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1979
时间:2023-05-23 来源: 作者:争斤论两花花帽
陈有利给李和让了一根烟,不好意思的挠挠头,李老板,我三十郎当了,还没媳妇呢,我当然要抓紧着赚点钱回国娶个老婆啊,不然我陈家可要我绝后了!你理解理解。
丁世平在旁边立马就笑崩了,气的踢了陈有利一脚,一边玩去,这边没时间陪你。
随着来找李和来借钱的人越来越多,李和有点烦躁了,干脆把这个问题交给了黄炳新。
黄炳新也把这个当做一次扩展业务的契机,通商银行第一时间组织了一个融资团队来到了莫斯科,还是打出了要借钱,找通商的口号。
那红色的条幅光明正大的挂在了莫斯科酒店的门口,显得格外的醒目!
通商银行的人很清楚,包括李和也清楚,借钱出去是不可能亏本的。这些借钱的客户,都会用从莫斯科运回国内的设备和资产做抵押。
而这些资产和设备的价值远远高于借出去的钱,虽然这些资产设备买回来的时候并没有花多少钱。
432、落幕
通商银行依仗高盛和李老二的资金扶持,一跃为香港排名前十的大型银行,有的就是钱。
它不同于香港的大型银行,香港的大型银行一般都有最低存款的限制,如果不足1万,会收一定的月费。
可通商银行没有这个限制,开户免费,去掉了全世界都有的所谓的工本费,存一块钱也让你存。
同时,没有抵押物,凭照工资流水,依然可以贷款。
这开启了小额贷款的新模式,跟格莱珉银行有相同的业务理念,但是因地制宜,产生了决然不同的业务模式。
如果真的按照格莱珉银行的模式,把贷款的对象放在真正贫困的农村妇女身上,依照中国三农问题的国情,通商银行肯定活不长,会死的很惨。
通商银行小额贷款是以个人或家庭为核心的经营类贷款,其主要的服务对象为中国内地及其香港地区主要是服务于三农中小外贸企业和上班族
贷款的金额一般为2o万元以下,1ooo元以上。
许多银行并不认可通商银行的这种模式,只是当做笑话看罢了,他们更倾向于向大企业一次性放贷几千万几个亿,它们不否认小额贷款能够盈利,可是小额放贷需要的人力陈本比想象中的高多了,完全是浪费时间。
甚至高盛都不怎么同意,奈何李和是大股东,他们投资的也不多,在这种事情最终也没怎么较真,算是默认了。
通商银行进入莫斯科的第一件事就是花了o万美金收购了乌克兰濒临破产的达美银行,这家银行只有负债,没有资产,唯一可取之处在于它遍布独立体府的网点。
因为有高达2ooo万美金的负债,所以一直是无人问津,这会片地黄金,傻子才肯接手这样的银行。
但是李和为了节省时间,通商银行的人一汇报过来,他立马毫不犹豫的同意了,一方面乌克兰政府急于脱手,不会设置障碍,收购便利另一方面这样五脏俱全的银行可是不好找。好银行当然有,可是根本轮不到他来染指。
通商银行在国内商界早就是如雷贯耳,这次把网点设置在了莫斯科,自然引得了许多中国人争相来借款,而通商银行更加的放款了借款的条件。
这些中国人拿到钱之后,第一件事就是到火车站从送货的中国人手里接货,一万罐罐头,一天就出手了。夹克针织衫成火车皮的轻而易举的卖掉了。
这些勤劳的中国人在帮助苏联人民换新衣服新鞋子。
通商银行在放款的同时,也学着欧美银行,在市场继续借入卢布,并且在市场上卖出换取其他的国家的货币。
现在的苏联被所有人当场了一个石油天然气木材和军事科技的仓库,只能以这些资源换内裤。
当买一双袜子也要凭券的时候,人民终于开始大喊,这就是苏联的末日啊!
到处是大雪里国营商店前排队的场景。
他们本来都是热心改革的支持者,写海报,传单,然而结局却是这样
他们无法相信,自由竟然是这样的。
他们简直无法相信,他们在战争中流过血,却天真的像孩子一样。
进入12月份,莫斯科气温已经在零下,从11月开始,俄罗斯日均最高气温低至冰点以下话说莫斯科的冬天冷不冷,德国人和法国人最有话语权了,拿破仑和希特勒先后都跟俄国人怼过,最终都是败在了这让人欲哭无泪的天气上。
冻死人太平常不过了,特别是针对一些无家可归者来说。
李和最怕冷的,他这样的性子是肯定不愿意出门了,他把自己包成狗熊一样,正在有暖气的酒店一楼大厅里喝茶,同时听一些别人的汇报,偶尔做一些指示。
突然一些人,从外面冲进来,用俄语大声的喊叫,然后大厅里的人都是一副惊恐的表情,甚至有点不敢相信。
李和听不懂,这个时候一些中国人也从外面大喘气的跑了进来,大喊,苏联完了!苏联完了!
戈尔巴乔夫在电视直播。
李和回头问流着眼泪的铁木耳,今天什么日子?
铁木耳和很多人一样,哭了,他还是擦了擦眼泪道,12月25日,先生。
有人从酒店房间把电视机搬了出来,打开电视,戈地图的演讲已经早就开始了。
我们对世界开放自己,放弃对他人事务的干涉和境外军队的使用换来了信任团结和尊重。
我们国家和国家的公民获得了真正的选择展道路的自决自由。
联邦制民主改革的探索使我们达成了建立新的独联体的最底线共识。这些改变带给了我们极大的焦虑。这种焦虑伴随着不断增长的来自旧势力的反抗,以种种尖锐的斗争表现出来。
这意味着苏联解体了,苏联真的完蛋了。
在场的许多苏联人,不,应该叫前苏联人,有众多不同的表情,有高兴,有冷漠,有痛哭,有挣扎。极端一点的已经陷入了疯狂,他们在大厅里大喊大叫。
李和问铁木耳,他们说什么?
苏联解体,李和虽然早已经有了心理准备,可是这一天真的来临的时候,他还是有点不敢相信。他也不明白铁木耳,甚至身后的马蒂奇为什么会流泪。
铁木耳道,他们骂总统是美国的秘密代理人,他出卖了,他们痛恨总统,他们说总统偷走了他们的祖国。
李和问,不是你的祖国?
铁木耳道,不,先生,我不清楚,我从小被教育我是苏联人,我应该热爱苏联,可是后来我现我更加的爱格鲁吉亚,我痛恨苏联,可是现在苏联没了,先生,我不知道了,真的不知道了。
他把口袋里的苏联护照掏出来又认真的看了一眼,然后又贴身的放在了口袋里,但是我把它作为最宝贵的礼物珍藏起来。
出去看看吧。尽管外面很冷,李和还是要亲自去看一眼,苏联红旗的降落,他还吩咐丁世平把相机带着,他要做历史的见证者。
红场上人群三三两两,不是出来散步的莫斯科市民,就是外地来的观光客,没有人在意那面旗子的事,更没有大批媒体记者带着镜头和闪光灯涌到现场。
克里姆林宫一座绿色圆顶建筑,有两个工人从屋顶活板门爬了出来,降下那面红色的锤子镰刀旗,然后像餐厅侍应生收拾桌布似的把它折起。
李和站在红场的中央,在旗子落下的一瞬间照了一个相,历史在这一刻定格。
苏联死了,死状就像大清国,死的是那样的寂静,就连一声叹息都是后人给的。
一个时代宣告结束,人们分道扬镳,时代走入动荡和未知。
当年苏联红军直捣黄龙,攻占柏林,逼迫希特勒自杀,是何等威风!
没有苏联解放欧洲,地面战争的节节胜利,戴高乐还躲在北非打游击呢,丘吉尔还整天转地洞呢。
苏联的诞生惊醒了中国;
苏联的展引导了中国;
苏联的强盛帮助了中国;
苏联的威胁磨砺了中国;
苏联的灭亡警示了中国;
李和再也找不出第二个像苏联这么好的老师了。
他在心里默念,苏联走好,别再回来了。
1991年12月26日,苏联最高苏维埃通过决议宣布苏联停止存在,为立国69年的苏联划上句号,苏联议会从此解散,代表们互相告别,各奔东西,从此标志着一个昔日的大国一一一苏联已经成为历史,其中15个加盟共和国和2o个自治共和国,8个自治州,1o个自治区和129个边疆区在苏联解体之后分裂成15个国家。
全世界陷入了一阵狂欢。
李和这个时候才意识到,中西挖毛熊墙角大战才刚刚开始,之前都是小打小闹而已。
27日早晨,李和去大使馆,现大使馆的名称也改了,改成了中国驻俄罗斯大使馆。
这个新年,李和又回不去了,他不知道该怎么跟何芳交代了。
电话里,李览喊爸爸的声音更加响亮了,说话也更加清楚了。
对不起了。他真的有很强的愧疚感。
行了吧,我就不信你还真不回来了,就这吧,我去给你家里寄点东西。何芳说话还是那么的爽朗。
433、不设防
我会尽快回去。李和是必须把这里的事情尽快处理好了,马上大鳄的抢夺战要真正的要开始了,要重新分配蛋糕,他们这种浑水摸鱼的食客,是没有资格参与的,都要被清场。
他现在只对苏联的半导体技术感兴趣,半导体技术可算得上人类制造技术中最尖端的前三之列,基本上是欧美日的厂商所垄断,所以对中国来说自然非常重要。
苏联在展半导体方面的力量,仅次于原子能利用方面,特别是半导体激光器和光刻技术都是世界第一的,片子步进机现在就能实现o5u的设计规则。
苏联的和平号空间站对接了晶体号工艺舱,就在晶体号工艺舱进行半导体材料试验,取得了许多的进展。
李和已经拿下了乌克兰和白俄罗斯的半导体研究所不少好东西,现在最难拿下的是苏联最好的半导体研究所,列别捷夫研究所。
他本来想学着之前的操作,花钱搬空了研究所和半导体厂就是了,可是他突然现美国的ypress公司,这样一家知名的电子芯片制造商也来了。
这家公司居然老老实实的只要9种集成电路的生产许可证,而没有巧取豪夺,这令李和大跌眼镜。
美国公司能这么老实,只能说明这家研究所有大背景,绝对不能擅动,所以他能做的就是耐心观察和等待。
李和晚上从一家饭店出来,就看到马路上躺着一个人,地上的血都已经成了冰渣子,旁边站了好几个警察。
这是李和第一次看到被杀死的人,不过没两天就习惯了,大街上经常性的生枪击案,杀人案数量越来越多。
什么事都可以杀人,野蛮资本主义横行街头,自由的很呢,杀人越货,厮杀火并,纷纷在混战。
同样,不是在莫斯科出生的要杀,不是说他们语言的要杀,带枪的人不喜欢的人要杀
卖花圈的和鲜花的人的生意很好。
李和已经不再恐惧了。
真正的资本主义就是这样开始的,从流血开始。
伟大的理想需要流血,一会儿是罗马尼亚,一会在波罗的海沿岸,一会儿在乌克兰,一会儿是格鲁吉亚,一会儿是阿塞拜疆,偶尔又是中亚的某个加盟国。
最倒霉催的是南斯拉夫了,一个受到全世界承认的统一国家,被肢解成六个部分,如果算上科索沃,那就是七个了。
那个叫马蒂奇的小伙子再也不说自己是南斯拉夫人了,而是开始在公开场合宣称自己马其顿王国的子民。
2o世纪的大部分年月,整个世界都曾经以惊奇和赞赏的心态观察着苏联如何解决民族关系问题。
可以说,苏联是多民族大团结的典范。
可是忽然之间,在这块占了世界六分之一的土地上,民族主义兽性大了,到处充斥着民族主义的仇恨和歧视。
在李和看来,到处是闹剧而已。
在丁世平的强烈要求下,不准李和再出门了。
我反应再快,也没人家子弹快。
他非常为李和的安全担忧,尽管他们这些人出门都是随身带着枪,可是依然不能给他们带来多少的安全感。
行,听你的。李和为了自己的小命着想,也确实不敢出门了,话说,天这么冷,他也真的不想出门。
许多这里的中国人虽然也惜命,可他们更爱钱,若为金钱故,生命皆可抛。大概都是穷怕了,这么好的赚钱机会,是没有任何一个人舍得放弃的。
到处是中国人的小商品,按照许多人的笑话说,叶利钦家里吃饭桌子的台布都是中国造。
12月究竟有多坏?
事情坏到就连叶利钦的副总理叶戈尔盖达尔这样的政治精英都要去抢购食物的程度。
盖达尔为俄罗斯联邦共和国负责经济政策的副总理兼财政经济部部长,被称作休克疗法之父。
叶利钦最亲近的助手苏哈诺夫的妻子也要排两天队才能买到糖。
当然大部分政治人物过得还是舒舒服服,在权力的迁移上,苏联原有党政军系统内的强力部门几乎都得到了保留,而这帮人自始至终就在国家的上层,并不影响他们继续开舞会,甚至比过去过得更滋润了。
因为绝大多数过去公有制的国民财富现在也进到了这些曾经是官僚,现在是新贵垄断寡头或权阀的阶层手里。
穷人是更加糟糕了,在空寂无人的蒂申斯基市场,东西都是美元价。这价格,果然很资本主义。
空气中弥漫的都是人为这样的日子没有尽头的绝望
日日夜夜,最大的焦虑就是面包。
前苏联人开始囤积任何他们能找到的食物,可惜市几乎被抢空了。
整个城市陷入彻底的萧条,同时面临的还有裁员和失业,一个普通的水暖工可能就是博士毕业。这些知识分子要想办法活下来,要么去练摊,要么去想办法重新找工作。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