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越泡沫时代
时间:2023-05-25 来源: 作者:斜线和弦
在这十七年间,发生过许多大事件,并非一帆风顺,曰本人的内心也在不断变化,而现在,则迈进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时代。
川畑吉一郎光是听到这个话题,脑中就先有了一个大概的轮廓。
四处奔波,想方设法,当终于说动川畑吉一郎的时候,如释重负的山内建一回到事务所,忍不住在心里想,这次的宣传如果不能收获到足够的、跟他的努力相匹配的效果,那他真想去跟出了这个主意的岩桥慎一打一架!
……
两周后,《周刊现代》社会版刊登了评论家川畑吉一郎的特别企划稿件:《永远青春,永远美好的十七岁》。
川畑吉一郎在文章当中,以南沙织出道十七周年为话引子,写到了社会的发展与时代的变迁,两次石油危机下,不景气时期从偶像身上获得支持的大众,写到了左翅青年的失败使得后来的年轻人们失去了那种积极的行动力。
当然,绝对不会漏写的是现在这个时代。川畑吉一郎和忧心忡忡的佐藤良平不一样,他对现在的时代充满乐观。
这首《17岁》只在这篇文章的开头和结尾各出现了一次。开头以南沙织出道十七周年为话引子,到了最后,则用了森高千里的新版《17岁》收尾。
“我近来听到了名为森高千里的歌手翻唱的南沙织桑的《17岁》。十七年过后,还有人能够重新演绎这首歌,着实是件令人感动的事。”
“但比起感动,我对相隔了十七年的两个《17岁》那截然不同的风格感触更深。我们正处在一个前所未有的时代,一个即使跳着快节奏的舞也不会掉拍子的时代。”
“而森高千里的《17》岁,加深了我对这件事的印象。”
……
《周刊现代》是发行量稳居综合类杂志前三名的超级畅销杂志,远远不是《iclife》这样算不上是顶尖的音乐杂志可以相提并论的。
杂志发行后,同一时刻,有站在书报摊前看着这份杂志的人、有坐在家里悠闲翻阅杂志的人、有休息时间看杂志来打发时间的上班族、有做完家事以后无聊翻看杂志的主妇,五花八门,什么人都有。
一部分读者看过文章以后不放在心上,但仍有另一部分读者,一方面被勾起对南沙织以及过去时代的怀念,另一方面,则又被勾起对森高千里的好奇。
南沙织的《17岁》家喻户晓,森高千里的《17岁》又是什么样子呢
354. 广阔世界
发行量逼近五十万份的综合类杂志,这样一篇文章,带来的宣传效应无疑是巨大的。
即使刨去对这个版块毫无兴趣的读者、对音乐毫不关注的读者、看过以后毫无反应的读者……等等等等,最后余下的对森高千里产生好奇,并且愿意付诸行动、亲自去满足这份好奇心的读者,能有这五十万当中的十分之一,都是一个相当可观的数字。
这算是个前所未有的大广告了。
森高千里是谁怎么能打动川畑吉一郎,为他带来这篇文章的灵感,得到他如此的称赞
元祖偶像南沙织是美好的,永远留在人们青春记忆当中的,这一点是不需多说的“事实”,因而,川畑吉一郎不管如何赞美南沙织,又或者因为南沙织得到灵感,对大众来说,都有那么一丝理所当然的意味。
那样的南沙织,谁又能不喜欢呢
但是森高千里就不一样了。这个名字显得那样陌生,她翻唱了永远的偶像南沙织的名曲,本来翻唱名曲就很大胆了,但是,那位川畑吉一郎竟然那样赞美她,甚至可以说是从她那里收获了灵感。
她到底有什么魅力、又有怎样的魔力
她真的像是川畑吉一郎文章当中所写的那样好吗又或者仅仅只是川畑吉一郎一时的感性而已
通讯公司的职员中川信吾心中就有着这样的疑问。
中川信吾今年二十四岁,这是他在公司里工作的第二年。
他家是群马县再普通不过的那种工薪阶层,家里除了父母和他之外,还有一个比他大六岁的哥哥,一个小四岁的妹妹。
哥哥头脑好,体育也好,在学校里是所谓的风云儿。相比之下,他这个弟弟的,成绩虽然中等往上也挺不错,但就是比不上哥哥的游刃有余,体育也一般般,因而最讨厌上体育课。
小的时候,五个人的大家庭,全靠父亲一人养家,经济条件不宽裕,中川信吾还要穿哥哥穿过的衣服。哥哥身体强壮,他的衣服穿到中川信吾身上显得空空荡荡,仿佛在告诉外人,中川信吾比不上他的哥哥。
样样优秀的哥哥,一方面令中川信吾非常尊敬,另一方面,不合身的衣服、以及生活中种种的小事,也让中川信吾心里常有一种不服气,想着怎样都好,何时能赢哥哥一次呢
成绩优秀的哥哥,后来考上的东京的大学,但是,临近就职时,正逢石油危机余波未散,经济不景气,就业困难,即使是这样优秀的哥哥,为了一份合适的工作也要拼尽全力。
中川信吾在群马老家,从父母那里听来关于哥哥就职的事,一边因为哥哥吃了瘪有一点暗暗的、卑鄙的爽快,一边又为他找到了合适的工作而高兴。
但是,爽快和高兴的背后,则是深深的恐惧——连哥哥都这么艰难,等到他就职的时候要怎么办才好
可是,等到中川信吾也去了东京念大学,世道不知不觉,悄然发生了变化。等到他临近就职的时候,已经进入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时代。
不景气的时代被完美避开,遍地黄金的时代在他面前展开。不必自己费心去找工作,反而有复数的企业找上门来好吃好喝招待,只为和他签下就职意向书。
兄弟两个现在都在东京,中川信吾有时到哥哥家里吃饭,说起现在的情形,哥哥总是笑着说他运气好。
运气好吗中川信吾不否认。但运气不也正是实力的一部分
相扑比赛时,弱小的选手也许能够成功挑战比自己强壮几倍的选手,这样神奇的逆转,不就正是相扑最大的魅力每当出现这样的战况时,观众都要大声欢呼。
天时地利人和,中川信吾相信,站在这个高起点,逆转的人生,就从这里开始。
在一众对他伸手的企业里,他选中了现在的公司,入职的同时,就分期付款先买了车子,租了在东京过着潇洒的生活。公司时不时组织游艇宴会,他和同事们跟公司的派遣职员联谊,一起去跳迪斯科。
红橙黄绿青蓝紫,每一个夜晚都是彩色的。
中川信吾对这个让他找回了自信的时代充满感谢,被川畑吉一郎对时代的描写所打动,正因为如此,心中对森高千里的好奇就更深。
好奇就要付诸行动、这是曰本人的行动力比什么时候都高的时代。
南沙织当红的时候,他还是小学生。在电视里看到她穿着i裙又唱又跳的样子,打从心底觉得南沙织又漂亮又可爱,令人憧憬。
而即将升入高中的哥哥,则是真正的南沙织粉丝,会去攒钱买她的磁带,兄弟两个共用同一个房间,哥哥把南沙织的海报贴在自己那边的墙上。
现在对森高千里的好奇心当中,是否也有着对哥哥的不服输呢
看了川畑吉一郎文章的当天,中川信吾就去唱片店,找到了森高千里的这张《17岁》。回到家以后,把唱片放进唱机里。
富有节奏感的前奏响起的时候,中川信吾心想,真是亲切!
是亲切,而不是怀念。这个编曲方式让人找不到一丝一毫跟十七年前的《17岁》有关联的地方,而是紧跟着时下的流行,丝毫没有过时、老土、怀旧之类的感觉。
前奏过后,森高千里的声音出来了。
旋律仍是熟悉的旋律,但是,在全新的编曲下,似乎变成了一首新的歌。中川信吾甚至不觉得这是在听一支十七年前的老歌,而是仿佛在听一首刚刚出现的新歌。
但是,在这首“新歌”当中,却又微妙的有着过去的影子。
听着这样的《17岁》,他能够理解,为什么川畑吉一郎能有那样的感慨。这是前所未有的时代,只有这样的时代,才能让《17岁》重新焕发这样的光彩。
哥哥喜欢的南沙织已经过时了,现在是跳着快节奏的舞也不会掉拍子的时代。
还像从前那样的话,迟早会被抛弃。
中川信吾听着这首歌,仿佛看到那个终于从跟哥哥的较劲儿当中走出来,迈向现在这个广阔世界的自己。
森高千里的《17岁》,才是他心中的《17岁》。
355. 坚守本心
大学毕业,就职时遇上了第二次石油危机,世道不景气,要四处低头才能有份安身立命的工作。
等到经济回暖,广场协议签订后,进入了所谓的黄金时代,虽然其他行业热火朝天,但是他工作的大型机械制造公司,却又受到时代的冲击,前途越来越灰暗。
弟弟中川信吾在众多机会面前挑花了眼的时候,哥哥中川大吾的日子却谈不上顺利。
大学毕业后一起入职了现在这家公司的同学,一起出去喝酒的时候,偶尔会抱怨上一句:“怎么能一点好事都遇不到呢”
对中川大吾和他的同学来说,他们的运气确实谈不上很好。
现在潇洒度日的弟弟,说起现在这个时代的时候,神采飞扬当中,还带着一丝松了口气的庆幸。每到这时,中川大吾都笑着说他“运气很好”。
信吾运气好吗当然很好。
但是,中川大吾也丝毫没有羡慕弟弟的感觉,即使现在的生活暂时有些困难,他也没有那种羡慕嫉妒别人的人生的想法。
不仅如此,从小到大,他也都知道弟弟信吾心中的挣扎。
信吾身为次子,对前面的兄长既尊敬,又想要去挑战,视他为肩膀,有时又把他看作敌人,性格纤细的信吾,面对中川大吾的时候,这些复杂的感情,都在中川大吾的觉察当中。
而对于现在潇洒度日,终于放下了心中挣扎的信吾,中川大吾一边为弟弟高兴,一边也为他担忧。
不管怎么说,在他眼中,这样的生活状态,像是始终踩在云层之上。虽然飘飘然的感觉不错,但也说不好几时会掉下来。
老派的中川大吾坚信应该脚踏实地过日子,这种想法在弟弟信吾看来,大概是老旧过时的,但是,比起踩在云层上的生活,中川大吾还是觉得脚踏实地的日子更安心。
可即使如此,时代也的确朝着一个令他想都没想过的方向发展着,即使是内心坚定的中川大吾,也时不时的感受到一种无所适从。
身处这样的时代,到底应该怎样去生活才对呢
午休的时候,中川大吾在公司的书报架那里拿了本《周刊现代》,这是他每周必看的杂志,在公司内部,这本杂志也很受欢迎。
一篇篇翻过去,感兴趣的就认真看完,不感兴趣的就草草翻过,就这样,翻到了川畑吉一郎撰写的那篇《永远青春,永远美好的十七岁》。
“今年是南沙织桑出道十七周年。十七年前,我听到南国来的少女唱着《17岁》,感觉到一个时代的到来。”
这篇文章的第一段,就吸引了中川大吾。不为别的,他学生时代,曾是南沙织的忠实粉丝。
南沙织引退十年,还能有知名的评论家在文章里提到她,中川大吾一面怀念,一面认真看下去,想知道川畑吉一郎都写了些什么。
虽然开头写了南沙织,不过南沙织在文章当中类似于话引子,川畑吉一郎的笔触很快转到了对时代的探讨上面。中川大吾不奇怪、或者说理所当然才对,毕竟这是《周刊现代》的社会版,而不是音乐杂志的乐评。
川畑吉一郎笔下写到的时代,有中川大吾切身经历过的时代,因而读起来感触格外真实。当然,也有中川大吾没有经历过的时代,比如川畑吉一郎写到的左翅青年们那一节。
“左翅青年们失败以后,学校也从之前的校园纷争当中吸取经验,管理制度也随之改变,变得更加完善。
“学生们追求自由的空间被压缩,只好老老实实服从学校的体制。双重的打击,使得以后的学生们身上,失去了那种希望与热情,以及积极的行动力。”
但是,中川大吾心想,虽然他没有当过左翅青年,但是左翅青年们失败以后带来的后续影响,却也切实的影响到了他这个后来的学生——重新改革后的学校管理制度,刚刚好用来管理他这个后来的学生。
从这点来说的话,时代的确就是这样环环相扣的东西,有因就有果。
那么,现在这个时代,是过去的因结出的果,还是为未来的果种下的因中川大吾想道。
能够引人思考的文章,那就是好文章。
要是这样的话,能够引人思考的歌曲,也是好歌曲了。当看到文章结尾,川畑吉一郎提到的森高千里的时候,中川大吾心中,首先冒出来的是这样的想法。
随即才想到另一件事:南沙织的那首名曲也被翻唱了吗还做了全新的改编
下了班,中川大吾回家之前,先去了一趟唱片店,想买一张森高千里的《17岁》听听看。
走进一家小唱片店,报上这张单曲的名字,结果却被告知已经售罄。
“卖完了吗”中川大吾下意识确认了一遍。
年轻的店员面带歉意,“是的,本来进货量就不太大……这几天的销售状况突然变得很好,小店的进货已经售完,补货的请求已经送去唱片公司了。”
中川大吾走出店里,叹了口气,本来打算避开这个时间的闹市,看来还是非得去一趟繁华地段的大唱片店不可了。
突然间增加的销售量,是不是还有其他的人,也像他这样,看到了杂志以后,才想要去买一张,听听看到底是怎样的一张单曲
中川大吾更加好奇了。他来到涩谷,走进tower唱片店。
带着这张唱片回了家,中川大吾把唱片放进唱机,静静听着森高千里的演绎。还是熟悉的旋律,但是,却是完全不同的感觉了。
跟记忆中的《17岁》不一样了。
中川大吾听完了唱片,想到些什么,走到书架前,找到南沙织的那张《17岁》。作为忠实粉丝,即使快到三十岁,他仍旧保留着对南沙织的美好回忆。
把南沙织的《17岁》也放进唱机,熟悉的、同时又令人怀念的音乐响起,一种时代感扑面而来。
这是和森高千里完全不同的《17岁》,中川大吾回想着川畑吉一郎在文章当中的话,内心不知为何,充满了感动。
重新改编了的单曲,让中川大吾看到了旧曲子在新时代重新焕发的光芒。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