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南明大丈夫

时间:2023-05-23  来源:  作者:话凄凉

    钱掌柜忙道,东家,这事我让小儿去办。

    好!范永斗点了点头,遂即吩咐道:你让小丰今天就去,然后再把手里的现银都拿出来,我要准备买粮!

    钱掌柜脸上一阵疑惑,东家,不是要用粮食砸盘,把粮价砸下来吗?怎么反而收粮,这不是将粮价越炒越高呢?

    范永斗脸上冷笑,粮价自然是从高处砸下来才有意思,我们才能赚的更多。那伙南直的商人不是要炒么,我来帮他们一把,把粮价炒得再高一些,等到了高位后,我再将手里的粮食砸出去,这么多粮食入市,价格肯定要暴跌,那些手里拿着高价粮的商人,肯定吓死,必然会争先抛售,以挽回损失。到时候,我便能从低位又将粮食接回来。这样高抛低进,东家我要大赚啊!哈哈哈~

    范永斗不愧是做过多年生意的人,而生意赚的就是一个差价。

    那群南直人,怕是怎么也想不到,最后会为他做嫁衣。

    这件事要是成了,不说挽回他在山西的损失,至少他能用大清的钱,来了个空手套白狼,能狠狠地积攒,一大笔银钱。

    岳州城外,西南三十里外的洞庭湖中,有一小岛,名叫君山,同千古名楼岳阳楼遥遥相对。

    它位于洞庭湖中,四面环水,峰峦盘结,沟壑回环,竹木苍翠,风景如画,自古就是文人墨客们观赏湖景,吟诗作赋的好地方。

    李白杜甫黄庭坚辛弃疾之类的大骚客,都曾在此春赏奇花异草,夏观浩瀚洞庭,秋赏渔歌秋月,冬观湿地候鸟,留下了许多诗词和石刻,是湖广文人士子心中的一块圣地。

    今日,这块圣地,却因为一群人的到来,沾满了铜臭的气息。

    君山虽不大,但小岛上却有五井四台,还有几座寺庙。

    这时其中一座名叫君山寺的后院禅房内,十多个人坐在蒲团上,正在秘密商议。

    马洪山坐在中间,闭目养神,旁边一名中年人说道,马老,粮价现在被炒高到六两每石,价格翻了三翻,我们此时抛出,除去成本,也可以尽赚一倍,是不是可以先抛一部分。

    湖广粮价最初是二两每石,马洪山等先是三两收,然后四两收,此时卖出已经能从中赚取巨大的利润。

    马洪山慢慢睁开眼睛,很鄙夷的看了他一眼,这才到哪儿?

    马洪山原来只是亳州的一个豪绅,再就是同明朝首辅马士英,有点八竿子打不到的亲戚关系,本来一辈子也就不上不下的过完了,但是自从他和高义欢合作之后,靠着走私贸易迅速做大,成为南直隶有头有脸的大豪商。

    现在马员外已经今非昔比,眼界和野心自然随之增长。

    这时马洪山用一双炯炯有神的双眼,看了众人一眼,伸出一个巴掌,继续炒,至少要炒高五倍。

    现在马员外手里有前钱不说,一把年纪了还非要死皮赖脸的认了马士英当叔叔,他关系网大的很,心里有底气。

    他话刚说完,一个身影走了进来,低头在他耳边低语。

    方才还意气风发的马员外,顿时就皱起眉头,沉吟不语~




第326章炒作结束
    房间内,众人看见马洪山脸色变化,心里不由得一紧。

    几位从南直过来的商人,还比较镇定,一看就是见过风浪的人。

    当初在寿州,他们跟着马洪山一起,同高义欢做生意,结果山西来的商人与刘良佐勾结,抓了他们的人,强逼着他们卖货给晋商,但最后怎么样?

    山西的商人被整得血本无归,刘良佐也被砍了脑袋。

    现在他们的马员外在内有马首辅的关系,在外有高大帅的关系,内部的关系摆不平,就勾结外面的高大帅,他们有恃无恐,还是比较淡定。

    几个湖广本地的商贾,却心头一凛,怕出什么事情。

    马洪山一阵沉默,半响看着众人,忽然开口道:出了点变化!眼线告诉我,岳州码头上的粮食,已经停止装船,另外从长沙运来的山西粮船,也留在了岳州。

    马老,晋商这么做是什么意思?一个湖广的商人,有些没明白他的意思。

    马洪山冷一声,这还不明显吗?晋商不想从我们手里购买高价粮,准备等我们将粮价炒高后,抢在我们之前,将手里的粮食抛售出来。如果有大批粮食入市,百姓就会冷静下来,粮价就会暴跌,其它商贾必然争先抛售,我们手里的粮食便要砸在手里,而山西人卖粮大赚一笔后,便能用赚的银子,买更多的粮食。

    这帮晋商真是缺德啊!这不仅仅是断人才路,还是要让他们血本无归,众人立时就愤怒起来。

    房间内乱哄哄的,马洪山却一挥手,都安静些,不要惊扰了佛祖!

    马老,这些晋商手里可有不少粮,咱们四两五两的往上炒,他却突然出手砸咱们的盘子,那这件事就没法弄,不如我们趁他们没出手,先抛了吧!

    马洪山看了提议的湖广商人一眼,老张,你也是鄂中一带有名的大粮商,在岳州的地界,你还怕他先抛么?

    马洪山仗着自己是马士英亲戚的关系,在这些湖广商人这里也很吃得开。

    众人也不晓得,他这个亲戚,其实八竿子都打不到,听说他是首辅马士英的大侄子,早都被他的来头镇住了。

    姓张的商人,听了马士英的话,也不敢生气,首辅的侄子,不能不给面儿。

    马老,那您的意思是?

    马洪山看想他,提点道:以老张你在岳州的势力,你能让他先抛吗?我要是你,就找人盯死这些晋商,一旦他们有什么动作,就让人把他们给堵了,或者制造一点意外。你一个本地人,还怕几个千里而来的山西人,还治不了他们

    这不是无赖的搞法么,不过老张却吃了一个定心丸,心里已经有数。

    这伙人聚集在一起,你让他们一起做一件好事,保准各种问题,多半做砸,但要是合起来做一件坏事,那基本没有不成的。

    这时,又有一个人进来,再次附耳对马洪山说了几句,马洪山立时就笑了,这帮山西人着实贪心,他们对于现在的粮价并不满意,担心我们实力不够,炒不上去,他们已经开始六两收粮了。

    高义欢占据襄阳后,势力便已经深入湖广,玄衣卫的细作这次全力配合马洪山的行动。

    马老,那我们接下来怎么办有人问道。

    马洪山微微一笑,首先,要继续散步张献忠要再征湖广的消息,另外在加一条,北方闹饥荒,晋商高价收粮,其次,各商铺要接着提价收粮,继续把价格往上炒!

    湖广没遭大灾,粮食上涨得有一个说的过去的理由,早前玄衣卫便散步了张献忠要再征湖广的消息,而要打仗,粮食自然会涨。

    现在又加了一条,而山西商人最近确实一直再收粮,便又给了百姓和一些小粮商,一条粮价上涨得理由。

    这时众人接着往上炒,便能让更多的人,认为粮食会往上涨,等他们抛售的时候,才会有人去接盘。

    一时间,粮价的上涨引起了百姓的恐慌,各家良铺内,都排起了购买粮食的长队,各粮号仓库内都堆满了粮食,却进行限售,并继续收购市场上的余粮。

    岳州城中,一家粮铺前,前来购米的百姓排成长队,队伍中一人见粮铺没卖几个人,便又在居民的抗议声中关门歇业,正准备转身,却见一队衙役忽然分开人群,将铺子里的掌柜和伙计带走,铺子则贴上了封条,于是忙悄然脱离队伍,快速离去。

    那人并没意识到有人跟着,很快便径直回到了码头旁的一间宅子内。

    这是范永斗买下的一座院子,靠近码头,方便他调度指挥。

    此时在宅子内,范永斗正与钱掌柜清算着手里的银子和粮食。

    东家,咱们手里原本有现银六十万两,本来足够买三十万石粮食,但现在以六两七两十二两来收购,便只买了八万石。钱掌柜波动算盘,对范永斗道:东家,现在我们手里的粮食,总计共有十万石!

    本来范永斗手里的银子,足够买三十万石,但是随着粮价上涨,便只买到八万石,加上之前买的也才不到十万石。

    不过范永斗,不仅不气,反而有些高兴。

    现在粮价已经涨到十二两每石,如果我现在抛售,十万石就是一百二十万两,尽赚近六十万两范永斗笑着从钱掌柜手中接过账本,这么算来,我将有银一百二十万两,而一旦粮价跌回二两每石,那我们便能购粮六十万石,必然会得到摄政王的奖赏。

    想到这里,范永斗心里一阵欣喜,而就在这时,一个伙计忽然走了进来,行礼禀报,东家,小的刚从城里回来,发现粮价还在涨,不过官府今天出手,把隆升号的一个掌柜带走,铺子也封了。

    范永斗听了,眉头一挑,明朝官府出手,看来不能接着炒了。

    说着他精神一振,急忙吩咐道:民不与官斗。快去准备一下,立刻让人去把粮食抛掉。

    他话音刚落,码头边却一阵喧哗声传来。



第327章粮库被点了
    见城中有粮铺被查封,范永斗知道不能再炒了。

    湖广粮价的增长,城中百姓的恐慌,终于引起了官府的注意,而一旦官府要出手,那商人一般是没有能力抗衡的,除非身后有更大官员做后盾,否则必然家破人亡。

    这是历代社会的常态,也是商贾热衷于官商勾结的主要原因,因为一般的商贾,就算势力再大,暴力机关要整你,便如整死一只蚂蚁,所以中国的商人,一贯喜欢在政治上找靠山。

    范永斗在大清,有强大的靠山,但在湖广,他却只是一个外来户,自然要小心一些。

    这时在岳州城,总督何腾蛟行辕内,北抚杨文岳坐在堂上,皱眉对上面品茶的何腾蛟道:总督,这些粮商实在是不像话,二两每石的粮价,居然被他们炒到了十二两,完全不顾民生,下官以为当严惩不待,以雷霆手段,打击囤积居奇,哄抬物价的行为。

    何腾蛟放下杯子,脸上却很淡定,笑道:扬抚院,此事不急,先让他们炒,等他们炒完,本督再派人将这些奸商抓住,正好可以解决湖广各镇的兵饷!

    杨文岳微微一愣,眉头紧锁,何腾蛟的算盘打得叮当想,等于是先让奸商席卷百姓的财富,他再把这些奸商给抄了,奸商们炒作所得,便都归了湖广三司,解决了官府缺钱的问题,但是却苦了百姓,失了民心。

    虽然南京朝廷甩掉了北方的包袱,但是朝中依然是东南官绅的天下。

    高名衡提出税制改革的议案,希望朝廷能吸取崇祯朝的教训,减轻百姓的负担,加征商税,结果议案还没通过,高名衡就被东南官绅,挤出了朝廷。

    时下因为税制没有改变,南京朝廷的财政状况依然没有好转,无法维持整个南明朝廷的运转,常常拖欠官俸和粮饷。

    前不久,湖广多次上书,请朝廷拨一笔粮饷,补充湖广各镇,朝廷一拖再拖,才运来一批粮饷,可到了武昌却被左良玉给拦住,湖南几镇兵,已经欠了半年的饷。

    虽说杨文岳对于粮饷也很着急,但是对何腾蛟用这种方式敛财,他却有点不齿。

    杨文岳沉着脸道:总督,岳州府的衙役,已经查封了几家粮铺,下官认为粮价必须要杀住,否则百姓就承受不住了。

    码头边上,范永斗见官府出手,便知道要见好就收,不能再贪心了。

    官黑起来,可比匪还要厉害许多,随便找个罪名,就能把没势力没关系的商贾给办了。

    范永斗在大清关系硬,但在明朝却没多少关系,特别是这些湖广的地方官,一个个就像土皇帝一样,弄死他也没地方说理去。

    这时他刚准备让人去将粮食卖了,准备兑现离场,然后等粮价跌回来后,再将高价卖出的粮食低价接回来,码头上去忽然一阵喧哗。

    范永斗微微皱眉,走到窗户边往外一看,不知何时,码头上已经聚集了数百人,正吵吵嚷嚷的推搡着几个范家的伙计。

    怎么回事?范永斗不禁眉头紧皱,心中升起一股不详之感。

    这时一名伙计,却忽然跌跌撞撞的跑进屋,东家,码头上来了一群无奈,说咱们抢了他们的活计,不仅打了咋们的人,还将咱们招来的苦力也全部赶走了。

    什么?范永斗听后立时大惊,他也是见过场面的人,怎么会看不出有人搞鬼。

    这个时候,忽然来一群人堵他,对方显然是有目的。

    不好!范永斗一声惊呼,他们想要阻止我们抛粮。

    就在这时,有一名伙计,跌跌撞撞的跑进来,惊慌道:东家,不好了,城里的粮价,开始跌了!

    范永斗瞬间肝胆俱裂,他从六两开始收,一直收到十二两,一旦粮价跌到七八两,他就不挣钱,跌到六两他就要亏得吐血,跌回二两,那他就得跳湖了。

    快快快!去通知衙役,让他们赶走这些无赖,然后马上抛售粮食。

    城中,排队购买粮食的百姓,很快就发现粮铺出售的米粮,开始多了起来,卖粮的速度大大加快,各地的粮价,都在慢慢回落。

    百姓们被前面的涨价吓住了,怕粮价还会涨,依然还在抢购,但对于那些跟风囤积粮食的小商号而言,便嗅到了危险的气息。

    他们中有些人,因为参与早,从三两时就开始买进,现在涨到十二两,已经翻了四倍,保险起见,便开始跟着出货。

    有些从五六两,甚至十两左右,才开始被利润吸引,忍不住参与投机的人,见别人赚了四倍,自己却赚的太少,觉得粮价还没被炒到高点,便不愿意出货,反而还在继续吃进,豪赌粮价还会再涨。

    不过很快,他们的幻想就破灭,随着出粮的数度越来越快,投入市场的粮食大增,他们发现粮价形成跳水之势,很快就从十二两,降到八两,再降到六两,并且还在继续往下降,而他们已经用完了手里所有的银钱,根本不能将盘子接下来,于是只能恐慌的夺路而逃,使得粮价终于雪崩。

    范永斗叫人去官府报案,请衙役赶走闹事的无赖。

    大概过了半个时城,伙计匆匆跑回来,东家,陈捕头说,这是我们的私事,让我们协商解决。

    范永斗不禁额头冒汗,瞬间大怒,我能解决,还找官府做什么?

    范永斗毕竟是北方人,不可能带个几百个伙计过来,他只有十多人在岳州,剩下的苦力,主要则是用银子雇来。

    就他现在这点人,面对本地的流氓,真是一点法子都没有。

    听人禀报,粮价连续下跌,范永斗不禁面如死灰,没想到本地的商贾,居然这么无赖。

    他正愤怒之际,出去谈判的钱掌柜却鼻青脸肿的回来,满脸惊恐的道:东家,大事不好,粮草失火了!

    范永斗瞬间一脸愕然,遂即勃然大怒,是谁?是谁干的?
1...146147148149150...432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