次大危机,他得给这些粮食寻找出路。
蔡京建议朝廷,大宋可以在全国范围内开放酒禁,曲禁,刺激私酿。
同时加大漕纲,京仓继续充实兴洛仓,那里的库房超级能装。
国家粮食分三条线路——蜀中、荆湖,充实陕西;两浙南海的,一部分通过漕运充实京畿;另一部分通过海运充实京东。
京畿的粮食则充实河北、河东。
河北、京东、河东三路,大兴工役,给百姓们足够的钱粮,让他们干活。
除了黄河大工程,京兆府到兰州的道路也要整修,蜀国公已经在河西闹了好多次了。
至于河西,本身就有能臣在那里扎堆,距离又太远,运粮过去太不划算,就这样就好。
蔡确几乎都不用思索,就完全同意了这个方案,哪怕它的提出者是蔡京。
还是这个月,欧阳发刘奉世挖掘整理出了大量敦煌宝藏,内容涉及数学、地理、历史、政治、贸易、哲学、军事、民族、民俗、音乐、舞蹈、文学、语言、音韵、名籍、账册、函状、表启、类书、书法、医学、兽医、工艺、体育、翻译、曲艺、占卜等等。
其中与医药学有关的近百件,有医疗方一千多个;
天文历法方面的四十多件;
数学方面的近二十件;
水利、农业、化学等方面著作多部。
也有属于小学类的韵书、字典等。
其中重要的,除了之前苏油发现的那些,还有《辩亡论》、《姓氏录》、《法华经玄赞》、血书《观音经》、《河西节度使判集》、《沙州进奏院上本使状》、《西魏大统十三年计账》、唐代《敦煌郡敦煌县差科簿》以及归义军节度使相关的文书。
这些资料,使晚唐、五代沙州的历史面貌重新明朗;对当时军制、市制、屯田、马政、计账、户籍、差科、杂色、摇役、均田、租佃、地契、借贷、买卖、雇佣等律令,有了第一手的资料。
此外敦煌石室遗书中,还有用很多吐蕃文、于阗文、龟兹文、突厥文、回鹘文、梵文、粟特文写成的典籍和文件。
其中最珍贵的部分,欧阳发刘奉世负责抄录,抄录完的录本送到兴州保存,原本则送往汴京,赵顼命藏于可贞堂,供世人瞻仰。
其中的一些精品佛经,佛像,绣像,赵顼则以高太后的名义,送到了大相国寺供奉。
道隆大和尚利用这些东西,举办了一场佛会,开封府万人空巷,前往围观。
第一期兰州交易会成果丰硕,宋人用大量瓷器丝绸,换得了西域的珍宝,和阗美玉送到内工坊后,赵顼再也不用担心太常寺官员们,动那些珍藏旧器的主意了。
而兰州铁桥的北岸,一个因为贸易而生集镇开始形成雏形,很多胡商都留下子弟,买了地皮,修建房产、门铺。
河西走廊需要大量的运力,武威和张掖需要重建,商贾们的驮队也发挥了大作用。
很多商贾被高达百分之十五的免税额吸引,让自己的货品在抵达兰州之前就被消化,然后做起了驮队出租的生意,参与到三路都转运司的丝路重建大计划当中来。
在大宋进入全面丰收的时节,宁夏三路,也同样进入了第一次农产品收获期。
除了必要的防卫力量,苏油将军事力量都投入到了抢收当中。
种地的时候方便得很,收获的时候有些抓瞎了。
收割机这玩意儿需要有便携可靠马力大的能源支持,受科技发展所限,苏油现在也没办法。
华夏几千年来都没有发展出这么个机械,因为土地资源紧张,农机科技都朝精耕细作方向发展,大面积机械收割,呵呵呵,那只能叫做梦想。
这一期收获的作物很多——棉花、油菜、小麦。
李拴住还嫌苏油不够忙,八月十二,苏油在兰州收到奏报,肃州西南汉代土地庙遗址边上,在钻探到八十五米深的时候,发现石油!
看过三路主要农产区的收获预期,苏油觉得,自己的腰杆子一下子就硬了。
元丰五年的大丰收,让三路积累了不菲的财富,也做好了充足的准备,让来年的发展有了真正的积累。
宁夏是个好地方,河西受战争拖累了数百年,一直没有得到正常的发展。
在战争的魔鬼被驱逐之后,一下子就爆发出了无限生机。
这是各地学宫的先生对孩子们的教导,是《宁夏日报》的宣传口径,但是也是不争的事实。
收入,就是最好的证明。
夏国或者有敢于刺杀大宋宁夏都转运使的顽固分子,但是没有敢于刺杀益西威舍的顽固分子。
苏油是一个让人讨厌不起来的人,无论汉人,还是蕃人。
即便是被苏油戏称为“反动派”的代表梁屹多埋,对苏油的人品都是钦佩景仰。
第一次收成下来之后,宁夏三路还有些紧张的政治局面,一下子就松弛了下来。
这个紧张其实是苏油造成的,因为作为实际的三路领导人,这娃就基本没有在兴庆府呆过,大半年时间里就在河西走廊打转,一刻都没有松快。
沈括、范纯仁、曾孝宽对苏油的做法感到不可理解,认为他对西夏降臣过度信任了。
兴庆府主持大局的人,竟然是巢谷、梁屹多埋、嵬名济!
虽然上头还有个李舜举坐镇,但是那是中官,呵呵呵,同样不值得文臣信赖。
其实苏油很贼,只要他人在兴庆府,很可能朝中就会传出一些苏油在西夏王宫发生的无中生有的故事。
苏油很吝啬,连这种机会都不愿意给自己的政敌。
直到河西大熟,工业基础已经形成雏形之后,苏油才带着控鹤军回到兴州,至于囤安军,已经被欧阳发留在了沙州,作为保护敦煌的力量。
囤安军有土工作业传统,开沟挖渠也是行家,三千顷棉花是一注大财源,一季收成下来,那里已经不劳苏油操心了。
因此等到苏油回到兴州,和巢谷交换工作的时候,已经是九月。
巢谷是老宁夏了,在梁屹多埋和嵬名济的佐理之下,宁夏三路以安静为主,加上苏油鼓励生产,以工代赈,划分耕地,建立户册,宗教洗脑等一系列政策组合拳搞下来,宁夏三路的老百姓,感觉日子发生了巨大变化,简直就是剥开云雾见青天。
原兴庆府的十万生丁,五万麻魁,刚刚回乡的时候,还忧心忡忡地以为自己要被清算。
结果苏油不但让他们尽数还家,而且分地、给种,扶持农耕。
九月收成之后,还真的免了税。
之前承诺的优惠措施,全部落实,大宋果然是仁慈的好宗主。
其实苏油是真没办法,第一年,大家只要能把自己养活就好了,他那里接手的夏国的官田都种不完。
官田要交租,两分五厘,苏油主要分给了京畿、陕西充实过来的厢军和移民。





苏厨 第一千三百七十一章 软模
www.lfdag .com,最快更新苏厨最新章节!
第一千三百七十一章软模
整个宁夏三路的官方钱粮就来自于此,至于那些荒地,全部被苏油用大耕作模式种了经济作物,而且已经有了不菲的产出。
其实就是两浙模式的翻版,棉花、油菜、地丁胶草。
但是这三样作物,比在两浙路产量高多了。
尤其是棉花和地丁胶草,明显更加适应西北的气候。
苏油回兴州的目的,是要在这里建立大宋第一家蒸汽机棉纺厂。
第五代蒸汽机终于有了后世动力机械的样子,棉纺厂的厂房,也有了后世工业大厂的模样。
兴州棉纺厂,业务包括梳纱、纺毛、造线、造毡、织布、织呢。
于此同时,兰州城骚泥泉口,一座防护森严的化工厂也建立了起来,那里是生产硝化棉、弹药的地方。
而兰州西北五十里外的金银矿区里,一所兵工厂也建立了起来,那里将生产热兵器和黄铜弹壳。
那里同时还将是宁夏最重要的武库,金银库、造币厂,由镇国军负责驻防。
至于凉州,那里主要生产农具,机械,也生产部分旧式铠甲,刀剑、羽箭。
农具机械满足国内,刀剑铠甲输送周边。
棉纺厂建好后,苏油拉着沈括,直接将都转运司衙署搬到了棉纺厂区里,就在科研大楼边上。
条件在李舜举看来非常简陋,就是后世解放初期大厂办公区的格局。
李舜举和高遵裕对这种艰苦朴素的做派非常看不上,直到这事情惊动了赵顼,命二人联袂前来关怀的时候,才发现大厂自有大厂的好处。
厂区生活,实在是太方便了。
煤可了劲的烧,二十四小时热水不断,科技大楼和行政大楼,还有独立的食堂、澡堂、操场,活动室。
厂区有自己的三产,租了官家三千亩地,专门解决棉纺厂的职工菜篮子问题。
这里的人主要是蜀中过来的移民,外围三产主要是汉话熟练的蕃户,用的是大机械,因此人数也不多,就三百来人。
反倒是负责运输的人比较多,有五百人左右。
加上一千多的工人技师,四千多的家属,这里说是一个大厂,其实不下原来西夏的一个大县。
工人们在大食堂吃饭,早中晚三餐。
因为食材消耗巨大,种类丰富,所以苏油就有机会挑拣,给自己和沈括、张麒等高级管理人员在厂办招待所开小灶。
因为多是蜀人,蜀中口味占了很大比重。
苏油对什么都不挑,就是挑嘴,因此到了这里说什么都不走了。
等苏油在厂招待所请李舜举和高遵裕吃了一顿,两人才知道为啥明润如此简朴了。
汽锅鸡,糖醋黄河鲤鱼,拌发菜,爆炒鳝段、红烧肉、烧白、清炒时蔬、最后还会上醪糟水果罐头小汤丸、和地方特色的红烧牛肉银丝挂面……
当然还少不了河西过来的葡萄酒,以及现在应时的河西瓜果。
李舜举看着玻璃杯中清澈到极致的玫瑰色葡萄酒有些发怔:“明……明润,这酒,送宫里没有……”
果酒在大宋并不太流行,因为容易变质容易坏,而且沉淀太多,品相太差。
但是这些问题并非不能解决,蜀中现在光澄清剂都有好些种,除了水玻璃和盐酸硫酸搞出来的孔状硅胶粒,还有鞣酸。
蜀中低度的清酒其实也是这么弄出来的。
苏油笑道:“李公尽管畅饮,这其实就是用蕃人的葡萄酒,经过过滤等工艺之后得到的。今日就是试试,如果觉得不错,那就由李公和高使相呈进好了。”
李舜举就叹气:“可又生受明润了……”
苏油说道:“边吃边聊吧。”
席间话题也很多,美食自然是让大家赞不绝口,军政方面也同样不少。
李舜举一直以文臣自居,尝了一碗汽锅鸡汤,才对苏油说道:“既然明润坚持住在这里,我觉得也挺好的,那就不劝了。不过李济跟我说了几次,学宫建成之后,明润还没有去过,河西士子都盼着明润去开讲呢。”
苏油笑道:“我也不是不去,而是在等一件宝贝,有了那样宝贝,我才能够给兴州学宫送上一件大礼。”
“哦?”李舜举不禁好奇:“却是什么东西?”
苏油得意极了:“成都学宫蜀刻十三经!”
李舜举有些惊讶:“一千多块碑,就算复刻,你从蜀中运过来?”
苏油举着筷子:“先吃饭,吃完给李公看个戏法。”
吃过饭,大家来到操场,操场上已经用松木条钉出了很多矩形的木框。
沈括命人从库房里抬出一些大木箱子,打开来,里边是一些黄色的板材。
但是非常神奇的是,这些板材都是软的,上边布满了凸起的字迹。
李舜举大惊:“这……这是怎么弄出来的?”
苏油笑道:“李公应该见识过地丁胶吧,河西第一季地丁胶草收成下来之后,我便送了一部分到蜀中。”
“蜀中学宫在青羊观的帮助下,将十三经全部翻成了胶模。”
说话间,沈括已经指挥工人将胶模型放到了木框底部,然后开始用水泥浆浇灌。
同时拿木槌在边框敲击,让气泡溢出。
浇到一半,又在灰浆上铺上铁网加固,之后再次将木框浇满。
这个法子非常迅速,不多时,操场上已经摆上了几百个灌注了水泥的木框。
李舜举袖子都在颤抖:“这个……明润,我大宋各州各路……”
水泥在大宋的运用已经非常的普遍了,如今除了后世的贵州地区,现在的黔州,矩州,乌蒙一带还没有外,其它地方,都已经在使用了。
有了方便携带,不易碎裂,重量能够接受的地丁胶经碑软模,十三经完全可以在天下三百军州都树立起来。
尤其是偏远如南海四郡,澹耳,甚至新宋洲,对于汉字传播具有无可估量的意义。
大宋是文官政体,苏油也披着文官的外衣,地丁胶他都没有首先用在工业上,先用来讨好读书人。
但是蜀国公出手,绝对是惊动天下的大手笔。
苏油笑道:“蜀中正在翻刻,大宋如今三十一路,我准备奏报陛下,每路一套胶模。”
“至于翻多少套碑,那就看各路转运司和地方州府自己的能力和愿望了。”
李舜举对苏油长揖一礼:“明润此功,计在千秋,当得老朽一拜。我必奏请陛下,将十三经碑树立的多少,纳入官员考绩。”
苏油连忙扶起:“李公过誉了,考计倒是不必。大宋有些路经济还困难,或者没有水泥,倒也不用求全责备。”
“不过既然是士林盛事,大可以由士绅捐资兴举,地方上准备好之后,奏报到转运司申请派遣工作队下去干活就是。”
“这种事情不用太操心,花费不多还有好名声,愿意做的人还是很多的,实在力有不及的地方,最后还可以求恳太后,由慈善基金拨款嘛。”
“对对对……”李舜举笑道:“到底还是明润考虑得周全,那明日我就召集学生,我们在学宫树立碑拓?”
苏油说道:“没有那么快,水泥干结要等四十八小时,之后还要修补,再用纯水泥的细浆刷浆,字迹还要用绿漆填充……要弄,我们就给它弄好看嘛。”
这个苏油有心得,自己还是扶贫干部的时候,乡政府门口就有个水泥坡,熊孩子们将那里当做滑梯,最后滑得那坡油光铮亮都反光了,漂亮得很。
有时候自己嫌走路麻烦,都顺便滑了两次,印象非常深刻。
“七日之后吧,七日之后,给学宫立十三经,顺便给二十六州送来的学子们开讲。”




苏厨 第一千三百七十二章 第一堂课
www.lfdag .com,最快更新苏厨最新章节!
第一千三百七十二章第一堂课
兴州孔庙,乃是野利仁荣首建,不过规模较小,至于对面的学宫,则是干脆没有。
兴州一把火烧了一半,赵顼同意拆除西夏的“违章建筑”,作为各地学宫的材料,那李舜举就不用客气。
因为兴州是西夏皇宫所在,因此资源最好,学宫和文庙被李舜举修得美轮美奂,规模宏大,与眉山都又得一拼。
如棂星门、戟门、魁星阁、尊经阁、明伦堂、燕居亭、泮池、大成殿,愣是一个不少。
除此之外,李舜举还修建了一处其它地方文庙没有的设施——远声祠。
祠中奉立河西儒学的列位先贤,以纪念他们在远离中原的地区,传播华夏文明的功绩。
张轨、郭荷、郭瑀、宋纤、祁嘉、马岌、段承根、阴仲达、宗钦、赵柔、刘昞……
“永嘉之乱,中州之人士避地河西,张氏礼而用之,子孙相承,衣冠不坠,故凉州号为多士。”
这些人,很多到现在都是世家,“以儒学显”、“以儒学致位”、“以儒学见称”,被称为“西州右姓”。
如安定张氏、陇西李氏、略阳郭氏、西平田氏、金城宗氏以及敦煌宋、阴、索、汜、祈等,很多即便是在夏国行夏制的时期,都难以打压,是地方上有力的豪强和政治力量。
之前宋夏隔绝,苏油在西夏学问名声不显,大家知道他的,就是智计高绝,善于打仗,深得横山河湟蕃人之心,在那边叫“益西威舍”,在夏人蕃部叫“大威德明王”。
半年过后,这些家族才知道宁夏三路的实际最高官员,原来竟然是儒门大宗师。
等到大宋皇帝陛下削平夏室宫殿,用于建造学校,苏油清平理政,轻徭薄赋一年之后,这些知识分子纷纷走出家门,奔走于途,开始积极参与到三路政治生活中来。
苏油之前就主持过一次考试,从中选拔出来五十人,作为各地的州县官员、学官、僚佐。
同时命各地推荐品学兼优的学子,无分汉蕃,来兴州学宫培养。
兴州学宫还有一个特点,这是跟蜀中眉山学的——楹联。
很多都是从儒家经典中摘录的句子,比如什么“物类之起,必有所始。荣辱之来,必象其德”。
又比如“体恭敬而心忠信,术礼义而情爱人”。
又比如“声无小而不闻,行无隐而不形”之类。
应李舜举的邀请,苏油也制了一联,书存于明伦堂的两侧:
率性修道致中和,人情之趋,即为天理;
齐家治国平天下,民心所向,便是纲常。
元丰五年九月十六,苏油带领二十六州学子,在文庙祭殿孔子,带领他们游览碑林,之后在明伦堂授讲。
《春秋》是苏油的本经,苏油便以《春秋》开篇为题目。
“元年春王正月。三月,公及邾仪父盟于蔑。”
“《春秋》,是一部大史纲,是夫子根据当时鲁国史官的记录,修订整理而成。”
“为何叫《春秋》呢?因为当时鲁国史官记录各国大事,是按年、季、月、日的方式为体例的,故而鲁国编年之史,本身便叫做春秋。”
“孔子依据鲁国史官所编《春秋》,加以整理修订,记录了从鲁隐公元年到鲁哀公十四年之间,共计两百四十二年的大事。”
“用了多少字呢?不过一万六千字。”
“故而《春秋》难读,便是因为其言微而义大。即所谓的——春秋书法。”
“所谓的春秋书法,究其根本,即夫子在用自己的文字概括历史的时候,表现出了他的思想倾向。”
“与司马迁《史记》,传记之后太史公曰的史评体例不同,夫子将这种思想,隐藏在了文字当中,没有直书出来,称为‘曲笔’。”
“何谓曲笔?一言而明,乃是‘为尊者讳,为亲者讳,为贤者讳’。”
“但是《春秋》中全是曲笔吗?也不是,里边同样有据事直书的一面。”
“以曲直明是非,便是大义。”
“何谓是非?左丘明发微探幽,作了精当的概括:‘《春秋》之称,微而显,志而晦,婉而成章,尽而不污,惩恶而劝善,非贤人谁能修之?’”
“孟子有云:昔者禹抑洪水而天下平,周公兼夷狄,驱猛兽而百姓宁,孔子成《春秋》而乱臣贼子惧。”
“因此夫子的《春秋》,暗含褒贬,即便行文中没有直接阐述对人物和事件的看法,但是通过细节描写,文字使用和材料选择,都能够委婉而微妙地表达出作者主观看法,批判态度,以及对礼制尊卑的维护。”
“这种笔法,到后来很多人都在用。但是《春秋》之所以被褒扬,除了夫子首创,通过这种笔法,捍卫了史学家的尊严,声明了自己的立场,也维护了自己心中的纲常外,更重要的原因,就是他通过这样的方式,表达了为最大多数人接受的‘仁义’,与‘善良’。”
“明白了这些之后,我们再来研读《春秋》,就能在字里行间,读懂夫子在维系的是什么。”
“第一句——元年春,王周正月。”
“《传》做了解释:不书即位,摄也。”
“什么意思呢?隐公元年,却没有写隐公即位,那是因为鲁隐公只是摄政。”
“鲁惠公第一次所娶正夫人叫做孟子。孟子去世后,续娶了姬妾声子,生了隐公。”
“除了隐公,惠公还有一个儿子,是桓公,为宋武公的女儿仲子所生。”
“仲子生下来手掌上就有三个字——‘鲁夫人’。所以鲁国人认为,她才是鲁国的正室夫人。”
“仲子生了桓公不久,惠公就逝世了,因此隐公虽长,却自居摄政,奉戴桓公为鲁君。”
“这就是《春秋》书元年而不书隐公即位的原因。”
学子们恍然大悟,《春秋》开篇三个字,却原来有这么多的讲究。
“王周正月,什么意思呢?是说隐公摄政的时候,是周王朝历法的正月。”
“就会有人问了,难道除了周王朝的历法,还有别的历法吗?”
1...460461462463464...645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