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绝新汉朝
时间:2023-05-23 来源: 作者:战袍染血
陈永闻言,却有忧愁,不由说道:话虽如此,但若能在中枢坐稳,谁又愿意去往地方呢?现在不比以往,承平之时,地方郡守政绩也有极限,何况按照你的分析,八成要去边疆苦寒之地,那种地方难出政绩,影响晋升啊。
陈止则道:叔祖多虑了,比起晋升,止更注重的是那治民之术,况且以孙儿如今的年龄,已然为五品,正所谓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如今所得,在洛阳也算是极限了,若是再有什么动静,必然引起各方瞩目,洛阳乃是天下中心,汇聚各方势力,其实难以施展,稍有出头,就被各方打压,倒不如去往地方,就算有什么动静,也不至于让旁人顾忌,从而过来掣肘。
陈永眉头皱起,却微微点头,以他的眼光,如何不明白这个道理?纵观陈止一年多所为,确实有这个问题,出身地方世家,一出仕就是中枢七品,又因功受皇帝青睐,直入五品官品,别看风平浪静,其实早有人不满了,不过陈止的表现让旁人无从下手罢了,若是他更进一步,又要升迁的话,就要有问题发生了。
毕竟,陈止的年龄摆在这里背景也摆在这里。
陈止这时又道:止的好友中,有位陶侃公的侄子,按他所说,如陶公那样的人物,稳定江南,以军功起家,尚且还被压制,何况是我?但我亦发现了,正因陶公的以军功而起,旁人固然对他有顾忌有打压,却依旧无法撼动他的地位,这就是立足的根本。
这么说,你也思虑得一二军功?陈永却有些不太同意,未免太过危险,而且也不是是正道,你若是存着这样的心思,老夫拼着这张老脸,也不能放任你行事了!语气是责备的语气,但话中的谆谆爱护,陈止自能听得出来。
或许最初接纳陈止时,这位老人本着功利之心,考虑的是家族利益,但人非草木,随着一年多的接触下来,他与陈止之间的关系慢慢变化,如今是真的将陈止看作是家族晚辈。
叔祖放心,并非如此,陈止要让老人吃一颗放心丸,但考虑到张应的选择,必然会接触到兵征之事,与其逃避,不如做好准备,更何况,被任命为边疆太守,总归要多带家丁,这兵家的事是不能避免。
陈永沉默起来,最后叹了口气,道:老夫说不过你,这一年以来的事,都按着你的分析在变化,张应如果铁了心的要用你立威,老夫最多是更改一二小节,不过,有件事你没莫要忘了,你这一年都在洛阳
陈止点点头道:我明白,上任之前,必定携妻往彭城一去,我离家也有一年多了,不知家乡有何变化。
这一年,陈止屡屡建功,收获不小,名望地位人脉都扶摇直上,但相对应的,他的时间也就很紧,而且因为接连升职,又担任着被各司衙资政的职务,连大婚都未能返乡,离开彭城已经一年多了,未曾有机会回乡。
明白就好,可惜时间紧迫,也不知张应会不会有其他安排,不然你少不得去下邳走一趟。陈永说话间,又露出一点笑容,另外,你光说服老夫那是不够的,杨家那边,也得有所表示才行。
第三百八十九章 幽州七郡,一手遮天
送走了陈永之后,陈止径直来到后院,入了屋子,就看到了他的妻子。
杨家之女,杨悠。
杨氏穿着襦裙,神色恬静,面带笑容,坐在桌边,看样子,是一直等候着陈止归来,她身边的桌上摆放着碗碟,里面是热腾腾的饭菜。
都是按着你的吩咐所做饭菜。她看着桌上的饭菜,笑着着,声音柔和。
若是有旁人在此,就会有人现到,这些餐桌上的饭菜,和这个时代普遍流行的菜肴,略有区别。
蒸饼馄饨鲈鱼脍黄雀灸莼羹
菜的样式其实不多,也是当今士族钟爱的餐,不过里面的一些做法佐料等,却和外界不同,散出来的香味,犹胜过外界酒馆菜馆。
其实,里面的很多东西,都是陈止传授出来的,他在书写《齐民要术的时候,涉及到了不少的养殖种植技术,自然而然的会提到饮食,谈及做法,于是干脆就结合后世与眼下的风潮,稍微做了一些修改,传给自己的夫人,给她找了事做。
当然,这些内容,也都会被陈止写入了《齐民要术中,这本书将是他下一步为太守时的关键所在。
而这般作为的直接结果,就是让陈止的家中,在饮食一项上领先了这个世界,也让陈止的这位新婚妻子,掘到了自己的隐藏爱好毫无疑问,为自己的丈夫烹饪美食,对她而言,是一种欢乐,尤其是学到了最新的烹饪方法之后。
陈止作为丈夫,就成了直接的受益人,至少他在吃饭的时候,能深切的感受到和过去不同的味道。
杨悠在这方面很有天赋。
此时,杨氏陪在陈止身边,不时看向陈止,二人没有太多的话,偶尔会停下筷子交谈几句,却只是平常的琐事,并不涉及到朝廷局势。
这样的环境,让陈止的心灵格外的宁静,得以平静的思考许多东西,比如将要到来的事,以及在抵达北地之后,要如何展开工作。
这场在都展开的社会实验,已经取得了结果,诸评的成功,也明了很多问题,这意味着很多事,可以用后世的方法来处理,该再找个试之地,进行更进一步的研究了。
这顿饭吃的时间不长,饭后陈止又和杨悠谈了一会音律,他的这位妻子,对琴棋书画皆有研究,而陈止经过了一年时间的沉浸,在音律上也有了长足的进步,这是抛开了《萧规曹随册的影响,独属于个人的进步。
所以二人相谈甚欢。
待得一切完,陈止忽然道:我想再过不久,就到了离开洛阳的时候了,到时候,我要先往彭城,然后再去北地。
杨悠显然知道陈止话中所指,她微微一笑道:妾自是随夫君而行,正想着去彭城拜见舅姑,再与夫君同往北地。
陈止关于未来的分析,并没有瞒着她,所以杨氏很清楚,接下来要面对的是什么。
按新汉的规矩,七品以上的官员在赴任的时候,可以携带家眷同行,毕竟这个时代的卫生医疗和交通通讯条件限制太多,若再加以限制,怕是这一当官,就等于是妻离子散了,不过但凡有些根基的家族,其家眷多数还是会留在家中的,尤其是这等年月,前往北地为官,更是风险众多,将家眷留在家族或者洛阳,一方面安朝廷之心,另一方面也能避免危险。
不过,考虑到陈止尚无子嗣,又是新婚,这妻子随行,其实还肩负着家族重担,是陈家希望陈止能早传宗接代。
听了妻子的话,陈止沉默片刻,了头,让悬着一颗心的杨悠,松了一口气。
随后,陈止又道:不过,在这之前,我得先去跟外舅通报一声。
陈止口中的外舅,正是自己的岳父,当朝大司农,杨结。
这位大司农也是位人物,为杨家当代的梁柱之一,子女众多,嫡子三人,杨悠是其庶女,不过对于这个颇得其父喜爱的庶女,杨结还是很看重的,这次挑选女婿,更是费了不少心力,连带着也很看重陈止。
这一年以来,为了巩固大司农的这个位置,杨结多次让陈止拿主意,配合着杨家之势,如今牢牢掌握权柄,威严日重。
不过,面对自家亲人的时候,还是能看出他亲善的一面的。
当第二日陈止过来拜访的时候,面对这位爱婿,杨结先就露出了笑容,等知道了陈止的来意,他的表情又严肃起来。
你来的正好,我也从几个渠道,得到了些许消息,和你之前推算的差不多,张应已经开始放出风声了,准备给你一个太守的位子。
这位张家长者,对子还真是不错,半年前能得秘书监这五品之位,就多亏他的运作,现在又要给子一个实权的太守之位,真要好好感谢他才行啊。陈止笑着话,没有半担心的意思。
但在他对面,杨结却皱起眉头,摇头道:我知道你的意思,但这事没有你想的那么简单,因为这次他挑选的地方,很可能如你所料,真是幽州!
幽州,位于新汉帝国庞大领土的北方。
这片地区在后世是繁华之地,人口稠密,但在这个时代,还有苦寒之,人口比起王朝中心的传统中原地区,有很大的差距。
古代王朝,衡量一个地区的活力,人口户数的多少是最直观的体现,毕竟这个时代的生产活动,需要有足够的人力才能进行。
比起开完善气候适宜的中心地带和江南之地,北方无疑要恶劣许多,不光是气候,还有连年的兵灾,边疆地区游牧部族的威胁,以及最近几年,蔓延北方几州的洪涝干旱,不光破坏了几州的社会结构和生产生活,更使人口削减,或者因为病疫,或者因为流民的迁移,来那个人口结构崩溃。
我借职务之便,找来了一些文书,你先看看吧。杨结着,唤来管事,吩咐了一句,很快就有人抱着几个卷宗过来了。
陈止一看,立刻就知道自己这位泰山大人,是真用心了,也是格外上心,先起来致谢,然后接过卷宗翻开,几眼之后,立刻就皱起了眉头。
卷宗上的字不少,但内容其实不多,总结之后,对陈止最有用的部分,就是幽州几个郡的人口户数。
得益于编户齐民等政策的实施,新汉朝廷对各个州郡的人口,有着相当程度的掌握,大概的人口数字,都能在相应的司衙找到。
其实这不算奇怪,古代王朝也有自己的官方记录体系,最鲜明的例子和代表,就是三汉对刘氏宗亲的纪录。
后世很多人,看不起古人的能耐与智慧,认为在古代的那种环境中,很多事难以做到,后世随便一个人过来,不依仗外力,靠后世经验,随便几句话,就能把一个国家的高层官僚给蒙骗了,自然也看不起古代的记录和效率,多有凭空质疑之举。
但事实上,哪怕是刘备那样贩卖草鞋的宗亲,其实一样可以查到记录,因为他的祖父父亲都曾为官,在这之前的诸多先祖,在官府中更不少职权,又怎么会查不到?
再是古代,那也是官方,凭着一张嘴两行泪就能蒙蔽?
身为宗亲,只要在官府中任职了,自会留下记载,宗正那边亦有记录,除非这支宗师血脉彻底沦为平庸,再无官职。
如果刘备没有后面的际遇,认命做个鞋贩子,从此和官府再无联系,那他和他的后代,就会真正成为布衣平民,族谱上将再无半纪录。
可惜,即便已和布衣无异,靠着厚黑借势趁火打劫和反复背叛等,这位宗亲成为了东汉末年罕见的白手起家的人物他的汉室宗亲名号,必须要有一定的实力后,才能展现作用,对于创业之初,根本没有帮助。
有鉴于此,陈止前世格外看重卷宗的搜集工作,对人口普查更是热衷,深知其中价值。
幽州几郡几乎都为王浚所制,所以你千万不可掉以轻心,以为做了太守,就真能随心施政
耳中听着杨结的话,陈止微微头,目光却没从卷宗中离开。
范阳郡燕郡北平郡上谷郡广宁郡代郡辽西郡。
这就是卷宗展现在陈止眼前的内容,都是幽州所属之郡,位于后世帝都周围,河北北部。
幽州在东北还有几个郡,如今却被王浚借开疆拓土之言,强行划分出去,成了个平州,所涉郡县,皆为王浚所管,朝廷多不能问。
陈止闻言,眯起眼睛。
平州的位置,大概包括了后世的辽东半岛,为幽州东北所处,连朝鲜半岛的北部也在其中,此州可以追溯到东汉末年的公孙度,自号平州牧,后被袁赵攻灭,土地重新归于幽州,如今王浚势大,便又重新划分出去,只是为了方便其人行军政大权。
眼下,这王浚身兼幽州和平州两州刺史,又有大都督大将军大司马的名号,他在东北,是真正的一手遮天啊!
第三百九十章 领民户籍与屯田民籍
王浚
听着这个名字,陈止隐隐感觉到了重量,但他知道,现在不是深究此人的时候,所以又将思绪压下,全神贯注的看着手中卷宗。
整个正堂,顿时就安静下来,只剩下陈止翻动卷宗时发出的声音。
杨结安静的坐着,几个仆人则侍候在边上,小心的打量着自家的这位姑爷。
陈止的名号,在杨家仆从之中也有流传,他被确定为养家的女婿之后,更有不少的仆从议论纷纷,但多数都是称赞。
在这些仆从的眼中,杨家的这个选择非常明智,也是合理的联姻,这位新姑爷无论是名声才华还是势头,都是上上之选,和杨家的势力结合起来,更是天作之合!
随着时间的推移,外面日头升起,屋子里逐渐热了起来。
现在已是夏季,越到中午,温度越高,有杨家管事看了一眼陈止,又看了看杨结,忍不住过去,在杨结跟前道:老爷,要不先去休息一下?这一时半会的,姑爷恐怕也看不完。
不用了,杨结摇摇头,笑道:我这个女婿,看书很快,用不了多少时间的,这一点东西,他很快就能看完了。言语中,颇有自得之意。
管事闻言诧异,疑惑之下,朝陈止看了过去,注意到那几本卷宗之后,眉头不由皱起了。
这么多的卷宗,正常人来看,怎么也得花费个几天时间吧,哪里是一时半会就能看完的?
只不过,他这么一关注过去,终于发现不对的地方了。
咱家这姑爷,翻看的速度,是不是太快了点?
原来,陈止翻看的时候,几乎没有停顿,手一起一落,就是一页翻过,几乎不带停顿的。
哪有人这么看卷宗的?这么个看法,能看出个什么?
这管事心里忍不住嘀咕起来,也明白自家老爷为何会笃定,陈止能很快看完了。
照这个架势,根本就不是看,纯翻!当然快,但能看进去多少,就不好说了。
就在他的暗暗嘀咕中,陈止突然停下了动作,然后坐直了身子。
如何?看出什么了?杨结正在品茶,见状放下茶杯,笑着问了一句。
陈止点点头道:幽州的情况不甚好,七个郡,八十三个县,连六万户都不到啊。
杨结叹了口气道:人是少,不能与其他州郡相比,北方几个州,司州五十万户,冀州三十多万户,这才是人口大州。他随口一说,就是重要的数据,这些纪录都很珍贵,旁人轻易难以知晓。
不过,陈止很清楚,自家老丈人坐大司农之位,这些信息经常接触,否则也不可能给自己拿来这么一大卷的资料。
杨结又道:不过,也是这几年天灾兵灾不断,很多人背井离乡,还有不少遁入山林的,加上隐户,所以户数锐减,又被分出了平州,严格来算,也还可以,毕竟兖州如今不过八万多户,而豫州则为十一万户。
兖州和豫州,都在人口稠密开发完善的中原地带,其人口也就是这些,但考虑到两州的大小,和幽州的情况还有不同。
杨结说着,话锋一转,又道:这些卷宗其实繁琐,并无统计,里面东一爪西一片,没有经过官府计师的教授,想要看懂都不容易了,莫要分心,对了,你还看出什么了?
陈止明白老丈人又想考验自己,不由沉吟起来,将看到的信息,在心里组合一下。
杨家的管事见姑爷沉默,想到他刚才一路狂翻,恐怕也没看到什么,本着不让上位者难堪的心思,想要说些话,打打圆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