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南明大丈夫

时间:2023-05-23  来源:  作者:话凄凉




第323章放弃洛阳
    高义欢吩咐完两件事,一是让刘黑子拦截晋商北上的粮船,二是让人去湖广和江西抢购粮食,同晋商竞争,哄抬粮价,增加满清够粮的成本。

    这样一头一尾,双管齐下,希望能够打乱,清军够粮的计划。

    不过刘黑子最多能控制归德附近的道路,在远就是明军和清军控制的区域,这两手都不能完全杜绝清军从南面获得粮草。

    这样一来,高义欢还是要面临粮食先于多铎用完的问题,所以他必须要在五月之前,结束同多铎对持,撤回豫南就食。

    这时在大帐内,高义欢同一众将领,还有几名幕僚,正站在一个大型的沙盘前。

    与以前简陋的沙盘不同,这个沙盘要精细太多,整个中州的山川河流,城池关隘,都尽收其中。

    自从三月初,魏军包抄清军粮道,撞上了欲抄魏军粮道的清军,双方大战一场后,两军之间除了零星的骑哨战外,便没有发生特别大的战事。

    两军在汝州相安无事一个月,众将闲的无事,便合力做了这么个大沙盘。

    这时,高义欢站在沙盘前,对众人说道,如今已是四月初,自从正月开战以来,大军进入汝州已经有近三个多月的时间。本帅早已给关中去信,想必这段时间内,关中应该加强了潼关的防守,我部拖延清军攻击关中的目标已经完成。现在咱们同多铎对持,多铎灭不了我们,我们也无法击败多铎,本帅以为拖下去徒耗钱粮,可以结束这一战了。

    去年高义欢便帮李自成化解了南路清军的攻击,今年他和李岩,又将多铎拖在河南三个多月。

    高义欢能帮李自成的,也就到这里,可以说是仁至义尽,再继续撑下去,他自己便先垮了。

    现在与历史上相比,从1643年算起,到现在1645年四月,李自成占据关中也有了近两年的时间,比历史上多占据关中一年多,根基要比历史上要雄厚。

    况且现在已经到了四月,六月间冬小麦便可收获,李自成只需要在顶两个月,便又能征收一次粮食,李自成不说钱粮充足,至少人马是有得吃喝的。

    考虑到这几点,高义欢觉得他可以抽身了。

    众将听了高义欢的话,不禁议论起来,黄三抱拳道:大帅,现在大军同多铎对持,节帅要收兵,恐怕并不容易,再者洛阳的李节帅怎么办?

    高义欢点了点头,今天,本帅把你们找来,就是要商量这两件事情。第一,如何安全撤军,结束战事,第二,看有什么方法能救出李节帅?

    说完,高义欢有些期待的扫视众人,不过将领听了却纷纷皱眉,这两个要求,似乎正好是两个相互矛盾的要求。他既想收兵罢战,又想就李岩,这怎么可能?

    一时间,将领和幕僚们听后,也是一阵沉默,众人齐齐看向沙盘,苦思对策。

    半响之后,陈名夏拱手道:节帅,眼下两军对持,想要收兵罢战,并非一家的事,而是两家要达成共识。我们收兵,得多铎也想收兵,才能达到罢战的目的。

    高义欢点了点头,如果多铎不肯干休,拖着他,不让他走,那对他来说,必然是一件很麻烦的事情。

    魏军粮食已经顶不了多长事情,如国继续拖下去,那对高义欢和魏军来说,都是很危险的事情。

    陈判书,你继续说,怎么让多铎也罢兵?高义欢看向陈名夏道。

    陈名夏想了想,伸出两根手指来,第一,让多铎觉得再战无利可图,让他觉得讨不到便宜。在这种情况下,多铎应该会罢兵。第二,多铎攻入河南的战略目的,是西进潼关。多铎现在与节帅对持,主要是因为节帅的存在,影响了他西进的计划。如果这时候,节帅的存在不在威胁他西进潼关,或者不足以,威胁他西进潼关,想必多铎在这种情况下,也会同意罢兵。

    高义欢皱眉沉思,半响后开口道:陈判书说的有理。以多铎对我魏武军的认识,想必他也知道,要灭我们不容易,但要他就此退兵,怕也不现实,要退他早就退了。因而想要多铎罢战,还是要结合第二点。

    陈名夏拱手道,节帅英明,卑职以为时下关键的问题,是在洛阳。多铎未西进潼关,是因为身后有洛阳这个钉子,而多铎与节帅对持,也是怕节帅影响他攻击洛阳。既然节帅认为,牵制多铎的任务已经完成,关中应该做好了准备,卑职以为只要放弃洛阳,多铎见洛阳以下,又见我们魏武军不好打,便有可能罢战,退回洛阳,然后筹备西取潼关的事宜。

    高义欢微微颔首,清军为自己入关,找了一套合法性,攻灭李自成,他们才能自圆其说。

    多铎作为南路军,主要的目标还是配合北路军攻打关中,而不是高义欢这个顺系偏将。

    如果清军占据洛阳,那高义欢就无法同洛阳里应外合,多铎只需要安排一部分人马驻守龙门虎牢等关隘,主力就能西进潼关。

    现在多铎已经发现高义欢不好打,如果这时高义欢已经不能威胁他西进关中,多铎便有可能暂时同他罢战,先去配合阿济格吴三桂打关中。

    洛阳确实是此事的关键。只要洛阳在手,多铎就不敢西进潼关,如果多铎拿下洛阳,后路就有了保证,他便能从容西进。高义欢沉吟一阵,现在我们为关中争取了三个多月的时间,而洛阳周边的县城全部失陷,继续守下去,只会全部饿死于城中。本帅以为接应李节帅突围的时间到了。你们以为如何?

    高义欢决定让李岩放弃洛阳,尽快结束这场战事。

    这样他就能趁着清军和李自成交战的机会,先把自己的粮食问题解决掉。

    金声桓皱眉问道:大帅,现在大军同清军对持,多铎挡在北面,我们怎么接应洛阳守军突围?

    高义欢沉思片刻,忽然眯眼道:本帅有个想法,或许值得一试。



第324章猛拉粮价
    湖广岳州城,位于洞庭湖与长江相连处,依长江纳三湘四水,江湖交汇,是水陆交通要冲。

    去岁清军入关后,虽说击败了李自成,夺取了北直隶山东山西等地,但是北地残破,清军并未能获取多少物资,使得清军无法继续作战。

    去岁年底时,南京方面派遣北使团北上,让多尔滚立时便察觉到一个机会。

    这时李自成未灭,多尔滚心虚,不敢同时对付顺军和明军,所以强调大清是为崇祯报仇,来迷惑南京,他将北使团留于北京,派大学士冯铨与北使团假意谈判,实则是麻痹南京,让南京不做准备,同时从南方获取资源。

    满清看清了南京有意求和,多尔衮便派遣范永斗等人携银南下,收购粮铁等物,为清军筹备物资,以便大军继续作战。

    范永斗去岁底,便与王登库靳良玉王大宇梁嘉宾田生兰翟堂黄云发等人,携带大量的白银南下,他们几家商号,各去一地,最远甚至跑到了广州,为满清收购物资。

    南京推行联虏平寇之策,并非完全是朝中大佬的意见,其实也是有一定的民意基础。

    对南方的乡绅地主而言,他们还并不知道清军有多凶残和野蛮,清军并未损害他们的利益,反而是李自成张献忠之辈,他们十分清楚,知道这些流寇一旦杀来,便会砍他们的头,夺光他们所有的家业。

    因而他们并未意识到,天下间的矛盾,已经从土地矛盾,变成了民族矛盾。

    这时在他们心中,闯贼比清军还要恐怖,再加上南京朝廷排斥了北京南返的官员,这样一来,朝中大多数都是东南官员,目光自然局限于东南,所以联虏平寇,才有很大的市场,才能获得绝大多数南京官员的支持。

    在清军南下江南,露出狰狞的爪牙之前,无论是南京朝廷,还是地方上的乡绅地主,对于满清的认识,都有些不足,也没有刻意的防范,相反他们防贼却十分严厉。

    当然这是阶级属性,带来的必然结果。

    岳州是湖广境内,联系湖南湖北的重要节点,范永斗受命来到岳州,主持为清军购粮的事宜。

    他的人前往常德长沙衡州等地买粮,然后买舟而下,运到岳州,换上大船从长江而下,直达扬州,在经过大运河运往北方。

    这么长的运送距离,自然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沿途的官府和军队都需要打点,需要维护关系,这都是一件,十分耗费精力和银钱的事情。

    不过,大清朝并不缺钱,缺的是物资,只要能花银子买到东西,多尔衮便愿意付出。

    钱先给你,把东西先拿过来,到时候铁骑南下,银子不还是大清的银子么?

    四月间,湖广正是阴雨绵绵的季节。

    岳州城外的船运码头旁,翠绿的柳树垂着一条条翠枝,细雨不时的落下来,一滴滴的水珠,顺着枝条,滴在水面上,几只野鸭子在雨水中,嘎嘎的游玩着,充满了鱼米之乡的气息。

    在码头上,穿着蓑衣的苦力,正拉着一张张油布,遮盖堆在码头上的粮袋。

    这时在码头边上一栋酒楼的二层,范永斗站在窗边,看着下面的粮堆,皱了皱眉头,最近几日运到岳州的粮食,怎么少了这么多?

    范永斗身后,一个掌柜立时躬身弯腰,东家,最近湖广粮价飞涨,一石米从二两一钱银子,涨到了八两一石,所以收的粮食才减少。

    范永斗一听,眉头一皱,湖广又不缺粮,怎么会涨到八两?现在已经四月,在过一段时间,就是夏收,那时粮食会更多,也不存在有人囤聚居奇,粮价就算要涨,也不该涨到八两,这太离谱了!

    范永斗经商几十年,经验十分丰富。一般粮商要哄抬粮价,都会选些特定的时候,比如灾荒,或者是距离收获还有很长一段时间的时候,来进行炒作。

    这些时候,市面上粮食少,而新粮又不会入市,粮商不需要多少银子就能将粮价抬起来,而且风险较小。

    现在北方失陷,面朝甩掉了北方这个沉重的包袱,加上明军对闯军进行封锁,南方有大批的粮食滞留在南方,粮价呈现下跌的趋势。

    这个时候,市面上粮食本就很多,在加上新粮又要入市,粮价只会往下走,不会上涨。

    选择这个时候抬高粮价,基本上是自己找死的行为,现在高价收购,等新粮一入市,铁定要赔死,所以范永斗有点想不通,这个时候粮价为何突然暴涨。

    东家,据卑职得到的消息,好像是有一伙南直隶来的商人,再高价收粮。他们一来,就把价格开到三两,没两日又升到四两,然后又提到五两。各城的百姓,见粮食一天一个价,怕还会在涨,便纷纷屯粮,各家粮号见了,便也跟着提价,所以粮价才忽然暴涨!掌柜的回道。

    这伙南直隶来的商人,自然就是马洪山一伙,他们的目的很简单,就是制造恐慌,利用百姓的惊惶,将粮价炒起来,而一旦粮价上来,湖广本地的粮商,见有利可图,自然也会加入进来。

    单靠马洪山等人实力,很难撬动湖广的粮价,但是把百姓和本地粮商卷进来,情况便不一样了。

    范永斗作为商人,对于这种炒作手法自然熟悉,他曾经也干过类似的事情。

    一般而言,城中百姓不会存有多少粮食,基本都是吃得差不多了,再去购买。

    这个时候,商人只需要一步步的猛拉粮价,一天一天的往上涨,百姓能熬过三四天,可再此之后,见粮价还在涨,便会内心崩溃,争先抢粮,而等价格拉到一定的高位之后,商人在将之前买的粮食抛掉,就能赚得盆满钵满,而百姓刚屯完粮,却又发现粮食价格暴跌,财富被人收割。

    范永斗脸上抽搐几下,不禁怒骂一声,一商!

    这群南直隶的商人,这么搞,无疑影响到了他够粮的计划。

    范永斗忽然眼睛一眯,露出杀气,咱们手上还有多少粮?



第325章范永斗要砸盘
    酒楼外,细雨蒙蒙,雨水沿着青瓦一滴滴的落在屋檐下,有些浑浊的小水洼中。

    南直隶的这伙奸商,真是不地道,这个时候来湖广炒粮,便是挡了范永斗的路。

    去岁,李自成打下山西,忽然抄了介休范家,让他几十年的积蓄,几乎为之一空。

    这次多尔衮借钱给他经营,让替大清国来买粮,他才有东山再起的机会。

    多尔衮借他银子,是希望从他手里拿到相对便宜的粮食,清廷自然不会给他太高的价格,所以范永斗在湖广买粮,自是粮价越低,他运到北京便赚的越多。

    现在南直的奸商一下把价格炒这么高,他除去运输的成本,到北京肯定就不挣钱了。

    毕竟他不可能以太高的价格卖给大清,那会引起大清对他的误会,认为他有意抬高粮价讹诈大清。

    以摄政王的脾气,说不定一刀就把他砍了,然后钱粮全部查抄。

    现在粮价这么高,便让范永斗十分被动,继续吃进,他跑一趟湖广,反而还要亏钱,不吃进,又完不成大清给他的购粮任务。

    他们从南方买的粮食,一部分是北直要吃,一部分则是要送给英王阿济格和豫王多铎做军粮。

    既然是军粮,你感耽搁?

    掌柜姓钱,听了它的话,忙拿起账本翻了几页,然后抬起头来,东家,还有一万石,没有运走!

    只有一万石?范永斗眉头紧锁,忽然问道:粮价涨这么快,湖广布政使司,没有派人管理,打压粮价吗?

    出了个打击囤积的告示,但又没饿死人,而且南直来的人似乎很有背景,再者本地的商号也有参与,只要不闹出民变,不出大事情,官府哪里会管!钱掌柜开口道。

    官府确实是这样,官僚一直都是高高在上,不出问题,便看不见人,只有事情闹大,才会有人出来收拾。

    地方上势力盘根错节,同官府也有关系,只要不出大问题,官府一般不会管理。

    现在粮价虽然涨的厉害,不过同前年张献忠作乱湖广时相比,还是没到最高点。

    范永斗听后,知道想靠着明朝官府开仓,放平价粮,打压粮价估计不太可能。

    他目光中怒出狠色,挥手道:岳州的一万石粮食,先不要运走,最近运来的粮食,也先留下,我有用。

    钱掌柜也是跟随范永斗多年的人,脸上不禁一惊,东家,难道您想拆南直那伙人的台,把粮价砸下来?

    范永斗脸上冷笑一声,自然是要砸他们的盘子,粮价这么高,对我们和大清都没有好处。

    对于清廷而言,自然是粮价越低,对他们越好。

    东家,南直的人把粮价炒高,咱们给他砸下去,他们肯定要赔钱,怕是回记恨我们啊!毕竟是在明朝的地方,钱掌柜还是有些担心。

    我为大清做事,怕什么南直的人。这次我不仅要砸他们的盘子,还要大赚一笔。范永斗目光中却露出贪婪之色,不过强龙不压地头蛇,他确实也需要有点准备,于是吩咐道:钱掌柜,你派人带五千两白银,立刻去武昌拜会监军黄澍,疏通一下关系,以防宵小之辈给我们捣乱!

    黄澍是左良玉的监军,历史上便是这人唆使左良玉叛乱东下,后来东林党玩砸之后,他投靠清廷,诓骗了郑芝龙,引清军入了福建,颠覆了隆武朝廷。
1...145146147148149...432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