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唐朝好地主

时间:2023-05-24  来源:  作者:木子蓝色
朝廷收回来的许多土地,给关中百姓补足均田都远远不够。
“陛下,对于北衙禁军和讲武堂的开支来源,我有三个解决方案!”
“三个方案?”
李世民脸上露出了笑容。
说到赚钱,果然还是李超最厉害,一来就三个方案、
“快说!”
“其一,是朝廷提前推行新钱贞观通宝,尽收天下旧钱,改铸新钱。铸新钱有半成之利,以朝廷现有的铸币技术,只要有足够的铜料,一年可铸千万贯新币。陛下,半成之利,铸千万贯新钱,可得利五十万贯!”
五十万贯!
连陈叔达等人都不由的吸气,五十万啊,长安城里家财五十万的大贵族估计并不在少数,但对朝廷来说,五十万也依然还是个很大的数字。
他们怎么就没想到呢,五十万啊,早想到的话,太仓又多五十万了。现在,这五十万肯定落入皇帝之手了。
李世民哈哈大笑。
“这个可以有,少府监铸钱局,已经建成了数个铸币坊,钱模、水力冲压机这些都好了,嗯,朕可以下诏,让天下百姓限期将手中旧钱拿到官府兑换,逾期不兑的就做废!”
“文远,快说这第二个办法!”
一个办法就弄了五十万贯,这后面肯定也很不错。
“陛下,其实铸币坊还可以把朝廷和官府收集的金银改铸为金银币,这个也同样是有半成之利的,臣估计,若是施行的好,一年还可再添十万贯左右。”
“这个也算是第一个方法里的吧?好,你继续!”李世民捻着胡子笑道。
李超点头。
“这第二个扩收方法,是贸易。”
“贸易?”
“没错,贸易,不仅仅是开放贸易,而是朝廷也要主动积极的加入其中。现在我们有通往西域的丝绸之路,也有刚刚开通直往天竺的西南丝茶之路,还有通往漠北草原的茶马之路,这三条,都是已经比较成熟的线路了,朝廷可以自己组建商贸队,运输商货前往外番贸易。陛下,货物贸易越远,这利润也就越大。”
“在长安,可能要十斤黑茶换一张上好羊皮,可在宁远,一斤黑茶就能换一张上好羊皮,到了草原上,一斤黑茶直接就能换一头大肥羊。若是到了那漠北极远之地,一斤黑茶甚至能换好几只羊。陛下,这就是贸易之利啊,朝廷完全有能力组织许多大型的商队远走四番。”
“而且,这种远途国际贸易,不但能赚很多钱,也能为大唐及时的了解周边番国的底细实力,与他们增加友好,加强联络。向他们宣扬我大唐之名,带去圣人之言,传播我汉之文化!”
让朝廷直接建商队,跑国与国之际的国际贸易,这个李世民以前真没想过,顶多是别的番国商团来朝贡,朝廷接受他们的贡品然后回赐,这其实算是一种与番国的贸易,但主动去外国贸易,还真没有过。
听李超一说,好像很有搞头。李世民对于传播大唐威名,传播汉文化很感兴趣,但同样对于赚钱更感兴趣。
“文远,这个贸易一年能赚多少?”
“陛下,国际贸易利润是极大的,若抛去成本,就是十倍之利也不是没可能。一开始可能利要少些,但等路线和市场打开了,不多说,一年三五百万贯的利我敢说肯定有的。”
“三五百万?”李世民震惊了,三五十万他都满足了,别说三五百万了。
“好,那就搞这个国际贸易!”李世民一巴掌拍在大腿上,迫不急待的就答应了。
“文远,还有第三个方法呢?”(未完待续。)





唐朝好地主 第529章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王朝短命中
李超两个办法可以让朝廷一年增收百万,其中的国际贸易若是操作的好,几年后还能更多。
这大大超出李世民的预期了,毕竟原本他只想要一百万贯钱养北衙,宰相们肯给五十万,他还差五十万而已。
但哪有人嫌钱多的。
皇帝也一样不嫌钱多啊。
五十万贯能办五十万贯的事,有一百万那就可以办一百万的事情,若是钱更多,还能办更多的事情。
“文远,第三个办法是什么?”
李超民万分期待,两个办法能增收一百万,那这第三个办法肯定更好。
“陛下,这第三个办法,能让朝廷立马得财三千万贯以上,得土地千万亩,新增人口近千万!”
李超的话一出,政事堂中,皇帝和宰相们都面色各异。
他们一下子知道了李超说的这第三个方法是什么了。
灭佛!
之前李超就已经上书万言书,但李世民看过之后,只是交给一众宰相们看过,并未给其它官员看。这件事情,算是顶层在议论。
不过玄武门之前,太上皇李渊当时和裴寂封得彝等宰相们,可是已经达成了一致,要灭佛的。当初政事堂上同意的那些人中,现在还有好几个在今天的政事堂中,萧瑀、陈叔达、杨恭仁他们都曾经是表态同意的。
能让李渊他们君臣都达成灭佛一致态度的,并不是说佛法有怎么怎么不对,原始佛教的教义,是引人向善,还有让人修炼,人人成佛等。佛教比较温和,虽也有弥勒教等是邪——教,在乱世中搞造反等,但毕竟少数。
对朝廷来说,百姓信佛,这本不是坏事。
和尚们一心念经崇佛,崇拜偶像,也不是坏事。
但坏就坏在规模失控,已经严重的影响了朝廷。
历史上甚至也有不少皇帝崇佛,比如南梁武帝,还出家,甚至要大朝们出巨款把他从佛寺里赎回朝堂,然后没多久又来一次。大规模的出资修建佛寺,等等。
结果留下了南朝四百八十寺这样的诗句,还有梁很快就亡国了。
唐朝初年,朝廷不断的灭掉一个个反王,逐渐一统天下。可李渊却发现,自己大唐的户籍少的可怜。
隋朝的近九百万户,差不多五千万人口,到了他一统天下,结果只剩下三百万户,一千五百余万人口,课丁更只剩下二百余万。
这点户籍人口,不过隋的三分之一。
可隋乱才十几年而已。
不可能死了这么多人。
人哪去了?
逃了,隐了。
朝廷搞均田,使不少逃丁回籍或就地安置,但隐户却依然极多。
被世家豪族隐了,被寺庙和尚们隐了。
李渊没能力直接对着世家豪强们开战,便只有拿和尚们开刀了。
谁让他们那么的肥呢。
李渊摸过底,道教的势力远远不及佛教,大唐天下各地,大小寺庙尼庵有四万余座,僧尼数十万之多,而他们占有的田地、隐匿的人口,却是极为的惊人。
打压佛教,李唐立即就能过个肥年,甚至能壮上一圈。
只是李世民的玄武门之变,让这件事情停了下来。李世民上台之后,考虑到自己得位不正这些因素,想着安稳,就暂停了这事。
而现在,李超又提出来了。
“四万余座佛寺,近百万僧尼,不下千万隐匿寺庙下的隐户,数千万亩土地,还有几千万贯的寺产,陛下,佛教毫无管束,已经如同一个巨大的毒瘤,深深的危害着大唐。必须管管了!”
李世民心里也在不断的念着那一个个的数字。
呼吸都急促了几分啊。
他还在为一百万贯跟宰相们争来争去,为了两百万亩田地而无法安置北衙禁军,可那些和尚们,却占有如此多的田地,隐匿了那么多的人口,拥有着那么多的财产。
他知道,其实世家豪门们拥有更多的田地,隐匿着更多的人口,也拥有更多的财产,但那个动不了。
而这些和尚尼姑们却能动的了。
这些人不纳税,不服役,也不侍奉父母,不效忠君王,又不生儿育女,甚至都不耕织劳作,除了念经拜佛,完全就是坐享其成,修建大量的寺庙,塑起无数金身铜像,还不断的吸纳着百姓的钱财,反过来拿着这些信众的香油钱来借贷、买地
确实如李超所言,不管不行了。
当初李世民很有顾忌,毕竟信佛的人多,佛家势力也很大。尤其是刚宫变夺位,天下还不太安稳,如果灭佛,肯定会有人借机生事。
不过如今。
李世民觉得好像天下还是很安稳的。
是不是应当把这件事情拿到台上来呢。
“文远,你说说你的想法。”
虽然心中已有决定,可毕竟这件事情非同小可,真正要操作起来,一定得慎重得小心。不谋划后了,仓促动手,后果难以预料。
“陛下,其实也很简单。这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宾,莫非王臣。佛教的和尚们,他们首先得是大唐的子民,然后才是佛家弟子,他们必须先遵守大唐的律法,然后才修行佛经,这个本末是绝不能倒置的。”
“只须一道诏令,令天下每县许保留一寺一庵,每州可再保留一寺一庵,京城可保留三寺三庵,其余寺庵,通通予以取缔。”
李渊原来的计划,是每州留一寺,京城留三寺。力度比李超的大的多。
天下一千余县三百余州,按李超的办法,就是最终要保留一千三百多寺、庵。
“会不会太多?”
“陛下所说的这个多,是保留的太多,还是撤的太多?”李超问。
李世民很直接的道,“朕感觉保留太多。”
“陛下,中庸之道,不走极端。佛教原来失去控制,过于宠大,严重影响了国计民生。我们才要加以取缔控制,但也不是说就要完全灭绝。毕竟佛教自汉传入中土,已历千年,百姓信佛不少,强行取缔并不现实,我们要做的是控制,而不是完全的根绝。只要他们在朝廷的控制之内,规模在许可之中,就可以了。”
“一千多所还是很多。”李世民想的是这一千多所得抢占他多少人口田地。
“对于保留下来的这些寺庵,也不是就不管了。我们要采取多步策略,加强控制。比如我们还要进一步的规定,每县保留的那所寺庵,限额十人以内。州中保留那所,限额二十人。京中的寺庵,限五十人以内。”
不但要限额,还要加上其它的限制。
比如,每一个和尚尼姑,都得要经过朝廷的考试,用佛家的经典还有朝廷的律法等做考题,最后决定留下来的这些人选,没考上的,就要通通还俗,要被官府强制的婚配,然后给他们分授田地,中原若无地,就迁至边疆屯田垦荒,成为课丁纳税。
考试合格的,还必须经过朝廷颁发度碟,拥有出家当和尚的许可和持证。这个证得收钱,度碟一份至少卖十贯钱,这样全国保留一千三百余所寺、庵,全国保留的约三万个和尚、尼姑,他们就得向朝廷交纳三十万贯的度碟钱。
而且这个度碟还得年审,每年得交至少一贯钱。
不交钱,过不了年审,那度碟就失效了,重办,那还得先通过考试,还得交十贯钱,还得有名额。
名额是严格限制的,只能少不能超。
空出一个位置才能增加一个。
“十贯一张度碟,一年审一次,一次一贯钱?”
萧瑀都为李超这个缺德的主意给惊到了。
“还严格限定数量,只许少不准超?空一个才能补一个?”
陈叔达也捋着胡须在惊叹。
“光是卖度碟一次就能收三十余万贯,一年的年审也得收三万多贯啊。”房玄龄都在惊叹了。
以往度碟其实也早有收费的,这也算是一种特别的税收了,但绝没有李超弄的这么光明正大,明码标价的。
“还有,每所保留的寺观,其产业也要严格限制,按寺中和尚尼姑人数,朝廷给他们授田。每人授田五十亩,当然,如果已有田地达到授田额就不再授了。”
“而如果超出授田限额,那多余田地得由朝廷收回。所授的田地,可以自耕也可以出租,但必须按租庸制纳租庸,可允许僧人免劳役、兵役,但必须交纳免役钱。”
一人限田五十亩,全国保留的三万余个僧尼,就只能保留一百五十余万亩田地了。而按李世民所知道的,全国的寺田,得有几千万亩。
这一招,是李世民最满意的。
授田,超过田额的就要收掉。
虽说这有点强盗行径,但谁要你们过去都不交税呢。
“这个好,这个朕非常支持,和尚尼姑们整天念经唱佛的,不事生产,给他们五十亩地就不错了。”
“陛下,还应当禁止天下寺庵用铜铸佛像,铜应当列为国家战略物资,要塑像崇拜,泥胎木偶都行,禁用铜金。”
至于现有的那些铜像,那些贴经的,当然得按规定毁掉。
那些被取缔的寺庵,也要改做他用,如果没有用处,也要拆毁。
对于没有度碟的野和尚,发现一个就要抓一个,抓到一个就流边边疆去屯田劳作。
对于这些人,绝不能惯。
“还要明文规定,禁止寺院尼庵开质库、搞放贷。如果违规收受抵押、放贷,朝廷将严厉查禁,没收财物,并处以罚款。”
佛教能够迅速的扩张,一次次死灰复燃,最重要的除了上层的支持外,还有的就是他们的寺院经济的强大。
拥有大片田产,拥有极大的流动资金。
用田地的佃租粮,用信徒上进贡的香火钱,来放贷借款,而在这个时代,放贷借款其实是利润极高的生意,一本万利。
正是如此,和尚们才会如此的有钱,如果的势大。
拿走他们的田,禁止他们从事商业活动,这些和尚们也就再抖不起来了。(未完待续。)




唐朝好地主 第530章 赵国公府的脸面
第四更送上,求月票!
赵国公府。
李超从宫中回来,发现家里正在准备着许多东西。一问,才知道原来崔莺莺打算明天带着孩子去青龙寺上香。
李超皱了皱眉。
“明天不要去青龙寺了,暂时不要去了。”
“为何?”崔莺莺最近明显的长胖了许多,都出现了双下巴了。整天各种有营养的饭菜,让李超都有些为她担忧。怀的时候,都还没现在胖呢。
要是以后崔莺莺胖上去就减不下来了,那可就真成了唐人喜欢的胖美人了,不过那样的崔莺莺,李超一定难以欣赏。
“今日为夫在政事堂上,提出了对寺院的控制。我担心这事情传出去后,寺院的和尚们会恨我啊,万一有个把疯狂的人做出点疯狂的事情,就不好了。为了安全起见,还是先不要去烧香拜佛了。”
其实李超就是个无神论者。
但他对于信仰这个东西,也不是完全的排斥的,而是能够理解。信仰本身没有问题,崇佛信道也没问题,但只要纯粹点就好。
而大把的捐献香油,大把的施舍,这些行为,其实李超看来就是纯粹的信仰脱离了。信仰应当是一种心灵上的很纯粹的东西。
反正,跟钱沾上了关系,那就是不纯粹了。
这直白点说,就跟人与人之间的感情一样,不论是友情还是爱情,都应当是纯粹的,若是非要把这感情跟钱挂上钩,你爱我深,就应当给我钱多,给我钱多才算爱的深,这算什么感情。
同理。
出家人修行佛法,那是个人的精神选择,那是自己的信仰。你就算要把这种信仰传播给别人,也可以。但你不能把这些跟钱挂起钩来,甚至以此敛财。
其实许多中国人信仰都算是比较独特,既崇拜祖先,又信佛信道,反正漫天诸神佛,见到就拜,挺有点很实际的样子。
说到底,信仰,很多人就只是为了求得心里的一份安宁、慰藉。弱小的求保护,失意的求安慰,强大的求安宁
崔莺莺没有多问,李超既然说暂时不要去,她便吩咐下去,不要再准备了,取消明天的计划。
跟崔莺莺聊了会。
时间已经进入了六月。
长安开始炎热起来,本来李超来的时候是打算过来看完孩子就要返回朔方的。
可被李世民拉着进了几次政事堂议事后,就离不了京了。
李世民让他暂时留在京城,负责讲武堂的筹备工作,现在又加了上一个寺院改革的前期主持。
李超原本就有平章事头衔,可以进入政事堂,后又加了一个检校尚书左仆射衔,这使得李超进入政事堂,也是极为正常,没惊起一丝波澜。
其实李超在朝堂上提的几件事情,不论是商税改革还是这军制的修改,又或是这寺庙的改革,都是很让宰相们佩服的。
这几件事情做好了,对朝廷的影响太大了。
现如今,李超已经在都省政事堂中,有了自己的一间公房。李世民还给他配备了一个团队,一群小官和吏员们,这可是以前没有的待遇。
连平章事长孙无忌和杜如晦两个,都还只是在都省政事堂中有议事资格而已,办公室却还没有。
午饭过后。
老爹也来到花园的泳池,穿着一条四脚裤,老爹跳下水。在泳池里游了两圈,然后学着李超的样子,爬上岸边摭阳伞下,往竹躺椅上躺下。
“朝廷要灭佛?”
李超笑笑,“说灭有些过了,只是管理约束,最多算是整顿吧。”
“这事你怎么想的啊,你本身可是佛家子弟出身,怎么到头来反而整改起佛家来了,这事传出来可不好听。”
“一码归一码啊。如果我只是个平头百姓,我当然不会费心费力的管这些。但那话说的好,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老爹不是太听的明白这些话,如今他在北衙任一个将军,顶一个开国郡公衔,地位也算是不低,在长安城还是有些身份的,尤其大家都知道他有一个国公宰相儿子,有一群国公大将军兄弟,因此对他很客气。
甚至有不少人主动的来结交他,但老爹向来低调,每天军营里的事情毕,便会直接回家,很少会去参加什么应酬,也不会胡乱说什么话,收什么礼,答应别人的请求等。
对于现在的生活,老爹很满意。
“朝廷的事情,我也不懂,只是这灭佛,会对你有很大影响吧。”
“影响啥,其实就算有,也不用在意的。”
老爹点点头,“你现在也算是身居高位了,做事情前三思而后行就好,自己考虑清楚。”
“谢老爹提醒。”
“阿郎,郎君,吃西瓜了!”柱子过来喊道。
李超笑着起身,伸手向老爹。
“我还没老不中用呢。”老爹自己站了起来,老爹似乎变白了许多,但身上的肌肉还是很健硕的,才五十出头,老爹这身体确实还不错。
父子俩到一边冲凉房里冲了个凉,换上了衣服,然后一起回前厅。
“柱子,考虑好没,这次讲武堂考试,可是难得机会。若是你能考进去,那就是天子门生了,对于你的前途来说,会有极大的助益的。”
柱子是红线的弟弟,也是李超的小舅子,这两年倒也是跟着李超东奔西走的,现在是个八品的武官,级别不高,但对于从前只是个崔家家仆的他来说,地位却是千般变化的。就算是一般百姓,当上八品武官也是极其难得了。
而这一切,都源自于李超对他的提携。
现在李超让柱子去报考讲武堂,参加考试,柱子是完全听从的。
李超难道还会害他不成,肯定是为他好的。
前厅里,柯山柯五等一群原来张家沟的同村们也在,他们都在京任职,今天休沐,便都来李家坐坐。
桌上,摆着刚从井里冰镇过的西瓜。
西瓜切开,鲜红的囊,水多。
“沙囊的啊!”
“是我们洗澡沟坡上自己种的,今年种了不少西瓜呢,这是比较早的。在长安只卖了几车,就已经名满长安了,都说我们家的西瓜好吃,现在好多家都直接到李镇去订呢。现在都不用去长安卖了,每天早上都有人在李镇等着下地摘瓜呢。”栓子和秋月他们的老爹,钱管家站一边笑着说道,当年钱管家曾经跟着改姓了张,后来李超被赐姓了,李超便让他们回了原姓。
如今钱管家的儿子栓子也都成了八品武官,两个女儿也是府里的厨房女管事,一家人倒是生活的很好。
“这是好事啊,等过一两年,到时坡上种的那些樱桃、葡萄等也能产果了。”
李超拿起一块西瓜,咬了一口,很甜。
这可是正宗瓜熟蒂落的好瓜,没催熟。
虽然瓜子有点多,但真的很甜,刚从井里冰过,又甜又凉的。
秋月拿了个小筐子摆李超面前,“郎君瓜子不要吐地上,吐筐里,回头还能炒着吃。”
李超有点无语,这嘴里吐出来的东西,还要拿去炒着吃?可看大家一副理所当然的样子,李超只好承认自己太矫情了。
不过心里已经打定主意了,回头家里炒的瓜子,绝不能吃。
“栓子,你回头跟柱子一起去考讲武堂。”
柯山一口气吃了好几块瓜,吃的满嘴是红水。
“相国,我和老五可以去参加不?”
李超笑着摇了摇头。
“你们的年纪大了点了,这次讲武堂主要是选那些三十以下较年轻而且比较职位低的八九品的武官培训,以后可能会开一些中级军官培训班,甚至是高级班,那时你们也许有机会。”
柯五笑笑,“我们只是开个玩笑,算了吧,我们都这么大年纪了,又不识字,上讲武堂,还是算了吧。”
1...235236237238239...675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