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逍遥侯

时间:2023-05-25  来源:  作者:大司空

    “白行,你的看法呢”李中易心里很无奈,见杨烈始终没吭声,索性点了他的名。

    杨烈抬起头,拱手道:“学生愿往敌后。”依然是一如既往的言简意赅,直奔主题,没有半句废话。

    杨烈的发言,让重将们更是大受鼓舞,大家纷纷出面支持杨烈带兵乘船去敌后执行骚扰的任务。

    在李家军中,论及陆地步战的临阵指挥力,客观的说,李中易排不进前三。

    但是,若论对水师战法的深刻理解,李中易自居于第二,包括水师副都指挥使赵老幺在内,无人敢称第一。

    “主上,值此决战之时,您若坐镇于中军,则士气必定大涨。”廖山河及时跳出来,想方设法的苦苦劝谏。

    马光达也坐不住了,迅速出列,一边捶胸行礼,一边劝道:“主上,水师那边有赵老幺指挥着,可以信得过。”

    “是啊,是啊……”

    “赵老幺号称海蛟,无论是水性,还是指挥水师作战的能力,都是响当当的了得……”

    李中易很有些无奈,不过,他心里却很明白,随着地位越高,权柄越重,他和前敌指挥岗位的距离,也越来越远。

    “那好吧,就命杨白行为帅,领三万兵马,登船随机作战。”李中易的威望再高,也架不住众将的苦苦相劝,他只得从善如流的让杨烈去代行骚扰作战的职责。

    “主上英明。”

    “圣明莫过于主上。”

    “我军必胜。”

    李中易退了一步,众将们紧跟着松了口气,一时间,帐内的颂圣之声,如同滔滔河水,绵绵不绝。

    没办法,如今的李中易,身上背负着李家军几十万将士的前途和未来,没谁敢疏忽他的安危。

    在如今的大周




第1251章 双喜临门
    总参议司里的参议们,分为早中晚三个时间段,几乎每天都要吵三场。

    和一般的君主不同,李中易偏偏就喜欢在没事的时候,端着茶盏,默默的倾听参议之间的唇枪舌箭。

    海纳百川,集思广益,兼听则明,偏听则暗,说的都是言论方面的开明。

    李中易也有很多的缺点,但是,察纳雅言的风度,他比诸葛亮强出去何止三条街

    在李家军中,只要是开会的场合,向来允许大家畅所欲言,李中易也真正做到了,绝不因言获罪。

    从战争中学习战争,李中易确实做到了,不仅如此,从参议们的争吵之中,他的收获也非常之大,考虑军事问题也越来越周到。

    今天,李中易端着茶盏,就站在屋子门口,聚精会神的倾听某位年轻参议的高见。

    “夫战,以正合,以奇胜。以在下之见,只要咱们牵制住了耶律休哥的主力部队,或许杨都使的偏师,会给休哥致命一击……”

    李中易听得出神,浑然忘了他堵在门口,别人都不敢吱声,只得无奈的陪他一起站在门边。

    “右方弟,你想过没有,万一我军和休哥军激烈交战之时,京城那边出现重大变化,怎么办”

    “咳,京城距离此地远达上千里地,若是主上在京城没有布置,咱们就算是赶回去了,只怕也是出了大事……”

    李中易听到这里,不由微微一笑,他也没有料到,在军官们的心目中,他竟然是类似定海神针一般的存在。

    以李中易老辣的政治斗争经验,率领主力部队离开京城,岂能没有防备

    不过,这话能说出口,证明了一点,这位右方弟弟军事优秀,政治还需要学习的现实。

    有些话,哪怕心里再明白,也不可以公开说出口,这就是官场上的基本素质了。

    李中易认识这位右方弟弟,他姓周,名兆辛,字右方,原来是第三军的副指挥,现任参议司作战房的参议。

    作战房,是参议司里规模最大的一个房,总人数超过了两百人。

    在作战房中,除了负责军令调动的军官之外,其余的参议在李中易的刻意引导下,形成了类似红军和蓝军的两个派别。

    也就是说,一方制订作战计划,另一方则拼命的从中找出破绽,反之亦然。

    由于经常性嘴炮的缘故,彼此不服的状况,比比皆是,持续性的争吵,也就无法避免。

    而争吵,恰好是李中易对总参议司的基本要求之一,他曾经有句名言,不争不吵,又何苦进总参议司里受罪呢

    周兆辛的一席话倒是提醒了李中易,如果他不率军从雄霸二州北上,并与耶律休哥鏖战在一块儿,并打得难解难分,恐怕南边的某些野心家们不敢轻举妄动吧

    李家军虽然封锁了南下的官道,然而,那只是延缓了细作南下报讯的速度罢了。南边的野心家们,迟早会得知李中易只是囤兵于边境,并未与耶律休哥开战。

    李中易并无在京城里毕其功于一役的想法,野心家们敢出来挑战,核心的关键是,李家军是否一直强大

    庙堂之上的实力对比,这才是江山能否坐稳的关键,而不是所谓的仁义道德高尚与否。

    李中易听了一阵子,转身离开了作战房,让周兆辛和旁人多争论一下,对于他的成长颇有好处。

    拔苗助长,绝非李中易的用人之道。李中易要做的是,给周兆辛机会,让他发光发热。

    回到帅府后,竹娘快步迎上来,凑到李中易的身旁,小声禀报说:“爷,符茵茵来了。”

    李中易微微一楞,他领兵离开大名府的时候,因符茵茵还是在室的黄花大闺女,便将其留在了大名府,免得引出不必要的非议。

     



第1252章 伐北
    两日后的霸州城内,大操练场内的检阅台上,李中易骑在血杀的背上,居高临下,俯视着严阵以待的将士们。

    整个大操练场内,十余万将士肃立于春风之中,整齐的排列在检阅台前。

    其疾如风,其徐如林,侵略如火,不动如山!

    铠甲耀眼,长枪如林,旌旗似海,火炮似墙!

    所有人的注意力,全都集中于李中易的身上,大家都奋力竖起耳朵,极力想听清楚李中易即将发表的演说。

    “将士们,袍泽们,自晚唐以降,我大汉民族的子弟兵,就再也没有跨过白沟,这对我们炎黄子孙来说,简直就是奇耻大辱!今天,我决心率领你们,不仅要跨过白沟,更要直捣幽州,拿回老祖宗曾经留给我们,却短暂丢失的幽云十六州,驱逐鞑虏,复我河山,血债血偿……”

    “驱逐鞑虏!”

    “复我河山!”

    “血债血偿!”

    “万胜!”

    “万胜!”

    大操练场上,响起了雷鸣般的怒吼声,震耳欲聋,直冲九宵!

    军心可用,士气可用!

    李中易满意的微微点头,高高举起的双手,猛的向下劈,“驱除鞑虏,还我河山!”

    “驱除鞑虏,还我河山!”

    “驱除鞑虏,还我河山!”

    “驱除鞑虏,还我河山!”

    现场的怒吼声,声音越来越大,如同山崩地裂,浪涌海啸一般的惊天动地!

    “出发!”李中易拍马跃下检阅台,拔剑在手,直指北方的幽州。

    “万胜!”

    “万胜!”

    “万胜!”

    十几万大军出征,必须分兵前进,李中易率领近卫军居中,廖山河率领前军开道,马光达所部缀在后队保护后勤。

    大军渡河离开了霸州之后,随着地势的逐渐开阔,随即改为品字型进军的方式,昂首阔步的朝北挺进。

    如今的李家军,和草原民族作战的经验,已经非常丰富。在行军队列的最外侧是三列并排的四轮奚车队伍,每辆马车的侧壁厢板上,都竖着镶了铁皮的厚盾。

    马车的车厢顶也镶了一层薄铁皮,目的只有一个,即防备敌军的火箭攻击。

    镶了铁皮的厚盾之上,无一例外,都被凿了几个孔,以方便三丈长的长枪从孔内伸出。

    这些防护措施是,防备骑兵集团冲击行军中的步军大阵的最佳办法,在历次和契丹人的正面对决之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保护性作用。

    此次北征,李中易把怀了身孕的芍药和李翠萱留在了霸州养胎,只带了竹娘出行。

    李中易的专用马车,一共有四辆,都是军器监的工匠们特制的马车。

    专用马车的改进,主要在车轴和车轮上。如今,一般的马车,车轴和车厢都是硬连接,也就是说,车厢直接架在车轴之上,颠簸得非常厉害。

    李中易的专用马车,则是老欧洲十分流行的四轮马车,整个底座为一个整体,并且安装了前轮的转向系统,车厢则被安装在底座之上。

    这其中,减震系统,由二十几条千炼钢片叠加组成,和以前相比,减震的效果大大的加强了。

    原本,李中易的马车里,坐垫区是一整块厚木板,木板被八条粗麻绳拽着,不和车底接触。这种马车的减震性能,和此前的相比,有了很大程度的改善,但开过汽车,坐过现代马车的李中易,依然很不满意。

    于是,在李中易的亲自指导下,由二十几条千炼钢条叠加组成的全新一代减震系统,取代了悬空式车厢的结果,并改成了四轮马车。

    无论是稳定性,还是减震的性能,和此前相比都有了很大的提高。

    美中不足的是,千炼钢条的成本,高得惊人,那可是一般的权贵拿钱都买不到的稀罕之物。

    这年月,一柄百炼的砍刀,已经可以称得上是难得一见的宝刀,更何况是千炼的精钢砍刀呢

    李中易坐在车里,端着茶盏,心里却在想,如果能够找到橡胶树,那就美妙之极!

    将橡胶包裹在车轮之上,马车的颠簸,更会大幅度的减少。

    说句心里话,哪怕是改进过的马车,乘坐的时间一久,浑身上下的肌肉依然会酸痛难耐。

    橡胶树,李中易自然知道产地,东南亚的印尼、马来西亚等国,中国的海南岛等地,皆有橡胶树。

    印尼和马来西亚,暂时相距太远,可以不予以考虑。但是,海南岛的橡胶树,却可以在灭了南唐之后,唾手可得。

    如今的农作物生产,主要是粟、麦、黍、豆等粮食作物,可问题是,这些粮食作物的产量,出乎意料的低。

    一般来说,一亩地的粟或麦,产量为一石至两石左右,也就是大约一百一十八斤至二百三十六斤左右。

    苏湖熟,或是两湖熟,天下足的俚语,李中易自然是心里很清楚的。不过,目前的苏湖和两湖地区,却在南唐的控制之下。

    另外,关于占城稻的故事,李中易也早有耳闻,不就是安南国那边种植的稻米么

    引进占城稻,将来灭了南唐之后,深度开发江浙地区和两湖地区的农业,显然已经摆上了李中易的案几,成了既看得见,又摸得着的可靠增产之路。

     



第1253章 大进军之北进
    全军完成了骡马化的李家军,行军速度非常之快,区区半日的时间,就已经赶了五十里路。

    吃午饭的时候,李中易和往常一样,在营内到处闲逛。高强和张三正,这两个人起初不太适应李中易和大头兵们一起蹲着吃饭的风格,等时间久了之后,他们俩也就非常理解李中易了。

    早在河池从军之时,高强和张三正都是普通大头兵而已,正是因为李中易经常和大头兵们一起吃饭,让辎重营的人不敢怠慢,他们俩都可以吃得饱肚子。

    开什么玩笑,最高统帅随时随地可能来检查伙食的情况,谁吃了熊心豹子胆,敢克扣将士们的口粮及佐餐的菜肴难道不怕雷霆万钧的惩罚么

    什么叫作接地气李中易十年如一日的,用实际行动告诉军头们,谁敢喝兵血,他就敢要谁的脑袋!

    李中易手里拿着大瓷碗和一双竹筷子,排在等待打饭的队伍中间,有些士兵有些迟疑,不敢跟在李中易的身后。

    “都楞着干嘛这边空位多,快排过来……”李中易招手把那几个迟疑的士兵叫过来,让他们就排在他的身后。

    见了此情此景,高强和张三正只得捏着鼻子,陪着李中易一起排队。

    “早膳吃的啥”李中易左手拿碗,右手捏筷,笑眯眯的问排在身后的一名士兵。

    那士兵做梦都没有料到,最高统帅居然会和他拉家常,艰难的呶嚅着嘴,好不容易才挤出半句话,“羊肉汤,烙,烙饼……”

    李中易点点头,又问那士兵:“可曾吃过肉”这是明显挖坑的问法。

    那士兵老老实实的说:“每三日吃过一次肉,肉汤倒是天天都有。”

    李中易笑了,这就说明管后勤的军官,没敢克扣大家的伙食,嗯哼,这人嘛,毕竟还是怕死的。

    天朝的事情,其实最怕的就是认真二字,李中易十几年如一日的随机抽查将士们的伙食,管后勤的军官们只要不是傻缺,没人敢在伙食上动手脚。

    除了伙食之外,李中易对于将士们的饷钱,也抓得格外的紧。每月发饷钱的时候,都由后勤司和军法司联合办理,从不经过带兵官之手。

    也就是说,哪怕是位高权重的一军之都指挥使,也无法插手银钱方面的事务。

    另外,军官们的提拔晋升,都指挥使也只有建议权,却无最终的决定权。

    李中易不想考验老部下们的人性,而更多的依赖于良性的制度,对军头们的权力进行有效的制衡。

    李中易神色如常的打了饭菜,专门找人多的地方,蹲进去就不想走了。

    客观的说,李中易都吃得很开心的饭菜,高强和张三正他们俩敢不吃么他们俩也打来饭菜,就蹲在李中易的身旁,听他和士兵们话家常。
1...689690691692693...884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