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民国之文豪崛起

时间:2023-05-24  来源:  作者:王梓钧
“真的?”端木蕻良顿时激动起来。
巴金可是这几天的文坛风云人物,周赫煊居然把他跟巴金相比,这让端木蕻良如何不兴奋?他还只是个文坛小卒啊。
周赫煊又说:“我只提两个缺陷,至于是否纠正,取决于你自己。”
“周先生请讲!”端木蕻良连忙道。
“第一,”周赫煊说,“你的描写太细腻了,这是好事,也是优点。但凡事过犹不及,过于细腻的描写会显得繁琐,从而导致整个故事构架变得松散。我建议,不必要的描写可以直接删除。”
端木蕻良点头说:“我记住了。”
周赫煊继续道:“第二,你很喜欢读《红楼梦》吧?”
端木蕻良笑道:“我从小就读。”
周赫煊说:“你的这部小说里面,隐隐约约透着《红楼梦》的影子。但还是那句话,过犹不及,致敬可以,模仿也可以,但不要对《红楼梦》太过执着。你是你自己,不是曹雪芹,适可而止就好。”
“我明白。”端木蕻良有些尴尬。
他毕竟还是太年轻,而且没有长篇创作经验,不由自主地在写小说时借鉴红楼梦。现在被周赫煊一眼就看穿,端木蕻良就像个被抓现行的小偷。
周赫煊上辈子读《科尔沁旗草原》时,最遗憾的就是这部小说《红楼梦》的痕迹太重。特别是后半部分,严重影响作品的本来味道,让一部潜力神作降格为优质精品。
希望端木蕻良能够改正吧,到时又一位文坛大师就诞生了。
端木蕻良突然说:“周先生,我创作小说都是自行摸索,你能做我的老师吗?”
周赫煊一愣,随即笑道:“好啊。”
东北三大流亡作家中的萧军、萧红,都是鲁迅的弟子。现在剩一个端木蕻良要拜师,周赫煊觉得还不错,至少在徒弟方面不能输给鲁迅啊。





民国之文豪崛起 535【准备写小说】
周赫煊这个靠抄袭武侠小说起家的“作者”,真的够资格给人做老师吗?
答案是,可以。
《神女》虽然有少量情节借鉴了原著电影,但也就是《金瓶》和《水浒》的关系。即便按照后世的著作权法来衡量,也完全够不上抄袭,可以明确地说属于周赫煊原创作品。至于《狗官》和《狗官外传》,更是一笔一划都为周赫煊创作。
只从创作才能来看,周赫煊早就练出来了,他可以毫不脸红地说自己是作家。
再加上来自于后世的各种文学理论,周赫煊绝对当得起大师身份,完全可以教导年轻人如何写作。
聊了聊自己的作品,端木蕻良突然问道:“先生,你对‘第三种人’怎么看?”
“第三种人?”周赫煊突然笑起来,“那就是一帮……嗯,自以为清醒的醉汉。”
好吧,其实周赫煊想说的是:那就是一帮逗逼!
自从左联成立以来,鲁迅做为扛把子,带领着左联的小弟们连番打笔仗。先是跟以胡适、徐志摩等人为首的自由派、新月派文人论战,接着又狂怼民族主义文学保守派(里头有许多国党御用文人)。
而这两年最激烈的论战,就是左联和“第三种人”的论战。
何谓“第三种人”,就是既不左、也不右的第三种人,同时还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自由派。
这些文学上的“第三种人”,既反对国党的高压独裁统治,反对御用文人的民族主义文学,又反对左联的左翼文学思想。他们高举智职阶级、小资产阶级文学的旗帜,自认为是中国文坛的一股清流。
当“第三种人”主动招惹左联的时候,迎来了鲁迅、瞿秋白等人的猛烈反击,铺天盖地的口水喷得“第三种人”生活不能自理。而且他们的本来面目被轻易戳穿,那就是一群不敢挑战独裁统治,只敢向左翼阵营开炮的懦夫。
但“第三种人”的口号很有迷惑性,把许多自由派文人都吸引过去,以至于这场文坛骂战持续了整整三年。
端木蕻良问道:“先生既然看不起‘第三种人’,为什么不站出来批评他们?”
“他们对社会无害,顶多只是浪费粮食而已,”周赫煊笑道,“只要没来惹我,我又何必主动骂他们。”
端木蕻良毕竟是左联成员,他说:“但‘第三种人’横加污蔑左翼文学,甘当中央政府的帮凶,他们属于人民的敌人啊。”
周赫煊摇头说:“‘第三种人’并非是国党的帮凶,他们也写文章骂国党的。只是他们欺软怕硬,骂国党的时候不痛不痒,骂左联的时候穷追猛打而已。而且在我看来,他们对左翼文学的某些质疑,还是有一点道理的。”
“什么道理?”端木蕻良问。
周赫煊说:“这两年的左翼文学,太过强调政治宣传,忽视了文学本身的价值。”
端木蕻良不解道:“宣传革命,宣传抗日,宣传救国,这有什么不好吗?”
“不是不好,而是太过偏颇,”周赫煊笑道,“你看如今左翼文学的大部分作品,普遍存在公式化、概念化问题。在我看来,那些根本不是合格的文学作品,而是披着文学外皮的政治宣传单。左联如果想要宣传自身思想,直接印宣传单即可,为什么还要搞文学创作?”
端木蕻良道:“将需要宣传的思想,夹杂在文学作品当中,更加有利于传播和接受。”
“确实是这样,但过犹不及,容易引起很多人的反感,”周赫煊笑道,“左翼文学应该做得更精致一些,而不是口号式的呐喊,套路化和概念化创作无法诞生伟大作品,最多只能出现无数的文学宣传单。我更喜欢,多一些茅盾先生《子夜》那样的精品,那才是左翼文学的真正方向。”
“说得也是。”端木蕻良点头道。做为一个文学天赋很高的青年,端木蕻良在阅读一些左翼小说的时候,经常会产生这样的想法:写的什么玩意儿啊,比我都不如!
“不过我相信,左翼文学会很快变得更有生命力。”周赫煊笑道。
30年代左翼文学的生命力,很大程度来源于东北流亡作家群。这些青年作家的作品,可跟套路化不沾边,他们是用自己的血泪谱写出来的。
端木蕻良突然说:“先生,你怎么在写完《狗官外传》以后,就不再创作小说了?”
周赫煊反问:“《泰坦尼克号》不是小说吗?”
“我说的是问题小说,反应社会现实、激励人们抗战的小说!”端木蕻良道,“像《泰坦尼克号》这种作品,顶多算是消遣物,对国家、对民族都没有什么作用。”
周赫煊笑道:“我最近在写一部科幻小说,另外刚写完一部童话故事。”
科幻小说?
童话故事?
端木蕻良一脸懵逼,随即不高兴道:“先生,你有那么高的文学才华,怎么能自甘堕落?你应该像鲁迅先生一样,以笔作刀,向独裁者、向侵略者发起进攻!”
周赫煊说:“一首《松花江上》就够了。”
《松花江上》这种歌曲确实很给力,如今唱片公司发行的,要么是靡靡之音,要么是传统戏曲。一首抗战歌曲出现,足够让人耳目一新,如果这首歌内容还写得很好的话,那绝对能够激起民众抗战意识。
太祖就曾经说过:一首抗日歌曲,抵得上两个师的兵力。
端木蕻良摇头道:“《松花江上》确实写得好,我都听哭了。但先生不能止步于此啊,多少有志青年,都等着阅读你的进步小说,你可不能让大家失望!”
周赫煊闻言愣了愣,随即苦笑起来。
端木蕻良说得很有道理啊,当初《神女》和《狗官》连续问世,可是震撼了中国文坛。无数的进步青年,都把周赫煊视为精神偶像和文学领袖,每天盼着他有新的作品发表。
但大家盼来盼去,却只盼到一部《泰坦尼克号》。虽然这部爱情小说也广受好评,但同样也让人失望,甚至有些爱国青年认为周赫煊堕落了。
周赫煊一直想着过自己喜欢的生活,但他忘了自己的身份。他一度曾是中国文坛领袖,他必须写出相应的作品,否则就是背叛了自己的拥护者。
最显而易见的就是,这两年大家都讨论鲁迅、巴金、茅盾的作品,已经很少有人提及周赫煊了,所谓的“文坛领袖”更是不再说起。
“那就写一部宣传抗战的小说吧。”周赫煊叹息道。
“真的?那太好了!”端木蕻良大喜。




民国之文豪崛起 536【东北史诗】
该写什么抗战小说呢?
难道要抄——二营长,把老子的意大利面端上来?
《亮剑》当然不行,离国共第二次合作还早着呢。甚至是其他的经典抗战小说,也没法抄,因为还没有爆发全面抗战。
现在就写抗战小说的话,必须跟东北四省有关,这特么就比较难搞了。
所以,周赫煊这次必须自行原创。
仔细思索片刻,周赫煊决定玩一票大的,他要写一部宏伟巨著,而不仅仅是抗战文学。
周赫煊问道:“京平,你对闯关东有了解吗?”
“有啊,先生要写关于闯关东的作品?”端木蕻良顿时兴奋起来。他的祖籍在河北,曾曾祖父迫于生计只能去闯关东,到曾祖父时已经发展成为昌图有名的大地主。
端木蕻良从小就是听着闯关东的故事长大的,他怎么可能不了解?
周赫煊解释说:“我准备写一部关于东北的长篇,关于三个家族、四代人的故事,从1850年写到现在。”
“那可真是鸿篇巨著啊!”端木蕻良咋舌道。
三个家族、四代人,时间跨度80年,相当于东北的一部近代变迁史。这种书一旦写书来,就是震撼中国文坛的大事,只要写得不是太烂,必然又是经典之作。
周赫煊笑道:“内容我大致想好了,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叫《闯关东》,第二部叫《日俄战争》,第三部叫《辛亥风云》,第四部叫《五四革新》,第五部叫《九一八》。我对东北的风土人情所知不深,所以需要向京平你请教。”
“没问题,我保证把自己知道的所有事情都说出来。”端木蕻良兴奋道,他对于能够参与这种巨著的创作非常荣幸。
周赫煊虽然把全书五个部分的标题说得那么大,其实真正描写的,却是三个家族在东北数十年时代变迁中的遭遇,甚至大致内容构架他都想好了。
刚开始是1850年代,山东地区闹大灾荒。当时的清政府还没有开放东北,两户山东的穷困家庭被迫闯关东。
这两户人家本是邻居,一户姓钟,一户姓马,关系非常好。
在闯关东的路上,由于饥寒交迫,钟家人杀死了马家两兄弟,抢走对方仅剩的食物而逃。
钟家人后来靠淘金发迹,渐渐的开垦荒地,成为当地有名的大地主,并掌控着数百人的护矿队武装。而马家人冻死饿死只剩下一对孤儿寡母,被东北的马匪所救,寡妇成了马匪头子的压寨夫人,每天教育幼子要为父亲和叔叔报仇。
这就是本书中的两个家族,钟家和马家。
另外一个家族则是关家,原为瓜尔佳氏,满族八大姓之一。
关家本是驻防东北的将军,刚开始奉命剿灭淘金的钟家。后来清政府开禁,允许关内百姓向东北移民,关家迅速地和钟家勾结起来,甚至提携钟家的人做了官。
在第一部《闯关东》的内容当中,就是钟家的发家史、马家的血泪史,以及关家的统治史。
故事的结尾,是一心复仇的马家儿子长大,结果喜欢上钟家的女儿。而钟家的女儿,又被许配给关家的儿子,最终马家子带着钟家女私奔。
关家怒不可遏,带着官军和钟家的护矿队,全力剿匪,杀死了马家子的养父和生母,三个家族从此结下解不开的仇怨。
第二部《日俄战争》里边,私奔的马家子和钟家女,他们的儿子已经长大了。由于接受了新思想,不愿继续窝在山林里当马匪,瞒着父母东渡日本留学。结果他在日本受尽歧视,听到日俄战争爆发,毅然决然地返回东北,怂恿父亲帮着俄国人打日本人。
而钟家因为被俄国人坑惨了,自发地给日本人帮忙,组建团练队伍扶日灭俄。关家人则严守中立,任由日俄欺压,结果还是引起了“外交矛盾”,被慈禧严厉斥责,家道迅速中落。
在这一部的结尾时,马家接受朝廷招安,从土匪摇身变成了官军。而钟家虽然一直给日本人帮忙,却被获得战争胜利的日本人,把自家金矿给洗劫一空。
接下来小说的三个部分,三个家族因为种种矛盾互相敌视,又因为血缘姻亲关系互为纽带,各自走上了军、政、商的不同道路。
直到“九一八事变”爆发,关家和钟家不约而同的投日做汉奸。可即便如此,他们的工厂和矿山,也被日本人蛮横“征用”,只能流着泪继续剥削穷苦百姓,想要在百姓身上把失去的找回来。
钟家的一对儿女满腔爱国情怀,既然决然地宣布脱离家族。儿子带着十多个警察,加入东北抗日义勇军,战败受伤后被马家所救;女儿则加入了地下党,结果被伪满政府逮捕就义。
关家由于卷入伪满洲国的“帝位”之争,直接被抄家流放,上百年累计的家业被溥仪和关东军瓜分。而钟家人因为帮关东军征粮,忍无可忍的农民加入红枪会,将钟家的大庄园一把火烧个干净。
三个家族都因为东北沦陷而败落,马家和钟家的爱国子弟,依旧驰骋在敌后抗日战场上。关家和钟家的残余份子,一部分继续做汉奸,一部分入关投靠张学良,一部分南下投靠中央政府。
投靠张学良的关家人,发了疯想要复仇,最后转投了29军大刀队。而南下投靠中央的两个家族的人,因为热河之战的原因,所乘轮船被日本军舰所劫,全部都被抓去黑龙江做苦力修筑防苏工事。
周赫煊这次的创作野心很大,他就是要写一部东北近代史诗。通过三个家族、四代人、80年的兴起和衰落,勾画出一部东北变迁图,其中不仅包括国仇家恨、感情纠葛,还要展现东北的富饶、东北的穷困、东北的灾难,以及官僚、农民、工人、知识分子等各个阶级的精神面貌。
这是个浩大的工程,全书写下来至少有200万字以上。
周赫煊甚至都不敢马上动笔,他必须先写出完整大纲,以及三个家族的传承谱系,还有各个阶层、各种配角的背景资料。他不但要向端木蕻良求助,了解许多关于闯关东的故事,还要了解东北的其他各方面情况。
好在,张学良就住在周赫煊家里,身边的副官和侍卫出自东北各个阶层,完全可以成为周赫煊的故事库和资料库。




民国之文豪崛起 537【罗素伯爵】
3月中旬,春光明媚。
轿车在周公馆门口停下,张学良透过车窗往外看了一眼,对随行秘书潘文育说:“帮我送拜帖进去。”
潘文育快步而行,暗响了三乐堂的门铃。
不到片刻,铁门大开,轿车载着张学良驶入花园。
管家崔慧茀笑着出来迎接:“汉公,快请进!”
张学良看到崔慧茀,突然惊讶道:“你是溥仪的大管家,叫……叫……”
崔慧茀笑道:“汉公记性真好,我叫崔慧茀。”
“对对对,”张学良瞬间想起来了,“上次我见溥仪的时候,你们姐妹都住在张园。”
崔慧茀不想多提以前的事,只笑道:“汉公里面请吧,周先生扫榻以待。”
“唉。”张学良叹了口气,他是真没脸再见周赫煊。
“九一八事变”已经成老黄历了,现在又添了新账,热河的抗战打得是一塌糊涂。
最可气的是张学良他老爸的拜把子兄弟,热河省的土皇帝汤玉麟。这家伙为了保存实力,居然带着三万士兵不战而逃,以至于张学良制定的防线成了摆设。
汤玉麟本人更是被128个日本骑兵追赶,一路就跟撵兔子似的,热河的省会承德就这么稀里糊涂的丢了。
一百多个日本骑兵攻陷热河省会?
这种事情简直不可想象。
所以张学良必须下野,因为他是北方的主事者,否则难平天下悠悠之口。
张学良突然间呼吸急促,他的鸦片瘾又犯了。自从东三省沦陷以后,张学良又复吸鸦片,再加上酒色的摧残,此时的少帅面容枯槁,如同行尸走肉。
缓缓走进周家的会客厅,张学良见周赫煊正坐在沙发上看书,他打起精神抱拳说:“明诚,好久不见!”
“汉帅怎么有空到我这儿来了?”周赫煊起身寒暄,“请坐吧。”
张学良说:“我还是希望,明诚能称我为六帅。”
“汉帅”和“六帅”,一字之差,却代表着亲疏远近,只有很早就追随张学良的心腹才能这样喊。
周赫煊对此无所谓,他跟张学良置气也没毛用,发泄一些心中不满就可以了。他问道:“六帅来找我,所为何事?”
“叙叙旧而已,”张学良说,“我已经辞去一切军政职务,现在只是普通的中国公民,所以到处走动走动。”
周赫煊冷笑道:“你这是把一大堆烂摊子放着不管,只图自己逍遥快活啊。”
“我能有什么办法,”张学良无奈道,“热河是汤玉麟的地盘,他为了保存实力,连自己的地盘都丢下不顾了。谁又能想得到?”
后世许多史学家分析,说张学良在热河之战又犯了大意的毛病,认为关东军的胃口没那么大,所以没有把全部主力都调派到前线。
这种说法有失偏颇,调集大军的程序很复杂,张学良如果要搞全军总动员,首先他的财力就撑不住,而且也需要充足的时间。张学良尽可能地调派十多万人应敌,这已经算是短期内的极限了,如果战局陷入僵持阶段,张学良应该还能继续抽调部队支援。
但问题是,汤玉麟部下的投敌,再加上汤玉麟本人不战而逃,把张学良的后续计划全部打乱。
整个长城防线,现在就是个漏洞百出的大筛子。
周赫煊也不想再埋怨张学良,因为于事无补,他问道:“六帅下野之后,准备去哪里?”
张学良说:“中央党部安排我去欧洲考察,过些日子就动身。我今天前来,就是想拜托明诚帮忙,还请千万不要推脱。”
“帮什么忙?”周赫煊问。
“帮我和凤至戒大烟,”张学良苦笑道,“自从明诚上次帮我戒烟以后,我是不愿再碰那玩意儿的,但东三省沦丧,我又忍不住复吸了大烟。此次我携夫人访问欧洲各国,总不能带着烟瘾过去,让洋人认为我们都是东亚病夫。”
周赫煊道:“这个容易,就怕夫人承受不住。”
张学良道:“受得住,明诚不要担心。旁人都不敢帮我们夫妻戒烟,这种事就只能拜托明诚了。”
张家就是个烟鬼世家,张学良的爹妈、老婆、朋友全是大烟鬼。有时候来了客人,不是奉茶让座,而是请上烟塌抽几口。
生活在这种环境里,张学良不复吸鸦片才怪。
历史上,张学良真正下决心戒烟,就是他下野准备访问欧洲之时。理由很充分,不想让洋人认为中国人都是东亚病夫,而帮他戒烟的则是杜月笙,直接绑起来不让他抽,气得张学良好几次想枪毙杜月笙。
周赫煊笑道:“六帅要是信得过,明天就跟于大姐一起搬过来吧。”
“多谢了,”张学良的身体已经开始打摆子,他脸色煞白的苦笑道,“现在就动手吧,我带了绳子过来。”
周赫煊点点头,把孙永振和孙永浩兄弟喊进来,说道:“把六帅捆上,再塞一团布在他嘴里。”
“好嘞!”
孙永振乐滋滋上前绑人,他感觉太爽了,可以理直气壮地捆绑北方最大的军阀。
张学良很快就开始嘶嚎起来,但由于嘴巴被塞住,只能发出“呜呜呜”的声音。即便有损失兄弟和两个副官按住,张学良所坐的那张椅子,依旧被他挣扎得移动了数寸,绳索把他的衣服都勒破了多处。
所以张学良必须找周赫煊,或者是杜月笙这样不怕事的人,才能真正实施戒烟计划。他如果在家里,恐怕早就被副官解开绳索,因为他的手下害怕出意外。
强行戒大烟,是有一定死亡几率的!
足足折腾了近两个小时,张学良才安静下来,解开绳子他都懒得动弹,整个人已经彻底虚脱了。
周赫煊立即让人把熬好的人参鸡汤端来,给张学良服下补充元气。人参这玩意儿周家很多,都是前阵子婉容、廖雅泉怀孕时剩下的。
良久,张学良屏退左右,只留下秘书潘文育,他试探道:“明诚信奉哪个主义?”
周赫煊笑道:“主义并不重要,关键在人。再好的政治理念,也需要人来付诸实践,中国哪个党派最有执行力,我就看好哪个党派,顺便也看好他们的主义。”
张学良低声问:“明诚,你对共产主义怎么看?”
“有过研究。”周赫煊笑道。
张学良干脆直接问:“你觉得共产主义能救中国吗?”
周赫煊模棱两可:“或许能吧。”
张学良介绍身边的秘书说:“这位是潘文育潘先生,他曾在莫斯科中山大学深造,对共产主义也有些研究。”
周赫煊这才讶然地看向那年轻人,潘文育啊,张学良历任秘书当中,最有名气的三大共党叛徒之一。此君莫斯科中山大学毕业,在共产国际召开六大时,给周公夫妇担任过翻译,回国后历任共党中宣部秘书、中央行动委员、党刊《红旗》主编、顺直(北平、天津、河北)宣传部部长。
1...170171172173174...346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