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十七年秋
时间:2023-05-23 来源: 作者:话凄凉
王彦让张肯堂来招抚浙江,看中的是他浙派大佬这个身份能够获得浙江官场的信任,让他们认为朝廷不会下狠手,便于朝廷迅速接受浙江。
现在基本大局以定,可是到底要不要兴大案呢
王彦扭头看向谢旷,“道武怎么看”
“殿下,人无信不立,国无法不安!”谢旷行礼,沉声说道“他们既是支持叛乱,就该受到大明律令的制裁,要是朝廷不罚,何以威慑天下”
“谢臬台,这是书生之见!大明律法固然重要,可是也要看时机,看具体的情况。现在只能法不责众,要是全都处置,恐怕浙江一时难以安定。”张肯堂见谢旷要严惩,有些急了,“治理国家,认死理可不行,得会变通,有时候该妥协就得妥协。眼下,一方面对于鲁王和郑国姓的如何处置,还没有策略出来,另一方面,你也不看看,这牵扯到了多少人,难道要将浙江的官员都拿掉吗”
谢旷听了立时有些不高兴,他就事论事,张肯堂说他书生之见,这就过了,于是冷哼一声,“张阁老这么急于毁了书信,不会其中也有阁老的信吧!”
“你”张肯堂脸顿时一红,气得语竭词穷。
王彦见了立刻挥手,“好了,两位不要争了!都是为了朝廷,莫要伤了和气。”说着,王彦顿了一下,然后沉思道“这样吧!这些东西就放在孤王这里,你们让孤想想,孤明日给你们答复。”
语毕,王彦便示意两人退下,两人见
第1135章封建吕宋
九月入秋后,海风徐徐,按照约定,朱以海和郑成功坐船,来到了宁波海外。
王彦被一群将领簇拥着站在港湾内用千里镜注视海面,看见了远远而来的一艘炮船。
“殿下,他们到了!”从崇明来到宁波的满大壮,出声说道。
王彦放下千里镜,眼神一厉,笑着说道:“那就上船去会会他们!”
“殿下千金之躯,是不是太冒险,还是让卑职代替殿下吧!”王绩有些担心。
王彦摇了摇头,“有满都督在孤身边,他们不敢动手,再者他们已经输了,就算杀了孤王,也改变不了他们的处境,孤王相信他们不会做这样的事!”
王彦边说边走,不多时就到了码头边,登上了一条三桅炮船。
满大壮见王彦等人鱼贯而上之后,伸手招来副将徐俊胜道:“把船锚都收起来,让弟兄们打起精神,一旦有情况,立刻出港救援。”
“末将知晓!”徐俊胜抱拳低头。
满大壮拍了拍他的肩膀,然后转身上船,等他上去后,下面的士卒抽走登船的梯子。
“起锚、升帆!”
满大壮上了船楼,一声令下,船锚就被水手推动绞盘,在一阵摩擦声中,慢慢抽离水面。船上的水手们,解开帆索,白色的帆布被放下来,海风一吹,立刻鼓荡起来。
不多时,炮船就离开海港,慢慢与远处的船只接近。
两艘船只,不停的调整着自己的帆面,最后将双方的放向调节到一直,然后降下帆布,让船只借着惯性,继续前进,最后慢慢停了下来。
这是两艘船上,飞钩抛出,钩住对方的船舷,水手们齐齐发力,两艘船只以极为缓慢的速度慢慢靠近,终于两船一阵颤抖,靠在了一起,水手们立刻拥绳索将两艘船固定到了一起。
王彦在几名官员和将领的簇拥下已经站在了船舷边,他今日一身四爪独角龙袍,腰缠玉带,头戴翼善冠,对面的朱以海和郑成功却都是一身铠甲,手都放到了刀柄上。
“哈哈”王彦看见郑成功和朱以海也站在船舷边,又看两人的样子,当即大笑道:“孤王本来想请两位过来商谈,可是孤估计两位必有疑虑,那就孤王过来吧!”
郑成功听了王彦的话,手离开刀柄,抱拳道:“成功见过楚王殿下!”
鲁王却冷笑一声,白了王彦一眼,“你到是有些自知之明,知道名声太臭,无法取信于我们,所以干脆主动过来,显示一下自己的诚意,再展现一下过人的胆识!”
鲁王退开一步,做了个请的姿势,阴阳怪气的道:“楚王的心思真是活跃,过来吧!”
王彦的心思,一下就被鲁王道破,朱以海和郑成功既然不肯上岸,肯定也不会上他的船,王彦与其提出来,被两人质疑拒绝没有面子,还不如以退为进,主动提出上他们的船,以此展现诚意,博取好感。
只是对于朱以海而言,他已经恨死了王彦,所以王彦无论做什么,鲁王都会看不顺眼。
王彦的用意被道破,听了鲁王的话,他心里也有些不快,不过王彦有个特点,该忍的时候,绝对就忍,他瞪了鲁王一眼,便不再理会鲁王,而是将手一伸,笑着对郑成国道:“成功,拉我一把!”
明明是敌人,趁着他不在福建,立刻调派六万人马去抄了他的老巢,可是王彦这厮却好像什么都没发生过,反而像是老友相见一样。
郑成功见王彦伸出手来,不好就这么晾着他,犹豫了一下,还是一伸手,将王彦拉了过来。
谁知王彦一抓住他的手,就不放了,这厮一跳上船,就顺势和郑成功抱在了一起,一手拍着郑成功的后背,故作欣喜道:“南京一别,孤与成功四年没见了吧。时间过的真快,孤第一次与成功相见时,那还是温州地界,孤从清兵手中将先帝和成功救了下来。”
一旁的鲁王看见王彦这副嘴脸,心里就有气,浑身都起了鸡皮疙瘩,“别提先帝了,你还好意思提先帝孤觉得恶心!”
这时满大壮、陆士逵、王绩、余太初同而二十多名侍卫,也紧随着王彦跳到了鲁王的船上。
郑成功要是从前的郑森,郑大木,或许就被王彦给感动了,和他一起追忆
第1137章 宁完我
王彦与两人达成了协议,不过都是口头上的,对于叛乱,朝廷不可能在明面上,表现出软弱的姿态。
鲁王和郑成功想要转进吕宋,需要很漫长的时间,王彦也不是很着急,只要他们肯去,对于他便基本没有了威胁。
以吕宋的情况,至少三十年内,不可能对大明够成威胁,而三十年后,大明早已一统天下,成为一个统一富强的帝国,谁又会记得鲁王朱以海。
至此之外,大明朝内部,对于王彦的牵制,暂时解除,就剩下台岛上还有个不成气候的豫王,可能对他不服,但是他对王彦的威胁,已经可以忽略不计了。
在商谈结束之后,王彦立刻回到南京,准备应对满清的进攻,并且对于内阁,浙江、江西、福建的官场进行整合,收编唐鲁两派的军队,总之事儿很多,够他操劳一段时间。
王彦给朱以海和郑成功三个月的时间,从浙江福建撤走人员和资产,三个月之后,便不能再动。
一时间,在闽浙的海面上,海船穿梭,着实繁忙了一阵,可是他们毕竟要前往吕宋,除了那些实在是担心朝廷清算的,大部分人还是不愿意漂泊出海。
朱以海虽然许下诺言,只要跟随他前往吕宋的水师官兵,都会赐予田产、耕牛,但是两家水师中,还是有人逃回陆地。
王彦虽然与两人有了协定,可是锄头照样挥,墙角照样挖,鼓励郑家水师和浙江水师的水手,为国效力。
不过毕竟曾经敌对,这些逃回来的水手,大多没有进入军中,而是被广南海商,特别是浙江和福建海商瓜分。
朱以海和郑成功的撤退,还在继续,但其中也出了一个插曲。
王彦让余太初派遣一名锦衣卫,跟随朱以海的人,到了浙东海面上的一个岛屿,见到了民间盛传已久的朱三太子朱慈焕,并准备让朱以海的人帮忙将他解押到南京,接受询问,可是船只从岛上出发之后,却始终没有上岸。
朱慈焕毕竟是崇祯皇帝的皇子,是面能搅动风雨的旗帜,这么失踪后,朝廷立刻引起了注意,派遣船只在浙东海面寻找。
几天之后,金山卫附近的海滩上,发现了船只残害漂到岸边,还有几具尸体,确定是解押朱慈焕的船只,官府随即让人在沿海寻找,始终为发现朱慈焕,没多久官府便宣告崇祯五皇子朱慈焕死于海难之中。
至此,神宗世系之内,除了一个没什么作用的桂王之外,便就此终结。
王彦回到南京之后,第一件事就是调扬州的刘顺前至合肥,同李过汇合之后,分兵进攻汝南,减轻南阳的压力,另外楚兵归楚,准备反击清军的进攻。
内政方面,大学士陈子壮出任闽浙总督,堵胤锡入阁为大学士,张煌言出任江西巡抚,谢旷任浙江布政使,游友伦出任江西按察使,姜日广继续任福建巡抚,其它缺员,等朝廷对官员审核之后,再行任命。
军队方面,武卫军的编制消减为左右两镇,编满六万人,浙兵编为振武军,也是左右两镇六万人,水师编制只保留南海水师和东海水师两部,每部三万人。
如此一来,再加上五忠十五万,神策十五万,横冲三万,大明的正规人马编满之后兵力将达到五十万以上。
两王势力一除,只要明朝内部完成整合,五十余万大军,再加上一些府兵,扫平天下指日可待。
王彦内心也十分振奋,不过这次唐鲁被击败,两派的兵马不少都以逃散,有的甚至上山做寇,入湖做匪,王彦要整合补充,并不是短时间能够完成。
在
第1138章 姜襄反正一
削弱地方加强中央政府的权力,这是任何一个中央政府的追求。
清廷在丢失南京之后,接连遭遇失败,弄得一头的虱子,自然没有功夫来对付姜襄这些军阀,不过随着这两年来,北方逐渐恢复和征服漠北的胜利,清廷的实力得以恢复,多尔衮便又有了削弱汉族军阀的心思。
像姜襄这样,手握重兵的汉将,一直是多尔衮的眼中钉,所以他准备借着这次南征,削弱一下姜襄的实力,一步步控制晋北。
姜襄实力不小,整个晋北地区,至少能拉起来五万人马,因而多尔衮也不敢逼的太急,而是采用温水煮青蛙的策略。
这次先抽调他几万人,再征他一些粮草,慢慢的削弱,等姜襄反应过来,他已经没有实力与朝廷抗衡,只能乖乖的做一条狗了。
多尔衮这也是学南面的王彦,那厮就是借着战事,一点一点的将唐鲁的军队调到前线,慢慢消化,最后在一劳永逸的解决。
山西一地,在北方诸多省份中,保存算是比较完好的,特别是晋北地区,姜襄顺来投顺,清来投清,从一定程度上避免了晋北陷入战火,保护了民生和经济不被破坏。
满清在失去江南之后,迫切的需要重新找到一个钱袋子,而山西一地的晋商众多,他们通过与关外蒙古部落的贸易,聚集了大量的财富,是一个不错的税源,所以多尔衮急于进一步控制山西,加强中央集权。
清廷这几年通过向山西参透,除了晋北之外,晋中和晋南都已在清廷的掌控之中,就连宣大也有不少清廷的人。
清廷之前不重视建设,丢失江南之后,才开始禁止圈地,恢复北方生产,可是想要恢复,必须要有投入,清廷为了恢复河北、山东,就只能增加山西的税负,这已经损害山西晋绅的利益。
这次南征大军需要大批的粮饷,多尔衮便下令,再次从山西征粮,特别是要征宣大的粮。
借机调走姜襄的军队,是削弱他的军力,加大征收,是疲敝山西之民,也是削弱晋北的财力,军力和财力都被削弱,清廷自然就能控制姜襄和晋北了。
宁完我隶汉军正红旗,很早就投靠了满清,清廷官制的建立,有他一份功劳在。
女真从落后的部落,变成一个国家,不是凭空变来的,它需要建立一套制度,取代原来的部落规矩,而国家要怎么运转,这都不是凭空出来,正是有宁完我这样的人不断建议,定官制、辨服色,论伐明策略,论考试取官,一把屎一把尿的教授,才使得满清逐渐将这套制度玩转。
宁完我原本是在北京做京官,多尔衮为了加强地方的控制,所以派遣他这头识途老马巡抚山西,为清廷掌控三晋大地。
清廷控制的地区,河南、山东、淮北属于前线,屯驻了重兵,不向清廷要钱,就阿弥陀佛了,北直隶要供养北京,就剩下山西可以压榨。
这一次,多尔衮让山西提供南侵的粮饷,晋中晋南的州县,基本已经完成了征收,就剩下晋北。
几十万人马在南面大战,宁完我深感责任重大,他见大同的粮饷还没争齐,姜襄的人马还没有南下,便匆匆跑来大同催粮,并准备说服姜襄,派遣人马南下助战。
堂内众人听了宁完我的话,脸色都沉了下来,坐在左首的大同知府耿燉见气氛沉默,转动着小眼睛左右看了看,然后站起身来,说道:“抚台吩咐的是,其它州府都已经完成了朝廷交代的任务,我们大同府也不能落在后面,必须要向朝廷尽忠。”
他是清廷安插到大同的人,平时不怎么敢说话,现在宁完我到了大同,他胆子便肥了一些,自然要给巡抚大人暖暖场子,附和几句。
下面几名清廷派到大同的官员,立时也发出声音,表示要完成朝廷交代的任务。
姜襄听着他们一唱一和,脸已经寒了下来,多尔衮不仅要在大同征粮,还要抽调他的人马,怕是人马一旦离开了大同,就别想回来,他也就任由清廷处置了。
“
第1139章姜襄反正二
姜襄忽然发怒,让堂上顿时一片寂静,宁完我这样直接剥夺他的权力,又赖在大同不走,监视他出兵,让姜襄心中十分恼火。
他当然知道,宁完我这样,肯定是得到了多尔衮的授意,而他如果拒命,就等于违抗清廷的命名,反心暴露无遗,朵儿滚必然会对他出手。
其实在去年底,清军击败漠西蒙古,又在徐州大败明军之后,多尔衮便有意对他动手,要不是因为明朝内乱,清军主力调入徐州和洛阳,多尔衮早就以大军相逼,让他到北京去做官了。
该来的始终要来,姜襄克制住了心中的怒火,缓缓道:“那匹夫,真以为我不敢动他吗”
众将听他言下之意,是要弄死宁完我,不少将领脸上立时漏出了惊惧之色,部将杨振威脸上有些恍惚,担心道:“军门,现在对宁抚台出手,有些冒险吧!”
堂内不少部将也面带忧郁,毕竟现在清廷气势正盛,明朝又发生了内乱,这个时候弄死宁完我,等于就是造反。
如果明朝陷入长期的内斗,不能支援他们,那他们起兵就等于找死。
姜襄明白杨振威的意思,他也正是因为知道这一点,所以方才没有顶撞宁完我。
历史上,姜襄之所以反正起事,一方面是因为他对清廷的刻薄寡恩不满,二是清廷想要拿下他,瓦解姜家对于大同的掌控,三是因为南方掀起了一波抗清**,金声桓和李成栋先后反正,忠贞营反攻湖广,让他觉得大事可成。
特别是第三条,南方掀起的抗清**,再加上满清的歧汉政策和对山西的横征暴敛,让他觉得满清不得人心,无法久立中原,所以才发动反清起事。
现在前面几条都具备,关键是第三条,明朝这个时候内乱,让他无法下定决心。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