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玄幻灵异

天朝之梦

时间:2023-05-23  来源:  作者:大罗罗

    而与此同时,越南阮朝皇帝阮福时派出的使臣阮福洪依却到了广州,向现任的广东巡抚赵大亨提出了向大明称臣纳贡的要求,消息传到应天,顿时又引起了不小的争议。不少儒臣都认为越南没有在第一时间向大明称臣固然是不对的,但他们也没有站在满清一边和大明为难,只是静观中原之变,对小国来说当个墙头草本就是无可厚非的。而且他们现在已经知错了,大明不应该再继续逼迫攻打越南,更不应该联合西洋列强法兰西去打越南。甚至还有人在报纸上面刊登文章,提出了援越抗法的建议……

    “皇后,外朝的事情你还是不要过问为好,朕迎纳淑子女王的事情要麻烦你多用些心思。另外,后宫女官、女仆的管束也须多上点心思。”

    朱济世和妻子总是存在些“代沟”,吩咐了些事情给她去做之后,他就起床更衣,用了早饭,步行去谨身殿了。现在大明的紫禁城中是有马无轿,朱皇帝不习惯被人抬,更不习惯被一群女人抬着。而且他也不希望自己的女人们整天连路都不走几步,最后一个个都养成了肥婆。

    走在大而空旷的宫殿当中,朱皇帝的心头又涌出一阵孤独的感觉。皇帝本来就是孤家寡人,而朱济世这个皇帝和群臣还有大部分的后妃甚至还有不小的代沟。自然更加觉得孤立了。

    他知道,现在几乎没有和自己同心的朝臣官员,无论是天地会出身还是正经的士大夫出身,甚至是那些接受过一点西式教育的官员,其实骨子里面都是儒生。对西方的东西多少有些排斥,向西方学习的积极姓都不大高,区别只是听不听他这个皇帝的话,和他有没有共同的利益!

    所以朱皇帝对群臣官员和整个士大夫阶级只能又斗争又拉拢,光晓之以理是没有用的,只好一边诱之以利,一边临之以威了。

    现在该给的利益都已经给了,可是利益只能收买真小人,对君子或伪君子不一定有用。现在正往应天府来的“六君子”恐怕就不是一点蝇头小利能收买的。看来是时候显示一个大明资产阶级的专政的威力了!

    到了谨身殿的时候,朝廷重臣已经聚集在那里了,觐见礼过后,朱济世也不废话,深吸一口气道:“四川士子罢考事件处理的怎么样了?聚集在成都的士子都散去了吗?”

    “还没有散去。”左宗棠道,“荆州府转来的四川巡抚衙门的报告(四川还没有通电报),现在聚集在成都贡院街的士子还有上万人,他们对推迟四川科举不满意,要求朝廷用八股取士,在年内举行四川科举。”

    朱济世冷哼一声:“朝廷是朕当家还是这些士子当家?四川一省给了三万五千顶乌纱帽还嫌不够?考什么还要他们自己定!他们这是公然挑战朝廷的权威!传旨给四川总督韩四、总兵向荣,让他们出兵弹压!”(未完待续。)

    ( 天朝之梦  p:///4/4243/  )




第580章 贡院大逮捕 求一张月票
    大明光复三年,十一月十八日。

    四川,成都。

    天色才蒙蒙放亮,街头的店铺老板们就招呼着伙计学徒下了板门,市声也渐渐儿响了起来。送水送货的马车哗愣愣的碾过街道。当这些店主们揉着睡眼走出门儿的时候。就发现街头巷尾已经聚集了好些儿人,都是穿着灰色军服的壮汉子。

    而且,人人都手持上了刺刀的步枪!

    也不知道他们是从什么地方冒出来的,是什么时候分散到成都城内各处的。年轻的军人们都面无表情,肃立着,排着队列,一面面军旗都已经展开了,象征大明王朝的日月旗帜迎风飘荡着。

    有军官模样的青年或中年人站在一列列士兵前面,用广东口音大声的动员:“弟兄们,你们是吃谁的饭,穿谁的衣?”

    “吃皇上的饭,穿皇上的衣!”

    “是谁给了你们土地,让你们能养得起爷娘,能取得上婆娘?”

    “是皇上!是皇上!”

    “现在四川这里成都这里有人反对咱们的皇上,反对皇上的新政,想要让国家永远贫弱下去,你们是怎么办?”

    “杀!杀!杀!”

    下面的士兵顿时大声喊杀!这些士兵的个子都不高,但是身板看着都非常结实,胳膊粗壮,看着都孔武有力。这都一个月3块银元的菜金,每天24两米的军粮和一日一操的高强度训练的结果。

    现在驻扎四川的第一军都是广东兵,是朱济世起家的部队,所有的官兵都在广州府分到了至少20亩上田,等他们服役满10年后还能得到另外20亩田。而第一军中大部分的军官都封了贵族,哪怕是最小的子爵也能得到一所赐宅和二百亩赐田。对这些出身底层的军官士兵来说,朱济世比他们的亲爹还亲。谁敢反对朱皇上就是该死!至于这些反对派的大道理对不对是没有任何意义的。

    这道理再大也大不过40亩田啊!

    军官们又大声下达命令:“皇上的旨意下来了,要在四川全省戒严,严禁一切集会游行,现在我宣布戒严纪律。第一条……现在我命令你们在街到街持枪巡逻!”

    一声令下。成都城内大部分的街道就被这些扛着洋枪的明军士兵给控制起来了!成都当地的店铺老板、学徒、店员们端着水盆,拿着抹布张大嘴傻呆呆的看着眼前的一切。他们的脑子里面只是在想:“这些当兵的看着可真凶啊。谁撞在他们枪口上面一定没有好下场!”

    “六爷,六爷,不好啦!明军来抓我们了……”

    成都贡院街上的一家客栈里面,几个操着一口京片子的男子连滚带爬就闯进了一间上房里面。

    这是肃顺居住的房间。他也是刚到成都没几日,就住在“罢考运动”风暴的中心成都贡院街上。每日也不做什么事情,就是在贡院街上逛逛,或是找间酒楼茶肆点些吃食坐上半日,听听四川书生们的高谈阔论。虽然听不到什么“反明复清”的高论,但是肃顺还是发现了大明王朝已经处在深重的危机之中!

    他这个时候正在对瓜尔佳元宝说道:“朱逆最大的错就是新法的步子太快了,开国门、行宪政、办新学、修铁路、建工厂、开矿山、搞殖民。桩桩件件都是在挖这一国的根基。当然了,这些东西不是不能搞,但是不能搞得这么多这么快,得慢慢来。而且不能放手给民人自己瞎搞。必须由官府牢牢把握着这些新政洋务,慢慢的来,这样才能趋利避害,把洋务对国家方方面面的不利影响降到最低。但是朱逆不管这些,只知道一味激进。

    而且连圣人之学的这个本他居然也不顾了,居然想到要改革科举还要整理田赋,这是在和天下士子为敌啊!本来新政新法害民,天下已经动荡,如果士子们都站在朝廷一边,还能压制住局面,如果士子都反对朝廷,那朱逆的一国必定大乱!这是机会啊!是大清恢复的机会!咱们大清如果能及时起来,打出保名教、禁邪说、反新政的旗帜,何愁大事不成?”

    就在此时,几个肃顺的随从呼喊着冲了进来。

    “明军,好多明军,冲咱们这儿来啦!六爷,您快走,小的们拼死拖住他们……”

    “明军?”肃顺和元宝两人对视了一眼,元宝问道:“有多少人?”

    “总有上千吧!已经封锁了贡院街的两头,还拉来了大炮!”

    肃顺吁了口气:“不是抓我们的!抓我们用不着大炮!”他看看瓜尔佳元宝,忽然一笑道:“好了,这下有好戏看了。”

    “明军要弹压?”

    肃顺笑道:“这下整个四川都要乱起来了!朱皇帝算是走了一步臭棋,四川一乱,咱们大清就能复兴了!”说着他就站起身,走到窗户前面兴致勃勃地准备观看万恶的明军怎么血洗四川贡院街了。

    而住在贡院街上几十家客栈还有成都贡院里面的上万热血儒生,也已经发现朱大皇帝的军队把屠刀高高举起来了,这些人顿时就被吓呆了。整个贡院街上空无一人,所有的客栈都门窗紧闭,每扇窗户背后都有好几双眼睛,用悔恨交加的目光看着浩浩荡荡开进贡院街的明军官兵。

    有些人还用带着哭腔的声音念叨起来了。

    “背时了,背时了,闹个啥子呀,皇帝老子要考啥子就考啥子,这下子要砍脑壳了……”

    “逗是,这回杀个了,官老爷没得做,要做班房了!”

    “砍脑壳做班房还不至于吧,最多就挨顿球吧?”

    几个拿着洋铁皮卷成的喇叭的明军军官分散到贡院街各处,大声吼了起来:“现在是奉旨办案,敢有阻挠者格杀勿论!现在是奉旨办案,敢有阻挠者格杀勿论!”

    喊了两遍后,这些人又吼道:“所有门窗全部打开,所有人都回房等候检查,凡是不配合行动者立即锁拿逮捕,交官衙重处!”

    哗啦啦一阵开窗开门的声音,整个贡院街上所有的门窗都在第一时间被打了开来,肃顺所在的那间上房当然也不例外。

    “这这这帮软骨头,这帮没用的东西,真是把读书人的脸都丢光了!”肃顺喝骂了起来,虽然面对大明反动军队的刺刀,他的表现并不比旁人好多少,但是他和这里的四川士子是不一样的,他只是路过打酱油的,又不是四川读书人,当然不用挺身而出拿胸膛去对抗敌人的刺刀了。

    “爷,爷,少说两句!明军要来搜查了……”

    屋子里面肃顺的随从连忙提醒:“爷,咱们还带着家伙呢!要是被他们发现了……”

    “家伙……”肃顺一拍脑袋这才想起来自己的手下都是带着手枪!虽然新明朝并不禁止民人持有手枪(步枪是需要凭证持有的),但是现在可是特殊情况!他们这些人都是塞北来客,又人手一枪,还住在四川闹事士子集中的贡院街,这下跳进长江都洗不干净了!

    “快快快,快把家伙都藏起来!记住了,咱们是关外过来的客商,原籍是北直隶天津府,是做毛皮和人参买卖

    的!要是被抓进去了谁也不能说自己是从渤海国来的,知道了吗?谁要是敢把主子卖了,谁的妻儿老小都得被贬为包衣啊哈!”

    肃顺跺了下脚,赶紧吩咐手下把手枪都藏到床底下,又教好了瞎话,还威胁了几句,心里面默默祷告千万别给盘查的明军看出破绽。只可惜事与愿违,进来盘查的明军听到他们的北方口音立马就不问青红皂白把他们逮了去,又一搜查就发现了被藏起来的手枪了……

    ( 天朝之梦  p:///4/4243/  )



第581章 第一次请愿 求一张月票
    应天紫禁城,午门之外,正是人头涌涌。来自四川、湖北、江西、安徽、南直隶等沿江五省的数百位青年士子一大早就在李宗羲、伍肇龄、崔荆南、李品三、伍奎祥、华国清等“六君子”的带领下聚集到此了。

    成都戒严,贡院街大逮捕的消息已经通过电报传遍了大江南北,六君子他们当然已经知道了。不过朝廷并没有下令抓捕李宗羲等六人,毕竟他们还是依着钦定大明宪发的规则行事。向皇帝请愿是大明每个臣民的权利,何况是这些身为一国精英的士大夫呢?

    如果今天捕了六君子,那么钦定大明宪法的权威性就会立即荡然无存,大明的宪政可就算是个让人戳破的画皮了。所以朱大皇帝虽然对六君子的行为有些恼火,但也只能咬着牙忍耐下来。非但没有让人去捉拿他们六位,还吩咐锦衣卫暗中保护。

    而这六人和一路上追随他们过来的五省士子在刚刚听说“四川贡院事件”的时候也都是冷汗淋漓——关于这次事件坊间是有几个版本的,官府公布的消息是抓了一百四十八人,搜出19支洋枪(都是肃顺等人的),没有人被打伤或打死。而民间的传说就五花八门了,有的说抓了五六百,杀了有一百多,被抓到的士子一律流放婆罗洲。还有人说明军血洗了贡院街,聚集在那里的士子无一幸免,全部被杀!现在整个成都已经被明军实行军管,朋友在路上碰见都不敢打招呼,生怕被明军当成非法聚会给捉了去,只敢打个眼色。总之恐怖的很!

    消息刚刚传来的时候,追随六君子来应天给朱皇帝添堵的士子登时就散了大半。从原本的两三千一下变成了五六百。后官方一再辟谣,才没有让剩下的人全部散光。要不然李宗羲他们敢不敢来午门敲鼓都难说了。

    向天子请愿是有专门规定的,在紫禁城入口的午门外面有个小小的衙门,挂着皇宫通传处的牌子。就是专门接待那些没有资格入宫。但是想见皇上或是想给皇上上书的文武官员和臣民的。递交请愿书的地方也在这里。根据钦定大明宪法,任何臣民都可以向皇帝或是各级主管衙门递交请愿书。不过请愿书递上去以后人家看也不看就存档了。那也是合法的(扔废纸篓是非法的)。

    所以在正式向皇上递交请皇上尊名教禁邪说停新政及中止征伐安南折的同时,还将这份折子的全文发到了应天府的各大报馆当中去了。

    皇宫通传处的管事们已经提前得到了指示,士子们过来的时候他们已经从衙门里面迎了出来,入眼的都是涌动的人头。

    当他们接过李宗羲等人恭恭敬敬递上的折子。只看了一眼题目,就人人在心中叹了口气,他们这些管事官儿也都是儒生啊!

    不知道是谁说了一句:“果然是读书种子啊!”

    李宗羲拱了拱手,傲然道:“不过是胸中还有一点浩然正气罢了!请各位将这折子赶紧递上去,我就在这里等着。”

    皇宫通传处的总管事笑着摇摇头:“等什么?等皇上龙颜大怒下旨拿人吗?不必等了,皇上是不会下这样的旨意的,你们还是回去吧。”

    他顿了一下又说。“虽然你们是反对新政的,但是却循着新政中最要紧的宪法向皇上请愿,如果皇上拿你们问罪岂不是自己违宪随了你们的心愿?这种事情皇上是不会做的,不过你们六个君子以后也别想在朝廷谋得一官半职了。如果想在应天城谋一份既体面又能糊口的差事。还去各家报馆看看吧,不过这报纸也是新政啊。”

    这番话都是朱济世交待的。无论李宗羲等人请愿的内容多么不合他的心意,这几个人总归是新明历史上第一批向皇帝请愿的臣民。他们的名垂青史是一定的,而且钦定大明宪法的严肃性也将在这次请愿活动中得到正实。所以朱济世无论如何都不会拿他们几个怎么样的,顶多就是永远不给他们官做罢了!

    ……

    “今天有人递交了请愿书,叫做请皇上尊名教禁邪说停新政及中止征伐安南折,要朕禁了西学,停了新政,也别再征伐安南不臣之国了,连南洋兰芳国也不要了,只管关起国门做弱国,等西方列强再来第二次、第三次鸦片战争!诸卿以为如何?”

    谨身殿内,朱大皇帝正捏着刚刚收到的请愿折子侃侃而谈,不过容色却没有半分恼怒。李宗羲等人请愿虽然会让很多士大夫出身的官员在心底里面产生认同感,但是他们也知道国家不能真的按照这个请愿折行事,要不然就等着亡国吧!

    朱明的官虽然容易做,但是真正掌权的大员却没有迂阔之辈,即使是儒臣,也讲究经世致用。而且现在朱明的文武官员已经多达近30万!数量比满清至少多了六七倍,且待遇优厚。如果不是新政带来的财政收入,朝廷是无论如何养不起那么多官员的。

    所以这30万大明官员中的绝大多数,都是新政的受益者,再进一步,整个东南八省士绅的中间力量,也都是朱济世新政的受益者——虽然他们反对西学,但是却不肯放弃和新政给他们带来的利益,的确是极为矛盾的一批人。

    但总得来说,他们得到的利益是是实实在在的,对西学和新政的不满是感情上的,都是虚幻的东西。谁会为了这些虚幻的感情而放弃实实在在的利益呢?这样的人靠孔子的圣贤书是教不出来的。因而朱皇帝现在才会一次次的挑战这些儒生士大夫对新政容忍的底线。

    “皇上,臣以为李宗羲等六人的上书虽有失偏颇,但是本意还是为国着想的。”左宗棠第一个站出来表态,他有个左骡子的绰号,可想而知是个不大会隐藏自己想法而且脾气急躁之人,所以朝会当中常常第一个出来发言。而他今天第一个出来发言就是想保“六君子”的,六君子毕竟是为名教请愿,是得到天下读书人的同情,如果朱皇帝拿他们开刀,不但是自食其言,而且还会背个闭塞言路的骂名。今后大概没有人再敢来请愿,而请愿又是地方民众表达自己意愿,对抗某些不法贪官的最后手段!

    右丞相郑洪也附和道:“臣也觉得这几个士子的本心是好的,皇上不如招他们入朝为官吧。”
1...942943944945946...1376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