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都市言情

穿越而来的曙光

时间:2023-05-23  来源:  作者:花裤衩狙击手




第三百零三章 筹备
    武朝的官员们会作诗,会喝花酒,还会为了争夺某个妓院的头牌吵得面红耳赤不惜在朝堂之上相互攻讦,但是他们谁也不会拿起地图细细查看,看看武朝的地图是不是合乎标准。当代的武朝地图,基本上都是和孩童尿床时留下的痕迹一般粗糙而可笑,不仅南北不辨,而且也没有比例尺一说,更是完全无法辨别省份的轮廓。根据徐霞客的日记中所描述的,他通过关系复制到的那些堪称“军用高清”地图,拿在手里一点用也派不上,一路南下走来,只能沿途询问看见的人来确认需要前进的方向是不是正确,而无法依照地图来辨认方向。至于地图上对于山脉山岭河道与官道等记录,不仅不精确,甚至于有很多根本就是错的,尤其是许多军官使用的地图,甚至于还是祖传好几代留下来的,很多记录甚至于还加了密,要辅以口诀什么的才能看个大概,基本上可以说是一点用都没有。此刻的晨星已经有不少迈德诺传教士登陆并定居,他们在试图向武朝传教的同时,也带来了迈德诺人使用的制图法,但是除了武朝很少数的一些亲迈德诺官员之外,大多数武朝官员对此都是不屑一顾,认为毫无必要。

    此刻的武朝地图上,是完全没有台湾岛的,台湾这个旧世界中国第一大岛对于武朝而言,根本就不是什么武朝领土,而是法外之地。没有任何官员对于台湾有任何想要占领宣示主权的意识,他们现在所乐见的是闭关锁国,虽然口头上说闭关锁国主要是为了防止海边的渔民和农民给登岸的海盗提供情报和补给,但是事实上却是为大规模进行海上贸易设置一个极高的门槛。任何没有官方身份特许的商人,是绝对别想开着船进入大海进行海贸的,即便是有人胆子大,驾着大船驶入大海,他要面临的不仅仅是武朝的“海岸警备队”——大武水师,还有各种各样来历不一的海盗,同时还有更让他们觉得头疼的“郑家水师”。

    郑家军的前身是海盗,招安之后却也和之前的海盗没有什么特别大的差别。但是他们有了官方授权的身份之后,能够在朝廷允许的情况下常驻福建洋面,现在有了根据地,而武朝的海船大多都只能靠近海岸依照“针路”航行,因此福建与台湾之间的台湾海峡就成为了他郑家军的一亩三分地,任何在台湾海峡之间过路的船只,时刻都要受到郑家水军的监视,任何没有悬挂郑家令旗的船只,他们都有权借用剿贼的名义予以攻击和俘虏。如果愿意悬挂郑家令旗,没问题,两千两一年,不讲价,郑家就倚靠着这样的手法,从来往于台湾海峡之间的商贸船队之间每年坐收上百万两的通行税。并且郑家还有一招玩得相当六六六,那就是以海盗的名义偷袭附近港口,并将其焚毁和掠夺,保证贸易船队在这些港口无法停靠,只能选择厦门港进行停靠和交易,这样一来,他郑家就能再收取一次交易税。用这样的办法,郑家仅仅是通过这样的手段,每年坐收巨额的通行税和交易税,这些钱郑芝龙也从不如同山西老抠一般藏在地下,而是拿出来招募流民,购置武器和军舰,用以扩大自身力量。尤其是前几年福建遭遇罕见旱灾,他还乘机招募了大批的流民,将他们运过台湾海峡,大规模移民至台湾岛上,并在台湾岛上占据了一些适合耕种的区域进行定居。

    不过在他移民台湾岛之前,迈德诺人也对台湾岛进行了多批次的移民,没错,多批次的。迈德诺人常年在海上漂泊,他们也想要有一块安定的土地,因此他们对于太平洋上的岛屿进行了大规模的移民,移民的效果就是除了火奴鲁鲁岛上较为成功之外,其他岛屿大多以失败告终。说起原因来其实很简单,流行性疾病尤其是疟疾让这些迈德诺殖民者死亡率非常高,他们由于长期生活在海上,基本上不会遭遇到传播疟疾的蚊虫,因此对于疟疾的抗体非常少,而一旦登陆之后,尤其是在台湾这样以原始森林为主的岛屿,到处都是能够滋生蚊虫的水坑,在尼西亚群岛上这种情况更加严重,蚊子几乎能够如同轰炸机一般黑压压地向人扑过去,用火都挡不住。

    在如此众多疟疾传播载体的努力下,无论是迈德诺人还是被郑家运到台湾来的福建移民,死亡率都是非常高的,甚至于在新到达台湾岛的五年之内,死亡率可以达到百分之五十到八十之间,所以即便是迈德诺人和郑芝龙都想要开发台湾岛,但是却都无法抵挡住疟疾对移民的肆虐。多年下来,迈德诺人和郑家移民在台湾岛上并没有如同之前料想的那般铺开来,仅仅只是占据了台湾的南北两端,仅仅是几座小的定居点罢了,台湾的土地肥沃,但是种植出来的粮食相对于成群成群死亡的移民而言完全没有必要,所以近几年来对台湾的移民都开始大大减少起来。因此别说是周晋峰,就算是天启皇帝对于台湾这个词听说的机会也不多。

    执委会在初步讨论之后又联合了人力资源部、商贸部、工业委员会、农业委员会、军事委员会以及建筑委员会等多个部门召开了一次较大的会议,对可能将要付诸实施的山西平乱行动作出计划。

    根据计划,海军和商贸部都将派出部分运输船,将人员和物资运输到山东青岛的位置,接着物资和人员将经由青州府、济南府、东昌府、大名府、彰德府、潞安府最后进入平阳府。因为此刻的乱军基本上集中在平阳府一带,那么军事委员会的计划就是将战斗在平阳府的区域内终结,减少溃兵败逃中造成的伤亡。因为从邸报中得到的消息,叛军每次攻城或者作战,都会驱使老弱妇孺在队伍的最前列用以冲击武朝军队



第三百零四章 筹备 2
    比轻机枪更让人头疼的是子弹,由于七毫米金属定装弹是新式的一六二九枪族所设定的标准弹药,使用的是七毫米口径,旧世界子弹的口径都是以英制单位为标准的,事实上这种标准相当蛋疼,例如0.303英寸0.45英寸还好点,动则0.308英寸和0.38英寸这么一换算下来,从5.56毫米到7.62毫米,7.69毫米,7.82毫米,7.92毫米等等等等,让当时为元老院采购弹药的几位大米籍元老差点愁白了头,好不容易才把这些弹药和枪凑齐了,幸亏还有林深河在场,这才没有听从米粒尖奸商的建议更换武器的枪管以节约成本。

    到了新世界,元老们都不想要再在这个新世界里重新遭受一次英制单位的折磨,因此在确定弹药的规格时团结一致地抛弃了英制单位,使用了公制单位。从一开始元老院步枪和一六二八步枪使用的十二毫米口径弹药,到六角步枪使用的七毫米圆头弹,到现在准备用于轻机枪的七毫米尖头弹,全都是取整,坚决不学旧世界向英制单位低头。旧世界唯一沿用下来的弹种只有一种,那就是九毫米派拉贝姆弹,选择这种弹药的唯一原因就是口径是整数……

    军工委的七毫米口径枪族方案中有一系列的不同种类武器,首当其冲的当然是一六二九年式轻机枪,方案指标中还有一款标准步枪,一款半自动步枪,但是这两款步枪因为现在军事委员会并没有打算全面撤装一六二八步枪因此并没有真正进行选型,但是设计方案已经开始在元老们中进行征集,并且也已经被送上来一些设计图。不过这些设计图没什么新意,基本上都是从旧世界的世界名枪中进行的复刻,无非就是98k步枪、莫辛纳甘步枪或者李恩菲尔德步枪、m1903步枪之类,半自动步枪稍微多了一点,但是也大多复刻自加兰德步枪、g43步枪以及zh29步枪,当然也有让人耳目一新的m1941步枪的设计图,其甚至为七毫米口径子弹进行了改进,缩短了导气管的长度以及弹仓的大小,这份图纸明显是用电脑进行了制作,非常用心。

    在按照图纸进行生产后,军工委对这些步枪进行了组装和测试,当然其中遭遇了很多的失败和挫折,使用金属定装弹的步枪对于枪身零件的要求远比之前的纸壳弹步枪要高,因此失败率也高了很多,在几个月的测试研发之后,军工委终于拿出了这些步枪的样枪,每种准备了三支。不过这次林深河学乖了,他并没有跑到沙洲靶场组织一个新产品发布会跟一群军委会的大头目吹嘘武器的先进程度,他将这十多支各型步枪交到了外籍军团进行射击测试和参加训练,从士兵们的反馈中去吸取经验给步枪进行选型。

    林深河选择外籍军团是有原因的,首先外籍军团里的士兵基本上都不是归化民,驻地又集中在沙巴克堡,便于从士兵级别的管理和保密;此外外籍军团的军官里从最高的丸山、林宅三到阮文玉、牛金星都是和元老院的大多数元老没有太多交集的土著,在参联会里虽然有席位却没有多少发言权,因此对于参联会也是可以保密的;外籍军团作为一支“外国人”组成的军队,武器装备级别不高,在组建之初甚至于只是装备元老院步枪,比之卖给土著的外贸版元老院步枪只是多了膛线而已,外籍军团的官兵眼红一六二八和一六二九步枪很久了,由于军工厂生产缓慢以至于到了一六三零年的时候还有一个整连还在使用老款的元老院步枪。现在这些突然冒出来的步枪让这些外籍军团官兵们如获至宝,这可是连陆军海军都没有资格装备的试验型武器,从武器发射速度、射击持续性和射击精度上来看,这些新款步枪远远胜过了那些旧款的步枪,他们对于能够拿到这些武器哪怕只是做测试的,都觉得非常开心。

    当然,这一切都如同林深河的预谋完全一样,无论是军事委员会的海陆空与陆战队,都完全被蒙在鼓里,就连七毫米金属定装弹的生产线此刻生产出来的子弹,也被以“特殊军备”的名义一整箱一整箱地送到沙巴克用以进行压力射击测试,就连这些武器的枪管,也以每支步枪三支枪管的量进行了预备,以保证能够测试出不同生产工艺生产出来的枪管能够达到的最大射击寿命。

    除了这些七毫米口径步枪,军工委还设计了两种冲锋枪,第一种是仿自斯登冲锋枪,这种冲锋枪因为制造起来省工省料,成本非常低,在满足最基本性能要求的前提下尽可能地降低成本,根据它的前辈在战争中备受诟病的两个毛病,照抄自德军mp38的双排单供弹匣设计特别容易卡壳,因此在军工委的设计中,这种弹匣便被直接替换成了单排单供弹匣,以减少卡壳的几率,但是带来的后果就是弹匣的长度不变的情况下载弹量减少三分之一,以前三十发弹匣现在只能装二十发了,如果加长弹匣很可能会影响弹簧寿命,虽然也有军工委的元老建议采用德军的手枪弹鼓方法装多一些弹药,但是在测试之后军工委还是放弃了这种想法,首先弹鼓装弹的确简单,拧开盖子上好弹簧往里面塞子弹即可,但是手枪弹鼓的制作非常复杂,一支斯登冲锋枪无非是四十七个零件,而手枪弹鼓里就需要差不多二十个零件,如果使用的话以元老院现在士兵的文化素质,恐怕会记不住维护步骤导致武器损坏;其次手枪弹鼓虽然可以装很多的子弹,但是也同样会带来武器沉重的麻烦,士兵手持冲锋枪为的就是要减轻重量进行冲锋,如果还不得不抱着一个沉重的弹鼓,估计会影响武器发挥空间。斯登冲锋枪的第二个缺点是保险机构不可靠,很多时候甚至于一碰就会走火,在二战中有很多盟军士兵还没见到敌人就被自己的武器走



第三百零五章 筹备 3
..,

    《穿越而来的曙光》第三百零五章 筹备 3 正在手打中,请稍等片刻,



第三百零六章 夜皇上
    “嗯”一双保养得非常好的手从成堆的卷宗中拿起了一封文,看了看上面的字,是从安南省发上来的,这人长出了一口气,拿过来在自己面前展开,细细看了起来,“安南巡抚黄秋生嗯,因为粮饷不足,暂时派不出援军增援山西平乱大营……”看到这里,他重重地哼了一声,作势就要把这份文件丢到一边,但是手举到一半却又停了下来,明显发觉到不一样的地方。

    敌地不地酷后学陌月我技孙

    平时各地官员在无法满足朝廷要求的情况下是会要找出各种各样的借口的,然后再和朝廷谈条件,争取朝廷调拨更多的银子才会做,但是现在这封从安南送来的文件信封上盖着好几个红色的八百里加急戳,一看就是一路狂奔送来的。黄秋生能够做到安南巡抚,自然不会是个傻子,不可能八百里加急送过来一封信说办不到朝廷的旨意才对。而且,他手掂量了下信的重量,很明显是好几页信纸写成的,他有些不耐烦地哼了一声,又一次展开来向下接着看下去。

    还没来得及开始细看,他又发觉出不对劲的地方来了,在首页的信纸做工粗糙,一看就是宣纸,软趴趴的,上面用毛笔写着不少的字,但是后面几页纸却是要比宣纸硬了很多,纸张打开的时候能够听到脆响。他把下面几页纸先抽了出来摊开在桌上,这一摊开,让他吃了一惊,下面的这几页纸竟然是一种似乎有着釉面的纸张,纸张坚挺,摸上去感觉就好像皮肤一样光滑。摊开来细细一看,上面竟然如同蚂蚁一样趴着许许多多的小字。

    这些字顿时就让他犯了难,他已经是个六十岁出头的老人了,虽然不至于每天都要夜间阅读奏章,但是却也架不住生理的衰败,老花眼早就已经开始折磨他了,此刻这些小得如同蚂蚁一般的文字让他几乎把脸搁到窗边也没法看清,向后又翻了几页,终于看到了几张图片,这些图片看上去似乎是用墨笔在纸上勾画出来的,但是却又截然不同于武朝的画风,里面的人栩栩如生,每个人的脑袋和身体比例别提多么协调了,让他看了都觉得很赞叹。将这些图片在桌上再次摊开,这些图片上都是一些看起来有如士兵一般的男子,每个人都穿着对襟小褂,下摆都只是要腰间。腰间缠着一条宽大的腰带,腰带上有两条小带子从双肩挂过,腰带上还挂着好几个个头看起来不小的匣子,不过看不出是干什么用的。每个士兵腿上都穿着长裤,长裤在裤腿位置被收拢起来,脚上踏着一双低帮靴子,也不知道是什么材质制成的。

    士兵们手中都拿着一支长长的鸟铳,这种鸟铳的铳管看起来比大武的鸟铳铳管还要长,铳口还搭着一支看起来是短剑的东西,整合起来就好像是一支长枪了一般。画面上的士兵们或跪或站,有人端着手里的鸟铳在进行射击,有的则是用上面的短剑在戳刺前方冲来的敌人一般。每一个士兵的面孔都是不同的,但是却都是大同小异,一副同仇敌忾的表情。

    他不由得放下这幅画,闭上眼睛回忆了片刻,他陪着天启皇帝朱由校巡查军营很多次,那些御林军的士兵们虽然一个个操演之时也算得上是出力甚多,但是却远没有这张图上的这些士兵们那种杀气,这张图纸到底所谓何意难道安南训练出了这样的一支军队不对啊!他又再次闭上眼睛,回忆起御林军中所见到的情形。武朝军队中并不是没有火器的,就连这北京紫禁城里宫中的武阉人也在操练火器,话说这武朝天下的火器应该没有他没见过了的才对,可是眼下这图片中的鸟铳他却是从未见过,更没有见过这种鸟铳铳口还插着短剑的习俗,这样倒是个好办法,一般敌人靠近的时候火铳手就要后退,他们手里的火铳靠近了就没有什么用途了,只能当烧火棍,必须要步兵和骑兵进行保护。如果像这样插着短剑,那么就能够当长枪使,敌人逼近的时候也能对敌人造成威胁。

    后面还有几幅画,上面画的东西却也和前面的大同小异,只是有一幅图画上有东西飞行在云中,他不知道是什么,只是乍看上去就好像坐在一只鸟里面一般。他不由得点了点头,这怪鸟画得很精巧,翅膀和鸟身都清清楚楚的,不妨拿去让皇上看看也好,反正皇上喜欢这样的“奇技淫巧”。

    看完了这些画,反倒是勾起了他的一丝兴趣,又往前翻看了好几页,不过那些小得如同蚂蚁一般的小字依旧是让他觉得眼花,不由得长叹了一口气。忽然间他脑子一转,这些光滑的纸上写的字自己看不清,看前面黄秋生些的不就行了反正黄秋生是用毛笔在宣纸上写的,无论如何都是能看得清的吧。

    于是他又把黄秋生的信重新打开来,认真看了一遍,这封信上的字不多,但是却写得很详细。原来安南府果然如同他们自己说的那般,凑不出粮饷,给不出开拔银子,因此军队拒绝出兵,并且有闹饷的迹象,幸得他黄秋生领兵弹压方得一方平安。一年前安南府与安南国交界处来了一群海上来客,自称乃是先秦出逃的华夏苗裔,现特地返回武国报效朝廷,在那遍布瘟疫的森林之中建立起了一座海滨城市,名曰东方港。他们有一支军队并且愿意将这支军队借予武朝,用于镇压陕晋乱民,只是……有点小要求。

    敌远不科酷敌恨陌孤敌克察

    敌远不科情敌恨接闹由孤孤

    这话把他看愣了,小要求,什么小要求看黄秋生的意思,他们就是想要跟这些华夏苗裔们借兵助剿了,用出兵这么大的事情来提点小要求那肯定小不到哪里去,况且有这么强大的军队为什么要留在那武朝天涯海角的安南为什么不向外扩张等等,他忽然又愣住了,东方港这个名字怎么好像听说过

    敌远不科情敌恨接闹由孤孤  他坐在那里发了一阵呆,这个名字他感觉好像听说过,但是却又不知道在哪里听说过,过了片刻,他站起来喊道,“来人啊!”

    他坐在那里发了一阵呆,这个名字他感觉好像听说过,但是却又不知道在哪里听说过,过了片刻,他站起来喊道,“来人啊!”

    几个小太监慌忙地跑了进来,见到他正站着,连忙施礼道,“厂公,奴婢听从吩咐!”

    “哪几个人识字过



第三百零七章 夜皇上 2
    如果由东方港的元老们看到这一幕,怕是都会有些吃惊,原来不论是北渔零六八事件还是北上支队遇袭事件,到头来原来都是东厂的势力在背后作怪,但是对于魏忠贤来说,这却是天大的冤枉。为了更多地为皇上效力,他授权给下面的各处东厂提督,由他们对其觉得有威胁的目标主动发起逮捕等活动。

    当然,东厂的势力并不在于这群太监的力量,而是在于大武朝的另外一股力量——锦衣卫,锦衣卫是作为皇帝直辖的军政情报机构,不仅从事对外搜集军情、策反敌将等工作,同时更是对下面的群臣百官言论举动实施侦察、逮捕、审问等行动,让百官对他们敬畏有加,敢怒不敢言。武朝的历任皇帝大多都有这么一句,“厂卫乃是一家”意思就是说无论是东厂还是锦衣卫,都是皇帝亲自直辖的单位,都是姓朱的,但是以往却没有现在这么亲密——皇帝现在都在魏忠贤的手里了,为了得到皇帝的青睐,锦衣卫指挥使田尔耕也投身“阉党”,但凡是不听从魏忠贤号令的群臣,大多会被锦衣卫罗织罪名抓起来,因此即便是锦衣卫势力远比东厂要大,但是却一直都在东厂的直接控制之下,成为了魏忠贤手下的旗子之一。

    若是说起锦衣卫,元老们想当然地会觉得东方港和锦衣卫的关系应当不错才对,因为锦衣卫北海千户所千户岑敏现在和元老院的关系算是相当和谐的。可是问题也就是在这里,岑敏不是阉党成员,准确的说,他其实很得魏忠贤青睐,但是他并不愿意如同田尔耕一样不惜“卖身投靠”,因此魏忠贤这才通过田尔耕将他派去北海,希望能够让他回心转意。

    虽然说无论是田尔耕还是岑敏,都明白魏忠贤的一片“苦心”,但是同为锦衣卫的其他千户而言,对这个就不甚了解了,而且以岑敏被“流放”到这天涯海角的安南北海,都以为魏忠贤是要借这个机会翦除岑敏。因此上次北上支队准备前往京师,岑敏和刘传志两人各写一封文书告知沿途官员北上支队的行程和目的,这些文书不仅没有达到预期效果,反而在沿途的东厂提督和锦衣卫千户们眼里将其看成了是反九千岁的行动。加上北渔零六八事件中十多名番子和档头在占城港民兵的攻击中全部被杀死,更是将北上支队当成了眼中钉,沿途不仅没有对北上支队多加关照,反而与一路尾随而来的东厂密探们一起追击北上支队,最终在襄阳和新野交界处成功重创了北上支队,如果不是飞艇来得及时,恐怕损失会更加惨重。
1...302303304305306...387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