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民国之文豪崛起

时间:2023-05-24  来源:  作者:王梓钧
周赫煊的选择是,自己创办一本。
国际反法西斯联盟中国分会,在周赫煊多方写信联络之下,此时已经拥有68位会员,其中包括胡适、徐志摩这类文人,也包括马衡、李济、陈寅恪等学者,另有科学家、社会活动家、政治家等等。
反正大家经常写信交流,分享着自己对反战与和平的见解。然后根据感情亲疏和地域距离,分别聚合成不同的讨论组,大家偶尔出来坐在一起聊天扯淡。
嗯,跟后世的贴吧或论坛差不多。
平时写信交流,相当于在网上聊天打屁。然后再分成不同的讨论群组,聊聊兴趣爱好什么的,有空就约一约线下聚会。
可以说,周赫煊组建的“国际反法西斯同盟中国分会”,根本毫无战斗力、组织度和威胁性可言。
当常凯申得知周赫煊组建了一个团体,立即派蓝衣社来打听情况。在了解到具体信息后,常凯申只笑着说了一句话:“纯学术的组织,就不必去管它了。”
比如梁思成、林徽因夫妇,现在就是该组织的会员。他们家每个星期举办的沙龙,都相当于北平会员们的线下聚会,其实聊天的话题还是那些,只不过更偏向于现实问题而已。
周赫煊这次要连载新小说,干脆就趁机创办新杂志——国际反法西斯联盟中国分会会刊《非攻》。
本来会刊打算命名为《非战》或《反战》,但这两个词汇,如今代表着国际左派势力。周赫煊为了避免引起不必要的麻烦,干脆引用了墨家的思想主张“非攻”。
为了创办这份会刊,周赫煊专门拍电报把朱湘叫回了天津。
朱湘这家伙跟历史上一样,脾气半点都没改。几年前他跑去美国留学,结果三年间换了四所学校。
最开始朱湘在劳伦斯大学读书,因为教授在课堂上朗读了一篇把中国人比作猴子的文章。朱湘当场和教授争辩起来,最后闹得不欢而散,其愤怒的离开劳伦斯大学,转读了芝加哥大学。
后来的情况基本上差不多,基本上每隔半年时间,朱湘就要跟老师或者同学闹翻。
最终朱湘没有拿到学位证书,便选择回国了。那次退学的原因,是学校的教授怀疑他借书不还,以及一个美国女同学不肯跟他做同桌。朱湘认为教授和那个女同学,都在歧视他的中国人身份,坚决不肯在美国读下去。
回国以后,朱湘被朋友推荐去安徽大学做英文系主任,月薪足足300元。可他又因学校擅自改动英文系的名称,并且胡乱插手院系事务,直接跟校长闹翻了。
周赫煊得知此时后,便把朱湘推荐去复旦大学。这家伙在复旦大学只教了三个月书,就因为学校压制学生的抗日活动,直接带着学生代表大闹校长室。
仅在去年,朱湘就换了三个工作,穷得连给老婆看病的钱都拿不出来。
如果周赫煊现在不拉一把,朱湘很可能像历史上那样精神失常,最后选择投水自杀。
除了朱湘以外,周赫煊还聘请了女作家庐隐。
庐隐前几年因为玩姐弟恋,不堪风言风语的烦扰,跟随丈夫去了日本留学。九一八事变爆发后,庐隐立即选择回国,并在上海创作出她的代表作《海滨故人》。
如果周赫煊不站出来帮忙,庐隐明年就要因为没钱进医院,在家中难产而死。
周赫煊直接任命庐隐为《非攻》杂志的主编,朱湘担任副主编,并聘请朱自清、徐志摩、胡适等人为长期撰稿人。
朱湘对于这个安排没有意见,他知道自己不擅长管理协调,老老实实地给庐隐打下手。
至于《非攻》的栏目版块设置,大致分为五个部分:国际时政、日本国情、东北新闻、理论时评和反战文学。
国际时政新闻,由各国留学生负责投稿。
日本国情介绍,由在日留学生提供——这方面的稿件非常多,滞留日本无法归国的留学生,自发搜集关于日本的一切信息,只希望能够让中国更了解日本,方便以后的抗日战争。有不少留学生因此被日本当局逮捕,罪名是“刺探情报”。
东北新闻内容,则有东北民间抗日救国会提供。包括日军在东北的暴行,伪满洲国在东北的暴行,以及民间抗日团体的英勇事迹等等。
理论时评部分,则是分析讨论国内外形式,大部分由周赫煊来撰写。
至于反战文学,每期由一个长篇连载,以及三个短篇故事组成。
说白了,这就是一本让国民了解世界、了解日本、了解东北,反抗日本侵略的杂志。
非攻,并非意味着反对战争,而是反对不义战争。
周赫煊在《非攻》创刊号的卷首语中写道:
“我今创办杂志《非攻》者,并非反对战争,并非呼吁同胞不抵抗。先贤墨子对战争的看法是,他认为战争耽误民生、残害百姓、倾覆社稷,所以他呼吁和平。
但墨子先生反对一切战争吗?
当然不是。
他反对的是“攻伐无罪之国”,即反对侵略战争。同时他主张“诛灭无道之君”,即支持正义战争。
而今日寇侵略中国,是为不义战争。中国奋起反抗,则为正义自卫。
非攻者,应当是我四万万中国同胞,共志成城、齐心协力,将日寇赶出华夏国土,这才是赢得和平的正确途径。一味的退让,一味的不抵抗,只能激发日寇之狼子野心。
一个强盗闯入家中,你让他只搬走客厅的财物,这可能吗?强盗必然登堂入室,把你家里的东西全部抢走。甚至于,他还要霸占你的屋宅,奴役你的妻儿,摇身变成这个家的主人。
东北四省的土地,能够填满日寇的欲豁吗?不能。
日寇侵占我台湾,侵占朝鲜半岛,现在又侵占了东北四省之地。他们不可能停下侵略的脚步,如今已在蚕食察哈尔和河北。他们的下一个目标,将是整个华北地区,然后是西北、华中、华南、华东、西南……
若一味忍让,神州大地尽为日寇所据。若一味忍让,我四万万同胞,皆成亡国奴!
本杂志之宗旨,是号召全民抗战。
无论阶级、无论老幼、无论男女,皆有守土抗战之责。只有反抗侵略,才能赢得宝贵和平。”
1933年7月1日,国际反法西斯同盟中国分会会刊《非攻》,正式在天津创刊发行,同时开始连载《黑土》的第一章。





民国之文豪崛起 541【黑土】
周末,北平。
陈德馨做好了早餐,冲里屋喊道:“小珏,小琰,快起床吃饭了!”
“来了!”卧室传来少女迷糊的声音。
马裕藻穿着长衫来到楼下,打开自家的收报箱。里面除了平时订阅的几份报纸,还有两封信件,以及一本厚厚的杂志。
他先是仔细看了看信件,一封是老朋友钱玄同写来的,另一封的收信人则是女儿马珏。
“岂有此理,真是胡闹!”马裕藻气得直接开骂。
从第二封信件的寄信人地址来看,明显是从北大校园中寄出的。那么这封信就很容易猜到了,肯定是北大学生寄给女儿的情书。
马裕藻现在的外号是“北大岳父”,不知有多少男学生这样悄悄喊他。就连学校的某些老师,也经常用“岳父”的称号来跟马裕藻开玩笑。
那帮小兔崽子,在学校胡闹就够招人烦,现在居然敢把情书寄到他家里,这让马裕藻气得肺都快炸了。
回到客厅,妻子陈德馨已经把早饭摆上桌,两个女儿也洗漱完毕等待开饭。
马裕藻基本的涵养还是有的,他不会私拆女儿信件,更不会悄悄的扔掉。他把信递过去说:“小珏,你的。”
“哦,谢谢爸爸。”马珏顺手把信拆开。
马琰连忙凑过来瞧热闹:“姐,快让我看看!”
马珏展开信纸,边看边点评道:“文笔还不错,是一篇抒情散文,可惜太过卖弄词藻。”
马珏常年跟周赫煊、鲁迅保持通信,文学眼光高得吓人,一般的文章她自然瞧不上。而且,她已经不是当年那个追求文笔华丽的少女,文风渐渐被周赫煊和鲁迅影响,追求的是文以载道,喜欢那种有趣味、有深度、有思想的文章。
“写得挺好呀,这个男生很有才华。”马琰评价说。
马珏笑道:“喜欢你就拿去吧。”
马琰撇嘴道:“我才不要你的情书,我自己也收到过不少。”
“咳咳,”马裕藻咳嗽一声,“吃饭!”
姐妹俩连忙噤声。
马裕藻一边喝着稀饭吃着油条,一边拿起报纸浏览新闻。
马珏则捡起桌上的杂志,稀奇道:“咦,这本杂志好厚的,名字也很古怪。”
马琰突然指着封面惊呼:“姐你快看,封面上有导读标题,周先生的新作《黑土》正式连载!”
马珏闻言,连忙翻到目录页,然后飞快地照着页数直奔《黑土》。只见标题下边写道:“这是一个发生在东北黑土地上的故事,全篇有五个部分:闯关东、日俄战争、辛亥风云、五四革新和九一八。”
看到这里,马珏还以为是历史小说。结果读了一部分正文,她才发现讲的是发生在民间的故事。
《非攻》这本杂志属于月刊,每期的页数很厚,因为光是连载的《黑土》就多达2万5千字。
马珏都忘了吃早饭,完全沉浸于故事当中,一口气将《黑土》开篇的两万多字读完,然后心里沉重无比。
因为故事的基调太黑暗了,刚开头就是山东大灾荒。清政府非常高姿态的调粮赈灾,结果从中央到地方层层贪污,赈灾粮都进了贪官**商的口袋。
不但如此,地主士绅还联合无良商人,趁机抬高米价,逼得老百姓卖儿卖女卖屋卖地。一场悲惨的天灾,变成更加丑恶的人祸,百姓的苦难,却成为贪官污吏、地主商人们的饕餮盛宴。
老百姓辛辛苦苦攒下的血汗钱,只能买到一点点粮食。祖祖辈辈辛勤耕耘的土地,被地主士绅趁机霸占,整个山东已经成为人间地狱。
更加毁灭马钰三观的是,做为受害者的底层百姓,也暴露出各种人性的丑恶。
比如做为主角的钟家,居然为了几十文铜钱和三斤小米,就在闯关东的路途中,残忍杀害了邻居的马家两兄弟。
钟家接下来的淘金,也充满了各种血腥与残暴。他们先是被矿主和工头欺压,流尽了辛酸血泪,可一旦获得反抗的机会,立即联合淘金工人杀死矿主。钟家从被剥削者,摇身变成了剥削者。而且他们变本加厉,比以前的矿主更加残暴,动辄将淘金工人毒打致残致死。
这次连载的内容,结尾是马家的孤儿寡母,被马匪头子救回去做了老婆和养子。
“呼!”
马珏长舒一口气,似乎想把心中的郁闷都吐出来。她对接下来的情节非常期待,或许马匪会替天行道,杀死钟家人为马家兄弟报仇。又或许那个马家幸存的幼子是主角,长大之后成为英雄豪杰。
好在这个故事并非全部黑暗,也有一些人性的闪光点。比如某个配角为了给妻儿留口粮,在生病之后选择自杀;又比如一次矿难,某个工人为了救朋友,毅然决然牺牲了自己;还有几家闯关东的农民互相扶持,在穷山恶水间开荒种地,一点点的变得富足起来。
马珏看到的,是晚清时期的世态百相,一副底层贫民死中求活的血泪画卷。
“爸爸,你快看这篇小说,周先生的新作。”马珏把杂志递给父亲。
马裕藻接过来细细阅读,他的人生阅历远比女儿丰富,在读小说时自然想得更多更深。许多故事情节,犹如一把把尖刀戳刺着心脏,读完连载内容,马裕藻感慨道:“周明诚这是要写一本传世巨著啊。”
《黑土》可不仅仅只讲三个家族的故事,期间穿插着无数历史背景,以及来自于各个阶层的配角人物。这些事件和人物被写得活灵活现,让人仿佛置身于1850年代的山东和东北,就像是真的发生过那些故事一般。
事实上,周赫煊写的那些小人物的故事,都是来源于现实。他通过对东北流亡群众的多方询问、打听、记录,各种真实故事就写了二三十万字,这些都是他的创作素材,稍加改动就写进小说当中。
这次仅仅连载了两万五千字,故事还没来完全展开,关家都没来得及出场,就已经足够让人震撼。
热泪、汗水和鲜血,浇灌了人们脚下的黑土,上演着一出出悲欢离合与恩怨纠葛。




民国之文豪崛起 542【应聘】
北平陆军监狱。
狱卒来到一间女监,敲着铁栏杆说:“于佩琛,你可以走了,有人保释你。”
于佩琛缓缓的吐了口气,对同监的女犯人说:“同志,保重!”
“保重!”那女犯人点头道。
狱卒不耐烦地催促:“快点,快点,再不走就别走了!”
于佩琛这才加快脚步,随狱卒去领回自己的财物。她被收缴的钢笔和几块大洋,已经消失不见,可能是被某个狱卒拿走,只剩下刚进监狱时的一身衣服。
快速换上自己的衣物,女犯人再次变成女学生。于佩琛心情茫然地走出监狱大门,她已经被北师大开除,以后不知该何去何从。
监狱门口站着两个中年男人,其中一个关切地问:“小于,他们没有为难你吧?”
“还好,谢谢张叔叔,”于佩琛点头微笑,又扭头看向另一个中年男人,喊道,“爸爸。”
于父脸色阴沉道:“让你老老实实的读书,偏要整天跟乱党混在一起,现在知道好歹了吧!要不是你爹有几分薄面,你现在都还关在里面出不来!”
姓张的中年男子劝道:“好了,于兄,没出大事就好,你就少说两句吧。”
于佩琛低头不说话,她看不起自己的父亲,更不可能听父亲的劝告。
于佩琛的祖父叫于式枚,同治年间的科举榜眼,出任的第一个官职就是广东学台,相当于广东教育厅长,力主废科举、办学校,属于晚清时的洋务派,还给李鸿章当了十多年幕僚,最后官至吏部侍郎。
于佩琛的外公也是个名人,叫岑春煊。就是八国联军侵华时,慈禧太后仓皇出逃,唯一带着2000人前来救驾的岑春煊,其历任陕西巡抚、山西巡抚、四川总督、两广总督等职,当时和袁世凯并称为“南岑北袁”。
如此显赫的家世,已经被于佩琛的父亲败光了。
直到现在为止,于佩琛的父亲都没有正当职业,整天想着如何变卖家产。
就在前几年,于家的房产、古董、字画被变卖殆尽,居然连于佩琛四姐妹的学费都无法筹措。于佩琛只好在北师大对门的厂甸摆摊,给人代写书信和对联,以此来维持自己和三个妹妹的学费。
这两年家里的生活愈发困难,于佩琛的母亲,被迫带着几个弟弟妹妹搬去上海的外公家,而于佩琛自己则住在北师大的学生宿舍。
如此不着调的父亲,于佩琛怎么可能听他的话?
这不,于父没说几句,就潇洒地准备走人:“既然你没事,那为父就先走了,朋友还带着我打麻将呢。”
于佩琛翻了翻白眼,懒得说话。
等于父离开,姓张的中年掏出十几块大洋说:“小于,这些钱你拿着,先找个地方住下。被北师大开除了不要紧,明年重新考个好大学。”
“张叔叔,我不想读书了,我要工作。”于佩琛目光坚定道,她已经读了三年大学,实在不愿再重新来过。
中年人想了想,说道:“我跟《大公报》的胡政之有些交情,不如你去天津工作吧。”
于佩琛点头道:“谢谢张叔叔,我父亲那边,就拜托你了。”
中年人苦笑道:“老大人对我有恩,你就算不说,我也会帮忙的,总不可能看着你爸饿死。”
当天下午,于佩琛就买了前往天津的火车票,准备前往《大公报》做编辑。她虽然还没大学毕业,但自身能力非常优秀,甚至被选为学生代表出席太平洋学术会议。
火车之上,于佩琛精神恍惚地坐下,只听身边的几个乘客说道
“周先生的小说真是绝了,又是一本惊世大作!”
“可不是?才连载2万多字,就已经勾画出乱世百态。”
“上次《泰坦尼克号》出版的时候,还有人说周先生江郎才尽,只会写一些情情爱爱的消遣小说,这下他们该闭嘴了吧。”
“不止是小说,那本《非攻》杂志才编得好。若不是看了这本杂志,我都不知道东北还有那么多的无名抗日英雄。”
“是啊,你们看看这篇文章!2月8号,陈东山、张禹亭和刘万奎三位英雄,率领2100多名义勇军,接连攻克日寇占领的密山县城和平阳镇,并多次击退日伪军的进攻。还有3月1号,高玉山英雄率领3000救国军战事,攻克虎林县城。5月25号,高玉山又率部攻占饶河县城,把虎林、饶河、抚远三县连成一片。听说虎林县现在都被高玉山英雄占着,四个月内击退日伪军的十多次进攻,日本鬼子正在调集关东军主力。”
“高玉山真是好汉子!率领义军收复并坚守虎林县城4个多月,这得多艰难啊。现在关东军主力都被调去攻打他,恐怕是撑不了多久了。”
“只要人人都站出来反抗,肯定能把鬼子赶出中国!”
“……”
于佩琛被他们的谈话内容所吸引,忍不住问道:“你们在说什么杂志?”
“《非攻》啊,周先生亲自创办的抗日杂志!”一个乘客拿起手中的《非攻》说道。
于佩琛问道:“我可以借来看看吗?”
那乘客笑道:“拿去看吧,反正我已经看完了,不过下车之前记得还给我。”
“谢谢。”于佩琛连忙接过。
这本杂志的封面是深红色的,红得发黑,犹如渐渐凝固的鲜血。封面右上角是两个小篆字体的“非攻”,旁边写着两行小字:“和平无法靠施舍获得,和平应该由我们主动争取。”
于佩琛翻开扉页,等她读完周赫煊亲自写的卷首语,终于完全明白这本杂志的宗旨。
正文内容的第一部分是国际时政,详细描述了德国的法西斯政权,以及年初柏林的十万人反纳粹游行活动,还有震惊世界的德国国会纵火案。接着周赫煊亲自撰写评论,预测希特勒的国内国际政策,并指出希特勒的法西斯扩张野心。
第二部分是日本国情介绍,这些内容都是在日留学生提供的。详细描述了日本遭受经济危机的严重影响,出现大量的“无少女村”,而日本整个社会都在叫嚣侵略中国。
第三部分就是东北的情况,既描述了东北人民的惨状,也报道了东北抗日武装的英勇事迹,同时揭露关东军和伪满政府的残酷统治。比如29军大刀队给日军造成巨大伤亡后,日军立即在喜峰口附近制造大屠杀,肆意杀戮周边村镇的老百姓。
第四部分是理论时评,周赫煊详细介绍了法西斯、纳粹和军国主义等名词,分析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并指出法西斯对全世界的威胁。
最后一个部分就是文学版块了,除了周赫煊的《黑土》以外,还有三个短篇故事,都是描写东北人民的现实惨状。
于佩琛还没来得及把杂志看完,火车便已经到了天津。她下车之后的第一件事,就是跑去把《非攻》买来,蹲在路边上认认真真阅读全本杂志。
“这本杂志太好了!”于佩琛激动地想。
她本来对欧洲和日本的情况毫无所知,但看完杂志后,对世界局势的认知一下子清晰起来。特别是东北那边,原来一直有着无数的民间抗日英雄,他们从来没有放弃过抵抗。
还有日本,这个所谓的远东列强,其国内人民的生活居然如此水深火热。他们为了解决经济危机,所以才迫不及待地侵略中国,想要吸中国人民的血来走出困境。
这是一本让国人开眼看世界的杂志!
于佩琛小心翼翼地把杂志收好,走着走着又拿出来翻开,一边走路一边重新阅读《黑土》。她特别喜欢这部小说,那种对现实和人性的刻画,让她感到不寒而栗,但同时又异常愤慨。
带着叔叔的亲笔信,于佩琛来到《大公报》的报馆总部。她走进报社大楼里面,突然看到两个门牌,一个门牌写着“《大众》副刊编辑部”,另一个门牌写着“《非攻》杂志编辑部”。
原本想要应聘《大公报》编辑的于佩琛,突然转身走进《非攻》杂志编辑部,问道:“你们这里还需要编辑吗?”




民国之文豪崛起 543【成功与麻烦】
无论是《非攻》杂志,还是《黑土》,都迅速在全国引起轰动。
杂志走的是《大公报》的发行渠道,半个月销量就达到8000份。不是不能卖得更多,而是《非攻》的创刊号只印了8000本,以至于搞得一书难求。
这就导致一个奇妙的现象,许多学校的校办刊物,纷纷转载《非攻》杂志的文章。那些买不到《非攻》的读者,转而跑去购买各种山寨读物。
80年以后,大陆旧书收藏市场把《非攻》创刊号炒到5万一本。因为存世量太稀少了,而且收藏纪念价值极高不管是历史价值,还是文学价值。
《非攻》属于月刊,在发行第二期的时候,印刷量直接提升到3万本,结果依旧在半个月内售罄。
整个出版界都为之侧目,如今每期销量数万份的杂志不是没有,就连销量过10万的都有好几本。但如此受欢迎的新办刊物,那还真没见过,创刊第二期就轻松卖了3万份啊!
《非攻》之所以如此受欢迎,并非仅仅因为周赫煊的名气,以及《黑土》的故事精彩。更因为这本杂志旗帜宣明的主张抗战,而且有许多介绍日本的内容。
1...172173174175176...346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