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颂
时间:2023-05-21 来源: 作者:圣诞稻草人
寇经略将那些地,还有大宅子都赏给那个狗日的了。
那狗日的如今已经成了大户了。”
年长的将士话说到此处,周遭围绕的那些将士们,一个个呼吸都变得十分急促。
有将士毫不掩饰自己的羡慕,开口道:“同样是当兵,我们还比他们强,为啥他们有地分,我们没有?”
顿了顿,他又补充了一句。
“辽人攻打长城的时候,我们杀的辽人,可不比他们少。”
“嘿……还能为啥,因为人家跟着寇经略。咱们大宋朝,对将士们好,敢给将士们分钱分地的,只有寇经略。”
“那寇经略岂不是比皇爷还威风。”
“啪……”
那个嘴上没把门的家伙,刚说出一句不合时宜的话,就被人赏了一个巴掌。
打他的是那个年长的将士,年长的将士打完了他,恶狠狠的骂道:“给老子夹紧你的嘴,别胡说,别给寇经略招祸。
似寇经略这种把咱们这些将士们当人看的好官不多。
别人可以诋毁寇经略,给寇经略招祸。
但是我们不能,我们不仅不能给寇经略招祸,还得护着他。
以后谁嘴上没把门,胡说八道,给寇经略招祸,就别在老子的什里混。”
被打了一巴掌的那个将士,赶忙认错,“以后再也不敢了……”
“哼!”
年长的将士冷哼了一声,警告的意味十足。
有个略微年幼的将士,瞥了他几眼,道:“二伯,我想去给寇经略当兵……”
年长的将士开了脏腔,那是脏话不断,“谁他娘不想,老子也想……可老子是守关卒,兵籍一辈子也不能动。除非活到七十,告老以后,才有资格离开这里。”
大宋虽然沿袭了许多唐制,但在军制上,跟唐朝的府兵大相径庭。
大宋的兵马,基本上都是职业兵。
一入军籍,终生为兵。
脱离的办法只有两个。
要么逃跑,要么活到七十。
是的。
没错。
大宋的职业兵,服役年龄可以追溯到七十。
真的是少小离家老大回。
除非出现什么特例,或者是被朝廷主动开革,不然不可能脱离军籍。
然而,特例出现的少,朝廷主动开革,就更少。
从大宋立国之今,也就寇准主政,精简天下厢军的时候,开革过一次。
除了这一次以外,再也没有开革过兵马。
事实上军中能活到七十岁的,几乎没有。
围绕在年长将士身边的那些将士听到了他的话,神色有些暗然。
年长的将士见此,沉吟了一下道:“你们也别气馁,我们还是有机会的……寇经略在西北,不止领兵打仗,还整顿了不少军务。
你看那晋宁军、绥德军,被整编成了镇北军,摇身一变就变成了禁军。
寇经略将折家军的一些旧部,还有银州城内的一些守军,编到了一起,成了橫山军。
估计要不了多久,我们这些守关的将士,也会被编在一起。
寇经略要打西夏人,肯定能用得上我们。
一旦寇经略给我们机会,我们就使尽浑身本事,往西夏人脑袋上招呼。
一人砍他几个脑袋,我们也能跑马圈地。”
围绕在他身边的将士们闻言,郑重的点头。
躲在暗处听他们谈话的守关校尉,那是泪流满面。
自从寇经略到了西北以后,这兵不好带了。
得亏大宋朝的军制约束极严,不然话,守关的将士们恐怕都集体叛逃到寇经略麾下了。
说起来寇经略是不是对我们这些守关的将士们有意见啊?
为啥整编了别人,不管我们?
我们是不是该主动上书,找寇经略讨要一个机会?
无论是砍辽人,还是砍西夏人,我们也不含糊啊。
我们守关这些年,砍下的西夏人的脑袋,可不少。
我们能打。
守关的校尉一念至此,也不继续躲在墙角听墙根,他决定回去写文书给寇季,让寇季给他们一个机会。
守关的校尉,那可是官员,知道的消息可比寻常的将士们多。
他深知,跟着寇经略混,不止可以混到地,还能混到爵位。
寇经略在河西作战的时候,捧出了三公一侯十二伯。
在西北作战,捧出了一公四伯。
寇经略若是真的要跟西夏人开战,他若是跟着混迹一圈,保不齐也能混一个伯爵加身。
守关将士们的心思,寇季自然不知道。
寇季到了银州城以后,觉得长城沿线的各个关口的将士们都不错,在抵御辽人、抵御西夏人的时候,作战都十分勇猛,也没有出什么疏漏,就没有生出动他们的心思。
(iishu)是,,,,!
第0658章 只要我大宋够强,生抢都有理
【】(iishu),
若是寇季知道守关将士们心里十分渴望分田、十分渴望跟西夏人一战,一定不会放着守关的将士继续守在城墙上。
寇季率领着橫山军的将士们出了银州北面的长城,沿着长城,往西而行。
路上,寇季和刘亨二人策马并行,寇季侧头看着刘亨,略微有些感慨的道:“你如今好歹也是一位国公,总跟在我身边像是亲从官一样,是不是有些不太妥当。”
寇季早就将刘亨等人的功劳奏报到了汴京城。
赵祯在拿到了寇季的奏报以后,跟王曾商量了一番,就兑现了寇季给将士们的承诺。
事实上就算寇季不许诺,朝廷在拿到了萧孝穆的人头以后,也少不了要大肆赏赐一番。
大宋跟辽国互相征战多年,大宋斩杀过的辽国的最大的官员,就是辽国的兰陵郡王萧挞凛。
只不过那个射杀辽国兰陵郡王萧挞凛将士没能拿到萧挞凛的人头,所以战功削弱了一层,获封了一个侯爵。
刘亨跟那个射杀萧挞凛的将士不同。
刘亨射杀的萧孝穆,在辽国的地位,远比萧挞凛要高一等。
萧挞凛在辽国,只是二等的二字王,而萧孝穆在辽国却是一等的一字王。
此外,刘亨是亲手砍下了萧孝穆的人头,并且将人头献给了赵祯,让赵祯有东西拿去太庙里找祖宗夸功,所以功劳自然比那个射杀了萧挞凛的将士要大。
更重要的是,刘亨在西北的战事中,拓土一州之地,有实打实的拓土之功。
一个国公之位,自然跑不了。
即便是朝中那些挑剔的文臣们,想找个茬,压一压刘亨的功劳,也不行。
所以赵祯在跟王曾商议过以后,果断的下旨册封了刘亨。
刘亨被封为宁国县公。
公爵第三等。
赵祯和王曾似乎觉得西北一战,出一位公爵,已经够可以的了,所以随后的赏赐就变得吝啬了不少。
高处恭、刘奇、郭易、王凯等人献上了黄翩等一众辽国的降官降将的脑袋后。
赵祯和王曾二人商量过后,只赏赐下了四个伯爵。
高处恭一孙,以祖荫的名义,被封为了永丰伯。
永丰乃是一个地名,属于信州。
高处恭的父亲高怀德,年轻的时候,曾今坐镇信州,担任过信州刺史。
赵祯将高处恭的孙子封为永丰伯,其用意十分明显。
那就是要高处恭的孙子学习其曾祖之风,而不要学习其祖父。
刘奇获封为安定伯。
郭易获封为绥德伯。
值得一提的是王凯,也不知道赵祯是念在王凯祖上对大宋有功的份上,还是看中了王凯的才能,居然封了王凯为镇北伯。
伯爵的爵位不高。
但镇北二字,绝对不是谁都能随随便便的担当得起的。
刘亨听到了寇季的话,淡然笑道:“公爷,也就那么回事。以前身上没爵位的时候,倒是想要个爵位。如今一下子获封为公爵,不仅没感觉到欣喜,反而有点不踏实,感觉像是在做梦。”
别人追求一辈子也未必能追求到的成就,他轻而易举就得到了,自然觉得有些发虚。
寇季闻言,瞥了刘亨一眼,道:“你这话要是让高处恭听到了,非跟你拼命不可。”
刘亨幽幽的道:“在橫山军中,找我拼命,他敢吗?”
寇季闻言,失声一笑。
高处恭确实不敢在橫山军中找刘亨拼命。
赵祯在分别封赏了刘亨等人以后,对刘亨、王凯、刘奇、郭易四人的职位也做了调动。
刘亨被罢黜了皇城司公事的官职,改任为橫山军节度使。
橫山军中有一部分是折家军的精锐,战斗力十分强横,所以赵祯又破格晋升了橫山军为禁军。
刘亨如今是橫山军名正言顺的掌管着,所以高处恭在橫山军辖地内找刘亨麻烦,那就是找虐。
刘亨见寇季笑而不语,就低声开口道:“脱离了皇城司,我突然有点不知道该做什么。”
寇季听到这话,略微一愣了一下,看向刘亨道:“你虽然从小向往兵事,武艺也不弱,可从来都没有真真正正的掌控过一支兵马,所以不知道做什么,也很正常。
掌控一支兵马,不是说领着兵马一直打仗,一直南征北战。
日常的操练,日常的柴米油盐,也要操心。
橫山军如今虽然被破格晋升为了禁军,可军备还没有更换,操练方面也是以前厢军的那一套,这些都需要你操心。”
刘亨缓缓点头。
寇季继续说道:“你闲暇的时候,可以去找高处恭请教请教。高处恭虽然嘴臭,但是肚子里有真东西。在掌控兵马一道上,高家的家学十分渊源。
你不要因为高处恭会借机损你,就放弃这个求学的机会。”
刘亨听到这话,略微有些迟疑的道:“现在学这些,会不会有点晚?”
寇季差点张嘴就说出了‘苏老泉,二十七,始发奋’之类的话,只不过话到了嘴边,意识到了不对,赶忙改口道:“昔年东吴大将吕蒙,三十岁左右才开始读书,经过了一番苦读,才干和谋略更上一层楼。流传出了一句‘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的话。
你如今不到三十,学治军之道,怎么会晚?”
刘亨张了张嘴,刚要开口,寇季就继续说道:“我最近也在研习兵书……”
刘亨愕然的盯着寇季道:“四哥也要学兵法?”
寇季淡淡的道:“那当然了,我虽然不会领兵打仗,可以后居于中枢的时候,少不了要处理许多兵事上的军务,到时候两眼一抹黑,怎么能行?
我可不是朝堂上那些不知羞的棒槌,什么都不懂,就该随意插手兵事。
他们祸国殃民不嫌别人戳脊梁骨,我却害怕别人戳我脊梁骨。”
刘亨听到了寇季这话,盯着寇季认真的道:“连四哥你都开始学兵法了,那我自然不能落后。”
顿了顿,刘亨问道:“我们要不要一起研习兵书,闲暇的时候还可以一起找高处恭请教。”
寇季果断拒绝道:“不需要,你去请教就好。”
寇季实在不好意思告诉刘亨,他在兵法上缺根弦,兵法谋略的书他读了不少,至今对兵事上的许多事,仍旧不懂。
可以说,兵法跟他并没有多少缘分。
刘亨不知道寇季心里的想法,见寇季果断拒绝了,也没有去深究。
寇季见刘亨没有追问自己为何不去找高处恭请教兵法,赶忙转移话题道:“你如今执掌一军,也算的上一位封疆大吏,就别老像是亲从官一样跟在我身边了。
你概有自己的威严和气势。”
刘亨听到了寇季这话,撇撇嘴没有说话。
寇季明显是站着说话不腰疼。
赵祯将西北的军政大权交给了寇季,寇季就是西北最大的,别说是西北的一个小小的封疆了,就算是王爵到了西北,那也得按寇季的吩咐做事。
除非赵祯亲临,不然无论谁到了西北,都得听寇季的。
寇季跟刘亨说这些话。
大致上就像是赵祯对内廷、以及六部的几位重臣说,你们如今已经算是朝廷的重臣了,别想是一个仆人一样跟在朕的身边,你们得有自己的威严和气势。
赵祯可以如此大气的说,但是内廷三宰,以及六部的几位重臣,谁敢将这话当真?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