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吏
时间:2023-05-23 来源: 作者:七月新番
等入内后,却见秦始皇已靠在榻上,正在听一左一右,跪在地上的两名丞相李斯和冯去疾,诉说这几日来的重大变故。
从墨者行刺,到扶苏出奔,李斯一边说,一边擦着额头的汗,抬头观察陛下情绪……
夏无且和赵高也紧张地盯着秦始皇的一举一动,生怕皇帝陛下会气得再度呕血昏厥。
但秦始皇没有,他显得异常平静,皇帝一生中经历过大风大浪,也遇到过无数亲人的背叛:父亲、母亲、仲父、弟弟、朋友、丞相、将军……
如今,又加上了儿子,还是他最寄予厚望的长公子。
秦始皇的双眼中有很多情绪,愤怒、不解、难过、失望,但最终,只化作了一句关中方言的骂。
“狗急跳墙……”
说罢,便挥手让李斯、冯去疾退下,只留下赵高、夏无且。
虽然靠着太医们近几年颇喜的参汤苏醒过来,但皇帝身体依然虚弱,闭着眼睛休憩,但就在赵高以为皇帝睡着时,他却忽然说起话来。
“他小的时候,在华阳宫摔了玉璧,也曾因为害怕,躲过朕,躲到宫墙角落的蒿草里,沾了一身的草刺。”
“朕打了他一顿,孺子不听话,就是该打,扒了衣裳,往臀上狠狠打!”
可这一次,扶苏闯下的弥天大祸,可不止是摔碎一块玉璧那么简单了。
他差点让国器坠地!
秦始皇的眼睛缓缓睁开,看着赵高。
“丞相禀报,说外面有传言,说扶苏欲勾结墨者刺杀朕,呵,朕料此子也没那个胆子,更无那种狠辣。顶多是想要在朕又出‘乱命’时,发动政变,让我这个‘天下之大害’,没法再为害天下,不曾想,却弄巧成拙……”
“出了事后,以他的性子,应该一个人入宫请罪的,是谁逼着他不得已出走,还是谁胁迫了他往南边去,这是走投无路,想去投靠谁谁事先给过他承诺”
赵高跪地:“陛下,此中疑点的确颇多,但惟有一点可以肯定,昌南侯的家眷也一同离开……”
“是黑夫扶苏去投南军,把黑夫当成了狄国,他不想做申生,想做重耳,还以为朕是晋献公”
秦始皇叹了口气:“悲呼,父知子,而子不知父。”
这是儿子的问题么
“父不信子,子亦不信父,呵。”
还是说,父亲也有问题
秦始皇现在每说一句话,都得休息一会,他再度闭目,片刻后做出了决定。
“传朕制。”
“诺!”赵高立刻提笔。
“蒙恬私放扶苏出奔,削去卫尉之职,贬为庶人。”
“派中郎骑将李良,率兵卒一千,追击扶苏,再通告沿途汉中、巴郡、洞庭诸郡县,若不能追上,让扶苏逃到岭南,所有途经郡县官吏,不更以上者,皆死!”
“若是李良和当地官府追上了,却误杀了扶苏或其妻、子,所有追捕的人,不管是一千还是一万,皆死!”
两个“皆死”代表着秦始皇的决心,这天罗地网之下,扶苏等人,几乎没有逃脱的可能。
“除了扶苏及其妻、子外,幕僚党羽,统统杀死,一个不留!”
秦始皇一直认为,是扶苏身边的人,将他带上了一条不归路。
赵高一一写在诏令上,等了好一会后,秦始皇却久久未言,只看着头顶的帷幕发呆,只好问道:
“陛下,阻住公子之后呢是带回咸阳么”
“不。”
秦始皇摇了摇头,眼中,除了厌恶,竟还有一丝拒绝。
父子,不该以那种方式相见。
“不必回来了,朕不想见他,也不想听他申诉。”
“离开咸阳,若是扶苏自己的意思,说明他连最后一点职责都丢了,既然抛弃了长公子的身份,那他就不配回来。”
“若是被手下胁迫,一个连寥寥属下都管不好的人,又如何能管好数千万心思各异的生灵”
而且追根溯源地想想,这一切的根源,是因为扶苏设想的帝国未来,和秦始皇想要的,不是一个……
封建、郡县,这是路线之争,无法改变,而秦始皇不允许帝国的制度基石,有半分倒退!
夏无且在旁边不寒而栗。
皇帝不见扶苏,难道是要……杀子
老太医跪了下来:“请陛下三思啊!”
“夏无且,你是真的老了,又老又糊涂,朕,怎么会赐死自己的长子呢”
秦始皇决绝的目光,变得柔和了一些。
“扶苏是八年生人,朕记得他的生日,腊月十九,大雪纷飞。”
秦始皇依然记得,这孩子初生的时候,仿佛整个咸阳都在高呼他的名:扶苏,作为秦始皇的长子,他是秦始皇证明自己“已壮”,进而亲政的关键。
外面是冰冷的雪夜,怀中那皮肤粉扑的稚嫩婴孩,却无比温暖,枕着皇帝的臂膀酣然入睡。
他要是一直像当年那么乖,该多好啊。
但当他一点点长大,却疏远了,也变得让秦始皇不喜欢了。
“他今年29了,已为人父,有两个子嗣,一个四岁,一个六岁,他以为朕忘了,可朕其实都记得。”
秦始皇闭上了眼。
“让李良阻住扶苏后,扒了他的衣裳,当着
733.第722章 陆梁
第722章 陆梁
秦始皇三十七年,仲冬之月(十一月)中旬,咸阳局势天翻地覆之际,因为消息得传两个月才能到,岭南仍一切如常。
北江已经到了尽头,密林掩映中的番禺城遥遥在望,船上的几位乘客叹了口气,风浪有些大,他们得尽力保持在甲板上的平衡。
南郡人盖庐摸了摸光秃秃的下巴,裹紧了褐衣,是谁告诉他岭南四季皆夏的明明冷得很。
不过,这一丝丝凉意,总好过酷热滋生的疾病,岭北人对岭南的种种恶疾,都是谈之色变的。
不同于过去四年,发往岭南的军队以戍卒、更卒、刑徒为主。秦始皇三十七年被派往岭南的人,有许多“治狱吏不直者”,也就是有违法行为的官吏。他们来自中原各地,将运送到南海郡治番禺,再经由这里被分派到岭南各处设立的县府,以充实当地急缺的公务员队伍。
如果没有其他变故,他们这些新移民的余生,很可能将在岭南的原始森林中度过……
但原本心如死灰的盖庐万万没想到,才刚到番禺,他竟得到了南征军最高统帅——昌南侯的接见!
……
昌南侯和传说中的一样,面黑。
不过或许是因为岭南天气酷热,大部分人来这被太阳晒了几年,也黑不溜秋,昌南侯的肤色隐于众人之中,倒是没那么显眼了。
这位君侯没有想象中的严肃,进来自顾自地坐下,上下打量盖庐一番后道:“知道本侯为何要单独接见你么”
盖庐笼着袖子,有些无奈地说道:“或因为,罪吏是南郡人,乃君侯同乡,又或是,此番南迁之人中,我昔日的官爵最大……”
黑夫道:“爵位的话,你倒不算最大的,去年有位叫曹咎的咸阳县丞来这边,他可是公乘,犯的是贪赃枉法,被那位‘喜青天’给查办了。”
黑夫的声音低沉了下去,充满了遗憾:“只可惜,曹咎在营地里,和袍泽沐浴时低头捡皂角,不慎滑倒撞死,英年早逝。”
“现如今,你的确是发配陆梁地的罪吏中,还活着的人里,职位最大的。”
他笑道:“南郡攸县县令,六百石长吏,多少人羡慕啊。所有人来陆梁地的原因都一样,犯法。但犯的法各不相同,盖庐,说说你的故事吧,为何会被扔到这个破地方”
盖庐喉咙动了动,虽然不太想说,但考虑到这可能决定了自己未来的生活,还是将自己的事讲了一遍。
“罪吏的确是南郡攸县县令,犯的罪是‘纵囚’……”
盖庐说,秦始皇三十七年正月(十月),发生在攸县利乡的一场叛乱,导致他从父母官,成了阶下囚。
“尉将军的监军乃昌武侯公子成,坐镇江陵,一切南来北往的辎重粮秣,都要经由他手。昌武侯征召南郡民夫运粮,却有许多才服完更役的人也在征召当中,黔首不服,与官府争辩,被打压入狱,结果引发利乡黔首聚众于乡邑,要求官府放人……”
因为县尉、县丞处理不当,利乡的群体**件,最终演变为叛乱。盖庐当时在江陵上计,闻讯匆匆赶回县中,却发现事情越闹越大,官府镇压不利,连不少被征调去平叛的黔首都逃进了深山。
“一乡千人皆为乱,我以为,一味严刑镇压是不行了,便不顾县丞反对,释放那些被捕获的囚犯,好平息这场动乱。结果动乱稍平,我却被郡府的卒史捉了,认为我篡逆纵囚,我虽上诉乞鞠,江陵却维持原判,判我耐为鬼薪……”
一边说,盖庐还摸了摸满是胡渣的下巴,所谓耐刑,就是强制剃除鬓毛胡须而保留头发,是一种羞辱刑。
在南郡受刑后,他只觉得所有人的目光都火辣辣的,好在来到岭南,所见之人,要么是刮了胡子,要么脸上刺字,甚至像昌南侯的四千短兵亲卫,竟是人人髡发,人称“髡军”,相比之下,他反而不显眼了。
这就是盖庐被发配的经历。
一边听他说,黑夫一边瞥着卷宗,知道其所言不虚。
“你明知可能会违律,为何还要释放‘反叛’黔首”
盖庐道:“释黔首可平息动乱,追究起来,不过是’纵囚‘之罪,可一旦黔首聚集,打下了县邑,我身为县令,就犯了失地之过,全家老小都要受株连而死,两害择其轻。更何况,当时的情形,一味严刑打压,已无济于事。”
黑夫点了点头,暗道:
“自从喜君之事后,官吏们,便再不敢对律令的条款说半个不字,皆乐以刑杀为威,朝廷也以善逼民勒税为良吏,像盖庐这样的,却被发配为刑徒,这算不算奉法害民”
可想而知,都一味严刑处置,天下这口大鼎,眼看又要开了……
“类似的叛乱,南郡还有么”黑夫问盖庐,他乡党眼线虽多,但控制力,无法越过大江。
“不少。”
盖庐忧心忡忡:“除了安陆县、江陵县尚好,许多地方都出现了抗徭窜逃之事。黔首逃入山林抓不到了,倒霉的,就是我们这些管事的官吏,多被缉捕定罪。我离开的时候,云梦泽的盗寇,又多了起来。且不止是南郡出事,隔壁的九江郡,也闹出了两件较大的事……”
“一是一名受秦律被黥,叫英布的刑徒,本要被送去修骊山陵,他却杀了押送的官员,带着百余人,亡之江中为群盗。”
“二是有一支人马在巢湖活动,打着项燕的旗号,据说是项燕的嫡孙项籍……”
黑夫皱眉暗道:“项籍……项羽他不是随项梁一起,发配北地郡了么”
不管是真是假,他如今也是泥菩萨过河,可没功夫管江淮的事了。
&nbs
734.第723章 国家终于同意给我们发老婆了!
第723章 国家终于同意给我们发老婆了!
“君侯,吾等戍期已延至四年,何时能归啊”
满脸褶子的老卒抱怨不已,听口音,他是江淮楚人。
“然也,吾子我走时才到我膝,如今回去,恐怕到我腰了,也不知还认不认我……”络腮胡的关中汉子也恨恨不已。
我徂东山,慆慆不归;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尤其是在服役四年之后,许多个夜晚,都有士卒在夜半惊醒时,暗暗抹着眼泪。
不管哪个时代,征人的心思都是差不多的。
本以为终于在昌南侯带领下,占领闽越,征服南越,消灭西瓯,击败骆越,眼看百越皆已扫平,连朝廷的爵位也发下来了,一场场胜利之后,便是载誉归乡,但秦始皇帝仿佛将这十数万远在天涯海角的人给忘了,结束役期,返回故乡的事,迟迟不提。
愤怒和不安萦绕在众人心中,无数双眼睛看着黑夫,希望昌南侯能给他们一个答案。
从一年多前,陆贾在长沙郡给他讲“及瓜而代”的故事时,黑夫就料到会有这么一天,眼看瓜儿已熟四次,藤蔓枯老掉落又长出新芽,可岭南十数万戍卒征夫,却仍不得归啊,瓜代有期,也变成了瓜代无期。
“反了!我带你们回家!”
黑夫要真说这话,显然是秀逗了,秦朝不比唐末,眼下朝廷还没垮,黑夫的家人,乃至于许多士卒的家人,还在咸阳,在关中,在南阳。总之是南征军力不能及的地方,别看这群人嘴上抱怨不止,真要他们抛妻弃子,拼着全家族诛的代价追随黑夫,哪怕是南郡旧部,也要愣上半响,犹豫一下,其余部队,更别想了。
瓜未熟,蒂未落,还得再等等,宁为伏地魔,不做出头鸟,这是黑夫的人生信条。
过程不重要,吃鸡最重要。
但黑夫也不可能替皇帝和朝廷背锅,在长沙郡被他砍了脑袋的贾和就是例子,这士卒之怨啊,还是得往上引。
“二三子!”
黑夫站上插旗的台子,对所有人呼吁道:“本侯已数次向朝廷陈述请求,相信陛下很快便能让汝等归乡!归期或许是今年,或许得到明年!”
不说还好,一说,士卒们更是炸开了锅,抱怨不绝于耳。
“明年复明年,明年何其多!”
“朝廷不讲信用,已不是一次两次了。”
曾经,商鞅徙木立信,树立了秦国的政府公信。随着一百年的军功授爵,所有秦人都认定,大秦有功必赏,有过必罚。可现在,随着一次次瓜代无期,戍卒役夫对朝廷的信任,渐渐动摇,最终耗尽。
历史上,秦末中原大乱,实力不俗的南方军团被赵佗一煽动,直接断了与母邦的联系,拒不返回,恐怕就是出于对政府的失望。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