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好地主
时间:2023-05-24 来源: 作者:木子蓝色
没有其它人,就皇帝皇后还有太子,还有魏王李泰以及长乐公主李丽质,再加上皇后的舅父高士廉以及皇后的哥哥长孙无忌。
这算是一场家宴,皇帝夫妇以及三个嫡出的子女,外加三个亲戚。
李超也是皇亲,他是太子未来的丈人。
不过李超相信,这大年初一的家宴,不可能这么简单。
太子又长高了些,太子今年实岁八岁,虚岁十岁。脸上长出了青春痘,嗓子也开始变声,不过对李超,还是那般的亲切。
他告诉李超,皇帝今年请他吃饭,主要是想谈朝廷发行纸钞的事情。
大唐自开国起,就一直备受钱荒的困扰。虽然之前李超拿出了先进的铸币技术,朝廷几年来不断发现新的铜矿,铜矿开采量大增,年铸币量从之前的一年三十余万贯,增加到了上百万贯,且还发行金银铸币流通市场。
可钱荒并没有缓解,反而越来越严重。
仔细研究不难发现,这与大唐这几年经济的迅速发展,工商业的飞快扩张离不开。
大唐还是那个大唐,但经济总量上去了,可货币量却没增加多少。
朝廷又在不断的收缴过去的旧币,将之融铸为新币,加之民间依然在朝廷毁币铸铜器的不法活动,以及高句丽、百济、新罗甚至是西域一些国家把大唐的铜钱偷带出去,当做自己的货币使用,这让大唐的钱荒越发严重了。
钱荒严重,朝廷束手无策。
只能继续钱帛兼行,甚至是钱粮并行。绢帛、布匹、粮食,这些东西也成为了货币的替代品,甚至金银珍珠等,都在当着钱用。可不少地方,百姓依然还是只能以物易物。
倒是这几年,李记钱庄的兴起,成了一股清流。
他们发行的庄票,商人、百姓们已经习以为常,甚至直接当成钱来用。而在年底,李记推出的宝钞,更是一经推出,就大受欢迎。
宝钞有固定面额,更加精美耐用,也更加难以仿照,同时还好辨认。
兼之李记强大的信用,使得不但是李记名下的产业在收宝钞,如今不少其它不是李记的商铺,也都开始接受宝钞付款。
短短时间,宝钞已经风靡起来。
甚至不少商家主动的打出了告示,优先接受宝钞付款。
因为宝钞轻便,比起铜钱,甚至比起绢帛无疑方便极大。铜钱沉重,绢帛又占地方。
之前李家拿了一千三百万钞给朝廷,李世民把这些钞当成了百官的俸禄和禁军的军饷发了下去。
开始大家还对拿纸当钱有些担忧。
纸钞到手,立即开始大采买,生怕砸手里。然后他们发现,宝钞非常好用,携带方便,且没人拒收。
若是平时,出门买东西,带个几贯钱,那得背上一袋,得十几二十斤重。可是现在,几贯钱,不过是一叠纸钞而已,随便往哪一揣就好了。
比金银币都方便,毕竟一个金币也是一两重呢,十六个就一斤,而且金银币毕竟数量不多。
车外。
宫里也是张灯结彩,很是喜庆。
不时看到宫人内侍们挑灯经过,说说笑笑。
“文远,就等你了。”魏国公长孙无忌站在丽政殿门口,笑呵呵的代李世民迎客。
李超笑笑,“让久等了。”
进了殿门,里面走不远,太子承乾站在那里等候。
一起进了大殿。
殿里很暖和。
襄阳处于天下中心,其实既可以算北方也能算南方,这里的冬天比起长安来,其实要冷的多,甚至带上了几分湿冷的刺骨。
掀开帘子,屋里顿时暖意袭来。
“文远,来,坐,今天这桌子菜可是皇后亲自张罗的,我们有福。”李世民站在那里笑着招呼,从大朝会下来,他已经换过衣服,一身明黄色的织金龙袍。不是那么正式,却又显得很威严。
“做饭这样的事情,其实交给臣就好了啊。”李超打起精神,不管今天这宴是什么宴,反正是避不开了。
长孙皇后一套水蓝色的宫装,很大气雍容。
“我的厨艺全是从文远的食谱上学来的,今天就算是班门弄斧了。”
李世民招呼着李超坐下。
皇后则对旁边的宫人吩咐传菜。
“文远,李家的那个宝钞真的非常出人意料啊,朕之前都没想过,这小小一张纸片,其实事关朝廷安稳啊。”
李超抬头看了李世民一眼,一来就定这么高的调子,看来今天很难轻易脱身了。
“李记的宝钞不是钱,只是为了方便李记名下的商家店铺的结算,内部的流通券而已。”
李世民眼珠转了转。
“可没有这么简单,有不少大臣对朕说,其实朝廷完全可以发行宝钞,以宝钞取代铜钱,这样一来,天下就没有钱荒之苦,以后朝廷统一收取宝钞为税赋,也以宝钞支付军饷俸禄。商贾、百姓也能更加方便。”
“陛下,全面发行宝钞并没有那么简单。宝钞说到底,是代替货币,而本身不是货币。因为纸钞本身不值钱,不如金银铜币本身有价值。因此,要发行宝钞,前提国库里得有足够的铜钱、绢帛甚至是金银、粮食这些,宝钞可以超发一部份,但无法滥发。”
这些话李超不是危言耸听。
事实上,这个时代,真正懂经济的人很少。
能够搞懂货币和经济以及商品这套关系的人,更少。一开始发行纸钞,也许少部份人心里是有数的,但最终他们还是难以长久控制。
说到底,就是他们最终无法控制超发这道槛。
而纸钞一旦大量超发,就必然贬值,最后信用全无,然后完蛋。
“文远,跟我说说李记钱庄宝钞是怎么个发行章程的?”
李记宝钞是有准备金的,现在李记每发行一百贯宝钞,以二十五贯钱为准备金,准备金率为百分之二十五。
说白了,此时的宝钞,不是货币。
他是一种票据,相当于原来的庄票。而李记的庄票,最初源于储户们存钱在钱庄后的票据,相当于存折。
只是李超很清楚,客人存钱并不会马上就取,尤其是以前存钱要手续费,可李记存钱却还有利息的情况下,许多客人钱只会不断的往里存,取的却少。因此李记便把一部分客人的钱拿来放贷,收息赚取差额。
再到如今,李记进一步把票据业务发展为宝钞。
说到底,这流通的宝钞还是客人们的存款。
只不过,李超很清楚,当钱庄的规模越大,吸纳的存款越多,那么钱庄能够暂时挪用的钱就更多。
而李超现在等于是把储户的存款当做准备金,发行宝钞。但他的发行准备金是两成五,也就是实际流通的宝钞,是钱庄里面储户存款的四倍。
宝钞就是李记钱庄钱库里那些钱币的票据,离开这些钱币,宝钞一文不值。宝钞如今能这么火,方便固然是其一,但更重要的是他能兑现,能够折现使用。李记随时能够给百姓把宝钞兑现成绢帛,李记名下那么多产业,也不拒收。
李超还游说其它的商家,接受李记的宝钞,甚至愿意给他们一些贴水好处。
正因为有信用保证加使用方便,才让宝钞现在充当着钱币使用。
“陛下,李记发行的宝钞,以三年为一届。三年后旧钞停止流通,需兑换成新钞。此外,李记宝钞发行数额有严格限制,必须有准备金做保证。”
李世民对着李超哈哈一笑,“朕知道,你们的这个准备金率是两成五。有两贯五的铜钱,就能印十贯宝钞。文远啊,朕不得不说,你就是一个天才啊。以前开钱庄,以存钱给息来吸引百姓把钱存到你钱庄,然后你拿这钱去放贷,借鸡生蛋。”
“现在你更厉害,拿储户存在你钱庄的钱发行宝钞,拿两贯五钱你发十贯钞,这岂不是意味着你转手赚了四倍?”
“文远,朕如今左藏中有金、银、铜、绢等价格五千万贯,朕交给你李记。你给朕两亿贯钞!”
唐朝好地主 第953章 感谢木屋古钟万赏!
李都不知道怎么说话了。
李之前确实是两成五的准备金率,但李世民这个明显就不是这么回事了。
五千万变两亿,这两亿纸钞真的交给李世民,到时肯定通货膨胀物价飞涨了。
尤其是这两亿还都集中在襄阳这一块的时候。
况且,李一下子也印不出这么多钱来。
“陛下,一千万贯铜钱印四千万钞,增加的只是三千万的量。而五千万印两亿,增加的可是一亿五千万。陛下,量变引起质变,到时物价必然上涨,空有大把纸钞却买不到商品,那个时候,纸钞会贬值,一落千丈,信用全无。”
李计划几年时间里印五千万贯钞,是逐年增加投放,而且是面向整个大唐天下,这么多纸钞对于整个大唐的经济来说,影响不大。他的货币量,并不会立即对商品经济造成多大的冲击。
可如果李世民要印两亿,就不一样了。
这里面涉及的不仅仅是钞和钱的关系,还涉及到了实际的商品。一贯钞换一贯钱,而如何保证一贯钱能值一贯钱呢?
这里面就是货币量和商品量的关系了。
当流通的货币数量,过经济实际需要,就会引起货币贬值,而物价上涨,这其实就是通货膨胀了。
不过在此之前,因为是实物货币,而因为铜荒导致钱荒,因此一直以来,更多的是钱荒,就是物贱钱贵。
但总体上来说,流通货币量应当与实际需求相当。
货币量太多,那么就是更多的钱追逐更少的商品,于是物价上升,货币贬值。而货币量不足,就是更少的钱追求更多的商品,于是商品贬值,货币上升。
本来,朝廷钱荒,就是总货币量不足,这对经济展十分不利,因为大家就算有商品,可市场上没钱,交易难。
这个时候,李世民想到印钞,本来是个好事。
但这里还涉及到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钞可以印,但必须是有准备金的,而且这个货币量不能,了就是通胀了。
李行宝钞,一年印个千把万,以大唐的实体经济来说,不是问题,尤其是李的这些钱的流通方式很健康。
可李世民想印两亿不行,数量太多,而且他印了钞,手里有两亿,肯定用起来又不一样了。到时各种买买买,把钱不当钱用,那不通胀才怪。
“陛下,朝廷现在手里刚有数千万进项,并不缺钱用。如果朝廷想行宝钞,我建议可以一步步来,第一期先拿出五百万贯钱做准备金,先印个一两千万贯钞就好。以后每年再加印,也不会一下子造成很大的冲击。”
印一千万钞,把这些钞拿去官员俸禄和士兵军饷,或者以后做为朝廷开支之用,把钱正常的花出去。
当然,如果朝廷真的开始印钞了,那么还有一件最重要的事情,就是朝廷得允许百姓拿宝钞交税。
而且,这里面还有一个比较敏感的事情,就是朝廷印钞后,极可能要禁止私人印钞。
李不可能答应这个。
李记钱庄如果不能印钞,不能行宝钞,那损失将极其巨大。
“陛下,其实现在朝廷缺的不是财富,而是钱。朝廷左藏中有价值五千余万贯的财富,但钱币却极少。因此,针对这种情况,臣建议朝廷行宝钞,可以按十足现金准备制行宝钞,就是按国库里的财富价值,行同样数量的宝钞,这样的宝钞随时能兑现,这样的宝钞,其实就是更方便流通的代金券。”
“朝廷成立一家专门用以行和兑现的钱庄,负责此事。”
李世民皱眉。
“你们李记的宝钞不是两成五的准备金吗,怎么朕行宝钞却要十足准备金?”
“陛下,体量不一样,李记钱庄的规模,第一刷行的宝钞也不过两千万贯,而以李记的规模,是能保证这两千万贯的流通和回收的信用的。但陛下如果拿出五千万来做准备金行宝钞,哪怕是以一二,的也是五千万啊。这个量,太大了,朝廷如何保证到时都能兑现呢?”
“既然朝廷现在并不是这么缺钱,那完全可以十足准备金行。行代金券,替代不便流通的绢帛铜钱。”
李说了一堆非常专业的话,李世民听的云里雾里,却也听出李很反对朝廷部分准备金行宝钞。
“陛下,纸钞本身不是财富,不能和铜钱金银币相比,连绢帛也不能比。行宝钞一定得慎重。”
“听你这么一说,这个事情似乎也确实没那么简单。”
他想了想,“那先行代金券,拿绢帛布匹甚至粮食做货币,确实太不方便了。而金银铜又不足,只能用绢帛布匹做保证,行代金券来流通。文远啊,这个印钞的技术,得由你来提供。”
顿了顿,他又道,“既然行宝钞影响这么大,我看以后李记也不能随意。”
李听了直皱眉。
“陛下,我们李记能够保证宝钞的信用,不影响兑换使用。”
“还是小心些好。”
“陛下,李记钱庄愿意将准备金提高到三成,另外,出准备金的行部份,我们愿意向朝廷缴纳一成的行税。”这个时候,李也只能拿出些实在的甜头好处让利了。
出部份,一成的行税。
李世民笑了。
“你们这次行了两千万贯宝钞对吧?准备金是两成半,你们只有五百万准备金。得提高到六百万,另外,为了保证百姓商人们的利益,朕觉得李记钱庄应当把准备金存放到朝廷新成立的钱庄里。”
“李记可以把准备金提高到三成,我们可以把准备金的两成放到朝廷的中央钱庄存放,以保证百姓的利益。”
李世民想了想,“也行,你们回头把准备金增加到六百万,另外把一百二十万贯送到朝廷这个中央钱庄来。记住,必须得是金银铜币,或者是绢帛也行,不能是宝钞。”
“还有,你们一千四百万贯,得向朝廷缴纳一成的行税,回头把这一百四十万税交了。另外,朕会派户部、太府寺等衙门抽人,进驻你们钱庄,负责监管。”
李点头答应。
李记钱庄展到现在,已经不是一个简单的钱庄这么简单了。
李世民到今天才提出来这些要求,估计也是忍了许久。而今天能够见好就收,也是非常不容易的。
增加一个行税,再加一笔保证金,虽然看似苛刻,但总比李世民直接把行宝钞的权利给收走了好。
三成的准备金,李记钱庄的规模,依然还是能够有很大空间做文章的。
中央钱庄,这个李随口说的名字,李世民采纳了。
不过想想,觉得中央钱庄和李记钱庄太相似了,体现不出朝廷的威严来。
“不如叫钱行?”长孙无忌道。
“叫银行吧。”李实在对钱行这两个接受不能,还是银行好,他想要不朝廷的叫中央钱庄,他家的改叫银行。也不叫李记,叫个其它高大上的名字。
“那就叫中央银行吧,隶属太府寺,专门负责行代金券,就叫金券吧,也不要叫代金券了。”李世民拍板。
于是,李家的依然叫李记钱庄,李家行的纸钞叫宝钞。
而朝廷新设一机构,隶属于太府寺的中央银行,负责行纸钞,名叫金券。另外还负责审计监管如李记钱庄这类的钱庄啊当铺等经营金融的民营行业。
以后做存储放贷行这些的,都要向中央银行上交两成的保证金。
李记行宝钞,得按准备金的两成上交中央银行。李记吸收的存款,也得拿出三成做为存款准备金,并以准备金的两成存入到中央银行做保证金。
而这些钱放在朝廷的中央银行,是没利息的。
李很怀疑,李世民把这些钱收上去,很可能会挪用。
不过想要朝廷不管,也难。
这次出了点血,头上加了几道箍,也算让皇帝宽心了。
李记钱庄损失并不算大,依然还保证了以后的展。李记只要不关门,拿出来的这点钱,随时就能再赚回来。
李世民感觉心满意足了。
李记钱庄这只金鸡,今天总算是拔下好几把毛来了。一直羡慕不已,下金蛋的鸡啊。
本来他原本是真想把李记钱庄给和买了的,朝廷反正也经常干这种事情,看上哪样东西特别好,就先给他贡品之类的资格,然后要求和买。
什么你这个黄麻纸好?那以后就是贡品了,宫里也不白要你的,花钱买,下订单,你一年也就向朝廷供应个几十万匹的,价钱嘛好说。
其实价格低的惊人,就好比卖炭翁一样,一车炭,一点绢帛就给买了。和买的本质,就是朝廷低价买。买来大多还是要卖的,再高价卖。
和买,相当于官倒。
不过因为最近坑了李很多钱,辽南的地,琉求的岛,卖了一千多万呢,还拿什么捕奴许可这些卖了许多钱,他觉得李家钱被他坑的差不多了,心里也有点不太好意思了。
于是乎,今天也就点到为止,李家的金鸡上拔下了好几撮毛就好了,这金鸡不抢了。
反正以后这金鸡下的蛋,也得分一些给他。
“哎呦,饭菜也都上齐了,正好开始了。”李世民满意的呵呵笑道,跟只刚下了蛋的老母鸡一样得意。
李看着那桌子菜,菜式倒是挺丰富的,冷热有十来个菜呢,但算算自己今天起码被李世民弄起了好几百万,这桌饭菜,真是天下第一贵啊。
“来,文远、无忌,别客气,吃菜!”李世民热情招待。
唐朝好地主 第954章
大年初一,一顿饭花了几百万,这也是没有谁了。不过看在这饭是皇帝请的,菜是皇后做的,倒也没什么可抱怨的。
别人想花这个钱,还没资格呢。
用句娇情点的话,这叫雷霆雨露,皆是君恩。
不过长孙皇后的菜确实做的不错,李觉得有自己七成的水准了,不愧是写出了女则的贤后。
吃完后的茶点时间,李世民把长孙皇后写的女则拿给李看。三十卷的大著作,相当了得。李认真看过,确实写的很好,才气满满,而且对于先贤的哲学理解不错,虽然在李这个后世人看来,皇后不免有些这个男权时代的缺点,把女人当成了男人的附庸。
可李就是喜欢,总比满脑子女权主义的好。
皇后的诗也写的非常好,有一春游曲。
上苑桃花朝日明,兰闺艳妾动春情。井上新桃偷面色,檐边嫩柳学身轻。花中来去看舞蝶,树上长短听啼莺。林下何须远借问,出众风流旧有名。
不得不说,李世民写的诗虽然有模仿他表叔杨广的味道,但也是上乘,而长孙皇后的诗也充满大家之气。
李表示要把皇后的女则拿去出版,还要李世民做篇序。李世民非常高兴,拿出一篇文稿,却是早就替皇后做好了书序,然后他又让李到时也做篇序。
古代女子写的来就少,专门写给女子读的书更少。长孙皇后的这本书,不论从哪方面来讲,都是本好书,李当然不介意出版。
李告辞的时候,李世民和长孙都非常高兴。
承乾则提出要送李回去。
出了宫殿,外面的冷风一吹,李打了个抖。
“今天吃饭的时候,我看你好像有心事?”
两人出了宫殿,沿着甬道漫步。
承乾据着嘴,他现在已经到了李肩膀那里,身体高瘦,正是拔节之时。出了殿,他脸上没有欢笑,很沉默。
脚下踢着一个石子,好像泄着心中的情绪。
“老师,我好想离开襄阳。”
李笑笑,“年后就要迁都汉京,那里更加漂亮。”
“只不过是一个更大的笼子而已。”承乾撇撇嘴。
李惊讶,这两年他们师徒一起的时间少了,他现承乾确实也变了许多。变的稳重成熟了,也没有以前那么开朗爱笑了。
“怎么了?遇到什么心事了?你可以跟我说的。”
承乾沉默了一阵。
然后看了看左右,伸手让后面的侍卫退的更远些。
“我就是觉得不自在,父皇让我监国摄政,可其实我就是个摆设,他依然在后面遥控着一切,我就跟那提线木偶一样。”
李想了想,道,“你还小,现在更多的还是需要多看多学,哪怕陛下让你做在监国的位置上,其实也还没有到放手的时候。”
“我只是不喜欢这种感觉,有好几件事情,我提出了自己的意见,可父亲却直接否决了。我想让老师再入朝,父亲不肯。我反对父亲拿辽南和琉求的地骗老师的钱,父亲也不理。”
“是我不愿意入朝,累了,想休息,过过舒心悠闲的日子。至于辽南和琉求的封地,其实我对陛下充满感激。我李虽有些功劳,但这功劳也是本份,可陛下却给了我满门封爵,还全是实封,无比的荣耀啊。而且那地,其实远不止那个价钱的,是我赚了。”
承乾摇头,黑夜里目光很明亮。
“我觉得陛下不该那样对老师,那不是善待功臣之道。可惜我这个太子根本说话不管用!”
“早晚有一天,你会继承皇位,这整个天下都是你的。”
“早晚?起码还有四五十年,太久远了。”
“这个时间,正好让你好好学习,学习为君之道,学习治理天下。好饭不怕晚,值得等待的。”
“老师,我好怀念我以前跟在你身边学习的日子。听说你年后就要去领地了,我好想跟着你一起去。都说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我觉得我应当多出去走走看看,看看大唐的万里山河,看看大唐的黎民百姓。”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