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厨
时间:2023-05-24 来源: 作者:二子从周
第一批牛犊已经下来了,印度羊角牛和二林牛杂交的一代牛犊,给了所有人一个惊喜。
安宁河谷的二林牛,已经是如今大宋最健壮的牛种了,而新一代的牛犊,个头明显比二林牛犊,还要大上一圈,关节粗壮了不少,而且成活率极高。
战争分散了苏油的jīng力,到现在终于空闲了下来,才发现自己的牧场已经多了近千头两三个月大的健壮牛犊子。
就连交州周围农人家中的母牛,也都生了不少小牛犊。
因为种牛和蕃人们太给力了,李道成在得知苏油的牧场还有能让母牛们一日怀九百头的sāocào作后,要求将免费配种作为百姓的福利。
闲着也是闲着,顺便还可以练手,于是交州今年出生的小牛犊特别多。
象草是一种极佳的大型牧草,和甘蔗非常相似,产量非常大,二林部的牧人们早就偷偷给自己的大鬼主送去了好多的种子——鬼主鬼主,大巫的东西就是不一样,他家的牧草两人高!
象草切碎拌上氨水作为青储,牛,羊,马都特别喜欢吃。
青储池也不用费力了,找个不积水的高处挖个坑,铺上魔芋胶薄膜,将青储料放进去压实,然后将薄膜折盖起来,堆土压紧,用油布盖上,就是一个青储仓。
这样的棚养畜牧业,极大程度地降低了饲养的难度。
天师道的道人们除了医人,也能医动物,而且中医都是走预防的路子,交趾路的盐也不缺,牲畜们长得很好。
不过绝大多数母牛都是二林的,印度母牛只有二十来头,产nǎi被牛犊吃掉后,能剩下的就不多了。
苏油还是忙里偷闲,制作出了很多nǎi糖,送去了汴京。
……
汴京,文德殿,试官孙洙献上了今年殿试前十名的试卷“陛下,自王相公废除殿试诗赋,专取策问以来,几次试卷都不怎么如人意。”
“新科进士们欠缺要务锤炼,所言大多虚浮堆砌。”
说完又有些得意“但是这一届,这十卷不但文理清通,且分析独到,谏议可行,看来大宋士风开始转向务实。”
“鞭辟入里者,纵然文辞稍逊,臣亦取之,而华丽空泛者,列之于后。呵呵呵,这一科,纵然不能与欧阳学士嘉佑二年龙虎榜比肩,亦必将名扬后世。”
赵顼对孙洙的身体更关心,老头本来就在生病,熬着主持了一次阅卷,愈加干瘦,不过眼神灼灼,jīng神处于亢奋之中。
于是问道“孙老身子可还支持得住?此间事了后,给你两个月假期,好好tiáo理修养一下吧。”
孙洙身体有些摇晃,神情却是愉悦“还没给陛下道喜,此科朝中可称得人也。陛下你赶紧看看吧。”
赵顼点头,将试卷翻阅了一遍,期间还拿指甲在佳句侧面划痕迹,最后抬起头来“不错,真是不错。尤其这个第一名,深于经术,可以革除如今的浮藻。我没什么意见,那就解封吧。”
弥封揭开,第一名,济州巨野人士,晁补之。
殿中哄然一声,试官们全都是满脸兴奋之sè。
赵顼这段时间被家事烦心,忽略了科举,便问道“怎么了?”
孙洙拱手道“陛下,晁补之今年二十六岁,之前开封府试,礼部别院试,皆为第一。陛下,我大宋,又多了一名及第三元!”
“是吗?”宋人重文事,赵顼也不由得感觉非常光荣“我的治下,也出了三元了?”
试官们齐齐拱手“陛下文德天运,臣等为陛下贺。”
赵顼也兴奋了起来“接着开吧……等等,晁补之这名字我听过,好像是苏明润幕府要员,大宋状元不落官身,他……不是官员吧?”
章惇也在试官之列,因为和苏油关系不错,对这些人都比较了解“陛下,晁补之博闻qiáng记,有张学士过目不忘之能,因此苏明润在两浙路时辟为书记,算是参赞幕府,但是无官。”
赵顼松了口气“幸好幸好,呵呵呵,要是苏油当时荐上来,我朝可就少了一个三元及第了!”
章惇微笑道“功名只在直中取,就算是苏明润有这意思,晁无咎估计也会拒绝。”
赵顼看了章惇一眼,面前这位,当年可是因侄子排位在自己之前,就抛掉进士敕告,换了一届重考,名次一样很高的主。
再想想前段时间发落的那些投机干谒的上舍生,叹了口气。
算了,学霸的境界,学霸才懂,学渣们只有瑟瑟发抖的份……
第一把开了个好张,第二名揭开,青神人,唐瞻。
唐瞻的经术学问比晁补之还深专,不过在实务上稍微欠缺一点,孙洙犹豫了好久,还是将实务jīng彩的一卷置为头名,把唐瞻的放到了第二。
唐淹是西南经学大家,如今邕州学宫里边有一千多学生,除了蜀中慕名而去的,尚有周围的西南夷,甚至大理,吐蕃人。
唐淹倒是有教无类,每日授讲,大量吸收和继承了龙昌期的理念,深得蕃夷信服,声望非常高。
孙洙皱了皱眉,龙昌期,这个名字让他很不舒服,当年进京的时候,欧阳修上书反对龙昌期留朝,他虽然很年轻,却也是附议了的。
第三名揭开,交趾郡交州人,杨莳。
名不见经传,交趾又太偏远,没人知道是谁。
文章前面部分赵顼倒是在殿试上看过,不由“咦”了一声“这人竟然不是黎文盛?交趾郡还有比李道成黎文盛更突出的文才?知道他是谁吗?”
众人都是面面相觑,然后摇头,没听说过。
。
苏厨 第九百二十七章 密计
第九百二十七章密计
正要高兴,忽然发现自己又被蔡确给带歪了“不是说苏明润的事情吗?”
蔡确说道“苏明润没有什么瑕疵,本来已经掌握了他改易杨曙姓名的证据,只待杨曙进士任官下来,我便可以发动。”
“不料杨莳在唱名之时自陈罪状,陛下反而宽勉了他露布之罪,依然擢他为探花,如今成了湄州通判。”
“这里边要没有苏明润的指点,打死我都不信。陛下宽仁的名声,也因此天下传扬,朝野交赞。”
“这样的名声,这样的事迹,历朝哪位帝王有过?听说杭州贺鬼头准备以此事为蓝本,编写一出新剧了,名字便叫《上殿恩》。”
“王相公,只怕在陛下心里,苏油就是致君于尧舜的贤臣,不但无罪,反而有功啊。”
“所以台谏再发动也是无济于事,而陛下召他回京,几乎已是铁板钉钉。”
王珪是随时俯仰的三旨相公,在中书打了十几年的酱油的万年老二,现在朝中青黄不接,是他希望最大的一次机会。
毕竟苏油还年轻,怎么也做不到首相位置。
但是蔡确说得也很对,苏油的才干远胜于自己,他要是入了中书或者政事堂,自己的话事权肯定会被侵夺大半,不美,实在是不美。
蔡确说道“这次科举情形,相公也见着了,唐瞻,杨莳,黎文盛,邵伯温,这些人和他都有关系,晁补之还拿了个三元,就连那轻佻的秦观,也得了三榜。”
“王相公,危机来了呀。”
王珪嘴里有些发苦“持正说了这么多,都是在危言耸听。陛下的心意,那就是我的心意。既然苏明润如此能为,便是首相给他,我看也做得。”
蔡确意味深长地笑道“相公能这么想,那自然是相公枢衡之量……”
“然而蔡确替相公担心的是,就怕他苏明润心中,也做此想。”
王珪心里顿时如同被撞了一下。
是啊,苏油屡次大功积累到现在,勋阶早在自己之上,在士林里的名望,在民间的势力,在朝廷中的官声,甚至,在陛下的心里的地位……
要是他也这么想,入朝之后,第一个要对付谁?当然是处于首相之位的自己!
要搞人,一百个王珪都不是一个蔡确的对手,王珪脸sè变了几次,终于绷不住了“持正有何良策?”
见王珪终于放弃了面子,蔡确这才心满意足“苏明润这人有个大缺点,相公没有发现吗?”
王珪想了一阵“没有发现,什么缺点?”
蔡确冷笑道“外斗内行,内斗外行。”
“何解?”
蔡确说道“下官在渭州便与苏明润有过接触,苏明润之能,能在善理民生。”
“民生起来,就有了钱粮;有了钱粮,便能号令官吏衙属,训练将士,上下归心,其后无往而不利。”
“但是真正的官场手段,其实毫无可取,而且成名过早,倍加爱惜羽毛。”
“吴逵之变,本可得平叛大功,他却轻轻放过,甚至为叛军请命。”
“司马迁为李陵请命,什么下场?也就是皇宋宽慈,要是换到汉唐,怕不早都人头落地。”
“苏湖开发,如此大利,本可大力笼络朝中两浙籍贯的官员,以为臂助。”
“而他却定下土著移民的田亩数额,限制购买,白白错失大好良机。”
“富弼司马光,对他青睐有加;赵抃张方平,一路培育。”
“也未见他利用关系,在他们得势之时,一飞冲天。”
“王相公入朝,曾与之同船三日,大用提拔之心,昭然若揭。”
“苏油如能相从,哪里还有吕惠卿等人的机会?”
“却听说两人竟然在舟中激辩,最后相持难下,定下什么‘相争为国,不及私交’的君子之约?”
“反观吕惠卿,熙宁二年入朝附介甫公,至熙宁七年得成执政,中间还经历过两年守制。”
“还有曾布,四年而得翰林学士,三司使。其余如王韶,章惇,皆一时骤拔高位,轻取要居。”
“反观苏明润,除了中间两年权知开封府,前后沉沦外路十六年!”
“不是天涯,就是海角,活活将少年功名的优势,磨成了现在这个样子。”
“总是在当进之时瞻前顾后,循规蹈矩,坚持倔qiáng。这能叫会做官吗?”
说起这个,蔡确就滔滔不绝有些忘形,一副痛恨苏油将好牌打得稀烂的样子。
王珪却听得有些悻悻然,那是,这些好牌要换到你蔡持正身上,老夫怕是早都被你踩在脚下了。
有些不耐地微微讽刺道“攀枝蔓节,持正你到底厉害。说了这么半天,还是没说到点子上来。”
这是在嘲笑他连起大案踩着别人上位,蔡确心下虽然恼怒,面上却一副无所谓的样子“接下来就是点子上了,陈世儒案,久拖而不决,如今从开封府到了大理寺,一样判不下来。”
“相公,是不是该奏请陛下,从大理寺移案御史台了?”
王珪大惊“你还要起大狱?”
蔡确说道“案子上到御史台,就可以tiáo查苏颂在此案当中,是不是接受了吕公著的请托。”
“据我所知,陈世儒被抓的当天夜里,李氏之母可是去吕公著府上求情,让叔父出面救自家女儿的。”
王珪问道“然则这又与苏明润何干?苏颂虽与苏油同宗,可早就在五服之外。而且要是苏油袖手旁观,你也攀扯不到他身上去啊?”
蔡确说道“如果一个苏颂,相公觉得不够分量,那再加上苏轼怎么样?”
王珪最忌惮的人就是苏轼,因为如果说苏油和自己,还算术业各有专攻的话,苏轼,那就真的是能够全方位代替自己的人才,不由得关心“苏轼有何问题?”
蔡确却没有直接回答,只成竹在xiōng地说道“御史中丞李定,因苏颂拒不草拟他任监察御史里行诏书,因苏轼写诗讽刺他不守孝行,如今正在搜求证据,准备弹劾两人。”
“时机很重要,只要我们在苏油离开交趾的时候发动,待他抵达汴京时,舆情达到最高峰,到时候,苏油他能如何动作?”
“他只有两个选择,要不袖手旁观,要不积极营救。”
“如果其选择营救,那就是徇私干法;如果其选择旁观,那么就是冷漠无亲。”
王珪有些着急“持正你失了计较,以苏油之功,万里回朝,陛下那里怎么都要宽容一二。还不如趁他远在交趾,鞭长莫及的时候料理明白。”
蔡确摇头“此举一石,可得三鸟。但是对相公来说,中得苏颂,苏轼,皆是副车;而中得苏油,方是根本啊……”
这么好的事情,还能不脏自己的手,王珪当然是乐意的,一时间更加患得患失起来“可还是那句话,要是陛下那里……”
蔡确笑道“相公啊,你这就是当局者迷了。”
“陛下那里,肯定是会宽容,但我们搞苏油,本就不是想让他在陛下那里失宠。”
王珪觉得这简直匪夷所思“不是这个,那却是为何?”
蔡确冷笑“陛下什么态度不重要,因为他苏明润,从来就不是倚仗恩宠立身。”
“他的立身之本,是政绩,更是名声!”
“然而等到事情发作,他徇私干法,或者冷血无亲的wū名,总是难逃其一!”
“这就和他一向大公无私,仁性天生的形象相悖。这就说明他过去的一切,都是假仁假义,矫饰做作!”
“到时候,台谏便能弹劾他外饰宽和仁行,而内怀cào莽枭性!”
“只要苏明润wū毁了名节,bào露了本性,破了他的重名!呵呵呵,再要想在朝堂呼风唤雨,可就不那么容易了。”
“所以陛下宽容不宽容,对我们而言,又有什么区别呢?”
妙啊!王珪心意暗动,脑补出了更多情节,等到苏油灰头土脸之际,自己再出手将他捞出来,到时候苏油就只能依附于自己。
自己地位巩固不说,还能得一qiáng援!
现在的问题,就是苏颂和苏轼的罪名,到底有多严重。
想到这里,王珪问道“弹劾他们,有把握吗?”
。
苏厨 第九百二十九章 横山关
第九百二十九章横山关
李福全连连摆手“当不起当不起,少保可真年轻啊,论年纪,比三太子也大不了几岁吧?”
这就是把玄幻和历史搞成一个版块了,苏油只好耐心解释“传说不可信,苏油就一介凡夫,没有那些神异……”
李福全连连点头“是的是的,平日里就得这么解释,对吧?”
呃,李翁你好像的确不太适合做官,这么迷信……
三州是制糖重点地区,这里每个县都有四通商号兴建的糖坊。
除了制造白糖和红糖以外,还有很多的副产品。
主要是纤维利用和糖蜜的利用。
甘蔗纤维,可以制作纸张,纸箱;
滤泥可以制作成优良的饲料添加剂,味道香甜,适合用来改造粉料的口味,而且让粉料凝聚,减少粉尘;
糖蜜的利用主要在发酵产业上,用于培养酵母,各种曲霉,包括酒曲,红曲,青霉……
次级产品,则是蜜酒,青霉素,红米酒,料酒,甲醛,丙酮,有机油漆,魔芋胶薄膜……
反过来,这些东西,又极大的推动了畜牧,包装,酒jīng饮料,漆器,饮食等行业的升级换代。
这个时代对糖的需求,比对盐更加饥渴,因此三州蔗糖根本无需担忧销路。
三州的蔗糖主要运到蕴州进行转运,现在的蕴州城,基本都是等待取货的糖船。
虽然战争前后持续了半年,但是好在甘蔗的收获期比较长,因此没有烂在地里,影响到出糖。
三州选用的是如今最好的蔗种,亩产四千斤甘蔗,出糖六百斤,跟后世不能比。
然而此地虽然一岁三熟,奈何粮价低廉,也就是内地的三分之一,因此要换成经济效益,还是两贯左右。
出糖就不一样了,一斤糖两百文,六百斤,一亩地的产值就是一百二十贯!
当然这里边还包括了砍伐,运输,压榨,炼糖,包装,再加工……等等一系列在里边,整个流程都有人都参与了分润,而蔗农手里能拿到的,实际十分之一都不到。
但是仅仅十分之一不到,都已经是过去种稻子产值的数倍,农人的心情自是不用说。
当然一百二十贯并不是最终产值,水果糖,薄荷糖,软糖,nǎi糖,冰糖蜜饯,果酱,糖水罐头……这些jīng加工产品,才是来钱的王道。
比如荔枝糖水罐头,龙眼糖水罐头,这两样本来可是不大利于保存的东西,现在完全可以供应汴京市场,甚至可与运到陕西,高丽。
一个荔枝罐头在西夏和辽国的售价,那是高得惊人,权贵们宴会的餐桌上,要是每桌有一盏荔枝银耳羹,那就是主人最高规格的接待。
其余的糖果,尤其是nǎi糖,咖啡nǎi糖,成为了西方商人哄抢的物资。
第一批样品被蒲珊抢了个大便宜,因为搞鱼露转批,蒲珊算是积少成多,有了一些积蓄,第一批nǎi糖出来后,他抱着对大学士吃货属性的绝对信任,将所有积蓄全部换成了nǎi糖,第一次回乡,就赚了个盆满钵满。
视察完三州,在布政州抗bào纪念碑主持了落成典礼,祭奠了以黄牧为首的死事义士忠魂,鼓励三州百姓放下仇恨,努力生产之后,苏油才与三州的主事官们一一告别,朝横山关进发。
沿着古道一路上山,沿途林木苍翠,鸟语啾啾。
横山关是大石关,占城中心位置的天然屏障,隔绝南北。
这里也是重要的交通枢纽,山上除了军寨,还有税监。
不过割据结束之后,交州,旧州,新州之间,海贸大兴,三十多艘大宋使伴的眉山型纵帆船来往频繁,苏油干脆让良保和故伦回新州镇守,这里只留下了七百军士维护道路。
天气已经渐渐暑热,但是横山关上,倒是个消夏避暑的好去处。
到得关上,旧州节度使王珍,带着儿子王德前来拜见。
苏油的队伍里边,又多了平正盛,木依。
随王珍一起来的,还有陈田和程岳。
苏油赶紧上前,给陈田问安。
陈田拍着苏油的肩膀,笑得眼中都带起了泪花“少爷真出息了,薇儿呢?快让老军看看,这都二十年没见着了……”
石薇上前盈盈屈膝“石薇拜见陈翁。”
陈田看看石薇,又看看苏油“谁想得到!谁想得到!当年眉山城边的两个小孩子,做出了这么多大事!”
“老军送云板去土地庙那时节,听油娃问起开饭馆的事情,当时心里就想啊,这孩子将来指定出息。”
“你想啊,早上卖豆花饭,中午跷脚牛肉,晚上卖点卤杂,一天就是十好几贯,二十年下来,那得是多大收成?哈哈哈哈……”
说起这些来故事就多了,苏油又问起了嶲州众人的情况,而陈田也要打听眉山乡亲们的情况,亲热无比。
王珍这才知道这老军了不得,乃是苏少保的长辈级人物,幸好一直以来都礼遇有加未敢怠慢,待得两人聊过一阵之后,这才上前来参见。
黄永其实早就被曹南发展成了宁海军情报分司的暗桩,占城归宋后,果然如他所言,大宋给了王珍一个节度使的官职,王珍不由得对这个老弟更是看重。
大宋给黄永的职务是旧州知州,他是文人,现在充当王珍和苏油之间的润滑剂,那是刚刚好。
旧州也有自己的优势,即便国际中转大港地位将被新州所取代,但旧州从高海拔到低海拔的独特地理气候优势,那也是不言而喻的。
苏油给旧州的定下的重点发展产业,就是茶叶,咖啡,胡椒,葡萄。
还有各种香料和名木,以及畜牧业,海产业。
光这几样,就已经够旧州发展了。
此外,旧州还是连接新州,交州,冶州,福州,泉州,广州等“短途”海运运输的枢纽,同时还是新州的供货基地,和新州一短一长,也算是具备自己独有的优势。
还有就是旧州有水师,虽然王珍的水师有些不够看,但是负责三郡的内海海防,已经足够了。
毕竟现在南海上海盗们已经被肃清,正常贸易秩序已经建立了起来。
横山关气候舒适,动物众多,苏油便在这里避暑了几天,让石薇平正盛陈田他们这些将门去玩围猎。
王德也参与了,因为苏油给他们父子俩带来了一柄神机铳和一柄转lún铳,都是金银螺钿装饰的奢侈款。
这也是首效之功的好处,王珍父子是获赠大宋神机铳的头两位“异族”将领。
但是真要理论起来,王珍祖上,其实也是闽人。
长山山脉里猎物太多了,所谓“多虎,熊,野牛,麋,豹之属。鸟兽驯良,不知畏弓;麝麂满冈,鸣咆聒野。”
至少在大宋境内,没有这么好的猎场,哪怕是偏远的二林部,夔州,也不如这里。
石薇发现这里还是药物宝库,采药的兴趣比打猎还大。
王珍和苏油臭味相投,俩都是懒人,别人出去寻猎采药的时候,两人就泡茶聊天吃水果。
旧州的水果很多,很多苏油连名字都叫不上来。
有一种叫来禽的水果,像是一种大李子,味道也如同大李子,成熟的很甜。
还有一种叫乌榄,是橄榄的一种,但是个头比一般橄榄更大,品质更好。
王珍肠胃不是太好,石薇让王德猎了两头野猪,用乌榄给王珍煲野猪肚。
。
苏厨 第九百三十章 世家的养成
第九百三十章世家的养成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