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越泡沫时代
时间:2023-05-25 来源: 作者:斜线和弦
时代这东西是很有意思的。
比如说,随着时代发展,生活水平提高,人的寿命变长,也开始注重保养,即使是中年妇女也注重打扮。
审美多元化,对美人的定义变宽,注重保养,美女的保质期变长,不再像过去那样,一过三十岁,就开始进入皮肤松弛,肌肉流失,身材走样的状态。
同样是时代的发展,女性渐渐摆脱了过去那种附庸的状态,会去念大学,去当上班族,在大都市过精致生活,在专业的领域发光发热,各种职业当中都涌入想要打拼一番证明自身价值的女性。她们的选择变多,面前的路也变宽了。
这样的时代背景带来了什么呢
体现在娱乐业当中的,是女演员的戏路宽了,大龄女演员的境遇跟过去也不同了。
从前的女演员有点吃青春饭的意思,不管多么红,一过三十,演主角的机会就变少,三十五一过,就开始演配角,在戏里当妻子、当母亲。
但是现今这个时代,她们也可以重回主角的位置,既可以凭借保养得当的美貌——并且还是年轻女演员所不具备的岁月沉淀下来的美——担任主角,也可以因为出演的是职业女性而成为主角。
不仅如此,长相气质俱佳,同时又有着生活阅历的积淀,这样的中年女演员,也会成为女性憧憬的对象,甚至可以说,她们在戏里恰如其分的扮演了当代女性所向往的生活。
中年女演员从容出镜,继续作为绝对主角发光发热,五十岁照样可以把人迷倒。那么,这样的现状,能说成是撕碎了女演员过去那种花期短暂的秩序吗
当然不能。要是这么想,那就是十足的无理取闹了。
音乐的流行也是如此。
既然提到了“时代”,远到五六十年代,欧米音乐对曰本的影响,再到七八十年代,偶像们大杀四方,没有无缘无故的流行。
“音乐或许不仅仅是用来听,同时也可以传达、表现、寄托。从这点来说的话,这支单曲就拥有别的曲子所不能有的特质,胜过许多普通的曲子。”岩桥慎一说。
“既然这样,为什么不考虑放大这种‘时代感’进行宣传呢”岩桥慎一给出自己的答案。
“在这支单曲当中,佐藤桑看到的是淳朴的旧时代被撕碎。但是,换个角度来说,这也是旧时代的东西,在这个新时代重新焕发了跟这个时代合拍的生机,这样不是很棒吗”
“唔。”
执行制作人听得有点入迷,心甘情愿被岩桥慎一带进他的思路当中。
“我可不是想要毁掉南国少女的淳朴才提议翻唱《17岁》,大家都是想要打造一个让身处现在这个黄金时代的人觉得刚刚好的少女,带着这样的想法在努力。”
“十七年前的《17岁》是南国来的淳朴十七岁,十七年后的《17岁》,则是身在大都市,处在黄金时代当中,自信轻佻,活泼可爱的十七岁。”
岩桥慎一说到这,将自己的打算说出来,“佐藤桑可以在音乐杂志里借着音乐大谈特谈时代,别人也可以在综合杂志、甚至是综合电视节目里大谈特谈时代的时候用音乐来举例,用这首《17岁》来做文章。”
南沙织的时代,是个奋进向上的时代,十七岁也是带着向上的劲头儿的十七岁。
但是,森高千里的时代,却是个停止了奋斗,来到山顶尽情享乐,享受奋斗成果的时代,十七岁变成了尽情挥霍、及时行乐的十七岁。
但不管是哪样的十七岁,都是一生只有一次的,最美好的年纪。
“七十年代的《17岁》和八十年代的《17岁》,这样不同的两种风格,不正是时代发展的绝佳体现”岩桥慎一说,“现在的曰本人,不会因为时代发展了觉得不爽的。”
正相反,现在尽情挥霍的曰本人,一旦受到引导,认为森高千里的《17岁》是现今时代的绝佳体现,那么以他们那种一朝发达就否决过去的个性,还有现在极度膨胀的作风,就会对这个版本的《17岁》大力推崇,以此证明这是正确的——
这首歌是时代发展的绝佳体现是正确的,他们此时的生活作风也是正确的。
“厉害啊,岩桥桑。”执行制作人听完他的打算,顿时刮目相看。
“竟然连这样的东西都想得到吗”执行制作人感慨连连。这家伙真是什么空子都能钻,什么力都能借,给他一颗豆子他就能把会下金蛋的母鸡给抱回来。
面对执行制作人的反应,岩桥慎一反而露出谦虚的微笑,“只是为宣传这座天平上面填了一块小小的砝码而已,能起到什么作用还两说呢。”
“不,就算你这么说,我除了‘很厉害’之外什么形容的词都想不到。”执行制作人正色道,“关于这个想法,我会好好向上反馈,进行会议商讨,找出一个合适的方案来的。”
世界上没有抽不到空奖的抽奖转盘,也就没有百发百中的点子。
尤其对明星的宣传来说,没有公司会傻到吊死在一棵树上,都是多方发力。所以,即使是非常自信的点子,也要做好无法正中红心的准备,然后再去付诸行动。
但是,同样的,点子想出来,不管做了以后收效能有多少分,只要可行,那就要全力以赴去运作。
森高千里的执行制作人收下了这个别具一格的宣传策略,对接下来要如何运作跃跃欲试。岩桥慎一此行的目的达成,也心满意足。
正题说完,既然见了面,执行制作人和音乐制作人碰到一起,难免又聊上几句关于森高千里新单曲的事。
。
353. 推广之路
翻唱是为了打开知名度,正因如此,翻唱之后,就一定要再跟上一张合适的新单曲,如此才能将通过翻唱收集来的关注度,转化为实打实的人气。
这一点,是两个制作人,乃至于制作公司和唱片公司之间的默契。
没有单独做的企划,考虑第一步的时候,就要一并考虑到往后的至少三步,所以,在《17岁》制作之前,关于《17岁》之后要怎样做,就已经开始考虑。
而到了现在,则是要把这种考虑慢慢变现的阶段。正因如此,对于岩桥慎一接下来要准备怎样的新单曲,执行制作人才感到好奇。
选曲会也好,制作前的团队会议也好,一定会对这方面的问题进行探讨,但在那之前,执行制作人还是想进行这么一次非正式的沟通,也好对他要做什么、又如何去做心中有数。
可以用翻唱来打开局面,但是不能给自己贴上一个翻唱的标签。有众多翻唱一发屋的前车之鉴在那里,不能翻完了以后查无此人。
《17岁》无疑是借了南沙织的东风,但是,好就好在,这又是一支和南沙织的原曲完全不同的翻唱,甚至是一种再创作,而不像是另外一些翻唱者,仅仅把原曲买回来重新和化。
尽管借着南沙织的名气,大众接触这支单曲的时候,首先带着的也是旧有的对南沙织《17岁》的印象,但是,真正听的时候,这支新的《17岁》呈现出的却是截然不同的东西,更多感受到的是现在欧陆舞曲的流行。
这样一来,就削弱了南沙织对森高千里的影响,更方便她接下来的发展。
……
“具体的主题还要再进行商讨,但是,有可以确定的地方,首先曲风是不会变化的。”岩桥慎一说,“现在是欧陆舞曲还能再热下去的阶段。”
这不是一阵突然刮起来的风,而是早有酝酿,并且还有坚实的时代背景作为支撑,仍旧有着广阔空间的流行。这一步走对了以后,下一步的目标,应当是走一条贴合流行、同时又有森高千里自己风格的路。
“我们借南沙织的招牌来吸引观众,但是又采用全新的编排,放大和南沙织之间的差异,将观众原本放在‘南沙织’身上的注意力吸引到‘欧陆舞曲风’上面来。”
这张翻唱单曲的精妙之处也就在这里,虽然借用了前辈大物的名气,内里的核心却一直都在紧扣现在的流行。
“但是,不能安于现状。要弄清楚一点,是森高桑演绎了某种风格的歌曲,而不是因为某种风格的歌曲正流行才一直让她唱。”岩桥慎一指出重点。
听上去好像没什么两样,都是在说森高千里唱欧陆舞曲这件事,但实际上区别很大。要把她区别于单纯赶流行的歌手,为她染上属于她自己的颜色。
“我们的森高桑条件得天独厚,拥有相当的才能。”森高千里人不在,夸起她来的时候反而更加方便。
“确实,她不是一般的‘偶像’。”说到这,执行制作人苦笑一下。
就是因为认定她并不是一般的偶像,最开始才选择了那样一条不伦不类的实力派路子,到头来惨兮兮,不得不中途放弃,引入岩桥慎一这个外援。
“所以接下来,也可以适当的开始展示、运用她的才能了。”岩桥慎一说,“之前演唱会上她的架子鼓表演收获的好评不少,这个信号不错。”
他最开始就清楚一点,虽然让她放弃了当实力派,但是从来没想过浪费森高千里的才能。
“下一张单曲也是这样,首先借着欧陆舞曲风的招牌稳住观众,然后再在无形当中加入我们想要为森高桑立起来的风格路线,让观众潜移默化的接受。”
“如果一下子推倒一面墙,就会招来麻烦,但是,不动声色地一块砖接一块砖的替换,最后仍会达成我们的目的。”
这种手法,可以说是无形当中把观众耍得团团转了。
身为幕后人士,一方面要非常尊重观众,那才是衣食父母。但是另一方面,也要考虑如何去捉弄观众。
观众就像是进了恐怖屋的客人,一边被吓到哇哇大叫,一边又享受那种被吓到哇哇大叫的感觉。不让客人害怕的恐怖屋是失败的恐怖屋,不把观众耍得团团转的企划不是好企划。
森高千里的执行制作人听岩桥慎一说着他的打算,又是佩服,又有那么一点觉得他“有点贼”的感觉。但不管怎么说,要是按照这个计划来,也让人安心了不少。
对计划心中有数,接下来就要看选曲会要怎么开,准备什么样的曲子了。
等到森高千里的宣传期进入后半段,选曲的事就要准备个七七八八,行程一旦松下来,可以无缝衔接到新单曲的制作当中。
但在那之前,首先还是要把他匆匆而来,带过来的这个点子给拿到台面上来。
……
岩桥慎一丢下一个让执行制作人大呼厉害的点子,后续要如何去操作,又如何去打点,这些都是华纳先锋以及森高千里的事务所要去做的事。
他只管出主意,不用考虑要如何去实现它,这种点了炮仗就跑,但仍能把人给吓一跳的感觉,着实是美滋滋。
执行制作人把他的点子在之后的会议上拿出来,团队里的人,包括坐镇的公司董事,都让岩桥慎一这个宣传的主意给惊了一把。
怎么就能想到把宣传放到这上面来呢
这样的点子,乍一听有点不切实际,但仔细想一想,又有相当大的操作空间,不提的话还好,一旦这么说出来,摆在台面上讨论,就让人没有办法再移开视线。
时代这个词听着既严肃又高大上,但实际上是和人息息相关的,时代造就人,人也造就时代。既然如此,借时代感来宣传又有什么不可以
这样的宣传手法固然厉害,同样的,执行起来也不是件易事,因为这等于是把手伸到了音乐的领域之外,要去打点和疏通的,都是之前不怎么接触的那些人。
但是,要进行这样的一次宣传虽然困难,这个点子的光芒却又显得那么耀眼,让人不去一试就觉得不甘心。
森高千里的新单曲销售状况不错,但是离红起来还差那么一把火。这种仿佛再往前一点就能成功突破的感觉,使得她背后的唱片公司和事务所也跟着变得大胆了。
于是,一场唱片公司和事务所的负责人都到场的商讨会之后,双方达成共识,赌上这一把,为森高千里的宣传推广之路再添上这一把火。
……
负责了这份宣传工作的人,是森高千里事务所的统筹经纪人山内建一。
他中等身材,相貌温和无害,像个普通上班族。虽说相貌平平,不过正是利用这种看上去不太聪明的长相,让商谈的对方不知不觉间放下警惕,进而被他给达成目的。
对于岩桥慎一给出的这个主意,山内建一先是觉得别出心裁,随即感到麻烦上身。
在山内建一看来,把打歌宣传大张旗鼓的跟“时代”扯到一起,想得出这种办法的岩桥慎一够大胆的。他不反对这个提议,但是对于会收到多少成效,并不报以过度的乐观。
对他来说,这次无非是接到任务,然后完成任务而已。
接到任务,山内建一首先把岩桥慎一那番关于“时代”的高论给整理出来,方便在之后进行说服的时候使用。
准备好了道具,接下来就是开会选出适合去争取的目标。
这样的宣传方式,跟上歌谣节目打歌不是一回事,有个需要注意的部分,就是一次只能争取一个,只能用一次,万万不能出现那种突然间被复数的综合类媒体给点到的情形。要不然的话,傻子也能看得出来这是事务所和唱片公司在后边动了手脚。
要给观众一种自然不刻意的感觉,是这支单曲的出现,让人感受到了这种时代感进而发表感想,而不是事务所的人主动找上门去做了什么y交易。
这就像是章推,一边是大神看了觉得不错主动给的,另一边是这样那样以后换来的。
……
从事经纪人这类工作,最基本的一件事就是去和业界打交道,这是一份需要不停低下头去软磨硬泡的工作,谈不上舒适,或许应该说是无比辛苦才对。
本来就不轻松,这次接到的任务更是刁钻特别,本质上虽然还是拜访,是软磨硬泡,但是对象却变了,为此,大概要付出比平时多三倍的努力。
经过多方的周旋和联络,最终取得了进一步商谈可能的,是为多家综合类杂志供稿的评论家川畑吉一郎。
川畑吉一郎名气极大,十个佐藤良平捆起来都比不上他的影响力。
打歌打到评论家这里,这种做法前所未闻,能够敲开川畑吉一郎家的大门,还是看在南沙织的面子——川畑吉一郎本人是南沙织的粉丝,并且在听了森高千里的翻唱以后觉得还不错。
但是,光凭这一点,并不足以打动川畑吉一郎同意见山内建一。
山内建一也有些意思,他并不是那种凭着一股傻劲儿往前闯,只会弯腰鞠躬说“拜托了!”的人,而是会动动脑筋,思考把话怎么说才能让对方感兴趣。
之所以能够成功拜访川畑吉一郎,是因为他自己主动提到了一个不错的话题,“今年是南沙织桑出道十七周年,也是这首《17岁》发行十七周年。”
在这个如此巧合特殊的年份上,森高千里以新时代的方式和流行重新演绎了这首歌,而在这十七年间,社会变迁,进入了一个谁也想不到的高速状态。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