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三国纵横之凉州辞

时间:2023-05-23  来源:  作者:日新说313

    不过开春之后,县里劝农桑的户曹、田曹等掾史就忙着组织返乡的民户进行春耕,还重新丈量土地,将无主的田地集中起来、登记造册,陆续分配给安置在郿县的屯户进行屯田。

    官道上的各色行人也多了起来,除了负甲荷戟的歩骑人马,有返乡的农夫、士人,有被招揽安置的流民屯户,有应募或被征的工匠,还有车载马驮的商旅

    春日的风,带着温煦的暖意,迎面吹拂,吹得路上的行人懒洋洋的。

    在带有新鲜泥土气息的春风中,官道上传来了一阵清脆的马蹄声。

    鲜衣怒马的两骑在前开道,后面又有两骑居中,最后面还有一个骑着驴的小僮跟随。

    官道上的农夫农妇下意识地避到了两旁,并偷偷打量着来骑。看这架势,不是官吏权贵踏春,就是豪族子弟出行。

    扬鞭策马的骑士没有关注他们,只在他们面前一闪而过,就留下了一溜烟尘和浅浅的马蹄印痕。

    农夫农妇提起衣袖,遮住了口鼻,重新回到了路中,而居中骑马的一个白面儒生却减慢了马速,喊着身边一名俊秀男子说道:

    “子敬,再不说明去处,我可要返家了啊!”

    说着话,马上的白面儒生就勒住了坐骑,顺带着也让后面的小僮止住了驴子。

    “别啊,孝直,停下,停下!”

    马上神色着急的俊秀男子看到白面儒生勒住了坐骑,作势要走,连忙出声劝阻,同时又叫住了前面的两名骑奴。

    白面儒生看着俊秀男子,挑了挑眉,懒散地摆摆手,问道:

    “好了,现在可以说了吧!”

    “哈哈。”俊秀男子笑着摇摇头,指着白面儒生轻声笑道:

    “孝直啊孝直,你说你归家才几日,这副懒散模样就又发作了。你可还记得,被迫离家避难之时,你跟我说过的,要在这乱世之中寻找明主,辅之佐之,君臣合力荡清宇内、平定乱世的豪言壮语”

    白面儒生被俊秀男子说起这桩旧事,脸皮也是奇厚无比,丝毫不惭愧自己的言行不一,依旧摊了摊手,云淡风轻地说道:

    “这不是关中已经被王师收复,士民妇孺也各归其家,各安其业了嘛。那你还提这桩事情作甚,醉酒之言,说过就过,说过就过哈。呵呵,你再不说明去处,我可真要归家了啊!”

    “诶,你说你,既然都出来,这个时候还跑回家作甚”

    俊秀男子似乎不打算告诉白面儒生他们的去处,但又不想让他离开,看着他疏懒的样子,只好板起了脸质问道。

    看着俊秀男子板起脸,白面儒生也不在意。

    “回家务农读书呀,这县吏不是张贴州里放下的檄文,上面都说了,今岁可能会有旱灾,让各郡县的官吏都动员士民种植耐寒的粟米,要有努力耕织、储粮防灾之心嘛,农忙时节,你别拦着我,我要急着回家春耕啊。”

    “可笑,别人不知道你法孝直,我还不知道你法孝直的为人,你若是归家能安心务农,我以后见你,你也不用这个青奴的小僮了,我主动来给你牵马执缰!”

    “哈哈,我家可养不起堂堂的孟家君子。诶,我还是回去吧。青奴,我们走!”

    白面儒生招呼了后面骑驴跟从的小僮一声,就又要拨马回头,俊秀男子见状只好拉住他的缰绳,无奈地说道:

    “好好,你先别走,附耳过来,我悄悄告诉你!”

    白面儒生见到俊秀男子一脸无奈的表情,笑了笑,也停住了手中的动作,在马上伸长脖子,贴到俊秀男子的面前。

    “听好了,别被吓得掉下马,我们这次是去见授武功侯、执节开府、辖河东、河南、河内、弘农、冯翊、扶风、京兆七郡,总领司、凉、雍三州的阎骠骑!”

    “哈哈哈,好大的头衔,可惜我不信,这阎骠骑此刻不是在长安,就是在安邑,又怎么会跑到了郿县呢”

    “这是真真切切的事情!”

    “堂堂国朝重将,抵达郿县,县里的士民岂能够不知道,若是白龙鱼服,又岂是你能够知道的”

    “嘿嘿,这就是我孟子敬的手段了,这骠骑将军可是来郿县视察河渠的,一般是不惊动县里士民,等到事后得闲才会接见郡县的官吏、才俊,我这可是托了县里的大吏,这才得到的消息,并且还借助他们的口,让骠骑将军知道了我。你可知,骠骑将军待会可是要接见我的。”

    看到俊秀男子一副得意洋洋的模样,白面儒生打了个哈哈,似乎对此毫无兴趣,只是末尾才接话嘲笑道:

    “哦,那我可得提前庆贺子敬兄了。不过我可得提前提醒你,这骠骑将军来此巡视河渠,既然




第530章 仕宦显达人常情(2)
    “呵呵,我的小命,可用不着这个时候你来替我担心。”

    俊秀男子呵然一笑,正经严肃地说道:

    “我是不明水利,我是不精河工,但我怎么就不能够献上通渠之策”

    “孟子曰: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是不是这个理我动的是脑子,这可比懂水利、会河工好用的多!”

    白面儒生“哦”了一声,似笑非笑地问道:

    “那你又是怎么个劳心呢”

    “嘿嘿,很简单,不循常理,反其道而行之。既然有人献上成国渠西扩的方略,那我就献上东扩的方略。”

    “你说具体一点。”

    “成国渠以郿县为源头,引渭水,东北流,下经武功、槐里,至上林苑入蒙茏渠。这大体就是一条东向的河渠,所以郡县官吏想到要增加灌溉、扩大屯田,只会单独想到可以向西延伸到陈仓,引入汧水作为源流。”

    “但是如果反其道而行之,成国渠东扩就未尝不可。关中地势西高东低,西扩成国渠还需要增辟汧水作为源流,但如果东扩成国渠,岂不是就简单得多。”

    “前汉的成国渠只是从郿县修到槐里,然后就引入上林苑的蒙茏渠,能够灌溉到的也就茂陵、平陵那些陵邑。可你想想,如果继续东扩,从向东北扩渠,沿途汇聚渭北的河流,最后抵达泾水,这可以多增加多少灌溉的良田啊!”

    听俊秀男子这么一说,白面儒生点了点头,他不精通水利,听俊秀男子说得有板有眼,倒是没有听出来有什么明显的破绽来,只是有些惊讶地看着俊秀男子说道:

    “难怪我说这些天你都闭门不出的,这通渠之策,只怕是耗了你不少时日在苦思吧。”

    “哈哈,没错。我孟家毕竟也是扶风的大姓,家中也有郡县的山川地形图,这些日子我就是和几个门客在家中一同谋划,这才将这成国渠东扩之策想了出来。”

    看到俊秀男子又得意起来,白面儒生只好又提醒说道。

    “嘿嘿,不过我想想,还是有些担心。你这坐而论道拿出来的东扩之策,未必可行,只怕是虚谈废务、清谈误国啊!”

    可是俊秀男子对此并不领情,他的笑容也僵硬起来。

    “荀子曰:千举万变,其道一也。庄子曰:不离于宗,谓之天人。说到底,都是同一个道理。你说这成国渠东扩之策,未必可行,那就是还是有可行的可能,是吧”

    说到这里,俊秀男子压低了声音,小心翼翼地说道:

    “况且这通渠之策也只是我等的一个跻身之阶,用不用,自然由骠骑将军和他的掾史去定夺。但我等却可以借此脱颖而出,跃然于众多才俊之上,这有何不可!”

    看到俊秀男子这副嘴脸,白面儒生无奈地瘪瘪嘴,叹了一口气。

    “你若想出仕,以你孟家的关系和你孟子敬的才能,未必就就不能应辟郡县,又何必要去搅和这成国渠东扩方略。这可是关系到数万河工、民役的性命,耗费以亿万计的国之大事啊!”

    俊秀男子哼了一声,沉声应答:

    “这我当然知道。可你还有不知道的,你可知道这阎骠骑对关中的水利有多重视”

    “有多重视”

    “这阎骠骑去岁战后,不曾返回河东,而是一直留在关中。为的是什么,除了防治疫病、安抚人心诸事外,头等的大事,就是要视察、恢复前汉关中的水利工程。”

    “三辅之中,左冯翊战乱受损最小。所以冯翊郡的太守,就是河东的卫伯觎。阎骠骑用卫伯觎,就是要让他主持修缮、疏通冯翊郡内的郑国渠、白渠二渠。”

    “光是去岁的冬天,就动用了两三万的民力,连骠骑将军麾下的将士都要卸下兵甲、挖土清淤了,据说连骠骑将军都光着脚板,担着河泥走在河床里。你说说,这骠骑将军,对关中的水利得是有多重视!”

    白面儒生听了之后,若有所思,点点头,没有开口。

    那俊秀男子这个时候却不打算停下话匣子了,他瞪着眼睛继续说道:

    “你再说说这些三辅的名门望族、大姓豪强,但凡有点才能又不甘人下的,哪一个不是在拼命巴结着这位骠骑将军。新丰令张既,为了给河东的大军就地筹粮,不仅将自己家的粮仓给搬空了,还带着河东的吏士,挨家挨户去各个豪强坞壁、庄园里搬粮食,你说为的是什么”

    “再说说与你我同郡的苏则,拜谒骠骑将军,又是献粮、又是献马,还为三河兵马在扶风郡驻兵屯田出谋划策,你说为的是什么”

    “还有其他大姓豪强,但凡坞壁、庄园里有粮有人,不是输送粟米、布帛充实军需的,就是释放奴隶、送上子弟、宾客充当河工的,你说说,这又是为了什么”

    “此外,还有左冯翊的严幹、李义、游楚之流,早早在河东大军入冯翊之时就箪食壶浆,以迎王师,随后不是攀上了新的京兆太守严授,就是应辟到骠骑将军府中,为的是什么”

    面对俊秀男子的一连串询问,白面儒生嘴角微微勾起,没有出声。

    那俊秀男子似乎也不打算让他开口,语重心长地用长辈口吻对白面儒生说道:

    “说到底,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这些豪强大姓捐亲戚、输粮帛,这些三辅才俊献谋画、辟公府,还不都是为了攀龙鳞,附凤翼,以成其所志耳!”

    说道这里,俊秀男子又在末尾紧接着补上一句。

    “所以,我为了引起骠骑将军的重视和亲自接见,就必须得投其所好,就必须得拿出成国渠东扩之策,才能够在这些三辅才俊之中脱颖而出,才能够一展抱负,才能够得遂志向。孝直,你明白么”

    白面儒生摇头晃脑,不置臧否,过了一会才缓缓自嘲说道:

    “既然你都将这人情世故计



第531章 仕宦显达人常情(3)
    当俊秀男子和白面儒生紧赶慢赶,总算赶到城外的成国渠渠口,河渠附近已经多了许多被甲持兵的军士在外围警戒,闲杂人等是不能够随意靠近。

    看来巡视河渠的骠骑将军提前赶到,并且已经下到河渠巡视了。

    俊秀男子费了好大力气找到了郿县的主簿,这才将他们二人带了进去,不过骑奴和僮仆就只能够留在外面了。

    进到里面,他们也不能立即见到骠骑将军,只能够老老实实待在郿县的吏士人群中,耐心等待骠骑将军的接见。

    俊秀男子来时在路上已经计算了所有事情,但等站到人群中等待的时候,还是忍不住内心有些七上八下,反观是白面儒生一副事不关己的模样,饶有兴趣地打量着周围的一切。

    站在人群之中,枯燥地等了半个多时辰,突然人群之中有了新反应,县寺的大吏带头下拜行礼,俊秀男子、白面儒生也连忙跟着其他人下拜。

    他们也注意到了骠骑将军已经巡视完渠口回来了,两人悄悄地抬起头来,偷偷去打量缓步走来的人群。

    出乎他们意料的是,走来的人群之中,虽然有不少身着官袍的,但居于中间的,却是穿着粗布葛衣的一老一少。

    俊秀男子眼尖,连忙打量着这一老一少。

    老的头顶斗笠,身上的衣物沾了不少泥巴,穿着草鞋,斑白的两鬓和苍老的容颜,显示出他已经上了衰老的年纪。

    年轻的身上也沾了很多泥巴,一条犊鼻裤套在下身显得有些臃肿,他光着脚板,两条精赤黝黑的小腿上除了泥巴,还有一道道细小的血口,腰间绑了根草绳,头上残破的斗笠耷拉着,看不清容貌。

    这难道就是雄踞三河、威震关中的骠骑将军

    俊秀男子偷偷打量的时候,人群已经走了过去,他们这些行礼的人也纷纷站了起来,他看了看自己身上光鲜亮丽的衣袍,回想起刚刚那一老一少,隐隐生起了一丝失算的不安。

    走过的人群并没有停下,而是转向走上了一处河堤。

    身着官服的杜畿看着身处中间的一老一少,嘴边不禁泛起了淡淡的苦涩。

    河东大军击败了韩遂之后,阎行很快就转向了稳定关中的政事之中。

    为政之要,莫先于用人。除了辟除了张既、苏则、严幹、李义、游楚等一批三辅才俊之外,阎行很快也上表任命了新的一批三辅太守。

    卫觊得偿所愿,成功出任二千石,担任了冯翊太守。京兆太守则由从河东安邑赶来的长史严授担任。扶风太守的头衔,阎行推给了收复关中、立下大功的征西将军段煨,不过这只是一个虚衔,段煨本人交还了大军兵权后,就居住在长安城中,扶风的一切政务都是交给了杜畿这位扶风郡丞。

    六百石的郡丞看似品秩不高,但在太守遥领的情况下,实际上就是郡中的太守,杜畿自身的才干出众,加上他是三辅名族出身的士人,这才能够得到这个炙手可热的职位。

    哪怕相比起同一批外放、擢升的骠骑将军府掾史,杜畿的官职也不算低了。

    名门出身,同样身为名士的郑浑因为有历任县令的履历,即将赴任河东太守,前往河东,填补严授离开后在河东郡府留下的空缺。

    忠肃弘量、得到阎行信重的杨俊则得到擢升,接任了贾逵空出的司直之位,职高权重,纠举不法,督察官吏。

    司马朗简朴精达,得到了长安令的任命,长安令管辖长安城,虽然长安城已非昔日的西京,但随着阎行大力经营关中的进程,司马朗这个长安令的职位将会越来越显要。

    唯独才德同样翘楚的司马芝,不知为何,只是被外放成为了一个小县长,府中掾史私底下流传,说是司马芝得罪了某位大人物。

    这桩事情,也让到任后的杜畿更加勤勤恳恳了。

    不过,杜畿再勤恳,也快挡不住这来自冯翊、京兆两郡的巨大政绩压力。

    冯翊郡元气未损,太守卫觊在到任之后,根据阎行的指示,除了颁发河东的法令,进行丈量土地、清算人口、考核官吏、兴办学校、招揽逃民、推行屯田之外,还召集动员了郡中的大姓豪强,准备重新修通郑国渠、白渠二渠。
1...178179180181182...231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