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都市言情

我的1979

时间:2023-05-23  来源:  作者:争斤论两花花帽

    太阳老高,毒辣辣的,李和出了门才后悔穿的多了。

    打领带给谁看呢?

    没好气的直接拆了领带,丢给了旁边的小威,解开了两粒领扣。

    哥,你上车。到了巷口,小威亲自给李和拉开了车门。以往他怕巷口狭窄,刮花了车子,都不轻易开进来的。这辆平治花了他两百多万,虽然现在身价不菲,可是也是咬着牙买的。

    李和问,人都到了?

    到了。小威开车一边不忿的道,哥,那个女人也太猖狂了吧,简直目中无人,咱们帮你做事的时候,这女人还不知道在哪个旮旯呢。

    怎么?人家有本事你不服气?李和知道小威说的是郭冬云,她进京后的第一件事情就是重新查账,显然李和名下的企业,除了方向的印刷厂,没有一家的财务是合规的,其中就包括穆岩的教辅公司和胡大一的电测厂。

    小威讪讪笑道,哥,我不是那个意思。我年轻,做事毛手毛脚,人家拿捏我错处,我认了。可是她把寿师傅都给挤兑的不轻,连爱军大哥那么好的性子都快忍不住了。

    做好自己的事,别管那么多。李和也在苦恼,老人和新人的冲突,在这一刻估计都要爆发了。这里面没有对错,也没有是非,各人都有各人的理。

    其实作为老员工,面对空降兵的态度完全可以理解。辛辛苦苦干了这么久,本以为论资排辈能上,结果发现,被个外来人给占了位置。而且最糟糕的是自己还要被一个外人吆来呵去。心理不平衡,也情有可原。

    对于郭冬云来说,同样也困难,一个陌生人,凭什么年纪轻轻就这么被重用?

    她能有多大本领?她又不是老板亲戚!

    于是乎,围观者有之,怀疑者有之,等看热闹者有之,直接动手拆台者也可能有之。

    在中国来讲,空降兵存活几率本来就小。

    可就李和来说,他引入郭冬云也是逼不得已,起码他所能认识的能人里面,让他认可的只有方向和穆岩。但是方向和穆岩的缺点很明显,就是缺乏市场经济的大方向和国际观。

    李和现在的框架太过臃肿,弊端横生,在野蛮生长的年代里,可以很滋润。但是一旦遇到市场经济的大浪潮,大浪淘沙,风卷残云,能不能活下来全靠运气了。

    中国民营企业平均寿命仅37年,中小企业平均寿命更是只有25年;

    而在美国与日本,中小企业的平均寿命分别为82年125年。中国大公司的平均寿命是7到9年,欧美大企业平均寿命长达40年,日本大企业平均寿命有58年。

    在百年老店方面,中国的企业数量更是落后于发达国家。

    搞清楚企业生命周期背后的原因,总结企业发展经验教训,对李和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467、外来和尚
    香港里拉饭店作为京城最高最豪华的五星级饭店,每天都是热闹的很,但是今天更加的与众不同。酒店的门口基本被堵死了,300多米长的路两侧停满了豪车,平治奥迪凯迪拉克雷克萨斯等。

    这让门口的保安如临大敌,四九城里面有限的豪车,基本都集中到了这里,刮了蹭了,他们可是交代不起。

    为什么那么多豪车宁愿全部挤在酒店门口也不进地下车库?

    谁有谁知道。

    好好的停车位不停,非停路边。李和不知道是该吐槽这些人的暴发户的习性,还是该称赞他们会享受。

    小威笑着道,那个加长林肯是于德华的,那个路虎是爱军大哥的,那辆凯迪拉克是付霞姐的,奥迪是平松哥的。

    老李买车了?李和很诧异,要是其他人,他也就见怪不怪了,可是李爱军这么低调的人,咋么会买这样的车。

    小威解释道,哥,你是没见过那帮胡建温州佬,贷款下来了,第一件事是买车,就是充个派头,有了好车,谈事情都是事半功倍。

    开豪车出门谈生意才有派头。

    现如今谈生意,先敬罗衣,后敬人,讲究的是派头,车先不说,最低的配置都是大哥大,手里不拿个大哥大,都不好意思说你是做生意的。

    李和还要问什么,车子已经停了下来。下车后,第一个迎过来的是于德华。

    李先生,你再不来,我们可要去家里绑你来了!

    他了解这场会议的重要程度,跟沈道如一样,推开了香港和深圳的所有事物,第一时间赶来了。

    你怎么回来了?李和朝他握了握手,然后再朝周围一看,居然来了这么多人,不光是于德华,就连沈道如寿山付霞李爱军这些人都在。要知道,他只约了一个郭冬云的团队。

    于德华笑着道,没事,就来看看。

    辛苦,辛苦。李和按着顺序朝寿山周萍付霞方向这些人一一握手,对穆岩和孟建国两个人的胸口各捣一拳,没好气道,你俩来凑什么热闹。

    孟建国笑言,咱现在端的是你的饭碗,自然要来付服你管。无组织无纪律的事情,咱们可干不出来。

    穆岩点头表示认可。

    等会再跟你们聊。李和又朝穆岩身后的胡大一伸出了手,寒暄道,近来可好。

    胡大一笑着道,形势一片大好。

    那就好,那就好。李和跟他又随意聊了几句。见站在队尾的苏明过来了,也伸出手道,你们这都闲的得没事了?有空回来?

    苏明道,主要是想回家来看看。

    他和付彪是连夜坐飞机回来的,他也说不清为什么回来,但是直觉上告诉他,这次是必须回来的,要不然完全可能会被边缘化,成为一个真正的边缘人。

    李先生,好久不见了。

    一个女声引起了李和的注意,回头一看,居然是陈立华,笑问,多谢,多谢。

    他都懒得问,你为什么也回来了。

    他都搞不清这是什么状况了,是不是大家暗地里都约好的?

    而且来的这些人,站队的时候派系分明,一路是以苏明寿山于德华为首的旧派,这些人盘踞在一起,有说有笑。另一路是以郭冬云沈道如黄炳新为首的新派,不过总归人数比较少,站在一边显得稀稀拉拉。

    走吧,进去吧。李和朝远处的郭冬云招呼,其实一下车,他想先冲她打招呼的,结果半路就被其他人拦着了。

    郭冬云笑着扬手道,请。

    李和感觉到有闪光灯,一回头,见远处果然有几个记者。

    他皱着眉头问平松,是公司的?

    不是,我把他们赶在?平松不确定的询问道,他再没有文化,也晓得记者是无冕之王,不能轻易开口得罪。

    李和对贴身跟在身旁的兰世芳道,胶卷拿走。

    兰世芳立马带着两个人过去了。

    不一会儿,那边就发生了强烈的争吵,那些记者明显不愿意交胶卷。

    小威和付彪等人也小跑过去,不由对方分辨,强行扭起对方的胳膊,把相机的胶卷给拿了出来,一通乱扯后,用火机给点了。

    一个女孩子当场就蹲在地上,呜呜的哭了起来。

    郭冬云悄声对李和道,这会不会影响你的声誉,毕竟很多人对记者还是很客气的,他们要是乱写一通,恐怕对你不是太好。

    李和笑着道,我的名声由我自己说了算,他们说了不算。走吧,先进去吧。

    他也说不清对记者为什么会这么反感。

    酒店的会议厅里人头涌涌。

    这并不是酒店里最奢华的会议厅,因为还有更加高档的私人会议室,但在这一间可以容纳两百多人,经过特殊布置的会议厅里,所有来到现场的人都可以感受到这里的简约,但却不失雅致的装修风格。

    此时此刻,走进会议厅里的人都在讨论着,他们隐隐然知道,之前有消息说,李和会重新做战略改组,虽然这话不是从李和嘴里出来的。

    在会议开始之前,李和同郭冬云在另一间会议室预先做了的深入交流和沟通。

    会议室里,不光是李和同郭冬云两个人,一间小型的会议室,基本是坐满了,还有几个李和看着眼熟的人,不是一般的眼熟,而是非常的眼熟。

    郭冬云先向李和介绍端坐在门口的一个人道,这位应该算是你的同事了,农村发展研究中心发展研究所副所长农村部副部长,兼京大经济系教授,林正夫先生,已经聘任为地大集团中国公司的首席经济学家。

    中国地大集团已经申请注册了离岸公司,同时在国内注册了地大集团中国有限公司。

    你好!你好!李和终于想起来了,这人其实他还算是熟悉的,只是一时间叫不上来名字。此人面相和蔼厚重,是一种传统式的优秀面相,其中最值得圈点的地方是鼻大不露,丰满圆润。

    此人还是比较有本事的,把他聘为首席经济学家,李和没有意见,起码不是沽名钓誉之辈。

    李老师,我可是听过你的课的,很精彩。林正夫说话温和,他称呼李和为李老师,算是认可了这种同事关系。

    谢谢,虽然在一个学校,但是从来没有拜访过你,真的不好意思了。好久都没人喊他李老师了,突然有人这么称呼他,李和听了很激动。

    郭冬云正要介绍一个老头子,那个老头子已经正了下衬衫,站起来朝李和握手道,咱们也算同事了,李老师。

    厉主任,你好,你好。李和终于想起来了这个老头子的身份,经济学院经济管理系系主任厉股份。他提出了中国经济发展的非均衡理论,并对转型进行理论探讨,这些都对中国经济的改革与发展产生了深远

    厉股份指了指自己的鼻子,笑道,我这么出名了

    李和笑着道,早就闻你大名了,请坐,请坐,想不到今天能在这里遇到你。

    郭冬云道,我们聘请了厉主任担任地大集团中国公司的首席经济学家,厉主任百忙之中依然没有推辞。

    厉主任笑着道,那是因为你钱给的多哦。

    这句话说完,大家都哈哈大笑。

    李和又朝着另外一个花白头发的老头子走过去道,这位也不必介绍了,吴先生,你好。

    这位在80年代初期创建了中国的比较制度分析学科,人称吴市场的就是他了。

    你好,你好,早就听闻你了,只是无缘难得一见。吴市场也很客气的朝李和握手。

    郭冬云在旁边解释道,吴先生目前担任《改革杂志主编,我们同样聘请他为地大集团中国公司的首席经济学家。

    请坐,请坐。李和终于忍不住激动了。

    他还是小瞧了郭冬云,单凭能把这三位经济学界的泰斗请过来,就非常的不容易。这三个人的能力先不说,光这三位的人脉和资源就够的了。

    郭冬云再依然向李和介绍了来自国内著名院校的税务专家财务专家审计专家法律专家,以及来自香港的首席财务官来自马来西亚的并购专家来自香港的总会计师。

    对这些人,李和对非常的客气,至于外来的和尚念经好不好,他只有用了才知道。



465、梳理
    令李和不开心的是,郭冬云请来了外人,全球最大的咨询公司麦肯锡被她请来了,所谓的经理有华人有老外,看着都是三十来岁的毛头小伙子,年龄不见得比他大

    他们要是真有本事,为什么不自自己去开公司,一夜干成个五百强。一个破报告能卖上百万美金,这不坑人吗?

    战略这种东西,你就是说错了十年后客户会来找你吗?

    说白了,一个残酷的事实是,一个拿着年薪10万的人去指导别的公司该给二老板100万年薪还是1000万年薪。

    其中的一个人还大言不惭的对李和说,他们在所有主要行业都拥有广泛的能力专门知识和经验,并且提供全方位的管理咨询服务,包括战略组织运营商业技术解决方案企业服务转型和高级猎头服务。

    好像有了他们的加入,地大集团可以一跃为全球最牛逼的公司。

    除非有相当的数量的事实做支撑,否者李和很难对他们报以信任。这与一位初级管理人员向自己的上司提建议的道理是一样的。

    李和想了想,还是不急于否定,他知道许多观念在他脑子里都是根深蒂固的,这些观念很多都是属于偏见,他决定还是放开心态,多接受一些多元化的信息。

    走到今天这么高的位置,他曾经的经验不可谓不多,然而他似乎并不如他自己所装作的那样自信。在别人眼里,他踌躇满志,信心十足。

    事实是,他对很多方面都缺乏信心。

    他听了这些专家的谈话,一如既往的保持着没有表情的面孔。他从不给他们以任何暗示:他们究竟说的好不好。有的时候,他看上去高不可攀。他没有显露出任何偏见和偏好。

    总之他装的也挺累的。

    但是坐在旁边的郭冬云却是不这么想,她悄声的对李和道,如果大家在内部没有形成共识,就需要外部的知识经验和看法,来确认一下,帮助大部分人统一思想。这是我请麦肯锡过来的最大原因。不管怎么样,他们的思维方法很正确,我们不需要他们解决问题,但是我们需要他们给找我们找出问题,这三个月以来,他们的团队给了我们许多有益的帮助。

    报告等会我看看。李和算是点头认可了。

    会议依然在继续,麦肯锡的人侃侃而谈。

    核心业务包括银行金融零售电子会展地产酒店机械医药服装纺织家具音像汽车等。多元化业务具有良好的产业基础和市场竞争优势,其中零售金融机械地产音像已建立行业领先地位。但是我们不得不提醒,贵公司的音像产业是游走于法律边缘。对于贵公司的汽车产业链,我们持有谨慎态度,要知道,国际产业正处于非常激烈的竞争格局,宝马汽车不具有完全性的市场竞争能力。

    这一次是对李和的产业的一个汇总,他已经拥有了很多的优势。地大集团金鹿集团远大集团,包括其他乱七八糟的产业,如果整合起来,将是一个总资产1200亿美金,年利润为23亿美金,拥有13万员工。

    它的资产负债表极佳,它的产品和服务渗透到国民生产总值的各个方面:从皮鞋到汽车,几乎无所不包。

    其中的很多产业,李和自己都不知道,比如他名下怎么会有造纸公司,怎么会有装修公司,甚至还有打火机厂子,添加剂厂扑克厂养殖场。

    怎么会有13万名员工?这才是李和最大的不解,难道他旗下的房产公司的工人都算上了?可也没有13万啊!他问的很小声,让人听见了挺丢人的。
1...325326327328329...837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