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清隐龙
时间:2023-05-24 来源: 作者:心净
今天看见肖乐天要亲自演示电报技术,皇族没有一个阻拦的反而兴致勃勃的走出了大殿,在晨曦中看着新军动手忙碌。
翁同龢就算再有意见这时候也无能为力了,只能气呼呼的跟着大家一起了出来,冬日的寒风一吹让他冷静了不少。
这时候没皮没脸的肖乐天却走了过来,手指左翼门对翁同龢说道“翁大人,您去左翼门,恭亲王和您的那些清流们去右翼门,到时候您随便写一句话,我让您亲眼见到什么是千里传音……”
大清隐龙 622 电报线
太和殿广场左右两翼各有一座门,其中左翼门通往南三所,而右翼门通往内务府,是皇宫里日常非常繁忙的两座门。
翁同龢站在左翼门的门洞里面,看着几名新军在桌子上调试电报机心里就气的不打一处来,抬头想看看右翼门那边的情况,却被太和殿的三层八米多高的基台所阻挡,什么都看不见。
“翁大人,电报机已经调试好了,请您随便写一句话吧……”新军士兵推过来笔墨纸砚。
翁同龢看着面前的电报机就来气,看着那些光头新军更来气,再看看太和殿基座上傻乐的肖乐天就更加的来气。
这位武英殿大学士抬起笔来义愤填膺的写到‘魑魅魍魉,莫能逢之’写完就把毛笔丢在了一旁。
两名新军战士一看就傻眼了,他们肚子里的墨水可比不过翁同龢,这八个字前四个根本就不认识,后面四个也不明白什么意思。
翁同龢写这句话的意思很清楚,这句话出自出自《左传宣公三年》意思就是魑魅魍魉这些见不得光的小鬼,人们是无法预料他们什么时候现身害人的,其实就是影射肖乐天和新军都是一群恶鬼,文人骂街那是不会吐脏字的。
可是你翁同龢光想自己痛快了,你也不想想这些新军能看懂吗?魑魅魍魉这种词语就不是老百姓常用的词儿。
“大人……您能换一句话吗?这几个字我们不认识,而且电码本上绝对没有这四个字的编码,这我们没法发啊!”
“什么?这么简单的一句话你们都发不了,还吹嘘电报技术有多么厉害?你们这是哄骗朝廷!”
“哎呀大人啊,说话要讲讲道理啊,这电报就是传送紧急情报的,又不是用来发文章的,难道打仗传递军情还要掉书袋?您写的这些生活中也用不着啊,更别说打仗了!”
“就是,明明一点用都没有的话,还浪费电报资源,这不是吃饱撑的吗?我看您就是好话不会好好说,非要弄点酸文假醋的东西显呗清高!”
“你……”翁同龢气的脸都涨红了,他们没想到新军两名小卒子就敢教训自己,真是反了,反了!
“大人到底还发不发电报?我们可以等,这大冷天的您还让皇上和太后吹冷风吗?”
翁同龢一听这话顿时熄火了,他拿起笔来随便写了一句古诗‘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然后愤怒的吼道“这回认识了吧?不要告诉我这你们也不认识!”
“哈哈,这个认识,大人您请好吧……”
嗒嗒嗒……嗒嗒……电报机开始有节奏的敲击了起来,与此同时右翼门的电报机突然吐出了一张小纸条,莫尔斯电码出现在了上面。
“出来了,出来纸条了……”恭亲王和一帮清流惊奇的看着机器往外吐纸条,但是上面的小点点谁都不认识。
新军翻开电码本,随便一查就得到了结果“找到了,这是一首古诗,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轰的一声人们全冲了出去,太监在广场上大喊“翻译出来了,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翁大人写的是一首古诗!”
那一刻翁同龢脑子里就跟雷劈的一样嗡嗡作响“怎么会?这怎么可能呢!你们在作弊,一定是作弊!”
翁同龢抄起笔来又写了一首古诗,连两分钟都没到对面就翻译了出来,太监接茬吼道“又翻译出来了,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这下翁同龢彻底疯了,他跳起来吼道“作弊,一定是作弊,他们肯定是用手势、手语,要不就是邪术妖法!”
肖乐天撇了撇嘴“事实都摆在面前了,你还跟煮熟的鸭子一样嘴硬,你们清流也就这点出息了。”
“陛下太后,臣请延长电报线,我们退后到南三所里,让对面退到内务府里,这样总不用担心我们打手势了吧……”
“行,就这么办!”翁同龢点头称是。
电报线又开始延长了,东头翁同龢一直拉到了南三所前面的九龙壁前,而恭亲王他们直接退到了内务府的院子里,这回两边可谁都看不见谁了。
又是一份电文发了过去,两分钟后得到翻译结果的太监又吼了起来“翻译好了,这次发的是一份食谱,是翁大人昨晚的食谱‘什锦鸭子攒盘一个,小炒肉一盘,五香花生米一碟,六必居酱菜一份,疙瘩汤一盆,油酥烧饼一块……’哎呦大人您晚上吃的够多的,不怕积食吗?”
“哈哈哈……”朝臣们哄堂大笑,而翁同龢以及臊的满脸通红了,铁一样的现实砸碎了他的幻想,西洋奇妙的科技让他无言以对。
回到了太和殿前,群臣这时候已经嗡嗡的议论开了,等到老翁走上来之后,所有人都不说话了,他们都不好意思打击这位清流领袖了。
“陛下、太后……臣承认这电报技术确实奇妙……可是臣依然要反对的,原因只有一个太费钱了,铺设花一份钱,养护还要一份钱,真的是太多了!”
是啊,一条电报线投入要十多万两,可是每年养护就要十万,一年总共能发几份电文呢?这么一弄岂不是无底洞了?
就在大家议论之时,庆三爷又站出来了“陛下,太后!电报线怎么可能赔钱呢?电报线明明就是赚钱好不好!我们为什么不收费发报呢?”
“电报线一点建设完工,不光朝廷可以用,民间百姓也可以用啊,商人交流生意信息可以用电报,百姓传递急事也可以用电报,到时候咱们收钱啊!用收费来补贴养护费用,这样一来不就解决问题了吗?”
三爷没说完翁同龢就吼了起来“福庆!你要与民争利吗?你怎么能够从民间敛财?朝廷怎么能做生意呢?”
“大人何出此言?电报线路给百姓提供便利,自然是有费用的,收钱不是合情合理吗?我就不说别的了,大上个月翰林学士张大人,老家的祖父去世消息足足过了一个半月才传到京师,等张大人回到家乡之后,葬礼早就办完了,他连最后一面都没有见到!”
“如果有电报线路,张大人的家人就可以在老人病危之时用电报报信,没准张大人还能看老人最后一面呢,我想为了这一面张大人不会吝惜那么一点点电报费吧?”
三爷的道理让在场的人无不点头,尤其是外地的督抚们,他们当然能看出电报线的好处来,如果真有这样的通讯工具,朝廷信息交流可就更通畅了。
曾国藩这时候也说话了“微臣也觉得电报是个好东西,当年平定长毛的时候,就经常出现指挥不畅的情况,整个长江沿岸兵力调动靠的全是战马人力,那是出了多少的差错啊,耽误的战机不可计数……”
“这次左宗棠就任甘陕总督,最重要的任务就是平乱,我不希望他吃过去的老亏,这电报线还是要修的,不就是十几万两银子吗?几场胜仗下来什么都有了!”
有了大帅作保群臣一下子就活跃开,支持修建电报线的臣子是越来越多,而翁同龢的面色则更加苍白。
直到最后肖乐天居然来了一个绝杀,他拱手说道“电报线路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用处,那就是救灾了……诸位大人们想一想长江黄河历年来水患不断,我们吃亏不就吃亏在信息不畅上吗?”
“如果长江上游重庆武汉地下起了暴雨,当时这个信息就能传递给金陵和杭州,那么下游的官员是不是多了好多天的准备时间?疏散百姓,调集粮食、药品是不是更加的便利”
“等到洪峰到来的那一刻,恐怕下游早就已经做好一切准备了,大水过后而不死人也不是不可能的,如此大利大家居然看不到吗?”
“你们口口声声喊圣人言,圣人不就是教咱们一个仁字吗?一条电报线能活人无数,这不是大仁是什么?口口声声说为了百姓好,怎么到动真格的时候,你们却成了拖后腿的了?”
肖乐天冷笑着说道“你们有种就去孔庙当着圣人的面解释解释去,就怕你们那点阴暗的小心思,见不得圣人的神目如电!”
“你……”翁同龢眼前一黑顿时栽倒在地。
“传太医!快传太医啊……”太和殿前顿时乱成一团。
所有人都没有想到,这才交手第一回合,翁同龢就被活活的气晕了,后面的议题还多着呢,肖乐天战斗力如此强大这可怎么好?
在太医的紧急救治下,翁同龢总算是清醒过来了,他其实就是被气的血压高起来了,在太医妙手诊治下很快恢复了意识。
“爱卿……师傅……您要不就回去休息一小吧!”小皇帝担心的说道。
“陛下不用担心老臣,我还能挺的住没事的……今天的大朝会我一定要坚持下来,一定!”
慈安一看这可不行,赶紧开口说道“既然如此那么就改一改规矩,太和殿里赐座,每人一只绣墩,咱们坐着会议吧,这样翁爱卿也可以得到休息,其他大臣也不至于过分劳累了!”
太后的意见没人反对,不一会的功夫小太监们就排着长队抱着绣墩进入了太和殿。
大清隐龙 623 朝会论战
朝会上赐座在清代是很常见的事情,毕竟皇帝也是通情达理的,一场会议好几个时辰光让臣子站着,一个是体力吃不消,另一个也不是明君的做派,所以赐座是经常有的事情。
但是太和殿朝会可不一样,这是帝国规模最高的会议了,为了显示其独特的地位,在这里可真没听说过有赐座的先例。
不过今天不一样,翁同龢都气昏过去了,再加上看这个架势短时间内朝会是开不完的,一些上年纪的老臣已经吃不消了,所以太后的提议在场的人都没人反对。
不过在分绣墩的的时候却出了一点差头,大朝会历来不赐座,所以太和殿周边很少有绣墩,而摆放椅子又太占地方了,结果弄到最后前面品阶高的官员都有座了,而后面品级低的官员却什么都捞不着。
肖乐天他们也是没座位的那一批,不过这难不住肖乐天,只见他和一名新军耳语几句,很快一群拎着马扎的士兵就走了进来。
“坐坐坐……试试新军的小马扎,保证比绣墩还舒服啊……来来来,王大人您甭客气,您拿一个,李大人您也拿一个,张大人您也有……”
一身朝服的满清官员在太和殿里坐小马扎!这是多么充满后现代风格的画满啊,如果记录下来留作历史档案,肯定让后世史学家大跌眼镜的。
坐马扎的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意外,这些折叠小马扎都是交叉折叠最上面只有几条帆布袋,就是后世军营里最常见的样式。
而满清官员们显然是没有做马扎的经验,他们还以为跟平常一样需要欠着半拉屁股坐椅子边呢。在满清朝臣的规矩里,皇上赐座你是不能坐满的,只能小心的坐一个边以示恭敬。
可是马扎重心可没有绣墩和椅子稳定,屁股只沾一边那不就等着摔跤吗,只听噼里啪啦一阵乱响,凡是欠着坐半拉屁股的官员全都摔了一个大马趴。
“哈哈哈哈……”小皇帝实在是忍不住了,坐在龙椅上就笑了起来,他突然发现什么事情只要沾上了肖乐天,那就会变的特别有乐趣。
慈禧阴沉着脸说道“陛下注意仪表,您是皇上怎能如此放肆不知礼?”一句话骂的同治脑袋低下来了。
慈安擅长打圆场,紧随其后说道“好了好了,接着往下议吧,今天大事比较多,就不要多费口舌了,刚刚左宗棠还有福庆的提议,大家谁还有反对意见啊?”
皇族早就意见统一了,为了方便帝国的统治这电报线也得弄起来,所有皇族集体沉默了,地方督抚更是不可能反对,清流现在也哑火了,帝国两条电报线的议题就这么闯关通过了。
“既然大家都没有异议了,那就让皇上用宝吧,北京至西安,北京至上海两条电报线由总理洋务大臣福庆负责,朝廷拨款二十万两,其余资金缺口可由民间筹集……三年,哀家只给你三年,福庆你可敢下军令状?”
“微臣敢!三年必成!”福庆拍着胸脯坐下来保证。
“好了,下面谁还有事情要奏啊?”慈安免得夜长梦多赶紧通过启动下一条。
这时候肖乐天突然站了出来“外臣有事启奏……塘沽特区经过两年多的建设已经初具规模了,现在微臣请朝廷准许扩大特区范围……并请减免十年关税,十年后外臣还朝廷一个繁荣的工业特区……”
肖乐天折子里所说的特区扩大计划,其实就是在朝廷上走一个过场,所有人都已经知道皇族和肖乐天已经秘密做出了交易,今天这就是来走个过场罢了。
那肖乐天乘着战胜梅勒的兵威,大肆扩大特区的规模,不仅是塘沽被他圈走了,甚至他的黑手都伸到了北面的宁河,足足两县之地已经被他囊获其中。
肖乐天的目的就是北面的开平、滦州两地,冲的就是那里丰富的煤铁资源,现在乐天洋行已经在曹妃甸海口修建码头,很快开平、滦州的煤炭和铁矿石就能通过海运直接输送到塘沽了。
现在肖乐天已经派遣新军实际封锁了他想要的区域,现在就差朝廷走一个过场了。
既然是以前就谈好的条件,两宫太后和皇族王爷们只好捏着鼻子认账,塘沽特区面积扩大十倍,至此改为十年期的租界,由琉球丞相肖乐天签字承租。
不仅如此朝廷还允许特区在开平、滦州两地成立矿物局,地方官府不得干涉,这也变相承认了肖乐天的特权地位。
肖乐天不是英国人,他的租界和香港不一样,塘沽地区的官吏层依然由朝廷指派,清朝的大义名分是不会动摇的。
肖乐天拿走里子,朝廷保住了面子,这是一个皆大欢喜的局面,清流们也不敢过多的饶舌,毕竟人家新军已经实际的控制了那片土地。
投桃报李,肖乐天也是知道感恩的,当特区转化成租界的旨意下达后,肖乐天立刻又上了一本。
“外臣听闻东太后想要在景山颐养天年,而景山宫殿年久失修早已不和太后的身份了,特此外臣奉上鹰洋一百万枚,为太后修葺宫殿、栽花种草,请太后笑纳!”
轰的一声,大殿内炸开了锅,肖乐天送钱是小事,甭管一百万还是二百万都不重要,关键的是东太后想干什么?堂堂太后不住紫禁城了,去住景山,这是要分裂朝廷的前奏吗?
翁同龢给他的手下使了一个眼色,那群翰林们跟打了鸡血一样出班劝阻。
“不可啊,太后绝对不可,景山只不过是皇家偶尔游玩的花园罢了,说到底就是御花园的一个延伸,平日里转一转倒是没什么,可是常住就不和礼法了!”
“太后三思啊,如果太后离开大内,只能让朝野怀疑两宫太后之间产生了隔阂,那时候民心就会不稳的!”
“没错啊,尤其是景山本来就是崇祯殒命之地,此地不祥啊……”
听着清流们的阻拦,慈安脸色阴沉了起来,自己被慈禧栽赃陷害你们清流在干什么?自己被围困在景山上连口茶都喝不上,你们清流又在干什么?现在哀家想出去躲个清闲你们却跳出来指手画脚了?
好好好,真是哀家的好臣子啊,你们等着吧!想到这里慈安扭头冲慈禧一笑“妹妹啊,看来朝臣们都不愿意让姐姐出去躲个清闲啊,你看这事怎么办呢?”
慈禧一听话茬不善赶紧提慈安当雷“这是怎么话说得,姐姐想住在景山上,必定是喜欢景山上登高望远的美景,还有北海碧波荡漾的敞亮,只要姐姐心情好了,就是妹妹的福分了!”
“妹妹这里还有二十万两的私房钱,送给姐姐也算妹妹的一片孝心了……“
慈禧心里这个骂啊,但是苦水还必须往肚子里面咽,经过了这次宫变的慈安已经变得和以前大不一样了,再也不是以前的谦谦君子样了,那时候的她可没有这么锱铢必较。
如果慈禧不答应慈安的条件,那么慈安就不会接受这次宫变的理由,那她就要彻查到底,哪怕分裂朝堂也要拿下慈禧。
手里有新军的支持,有满清维新派的势力,还有湘军集团的暗中鼓励,慈安现在手中的实力已经远远大于慈禧了。就看慈禧手里那点兵,已经让肖乐天把精锐杀干净了,剩下的也都变成了民工。
不得不低头啊,慈安能把罪过定在安德海和雾姐身上,已经是为了大局法外开恩了,如果慈安这样都不知进退,那么她也不会在真实的历史上把持朝政到死了。
翁同龢他们心中涌起一阵阵挫败感,大朝会到现在居然一次胜利都没有,好像群臣都已经抛弃了他们一样,以往的那些盟友们一个个眼神闪烁不敢看他的眼睛。翁同龢知道他们以及背叛了自己的信仰。
清流根本就猜不到肖乐天在这段日子里秘密进行了多少串联,花出去的钱跟淌海水一样都数不清了,龙须沟里的房产半卖半送再加上入股,已经打造成了一个很强大的商业帝国,在乐天洋行的运作下,第一笔红利都已经分下去了。
王公贵胄、汉臣大员们谁会跟钱过不去呢?只要肖乐天不造反,只要大义名分没有丢,大家就被子蒙头睡觉吧。
只有清流自己蹦跶是不行的,太后移宫最终还是在大多数朝臣的恭贺声中通过了,翁同龢气的脑袋一个劲的发晕。
“要输了吗?怎么会一场都赢不了!真的要输了吗……”
时间一分一秒的过去了,恭亲王提议朝廷训练自己的西式军队,和没什么好议论的,就冲新年在太和殿演武的战斗力,满人自己的西式军队就得练。
随后还有上海特区、广州特区追加投资的奏折,也都得到了朝廷的一致认可,看来肖乐天的异军突起,真的是震慑了很多官员。
时间已经接近正午了,饥肠辘辘的官员们掐着时间感觉朝会到现在也就差不多了,估计一会就会散朝让大家去吃饭了。
该提的议题也差不多了,人们都在盼着最后一个提议拿出来,那就是肖乐天的新军到底何时退出京城。
一阵短暂的沉默后,庆亲王奕劻作为皇族的大炮终于开口了“启禀陛下、太后,琉球丞相肖乐天的新军已经滞留京师数月了,不知道朝廷准备什么时候让新军退兵呢?藩国的兵接管大清的城防,这真的是不和规矩啊!”
“就算是事急从权,也总得有个头啊!”
庆亲王一言既出,整个大殿内一片死寂。
大清隐龙 624 人贩子肖乐天
这是大朝会的尾声了,当议题行进到新军何时撤离北京城的时候,这说明所有的矛盾都已经解决,最后是肖乐天表达诚意的时候了。
你新军也占足了便宜了,塘沽特区也被扩大的十多倍,十年免税你得赚多少银子啊,而且你带兵跟朝廷作战的罪过也洗清了,这时候再不走可就真说不过去了。
肖乐天知道自己的新军是必须要走的,他还没有吃下整个清帝国的实力,今年能够带兵入京,纯粹是由于慈禧和守旧派的愚蠢让他个找到了一个破绽。
走是一定要走的,但是肖乐天还有一个最后的企图没有说出来,一个能让整个帝国炸塌了天的企图。
肖乐天面沉如水走出朝班“陛下、太后……外臣还有最后一个提议,请朝廷恩准!”
“大清统领华夏已经二百载了,从入关时候的草创到康雍乾三朝盛世的成熟,我大清开疆扩土、教化万民……几代英主的心血造就了我大清世界第一大疆域的庞大帝国……”
肖乐天开篇就拍马屁,把顺治、康熙、雍正、乾隆……这一代代的皇帝功绩都拍了一个遍,到最后拍的皇族一个个都有点不好意思了。
可是正当朝臣们享受肖乐天的吹捧之时,他的话锋却突然一转,开始揭伤疤了。
“但是自道光年间,国朝就开始慢慢的走下坡路了,现实天理教、白莲教诸多起义暴乱,随后又有鸦片毒物从海上而来毒害军民,到最后长毛之乱甚至席卷半壁江山……还有数次和洋人的战争,我国朝也是一败再败……”
肖乐天是真不给面子啊,把朝廷那点不堪回首的往事都给翻腾出来了,说的群臣脸一阵红一阵白的。
大殿里站着的都是帝国里面的人精,听到肖乐天这先扬后抑的话语所有人都提起了十二分的精神,他们知道图穷匕见的时刻终于到了。
“陛下、太后、诸位大人……到底为什么我们国朝一个劲的吃败仗呢,究竟为什么我们的江山四处漏风八面冒气呢?其实归根结底就是一点,西学东渐而已!”
“试看如今之世界,西学盘踞欧罗巴已经将触手伸向了全球,战舰、火炮和洋枪之下其实就是西学的力量在鼓动,顺我者昌逆我者亡,多少中古时代的小国家被灭国,多少原始的部落民族被卖成了奴隶?”
“是的,这个世界确实有无数不屈的义士在反抗西学,但是所有的抵抗都是徒劳的,北面印第安人几乎被杀绝,南美印加古国也早已灭亡,非洲的昆仑奴们甚至变成了奴隶……”
“在印度,也就是唐僧取经的天竺,现在已经沦为英法的殖民地,国家权柄完全操在西方人的手中,再看看我们的北方,罗刹国正批命的在西伯利亚扩张势力,海参崴的出海口都被他们所占领了!”
“这个世界再无桃花源,闭关锁国的下场只有挨打这一条路……”肖乐天的声调越来越高亢,他的情绪也越来越激动。
“我知道你们心中都有不平,你们更痛恨西方的强盗行径,在你们的心中,我不愿意和你们做生意,怎么就成罪过了?我不想和你们有交往,这不是咱们大清的权利吗?”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