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逍遥侯

时间:2023-05-25  来源:  作者:大司空

    下邦小王,臣王昭叩见陛下。王昭捏着鼻子,大礼参拜,跪到了柴荣的面前。

    柴荣摸了摸頦下的短须,客气的笑道:大王远涉大洋,千里乘舟,来到开封,一路辛苦了,俗礼就免了吧。

    王昭心里那个叫一个气啊,他都跪着行过了礼,柴荣才说这种虚伪的客套话,这不是欺负人嘛?

    多谢陛下。王昭也是没了辙,只得满面堆笑的谢过了柴荣的恩典。

    大王难得来一次吾国,就在开封城内多住一些日子吧?柴荣含笑询问王昭。

    王昭假假的一笑,说:不瞒陛下,臣一向忙于政务,身子骨眼看着不太利落,也确实该享几天清福了。

    柴荣闻言后,不由微微一笑,这个王昭话里藏话,看样子是依然不死心。

    既然大王觉得累了,就多歇息几日吧。朕已经替大王选好了一个好住处,一应布置都按照高丽的习俗,置办齐全。如果大王住得不满意,随时随地都可以再改。柴荣淡淡的吩咐,令王昭心里觉得格外的别扭。

    连宅子都早就建好,还布置好了,可想而知,柴荣惦记着高丽国有多久了?

    实际上,王昭还真冤枉了柴荣。柴荣当初派李中易出兵援救高丽的时候,还真没想过,会一举拿下三千里江山的高丽。

    后来,由于李中易在高丽的进展太过迅速,而且收获异常丰厚,仅粮食这一项,就得了接近一百多万石。

    柴荣仔细的分析了李中易的奏章之后,果断下达了密令,让李中易务必彻底控制住高丽国。

    王昭没心思陪着柴荣闲聊,说了一些不咸不淡的家常话之后,就借口身体不适,匆匆告辞。

    柴荣满面带笑,摆出天朝上邦至尊的高雅风度,不仅赐下许多财物,而且命次相王溥,亲自送王昭回新盖的王府。

    等王昭离开之后。柴荣把李中易召出班次,笑着问他:李卿,你给诸卿说一说。此次远征高丽,收获几何?

    李中易就把这一次征高丽的大致情况,绘声绘色的描述了一遍。当群臣们听说,仅仅铜钱就缴获了五百多万贯,不由暗暗咋舌,定国之功的收获,实在是大得惊人啊!

    李中易拱着手说:陛下。此次祸宽高丽国的元凶,倭酋藤原师辅,已被微臣擒来开封。请陛下明示,应如何处置?

    就在开封府衙门前枷号十日,再斩不迟。柴荣对于所谓的倭国,并没有多少概念。他只是从李中易的奏章里面。才略微知道一些关于倭国的事。

    藤原师辅不过是倭国的区区一寇酋罢了,又不是俘虏了契丹的北院或是南院大王,柴荣也没多少兴致,召见一个海外的蛮夷。

    在柴荣看来,可以从东北部威胁到契丹的高丽国,比甚少耳闻的所谓倭国,要重要许多。

    平定高丽国之后,柴荣将来北伐契丹。又多出一条战略性出击路线,这个才是李中易封侯的最主要因素。

    范相公。李无咎的新职,政事堂应该议好了吧?柴荣忽然扭头问站在最前排的首相范质。

    李中易一听这话,心里也就明白了,大麻烦来了。

    从李中易获得大捷,到率军抵达开封,至少有三个多月的时间。可是,朝廷目前对他的封赏,仅仅只确定了一个虚头巴脑的侯爵而已。

    可想而知,朝中的重臣们,对于李中易应该升任的新职,一定分歧异常严重。

    回陛下,臣等公议,李中易善于理财,应是三司副使的最恰当人选。范质看似在表扬李中易的长处,实际上,却有意无意的忽略掉了他同样擅长带兵打仗。

    李中易的心里却基本有了底,相公们是想拿掉他的兵权,给一点点财权,由此可见,政事堂的宰相们为了安排好他的新位置,确实煞费了一翻苦心。

    三司副使虽是差遣,在朝中的地位却不低,必须由正五品以上的升朝官出任,而且掌握的财权很大。

    柴荣撇了撇嘴说:那就再议吧。显然不很满意范质的这个提议,却又不能当众打首相的脸,否则,范质必须马上叩首请辞。

    于是,关于李中易职务任命,就这么被搁置了下来。

    说句心里话,李中易对于即将出任的官职,完全抱着没所谓的态度。

    在这武夫当国的后周时期,除了军权之外,别的东西对李中易来说,都是无关大局的小事。

    如今,就算李中易离开了破虏军,他的烙印也已经深深的打入了这个团体之中。

    能够对大周朝最精锐的枪杆子,发挥超乎寻常的影响力,这才是李中易在将来可能出现的乱局之中,游刃有余的最大筹码。

    散朝之后,和符昭信一起往外走的李中易,被内侍又一次叫去了大内后花园。

    还是上一次的老地方,李中易隔着老远,看见他的母亲薛夫人怀里抱着已经满周岁的一对双胞胎,异常拘束的坐在符贵妃和梁王柴宗训的对面。

    转过花丛之后,李中易赫然发现,他的小妾瓶儿居然就坐在符贵妃的右侧。

    这时,凉亭外,忽然传来柴荣爽朗的笑声,小东西,你若干尿到朕的手上,朕一定打烂你的小屁股。

    李中易循声看去,好家伙,他的宝贝儿子李继易,竟然被柴荣抱在怀中,逗着玩儿。

    陛下,小儿无知,若弄污了您的龙袍,微臣全家老小,万死莫赎。李中易慌忙跑过去,想从柴荣的手上接过李继易。

    柴荣哈哈一笑,轻轻的捏了捏李继易那粉扑扑的小脸蛋,却故意扭过身子,没让李中易把儿子接过去。

    无咎,汝子与吾子甚是投缘。就在刚才,清哥儿告诉朕,他很喜欢汝子。柴荣笑得很开心。

    李中易心里却有数,柴荣这是有意提醒他,他们李家的上上下下,都和梁王柴宗训,产生了密不可分的瓜葛,再也难以分离。

    父皇,儿臣最喜欢和小侄儿一起耍子。坐在凉亭之中的柴宗训,忽然站起身子,跑到柴荣的跟前,伸出小爪子,一把抓住了李继易肉肉的小手。

    柴荣低下头,故意问柴宗训:清哥儿,小侄儿连话都不会说,你喜欢他什么呢?

    柴宗训显然不怎么害怕柴荣,他笑嘻嘻的说:小侄儿是我梁王府的官儿,又比儿臣矮了一辈,儿臣自然要多疼着他一点。

    唉呀,这才是五岁的柴宗训呐,怎么这么聪明呢?不会有人教过他吧?李中易的心里,难免有些犯嘀咕。(未完待续索,!

    :司空今天回晚了,正在赶工,两更肯定有保障的,请大家别心急!




第213章 警讯
    犬子蒙梁王殿下如此爱顾,在下实在是感激涕零,无以为报。李中易心里明白,不管这是不是柴荣一家子合起伙来演的戏,他都必须毫不迟疑的表明政治态度。

    听李中易对柴宗训的态度异常恭敬,柴荣不禁微微一笑,这个李无咎,真是聪明绝顶,一点就透啊!

    朕已年近不惑,最近这段时日,老是觉得精力有些不济。柴荣扔下这句话,就默默的盯着李中易。

    李中易心里很明白,柴荣这是暗示他,立皇太子的时机已经成熟。

    可是,李中易心里明白是一回事,嘴上却必须态度鲜明的予以规劝,陛下,不可太过于劳累,务必保养好龙体。我大周国势日盛,待北伐克竞全功之日,再考虑其他的事务不迟。以微臣的浅见,天子的家务事,只能由天子乾纲独断,任何人不得多言。

    开什么玩笑,让李中易主动建议,立柴宗训为皇太子?除非李中易的脑袋被门夹了,才会在这种节骨眼上,犯这种高级错误。

    在李中易看来,柴荣既是慈父,又是君王。站在慈父的角度,柴荣喜爱柴宗训,那是父子天性,无可厚非。

    可是,站在君王的角度,皇帝和皇太子,天然就是一对矛盾的统一体。

    自古以来,坐上皇太子宝座的,就没有几个有好下场的。有人甚至做了三十年的太子,到最后,依然避免不了被废的悲剧。例如,康熙的二阿哥胤礽。

    太子一旦势大。皇帝必然是夜不能寐。

    可是,太子的性格如果太过柔弱,非人君之相,当皇帝的又要担心,江山会否易主?例如。明成祖朱棣和皇太子朱高炽。

    李中易如今的身份十分敏感,他原本属于文官系统,却又对破虏军拥有极大的影响力。

    咳,李中易手里捏着枪杆子,还敢对朝政,尤其是立储之事。指手画脚,嘿嘿,难道他想步岳飞的后尘么?

    所以,面对柴荣的试探,李中易果断选择了最为合适的说法。

    其潜台词是:立储乃是陛下的家事。只能由陛下自决,他非所知!

    无咎啊,你太过谨慎了,朕私下里问你,尽管直言无妨。柴荣的脸上的笑容,渐渐淡去。

    陛下家事,非人臣所敢言也。李中易咬定青山不放松,打死也不敢松口。

    柴荣微微点了头。又问李中易:逍遥侯,无咎可满意?

    李中易赶紧行了大礼,感激的说:臣此次远征高丽。仰仗陛下明见万里,指挥若定,方能克竞其效。臣不过是依照陛所定之方略,执行得较为彻底罢了,安敢居其功?

    哈哈,李无咎啊。李无咎,你过谦了。柴荣忽然大笑出声。一边拿手指逗抱在怀中的李继易去舔,一边瞥了眼正抓住李继易不肯撒手的柴宗训。你的能耐,朕知之矣!

    李中易没敢接这个腔,却见柴荣将李继易交到了宫中奶嬷嬷的手上,他的心下立时安稳了许多。

    柴荣以前肯定没有抱过小孩子,李继易的小脑袋,倒有大半露在柴荣的臂弯之外。

    李中易见柴荣迈步朝湖畔走去,他心知,柴荣一定私下里有话说,就轻手轻脚的跟了上去。

    朕看过你派人送回来的黑水马,确实如你所言,只需要粗饲即可,非常好养。柴荣仰望着湛蓝的天空,淡淡的提及战马的事情。

    李中易当即解释说:回陛下,微臣听女真人的马夫说过,这黑水马不仅饲养方便,而且,耐力十足,无论寒暑,都可以驰骋于大草原之上。

    柴荣点点头,说:若要拿回燕云十六州,就要直接面对契丹人的几十万铁骑,朝中不希望朕北伐的重臣,人数可是不少啊!

    李中易拱着手,说:陛下,臣在高丽国的时候,一直在暗中打探契丹的消息。臣听说,契丹之主耶律述律,荒淫无道,甚不得人心。当此时,正是我大周出兵西取定难军,拿回塞上江南之沃野千里的大好时机。

    立储的事情,李中易知道这是柴荣的有心试探,他不敢插嘴,免得倒霉。

    反正,李中易早就知道结果,柴宗训迟早要当太子,他有必要掺合进去么?

    可是,涉及到军国战略问题,李中易也没啥需要忌讳的地方,索性打开天窗说亮话,畅所欲言。

    嗯,定难军有马,而且是上好的河套马。柴荣显然事先做过功课,对于定难军党项人的地盘,相对比较了解,如今,西平王拓跋彝殷的手下,已有一万帐,大约四至六万人。

    接过柴荣手里的小纸片,李中易仔细的看了一遍,这才了解到党项人的军制。

    党项人的最小军事编制是抄,有正兵和负瞻(辅兵)各一人。两到三抄为一帐,有四到六个人,由阿克泥率领。

    党项人是全民皆兵的氏族架构,主要兵力都集中在八大部落的手上,同一部落的兵马,是一溜。

    对外开战时候,各部落首领派遣手下的将领带兵参与出征,其所属的兵马,大多有几十帐,称为枢铭。

    陛下是打算征定难军?李中易很早就想打党项人,只是限于条件不允许,才没有极力上奏。

    柴荣微微一笑,反问李中易:你说呢?

    李中易的心里也就明白了,柴荣果然纠正了此前的战略错误,转而把注意力放到了定难军的身上。

    按照李中易原本的构想,先拿下党项人占据的河套地区,拥有了河套马之后,留出三年训练马军时间。

    与此同时,调集重兵拿下后蜀这个大粮仓,然后佯攻北汉。诱出西南部的契丹人,聚而歼之。

    最终,落脚点肯定就放在了燕云十六州上面了。至于南唐荆南吴越等南方诸国,都是庸主在位,胸无大志。根本不足为虑。

    当然了,这仅仅是李中易的想法。柴荣站的位置不同,也不知道历史的真实走向,考虑问题肯定也大有不同。

    无咎啊,你是英雄呢,还是枭雄?朕一直看不大明白呢!柴荣不冷不热的望着李中易。

    又来这一套帝王心术。李中易心里明白柴荣的纠结,脸上的却丝毫不显露出来,他镇定的说:微臣一直以纯臣自诩,请陛下明察。

    柴荣忽然笑了,说:那人告诉朕。朕在之日,汝一定是忠臣。可是,朕若是你必为枭雄。

    娘的,谁他d的这么陷害老子啊?李中易背心上的冷汗,立即淌下了脊背,这话可不太好解释啊。

    陛下赐臣逍遥侯,臣的性子一向懒散,也很喜欢过逍遥快活的日子。李中易故意端出爵位来说事。就是想提醒柴荣,他李某没有野心。

    柴荣的厉害,李中易心知肚明。他不敢当面提出倦勤的想法,只能拐着弯子,吐露心声。

    清哥儿打小就是个仁善的性子,将来必定不会亏待了你父子家人。柴荣仰面朝天,喃喃自语,父皇没烹走狗。是个仁君。即使狡兔死了,朕也不烹走狗。

    李中易始终认为。柴荣此话半真半假,是故意说给他听的。

    而且。正因为有了第二次御花园见面,李中易深刻的认识到,关于他的新职务,政事堂那边固然意见有分歧,更重要的是,柴荣还没有拿定主意。

    柴荣两次在私下里暗示,有人在暗中陷害他李中易。李中易即使不可能,从柴荣的嘴巴里问出暗中作蛆的是谁,也暗暗告诫自己,一定要想办法把那个人找出来。

    李无咎啊,朕希望没有看错你。柴荣忽然挥起手里的玉钺,猛的劈在了一棵柳树之上,汝且回家歇息半月,朕必有后命。

    对于柴荣的顾虑,李中易并不担心。柴荣乃是一代雄主,并不是后蜀孟昶那种昏君。

    至少在拿回燕云十六州之前,既会打仗,又会捞钱的李中易,已经处于不可或缺的地位。

    离开皇宫之后,李中易坐进家中来接的马车之中,脸色立即阴沉下来。

    柴荣显然还是相信他,否则,不至于当着他的面,透露出柴宗训将被立为皇太子的绝密内幕。

    问题是,那个经常说他坏话的小人,却可以让柴荣在重用李中易的时候,很自然的会有所迟疑。
1...141142143144145...884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