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家宗师
时间:2023-05-28 来源: 作者:胖一点
就是陈秀才现在手里的这本,也是他从牙缝里挤出来的,如果不是听闻河南赈灾之事,他想略尽绵薄之力,加上确实对十分好奇,这才出资购得,否则二钱银子对他来说也不是个小数目。
要知道他之前看的小说,可都是盗版,甚至是盗版旧书摊里掏来的,二十文钱一本,五本起卖。
靠着这个,陈秀才愣是看完了除最新版的下之外,马晋的所有小说,堪称死忠粉。
只不过这种死忠粉,不知马晋是认还是不认
又依依不舍的瞄了两眼描写烤鸭的段落,陈秀才使劲咬了一口馒头,然后翻页,美食杂谈之后的板块是历史那些事,主要讲的是历史上的一些事件或者人物,然后进行注解和分析,第一刊的历史那些事,讲的就是著名悬案烛光斧影的故事。
烛光斧影是指北宋宋太祖赵匡胤暴死,宋太宗赵光义即位之间所发生的一个谜案。
相传宋太祖死时,太宗皇帝在旁,并有人在外看到殿内烛光中有人影闪动,斧柱触地之声,之后便是宋太祖身死,宋太宗继位。
按照常理,宋太祖赵匡胤应该遵守父死子继的规矩将皇位传给自己的儿子,但他却是传给了弟弟赵光义,而且宋太祖死因不明,又有烛光斧影之说,此间事宜引人遐想。
本刊的历史那些事就根据各种野史正史的记载,大胆进行猜测,比如质疑宋光义为何夜宿皇宫,太监王继恩是否假传圣旨,金匮之盟的真伪及之间种种漏洞。
还有赵光义登基后不到第二年就迫不及待的改年号;赵匡胤留下的长子幼子突然暴毙;先皇后身死,却不以皇后之礼发丧,以及南宋时赵构因梦将皇位还回太祖一脉等等
凡如此类说法是林林总总,历史那些事引经据典,将其一一列举,虽然最后并未盖章定论,只是言为猜测,但明眼人一看就能明白,支持烛光斧影之说的。
陈秀才看得很认真,在此之前,他是相信司马光的皇室阴谋论的,即宋太宗继位是正常的皇室权力之争,但并未谋害赵匡胤。
但今日他看了这篇文章后,陈秀才犹疑了,所说,证据充分,有理有据,比司马光简单的春秋笔法要详实的多,再结合司马光当时为北宋臣子,立场未必正,所以两相比较,陈秀才比较倾向这边。
历史那些事是刘勉主持的板块,也由他主笔,不过有时也会征求外稿,当初开刊时,刘勉曾问马晋诀窍,马晋就告诉他八个字:内容详实,吸人注目。
至于刘勉所关注的是否符合史实记载,在马晋看来根本不当回事,史书这东西,你只能当做参考,你要是尽信于它,那就是傻子。
马晋自己就是玩笔杆子的,自然也知道那帮文人的尿性,中立客观的不是没有,但是少,大多数都是隐含私货,本方人物歌功颂德,敌方的肆意抹黑,这都是基本操作。
后世华夏二十四史嗯,没说错,前面几朝还好,其中有不详之处还有待商榷,但基本上还是屁股正的,但明清二史,这就有些操蛋了。
明史多是那些投降满清的文人写的,基本上明眼一看就得开喷,清史就更不用看,满篇都是圣君明德,能搞出文字狱的朝代,能有什么史论所言。
所以很多人只认明史以前包括明史的,对算上清史的嗤之以鼻。
当然有说清史不列是历史原因,但历史爱好者对清史的不屑的公认的。
话又说回来,历史长河,浩瀚如海,其中很多事件的真假已经随着时间消失,史书记载也很多不尽其然。
后人只能略做猜想,各抒己见,要想一锤定音是不现实的。
而马晋所弄出来的这个的历史那些事也是这个意思,只做猜测分析,并不盖棺定论,仅供时人以作谈资,顺便普及普及历史。
深入挖掘历史真相,那是史学家的的活,马晋没这个闲工夫,也不利于销量。
如今历史那些事这个半娱乐半普及的画风,既有干货,又能给予读者遐想讨论空间,马晋表示很满意。
陈秀才现在就对这篇关于烛光斧影的分析很感兴趣,来回读了两遍不说,又让儿子把他珍藏的宋纪一二卷取来,认真比对。
这套可是陈秀才的珍藏,不过并不全,只有陈隋宋汉四记,但就这也不少了,共九十四卷,摆了满满一列,要不是陈秀才酷爱史书,以他的经济条件也不会购买这么多的书籍。
而等他比对清楚后,陈秀才对的说法更认可了,不过他也有一定异议,想和其作者讨论一下,只是这事只能想想了。
陈秀才唏嘘一会,让儿子把宋记两卷放回原处,郁郁的又翻开一页,正好看到历史那些事的征稿文书,还标有稿酬酬谢,心中甚喜。
儿子,把那两卷宋纪再给为父拿来。
陈子:
第三百八十九章 医术精湛陈秀才
陈家庄
无视了儿子不满的神情,陈秀才看着上关于历史那些事的征稿文书,越看越是欣喜。
陈秀才名叫陈翰竹,今年三十余岁,京郊人氏,有秀才功名,不过天赋有限,考个秀才已经是得天之幸,要想中举人是基本无望了。
陈秀才考了两次乡试,惨遭落榜之后,也渐渐收了心,平日里只是开个私塾,教授学生,顺便关注儿子学业,将科举之愿寄放在儿子身上。
加上父辈留下余荫,有个十几亩良田收收租子,他的小日子过得也算惬意。
陈秀才没有什么爱好,就是喜欢读书,而众多书中唯爱医史两类,靠着读医书,陈秀才自学了几招半吊子的医术,借此成了陈家庄乃至周围几个村的赤脚郎中,平日里也能从那些抗拒城中医馆巨额诊金的村民中,挣个三瓜两枣的药钱。
当然,陈秀才有自知之明,赚得都是他有能耐治的小病小灾钱,真正的大病,他可不敢耽搁,都是送城中医馆医治。
医书多少能让他赚着辛苦费,所以陈秀才开下力气研究,但是看史书就纯粹是爱好了。
读史可以明鉴,知古可以鉴今。
这句话虽然是西方大不列颠的培根所说,位在大乾陈秀才绝对不知道,但若是陈秀才知晓这句话,定然会对这位喊着芝士就是力量的手抓饼常客,引为知己。
华夏浩浩几千年,可研究的东西太多了,陈秀才每每观史,都游历星海,沉迷其中而不可自拔。
但看史书也是要钱支持的,别的不说,光是那一整套资治通鉴就价值不菲,陈秀才眼馋了好久,还没凑齐三分之一。
平时他想要看书,都是去书肆蹭或者去大户人家借,但这并非长久之策,陈秀才怎么也是读书人,平日里蹭书时遇到的白眼和鄙夷也让他心生羞恼。
但无奈身无钱财,腰杆不硬,又不舍史书,只能生生忍受。
而此番看到历史那些事的征稿,让陈秀才不由动了些心思,刚才这篇烛光斧影他承认写的不错,但刘勉毕竟年幼,看过的史书还少,文笔虽然优秀,但论历史了解上,还逊色陈秀才这种成天泡在史书里的老油条几筹。
也就此,陈秀才琢磨是否自己也能仿照这篇文章,写些关于历史的文稿,投稿杂志。
不求能赚多少钱,够自己买些史书就可,顺便也不让自己多年研究出来的成果,埋没乡间,无人问津。
想到就做,陈秀才也算个雷厉风行的性子,跑到自家书房,赶走了正在练字的儿女,寻了些资料,然后坐在椅子上挥笔而就,洋洋洒洒的写了近万字的论杨广,阐述这个号称千古昏君的是非功过。
写完之后,陈秀才捧着稿子很是满意,准备再完善精校一番就投稿杂志,此时天色也晚了,其妻刘氏叫他吃饭。
吃罢了晚饭,陈秀才又看起了,刚才他灵感爆发,急着创作,如今写完文稿,陈秀才刚想起来那还没看完呢。
此时的陈秀才已经完全被征服了,越发的觉得这本册子着实了得,花费的二钱银子也不觉得心痛了,甚至还以为颇值。
历史那些事之后是医论,第一刊是诸葛逸亲自写的的骨伤简述杂论,而这篇文章也是陈秀才花二钱银子购买杂志的一个原因。
作为一个合格的乡村赤脚医生,陈秀才对自己的医术是有野心的,平时阅览医书之余,有时也去医馆向那些坐馆郎中们请教,当然,人家未必搭理他,但其初心是好的。
所以平素有什么学习医术的机会,陈秀才都会积极前往,但作用寥寥,至今仍是个半吊子。
前几天他看到杂志传单,上言第一刊有医仙的文章,教授骨伤常识,这让陈秀才很是欣喜。
要知道,陈秀才会的医术也无非是一些小病小灾的温养之术,对外科骨伤更一窍不通,此番见到医仙亲传,他能不兴奋吗。
搞不好又是一个开源之项啊
所以陈秀才对这篇议论看得很认真,甚至比刚才研究烛光斧影还甚,毕竟一个只是爱好,另一个关乎着赚钱门路。
而正当陈秀才下功夫研究骨伤杂论时,陈家大门被人从外面砰砰砸响,陈秀才捧卷外出,就见三四个村中青壮用一个门板,抬着一个人进了他家,领头的正是和他同族的兄弟陈重。
陈重见到陈秀才,脸色大喜,急匆匆的拉他过去:翰竹哥,快来救救我家老三,方才修家里外墙,老三从墙上摔下来,胳膊断了。
陈秀才脸色凝重,斥道:胡闹,胳膊断了这么重的伤往我这送干什么,还不赶紧送城等等,胳膊断了?那就是骨伤了,抬过来我先瞧瞧。
陈重等人不敢怠慢,连忙将伤者抬到堂屋,陈秀才又让儿子多点了几根蜡烛,照明光亮,自己蹲在地上,检查伤势。
陈秀才在伤者一旁,边检查伤势,边捧着和上面的文章比照,他自己倒是专心致志,但在在旁人看来就有些恐怖了。
别的郎中看病都是去三下五除二,处理伤势,而陈秀才看病时却捧着书,脸色还一会阴一会阳,嘴里念念叨叨,任哪位家属看着都揪心不已,伤者的二哥更是拉了拉陈重的袖子,悄声道。
大哥,不行就送老三去城里吧,翰竹哥这里我看有点悬,你看老三脸都吓得没红色了
陈重也看不下去自家老三的凄惨模样了,点点头,刚要开口,陈秀才抢先一步,笑道:有了,患处红肿,疼痛难忍,活动不便,且骨窝空虚,有无骨断之像,你家老三这是脱臼了。
陈重见此,也将进城的想法抛之脑后,去城中医馆哪有那么容易的,随随便便就是几两银子,哪是他们这些百姓去的起的,忙对陈秀才问道。
老三这伤严重吗!
陈秀才笑道:不严重,待我与他正骨复位之后,以木板固定,不要轻动,养上两三月便可。
众人大喜,躺床上的老三更是忍着疼痛喊道:那翰竹哥,你快来吧,疼死我了。
陈秀才自无不可,让人搬过一张桌子,把伤者抬到上面,让妻子儿女退到一边,给伤者褪去衣物,手法轻柔的抚摸患处,缓解伤者情绪,寻找正确位置后,用力稳缓渐大,手臂猛然一动,务求一击即中。
陈秀才手上忙着,还不忘同书上说的那样和老三说话,分散伤者的注意力:老三,听说要娶媳妇,媒人相看的怎么样。
老三忍着疼:我二姑给做的媒,临村啊
趁着老三说话,咔嚓一声,陈秀才面带得意问道:好了,动动看看怎么样。
旁边众人赶紧上来围观,关心老三的同时,也不忘吹捧陈秀才两句,什么哥哥神医,妙手回春的赞赏,一个劲的往陈秀才身上砸,陈秀才嘴上谦让,面上却带有得色。
等等翰竹哥,老三的手好像还不能动。
陈重的声音把陈秀才从得意中拉回了现实,他分开围着众人来到老三面前,仔细检查伤处,片刻后,他才面色郝然道。
呃,我也是第一次,没弄好,骨头复位错了,不过不要紧,我再来一次就好了
说罢,也不理会老三的惊呼,猛然上前抓住患处,咔嚓一声。
不一会,传来了老三弱弱的声音:哥,还不行
月上枝头,陈秀才的家中却传来了一声声凄厉而惨烈的叫声,唬得群鸟尽散,村犬颤颤。
咦?还不对,我再来一次。
哥,不用了,哥啊
又错了,再来。
啊
嗯?我还不信了,再来。
呜呜呜
半个时辰后,陈重几人抬着奄奄一息的老三从陈家出来,还伴随着陈秀才贴心的医嘱。
骨头我已经复好了,不要让老三干重活,多给他煮些骨汤肉汤的补补,有什么不对,随时找我来复诊。
而听到复诊两字,本来已经瘫倒在床板上的老三,又不自觉的抽搐一下,双目之中满是恐惧和绝望
:你们是喜欢一天两章两千字的,还是一天一章四千字的
第三百九十章 京城无人不识《杂志》之名(二合一)
七月初二,晌午
同仁堂掌柜董礼春刚刚送走了内阁阁老游见游大人府里的一个管事,回到后院,脸上露出淡淡的笑容。
托医论的福,同仁堂随着上面那句以上药材,同仁堂各大药铺均有销售的广告好好火了一把。
之前已经小有名气的同仁堂如今一举成为京城知名药铺,从医论传单发布的那天起,每日来药铺寻药的人呈直线迅速上升。
而掌柜董礼春看着这不断涌来的客人,是喜的合不拢嘴,不过到底是干医馆药铺行的,心里再高兴,也不能对客人天天摆着个笑脸。
否则那些被病痛折磨的痛不欲生的家属病人,看到你这张笑脸,甭管你是出于什么心理,落到人家眼中,心里的不舒服是又添了三分。
这也是很多医生郎中,如无必要看病都绷着一张脸的原因,除非是喜脉病情康愈之类的喜事,一般绝不露出笑容,不然引起病人或家属的误会就不好了。
人都说做生意讲究笑口常开,但这不包括两个行业,一为殡葬,另一个就是药铺医馆。
相反,很多店铺为了名声,还得盼着生意冷清,比如同仁堂门外就挂着马晋亲题的一副后世楹联——但愿世间人无病,何惜架上药生尘。
当然,话是这么说,心里是怎么想的就不一定了,比如董礼春,虽然面上不显,私底下巴不得天天有人来求医问药呢。
之前就在新华待过不少时间的董礼春。懂得怎么应对广告随着带来的与日俱增的客流量,他还明白,眼下广告效应还未完全传播开来,等到几日后,才是真正的爆发阶段。
而且随着的影响不断扩大,一直挂在医论上面的同仁堂,也会跟着不停的在京城百姓们眼前出现。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