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颂
时间:2023-05-21 来源: 作者:圣诞稻草人
他也没有再开口说什么,冲着寇季抱了抱拳,离开了寇季的厢房。
刘亨一路到了驿站外的兵营,调动了一万青塘兵,赶往了西北。
寇季没有急着离开。
他为了照顾杨家老太君,特地在驿站内待了一日,直到第二日才带着仆从启程。
寇季率领着庞大的辎重队伍,所以行军的速度很慢。
他率领着寇府的仆从押解着辎重出了晋州的时候,王凯已经率领着部曲赶到了佳县。
驻守在佳县的晋宁军主将,在得知了王凯要接掌晋宁军兵权的时候,并没有痛快的交出晋宁军的兵权,但他也不敢为难王凯,所以就找借口拖延时间。
王凯深知军情紧急,他手里又握着寇季赐于的箭令,自然不会坐以待毙。
他手持箭令,暗中联络了晋宁军中的监军、推官等一众文官,将寇季的命令传达给了他们,并且让他们帮忙约束晋宁军。
然后在当夜晋宁军主将邀请他到佳县酒楼里吃酒的时候,率领着部曲,伏杀了晋宁军主将。
王凯之所以选择伏杀,而不是在晋宁军军营里,请出寇季的箭令,直接诛杀晋宁军主将,那是因为晋宁军中,有不少晋宁军主将的心腹。
他们若是在晋宁军主将煽动下,彻底乱起来,才不会管你箭令不箭令的,一定会当场乱刀砍死王凯。
有一条不成文的规矩,从古至今一直沿用着,这条规则就叫法不责众。
以朝廷的办事方式,在地方兵发生兵变的时候,谁引起的兵变,谁就是罪首,不论你的目的是什么,不论你是否被冤枉。
所以晋宁军将士在晋宁军主将的煽动下,乱刀砍死王凯,绝对不会有太大的顾虑。
王凯一死,晋宁军主将,一定会带着他的心腹逃离大宋。
朝廷难道会拿一群被煽动的普通将士出气?
大家都有错,朝廷总不可能为了王凯一个人,将数万人全砍了。
王凯就是猜到了他在晋宁军军营中请出箭令会有什么结果,所以果断选择了伏杀。
王凯伏杀了晋宁军主将以后,提着晋宁军主将的脑袋,悄悄的入了军营。
他先是通过军中的监军、推官等人,将晋宁军主将在军中的心腹控制了起来。
然后再当众拿出了箭令和晋宁军主将的脑袋,向晋宁军的将士们宣告,他奉命接掌了晋宁军的兵权。
有监军和推官们配合着王凯说服晋宁军的将士,将士们很快就接受了这个事实。
为了尽快的掌控晋宁军,调动晋宁军的士气。
王凯在说服了晋宁郡将士们以后,又相继罢免了晋宁军主将的那些心腹们的官爵,将他们腾出的官爵,赐给了那些在军中威望颇高的部头、什长。
有了监军、推官、部头、什长等人的帮衬,王凯彻底掌控了晋宁军。
在掌控了晋宁军以后,王凯派人给寇季送了一份请罪的文书,然后带着晋宁军,赶往了保德、麟州附近的黄河沿线,去抵御辽人。
王凯之所以要请罪,是因为他擅自将军中的官爵,赐给了其他人。
虽说事急从权,寇季不一定会怪罪他。
但他多少得向寇季表个态,认可错。
这便是规矩。
事实证明,寇季很吃他这一套规矩。
寇季在拿到了王凯的请罪文书以后,对王凯的做法很满意。
不骄不躁、敢做事、敢认错、懂规矩。
如此下属,才算是一个好下属。
寇季心里对王凯的评价,有提高了几分。
在给王凯回信的时候,寇季在信中痛骂了王凯一番,但却没有给出什么实质性的惩罚。
最大的惩罚就是让王凯出了一笔钱财,安置那些跟随着晋宁军主将一起被王凯伏杀了的随从们的家眷。
钱财方面的惩罚,对家底丰厚的王凯而言,真的不算什么。
王凯领着晋宁军赶到了黄河边上,刚好撞上了辽人分出的一支偏师准备渡河。
王凯没有下令让晋宁军渡河去迎敌,反而带着晋宁军将士,站在岸边上静等着辽人渡河。
辽人投鼠忌器,不敢渡河,只能隔着河,跟王凯率领的晋宁军将士们对望。
王凯抵达黄河岸边没多久以后,刘亨带着一万青塘兵马也出现在了黄河岸边上。
辽人见此,果断退走。
河边有数万大军静等着他们,他们又不擅长在水上作战,强行渡河,那就是找死。
即便是晋宁军、青塘兵马的实力不如他们,也可以在他们渡河的时候,给他们一个迎头痛击。
河面上有没有遮挡,他们大部分人也不会水。
一旦踏上了渡河的道路,他们就是一个个活靶子。
辽人善战不假,可他们也不可能傻乎乎的送死。
渡河不成,辽人偏师就折道赶往了银州,去捅银州的腚眼。
王凯和刘亨在见到辽人退走以后,立马兵分两路,一路赶到保德去,驰援清山军,一路留在原地,开始布防,防止辽人派遣其他偏师渡河。
寇季得到王凯和刘亨二人派人送来的军情的时候,已经到了汾州。
寇季得知王凯和刘亨二人将辽人挡在了河对岸,也是松了一口气。
辽人在黄河北岸和在黄河南岸,完全是两个概念。
辽人在黄河北岸,有黄河这道天然的屏障帮忙,寇季抵御起辽人,就能轻松不少。
辽人若是跨过了黄河出现在黄河南岸,那情况可就不妙了。
黄河南岸,可是有平坦的官道,直通汴京城的。
辽人一旦跨过了黄河,完全可以合兵一处,放弃攻打所有的地方,直捣汴京城。
一旦辽人打到了汴京城,那整个大宋江山都得跟着动荡。
寇季到了汾州以后,并没有急着赶路,而是在汾州停留了两日。
折家老太君在汾州,跟寇季分道扬镳,赶往了府州。
寇季在汾州,是为了等人,折家老太君急着去府州,是为了见折惟忠的骸骨。
寇季送走了折家老太君以后,在汾州等了没多久。
一行十分独特的人,出现在了汾州的驿站内。
为首的是一位带着半长面具的老者,身边跟着几个披甲持刃的汉子,背后跟着一群身着皮甲,背着火枪的少年、青年。
几个披甲持刃的汉子,见到了寇季,那是十分热情,一个个争先恐后的跳下了马,扑到了寇季面前。
“见过少爷……”
几个披甲持刃的汉子,到了寇季面前,赶忙施礼,施礼过后,就开始一个劲的抱怨。
“少爷啊,您快让小人回府吧。您派遣小人去的地方,就不是人待的地方,要啥啥没有,整日里还要被一帮小兔崽子给气,小人快被气死了,头发都快掉光了……”
“少爷,您让小人教的人,都是一帮子榆木脑袋,小人是教不好,您还是另请高明吗?”
“少爷,小人还是回府帮您养马吧。”
“……”
寇季被他们七嘴八舌的吵的有些头疼,揉了揉眉心喊道:“行了,再乱喊乱叫的,吊起来打!”
寇季的侍卫头子,一听这话,立马跃跃欲试的站到了人前。
几个披甲持刃的汉子,立马闭上嘴。
坐在马背上一直没有言语的那位老者,在几位披甲持刃的汉子们闭嘴以后,盯着寇季不咸不淡的冷哼道:“你们主仆叙旧叙完了没有?
老夫可没闲心思陪你们在这里耗着。”
寇季还没有开口,几个披甲持刃的汉子,立马扭过头,瞪向了马背上的老者。
其中一个汉子更是从背上取下了火枪,冲着老者威胁道:“对我家少爷说话客气点,不然我一枪打爆你的脑袋!”
老者闻言,老脸涨的通红,盯着寇季愤怒的喊道:“寇季,你要弄清楚,这次是朝廷求老夫,不是老夫求朝廷,你最好对老夫客气点,让你手下的狗腿子们,对老夫也客气点。”
“呸!给你脸了?!你一个落毛的凤凰,还敢威胁我家少爷。”
陈大头提着枪,当即就要上弹开火。
寇季皱着眉头,沉声道:“够了!”
第0634章 屈野河!!
陈大头在寇季的喝斥下,收起了火枪,恶狠狠的瞪了马背上的高处恭一脸。
高处恭面具下的半张脸,已经被气成了酱紫色。
他从出生到现在,数十年,还没有人对他如此不客气过。
高处恭的心情,寇季无暇顾及。
高处恭能有今日,也是他自己作的。
寇季不会怜悯他。
寇季盯着马背上的高处恭,皱眉道:“你来晚了!”
高处恭瞪着眼,喝道:“你就是如此教育你的狗腿子的?”
寇季眯了眯眼,不客气的道:“他们皆是我大宋的百姓,不是什么狗腿子,我希望你说话客气点。你已经今非昔比,就不要在我面前再端你的国公架子。
官家让我全权决断西北的一切军政大事,在西北,我就是最大的。
即便是你还没有被罢官去职,到了西北也得俯首听命。”
高处恭气的浑身哆嗦,却没有再说一句话,他知道他斗嘴、斗权、斗手段,都斗不过寇季,就没有再自取其辱。
寇季盯着高处恭,质问道:“你还没有回答我,你为何来晚了?”
高处恭不甘的咬咬牙,瓮声瓮气的道:“一路上要掩藏行踪,自然要绕一些路,自然就到晚了。”
寇季冷哼了一声,道:“念在你是初犯,就姑且绕过你。”
高处恭气的牙齿咬的咯嘣响,却没有说话。
寇季瞪了一眼高处恭,目光又在其他人身上环视了一圈,冷冷的道:“你们虽然不归三衙、枢密院管辖,也没有直入军籍,但你们依旧受军律的约束。
我希望你们记住,军令如山这一条。”
陈大头等人率先拱手道:“喏……”
那些好奇的盯着寇季瞅了许久的少年、青年,也赶忙学着陈大头等人的模样,齐齐拱手。
高处恭见此,不甘的拱了拱手。
寇季在他们拱手过后,继续说道:“此次调遣你们出来,是为了让你们见识见识真正的战场,见识见识火枪和火炮在战场上的作用,以及威力。
必要的时候,你们需要亲自参与到战事中。
你们和军中的将士不同,他们好歹有个名分,死了也有功劳。
可你们没有。
在你们没有为我大宋建功立业之前,你们就是一群没有身份的人。
可以是我寇季的部曲,也可以是我寇府的仆从,甚至可以是一群马贼。
也正是因为如此,你们死了什么都没有。
所以我希望你们在战场上长点眼,别冒冒失失去死。”
顿了顿,寇季在那些讲武堂的学生们愕然的眼神中,再次开口道:“这是我身为副山长,给你们这些初涉战场的学生们的训诫。”
学生们闻言,齐齐向寇季施弟子礼。
学生们跟寇季是第一次相见,寇季又以副山长的身份给他们训话,他们自然得以施弟子礼。
寇季等学生们施礼过后,点了点头,然后看向了高处恭,道:“从现在起,你就是我帐下的幕僚,协助我处理西北的一切兵事。”
高处恭刚要开口,寇季却没有给他说话的机会。
寇季在跟高处恭说完话以后,立马看向了陈大头等人,继续说道:“除了之前配发给你们的火枪外,我此行还带了一些火器,其中有你们之前用过的,也有你们之前没用过的。
你们一会儿带学生们,去熟悉熟悉那些火器。
到了战场上,我希望他们拿到火器就能用,而不是要花时间去掌握。”
陈大头等人郑重的点头。
寇季吩咐寇府的仆人,打开了几辆马车的包裹,让陈大头带着学生们去熟悉武器。
他自己带着高处恭,进入到了驿站内的厢房,一起研究西北的兵事。
高处恭心里对寇季虽然有诸多不满,可是在兵事上,却没有为难寇季。
二人进入到了厢房里,铺开了一张比较详细的西北地图。
高处恭依照寇季提供的一些西北的军情,开始帮着寇季分析西北的战局。
西北很大,辽人的战线拉的也很长。
辽人多骑兵,所以可以在漫长的战线上驰骋。
大宋虽然得了河西,也从河西得到了不少马匹分配到了军中,可大多都是分给了禁军。
西北地。
特别是折家所居的西北地,多是厢军,所以没有分配到多少战马。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