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冠绝新汉朝

时间:2023-05-23  来源:  作者:战袍染血

    但如此一来,要兼顾各方,难免更加混乱,这才有了陈止嵇法联络两边的事生,这本来是权宜之计,因为事关重大,稍微有点见识的,都知道不好办,一个不好就得背锅,所以没人愿意出头,挑选来去,最后落到了陈止的肩头。

    而陈止终究没让他们失望,居然真的统筹兼顾,将诸多人员划分职属,还列了一个项目单,以时间为凭,让他们依次而行,更退去了诸多环节,说是要突出重点。

    本来,这样的行为难免受到非议,偏偏陈止靠寻梅楼宴和文评之事,蓄势而起,还和诸多大家有了往来,打消了一部分人的念头。

    随后,他下令捉拿匈奴使臣,阴差阳错之下,匈奴使节被软禁多日,都说是陈止人脉通天,连使臣都能关押,让不少人心存畏惧,意见又少了许多。

    紧接着,效果渐出,在两位九卿的护持之下,让他成功的统理出了这次大典!

    等到祭祀之后,皇帝让人将俘虏献太庙,只有寥寥数人,但群臣也好,外邦使节也罢,竟无一人感到荒谬,连刘都收起了轻视和嘲讽,郑重以待。

    最终,大典完美落幕,新汉的威严传遍洛阳,更深深的刻印在诸多使节的心中,让他们久久难以忘怀。

    随后,洛阳城内,百姓亦是津津乐道,连带着诸多大臣也有所夸赞,附带着出工出力的陈止,也被人推崇,令他的声誉一时无两,令他的名望扶摇直上。

    就在这个时候,秘书省的秘书监黄思上书,言陈止之功,说其人之能可为政一方,请其人为北地一太守。

    他的这个举动,像是在平静的水面上,砸下了一块大石!

    顿时,涟漪阵阵。

    随即就有许多官员附议,皆言陈止之作为,可以为一方郡守,仿佛在这一瞬间,他们都忽略了陈止的年龄,颇有举贤不避年岁的意思。

    注:亦有记载为岁偏,取一而书,莫究。




第三百七十六章 请陈为太守?
    今大典之后,诸族叹服,皆言大汉之尊,不愧为中央上国,是以四夷臣服,不敢再起他念,此皆陈太乐之功也,太乐以太常属官,统筹两部要员,协调调动无一不精,此是统筹之能;

    又闻诸族所来,其安排引领皆有章法,为太乐所立,与往日相比,不知好了多少,过往有外属臣朝天子,时有错乱,落馆之处常见错漏,或错置一物,或错人尊卑,皆不明他族之风俗也,然陈太乐所书之章,不仅有安排之处,更言明各族好恶,尊其风而涉其俗,是以诸族归心,此太乐博闻之见也;

    又有鸿胪馆藏之事,过往若寻一事,短则耗费三五日,长则一两月,动员数十人,可谓繁琐,今有太乐收纳整理,又列表为单,查一事,只需一二人,最多不过半日就可明晰,此陈太乐善理之能也;

    再言太乐令所总领之太乐署,本无所成事,而今太乐一令发出,众书院无有不从,亦不敢违逆,臣曾听闻,有若水书院几人不尊章法规令,太乐便言,若不归去,则废其格,众人乃惧,遂退之,此署理之能也;

    更莫论洛阳城中盛传的文评之事,使万人空巷,无人不晓,其势之盛,亦令人惊奇,其布置之妙,独具匠心,令城中贤才为评,使国之菁英从之,令百姓称道,减书院之纷争,思及种种,竟皆有得,此开创之能也!

    黄思说时,神色肃穆,将一件一件事娓娓道来,起初百官之中还有人不以为意,等他说到后来,却不由郑重起来。

    原来,那陈止在不知不觉之中,已有这么些个作为了么?

    黄思的话还在继续:如陈太乐这般,有统筹之治有博闻之见有归纳之术有署理之能有开创之心,更能在外族之人蛮横之时,挺身而出,维护朝廷威严的人,正是国之干才,岂能不用?是以,臣请以太乐为一地太守,造福一方,也不负他的这一身本事!

    他说到这里,将笏板高举过头,朝着高居于上的皇帝说着。

    刘岱神色威严,尽管已经过去两天,但他似乎还没从庄重的祭祀中回过神来,不过眉眼之中已然活络,听着黄思的话,心里也颇为意动,更是意外于陈止的功劳。

    原来陈止已有这般作为,这真是能臣啊,朕的眼光是真好啊,一下子就看中了陈止,让他为官,按着父皇的说法叫什么来着?对了,叫勿叫野有遗贤!这黄思也是个忠贞之士啊,知道不让有功之人埋没,不错,这人不错,不过得等其他重臣发言之后,朕才好表态,而且今天朝会,该商议匈奴之事,朕若起头,旁人又要多言,还是让他们说吧。

    想到这里,他微微点头,目光在群臣脸上扫过。

    众臣神色各异,多数都在思量。

    太守之位,至少也是个五品,而且掌握实权,对一般的顶尖世族贵胄子弟而言,去地方为太守,不如在京城做七品,因为不愁不升,但对于中下品乃至寒门的子弟来说,这样的实权官职,牧民一方,可以施展抱负,可以有明明白白的政绩,更可以让所思所想转化为现实,影响一地,甚至遗留后世,无疑是个非常理想的展示舞台,更有利于晋升!

    毕竟,中下层的官员,可没有后台能一个劲的提拔他们,若无实实在在的政绩,在官场上就像是无根之木一样,根本站不稳。

    比如彭城太守徐辉,也不算寒门,但家世一般,之所以那般看中陈止,就是因为陈止的《师说让他有了教化之功,而曲辕犁等物,又让徐辉有了劝课农桑的政绩,乃是晋升之本!他当然会客气!

    甚至于,对很多寒门子弟而言,这一地太守大郡的郡守之位,很可能就是他们官场的终点了!

    黄思一开口就说陈止当为太守,也不是要将他踢出中枢,可以看成是提拔,关键是陈止够不够格?他是不是真有那么多的功劳政绩?

    等众臣细细思量,却发现黄思的这些话,居然还真没说错,更没有夸大之语,反而有的地方还没说到位,也就是说,他还说少了。

    这么一想,众人就惊了,毕竟陈止现在这么有名,他们哪个不知道,正因如此,他们也很清楚,陈止从在入洛阳,到正式上位,前后不到两个月,两个月的时间里,就让他折腾出这么些个事来,论起功绩可以拉出一个清单,这样的能耐,就算是当堂位列公卿之人,也未必能够办到。

    想着想着,众人在惊叹之余,免不了朝太仆陈永看过去,却见这老儿正在抚须,看不出喜怒,仿佛被夸的不是他的族孙。

    这老儿到底是怎么想的,黄思出面要表彰陈止,是不是他授意的?这是不是有些不合规矩?

    自来为官,都有种种规矩,有明面上纸面上的,也有私下里的心里的,后者也就是潜规矩。

    在不少人看来,陈止能耐不小,也做下不少事,确实值得称赞给予奖赏,但在朝堂上贸然提出来,却有些不妥。

    一来,陈止的年龄和资历是个问题。

    当初让陈止为太乐令,已经有些破格了,要知道在这之前,他可不曾为官,也不是举孝廉出身,更非京城京畿之地的世家子弟,也不是那几个顶尖的世家出身。这样的人,按理说没机会在起家官,就得到一个中枢权柄,陈止得以上位,其实是恰逢其会各方妥协的结果,现在立功,可以看成是补上欠下的资历,该沉默以对低调蓄势。

    二来,就是个先后次序的问题。

    陈止的功劳是不少,但官场上讲究一个责任制,你陈止再有能耐,但功劳不能直接落在你的身上,应该按照人事安排,先从你的上司走过场,那大典顺利也好鸿胪寺的布置也罢,都要先称赞九卿,问过两位列卿的意见,才能落到陈止身上,盖因权柄之权威,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事任命权。

    三来,就是个时间的问题了。

    陈止上任一个月,位子都还没暖热乎呢,如何能立刻晋升?旁人观之作何感想?也许其他人的政绩不比陈止,但也要按照周期走,等考评之后,该升升,该降降,各有归属,不能搞特殊化,因为这涉及到制度建设,讲究的是一个稳定,否则今天你升,明日他升,到了最后,岂非成了菜市场,哪里还有威严可言?

    四来,太乐令为中枢七品,直接跳到地方五品,从中央到地方,跳个品阶,其实并不算是冒进,但你陈止当官的时间太短了。

    前后两个月,直接为太守,就是战乱年代也没几个这么快的,昭烈帝得凤雏的时候,还先放到县中考察一番,现在律法严密官制完善,也没有这个道理,而且太守算是一把手,管理民政各方,有的地方,比如边疆之地,还能干涉兵事,是个直接对上负责的职位,要的是实实在在的理政之能,可比太乐署要做的那些复杂多了。

    陈止现在功劳是多,但也和治理一郡相差甚远,最稳妥的办法,是先去做个副手,或者干脆去一县为令或长,练练手,熟悉一下,以防出乱子,否则对地方上对陈止本人,都没有好处。

    除了这四点之外,还有诸多问题,但都是微末枝节了,不被在场的百官看重,等他们想到这四点之后,眉头一皱,就觉得是不是太仆陈永,想要提升家族势力给自家族孙升官,想的有些太急了,以至于要乱了规矩,就追根溯源,回忆黄思的跟脚,想着他得了陈家的什么好处。

    但这么一想,不少知道内情的人又是一惊,因为他们突然想到了,这个黄思似乎不是陈永一系的人,而是

    顿时,不少人看着那黄思一副忠心为国不忍有功之人埋没的样子,想到他洋洋洒洒的一番言论,将陈止夸的是天上有地上无,都觉得怪异起来。

    里面怕不是有什么算计吧,莫非是要将陈止架在火上来烤?就是不知道皇上会不会应允。

    想到当今圣上的作风,以及传闻中他对陈止的赏识,众臣觉得,这位天子很有可能将这个任命答应下来,那后面会发生什么着实难料。

    按理说,朝堂之上,本不该因一个七品官员的赏赐,这般郑重其事的提出来,但思及黄思背后之人,与陈止背后之人,隐隐涉及列卿纷争,众臣为了不牵扯其中,也只得三缄其口。

    当然,他们很清楚,黄思的提议,会有人出面阻止,至少太仆陈永不会放任此事的。

    但出乎众人意料的是,第一个出面反对的,却不是陈永,而是大司农杨结。

    臣觉得此举不妥。

    杨结生得威严,声音洪亮,他一站出来,就将其余声音压了下去。

    陈太乐有功不假,但朝廷自有法度,不可随意而为,夫香美脆味,厚酒肥肉,甘口而病形;曼理皓齿,说情而损精。故去甚去泰,身乃无害。是以上操度量,以割其下。故度量之立,主之宝也!



第三百七十七章 我看秘书省就不错
    香脆甜美的食物醇厚的美酒肥嫩的肥肉,虽然可口而美味,但如果食用不当,就会将身体吃坏;皮肤细腻明牙皓齿的美女,可以让人得到生命的大和谐,但如果纵欲过度,就是损精坏身。所以,节制自身,不去过度暴食,不过度的淫乐,身体才不会受到损害。

    这是《韩非子扬权中所写,被杨结在这里说出来,就是为了体现出后面的那一句

    掌握法度,制约臣下,所以法度的设立,乃是君主的法宝。

    这样的宝贝,珍惜都还来不及呢,如何能够破坏呢?

    什么样的行为,会破坏这等至宝?

    朝有其章,升迁变动出于其中,陈太乐有功于国,其能录于册,而存于众人之心,无可辩驳,亦不容抹杀,则按规而行,循章以降,不会让有功之人委屈,不会让有才之人埋没,不过是时间早晚罢了,又何必急于一时?

    说完这些,杨结躬身一礼,退回朝列之中。

    刘岱却是眉头一皱,心中不快,对这位新任大司农的观感有些差了,莫非这是个妒贤嫉能之人?不愿意让有功之人得赏?不过他说的话,也有些道理。

    皇帝开始思考起来。

    另一边,群臣的目光都投射到了杨结身上,暗赞这位新晋大司农言语得体,劝的也到位,而且看似是打压陈止,不让其因功升迁,其实却是保护。

    但问题就在这里了,为什么这位大司农,要突然出来替陈止说话?也没听说他和陈止有什么交情啊,倒是以杨家为后台的左岳书院,之前和陈止隐隐有接触,但也不是什么愉快事。

    当然,也有那消息灵通的人,联想到那位三杨之一的行踪,因此有所猜测。

    不过这些事,与此时的局势无关,因为这边杨结刚退下去,又有人站出来了,这次出面的,总算没有出人意料了

    太仆陈永,总算是站出来了。

    老臣觉得杨司农之话,乃是持国之言,望圣上能纳之,陈止年龄尚幼,资历更浅,得入中枢已经是邀天之幸,若能跟在列卿身边,多些见闻,以富其念,那才是今不过有些许小功,岂能因此忘形,若是加以赏赐,不光有损朝廷的法度,亦不利于其人之心,是以老臣斗胆,请圣上莫与之赏。

    按理说,朝堂之上无私家,就算是父子同殿为臣,往往也是各司其职,涉及到相关的事,更是要避嫌,即便是实在避不过去的,也会多称其职,不称其名。

    不过陈止和陈永差着两辈,在以孝治天下的新汉,总不能做的太过,况且陈永的目的,是为了不让陈止被捧杀,这言语中多少就带有些长辈训晚辈的意思,这也是说给皇帝听的,希望他能尊重一下人家家长的意思,不要任性而行

    刘岱这位天子过去的作为,众人都是一清二楚的,陈永也是生怕他一个兴致上来,就不管其他,直接封赏了,那对陈止并非好事,至少现在是如此。

    果然,听到陈永也这么说,刘岱的心意动摇了,他很清楚这位老臣与陈止的关系的,连人自家长辈都说不要赏赐,他一个皇帝,总不能硬给吧,况且陈永说的话,好像也是这么回事,陈止这样有能耐的人,可不就得跟在列卿身边,多学点东西么?

    想着想着,他的目光下意识的朝黄思看了过去,因为这心里,多少觉得要给陈止一点表示的,另一边也是对黄思这个人颇为信任。

    黄思所属的秘书省,和后世的秘书名虽近,但职位却大有不同,因为这个职位,其实实权不多,担任此职的官员,多数都是文人学者,一般不会涉及朝堂纷争,乃至很多时候,皇帝和列卿,还会咨询其事。

    因为,这个职位其实就是国立图书馆的管理员。

    但凡图书管理员,一般都很不平凡,而秘书省的长官秘书监,大致也是如此。

    此官五品,负责对古籍的收集和保管,同时更要考较古今,整理古籍,所以多为智者担任,如三国时的王象,就是在秘书监为官时,编撰了《皇览,连常被人诟病的荀勖,也在担任秘书监的时候,整理了汲冢竹书,躬自撰次注写。

    这样的一个职位,会被人去请教,再正常不过了,而黄思也习惯了这样的待遇,注意刘岱的目光后,他就再次站出来,说道:几位上卿所言皆是,为筹谋之语,忠贞体国爱护后进之心,人人皆可体悟,但管子曾说,举能以就官,不类无能;以德弇劳,不以伤年。如此,则上无困,而民不幸生矣。桓公从之,乃霸天下。今陈太乐有功有得有才,洛阳之人皆称,贤才大家皆称善,这般人物若不得彰显,世人难免心寒,反之,或许荒野遗贤亦闻名而来。

    不得不说,黄思非常准确的把握住了皇帝的心思,但凡统治者少年心性之人,没有不崇拜前人的,刘岱也不例外,一听说齐桓公和管仲的例子,顿时就兴奋起来了,看那样子,似乎张嘴就要说出什么。

    但就在这时,又有一人出列了。

    圣上,臣有话要说。

    刘岱循声看去,见是太常邓蒙,想到陈止是他的从属官,对属下去留,邓蒙本就有言权,想到这,刘岱又将嘴里的话咽了下曲,他毕竟是经过皇室培养的,这点道理还是懂的。

1...214215216217218...594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