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都市言情

崇祯十七年秋

时间:2023-05-23  来源:  作者:话凄凉

    “三当家,是阎掌柜逃回来了!”

    一个中年男子听了,正好见阎从念进屋,忙放下茶杯,惊喜道:“从念,你怎么逃出来的,我还以为你被明军给杀了哩。”

    这名中年男子是清永昌的三当家,范永斗的兄弟,叫做范永升,是清永昌在江南、浙江采购物资的负责人,漕运被断,他的船队被堵在镇江,他便来了江宁。

    阎从念给范永升行礼,然后看了看堂内没有外人,老实说道:“三当家,我并非是逃出来,而是明军有意放回。”

    范永升听了,顿时醒悟,脸色一变,连忙嘱咐王供奉安排人在堂外,然后把门关上,他则带着阎从念来到后堂。

    “从念去铜陵提矿,后来发生了什么”范永升打量了下阎从念,见他衣衫褴褛,整个人也消瘦,也黑了不少,并不像受到了明军的优待,心中放心不少,他




第614章 范永斗
    十月半,牵砻团子斋三官。

    扬州城,适逢十月十五,下元节,城里城外各个宗族,都准被着祭祀。

    此时,正值收获的季节,汉家百姓几乎家家户户用新谷磨糯米粉做小团子,包素菜馅心,蒸熟后,带来宗族祠堂,在族老的主持下,在祠堂内摆祭品“斋天“,在祠堂门外挂上三盏天灯,竖黄旗,上面写着“风调雨顺”“宗族昌盛”“消灾降幅”的祈求词语。

    扬州遭受了战乱,原来近八十万居民,死伤一半,还有二三十万跟着王彦南渡,剩下十余万四散于野,清廷重建扬州后,原来的居民,以及两淮之地陆陆续续的迁来了一些宗族,给扬州带来了新的生气。

    地上方上一但安定,中国的社会结构基本是非常稳定的,人民几乎世世代代居住于一地,形成了一个个以姓氏宗族为群体的村落,往往一村,一镇,甚至一个城,就那么几个宗族,几个祠堂,家族的氛围很浓烈。

    下元节,汉族传统的节日,同上元节、中元节一样重要,在这一天宗族要焚”金银包“祭拜先祖,要祭祀大禹,要做糍粑等俗食,还要祭拜下元水官等等。

    满清虽然占据了中原,强迫汉民剃发易服,但汉族强大的文化已经与这片土地结合,现在虽然被压抑,但迟早要从新勃发。最新最快更新

    扬州是个好地方,江南水秀山青,范永斗在城中置办了大量的产业,还修了一座范氏祠堂。

    在扬州的范家人,天没亮就开使祭祀先祖,也不知道范氏祖先知道他们的行径后,会不会后悔没把他们射在墙上。

    宗祠祭祀完成后,各家还有各家的祭祀活动,众人便返回家中,等晚上宗族大宴时,在回到宗祠与族人一起吃顿饭,联络感情。

    作为介休范氏一族的族长,范永斗今天便呆在了宗祠内,陪着那些没在扬州安家的族人,以及清永昌商号的心腹们一起过。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

    这争战大事,不归他们管,这祭祀却要可以好好张罗,有钱不燥起来,怎么行

    范家把扬州作为南方的大本营来经营,是扬州首富,甚至天下首富,这下元祭祀自然要半的大,办的热闹。

    范家赚了不少黑心钱,财大气粗,请了时下最流行的戏班来唱戏,一请就是十个,可结果却有九家不肯来,这就让他很没面子了。

    这戏班不肯来,其中有个原因,明清之际,清廷推行剃发易服,首先针对的士人,目的就摧毁汉族精英阶层,把他们做人的尊严和自信彻底打垮,成为易于统治的奴才。最新最快更新

    剃发易服,并不是简单的换身衣服,剪个头发,而是摧毁了汉族精英的自尊,使得汉族对自身文明失去自信,一个民族,如果精英垮掉了,剩下一群愚夫,民族也就没有进步的希望,反抗剃发令,并不是单纯的因为他破快了身体发肤受之父母的传统,而因为他对民族自信的摧残。

    满清推行剃发令,明令规定,但阻力实在太大,投降的诸如洪承畴等人在下面具体实行实,不敢做的太绝,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便搞出了个“十从十步从”的传说,清廷统治者对此了然于心,但那是抗清势力强大,他为了分化瓦解抗清力量,以降低抵抗,稳定人心,也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江南之地,不少人舍命抗清,不少人选择屈服,但还有极大一部分人,并没有抗争的勇气,但也不愿意剃发,便纷纷出家,或为僧,或为道,满清的地方官根据“儒从僧道不从”的潜规则,也不敢逼太紧,便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之后许多抗清失败之人,也选择了为道为僧,僧道两门庇护了大批的抗清义士。

    除了僧道外,还有一条路,这来自”娼从而优伶不从“的潜规则,就是唱戏的可以不从,所以现在的戏服依然是明服,这优伶虽然被人



第615章 晋商心思
    听了范永斗问起,阎从念连忙把他的遭遇又说了一边,连带着明军想要与清永昌做交易的事情,也一五一十的和盘托出,比对范永升说的要详尽。最新最快更新

    “原来如此!”

    范永斗听他说完,沉默片刻,阎从念与范永升都没出声,知道范永斗在思考,肯定还有话要问,两人便等着他想透彻。

    同明军暗中达成协议,对大清来说,范家就是通敌,这是掉脑袋的大事,必须想清楚,权衡利益再做决定。

    半响后,范永头抬头看了两人一眼,没有就交易之事作答,而是忽然问道:“三弟,你觉得现在局势如何”

    范永升没想到会问他,他与范永斗虽是兄弟,但他这个大哥非常严厉,很有威严,他虽是三当家,可其实跟个掌柜没两样。

    他不感怠慢,坐直了身子,认真道:“大哥说的是江南吗”

    范永升点了点头,“那就先说江南吧!”

    这要是问别的地方,范永升可能不清楚,但江南他这两年来却了解甚多,心里比较有底,但人却很忧郁,“大哥,我看江南这次怕是不成了。”

    “怎么说”

    范永升主要负责在江南和浙江为清永昌购买物资,所以对民间动态十分了解,也正是出于这份了解,他才从江宁跑到扬州来,江南一地,他是不敢呆了。

    范永升叹了口气:“去年江南一地,形式还是一片大好,洪总督将盘踞在太湖的逆贼剿灭,天地会也被压了下去,江南逐渐安定,我们的生意也好做。可今年大清连连失手,特别这次攻打楚赣失败,兵马折损,去年造的船一艘都没带回来,现在让明军控制了长江,朝廷纵然有兵也过不了江。这楚赣的明军,眼下是在修养元气,才没趁胜东下,但我看最多再过一年,明军肯定要打江宁。我这次在从余杭到江宁,发现民间也是群势汹汹,暗流涌动,不少人已经备好了网巾,就等明军过来,江南怕是保不住了。”

    范永斗点了点头,“水战非朝廷所长,自古北方善于骑战,南方善于水战,千年来一贯如此。这次朝廷在楚赣失手,兵马损失之外,近十万江南青壮也没回来,使得民间怨气沸腾,再加上朝廷在江南是以短攻长,确实难有胜算。看历史,西晋亡,东晋延续百年,北宋亡,南宋偏安一百五十余载,如今明朝虽亡,但武有王彦,堪比韩岳,文有左懋第、苏观生,可比李赵,或许南明气数未尽,也未可知。之前朝廷能得江南,盖因为左镇东叛,四镇具降,能得浙江,乃是得益于唐鲁相争,能得福建,则是郑芝龙叛投,这都是运气使然。现在看来朝廷的气运,怕是用完了。”

    阎从念听的心惊,他读书少,水平有限,看问题不像范永斗那么老道,“大当家的意思,大清朝难道真的不行了么那八旗铁骑何等厉害,压着大明打了多少年,就是灭了明朝的闯逆,也不是八旗的对手,怎么现在就不行了呢”

    范永斗感叹道:“我们行商之人,也要了解天下之势,否则站错了边,今后必有灭顶之灾。八旗并不是不行,而是南明在变化,这就像当初的南宋,起初也是被金国压着打,然后却越战越强。八旗原在关外,是小而强,力量能够集中,如握拳出击。但如今入关后,天下何其广大,八旗力量便分散了,如伸开五指,去戳人,自然难免失手。女真人毕竟人寡,现在能控制中原,也非旗人之力,而是有辽东将门,洪总督等官绅的支持,我看这大势已经开始逆转了。”

    “大哥,莫不是”范永升听着范永斗尽夸明朝了,心中大惊,但话说半句,却又犹豫起来。

    范永斗微微笑道:“你我弟兄,还有什么不能说的”

    范永升沉默了一下,然后正色问道:“大哥莫不是觉得大清国运不振,有意趁着王彦提出交易之际,同明朝接触,向明朝示好”

    这卖国的事情,范家没少干,既然连同族的大明都卖了,卖个异族的朝廷,完全没有压力,



第616章 校场比试
    十月底,农事以了,但整个湖广大地,却没有沉寂下来,反而越加沸腾。

    王彦在武昌设立五省总督行辕,招募大批幕僚,连迁居于武昌的崇祯朝阁老方逢年,也被他聘为参赞。

    方逢年是遂安人,江浙一带的士绅领袖,影响力巨大,王彦召他也是在向江浙士绅示好,为出兵江南做准备。

    江南复明势力,眼看隆武朝廷做大,也有意与朝廷结合,以便能够再鼎定南京后,迅速融入隆武朝廷,保证江南士绅的利益,王彦相招,方逢年与他是一拍即合。

    行辕幕府有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官僚,再加上陈邦彦,以及从广南招来的顾炎武等人,王彦以原来两广总督幕府的班子,搭起了五省总督的幕府,各种改革措施便开使在湖广推行。

    寒来暑往,秋收冬藏。

    往常秋收之后,民间便清闲下来,今岁却大不相同,普通百姓发现,即便是入冬了也不得闲。

    每月军队发饷,放假出营时,武昌城便人满为患,酒肆茶楼因此受益,就连姐儿的门前,都排上了队,根本忙不过来,百姓们敢上这个时候,做些小吃,卖些小杂货,都能挣点小钱。

    十多万大军集结在湖广,衣、帽、鞋、裤,蔬菜、米粮,消耗惊人,不少人都能从官府接到活儿,赚些银钱补贴家用。

    各大矿山,各处冶炼,兵器作坊,也都在招收青壮,官府则乘着农闲再次征发民夫,修复武昌、襄阳等地被破坏的城墙。

    行辕命令下达,除了进一步鼓励商业外,府兵制开始在湖广推行,这次没有像在粤地那么激烈,人数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上府三千,中府两千,下府一千,湖广布政司下辖十六府,共计编练三万人。

    入冬后,这批被选拔上来的府兵便乘着农闲,开使了第一次训练。

    武昌城南的一座临时校场上,集结了被官府召集起来的千余屯兵。

    天空中飘洒着点点雪花,官府物资缺乏,什么都没发,屯卒们还穿着自家臃肿的袄子,拿着木棍、木刀,装备十分寒碜,士气自然不高。

    王彦领着一众将领和官员前来巡视,武昌官员脸上无光,屯军千户是一名跛腿的五忠军的退役军官,他扯着嗓子操演,但这千余屯卒却有气无力,没有什么精神。

    “相公,卑职无能”

    王彦一行来到校场,跛腿的千户满脸羞愧。

    这人叫胡恒元,原是督标的一员百户,万县战役的时候受了伤,现在便退了下来。最新最快更新,提供免费阅读

    湖广推行府兵,需要大量的屯军千户,百户官,来进行训练,不只是五忠军,神策军中也有大批伤残退下来,当然如过受伤实在太重的,便没办法安排了。

    王彦对胡恒元有些印象,他笑着拍了下胡恒元的肩膀,“士卒器械不齐,自然士气不振,恒元不用自责,而且他们都是新兵,这才刚刚开始,不能指望他们像老卒一样。你的职责便是循序渐进的将他们从农夫,练成士卒。若是他们三年后进为戍卒时,还是这般模样,那以后你别跟人说,你是五忠军的人。”

    “卑职一定好好操练这群撮鸟,不让相公失望。”胡恒元听了,立即抱拳行礼。

    王彦又拍了拍他的肩膀,以示鼓励,然后回首对身后将官道:“儿郎满怀热情的来到校场,以为可以穿新甲,握刀枪,执火器,谁想着却发几根木棍了事,这左右看去,周围全是一服挫样,要是本相站在其中,也会认为自己是群乌合之众,提不起劲儿来,大感失望。官府现在财力有限,一时装备不齐,不过本相不能让儿郎觉得,他们始终都是这般模样。你们之中,谁愿意在校场上斗一场,让儿郎们见识我大明军真正的风采。”

    “末将愿意,诸位同袍,谁愿意和我来一场。”陆士逵当仁不让。

    “早想领教,我来



第617章 设卡收税
    天气转寒,湖广大地也下起了雪,在纷纷飘落的雪花中,王彦一行从校场返回,战马奔驰而过,溅起一片泥泞。最新最快更新

    进了武昌城,骑兵奔驰到城东一处大宅院前停下,门口一群工匠正在搬运一对石狮子,原来的府门以被拆掉,匠人正在加高院墙,从新装上定制的铜钉大门,显得十分忙碌。

    这里便是王彦的五省总督行辕,宅子原是武昌大族李氏所有,得知王彦没有办公之所,特意赠予。

    这李家是高阳李氏旁枝,本宗早年出了两个首辅,一是崇祯朝的李国晋,另一位关系要远一些,乃系嘉靖年间的牛人李时,武昌李家作为旁枝也受益匪浅,族中粮田千倾,族人近千,十分昌盛。

    前几年,明朝局势不好,王彦是四处找钱,但现在却不时有钱和人才主动找上门来,由此也可以看出,这天下时事的变换。

    一行人在府前下马,行辕内一人迎上,是王彦作为李氏献金的回报,留下的李氏族人李文渊,他本身就是举人功名,颇具才干,只要在幕府历练一段时间,然后借着王彦的关系,下放到地方至少是个上府知州的官衔。

    这种走关系,靠门路,是整个官僚系统的常态,随着明朝站稳脚跟,这种事情会越来越多。最新最快更新

    不仅是武昌李家,王彦作为衡阳王氏在朝廷官位最高之人,整个王氏宗族就是最大的关系户,子弟现在遍布军政两界,除此之外,作为江右王门的传人,大伯王朝聘,族兄王夫之、王介之的同窗旧友,王门学徒,特别是王介之为国子监忌酒,为数千监生的老师,这些都是王彦要关照的对象。

    当然,王彦也不是什么人都要吸纳,这些人首先得要通过科举这道门槛,如果科举都没过,那就没有办法了。

    朝中如今已有谏台的官员,称呼王彦一派为楚党,有些王家故旧被爆出乱用职权,贪污,甚至有被查出吞没制造兵器的银钱,所以王彦在用人上,也谨慎起来,即便是关系在亲近之人,没有功名,没有能力,心术不正,也不会被任用。

    王彦走到门前,解去披在肩上的披风,李文渊立刻接过,然后跟着王彦身后说道:“相公,人在偏厅,职下探了探口风,晋商却是有意与相公进行交易,不过出价却很低。”

    王彦跺了跺脚,拍了拍身上雪花,提步向前,笑着道:“俊开,做的不错,只要他们愿意交易,本相还不能能挖他们一块肉下来你把他带到二堂来。”

    要说这种事情不用王彦处理,交给陈邦彦就行了,但马上就到年末,既要还钱又要给五忠军发钱庆贺,他现在是掉在钱眼里,只要事关银子,不管事情大小,他都是亲力亲为。

    “是,相公稍后,职下马上把人带来。”李文渊行礼,后退三步,然后转身离开。

    片刻后,王彦在堂上坐定,下属立刻在堂内升了炉子,点了炭火,然后端上热茶。

    这同晋商交易之事,王彦也是一时兴起,当时满大壮忽然派人押回二十多艘货船到了武昌,装的都是铜锭,便引起了他的注意。

    王彦正为明军的衣甲器械犯愁,这二十艘船虽然杯水车薪,但也算是意外之喜,此后满大壮奏报,漕运已被截断,大运河上堵塞了数千艘南来北往的货船,加上满大壮向湖广催粮,便使他有了同晋商谈谈的想法。
1...150151152153154...358
猜你喜欢