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闺秘录:厂公太撩人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平白兄
第一千两百零一章皇后之言
对于韦皇后的求见,永昭帝并不感到意外。
他能想到韦皇后会说什么,当然就是为了早朝之上请立太子的话语。
他并不想听韦皇后诉苦,也不想听韦皇后任何针对云儿之言,但是……
他犹豫片刻,还是让内侍宣了进来。
现在他脑中乱哄哄的,听个人说说话也不错。
出乎他意料的是,韦皇后并没有表现出任何不忿哀求,而是表现平静,甚至还有一种轻松愉悦。
“皇上,早朝的事情臣妾已经听说了。按理说,后宫不应该干政,朝堂的事情臣妾本不应该说什么,但是为免皇上为难,故而臣妾有些话想说。”韦皇后这样说道。
“皇上,臣妾有一言,请皇上细听!关于太子人选……”
听到韦皇后猛地提高了嗓音,永昭帝下意识神情一凛,心神也紧绷着,想着怎么应对韦皇后。
只见到韦皇后猛地跪了下来,看着永昭帝切切道:“皇上,臣妾认为二十一皇子聪明纯城,得纯妃教导良好,母族乃松阳叶氏,出身贵重,是最合适的太子人选!”
“请皇上下旨,将二十一皇子册立为太子!臣妾……将宽怀欣喜!”
韦皇后的话语落下之后,紫宸殿内陷入了一片寂静。
不管是边上的内侍护卫,还是御座上的永昭帝,都忍不住用一种不可置信的眼神看着韦皇后。
皇后恳请册立二十一皇子为太子
二十一皇子乃纯妃所出,皇后是不是说错了
永昭帝沉默了好一会,才开口道:“梓童快快起来!你这话……请立云儿为太子”
韦皇后抬头看向永昭帝,重重点头道:“没错,皇上,这的确是臣妾心中所愿!臣妾和宣政殿中的朝官一样,都认为二十一皇子最为合适。”
永昭帝深深看了她一眼,只问了三个字:“为什么”
如果这真的是皇后心中所愿,那么就不会出现这段时间呼声最高的两位皇子的局势。
尽管永昭帝还没有让人去查,但是他也能知道韦皇后和承恩公府一系必定为此事费尽心思,现在却说这些话……
永昭帝不信,他想知道韦皇后为何会这么说。
韦皇后仍旧跪着,不过脸色却变了变,她欲言又止,最终还是摇摇头道:“皇上,您还是册立二十一皇子为太子为宜,臣妾绝不会对皇上心存怨言。”
“为什么”
永昭帝再次问道,这一下他脸色带了沉怒。
他不想听到这些面上搪塞之言,他想知道真正的原因。
帝后两人对视良久,韦皇后的眼神渐渐软化下来,最终露出了一个苦涩的笑容。
“皇上,臣妾诞有皇子,臣妾也知道,按照礼制,登儿是最有希望被册立为太子的。但是,臣妾更知道……”
 
;“更知道朝中是怎样的局势!更知道皇上面临着什么处境!”
局势处境
永昭帝有些懵,一时未能明白韦皇后这是什么意思。
朝中局势平稳,当前最大的事情就是太子之争,朕……朕的处境,这是什么意思
“皇上,您也看到了,朝官都请立二十一皇子为太子,可见二十一皇子得到了朝官们的认可,又或者,二十一皇子的势力让他们这么觉得……臣心民心太重要了,所以臣妾……”
第一千两百零二章帝王惑
直到韦皇后离开,永昭帝的神色才渐渐舒缓下来。
对于韦皇后的请求,他自然不会有什么定断。
太子之争是何等重要的事情,关系着国朝社稷的未来,他怎么可能因为韦皇后之言而仓促决定
十八皇子乃皇后所出,他相信每个人都会有私心,尤其是有关权力一事,韦皇后能够毫不介怀地将皇权拱手相让
他不相信。
他之所以神色阴沉,是知道韦皇后所言不无道理,也知道韦皇后所言或许也出于私心。
说到底,是他自己疑惑不定。
为了朝局的稳定,也为了朝局的将来,的确应该册立太子了,但是册立谁为太子,他的确拿不定注意。
登儿乃皇后所出,无论于礼制于年纪,登儿都是最有资格的人,但是……
云儿是他最为喜爱的皇子,寄托着他对云氏女无法弥补的遗憾,他想将世上最好的一切都给云儿。
这世上最好的东西,莫过于皇位。
永昭帝长长叹息了一声,看向了身侧伺候的裘恩,鬼使神差地问出了这么一句:“裘恩,你觉得十八皇子和二十一皇子,谁更适合成为太子”
裘恩抖了一下,忙不迭弯下身子,带着颤音回道:“皇上,奴才惶恐!国储之事,奴才不敢置喙。再说,皇上春秋鼎盛……”
“好了,但说无妨,朕不会怪罪!”永昭帝打断他的话语道。
裘恩是母后留下来的奴才,伺候了这么多年,是除了房保之外伺候得最久的人了。
在这个时候,就这样的事情,永昭帝也不可能询问其它人,裘恩倒还是个人选了。
即便至佑帝这样说,裘恩还是不敢说什么,只回道:“皇上,奴才实在不敢有什么想法,请皇上恕罪!”
永昭帝皱了皱眉,不悦地看了裘恩一眼。
见此,裘恩将利弊飞快在脑中过了一遍,最后还是决定冒险问一句:“皇上,奴才觉得两个皇子都挺好的,不知道皇上心中属意谁呢”
就连厂公都没能猜出皇上属意谁,或许……现在能探出皇上的心思
可惜,永昭帝只摇了摇头,没有回答裘恩的话语。
帝王脸上,自然什么都没有表露。
哪怕当下他问了裘恩,在太子一事上,帝王心思也没有任何表露。
良久良久,永昭帝这样下令道:“传朕口谕,召定国公和护国公进宫,此谕不得声张!。”
永昭帝秘密召见定国公和护国公,自然是为了相商册立太子一事。
大安朝立国至今,勋贵之家几经流换,直至永昭一朝,便只有三公乃百年勋贵,世袭罔替。
当然,到了永昭二十七年,三公只存二,就是定国公和护国公,至于镇国公……
随着虞诞芝的薨逝,镇国公所代表的荣光尊贵已经湮灭在朝堂之中了。
“爱卿,你且说说看,当册立哪个皇子为太子”永昭帝问着定国公齐瞻竹。
虽然齐适之做了一些让永昭帝不悦之事,但永昭帝并没有因此猜忌定国公府。
定国公府作为勋贵之首,在国朝经历了无数动荡风雨,也经历了无数的考验诱惑,但到现在
都屹立不倒,是柱梁般的存在。
在册立太子一事上,永昭帝悬而不决的时候,自然要请教定国公府。
定国公府向来不参与太子之争,也不会偏向任何一个皇子,但不代表着不理会此事。
事实上,齐瞻竹无比关心此事,对朝中的动静知道得一清二楚。
齐瞻竹不答反问:“皇上,现在朝中请立太子呼声最高的乃十八皇子和二十一皇子,不知皇上对此如何看”
几位成年皇子的表现的确太平庸了,不管是五皇子还是九皇子,都才能平庸,品行上……也颇多可以指责的地方。
 
第一千两百零三章春困
汤源的确很感激汪印,在不少事情上也倾力相助,但是国储之事关系重大,他不会因为感激汪印而有所偏颇。
他也觉得为难,万一立了十八皇子、将承恩公府的势力削弱,汪印帮助二十一皇子取而代之怎么办
但是,有不能为了册立太子而将两方势力都除掉,那样就大大削弱了国朝的势力。
永昭帝还是摇了摇头,觉得汤源的话语虽然有道理,但是前提是要定下了哪个皇子才能这么做。
帝王再一次看向了齐瞻竹。
定国公乃勋贵第一,齐瞻竹又经历了动荡起伏,其有什么想法
在永昭帝和汤源的注视下,齐瞻竹神色平静,缓缓说道:“皇上,您觉得,这两位皇子,孰优孰劣”
这两者之中,迟早会有一方的势力要被削弱,既然这样为难,那就从两个皇子本身能力来选,看哪个会更合适成为帝王。
不管是外戚势力还是辅国大臣,所作用的对象都是幼帝,
永昭帝听了,迟迟没有说话。
孰优孰劣这如何分辨呢
在这样的当口,朝廷内外都在关注紫宸殿的动静,永昭帝召定国公和护国公进宫虽然是秘密,但又能瞒过多少人
汪印自然第一时间就知道了,永昭帝会就此事征询两位国公的意见,也不让人意外。
国朝基石和柱梁,自然要在关键时刻用的。
“半令,你觉得两位国公爷会如何说呢”叶绥躺靠在汪印怀里,这样问道。
汪印伸手撩着她的头发,任由光滑的发丝从指间滑过,淡淡道:“本座不知道,但无妨。”
在立储一事上,两位国公是怎样的心思,当然不会透露出来。
但不管他们的心思怎么样,他都会一力扶持二十一皇子成为太子。
“我明日进宫为皇上诊治时,看看能不能发现些什么。”叶绥答道。
她依旧每三天进宫一趟为永昭帝诊治,这个进宫的频率可以说是非常频繁了,所观察到的永昭帝也比其它人都多。
朝官奏请册立太子后,她还没有见过永昭帝,不知道这当中是否会有些差别。
“无须试探什么,阿宁,你专心为皇上诊治便是。”
帝王心思难测,阿宁也没有必要去测,他相信皇上会属意年幼的两位皇子,那么结果无非是两个:
册立十八皇子,纯妃一系包括缇事厂就会备受打压;
册立二十一皇子,那么会被削弱的就是韦皇后一系。
汪印当然希望是第二个结果,但他也为应对第一种结果做了充足的准备。
一旦十八皇子被册立为新太子,那么以韦皇后和承恩公府的行事,缇事厂会遭遇到什么便可想而知。
“哦,我知道了……”叶绥边说着,边往汪印怀里靠了靠,眼皮已经
半合了起来。
她本还想就册立太子之事说些什么,却忍不住打了个哈欠。
紧靠着的怀抱温暖舒适,熟悉的清冷气息将她笼罩包裹,让她从心底感到熨帖,也因此生了无数慵懒。
看到叶绥这个样子,汪印放缓了声音:“阿宁,可是又困了”
春天到来了,夜渐短日渐长,总让人很容易心神困倦,阿宁就是如此。
难怪被人都说春困,阿宁原是比较难以入眠的,现在就是没有他陪在身边,也很容易就困倦入睡了。
&nbs
第一千两百零四章立功
惊扰叶绥春眠的,是一则来自山东道的急报。
这是一则喜报:她的父亲叶安世在山东道立下了大功!
急报是由叶向愚令属下送来的,说得并不详尽,只说叶大人在山东道安民有功,功绩已经上报至吏部,吏部已作出嘉奖,云云。
前来送报的人脸带喜色,从季妈妈手中接下了赏银,然后迅速离开了。
“夫人,老爷立下了大功绩,这可是一件大喜事!您说老爷会不会被调回京兆为官”季妈妈笑眯眯地说道。
她还是习惯称叶安世为老爷,在为这个喜报而感到无比高兴。
叶绥笑了笑,道:“尚不知道,这要看朝廷的意思,还要看父亲立下的安民功绩到底是什么。”
这的确是喜报,但是叶绥接报之后,却没有像季妈妈这样高兴,而是喜忧参半。
在朝中争立太子之际,父亲立下了大功绩,这对于父亲仕途、对姐姐助力来说,都是一大帮助。
怕只怕……
现在叶绥还不知道自己父亲的安民功绩是什么,更重要的是,此事出现得太过突然,此前没有听到任何风声,这让她心中不定。
父亲在山东道的情况,缇事厂和半令肯定会知道的,半令怎么不曾提过呢
没有多久,汪印便回到了斯来院,自然也是为了叶安世立功一事而回。
“阿宁,本座听说叶向愚托人送来喜报了,叶三……岳父在山东道立功的事情你已经知道了吧”汪印这样道。
叶绥点了点头,道:“哥哥说父亲安民有功,但具体功绩没有说,而且……这功绩怎会那么快就到吏部了”
国朝甚大,立下功绩的官员也甚多,吏部负责官员考核,短则一年半载,长则三年考课之期才能定断。
这一次,竟然如此迅速地做出嘉奖了
除非是天大的功绩,可是如果父亲立下了天大的功绩,她不可能没有听到半点风声。
汪印听到她这么说,心中了然:“阿宁,你也觉得太快了不止,吏部已经将此事禀至紫宸殿了,黄桑……甚是高兴。”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