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南明大丈夫

时间:2023-05-23  来源:  作者:话凄凉
    时间已经临近新年,不过清军进犯豫南,高义欢和魏武军将士,还要浴血搏杀,是没时间过年了。

    击败满达海后,高义欢只是稍微扭转了一点劣势,缩短了同多铎的差距,清军的优势并没根本改变。

    现在高义欢的希望,就是能在阿济格结束追杀李自成,关中清军休整完成之前,逼退多铎的进攻,或者是托明朝下水,直接进行明清间的大决战,否则他所处的局面,便依旧十分危险。

    这时高义欢刚回到临时营盘,准备调动人马北上,一名斥候却飞奔入营,匆匆进入大帐,大帅,白将军急报!

    白文选早上刚走,现在就有消息送来,高义欢站起身来,不禁问道:何事?

    大帅,白将军派出斥候,探知多铎已经到了郾城,问大帅是否要继续进兵?

    高义欢眉头立时就皱了起来,多铎到了郾城,那情况就不妙了。

    大帅,多铎到了郾城,这一战怕是要打成拉锯战啊!赵大宪也皱起眉头。

    多铎兵马到了郾城,那魏武军一时间便不太可能打下来,自然也就难以威胁多铎的侧翼。

    这一战,是高义欢耗不起,他不禁在帐中来回疾走,忽然停下步子,让白文选先退回来,再派斥候打探,多铎来了多少人,本帅要摸得清清楚楚。




第439章友军在哪?
    从襄城到郾城,与从郾城到西平的距离,相差并不是很大。

    很快,白文选的人马,就撤退回来,并带回来确切的消息,多铎于今早率领两万人马,进入了郾城。

    大帐内,魏武军将领云集,众人听了这个消息,都一阵议论。

    赵大宪啐了口唾沫,娘个劈,龟孙反应真他娘的快。

    高义欢微微沉吟,估计是满达海派出去的人马,通知了多铎,那厮连夜赶到了郾城。

    满达海三万人,就算多铎知道他中伏,本来也不该这么着急,看来那厮对老子很是忌惮啊!

    能让清廷的豫王多铎顾忌,高义欢有点自得,不过遂即脸色却沉了下来。

    头疼!高义欢一手扶着额头,站在一副地图前,身后将领议论纷纷。

    大帅,现在多铎到了郾城,咱们该怎么办?白文选抱拳道。

    这个问题,还真难住了高义欢。在与满达海一战后,他损失也不小,刘黑子也不太可能,再陪他打一场硬仗。

    如果多铎还在襄城,他直接夺回郾城,然后以郾城为基地,出兵攻打多铎侧翼,袭扰他的后方,多铎便只能撤军。

    现在多铎到了郾城,情况就发生了变化,他继续攻击郾城,兵力就显得有些不足,而且多半无法拿下郾城。

    强攻城池,至少要五倍的兵力,多铎没打襄城,就是因为知道强攻损失惨重,高义欢同样也打不了郾城。

    可是战事僵持,一旦继续耗下去,等清军肃清了关中,阿济格也调转矛头对付他,那情况就危险了。

    这也就是说,多铎不需要进攻他,只要耗着,等关中的十多万清军腾出手来,高义欢便会完蛋。

    高义欢放下扶着额头的手,多铎到了郾城,他的主力估计也在向郾城运动,襄城危机便暂时解除。多铎现在能动用的兵力,依然有七万余人,而我们现在能调动的人马不到七万人,即便是再加刘黑子一万多人,兵力也不占优势。

    高义欢微微沉吟,然后接着道:战争最关键的三个问题,第一敌人在哪儿,第二我们在哪,第三友军在哪儿。现在态势已经很明显,多铎在郾城襄城,多铎的友军在关中,我们在这儿!

    高义欢手在地图上画着圈儿,然后看着众将,你们觉得,以现在的态势,接下来该怎么打?

    众人都皱了皱眉头,看情形,魏武军的处境依然严峻。

    这其中关键的问题,便是兵力上实在不成正比,就算高义欢操作猛如虎,击败了满达海,但是情况却依然没有大的改观。

    多铎还有一支十多万的友军,没有出手,而高义欢能动用的人马,已经全部拉了出来。

    现在多铎已经到了郾城,两万清军进入城中,他这边五万多人压上去,城池肯定打不下来,还有可能被襄城来的鞑子夹击。

    五万多人马想要围困多铎也不可能,多铎有两万精兵,他想走哪边城门,就走哪边城门,高义欢根本堵不住,多铎也不会允许他挖掘深壕锁城。

    高义欢兵力没有优势,便无法主动进攻,但他不主动进攻,就没法赶走多铎这一路大军,最后还是要面临阿济格和多铎两面夹击的局面。

    高义欢看了看众人,一时间却都没主意,不禁眉头紧皱,沉声说道,哨骑继续监视郾城,大家都想一想,看还有什么策略可以使用,今晚再议!

    说罢,高义欢便让众人散去,他靠在帅案前一阵思索后,提起笔来,给王世琮写了封信,然后叫来高兴豪,你将这封信,送到南京去,然后再拿三十万两白银,去南京活动,给马阁部阮尚书送点礼,帮着王世琮游说南京官员。

    高兴豪心头一惊,大帅,要花这么多银子?

    高义欢却摆摆手,站起身来,负手于背,现在不是心疼银子的时候,全当是存在他们手里,等老子喘过气来,本金利息是要一起收回的。

    现在的局势,光靠着高义欢还是很难逆转,满清占据关中后,版图已经扩大到整个黄河流域,各方面的实力,都要超过高义欢。

    这个时候,明朝哪怕是稍微有点动作,高义欢的压力都会小很多。

    高兴豪见高义欢已经决定,遂即不再多说,拱手领命。

    下午时分,监视郾城的斥候,便回来禀报,孔有德两万人马,也到了郾城。

    这样一来,清军兵力达到四万多人,而高义欢和刘黑子的人马,除去伤员,只剩下五万多可战之兵,实力其实还弱于多铎军。

    南京城,天黑时分,夜幕降临,街上已经没有什么人,显得十分安静,不过大户人家,王公贵族门居住的地方,却还热劳的紧。

    这时平常人家都回到各坊歇息,坊间的大门已经关闭,普通百姓没银子消费,只能回家吹灯睡觉,不过对于富贵人家而言,却不受这些限制,丰富的夜生活才刚刚开始。

    这是,秦淮河沿岸的阁楼上点燃了一排花灯,河中游弋的画舫,也挂了红灯笼,悠扬的丝竹声,咿咿呀呀的唱词声西下里响起,一派江南的气息。

    半个月前,王世琮就已经到了南京城,开始拜访南京的明朝官员,传达一个意思,清军剿灭李自成,北方已经没有牵制,必然会兴兵南下,大明朝危在旦夕。勋臣高精忠,正调集兵马备战,阻挡东虏从豫南攻入湖广,请南京朝廷趁着东虏兵马,集中于河南关中的机会,发大兵直捣黄龙,杀入北直隶,收复神京。

    多日来,王世琮拜访了多为南京官员,大部分像是收到了什么消息一样,闭户不见,有些见到了也是不能做主,推脱着让他去拜见朝中大佬。

    这几日来,王世琮送了几份拜帖,可始终没见到能说上话的大人物,何腾蛟那厮又不在南京,便让他一阵心灰意冷。

    今日他听说有几位朝廷大员,要到秦淮河来,便抱着一线希望过来。



第440章不要把希望放在高精忠身上
    十里秦淮是南京繁华所在,一水相隔就是江南贡院,另一畔则是教坊名伎聚集之地,著名旧院珠市皆在于此,河面上则是一艘艘花船。

    晚明时期,整个社会撕裂,在北方,还是鸡犬相闻的传统农业社会,在江南,则已经进化成为高度发达的商品经济社会。

    这时已经是戌时,天色全黑,换做是北方,或者高义欢治下的南阳和汝宁,百姓们早就各回各家,吹灯睡觉,但在南京这样的大城,丰富的夜生活才刚刚开始。

    在秦淮河边一座临河的小楼里,王世琮和兵科给事中陈子龙相对而坐,俩人都穿着道服,头系着方巾,做读书人打扮。

    王世琮桌前放着三个小菜,一壶酒,不过他和陈子龙都没动,而是注视着秦淮河中的一条画舫。

    此时的秦淮河两岸,灯火辉煌,一盏盏花灯,几乎要照亮河的两岸。

    河中停泊的花船上,丝竹之声不觉于耳,优美婉转的歌声,使人如痴如醉。

    河中画舫内,不时就有放荡不羁的士子文人吟诗作词,有莺莺燕燕的嬉笑声传入耳中,让王世琮眉头紧锁。

    看见过北地蜂拥而起的流寇,见过东虏入关后的遍地烽烟,再看南京一派繁华之景,王世琮只觉得这江南,就如同镜花水月一般,一碰就碎。

    可惜南方诸公身处于此等纸醉金迷之地,怕是不能理解他的担忧,早忘了陈之殇,宋之恨。

    王世琮见此情此景,心里不由得一阵黯然。

    陈子龙坐在他的对面,见他神情,知他所想,给他倒了一杯酒道:世琮兄,朝中有识之士,都能看出来,时下局势转变。李闯既灭,东虏便为我朝第一大敌,想必上官们也能明白其中道理,你不必太过忧心。

    王世琮回过头来,叹了口气,懋中兄,我来南京时,东虏已经在关中大破李闯。我授韩国公之命,给朝廷陈情,提醒朝廷布防,准备应对东虏南侵。现在时间已经过去大半个月,东虏果然南征豫南,韩国公率领十余万将士与虏激战,南京却全然未当一回事,似乎这事没有发生过一般,实在让人心寒啊!

    陈子龙也面带忧郁,南京诸公,对于韩国公有偏见,对于东虏存有幻想。不过现在韩国公,接受了朝廷的诏安,那他就是大明之人,东虏进攻他,就是等于攻打大明。我想现在朝廷也该清醒,知道东虏没将我朝放在眼中,该提起警惕了。

    现在南京有以江北军阀为后盾的马阮一党,有维护东南官绅利益的东林党人,还有拥护小皇帝,忠于明朝的帝党,另外何腾蛟也将入阁,可能还会再多一派,大明朝朝廷的政治局势,可以说相当的复杂。

    陈子龙是复社领袖,也算是东林党的一员,不过他现在却是帝党的人,是高名衡王彦一派。

    他们这一派在朝中,力量最小,主要是些有良知的中下层官员,他们刚进入官场不久,心中信奉的还是儒家忠君爱国的一套思想,没有被官场给腐化。

    帝党主要是文官内部分化出来的一些人,不过无论是马阮,还是东林,都不希望帝党做大。

    帝党如果掌权,皇帝就能乾坤独断,那下面的大臣,还怎么玩?

    王世琮叹了口气,将桌上酒杯一饮而尽,懋中兄也知道,我来南京这段时间,奔走游说,可是却始终没有效果。你说,要是东虏大举南下,以朝中诸公的作为,能守住南京吗?

    陈子龙在南京,对于南京的情况自然了解,他明白王世琮的担心,要是东虏大举南侵,朝廷怕真有倾覆之险。

    此前,我对韩国公也抱有成见,不过现在看来,多亏何督宪招降,我大明才能多了这样一大屏障!陈子龙心里也是一阵感叹,东南大把读圣贤书之人,却不如一个流寇可靠。

    王世琮却摆了摆手,懋中兄,你可千万别这么看,也别把希望寄托在韩国公身上。你不了解这位韩国公,他可不是什么忠义之士。这位国公最善审时度势,且能屈能伸,他心中有大义,但也重私利,一旦形势不利,他绝对不会死守豫南。朝廷现在不给予他支持,我不仅担心东虏南下,还担心韩国公会南窜湖广,把东虏放进来,甚至~~~

    陈子龙端起的酒壶,当的一声掉在桌上,酒水撒了一桌,惊得他连忙站起来,将酒壶扶正。

    王世琮的话,让陈子龙一脸的愕然,没想到王世琮对高义欢居然是这么个评价。

    听他话里的意思,如果朝廷不给支援,高义欢绝对不会为大明死守豫南襄樊一线,不仅可能撂挑子不干,还有可能渡过长江,去抢新的地盘。

    如果是这样,那大明朝廷怕是要完蛋啊!

    王世琮看见陈子龙的表情,摇了摇头,南京这些人对于形势的估计,严重不足,更不晓得自己有多危险。

    陈子龙原本以为高义欢是个精忠之士,听了王世琮的话,知道他不是个愚忠之辈,而是个乱世枭雄,今后必然成为朝廷的心腹之患。

    陈子龙惊愕半响,看向王世琮,世琮兄既然知道高精忠的真实面目,为何还为他效力?

    王世琮颇为无奈,砒霜虽毒,但有时候却能治病。况且我觉得,他还未走上歧途,或许我争取一下,还能让他走上正途。

    王世琮了解高义欢,这个人读书少,没接受过儒家思想。他除了目无君父,其它方面都还好,所以他觉得这人,还能抢救一下,有机会变成一个精忠之士。

    陈子龙不是迂腐之人,一听也就明白,高精忠是明朝的一个隐患,但是明朝现在却需要这个隐患。如果高精忠反叛,东虏又来,怕是南京会直接完蛋。

    现在明朝也没有能用的兵马,高精忠能挡东虏,所以王世琮愿意留在高精忠身边,况且他是顺案逆官,不留下,朝廷也不会重用他。

    陈子龙点了点头,表示理解,正好这时他看见一行人上了一艘画舫,当即便道:世琮兄,钱牧斋来了!

    王世琮往下一看,便见一个老头,领着几人上了艘画舫,立刻便站起身来,心中骂道:老不羞!



第441章东林联左镇
    江南文人自命风流,出入青楼画舫者不在少数,他们不以为耻,反而以能和秦淮河上的名妓发生点事情,而引以为傲,乐于成为人们的谈资。

    钱谦益六十来岁,半截入土,对此事也是乐此不疲。

    这时他与几人都是文士打扮,上了一艘画舫,那画舫立时就慢慢离开了河边,不多时,画舫内乐声四起,满是欢声笑语。

    在画舫内,莺莺燕燕们弹词唱曲,雅座里则坐着钱谦益,还有武昌来的几位客人。

    其实钱谦益一把年纪,想玩也玩不动了,他已经很久不来秦淮,今天过来,主要是陪客,接待一下武昌过来的客人。

    这是江南的风气,不管大事小事,都喜欢在秦楼和画舫上谈。

    这时画舫上,钱谦益正与几人寒暄,一艘小船,却靠上了画舫。

    一个穿着锦袍,缠着革带,腰坠玉佩,头上戴着玉冠,又豪又英武的年轻人,忽然走进来,给钱谦益行礼道:老师,遇见大樽先生了。

    陈子龙官位不高,不过在士林名声却很大,他也是江南社党中人,但却与钱谦益不是一路人。

    怎么遇见他呢?钱谦益微微皱眉:他上来没?

    年轻人作揖回道:大樽先生知道老师在船上,已经准备上船。

    陈子龙在士林里,也是个大人物,来都来了,钱谦益不好不见,那就请懋中兄进来吧!

    说完他便看向旁边坐着的一人,仲霖兄,那事我们稍后再谈,先下盘棋如何?

    旁边一人叫黄澍,南直隶徽州人氏,现在是湖北按察使,兼左良玉的监军,是东林党人中,一个重要的人物。
1...196197198199200...432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