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南明大丈夫

时间:2023-05-23  来源:  作者:话凄凉

    黄澍是聪明人,听钱谦益的话,就晓得这个陈子龙,不是自己人。

    好啊!我求之不得,正想领教牧斋公的棋艺哩。黄澍笑道。

    不多时,年轻人就带着陈子龙进来,不过后面却还跟着一人,正是王世琮。

    这时钱谦益已经开始和黄澍对弈,他瞟见陈子龙身后还跟着一人,一旁一人忙低头附耳一句,钱谦益脸上便更加冷淡起来。

    陈子龙与王世琮走进来,只能主动行礼,钱谦益见了王世琮后,心中有些不喜,只是颔首示意两人落座,然后一边落子一边问道:懋中兄,今天有什么事啊?

    牧斋公,今天我主要是带来一位好友见您!陈子龙能感受到钱谦益的冷淡,心中也有点不快。读书人脸皮薄,就这副态度,要不是因为王世琮,他早拂袖而去了。

    王世琮遂即起身道:牧斋公,在下王世琮,字昆玉,曾任兵备佥事,现为韩国公幕府幕僚。这次来南京,是向朝廷陈情,东虏南下,国朝危在旦夕,牧斋公为国朝大臣,怎么一点也不急?

    封!吃棋!钱谦益一子落下,杀了一片白棋,春风满面,似乎根本没听王世琮的话。

    王世琮默默站着,脸有些红了。

    黄澍拈起一枚白子,没做什么思考,便落了下去。

    钱谦益笑了,官子!

    他落下一子,对面黄澍也笑着,将拿在手里的一枚棋子,丢入旗盒,然后就开始收棋盘上的棋子。

    钱谦益这才回头问道:昆玉,你刚才说什么?

    东虏南下,大明危在旦夕!在下希望牧斋公能在支持朝廷发兵抗清。王世琮心里已经不报希望,不过还是说道。

    呵呵~钱谦益讪笑一声,昆玉,你危言耸听了。东虏就算南下,有江北四镇顶着,有什么好怕呢?

    说着他把脸一板,呵呵~再说,出不出兵由朝廷决定,昆玉来找我,是找错人啦。我只是个礼部尚书,又非结党营私之辈,岂能左右朝局,操控朝政。

    他一边说着,一边收拾棋子,已经准备再来一局。

    这要是高义欢在,说不定撸起袖子,就要捶死这个老东西,可是王世琮心中虽怒,但也不想再这个时候撕破脸皮。

    钱谦益摆明了不想帮这个忙,见他已经变相下了逐客令,陈子龙脸皮薄,待不下去,站起来拱了拱手,便拉着王世琮离去。

    钱谦益见此,笑了笑:呵呵~大木,你送送两位。

    他见两人出去后,便将棋子投入盒中,黄澍一手棋下得臭得要死,不及河东君的一成水准,让他提不起兴趣,没有接着下的意思。

    黄澍自然也不是真的要同钱谦益下棋,忙挥手让人将棋盘拿走。

    这时钱谦益便说道:仲霖兄,朝中奸臣当道,蒙蔽圣听,我等党人当为陛下扫除奸逆,还大明朝一个朗朗乾坤。

    黄澍点了点头,牧斋公有什么想法,不妨直说,我为牧斋公马首是瞻。

    钱谦益满意的颔首,阉党在朝中势大,根本原因还是陛下忌惮阉党手里的军队。我们党人在朝中这么被动,就是因为没有军队在手。

    说着他扭头注视着黄澍,语重心长道:仲霖,你现在这是左镇监军,这对我们党人来说,是个好机会,你务必要说服左镇,站在我们党人一边啊!

    两人正说着话,出去送人的郑森走了回来,他一脸的失望,站在一旁沉默了一会儿,但最终还是没有忍住,忽然直接抱拳问道:老师,东虏南征,大明朝危在旦夕,老师为何不愿意帮他们呢?

    福建总兵郑芝龙,是东海和南海的霸主,他掌握了航海的商路,去日本南洋的商船,都要挂郑家的旗号。

    在明朝的海外贸易中,郑芝龙掌握渠道,东南士绅掌握货源,负责生产各种商品,双方之间多有合作,所以当郑芝龙送郑森过来,让他收为弟子时,钱谦益并没拒绝,并且格外看重郑森。

    钱谦益正与黄澍说话,听见郑森的质疑,却沉下脸道:谁说东虏要南征呢?这是高精忠此前得罪了东虏,东虏兴兵报复,并非针对我大明。朝廷派出的北使团,正与东虏议和,东虏这个时候,岂会南侵?

    郑森道:可是东虏能相信吗?要是他们真南侵呢?

    钱谦益将脸一板,敢质疑老师,他有点不高兴了,真南侵又如何?有江北四镇,几十万兵马,难道是摆设不成?

    郑森现在还年轻,才二十来岁,正是嫉恶如仇的年纪,他听了钱谦益的话,总觉得不对,却又不好辩驳,一时间面红耳赤。

    钱谦益见此叹了口气,放缓了语气,大木,你记住了,高精忠就是我大明朝的朱全忠,这个人不能留。现在正好借着东虏之手铲除,东虏灭了他,或者两败俱伤,对我们来说不算是件坏事。在这件事上,我们是骑墙的,你知道么?至于东虏真的失信南侵,也有马士英高名衡的兵马顶住,所以你不用着急。眼下我东林要做的是,借着此次机会壮大实力,只有我们重新夺回朝廷大权,清除奸逆,才能实现大明朝的中兴。




第442章何腾蛟入京
    对于东林党而言,甚至整个东南来说,高义欢这种流寇,抢夺士绅的财物,损害士绅的利益,天生就是与他们不对付。

    高义欢损失多少,或者败亡,对他们而言,并不是一件坏事,不仅能消灭一个潜在的威胁,还能打击何腾蛟,这个政治上的潜在对手。

    至于清军真的南下,也有马士英阮大铖的人马顶着,同样也是一个削弱政敌的机会。

    明朝有长江天堑,不像北宋一样,整个中央几乎被金国一锅端,条件比南宋建国时要好许多,所以他们并不太担心,清军会打过长江。

    因此东林党人,对清军攻打高义欢,并不着急,高义欢抗住了,那有利于他们求和,抗不住便借机为朝廷除一隐患,对他们没什么坏处。

    王世琮与陈子龙出来,一筹莫展,愤愤而去。

    画舫里面,钱谦益安抚了郑森几句,又同黄澍说了一阵,表示会给予左良玉一笔钱粮,然后让人安排一个千娇百媚的小娘,黄澍便离开雅间去教小娘吟诗作赋了。

    画舫的老鸨,又说姑娘们也想牧斋先生指点下诗词,却被钱谦益摆手拒绝。

    他已经老了,实在玩不动,让老鸨一阵失望。

    王世琮离开画舫后,就与陈子龙分别,夜里转转无眠,想着还有什么法子,能够解开时下的局面。

    从豫南传过来的消息,战事并不太乐观,清军两路人马,二十万人围攻魏武军,他实在有点担心高义欢会顶不住。

    次日一早,王世琮洗漱后,就红着一双眼睛,准备去拜访杨文骢,他走在街道上,一顶官轿却忽然在他身旁停下,侧帘掀开,一人从轿中打量着他,出声唤道:昆玉?

    王世琮扭头看去,看清那人是谁后,脸上瞬间一阵欣喜,忙上前行礼,何督宪,督宪何时到的南京?

    何腾蛟道:因为招抚一事有功,陛下点名让老夫入阁。本来老夫要在湖广过年,不过收到韩国公一封书信,所以提前赶来。

    说着何腾蛟看了王世琮一眼,压低声音,那事还没进展?

    王世琮有些丧气,何腾蛟不待他说话,就已经猜到不太理想,便皱眉道:这事老夫知道了。老夫先去内阁,晚上你到太平街老夫的府邸来,我们再详谈。

    高义欢不算是明朝体制内的人,即便接受诏安,也无法融入明朝的体系中去。

    历史上的忠贞营,归顺明朝后,前期主动融入,对明朝甚为忠心,想要洗清前罪,但却一直遭受明朝官员的排挤,最好只能负气出走,去夔东单干,开辟自己的根据地。

    另一支投靠明朝的流寇队伍大西军,他们与忠贞营走的路线则不同,选择控制明朝,而不是被明朝控制,不过也少不了明朝官员的掣肘,再加上孙可望心急,最终以失败告终。

    让高义欢像忠贞营一样,听命于明朝,然后被明朝各种打压,高义欢肯定不干,不过现在明朝势力还很雄厚,他想控制明朝,肯定也不可能。

    现在他还是一个体制外的人,在南京根本插不上话,不过他不行,却可以找体制内的人为他发声。

    王世琮参与过何腾蛟对高义欢的招抚,现在何腾蛟因此入阁,自然要为高义欢说话。

    他听说何腾蛟是因为收到了高义欢的书信,才匆匆赶来南京,心里立时就燃起一线希望,跟见了亲人似的,行礼道,督~阁部去忙,在下晚上一定去拜访阁部。

    何腾蛟点了点头,便放下帘子,轿子便从新抬起,往内阁而去。

    清军准备攻击豫南,高义欢就让人通知了何腾蛟,不过何腾蛟起初的态度,十分摇摆,以自己不在南京为由,进行推脱。

    何腾蛟同样知道高义欢是明朝的一个隐患,而这个隐患是他招抚,今后出了问题,何腾蛟肯定要遭殃,所以何腾蛟对于高义欢很纠结。

    他一方面希望从高义欢身上得到助力,从而掌握明朝的大权,一方面又要控制风险,以免高义欢给他添麻烦,甚至牵连他,毁掉他的政治前途。

    从这两个方面的考虑,便让何腾蛟的思想十分摇摆。

    本来他也乐于见到高义欢的势力遭受一定打击,以便他好掌控,不过前不久,他收到一封信,却惊得何腾蛟出一身冷汗,顾不上过年,就乘舟东下,赶到南京来。

    高义欢写给他的信很简单,通篇都是抱怨和愤怒,就是老子对明朝很失望,再不给老子增援,老子就撂挑子不干,直接反他娘的,杀入湖南,躲避鞑子的兵锋了。

    高义欢自然不可能真的撂挑子不干,他这么写,只是为了恐吓何腾蛟。

    这一招果然管用,何腾蛟烧掉书信,便火急火燎的往南京而来。

    没奈何,自己招降的人,自己要负责擦屁股。

    如果高义欢突然反了,何腾蛟也要完蛋,他不得不考虑自己的政治前途,来替高义欢游说。

    当晚,王世琮如约来到何腾蛟在南京刚买下的宅子,被下人引入书房内,同何腾蛟密谈。

    王世琮一进来,就看见何腾蛟的气色也十分难看,显然今天不知道在哪里吃了憋。

    王世琮向何腾蛟说明了他这半月来游说的情况,总结起来就是南京没有将高义欢视为自己人,对于清军攻打高义欢,抱着坐山观虎斗的心态。

    高义欢能打赢,北使团议和能谈出更好的条件,打不赢,就全当是让高义欢消耗清军,为明朝减轻压力。

    两人交谈一阵后,何腾蛟一时间,也是一筹莫展。

    他今天与内阁几人商议,陈述厉害,不过几位大学士态度都很冷淡。

    向北求和,联虏平寇,是几位大学士制定的国策,何腾蛟一来,就要推翻,不是打他们的脸,指责他们推行两年的策略有误吗?

    这不是谁说的有道理的问题,而是关系到大家的面子和政治前途,如果他们改弦更张,就是承认自己的策略有错,不是就得下台么?

    何腾蛟面对这样的局面,也是一筹莫展,只能让王世琮回去,不过次日一早,王世琮又匆匆来拜见。

    何腾蛟的书房内,王世琮道:阁部,我今早得到一个消息,韩国公在汝宁大败三万虏兵,斩获东虏贝子满达海首级,人头和俘虏,已经到了江北!

    何腾蛟闻语眉头一挑,不禁站起身来,在屋里踱来踱去,忽然紧盯着王世琮,目光炯炯,昆玉,老夫有法子了。



第443章主战派
    隔日南京城内,忽有消息传出,说朝廷的大军,在河南大败数万鞑子,还斩了鞑子一个贝子。献俘的人马,已经到了江北。

    自辽事起,明朝在战事中,就不断的失利。

    每一次的失利,对于民心士气,其实都是一个巨大的打击。

    若大一个帝国,被一个几十万人的小族,欺负几十年,一次又一次的失败,难免不让人丧气灰心,甚至对朝廷不报什么希望和期许。

    不过十室之邑,必有忠信,任何时代,任何地方都不缺少热血忠义之士,只是明军一次又一次的失败,让人们逐渐失去了信心,由希望变成失望和麻木,便也就没人去谈这些糟心的事情。

    忽然听说官军打了胜仗,南京城不问政事的南京百姓,还有文人士子们,起初一惊,遂即却一下沸腾,消息再极短的时间内,就传遍全城。

    特别是年轻的读书人,国子监的监生们,一下都沸腾了。

    任何时候,年轻人总是最冲动,最激进的。

    这种激进,有时候并非好事,但是年轻人不冲动,没有理想,不嫉恶如仇,那这个国家和王朝,也就差不多就快完了。

    一时间,城中酒楼茶馆内,甚至青楼画舫里,都再谈论这件事情,青楼里的姐儿们都晓得了高义欢这么个人。

    毕竟做为大明的百姓,谁都希望明朝能强大一点,别老是吃败仗。

    这个胜利的消息,仿佛国足杀进了世界杯,一下成为了南京城热议的话题,你要是不晓得高精忠高大帅,都会被人鄙夷,像是不够时髦一样。

    在情楼画舫里,平时做些淫诗艳词的文人墨客,也追赶下时髦,开始拖着腔调吟诵起来,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之类的诗词。

    当然绝大多数人,也就是赶个时髦,在姐儿面前表现一下,获得名妓的青睐,真给他一把吴钩,立马就怂了。

    南京城内,一间酒楼内,王世琮与陈子龙对坐,听见周围议论之声,忽然感觉着南京城,并非一团死气。

    王世琮笑了笑,懋中兄,明日午时,献俘的人就会过江,还要麻烦你,多领些同僚过去。另外懋中兄在士林威望颇高,得将太学生,还有年轻的士子们发动起来。

    陈子龙点了点头,笑道:昆玉兄放心。

    两人会面之后,就各自散去,王世琮去见何腾蛟,陈子龙却没有去找士林的朋友,而是转来转去,最后到了一处宅子,与一个年轻人聚在了一起。

    陈子龙说了时下的情况,年轻人听了后,不禁微微点头,何阁部使出这一手,算是把内阁几位大学士都得罪了。不过何阁部初来南京,没有根基,显然有所顾忌,不敢把他们得罪太深!

    年轻人说着冷笑一声,这次对我们来说,其实也是一个机会,可以借着高精忠此次大胜,煽动太学生士子攻击内阁,说他们卖国求荣,出卖大明的利益,与清廷媾和。

    陈子龙是聪明人,不过这样一来,岂不是把何腾蛟高精忠给坑了,内阁肯定恨死这两个人。

    年轻人见陈子龙的神情,懋中兄,陛下能信任的就只有我们,现在我们实力太小,把何腾蛟推到前面,有利于我们发展,况且这都是为陛下效力啊!

    河南大捷的消息,很快在城中飞传,可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便从内心振奋,变成了对内阁的抱怨,对内阁近两年来,不作为,对清软弱,十分的不满。
1...197198199200201...432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