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朝之梦
时间:2023-05-23 来源: 作者:大罗罗
“呃……分享一国之税……”
左宗棠、郑洪等五人都是一头雾水,这朱皇帝怎么有那么多稀奇古怪的办法呢?皇帝和士大夫分税,真是闻所未闻,也不知道要怎么个分法?
“天下人都知道我大明是和士大夫共同下的。”朱大皇帝恬不知耻地说着。
“可这共天下是什么意思呢?朕的理解是共分天下之利。而我中华自古以来,皇帝和士大夫都有羞于言利的传统,虽然人人爱利,但却遮遮掩掩,委实有些虚伪。所以很多和利益有关的事情,大家都不能摊开来谈,因而也不能定出一个共赢互利的规矩。所以坏了许多事情,还时常惹得天下纷扰,真是令人扼腕叹息啊。”
朱济世沉沉一叹,又道:“而泰西诸国,则是人人爱利,人人言利。涉及利益,各方面都会摆明立场。反复磋商,最后多半可以达成一个各方面都能接受的妥协办法。如此行事,固然有些小人,但是就效果来说却也强过我们这个君子之国啊!”
君子之国?左宗棠心道。皇帝老子想说的大概是伪君子之国吧?
“朕想出来的分税法就是把天下之利摆在台面上,定出一个分肥的办法。朝廷得多少,地方的省、府、县各得多少,都须有个规矩。地方上多收了税,自然概让他们多得利益。收不到税或者不肯收税,当然就不能得利了。”
朱济世侃侃而谈道。他现在说的办法其实就是克隆了后世天朝的“分税制”,后世天朝的地方政府对做大财政的尽头可是高到了不能再高的地步,无论是招商引资还是发展房地产,每个地方无不是使足了力气。之所以如此,当然首先是马克思的功劳。然后是太祖、太宗他们的思想显神威,然后才是利益驱使!呃,地方上使劲儿捞钱,他们自己花起来也舒服不是?如果地方无论收多少税,都被朝廷装进腰包。地方自然没有干劲了。这么显而易见的道理,朱大资本家如何不知道?
之前政权草创,地方的立法、司法、行政和金融体系还没有建立起来,有些地方甚至军政都未完全分离,当然不能搞这样的分税制度了。不过现在,大明朝在东南八省的统治已经稳定下来,外部环境也比较安稳。是时候搞分税制改革了。
“朕的想法是这样的,大明的税收要分成中央税和地方税两种。关税、盐税、利息税等三税都是中央税。现在的关、盐二税大约各有2000余万,利息税还没有开征,朕打算按照银行、钱庄储蓄利息所得的5%收取,大约有300万到400万元。这样差不多4300万元是中央财政的根本。而地方税则由商税、物税、矿税、田赋、印花税等五个大税还有一些零星小税构成。收入实行朝廷、省、府、县四级分成。原则上采取富裕地区多做贡献,贫困地区少做、不做贡献的方法。同时。县公局在府公局,府公局在省公局,省公局在立宪议会的代表权则和所做贡献的多寡挂钩……当然各地方只要完成朝廷所下达的基本税收指标,技术自身财政无法做到自足,要依靠上级和朝廷补贴。也是可以在上级公局或立宪议会中拥有一定数量的基本代表权。
如果该地方完不成朝廷和上级下达的基本税收指标,那就要扣减代表权,直至取消代表权!一代地方代表权被取消,该地方官府也立即解散,地方官统统开缺回家去吃自己的,再由上级官府或朝廷指派外地官员进驻接管,实行军政治理,而且税收也由外地官员负责征收!该地士子参加科举考试的资格也立即取消。直到该地方士绅商人联合向朕提出请愿并且愿意承担纳税义务为止。
另外,在官员任命制度上,府以下地方,原则上实行本地人当本地官。府和府以上还有朝廷官员则不受籍贯限制。而且各地官员的数量、待遇都可以由各地政府和公局协商后报朝廷批准。原则上,税收多的地方可以多安排官员,官员待遇也可以高一些,总之只有把该给朕的税收交上来,剩下的他们就是私分了朕也不管。至于税收少的地方就少安排人做官,官员薪俸也要低一些。也就是说,税收多寡和官员自身利益挂钩,和当地士绅的利益同样是挂钩的。如果哪个地方的士绅不想做官,想让外地人去统治,他们尽可以勾结起来抗税不缴!”
听到这里,左宗棠、罗泽南他们几个的嘴巴都张圆了,这个朱大皇帝怎么越来越阴险了,居然想出这么一个杀千刀的分税法来对付天下士大夫啊!居然把一地士绅的做官资格和该地纳税的情况联系在了一起,完不成纳税指标大家都没官做,还要让外地人来统治!这个谁甘心啊!而且让外地人来统治又不等于不要交税,到时候官没有得做,税还要照缴,而且在外人的压迫下肯定还要多缴,岂不是太凄惨了?
朱济世说到这里,左宗棠等人才找着了插嘴的机会,左宗棠道:“皇上,就怕地方上有劣绅煽动乡民对抗朝廷,万一惹出动乱就不好了。”
朱济世摇头:“秀才造反朕是不怕的,因为洪秀全、冯云山等人都是考不上秀才的主。而且朕现在所作所为,都是合乎士大夫利益的,相信大部分士大夫也明白这个道理,税收了上来他们做官的也有一份。如果还欲试朕手中之剑利否,尽管放马过来就是了!”
罗泽南吸了口气道:“皇上,就怕劣绅害民,现在地方上几乎是官绅一体,他们固然不敢试陛下之剑,但难保不会转嫁税赋于佃农啊。现在佃农已经很苦了,如果再要多缴租子,怕是真要活不下去了,还请陛下三思!”
“这个朕不管!”朱济世摆摆手道,“他们要‘注缓’逃税朕就剥夺他们做官的资格,他们要用‘短价’漏税,朕也要剥夺他们做官的资格,他们要转嫁税收给佃农朕不管,佃户不仅就是给地主剥削的吗?不想被剥削他们可以不要当佃农嘛!所以就算地主逼反了佃农,朕也不怨他们,朕还派兵帮他们去镇压!朕的兵可不是满清和前明的豆腐渣,区区几个变民还不是手到擒来?”
这是什么皇帝啊!大殿内的五个大臣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这个皇帝老子居然一点不把佃农是否活得下去放在心上,他就不知道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道理?
( 天朝之梦 p:///4/4243/ )
第576章 上有政策,下有对策 求保底票票
月票榜好惨淡,又被爆菊了,救命啊!有人能拉罗罗一把吗?
苏州府,虎门郡公府。
虎门郡公就是林则徐,他以虎门销烟名留后世,所以在归明之后,朱济世就封了他一个虎门郡公,不过却没有在朝中给林则徐安排什么官职,而是给他在苏州赐了宅子让他好生休养。倒不是因为林则徐曾经是满清重臣——现在满清天德皇帝都在名义上投降大明了。这些满清重臣理所当然都是大明之臣,而且也不算什么贰臣,在忠诚度上倒没有什么问题。
林则徐之所以没有出仕是因为他的身体状况不好,济南的那次手术之后,他恢复的不太好,身体虚弱,只能在家中将养,几乎出不了门。这身子骨比起他在苏州的老友,八十多岁的潘世恩潘老狐狸还不如。所以这些日子以来,大多都是潘世恩过来串门,林则徐只到过潘府几回。
“父亲,潘师傅,左中堂来访。”
林汝舟推门进了父亲的书房,对正在手谈的林则徐、潘世恩两人低声说道。
“请他进来,再让人泡一壶铁观音送过来。”林则徐也不抬头,目光仍然注视着棋盘。
“少穆,可猜得到左季高为何而来么?”潘世恩端起一被极品铁观音品了一口,笑吟吟地问。
“天下无事,庸人自扰。”林则徐取出一枚黑子轻轻摆放在棋盘之上。
“是自扰?”潘世恩笑了笑,“是扰了天下士大夫的财路吧?”
林则徐笑着摇摇头,“咱们这个皇上。终究还是不接地气。还以为咱们这里是英吉利国、法兰西国吧?”
潘老头子嗤的一笑:“还好吧。这些年不也磕磕碰碰过来了,创出了诺大一份家当,还真是应了外来和尚好念经的老古话了。”
林则徐摇摇头:“就是苦了百姓,四年争战,兵革不休,天下已经疲敝,该是休养生息的时候,可是今上却雄心万丈。在推行新学、新政的问题上是急于求成了。而且今上也小看天下俊杰之士了……”
正说话的时候,左宗棠已经在林汝舟的引领下走了进来。林则徐和潘世恩的官爵虽然比左宗棠小,但毕竟是士林前辈,因而左宗棠还是行了晚辈之礼,然后才在棋盘旁边一张椅子上端坐了下来。
“季高老弟,你这个中堂怎么有空来苏州看我们两个老头子下棋?莫非天下到了文恬武嬉的时候了?”林则徐让儿子把棋盘原封不动端了出去,然后就笑吟吟地看着左宗棠。
左宗棠朝林则徐拱拱手:“穆翁啊,我这个丞相现在是风箱里面的老鼠,两头受气!实话说了吧,今日到府就是想请穆翁出来帮忙的。”
林则徐看着左宗棠:“怎么?皇上又给你出难题了?”
左宗棠苦笑:“这次的难题有些多了。皇上想要整顿吏治,实行官员田产申报制。还要全面整顿东南八省的田赋,不仅那‘注缓’开刀,连‘短价’都要扫了,还准备实行朝廷和地方分税制……”
“什么,一下子要做那么多事?皇上想要做什么?”听完左宗棠的一番详细介绍,林则徐也吃了一惊。
左宗棠两手一摊:“不明白啊,穆翁,实不相瞒,我这个丞相现在也弄不清楚皇帝想要做什么了。说他要整顿吏治吧,他似乎也不打算抓几个大贪砍了杀一儆百。说他是为了平均税负,免得小民受害吧,他好像也不把小老百姓的生计放在心上。还有那个分税制,摆明了就是鼓励下面的官员往多了收税嘛,最后这负担还不是落在升斗小民肩上?”
潘世恩在一旁撇撇嘴:“升斗小民到什么时候都是苦的,命不好,有什么办法?”
林则徐皱眉道:“季高老弟,你想叫老夫出来做什么?老夫这身子骨……”
左宗棠叹口气:“穆翁,晚辈就想请您老出来担个名义,主持清理两江田赋的事情。”
林则徐闻言沉默半晌,才道:“季高,你知道这是恶政吗?”。
左宗棠点点头:“晚辈如何不知?田土之事从来就是非常麻烦的,不仅仅是田租高昂,税负不公。其中的门道之多,说上一天一夜也说不完。皇上现在拿官员田产偷逃田赋开刀,只怕到头来受害的还是小民小户。且不说别的,就是田土的好坏优劣,还不都地方士绅和官员说了算?只需将士绅的上田改为下田,将民人的下田登记成上田,还是可以将负担转嫁出去的。皇上的这番新政,怕是适得其反的!”
“那你为什么不劝阻皇上?”林则徐反问。
左宗棠叹息一声:“哪里能劝的听……”
“那你要老夫出山来做什么?”林则徐皱眉。“老夫的身子如果还健朗些兴许能做些事情,现在这样门都出不去……”
“当然是糊弄事情呗!”左宗棠苦嗤的一笑,“有穆翁的名望做担保,皇上那里安心,就算事情做不好也死心了。下面的士绅也放心,大概也能稍微收敛一些,总给升斗小民留条活路吧?”
林则徐哼笑:“合着季高你是要用老夫的一世清明来当浆糊抹啊?”
……
应天府,一家名为范家老号的皮货行楼上,肃顺、瓜尔佳元宝、白恩铭等人相聚一堂,正在推杯换盏,席间不时有人爽朗地大笑起来。
“好啊!好啊!太好啦!姓朱的终于出昏招了,这是要把天下人都逼反,都逼到我大清一边来啊!”
连声叫好,还口出狂言的人正是肃顺,他手里拿着一份刚刚出版的大公报,头版上面赫然刊登着朱大皇帝颁布的实行官员田土申报、整顿八省田赋和实行分税制改革等三项谕旨。
瓜尔佳元宝也笑着附和道:“朱逆真是得意忘形,居然连出昏招,看来是天不绝我大清啊!六爷,属下觉得,最多再有三年,大清一定会再回中原的!”
白恩铭皱着眉头道:“还是谨慎些好,朱济世能创出现在这番市面,可不是好对付的……”
肃顺哼了一声:“我知道他不好对付!可是天下的士大夫就是好相与的?他现在是在和天下士子为敌,天下士子背明向清只是早晚的事情!”
白恩铭咂了下嘴:“可是现在不是还没有大清吗?”。
他和肃顺、瓜尔佳元宝不一样,他已经有了近300万两银元的身家,对房地产生意的前途又极有信心,在大阪湾受了惊吓之后早就不把心思放在恢复大清朝上面了。可是肃顺和瓜尔佳元宝却非要拉他入伙,瞧这个架势,似乎是看中他的身家了……
听了白恩铭的话,肃顺好像若有所悟:“这话也对,现在没有大清朝,天下士子只能对朱逆敢怒不敢言。”
白恩铭耸耸肩:“或许是敢怒不敢言,或许不是,就看朱皇帝的新政能贯彻几成了?想当初雍正爷不也搞过官绅一体纳粮当差么?一开始的时候也捅了马蜂窝,后来呢?还不是和了稀泥?”
肃顺一愣:
“什么和稀泥啊?官绅一体纳粮当差是千古未有之善政,只有煌煌大清方可做到的。”
白恩铭苦笑不得,心道:“当初雍正爷的官绅一体纳粮当差要是没有被和了稀泥,现在朱皇帝还折腾个啥?想要中国这些士大夫交点税,真是比登天还难,朱皇帝的改革最后多半也和官绅一体纳粮当差一样,明面上看看是一回事,下面还是差不多的老样子!肃顺想象的士绅揭竿而起是不可能的,朱皇帝想要平均民人的税负同样也是做梦,这中国的事情,从来就是上面说上面的,下面做下面的,上下相蒙罢了!”
肃顺这时忽然一拍桌子,大声道:“不行,我要去亲眼见识一下朱逆是怎么用新政害民的!”(未完待续……)
( 天朝之梦 p:///4/4243/ )
第577章 害人的新政 求保底票票
又是一个秋收将近,和去年不同,大明的东南八省终于迎来了一个丰年,但在两江的农村,却处处弥漫着忧愁的气息。
泸州府合肥县城外,一群农人刚割完稻子,聚在一起聊天,不,应该是聚在一起诉苦。吧嗒吧嗒抽着水烟,话里话外都在埋怨这世道不好。
“真是想不明白,我家的几亩旱地,怎么就成了水田,要按照上田来纳粮了呢?”
“是啊,我家里面也一样,本来是中田,现在官府一查田亩,就说是上田,田赋立马涨了一倍!这日子可怎么过啊!”
“还不是朱家皇帝的新政闹的?原来的老办法挺好的,他偏偏要改什么绅民均税,那些官老爷如何肯和咱们一样纳粮?还不是想方设法把手里面的田都记成了下田了……”
“那和咱们有什么关系?凭什么把咱们的中田、下田变成上田呢?”
“当然是为了完成上面额定的税收呗,老爷手里面的田都是下田,税当然少缴,上面的税额又不减,自然只能让咱们这些苦汉子来顶缸了!”
“唉,这样可怎么办啊!难道也要和东乡李家的那几个佃户一样去关外谋生?”
这话题实在有些沉重,一张张朴实黝黑的面孔上都浮现出了浓重的怨色。
“这个世道变来变去,总是他们豪门大户得利,咱们小家小户吃亏啊!东乡的李家的几千亩上好的水田一查都查成了旱田,还都是下田,可咱们……”
“咱们怎么和李家比啊?人家一门二公,听说朱皇帝原本是要给李二封王的,结果李二谦虚推辞才封了个公,这么大的功臣县官张老爷还不使劲儿巴结?”
“哼。什么功臣!不就是卖主求荣吗?要不是他们李家,这安徽现在还是大清皇上的呢!”
“哎哟,这个话不能乱说,要是让当官的知道了可不得了。一顿板子是逃不掉的!搞不好还要吃官司!”
“都没得活路了。还怕什么板子怕什么官司?就是吃官司也是流放关外流放婆罗洲……”
“唉,其实查成了上田也没什么。听说今年完粮的时候没有什么长价短价了,都按照平价来完,这样算下来还是合算的。”
“你当然合算了,你家本来就是十二亩上田!现在没了长价就少缴一半的田赋。每年省下六七石谷子,很快要发了!”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