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闺秘录:厂公太撩人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平白兄
他已经很幸运了,根本无须觉得孤单。
至于父皇……
想到永昭帝,郑云回眼神黯了黯。
宫里宫外的人都说他是父皇最疼爱的皇子,父皇对他很好,总是让少府监送来很多赏赐,但是……
他却感受不到来自父皇的关切疼惜,感受不到来自一个父亲的温暖。
他有母妃、有姨父姨母,他知道感受过真正的疼爱是什么样的,但是他从来没有在父皇那里感受到这一点。
每次和父皇在一起,他心中所想的都是不能惹父皇不喜。不然,母妃和他在宫中的日子就很难过。
父皇的确给了他很多赏赐,但是父皇更多带给
【夫妇】第一千两百一十二章 考究
这几天,宫中的气氛颇有些微妙。
皆因,永昭帝下了一个命令,那就是令十八皇子和皇二十一皇子两个人每天在课业结束之后都前去紫宸殿。
这两位皇子去了紫宸殿之后,永昭帝会询问他们有关国子监教习所在皇子所授业的内容。
听了他们所说的课业内容之后,永昭帝也没有加任何评判,只笑笑让他们离开。
永昭帝的一举一动都在被人密切注意中,尤其是在请立太子这个当口,帝王传召两位太子的举动,自然让某些人翻来覆去地细想。
只不过,谁也没有做什么,都在安静等待着紫宸殿进一步的动静。
这一日,永昭帝如常召来了这两位皇子,在问完课业之后,并没有像往常一样让他们离开,而是跟他们说起了朝政之事。
“山东道贼匪众多,当地有官员剿灭了这些贼匪,还平定一次造反,挫败了反贼的阴谋。你们对此事,可有了解”永昭帝这样问道。
郑登和郑云回都点了点头。
这件事情,就是郑云回外祖父叶安世所立下的赫赫功绩。就算是他们年纪小,也被身边的人耳提面命的说了一些事情,自然有所了解。
只是,父皇为什么会问这个事情呢
永昭帝抚着胡子,看了两个神色凝重皇子一眼,然后问道:“登儿,云儿,你们觉得这些人为什么要反呢”
听到永昭帝这么问,郑登和郑云回的气息都凝滞了片刻。
为什么会反呢无非就是天灾加上。
山东道那些贼匪,最开始也是大安朝的普通百姓,有的性情凶残有的走投无路,才做了贼匪,才会谋反。
郑登真只是听闻韦皇后曾经说过此事,但是更具体的内容,比如说造反原因之类的,他根本就不清楚。
这会儿永昭帝有此问,他脑中只感到一片空白,支支吾吾的什么都说不出来。
郑云回知道的比郑登多一些。
因为事关他外祖父,汪印曾经很详细地跟他说过这个事情,所谓的天灾,说到底就是吏治不清,贪官横行。
吏治不清,贪官横行有很多原因,说到最根本的一点,其实就是官官相为欺上瞒下。
瞒下很容易做到,但是欺上……
说到底还是父皇用人不明。这些年来,父皇所重要的官员,特别是尚书省的官员,譬如尚书左仆射邵世善吏部尚书崔沅等,都是媚上谗之辈。
朝官们之所以喜欢媚上,说白了就是坐在皇位上的那个人喜欢听而已。
因此,山东道造反的原因有很多,然而细究起来,就只有一句话可以概括:
帝王无道,民必反之。
然而这个原因,郑云回怎么能说出来
他非但不能说,还要故意掩饰起来,因为他不能让永昭帝发现,他曾从姨父汪印那里得到那么多消息和见解。
不然,以父皇对姨父的忌惮,还不知道父皇会做出什么事情来。
于是,他只能这样说道:“父皇,那些谋逆都是大罪,但是孩儿想了想,若是百姓们安居乐业,或许就没有谋反这样的事情了。”
他做出了应对,比郑登要稍微好一点,只不过这样的说辞在永昭帝听来,实在是太流于表面了。
泛泛之说,谁都说出来的话语,就从这上面看来,这两位皇儿也看不出有什么过人之处。
永昭帝沉默了好一会儿,心中略有些失望,挥了挥手,示意他们离开。
经过了几天的询问与考究,永昭帝也有了一定的思量。
不管是从皇子所课业的考察,还是从朝政的应对来说,云儿还是要比登儿好一些,反应更敏捷一
第一千两百一十三章都满意
郑训接到皇后的命令之后,立刻赶到了坤宁宫。
见到韦皇后神色不豫,郑训立刻弯腰作揖道:“孩儿见过母后,不知道母后唤孩儿前来有何吩咐”
韦皇后强压着自己的怒火,冷冷说道:“皇上召两位皇子去了紫宸殿,你知道了吧”
郑训点点头,表示已经知道。
“既然你知道了,那么当然知道皇上这是在考究他们,是为了挑选太子做准备吧”
说到这里,韦皇后的怒火终于忍不住,恼恨地说道:“当初你给本宫出了个主意,让叶安世的功绩扬出来,本宫做到了。但是呢!”
纯妃的势力越来越大,请立郑云回为太子的声音越来越多,这些都是对郑云回有利的!
韦皇后担心弄巧成拙,会真的成全了郑云回,这怎么可以
她急急召来郑训,就是为了询问当初这个计划的后续。
比起韦皇后的急躁来,郑训就显得淡定多了,他这样说道:“母后您不用担心,孩儿早就有准备了,只等着到了最后,定然会给他们致命一击!。”
韦皇后却等不及了,她冷笑道:“只等着……这得等到什么时候你给本宫个准话,那个事情是不是真的”
“母后,那个事情绝对是真的,而且证据已经在来的路上了。这样的事情,孩儿怎么可能会欺瞒母后呢”
韦皇后沉默下来,带着怀疑打量着郑训。
当初她就是相信了郑训,所以才会采纳这个办法,但经过了这一段时间,她却不确定了。
她不知道再这样子拖下去,会有什么样的结果,根本就没有耐心等下去。
万一在这之前,皇上已经定下了太子的人选……
韦皇后眉头“突突”跳动着,越想越觉得不对劲。
随即,她板起脸孔道:“本宫再给你半个月的时间,若是超过了半个月,本宫……可就另外想办法了!”
听了这话,郑训却长长叹息了一声,开口道:“母后,孩儿真的不能确定这个时间,现在还不是最合适的时机。”
“那么,什么才是最合适的时机”韦皇后按捺住怒气追问道。
“母后,最合适的时机,就是纯妃所有的势力都在京兆的时候。届时,就可以将他们一网打尽!所以,现在还请母后多做一件事情。”
韦皇后神色越发难看,她召来郑训所问的事情,还没有解决,现在竟然还有多做一件事情
她想了想,说了这么一句“说吧,什么事情”
“母后,还请您想尽办法一定要将叶安世调回京兆来!”
韦皇后愣住了,将调回京兆来,为什么
叶安世在山东道立下了那么的功绩,皇上对其多有奖赏,若是其调回京兆,必定要擢升官职。
如此一来,纯妃的势力就更加庞大了!一个弄不好,反而会让纯妃如虎添翼。
她和纯妃之间,就是此消彼涨的关系,这不是她和登儿的损失
郑训充满自信地笑道:“母后,你且听孩儿说……”
&
nbsp;他走前几步,压着声音悄悄道:“母后,那事的证据已经在来的路上了,只要叶安世一回到京兆,我们便可以立刻行事。”
韦皇后听着,虽然心中还有些狐疑,但神色好看了不少。
到了最后,她点头道:“既然如此,那么本宫就再相信你一次。本宫会想办法将叶安世调回来,但你……可千万别让本宫失望!”
郑训脸上带着笑容,肯定道:“为了母后,为了十八皇弟,孩儿宁愿肝脑涂地,断不会让您失望!”
韦皇后满意点了点头,很快就让郑训离开了。
&n
第一千两百一十四章升官
在永昭帝安插在汪府的能写左翊卫士兵们看来,汪府最近什么事情都没有发生。
汪督主每三天就会进宫一次,而汪督主每日都前去缇事厂,然后就是日常的饮食、就寝等,实在不觉得有什么是值得观察的。
但左翊卫士兵还是将详细的观察情况禀至御前。
毕竟,这就是他们接到的密令。
永昭帝对此自然是不满意。
没有了贤妃在耳边吹风,永昭帝对汪印依然十分忌惮,尤其是在请立太子的情况下。
无论怎么说,纯妃的势力都绕不开汪印。
哪怕汪印在此事上没有露面,永昭帝也还是不放心。
他总觉得汪印肯定会做些什么,因此勒令左翊卫士兵继续观察,绝不能有所疏忽。
自然,左翊卫士兵们看都更仔细了,只恨不得时刻都跟在汪印身后。——内院,他们根本就不敢去。
对此,汪印什么反应都没有,仿佛没有见到这些左翊卫士兵一样。
他当初既然让这些左翊卫来到府中,就有把握不会让左翊卫发现什么。
因此,汪府面上看起来倒是十分平静。
只是,汪印和叶绥心中很清楚,这种平静并不是真正的平静,而是一种风雨将来的平静。
底下,还不知道有多少风暴在积聚。
便在这个时候,吏部下了一个任命书。
这个任命书,是将叶安世调回京兆,擢为吏部考功司郎中!
当汪印叶绥知道这个任命书的时候,永昭帝已经恩准了此事。
这个过程如此隐秘而迅速,是因为吏部尚书崔沅在其中做了手脚。
“半令,父亲擢升为考功司郎中,此事怎么那么突然呢”
父亲被调回京兆为官,这是她希望见到的。
升官这的确是件好事,但是在这样的时刻,她也说不上这究竟是喜事还是坏事了。
尤其是,父亲即将出任的是考功司郎中这个位置。
考功司郎中,虽然只是五品上的官职,但是却掌握着大安朝三品以下所有朝官的考课。
&n
【夫妇】第一千两百一十五章 娘家来人
叶家来的人,是叶绥的二伯母徐氏和嫂嫂姚绛雪。
虽则叶绥和太平巷叶家并不亲近,但这不包括二房和三房。
徐氏感激叶绥为其女儿谋取了一门好亲事,这些年一直都往汪府里走动,不管发生什么事,叶安固和徐氏都没有袖手旁观。
人与人都感情都是处出来的,叶家二房所做的事情,汪印叶绥都看在眼内,因此两家的关系也是多有密切。
至于三房,就更不用说了,是叶绥重生以来最想守护的至亲。
叶绥听闻这两人来访,亲自来到了垂花门处迎接,边热情招呼他们,边问道:“伯娘、嫂嫂,你们怎么来了”
不曾听见太平巷叶家出了什么事,观她们的神色,也没有明显的忧愁,想必也没什么大事,可是她们却来了……
佩墨刚端上茶水,徐氏便开口了:“绥姐儿,我们这次来见你,是为了跟你们说一个事情。”
徐氏性子耿直爽快,心里藏不住话,不待叶绥问什么,便急急说道:“绥姐儿,你应该知道三叔即将被调回京兆了吧”
原来是为了此事。
叶绥点点头道:“二伯娘,说补娘,我也是刚知道此事不久。”
徐氏忧虑地叹了口气,才道:“在我看来,三叔调回京兆,又高升了,这应该是件好事。可是老爷却让我们来见你,说这绝非是一件好事,让你们当心一点。”
他们此番前来就是为了提醒叶绥,而且叶安固说得很急很亚种,所以她和要侄媳妇便急急来了。
个中到底是什么样情况,为什么是件坏事,她却不清楚的。
但叶安固为何会有这样的提醒,叶绥却能猜到。
她曾经听父亲说过,道二伯在朝政上有非一般的敏锐直觉,若非当年瞎了一只眼睛,定然出仕为官的。
因此,二伯虽然只是个商人,但是却对朝局异常关心,并且能够察觉到细微的动态。
如此说来,应当是二伯察觉到什么,觉得这不是好事,所以才这么着急让二伯娘来提醒。
叶绥朝徐氏笑了笑,安抚道:“二伯娘,此事我们已经清楚了,您请二伯放心。不管父亲是否回到京兆,都不会有什么坏处。”
听到叶绥这么说,徐氏一颗悬着的心才慢慢放下来。
“有绥姐儿这句话,我就放心了。”
叶绥的语气和态度,都显示出一种“此事尽在掌握中”的冷静和自信,很容易让人信服。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