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十七年秋
时间:2023-05-23 来源: 作者:话凄凉
在六月间,满清就从各种渠道,嗅到了南明朝廷内部可能要爆发内讧的气息。
击败了准格尔的多尔衮,正雄心万丈,加上代善暴毙,满清的政治格局,又回到了他乾坤独断的时代。
虽说这时顺治小儿年龄已经不小,但是多尔衮岂容他人染指他的权力,整个大清依然是他说了算,只是这样一来,就引起了布木布泰和一些满清贵族的不满。
不过布木布泰力量弱小,短时间内还无法与多尔衮抗衡,所以大清几乎是一言堂。
多尔衮原本准备先发兵朝鲜,将朝鲜的明军彻底赶入大海,可是听到了南明内部,将有大事发生的消息,他马上改变了主意,开始秘密向洛阳、徐州两个重镇增加兵力,准备捅明朝一刀子。
南明内乱,这样的机会,如果白白放过,是不可原谅的。
多尔衮不仅自己动手,还派遣范文程再次出使金国,邀请豪格一起出兵。
不得不说,多尔衮这次没选对人,或许他纯粹是为了恶心豪格。
大金国皇帝豪格见了范文程,便恨不得吐这厮一口老痰,上次就是听了这厮的鬼话,使他走错一步,沦落到现在这样被动的局面。
上次范文程确实动机不纯,想让金国吸引明朝的火力,让大清抽时间喘口气,结果大清是喘上气了,金国却被明朝一顿胖揍,搞得豪格差点命丧四川。
这一次,范文程到是出于真心,邀请金国一起出手,趁着南明内乱之际,一起在明朝身上割肉,是件好事,但是被豪格聚绝。
多尔衮要求金国从汉中出兵,攻打上庸,与大清夹击湖广,但是金国就算有心,也没实力,再挑起一场大战。
豪格拒绝了多尔衮的邀请,不过他也并非什么都不做,金国自然不会放弃这样的几会,豪格将目光投向了青海,他要将那里的明朝势力,赶回四川。
虽然豪格拒绝了多尔衮的邀请,但是多尔衮却兴趣不减。
随着更多的消息传来,特别是王彦离开南京,这个阴货的阴招也多,因而一眼就看透了王彦的意图,他很快就断定南明必然会有一场内乱,他当即兴奋的准备甩开膀子大干一场。
多尔衮从得到的情报断定,王彦这个贱人要玩阴招,他估计朱以海和朱聿鐭都不是这厮对手,但是他又不能提醒两人,免得乱不起来,所以他便秘密增兵边境,准备在关键
第1128章满清南侵
清军击败了漠西准格尔,扫除了西北方向的威胁,金国这几年来损失惨重,也威胁不到多尔衮,这让清军没了后顾之忧,可以全力来捅明朝的刀子。
在王彦离开武昌之后,清军也很快得到了消息。
洛阳城附近,清军的大营沿着黄河堤岸布置,绵延四五十里,白色的帐篷,征讨漠西得来的牛羊,让人仿佛置身草原一样。
清军在河南集结十六万大军,虎视眈眈,情报显示原本驻军六万的南阳重镇,已经被抽走三万人马参与明朝内部的三王之乱,清军的兵力是南阳守军的五倍,可以说他们对南阳势在必得。
南阳就是历史上的宛城附近,四周都是山,几条河流汇集,形成了南阳盆地。
历史上曹操征荆州,便是先灭南阳的张秀,才打开了南征的通道。
清顺治十年七月底,孔有德、尚可喜、瓦克达满清三王聚齐,领着集结在洛阳附近的十六万人,加上强征的民夫和包衣十万人,号称五十万大军,沿着官道南下,挑起了明清之间的又一场大战。
一时间,道路上旌旗相望,行军的路上车马络绎不绝,还有蒙古藩兵赶着无数牛羊充做军粮。
不得不说,满清占据之地,还是有很大的潜力,两年之间,已经恢复了不少的元气,能够再次挑起一场大战。
满清三王南下,声势惊人,大军到了汝州之后,孔有德便命满将葛暏哈,汉将线国安领着汉军正红旗三千人,蒙古正蓝旗七千人,沿着汝水向东,过襄城、郾城,进入南阳东面的汝南,加强汝宁府的防御,防备合肥、寿州一线的忠至镇杀入河南,袭击主力的后路。
孔有德和尚可喜,几次从河南进攻湖广,这一次也是轻车熟路,几乎做得面面俱到,考虑了所有问题。
王彦对南阳守军早有交代,他知道清军必然不会放过这样一个能够打击大明的时机,他离开武昌前,还特意召孙守法、刘芳亮见了一面,嘱咐他们一定要紧守南阳。
有王彦的交待,加上为了平定唐鲁叛乱,王彦从湖广抽走六万人马,南阳的守军降到三万人,所以南阳方面,一直注意着河南清军的动向。
满清三王还未南下,南阳守军,就得到了消息,不过虽然知道了清军要进攻南阳,可是面对兵力绝对优势的清军,南阳的守军却也没什么好的御敌方案,只能层层防守,拖延时间。
为了阻延清军的进攻,刘芳亮派出兵马,主动前出到汝州境内,安排一部分士卒,进入霍山、鲁山等地,袭扰清军,偷袭清军的粮草和辎重队伍。
清军主力过了汝州之后,明军的袭扰便无处不在。
满人的人口稀少,为了补充八旗的损失,代善镇守关外时,强征了北面的野人女真和西海女真,补充进入满洲八旗。
这些猎人出身的精兵,在山林中神出鬼没,秦锋率领的袭扰部队,居然不是这些猎人的对手,为了保存实力,明军只能放弃霍山、鲁山等地的山林,向沙水之南撤退。
清军肃清了明军的袭扰,保证粮道安全,没了后顾之忧,大军源源不断的赶到了鲁山县。
十五万清军很快又突破了明军在沙水和鲁阳关的两道防线,于八月五日,过分水岭进入南阳地界,于八月九日陷南召县,随后大军沿着白水而下,于十一日进抵南阳城下。
刘芳亮领着两万多人,见清军漫山遍野而来,急忙紧闭城门,孙守法则率领五千余众,驻守南面的新野,两城护卫犄角,防御清军的进攻。
八月十七日,中秋刚过,便有将官向刘芳亮禀报,说在城下准备了多日的清军,可能会近期攻城。
第1129章 无颜见江东父老
蛰伏两年的满清,气势汹汹的发动南阳战役时,山东总督马光辉与郡王常阿岱,也领着五万大军从徐州南下,对两淮发动佯攻。
去岁马光辉击败了戴之藩,内心膨胀,清军也士气高涨,五万人马号称二十万,锣鼓喧天的南下。
此时鲁王从浙江起兵,大军进攻南京的消息,已经通过密探传到了清军耳中,马光辉知道明朝内乱,更是有恃无恐,常阿岱甚至幻想着,清军能像左良玉东叛时一样,一路望风而降,再次打下南京。
因为知道明朝内乱,所以清军表现的很凶,很嚣张,哨骑斥候四出,虽然只有五万人,任务是佯攻牵制,但是却摆出了一副非常强硬的姿态。
一时间,明清两军哨骑在淮河一线,不断接战,紧张的气氛开始蔓延。
时至八月,正是秋收的关键时刻,清军兵临淮河,使得淮河一线的明军,都提起了精神,严密防守淮河一线,阻止清军过河,抢收淮南的稻子,冲破淮河防线。
在清军南下之时,镇江之西三十里外的战斗已经进入了尾声。
横冲马军的速射炮队,在叛军武器射程之外,轰击叛军阵型,叛军就算阵型严密,这么被动挨打,总有被轰乱的时刻。
炮队轰击两轮,本就军心混乱的叛军,阵型已经松散,这时李元胤忽然叛乱,整个叛军阵列自然迅速完蛋。
李元胤是李成栋的义子,漳州一战时,被王彦招降,之后因为一些缘故,被编入了武卫军的序列,可他与王彦始终有那么一层关系在。
就像唐王、鲁王利用各种关系,挖王彦的墙角一样,王彦自然也挖了唐王和鲁王的墙角。
俗话说只要锄头挥得好,哪有墙角挖不倒,王彦与李元胤本来就有久,他掌握大权,挥锄头的机会多得事,下点功夫,便将李元胤挖了过来。
在围歼多铎的扬州兵团时,王彦借着将李元胤调到江北,参加扬州之战的时机,就与他搭上了线。
这次王彦之所以敢前往湖广,引诱唐王、鲁王动手,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和依仗,就是因为唐王身边有他的人,唐王、金声桓搞什么明堂,王彦基本知道。
王彦和唐王本来同属于隆武朝廷,虽然后来分裂,但是两边还是有这剪不断的联系,这和鲁王的浙东集团不同。
王彦得了江西,武卫军的中下层军官和士卒,便都没了斗志。
这是大明上层人物的内部斗争,唐王胜了,他们固然会有所奖赏,要是唐王败了,他们做为从犯,也不会受到多少责罚。
楚王殿下就算再狠,也不可能将数万武卫军将士坑杀,所以他们再得知江西被楚王控制之后,便没了斗志,更加不想去什么浙江。
武卫军一乱,浙军自然也跟着混乱,此时近三万横冲马军往步阵一冲,六万叛军立时降的降,逃的逃。
投降的主要是武卫军,而逃跑的主要是浙兵,这到不是说浙兵的意志坚决,他们只不过想逃回浙江。
六万步军败得太快,长江上面的水师,还没来得及做出反应,步阵就已经溃散。
在长江南岸,无数叛军士卒,漫山遍野的而逃。
毕竟不是对付清军,所以横冲马军留了一手,除了冲破阵型时大开杀戒之外,叛军大阵崩溃之后,他们便只是将叛军冲散,避免叛军再次结阵,然后将企图逃到江边的叛军,赶了回来,骑兵将叛军分割,围着逃跑的叛军打转,斩杀那些企图反抗的,剩下的见被骑兵包围,大多器械投降。
相比于横冲马军,反正过来的武卫军,到是下手黑一些。
他们或许是为了减轻自身参与叛乱的罪责,急于立功表现,反而对浙
第1130章金声桓殒命
金声桓的一千多家丁,加上些未投降的武卫军,以及没逃脱的浙兵,被横冲马军围了起来。
谭泰等人大声吆喝着让叛军士卒们投降,可是这些士卒却结成一个圆阵,将金声桓护在了中间。
叛军士卒将长枪伸在外面,盾牌手组成一面圆形的龟墙,墙内的士卒则弯弓如满月,锋利的箭头瞄准着奔驰转圈的骑兵,火铳手也端起了铳杆。
骑兵围着叛军士卒,打马而转,呼号着让叛军放下武器,一连呼了几遍,都没得到回应。
谭泰随即长枪一指,骑兵呼啸着想要扰乱圆阵,可是几次都被叛军士卒打退。
一时间,马军对于这个龟阵没有办法,主要也是骑兵不想付出伤亡,所以不愿硬冲。
骑兵围着圆阵转了几圈,几次偿失突击,都没有成功,谭泰当即勒住战马,近千骑兵停在了圆阵之外,驻足下来,远远的监视。
“去!调几门炮来!将这个龟阵轰开!”谭泰挥着马鞭,对身边的亲卫说了一句,想要故技重施。
亲卫一抱拳,正要调转马头,远处一队反正的武卫军,却奔跑了过来,为首一人正是李元胤。
“这位将军,不知什么情况”李元胤骑在马上,抱拳道,他并不认识眼前这位满清降将。
“金声桓就在里面,但是拒不投降,本将已经让人去调炮过来,天黑之前,必定收拾了他们!”谭泰有些恼怒,都到这个份上,还不能看清局面,这伙叛军太不识时务了。
李元胤听了眉头一皱,金声桓对他有些恩情,至少没有吞没过他的战功,不过他既然选择了站在楚王一边,就得明确的将态度表明出来,不能拖泥带水。
他没撞上,还好说,可遇见了,那就必须出手。
既然背叛了唐王一边,他就已经不容于拥唐派,做事就要做得狠一些。
“将军若是不在意,在下愿意帮忙,击破这股叛军!”李元胤拱了拱手。
李元胤不认识谭泰,可是谭泰却认得李元胤,要说金声桓被他围住,功劳肯定是算他的,不过他是个外来户,却不好一个人吞下这份功劳。
唐王这次叛乱,只是拥唐派中的少数人参与进来,且多是武将,但拥唐派也就是帝党派系中的文官,像堵胤锡、苏观生、陈子壮这些大佬,都没有叛乱,他一个满人,参与汉人内部的政治斗争,还拿了金声桓这样的汉人豪杰,总是会引起一些人的不满。
谭泰看了李元胤一眼,“好!冠军候要是能破敌,这功劳咱们平分!”
李元胤没有废话,他一抱拳,一拔马缰,冲到阵前,看着结成圆阵的武卫军士卒,还有里面的一杆大旗,便开口说道“金都督,为了弟兄们,降了吧!”
披头散发的金声桓坐在里面的一块石头上,他的头盔不知道哪去了,头发散乱,几乎遮住他半张脸庞。
这场失败,彻底击垮了这位雄壮的汉子的雄心,他面色煞白,嘴唇干裂,身上的铠甲也被刀枪划破了三四处,其中一处显然是贯穿了铠甲,伤及了皮肉。
这时金声桓手里攥着一柄大刀,部将和亲兵就在他周围,可有这么多的人,却出奇的宁静,似乎谁也不想说话,他听到李元胤的声音,内心恼怒,可是失败后的绝望,已经让他懒得理会李元胤,只是恨声对身边满是血污的亲卫说道“告诉那个叛贼,想要本镇的人头,叫他速来取,不用假惺惺,本镇觉得恶心!”
李元胤安抚着躁动的战马,圆阵中一个声音忽然骂道,“叛贼,少假惺惺的,要打就打,老子们奉陪!”
圆阵之中,大多数人一阵沉默,可还是有不少人挥舞着兵器,附和着大骂叛贼。
这场战斗,是明朝内部的政治斗争,是上层人物为了夺权,而引发的内乱,站在楚派的角度,他们是在平定叛乱,站在唐王的角度,则是为国除奸,保护朱明江山。
双方都有各自的思想在指导,站在任何一方,都有自己的理由,至于这些被卷进来的士卒,只是在政治斗争中站错了队,谈不上什么对错。
李元胤听了声音,眉头一皱,随即也不久留,而是拔马回阵。
不多时,一声号响,反正的武卫军,主要也就是原来的李部人马,便推着十多量大车,举着盾牌,向圆阵冲来。
这种乌龟阵,浑身是刺,马军不好张口,可是步军却有许多手段。
阵中的士卒,见他们接近,顿时火铳弓箭齐发,铳丸打在大车的挡板上,碎木飞溅,箭矢射来,李部的将领立刻一声大喝,“举盾!”前进中的李部士卒,当即齐刷刷的将盾牌举起。
箭矢叮叮当的射在盾牌上,
第1131章王彦回京
王彦到南京之后,便得到了鲁王逃入镇江,金声桓自刎的消息。
虽然王彦得知金声桓扑向南京后,便生了杀心,想要除掉金声桓,但是真听说金声桓自杀的消息,心中还是一叹。
不管怎么说,金声桓也是天下有名的人物,就这么死了,确实有些可惜,王彦心中还是有些难过和惋惜。
人是个很复杂的动物,如果金声桓没死,王彦心中未必会生出惋惜的情感,只会除掉这个威胁,毕竟金声桓想弄死他,他自然也不想这么个威胁存活,可是金声桓自杀了,王彦却又有些患得患失,念起金声桓抗清的功绩来。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