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逍遥侯

时间:2023-05-25  来源:  作者:大司空




第1303章 禁军听谁的?
    “不知诸位相公,有何事要见老身”薛太妃端起茶盏,略微润了润唇,笑着问几位宰相。

    如果说,薛太妃满脸惊慌之色,包括李琼在内的相公们,一定会怀疑李中易兵败的消息,很可能是假。

    然而,薛太妃越是故作镇定,这就反证了,事儿必定不会小!

    其中的逻辑很可能违反了一般草民可以理解的常理,却是顶级权力圈内通行的原则。毕竟,每逢大事有静气,可不是说着玩的,必须身体力行。

    魏仁浦见其余的几位相公都没有说话的意思,他只得硬着头皮,拱手道:“启禀娘娘,最近外界物议纷纷,老臣等不敢擅专……”说了一大堆冠冕堂皇的话。

    薛太妃其实早就听说了李中易兵败的消息,只是,哭过之后,她还需要振作起精神,把小孙孙们抚养成人。

    “魏相公,内阁是个什么意见”薛太妃问的很直接,让魏仁浦根本没有继续遮掩下去的机会。

    “禀娘娘,内阁至今尚无一致的看法。”魏仁浦出言十分谨慎,完全不敢大包大揽,老滑头的作派一览无余。

    “李相公”薛太妃很想知道内阁诸位相公,各自是个什么看法,她索性打破常规的问到底。

    “禀娘娘,老臣以为外臣不应预问主上的家务事。”碍着李七娘尚未产子的关系,李琼身处嫌疑之地,并不敢把话说死了。

    “孔相公”薛太妃很欣赏李琼的态度,但事关重大,她还必须问清楚其余几位宰相的真实态度。

    “禀娘娘,老臣以为,李相公所言甚是。”孔昆的心里固然有怨,事情的轻重缓急,他还是非常拎得清楚的。

    薛太妃点了点头,李琼和孔昆都认为选出新任家主乃是老李家的家务事,这个态度她非常欣赏。

    刘金山不等薛太妃点他的名,便抢先拱手道:“禀娘娘,臣以为主上的家事,应由娘娘决之!”话里话外的意思,等于是剔除了李达和参与的空间。

    李琼听了刘金山的奏对,他不由暗暗点头,刘金山毕竟是李中易的心腹宰臣,对薛太妃与李中易之间的母子感情,有着极深的信心。

    “娘娘,主上临北伐之前,命李云潇统管京畿禁军大权,就是想防备乱臣贼子可能的犯上作乱。”孔昆的脾气不太好,一向不怎么合群,又没有别的靠山,只能和老李家共荣辱,他索性把话挑明了说,“老臣恳请娘娘,召李云潇进府里来问话。”

    孔昆如果还有个儿子,他绝对不会这么说话,只可惜,他只有一女,还被选入了宫中。若想女儿过上好日子,孔昆只能选择紧跟上薛太妃的步调。

    “哦”薛太妃有些迷惑不解,下意识的看向刘金山。

    刘金山赶忙解释说:“禀娘娘,主上定过规矩,内阁管文治,不得干预武事。”

    “哦,原来如此!”薛太妃明白了,随即扭头吩咐唐蜀衣,“你命人去拿老身的帖子,请李提督进府商议大事。”她知道李云潇是九门提督,掌管着京畿内的所有兵马。

    刘金山暗暗点头,以薛太妃的名义,召李云潇进府,谅他不敢不来。

    此前,内阁曾经三番五次的召见李云潇,李云潇仗着是李中易的心腹,一直称病不出,闹得内阁的相公们,都很没有面子。

    如果还是政事堂主掌天下大政的时候,借李云潇八百个胆子,他也不敢藐视政事堂的诸位相公们。

    文武互不统属的根源,其实来自于李中易定下的文臣不预军事的原则,文臣武将各管一摊子的分权制衡造成的“恶果”。

    不许文臣干预军事,这是李中易定下的铁律,目的其实就是担心外行的文臣在军事上,瞎指挥!

    遍观史书,只要文臣集团取得了对军事的绝对支配权,瞎胡搞就完全不可能避免。

    血淋淋的教训,异常之深刻!

    比如说,两宋的文臣掌军,其结果是军队被腐朽的官场文化,彻底侵蚀殆尽,毫无战力可言。

    又比如说,明末时期,文臣屡屡对辽东的战事指手画脚,结果也是悲剧性的凄惨!

    李中易把军事和文治彻底分开,目的就是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情,绝不能出现外行指挥内行的悲剧!

    “娘娘,外面议论纷纷,对朝局的稳定非常之不利,老臣恳请娘娘召见警政寺的李延清和缇骑司的左子光,命他二人务必抓住造谣惑众的奸人。”孔昆有心拍薛太妃的马屁,故意把薛太妃捧得很高。

    实际上,内阁不仅指挥不动李云潇,更是无法插手缇骑司的事务。

    由此可见,李中易亲手制定的分权制衡的国策,有多厉害

    只有内阁和军方都有求于皇家,皇家才能在各种政争之中,始终掌握主动权!

    “孔相公,大郎在京的时候,时常说,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其实并无大用,是这样吧”薛太妃冷不丁的反驳,竟令孔昆哑口无言,他顿时收了轻视之心,脊背挺得更直。

    过了大约半个时辰,外面传来消息,李云潇来了,等着太妃娘娘的召见。

    “请他进来吧。”薛太妃显得很客气,用了请字,而不是叫字。

    请和叫,别看只一字之差,其中的内涵却是迥然不同。

    薛太妃虽然从不过问军政事务,她却听李中易说过,起自于河池的乡军旧部,才是他们李家傲然立于朝堂之上的根本性力量,必须相信他们,重用他们。

    和普通的河池旧部不同,李云潇以前既是李中易身边近卫军的都指挥使,还曾兼任过老李家的大总管,这是何等的信任

     



第1304章 垂拱
    有薛太妃在场,内阁的四位相公接二连三的追问李云潇,目的只有一个:搞清楚前线的真实战况。

    李云潇只说战况不妙,至于李中易的下落,他也完全不知道。

    内阁的相公们最关心的其实就是李中易近况,只要李中易活着,万事皆有可为!

    若是李中易出了差错,甚至已经战死于沙场,内阁的相公们就要考虑接班的人选了!

    不过,现在基本可以确定的是,北伐之役,李中易确实已经落了败。只是他本人,至今不知道生死罢了。

    对于政坛的老手们而言,落实了李中易战败的消息,就等于是烫手的山芋,也接踵而至。

    李琼、刘金山、孔昆都盯着魏仁浦看,魏仁浦却死活不肯出头做恶人,但是,天大的事如果站错了队,转瞬间,就是家破人亡,谁也承受不起天塌地陷的严重后果。

    四位相公你看着我,我看着你,谁都不愿意当出头的椽子,可是,有些话又必须要问清楚。

    最终,大家都被逼得没了办法,只得一起站出来,问计于薛太妃。

    “禀娘娘,请恕臣等抖胆,若是万一不幸……可有备选的方案”

    相公们问的很婉转,但薛太妃也不是笨蛋,她一听就懂了,这是说万一李中易有个三长两短的,老李家选谁出来接位的大问题

    唐蜀衣自从陪着薛太妃进厅之后,就一直低垂着脑袋,仿佛真空人一般的无声无息。

    薛太妃有心看清楚唐蜀衣的表情,却因为角度问题,始终看不太清楚。

    此时此刻,薛太妃的心情,亦是异常之复杂。万一李中易真出了事,对于天家而言,除了伤心落泪之外,更重要的是,阖家的安危系于谁之手呢

    哪怕薛太妃没读过多少书,耳濡目染之下,她或多或少的知道,她们老李家固然是如今的天下第一家族,却已经处于风雨飘摇之中,未来的前景很是不妙!

    “魏相公,你是大郎亲点的首相,你怎么看”薛太妃举棋不定,索性转移焦点,盯上了魏仁浦。

    “全凭娘娘一言决之。”魏仁浦不愧是经历过大风大浪的四朝元老,他的回答四平八稳,滴水不漏。

    魏仁浦的态度很明确,薛太妃支持谁接位,他就支持谁,等于是把矛盾彻底的推到了薛太妃的身上,他自己完全没有责任。

    李琼见薛太妃向他看来,他的心里不由暗暗一叹,李中易出事的真不是时候,若是李七娘肚里的孩子已经出生,且是个男婴,那还需要多问的什么

    可问题是,李七娘只是怀了身孕,却不知道将来是生男还是生女

    “娘娘,以老臣之见,既然前方的战况未明,不如且观看一段时日”李琼左思右想之下,只得硬着头皮使出拖字诀。

    孔昆的想法其实很单纯,他没有儿子,仅有的独女也在宫里不受宠,老李家选谁出来接位,他这个相公至少都可以再干三年左右。

    “娘娘,老臣以为,少主们皆年幼之际,早有太后临朝之旧典。”孔昆的态度异常鲜明,选李中易的哪个儿子接位,他都没有意见,只是需要太后垂帘视事。

    这个马屁,拍的简直出神入化,无以复加!

    刘金山知道他躲不过表态这一关,只得抬头迎着薛太妃的视线,慢腾腾的说:“臣以为孔相公所言甚是。”

    孔昆的意见获得了刘金山的支持,他心里却无半分喜悦的情绪,薛太妃有可能控制得住整个朝局么现在看来,必须先打个问号吧

    李琼暗暗失悔,果然是关心则乱,他居然漏算了太后临朝的典故,实在是该打啊!

    在现状之下,推薛太妃出来垂帘视事,其实是最佳的拖延方案。哪怕李中易没死,只要他活着回来开封,当天即可从薛太妃的手头拿回大权,而没有任何波折。

    刘金山瞥了眼故作镇定的孔昆,他心想,孔昆真不愧是孔门子弟,读的书太多了,历朝历代的治政典故,全都烂熟于胸,信手即可拈来。

    “李大总管,你怎么说”薛太妃问清楚了相公们的意见,出乎意料的盯上了李云潇。

    李云潇完全没有料到,薛太妃居然会问他的意见,他能有什么意见

    情急之下,李云潇急中生智,居然憋出了个好主意。

    他抱拳拱手道:“禀太妃娘娘,主上一向禁止管军的将领干预政事,下臣绝不敢妄议朝廷大政。”

    李云潇用来堵嘴的是李中易一贯的分权制衡原则,即文臣不能干涉军务,武将不得过问政务,这个理由可谓是光明正大,理直气壮!

    孔昆看不顺眼李云潇跋扈的态度,但是,首相魏仁浦和次相李琼都没说啥,他这个参相自然不好横生枝节。

    刘金山和李云潇都是李中易的心腹,只是文武殊途,刘金山理政,李云潇掌军,各管一片天地,互不干涉。

    只是,刘金山和李云潇虽无私怨,最近却有了一些不好的看法。

    主要是,内阁屡次召见李云潇,李云潇都托词敷衍了过去,根本没把相公们放在眼里。

    论政治派系,刘金山和其余的相公们皆不同,倒和李云潇是一拨的。

    但是,刘金山毕竟也是宰相之一,内阁被武将所轻视



第1305章 出大事了!
    薛太妃的最后决定权,一旦被确立之后,内阁就有了主心骨。

    四位相公依旧按照两两一组,坐镇于内阁签押公文的规矩,轮值于内阁之中。

    宰相的轮值制度,是李中易一手建立起来的分权制衡原则,其中的逻辑并不复杂,就是要防止某位宰相的权柄过大。

    尽管内阁被分割出了军权、警权、监察权和特务权,但不可否认的是,内阁对于财政经济民生等事务,拥有举足轻重的决定性作用。

    就在京师众人纷纷扰扰之际,西北折家的折老太公,施施然的从朱雀门,跨入了开封城。

    李中易准备北伐之初,折老太公便上了奏章,说是年纪大了,腿脚也利索了,打算入住京城养老,享享清福。

    名义上,折老太公是回京养老,实际上,他是以自己为人质,打算就待在李中易的眼皮子底下。

    其目的嘛,其实也很简单,以免李中易对西北折家起了猜忌之心,那就大大的不妙了!

    折老太公入住馆驿之后,第一时间给执政王府上了奏章,告诉老李家,他从西北来了开封。

    负责奏章上传下达的通进银台司,原本隶属于政事堂,后来李中易主政之后,改为隶属于执政王府,也就是归李中易直接管辖了。

    通进银台司的重要意义,无论怎么强调都不算是过分。

    以前,通进银台司归政事堂管辖的时候,相公们比皇帝先看到奏章。

    如今,李中易改了制度之后,通进银台司收到的奏章,必须先交到李中易日常处理公务的内书房,再由内书房传递给内阁。

    所以,薛太妃比内阁先知道了,亲家公折老太公已经来京的消息。

    折老太公年事已高,又是德高望重的西北藩镇,不管于公于私,薛太妃都要见他一面。

    结果是,折老太公递奏章的当天,就接到了薛太妃的口谕,请他明日至于执政王府茶叙。

    所谓王府茶叙的待遇,绝对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所谓重臣可以享受的待遇,必须是老资格并很有名望的使相或是前任宰相。

    实际上,折老太公早在来京城的路上,已经得知了李中易战败并下落不明的小道消息。

    只不过,西北折家和老李家的关系,实在是太过于紧密了,折老太公思虑再三,依然选择了支持老李家。

    毕竟,就算是李中易不敌契丹人,西北的郭怀、京城的李云潇、扬州的刘贺扬和京兆府的宋云祥,都是李中易的嫡系人马。有这些人的鼎力支持,李中易要想东山再起,并不是特别困难的事情。

    更重要的是,万一李中易有个好歹,总要从李中易的儿子们之中,选一个出来接掌大位吧

    折老太公的嫡亲孙女——折赛花,她的儿子李继德,恰好就在备选的名单之中,所以,折老太公明火执仗,且光明正大的来了。

    一直待在京城,就近照顾折赛花的折御寇,他在得知消息之后,第一时间就赶到了馆驿。

    “哦,照你的这个说法,李中易确实兵败于契丹人之手了”折老太公捋着白须,面带疑色,他依然不太相信,这是真的。

    “浑身是血的急脚递,三更半夜的闯进王府,很多人都看见了。”折御寇说的含而不露,但折老太公绝对听得懂,亲眼目睹的下人之中,应该就有折赛花的人。

    “大妹她一直没哭,可是,那样子比哭出来更那个啥……唉,让人看着颇觉心酸。”折御寇一阵唉声叹气。
1...702703704705706...884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